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15:0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说新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说新闻

说新闻与新闻播报模式转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媒体技术、新闻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受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样态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新闻播音风格也形成了多样化建构。近年来,“说新闻”的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一时占据了电台、电视台各档新闻节目的重要位置。本文简述“说新闻”的产生及其特点,分析比较“播”和“说”两种新闻播报样态的异同,并就时下“说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加以初步的探讨。

一、“说新闻”的出现

我国境内第一个用平实的语言来说新闻的,首先是陈鲁豫和她的《凤凰早班车》。在《凤凰早班车》中,陈鲁豫通过前期认真的准备,形成烂熟于胸的腹稿,结合早间新闻节目服务性、实用性的特点,以自信干练、轻松时尚的状态,采用播说结合的方式,胸有成竹地即兴表达,评说时事。在《凤凰早班车》中,新闻的播报不再是以往照本宣科地“播”,而是清新洒脱地“说”,从而实现了两个突出的转变:把新闻“播音员”变为新闻“主持人”;把新闻播报样态从“播”变为“说”。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的“说新闻”样态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和效益:一是口语化的播报,主持人使用街头巷尾普通老百姓日常习惯所用的口头语点评新闻事件,在语言的表述上更具讲述感,也更有“人情味”,是真诚地在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这很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共鸣;二是语言表达到位,主持人有较强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即兴评述能力,表达即时、到位,并且一气呵成,还能给观众们随意、自然的感觉,语气的感情色彩恰到好处,分量也拿捏得很准确,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而且语势连贯富于变化,语言流畅;三是评论张弛有度,主持人能够就某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做恰当的评论,在陈述各家意见的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感性地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也能带给观众理性的思考。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其影响,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广播电视新闻的播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茶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说新闻”以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使沉寂了多年的新闻播出方式有了新的声音。“说新闻”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的领域。纵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新闻”这种样态之下衍生的新的分支——“方言说新闻”。不少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以本地方言“说新闻”的栏目,一时间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如浙江一地,杭州有《阿六头说新闻》,绍兴有《绍兴师爷说新闻》等。此类方言新闻节目,由于具有独特的受众定位(当地的中老年观众尤其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民众),满足当地受众的心理需求,极富平民化色彩,以亲切、诙谐、犀利的风格与观众作对等的交流,力图使观众通过收看节目,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满足。《阿六头说新闻》、《绍兴师爷说新闻》等开播至今已有多个年头,经久不衰。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样态

新闻播报样态指的是: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所表现出来不同的新闻播报语言样态。播新闻和说新闻本质上都属于新闻播音,但却是新闻播音的两个不同的播报样态。“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这种宣读式的新闻播报样态,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是一种较为受众认可的新闻语言传播方式。“播”这种新闻播报样态的主要特点是:创作所依据的是新闻稿件,一切建立在书面稿件的基础上,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语体结构严谨,既不依赖语境,也不强化“播音”的个性。这种语言传播样式有着语言规范、准确清晰、庄重大气、稳健有力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播音员播报新闻是在读别人的稿子,见字出声,缺乏情感,尽管眼睛看着观众,但大部分的注意力还是处在提示器的内容提示上,这就使得这种播报形式缺少了吸引力和亲近感,使播音员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较远,交流感不强。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播出次数增多,播出容量加大,播出形式多样,从整点新闻到滚动新闻,从录播新闻到现场直播等。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传播方式在不断地演变、革新,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讲述式、谈话式的“说”新闻应运而生。“说”与“播”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有稿一个无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新闻可以没有稿件依据,但有提纲,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语体结构松散、样态不受限制,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具有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克服了单纯的“播”在语言样式上的呆板性,有利于发挥新闻主播的亲和力、风格个性来吸引受众,使新闻节目具有了较强的平民性、感染性和开放性。总之,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闻播音也应该随之调整。无论是“播”还是“说”都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都在于传播信息、传递稿件的实质内容。“播”和“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完全可以互补。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稿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在不同的时段、不同受众群体中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时政类、综合类的消息可以采用播报的形式,以确保其权威性、严肃性;社会新闻则可以采用“说新闻”的方式,以拉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新闻联播》这样庄重严肃的新闻内容可以采用播报的方式,而《晚间新闻》、《早间新闻》以及各类新闻专题则更适于采用说、播结合的“讲述”语态,以求亲切、自然、稳健、洒脱。“播”和“说”两种样态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适时改进,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受众需求。

