树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15:4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树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立德树人策略研究

摘要:为使高校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能取得实效,以《道德经》自然而深邃的德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全员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具体方法上,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具有本源性、导向性与系统性的“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策略。其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行之有效的策略,能使高校实现全员“立德树人”教育。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育人;策略

引言“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立德树人”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薄弱之处。本文以《道德经》自然而深邃的德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全员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本源性理念作出界定,对“立德树人”所育对象的范畴作了一定的拓展,对“立德树人”的施育者须日常性地躬行“道”与“德”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1“立德树人”的本源性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协同育人

“合道”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更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本源性的理念与动力。将“立德树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建设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大格局的德育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蕴着中华民族独特而厚重的优秀文化思想与智慧、民族精神及道德价值。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就必须传承、弘扬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闳深的文化思想资源。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建设提供智慧性的价值导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巨大的思想动力,为解决或化解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高校在传承、弘扬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立德树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合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协同育人策略,是实现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新时代中国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培养为祖国终身服务的优秀人才的精神食粮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教育具体深度融合为“合道立德立心内省躬行”的理念与路径。“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1]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应当深刻领悟与践行“立德树人”育人工程中“合道”“立德”“立心”“内省”“躬行”的理论思想。“合道”既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本源性理念与本源性动力,也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从根上着手的开始,其决定“立德树人”育人工程是否能够实现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上开展并向纵深推进,最终达到中华民族全民育化的宏阔目标。“立德”与“立心”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核心命脉与枢纽所在。此两者既是对“合道”境界所蕴涵的大德(上德)与公心的传承,又是连接“合道”和“内省”与“躬行”的枢纽,使得“合道”“立德”“立心”“内省”与“躬行”能自然而有序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运行系统。“内省”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运行原则,即“内省”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每位育人者必须遵守且力行的日常性的自律与自调的运行原则。“躬行”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能落地生根而长青永恒的关键生命力。要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工程在全员、全程、全方位上进入每位受育者的心,进入每位受育者的生命时空,不仅需要各高校根据其开设的专业、学情、独具的地域文化等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到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中,而且尤其需要“立德树人”育人者能时时刻刻秉持躬行合道合德合自然之心的念想与言行,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使大学生时时能自觉而自然地摆正自己的心头念想与言行。所以说,“躬行”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关键生命力。“合道-立德-立心-内省-躬行”的理论意蕴及运行机制,既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所应遵循的核心原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工程的具体施行路径。从而达到构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服务的主阵地,能深度融合德行与智慧并重的“立德树人”育人策略[2]。

2高校党委组织、管理者和教育者共育的协同育人

查看全文

舞蹈教学“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摘要】针对“立德树人”政策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推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且指明“立德树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益。应根据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内容,提出“立德树人”的实践应用策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职院校舞蹈教学需要提升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在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动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立德树人

“人无德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德育教育。舞蹈是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身体完成各类动作,以展现情感。舞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而学生的个人身心素质,会直接影响其舞蹈呈现的效果。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高职舞蹈教学中,能够在提升学生舞蹈专业能力、审美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发展,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德育指导,使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维理念,从而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价值。文章主要针对“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舞蹈教学的价值与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舞蹈教学工作带来参考。

一、“立德树人”政策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推行的必要性分析

(一)“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树人”主要是根据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所提出的科学主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现代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高职舞蹈教学中,能够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2]。比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红色主题舞蹈的时候,可以为学生适当地介绍革命的艰辛,同时可以将革命的故事融入到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去,在丰富舞蹈动作的同时,赋予舞蹈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促进现代教育质量的提升。(二)“立德树人”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类不良思想充斥在学生身边,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观念[3]。高职学生处于思维形成、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因而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4]。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各类事物,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好地彰显教书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立德树人”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分析

查看全文

铸师德树人格演说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经历了两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胃病缠身,严重时,滴水难进,痛苦不堪,但他一直以顽强的精神坚持工作。张老师性格坦率,对人真诚,乐于助人,满腔热情,谁家有了困难,第一个先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见荣誉就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工作。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争名逐利的社会里,活得真实、滋润,舒心,活出了高风亮节,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以自身的崇高形象,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格丰碑!