三、“说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查看全文

播新闻和说新闻的区别论文

摘要:“说”新闻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但并不代表所有新闻节目都一律要去“说”,还应依据新闻的内容、播出的时段、收视(听)对象的需求来定。本文从“播”新闻与“说”新闻各自的特点、不同之处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风格;“播”;“说”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新闻播音员都在尝试以“说新闻”的形式面对观众。那么,“播新闻”和“说新闻”的不同之处在哪呢?

多年的培养教育,使播音员头脑中的宣传意识、喉舌意识很强,肩上的责任感很重,所以在节目中是忘我的,总想对听众灌输什么,时刻提醒自己要达到宣传目的,这样使得我们的播音主观性很强。这种语言传播样式使“播”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相对较远,交流感不强,不强化个性。说新闻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说新闻”则表现出的是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说”新闻,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在大众传播领域与“播”者相比,“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领域中的传播优势。

“播”新闻的方式是新闻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通的播报方式,也是播音创作主体运用在各类新闻节目传播中最独特、最鲜明、最规范的语言态势。这种播报方式对创作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也就是说,对创作主体的语音、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说百姓事、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说新闻这种形式以贴近生活的语言、平实的语调,极好的表现了电视“说”新闻的特性。新闻平民化也将主持人从高高的报告台上送回了鲜活的生活,这就使得说者的对象感清晰准确,更容易把握态度的分寸,便于更加准确的传播信息。也给说者提供了表现生活的语言创作的大舞台,感情就会更加贴近受众,能充分体现平等交流的亲和力,赋予更多人情味的人文关怀。

“播”新闻的艺术创作过程,就是要把新闻文字稿件转换为准确、鲜明、富有感染力、传神、具有艺术性的有声语言。它蕴含着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想品格、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知识储备、气质魅力等综合因素。特别是播音创作的依据是新闻稿件,它受到稿件文体的严格制约,创作主体只能在规矩中出变化、理性中出情感。这样,要将一条几十字的新闻导语或一篇洋洋万言的新闻专题“播”成声情并茂、真切感人、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一定的创作功力是很难想象的。央视《第一时间》节目里有“马斌读报”这样一个小环节,取材广泛,基本上所有内容都源于其他平面媒体,将这些社会、文化、体育、财经等等方面的新闻整合在一起,再分出个轻重缓急,先后主次,主持人自然要在新闻与新闻之间安排一些衔接的内容。而且在说的过程中,该诙谐的时候诙谐,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沉思的时候沉思,没有具体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语言的起伏跌宕完全是跟着内容在走。我们自然就会觉得新闻更容易接受了,同时也接受了这种“说”的形式。“说”新闻这种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报”的内容要靠即兴发挥,通过新闻播报方式的口语化处理,使受众听来轻松、亲切、自然,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但这种即兴发挥,由于其创作空间既大又广,驾驭难度也就越大。所以要“说”好新闻,除了应具备“播”新闻的业务能力外,还应在其他能力方面有所拓展。“说”新闻的“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编排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捕捉新闻热点的能力、切中新闻要点的洞察力、现场即兴评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质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说”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有序地处置各类信息,既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不失传播者应有的原则立场,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感受与受众心理上的沟通,鲜明而到位地体现创作主体在节目中的驾驭、主导作用。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播音播与说综述

随着凤凰卫视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的开播,一种全新的“说新闻”方式开始出现,一时反响强烈并迅速被大众所接受。随后,各大电视台纷纷效仿。自此,新闻播音不再只是传统的“播新闻”方式,而对两种播报类型究竟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存在。文章带着“如何能产生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的问题,对两种播报方式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浅谈了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共存与结合。

一、电视新闻播音从“播”到“说”的转变

新闻播音,即新闻播音员(主播)以有声语言或副语言为手段,面对镜头、话筒报道新闻信息的创造活动。之前的新闻播音,上到中央电视台下至县级广播电视台,大都采用“播”的方式。而之后,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及电视新闻节目的变革,新闻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茶米油盐,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于是,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各种民生新闻、评论新闻、读报新闻……如央视的《马斌读报》开启了读报类新闻节目的先河。而这些节目类型的出现也催生着一种新型播报方式的出现,即说新闻。说新闻的出现,使传统的播音方式受到了挑战。工作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闲暇之余坐在电视机前,新闻播音员那种传统的一脸严肃、字正腔圆的播音方式已很难再被受众接受,人们更加注重播音员与受众间的交流感,因此,说新闻便以它新颖、活泼、独特的风格应运而生,令人耳目一新,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典型栏目有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等。

二、播新闻与说新闻的区别

播新闻体现了新闻播音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的语言特点,做到了字正腔圆、感而不入、语式稳健、语言流畅等特点和要求,体现了新闻播音“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共性要求。但这种播报方式也有其弊端,它没有完全发挥电视的优势,这种用书面语言把新闻念出来的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容易使受众产生距离感。新闻播音中的“说”,可理解为对新闻内容的评述和讲述,是一种类似聊天的交流和沟通,强调与受众的交流感,将新闻播报方式口语化,采用简练、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大大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更有时代感、个性更鲜明、更贴近生活,因此观众喜闻乐见。另,相对于播新闻,说新闻的方式赋予了播音员对稿件更大的创作空间。但我认为这种方式也有其自身弊端,新闻节目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可信,这种略显随意、“聊”出来的新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三、新闻节目内容决定不同的播报方式

查看全文

深究娱乐新闻中八卦现象的伦理说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就提出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在其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将“三功能说”进一步扩展,提出了传播的另一重要的功能——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新闻又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当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娱乐就成为一件大事;当旧式的政治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时,娱乐就取代了政治。但是最能满足人们消遣性、游戏性内容的新闻,恐怕非娱乐新闻莫属。

需要指出的是,娱乐新闻和八卦新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娱乐新闻应该是新闻的一种类型,只是它的报道范围限定在文艺领域。但是今天所谓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来定义。相当多的娱乐新闻没有提供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基本情况。如果把新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从市场的角度看,受众(消费者)需要的就是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商品),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当关系到娱乐新闻的获取途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时,就容易出现新闻八卦化、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娱乐新闻容易“八卦”出的问题自从有了网络,八卦新闻便获得了更丰沃的土壤。中国社科院曾经就做过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选择上,上网最多阅读的是娱乐新闻,其次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等等,各大门户网站均设有独立的娱乐新闻板块。绝大多数的“八卦”都是以标题党的形式先吸引人们的兴趣。比如:《周润发称巩俐老婆》这一标题就出现在腾讯网上,打开链接一看,原来是《巩俐拍照周润发帮打灯被称作“老婆”分工宣传》。记者就把巩俐和周润发戏中的角色故意延伸至剧外,给受众错误的引导。另外,标题中也喜欢出现刺激性的词语,比如“:贴身热舞”、“走光”、“爆乳”、“荧屏第一次”等等。还有,很多“八卦”喜欢断章取义、无限放大。如网易上的一则标题为《吴宇森称内地电影缺乏个性》的新闻。其实,在采访中,吴宇森导演只是认为现在内地电影缺乏一些有个性的导演和作品,跟风现象太明显而已,并不是完全否认内地电影。娱乐新闻报道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形式。相当多的娱乐新闻对事件的时间、来源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取而代之的却是“近日”、“最近”、“日前”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某网友爆料”、“据有关知情人透漏”等来源不明的语句。但是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时效性是必需的。至于消息来源的问题,如果涉及到明星、名人的合法权益,这个来源就显得极为重要,“某某人将会保留上诉的权利”