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教师是立校之本。关系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衰。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教师,犹如辛勤的农夫,自己所钟爱的这片土地上,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就是主抓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多年来,师范部就有这样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埋头苦干,张老师平日寡言少语。一台破旧的28自行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便捷工具,也是行动的标记,自行车停在校园的哪里,哪里就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张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以管理严格著称校园。坚持每天早来晚走,从早操、间操,一直跟到学生下晚自习,熄灯睡觉,才放心回家。有时忙起来,甚至几天几夜住在学校。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并坚信所谓的落后生”问题生”可以改变的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信仰淡漠、道德缺失、迷惘厌学等问题,张老师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围绕成长与成才、立身与做人这个基本问题,经常找学生谈心,一方面把大道理讲实、讲清,要求学生要把革命理想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融入革命理想之中;另一方面坚持把小道理讲深、讲透,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的圈子,正确把握“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关系,认清任何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更离不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道理,从而使学生既看到眼前利益,更看到长远利益,自觉把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个人追求与革命理想统一起来,实现个人理想和志愿的同时,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多年来,张老师坚持每次谈话前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做精心准备,谈话时口干了喝口水再讲,胃痛了停一停再说。苦口婆心与循循善诱终于有了回报,一个又一个“问题生”终于逐渐明白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但“爱”仅仅是师爱”内涵的一半,张老师对学生管理工作充满了爱。其另一半则是严”从严要求,严格管理,严”字当头,张老师一贯主张。张老师虽以“严”字闻名,但学生都知道,严中施爱,爱中求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冷峻、不苟言笑的面孔背后有一颗滚烫而真挚的爱心,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学生们既怕他又爱他更多的敬畏他

查看全文

教师树德树人格丰碑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参加这个主题演讲,我的演讲题目是“铸高尚师德树人格丰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

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关系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衰。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教师,犹如辛勤的农夫,在自己所钟爱的这片土地上,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师德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与责任则是师德的灵魂。回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来,我想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我开始了对教育的深入思考,爱与责任是母亲的天性,其时爱与责任也是教师的天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特级教师陶淑范就曾这样说:“我把一生献给孩子们。我深感其乐无穷,很有价值。在小学教育的田野耕耘收获,给了我一生的充实。”优秀教师无不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也许正是以这种爱与责任为出发点,他们才能不停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靠近学生.正所谓“大道无声”。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否则可能出现恨铁不成钢的体罚、侵占学生自习课、罚抄作业等现象的泛滥。如果说爱是一种内存的情感,那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尊重学生是师爱的底线,马卡连柯就曾说过:“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教育经验的根本时,我就回答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查看全文

弘扬高尚师德立德树人思考

【摘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师者应廉洁从教,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以一丝不苟的认真、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课堂、每一位学生,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师德;知识渊博;楷模

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学海是无涯的,时代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需要我们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担负着教育的重责,更应以身作则,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者。

一、做学识渊博之师

教师是启发学生学习知识之人。一个教师自身的学识不丰富、不能解析详密,如果遇到学生的质疑,难免穷于应对,学生就会有轻视教师之心,那么传授学业的效果必然大减,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智慧的目的。教师不仅要有爱心,更应具备充分的学识。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金钱。教师向来是一个清贫的职业,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虽说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却因常常把精力放在不断学习和培养学生之上而富有精神食粮。同时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技能,才能对教学工作驾轻就熟,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需秉承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去体验生活,享受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喜悦。读书学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但是也要注意师德的培养。通过师德学习,可以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于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身作则,真正实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育人为乐的目标,才能培养出明礼识礼、诚实守信、自尊自爱、自信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员老师,要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做好实验教学保障,统筹安排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教研水平有效提高。时刻以集约化思想整合调配实验资源,细致的对待实验设备、耗材申报及验收工作,对实验室安全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并积极开发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项目,改善实验教学项目结构比例,勤于钻研、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与产业接轨的实验教学平台,最大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科学数据,努力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在培养创新型本科生和研究生发挥重要作用。

二、树立良好师德形象

查看全文

铸师德树人格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经历了两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胃病缠身,严重时,滴水难进,痛苦不堪,但他一直以顽强的精神坚持工作。张老师性格坦率,对人真诚,乐于助人,满腔热情,谁家有了困难,第一个先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见荣誉就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工作。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争名逐利的社会里,活得真实、滋润,舒心,活出了高风亮节,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以自身的崇高形象,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格丰碑!