这种话经常可见于报上。轰动一时的“Sa基恋”的离婚事件暴露了艺人隐婚之举是常事。阿Sa就表示心中已有数是谁踢爆的。这就印证了之前网络上的“据知情人透露”这一说法。另外,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图片是让新闻绘声绘色的聪明之举。受众总爱相信“眼见为实”。但是却忽略了照片的选取角度和后期处理的功用。很多模糊不清的照片被刊登出来,还会在不清楚的图片上标出一张清晰的当事艺人的照片。

娱乐新闻的“八卦”是利还是弊。

当年哄哄闹闹的“艳照门”事件,更是“八卦”之顶峰。明星隐私的暴露究竟说明了明星的私生活问题还是受众奇怪的窥私欲?我们关心的焦点应该是明星的工作而不是他们的私生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得到应有的保护,但是范围却比常人要小得多。当公众人物受到伤害时,很多媒体总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关心的不是他人的名誉,而是自家报纸的发行量,节目的收视率、点击率。比如:早些年,台湾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遭歹徒绑架,在当事人已报警的情况下,媒体依旧对这一新闻紧追不舍,最终激怒匪徒,将白晓燕撕票。为了一己之私,伤害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是不是媒体该反思的呢?

查看全文

新闻网站阅评部的竞聘演说

大家好。今天能坐在这里参加竞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对于工作的一些想法,我感到很骄傲。之所以感到骄傲,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工作这件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为我们的公司、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寻找自我的一种途径。所以经过三年的努力,今天我能够坐在这里,心里充满的,是一种骄傲。然而谁都知道,一个人是没法做出成绩的,因此我很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对曾经无私栽培、扶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以及每一天都在和我并肩作战的阅评部的各位战友,表达我难以言表的感谢,谢谢大家。

2001年7月12日,是我走进×××的第一天,做文学频道编辑。那一年我21岁,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整个编辑部年龄最小的编辑。之所以来×××,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工作太适合我了,那时候曾经开玩笑说,我所热爱的三样东西在我的工作称谓里就都有了,那就是“网络、文学、编辑”。当然,后来我慢慢懂得,×××能给予我的实在不止这三样而已。

2001年的年底公司指派我开始策划网上论坛,于是这也成为了我工作的转折点。一个月的策划,一个月的准备,一个月的披星戴月,一个月的同甘共苦,我、×××,还有已经离开的×××、×××,还有×工,还有×××,甚至王总都是经常晚上陪我们吃方便面,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我都会很激动!因为论坛,就像我们亲手哺育的孩子,他出生的那一刻,总是难以忘怀。后来论坛开始慢慢步入正轨,试运行四个月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改版和栏目调整,5月与广播电台新闻台合作“关注贫困大学生”活动;7月组织一系列征文活动;8月开始为可可西里捐书,到10月底为止的三个月中,募集了四千多本;9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们第一次经历重大政治活动的考验,促成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做法和制度诞生。在这期间,我还被公司派往北京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网站BBS管理培训班,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认识高度。去年3月,我又被公司派往北京,借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了9个月,这9个月的时间,让我站到了过去不曾站到过的高度,让我可以跳出自己曾经狭窄的纵向视角,第一次有机会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带着局内人的心态,去观察各网站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去了解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借以思考应该怎样去做,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飞越。在我被借调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还创立了《××××××》,并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这是他们的成绩。所以我想,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光要夸我自己,也要夸我的战友们,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我没帮上什么忙,然而我自己的那些微薄成绩,却始终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阅评部的成立,对于论坛来说,又是一次飞越,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范畴,同时肩上的担子也重了。“阅”是监控,是观察;“评”是评论,是升华。监控是一面盾,然而一味追求安全就没有了发展,可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那么如何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矛盾就是关键;评论是一把剑,不过是一把双刃剑,没有锋刃不好看,然而怎样处理好既不伤己又要伤敌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度的把握,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但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是最了解它的人,在整个网络评论界都正在摸索前进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比他们笨。我想这就是我竞聘阅评部主任这个岗位的优势和不足——对于评论,我经验还不够,但我了解它,这是信心的来源。今天我已经学会了钻木,我自信明天可以学会用火。

下面我就把阅评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构想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继续严管论坛,充分挖掘互动栏目资源

查看全文

新闻评论的再认识分析论文

【摘要】新闻评论的特点需要根据发展了的新闻评论实践进行重新认识。把新闻性、政治性和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不合适的。新闻评论有五大特点:以新闻事实为依托、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和大众性。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一、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

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表现方式与人文精神创建

一.反思:风险社会、娱乐社会与大众传媒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媒体由以记者编辑为主要传播者向由大众为主要传播者转变,媒体越来越社会化和大众化,比如每个人都可以发现新闻,在事件现场有手机拍摄新闻事件,然后上传到网上或者递交给电视台,简而言之,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或者把关不到位,传统媒体把关人把关的松动,这使媒体可以在更为宽松的环境里报道社会。为了收视率,媒体在报道社会危机事件时,出现过多地“趣味性”编排社会事件,刻意地以故事化报道新闻事件,或许事件并没那么严重,经过媒体的添油加醋的宣传而被扩大化。媒体为了收视率,过多地报道社会的阴暗面,便出现了媒体给大众营造出来的风险社会。20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①,就说明了风险社会与大众媒体的这种社会关联。媒体的本质和职责是报道事实真相,进行真实报道,对那些负面新闻事件必须真实地报道,再加上现在流行的新闻故事化、娱乐化的潮流,很容易地就出现了媒体制造的风险社会。但媒体有着引导和担负社会精神建设的责任,需要弘扬正面积极的新闻消息。电视新闻在这种“二难抉择”情况下,必须思考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与探索问题解决途径。

二.走向:电视新闻表达方式变化与策划走向

电视新闻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传播者对受众的说话态度和说话方式。石长顺在《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中说,“电视新闻表达方式主要是指电视主持人播报新闻时采用的语态、方式。”②首先,语态是指说话的态度、口吻以及叙述的方式,“综观中国电视语态的发展变化,根据传播者对受众说话的态度与叙述的方式不同,笔者大致把电视语态归纳为四种,即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③其次,说话叙述的方式是指播、讲、说、评、唱等形式。近些年,电视新闻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播新闻是电视新闻最为传统的、最常见的新闻表达方式。《新闻联播》、《新闻30分》以及各省新闻联播、市县联播新闻都采用播新闻的方式。播新闻的表达方式是采用官对民或者说上对下的态度和口吻,因此,以严肃庄重的氛围作为背景,这种新闻表达特点是一个主持人或者两个主持人在演播室里播报新闻,穿着正装,一脸严肃,不苟言笑。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创新策划出很多表达方式,较之传统的播新闻,这些新出现的电视新闻表达方式在电视媒体与电视受众之间传达了更为人文化的氛围,因而,深受观众喜爱,传播效果也很好。如讲新闻的《朝闻天下》,主持人站着,一个大屏幕就像一块黑板,给观众讲各大报纸上的新闻,这种新闻表达方式有别于播报新闻,主持人有了手势语、体态语,气氛更为轻松了,摆脱了播报方式的单板。同时,主持人也成为潜在的观众,和荧屏前的观众一起看新闻。从内容设置上看,不是一个或两个主持人正襟危坐地念提示词,而是电视里面另有一块屏幕,主持人退到一旁,观众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主持人和荧屏前的观众共同关注屏幕上新闻。无疑,讲新闻节目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再如评新闻:《焦点访谈》评述新闻,以理性见长,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度调查,评析对错。其公信力和社会正义感很能吸引观众。再如,谈新闻,谈话类新闻节目,《新闻会客厅》《面对面》等,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发表议论。邀请一些专家名流、当事人作为嘉宾与主持人坐在一起座谈。总而言之,这些新的电视新闻表达方式在传播者对受众的说话态度和说话方式上都尽力体出现一种平等友善的人文关怀来,这是电视新闻在目前和未来应该重视的方面。另外,现在媒体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表达意识,而传统的“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经很大地制约受众的这种需求,受众的强烈参与意识,逼迫电视人思考新闻的表达方式。开通多种媒体平台,如手机短信、电话采访、博客、微博交流。主持人和观众交流互动,也是电视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立足人文精神策划的重要走向。