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教师是立校之本。关系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衰。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教师,犹如辛勤的农夫,自己所钟爱的这片土地上,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就是主抓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多年来,师范部就有这样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埋头苦干,张老师平日寡言少语。一台破旧的28自行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便捷工具,也是行动的标记,自行车停在校园的哪里,哪里就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张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以管理严格著称校园。坚持每天早来晚走,从早操、间操,一直跟到学生下晚自习,熄灯睡觉,才放心回家。有时忙起来,甚至几天几夜住在学校。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并坚信所谓的落后生”问题生”可以改变的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信仰淡漠、道德缺失、迷惘厌学等问题,张老师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围绕成长与成才、立身与做人这个基本问题,经常找学生谈心,一方面把大道理讲实、讲清,要求学生要把革命理想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融入革命理想之中;另一方面坚持把小道理讲深、讲透,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的圈子,正确把握“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关系,认清任何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更离不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道理,从而使学生既看到眼前利益,更看到长远利益,自觉把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个人追求与革命理想统一起来,实现个人理想和志愿的同时,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多年来,张老师坚持每次谈话前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做精心准备,谈话时口干了喝口水再讲,胃痛了停一停再说。苦口婆心与循循善诱终于有了回报,一个又一个“问题生”终于逐渐明白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但“爱”仅仅是师爱”内涵的一半,张老师对学生管理工作充满了爱。其另一半则是严”从严要求,严格管理,严”字当头,张老师一贯主张。张老师虽以“严”字闻名,但学生都知道,严中施爱,爱中求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冷峻、不苟言笑的面孔背后有一颗滚烫而真挚的爱心,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学生们既怕他又爱他更多的敬畏他

查看全文

生态位下高校立德树人探索

一、高校立德树人生态位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态位一词来源于生态学,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意指“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单位(包括个体、群体或物种)在空间与时间、资源与环境上所占据的生态位置及与其他相关生态个体或生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功能关系”[1]。生物单位的生态位一方面取决于主体自身内部各部分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状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状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由其生态位决定的,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同时也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在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的生态位是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的,主要包括“生态位重叠(ecologicalnicheoverlap)、生态位移动(ecologicalnichedrift)和生态位分离(eco-logicalnicheseparation)三种生态位关系”[1]。不同的生态主体所处的生态位是其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交流博弈的结果,每一个生态主体在生存竞争中都会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不同的生态主体各自占据最优的生态位,相互竞争与合作,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谐。因此,生态位理论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1]。生态位理论为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高校立德树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高校内部各相关要素构成的子系统,还包括与之有关联的外部环境子系统,每个构成要素的生态主体通过一定的生态位联系成统一的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新时代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研究并优化各生态主体的生态位组合,使之能协同一致朝着共同的立德树人生态目标发挥各自生态位的优势,减少内耗,提高生态系统的有效协作性和统一性,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位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及其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的各要素主体与外部环境要素都分处于不同的生态位,通过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相对固定的阈值,从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2]。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位研究,为高校立德树人生态位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就是由高校立德树人主体、立德树人客体、立德树人目标、立德树人内容与方法、立德树人内外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组成要素在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中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态位,在各自的生态位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作用,通过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移动和生态位分离三种生态位关系不断循环演进,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和稳定,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在运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注重发挥所有构成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主体的作用,使每个生态要素主体都能找寻到适应自身的最优生态位,确保生态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使各生态位都能找到各自的平衡点,避免因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产生内耗,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借鉴生态位理论,能够进一步明晰高校立德树人生态模式的内涵与实质,有效推动立德树人生态模式构建及科学运行。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原则:1.系统关联性原则。系统关联性指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每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它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正如萨克塞所言:“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3]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高校内各层级各部门实施立德树人工作的子系统及家庭、社区、政府等外部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内含相关构成要素,各子系统间及各要素间以及系统与所处环境间通过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最大化。2.多样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按照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而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4]生态系统各要素是多样分层的,各层次的功能不同。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也是分层次的,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具有的功能也不同,在做好立德树人顶层设计上要突显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高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是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态位,根据其岗位职责和分工,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层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不同大学生个体具有不同特点,形成了立德树人客体不同层级的生态位,高校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立德树人内容和方法。3.动态平衡性原则。任何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生态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从而保持相对平衡稳定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也是通过不断调整其生态位,从而保持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促进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因此,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构建,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把立德树人工作置于变化发展的社会视野中,把大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看成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实现立德树人与时代同发展,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达到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相统一。4.协调共生性原则。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物种都是多样共生的,物种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各主体协同合作,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僵化对立的局面,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双向互动、融合共生,推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系统格局。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生态,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构建还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要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态位的整体协调性,确保教育的协同性及连贯性,在满足国家、政党、社会及大学生不同需求基础上,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共生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生态位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建构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和谐稳定、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在遵循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运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生态子系统的作用,使得各子系统都能确立并保持在各自最优的生态位上,通过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环境等子系统的生态位功能的有效发挥,推动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1.运用系统关联性原则,形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聚合力。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5]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生态模式建构亟需整合优化各生态要素主体的生态位,构建有效的协同运行机制,通过统筹校内外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汇聚立德树人的聚合力。首先,从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由全体教职工组成,具体包含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教辅人员、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各相关主体要明确各自所处生态位的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育人的全员性。第一,党政协同,齐抓共管。高校党委要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有效协同运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立德树人任务分解,并将其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通过做好立德树人顶层设计,明确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环境等子系统的架构,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要素,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培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构建“大思政”生态系统格局。第二,部门协同,共筑合力。高校各部门都负有管理育人的职责,宣传部、组织部、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等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应共同树立起立德树人的协同意识,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在学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目标的共同指引下,围绕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内容,发挥各自生态位优势和力量,实现生态位的最优组合和协同效应,推动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构建。第三,专业课教师与思政队伍协同,联合育人。思政队伍包含思政课教师队伍和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队伍等,他们和专业课教师都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教师群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为直接,三类育人群体要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目标,依据各自不同的生态位不断完善沟通协同机制,细化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内容的实施。专任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除了做好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外,还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导师、班主任等积极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走进学生生活,把立德树人工作渗透到育人的各领域。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队伍等思政工作者除了立足岗位做好管理服务育人外,还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上党课、形势政策课、创新创业课、军事理论课等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引导,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其次,从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看,高校要积极对接社会,注重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外部环境各影响子系统的生态位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位层次结构,搭建高校、家庭和社会多方主体联动机制,保持教育内容的系统关联性和前后一致性,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化的育人生态系统。高校要支持政府教育部门、民间社会组织、家庭等参与到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建构中,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搭建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引进校外各类德育优质资源,鼓励师生走出校门,推介立德树人成果、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实践等。2.运用多样层次性原则,强化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针对性。生态位理论强调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生态要素主体都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态位,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生态位层级。层级越多,生态位重叠的概率就越小,越不会导致各生态要素主体的恶性竞争,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一是优化教育主体层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实施主体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要进一步理顺高校内部各层级组织关系,形成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党政领导协助抓、高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组织系统。上一层级的教育主体要加强对下一层级的指导和监督,下一层级的教育主体要强化执行力,协同配合,使得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目标明确、组织有力、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二是教育客体科学分层。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积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具有独特性,加之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不同导致个体素质各不相同,对他们进行立德树人培养理应有所区别。要针对不同素质层次水平的大学生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都能得到提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三是教育内容分层设置。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之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必然要求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要与之相匹配,要从德、智、体、美、劳等不同方面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内容,提高教育内容的适应性。3.运用动态平衡性原则,确保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性。生态系统依靠各组成生态要素主体不同生态位的不断变化、调整、发展,实现资源和要素最优组合,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保持生机与活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根据不同时代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及其系统运行机制,使得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动态平衡。首先,高校要与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动态平衡。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持续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互动和交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平台,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其次,高校内部生态环境也要保持动态平衡。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及时调整立德树人认识维度和实践维度,使得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始终保持动态发展。4.运用协调共生性原则,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适切性。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子系统都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彼此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互动交流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协调共生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有效建构,也应遵循协调共生性的原则。首先,要保证高校与外部环境的的协调共生。高校应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目标前提下,加强与外界生态环境要素如政府、社会、家庭的互动联系,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积极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整合优化资源,协同一致推动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其次,高校内部立德树人各相关主体也应协调一致,强化系统整合,形成最优生态位组合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再次,要积极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内部师生和谐关系。高校师生作为相对的教育主体和客体,在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彼此联系,教学相长。增强高校立德树人实效性,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最优的生态位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弘扬高尚师德,以“四有”好老师为指引,通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真正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通过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大学生要通过不断向老师学习和自我实践,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使自己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分类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首先阐述了“双高”建设背景,然后分析了“立德”与“树人”的教育哲学关系,接着说明了“树人”分化的历史阶段性,以及“立德”的不变与变量选择,最后论述了“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课程思政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项目的背景、筹备、启动实施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是“双高”建设的总体教育价值导向,又体现在具体的建设任务内容之中。“双高”建设是高职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项目化,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教学专题化,“课程思政的基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1],但是“双高”建设要求和课程思政设计均没有具体解答“立德”与“树人”的关系问题,也没有建立起教育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中观措施,以下笔者将针对此展开论述。