三.建设:电视新闻表达方式视阈下的人文精神构建与弘扬

在风险事件频发和社会娱乐化的当下,电视新闻在其表达方式策划走向上应该注重新闻人文精神的构建,以人为本,传达人文关怀,建设社会群体的精神家园。下面试图从电视新闻表达方式角度,对新闻的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弘扬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查看全文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的形势下,广大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新闻评论作为人们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如何定义新闻评论,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根据定义提出了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即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特性

一、新闻评论定义新解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一直是新闻评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从来也没有统一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持己见,我以为也属正当之事。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

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依新闻评论的定义所产生的——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⑴

查看全文

网络新闻对新闻传播的作用论文

关键词: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影响

摘要: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某些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涵有所发展,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业来说,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需要加强批评引导。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价值概念的本来含义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外界物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新闻价值作如下界定: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

不过,“五要素”说也并非定论。有学者指出,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新性是一个基本前提,是一条新闻所必备的素质。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没有新,其它四个要素即便全具备,也不能是新闻。”而“重要性占据首要地位,与人们切身利益有利害关系的新闻理所当然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而言,一条具备重要性的新闻,也就可能同时具备了显著性与接近性。从这个角度看,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在笔者看来,在指出“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的时候,这位学者已隐约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修改成了“三要素”说。

查看全文

新闻学论新管理论文

摘要:20世纪60年代,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原则遭到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挑战,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思潮——新新闻学悄然出现在美国,该文论述了新新闻学的内容和社会背景,客观地评价了新新闻学的理论及实践中的价值。

关键词:新新闻学;客观报道;新闻报道方式

到了20世纪60年代,客观性原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挑战。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思潮——新新闻学(NewJoumalism)悄然涌现,它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的樊篱,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当时颇显沉闷、死板的新闻业“死水”之中,在美国乃至西方各国荡起阵阵涟漪。

一、什么是新新闻学

对于“新新闻学”一词,最初并无明确的界定。它开始只是一些“离经叛道”的杂志,如《村声》、《纽约》、《老爷》等,因不满当时新闻界沉闷的空气而无意间扶植起的“一种特殊的散文式论文”。随着参与者的日益增多,在新闻界渐渐形成一股时尚的潮流。“这些不同类型的写作都具有一系列被传统新闻忽略的内容:气氛渲染、个人情感、对事件的解释、宣传鼓动、各种观点、小说式的人物塑造和描写、少量的淫秽内容、对时髦事物和文化变革的关心、以及政治见识(在任何一个作家身上,并不能发现所有这些特点)。有时这些作家仅靠打破禁忌,不仅讨论禁谈的题目,而且更多采用老式新闻教条所禁用的手段和写法,就形成了一种新声。”1973年坚持这种时新报道观念的美国记者汤姆沃尔夫(tomwolfe)和约汉逊(EWJohnson),选出21位认同这种写作风格的作家的作品,编辑了一本《新新报道》,“新新闻学”的称呼由此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新新闻学,又称新集纳主义,新新闻体。简单的说,所谓新新闻学是指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新闻故事。这种报道方式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一反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来源提供消息的传统,由记者对现场一件事深入观察,并作详尽分析。新新闻学强调的是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在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甚至走着由事实转向虚构的道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