一、“双高”建设背景

“双高”建设的标识性事件为教育部、财政部在2019年3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同年12月确定了197所入选学校(其中含专业群建设学校141个)。“双高”重大工程的示范引领导向高度突显了“技术技能”要件,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高水平”的直观指向。“‘双高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2],就“双高”建设意见中描述的“改革发展任务”来看,立德树人是其核心前景所在。将“双高”建设的“改革发展任务”与“双一流”建设中的“建设任务”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立德树人是两项教育工程的共通之处。“高水平”的显性体现是技术技能———“树人”,“立德”与“高水平技术技能”的关系实质上是“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高”建设的官方文件中并没有进行主题化说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双高”的建设前景、预期收效与立德树人密切相关,因此探讨“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并落实立德树人既是“双高”建设的隐性目标,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变初心。

二、“立德”与“树人”的教育哲学关系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探究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被确定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构建起有效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剖析“立德树人”思想的精神内涵,论述“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路径,如发挥思政课程主体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体系,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等,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体系;路径

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思想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德育成效。本文通过梳理“立德树人”思想的发展脉络、“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提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举措,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思路上的借鉴。

1“立德树人”思想的精神内涵

1.1“立德树人”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中国古代德育最早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完善。根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就设有专门人员对民众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西周时期开始提出进一步寻求和探究如何才能获得“德”的途径问题,并认识到“德”是需要培育的,“育”是“德”实现的保证。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古代德育一直注重教人德行和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立德树人”专注人的培养,其“德”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如出一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个人价值准则、社会价值取向、国家价值目标与儒家讲求“修齐治平”不谋而合。因此,“立德树人”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1.2关于“立德树人”思想的论述。2014年5月4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4年12月29日,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全过程。”关于“立德树人”思想的系列论述,从个人的德到国家的德、从人才培养导向到育人体系构建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2“立德树人”思想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立德树人

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以高质量的标准为基本要求,使德育工作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论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并在德育工作中要做到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意义和要求,注重其师德建设,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坚持立德树人思想等方面。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方式;创新

少年强则国家强,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素养都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德育层面的发展绝不可以缺位。当前学校教育中,德育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立德树人的定义和理解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即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首,即建立德业,高于建功立业,更高于著书立说。“树人”出自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中突出了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日而成的。因此,“立德树人”可以理解成就是自身建立德业,为子孙后代做榜样,使之能成才成德。在当代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思想,就对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立德”不仅强调德要存在,同时也要求我们注重德的形成过程;它不仅强调了其对学生们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学校老师的个人品质、职业素养、道德水平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树人”也不只强调教育的最终结果和目标,它还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各要素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我们学校要专注于传授解惑、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事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败,事关我们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传承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任何一个有着远见的民族,都会时刻全身心地关注青年;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会把青年们看作推动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

2注重师德建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