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14:37: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说明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漫画说明文写作论文
[内容]
漫画就是用简洁而夸张的笔法描绘生活的图画,它极富幽默性与讽刺性。
怎样写漫画的说明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了“两段四步法”,具体模式是: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切中角度,领悟深意一点明特征,讲究顺序→选择方法,推敲语言。
其中,前两步为第一段──读画,后两步为第二段──写画。
下面以华君武的漫画《公牛挤奶》为例,对上述模式作以具体解说。(漫画略)
说明文教学研究论文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笔者干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阅读自主说明文管理论文
说明文是中学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种文体,占整个教材内容的比例较大,从社会实际使用价值来看,这种文体的文章越来越重要。因此教会学生会读、善读说明文很有必要。
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较容易有兴趣,但真正学会阅读说明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要学会自己学习说明文那就更不容易。学生在常用的说明文教学的模式下很难培养出兴趣,更不必说能提高阅读能力。事实上传统型的说明文教学已不适合今天说明文教学的需要,它只是教给学生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而不是教给学生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学生既然没了兴趣,也就不可能培养出较高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甚至会产生厌倦阅读说明文的情绪。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探讨,认为要使学生喜欢阅读说明文、善于阅读说明文、能独立阅读说明文,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入手,教给学生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使他们明确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步骤。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紧紧扣住教材,把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贯穿于每篇文章之中。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在初二,实际上在此以前,学生在初一年级时已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因此教课文前先布置一下预习,让学生考虑谈一谈以前学过的说明文内容上说明了些什么,使用些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围绕中心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说你认为文中用得最准确的词语有什么作用。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让学生阅读要教的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了,要学生也学会这些课文了。这样教完一篇又一篇课文,学生就逐步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基本步骤,并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课本入手,适当选用课外材料。一般来说学生对科技说明文较容易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用较浅易的有一定趣味性的说明文作为切入口。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所要阅读的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文章的特点给学生设计一到两道题让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所设计的题目,既要符合文章内容的特点,又要符合文体的阅读要求,使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激励状态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就可以让学生在趣味获得过程中掌握、运用说明文的阅读规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的方法。
3.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一般规律中发现特殊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篇说明文,除了从文体特点上看应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还应能理解文中的一些语句的含义、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特别是有的介绍科技知识的说明文中常出现一些新概念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解决这些问题,在指导过程中我是这样尝试的: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较难理解的说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惧感,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激发的兴趣来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学生有急于尝试的感觉;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步骤。如句子内容的理解,可以先找出需理解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因为任何材料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找到了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后,辨别该句子与所在层次或全文中心的关系,再根据层次或文章中心内容来理解;文中概念的理解也要先找出文中对这个概念阐释过程的位子,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理解。如2000年无锡市中考阅读题中关于植物生长过程中左旋、右旋的理解,不少学生硬是从图示中用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辨别去理解以致出错,事实上这种方法也无法正确理解。其实,在试卷提供的材料中有几句话:“有两种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左旋转。”细细考虑这几句话,那么左旋、右旋到底是怎样的就清楚了。至于文中陌生的与文章内容理解无多大关系的概念可以放到课外去理解,不必硬根据文章内容去理解,否则就会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被这种概念造成解题的心理压力。即使是说明对象的把握,也必须指导学生一定的方法,否则容易出错,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也就能正确理解了。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的基础,也就为喜读、会读、会读、善读说明文,独立完成说明文的阅读成为可能。
语文说明文兴趣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说明文写作管理论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写作往往出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的“冷场”局面。它既不像写记叙文记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也不像写议论文对所触及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这种“距离”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加以消除,说明文的写作势必“应付差事”。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如何指导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一谈我指导学生说明文写作“三步走”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一题两写,抓好过渡
一题两写即同一题目的文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所编课文,为记叙文教学向说明文教学过渡架设了很好的桥梁。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的写作训练,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去写生动有趣的故事,自己往往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见证人。而文体的骤变,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成了严肃的科学知识;融注情感的陈述变成了准确的说明,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厌恶、无所适从的情绪。一题两写则可以架起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过渡的桥梁。
如:《我的文具盒》
语文说明文阅读管理论文
说明文是中学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种文体,占整个教材内容的比例较大,从社会实际使用价值来看,这种文体的文章越来越重要。因此教会学生会读、善读说明文很有必要。
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较容易有兴趣,但真正学会阅读说明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要学会自己学习说明文那就更不容易。学生在常用的说明文教学的模式下很难培养出兴趣,更不必说能提高阅读能力。事实上传统型的说明文教学已不适合今天说明文教学的需要,它只是教给学生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而不是教给学生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学生既然没了兴趣,也就不可能培养出较高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甚至会产生厌倦阅读说明文的情绪。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探讨,认为要使学生喜欢阅读说明文、善于阅读说明文、能独立阅读说明文,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入手,教给学生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使他们明确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步骤。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紧紧扣住教材,把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贯穿于每篇文章之中。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在初二,实际上在此以前,学生在初一年级时已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因此教课文前先布置一下预习,让学生考虑谈一谈以前学过的说明文内容上说明了些什么,使用些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围绕中心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说你认为文中用得最准确的词语有什么作用。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让学生阅读要教的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了,要学生也学会这些课文了。这样教完一篇又一篇课文,学生就逐步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基本步骤,并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课本入手,适当选用课外材料。一般来说学生对科技说明文较容易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用较浅易的有一定趣味性的说明文作为切入口。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所要阅读的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文章的特点给学生设计一到两道题让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所设计的题目,既要符合文章内容的特点,又要符合文体的阅读要求,使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激励状态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就可以让学生在趣味获得过程中掌握、运用说明文的阅读规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的方法。
3.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一般规律中发现特殊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篇说明文,除了从文体特点上看应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还应能理解文中的一些语句的含义、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特别是有的介绍科技知识的说明文中常出现一些新概念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解决这些问题,在指导过程中我是这样尝试的: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较难理解的说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惧感,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激发的兴趣来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学生有急于尝试的感觉;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步骤。如句子内容的理解,可以先找出需理解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因为任何材料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找到了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后,辨别该句子与所在层次或全文中心的关系,再根据层次或文章中心内容来理解;文中概念的理解也要先找出文中对这个概念阐释过程的位子,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理解。如2000年无锡市中考阅读题中关于植物生长过程中左旋、右旋的理解,不少学生硬是从图示中用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辨别去理解以致出错,事实上这种方法也无法正确理解。其实,在试卷提供的材料中有几句话:“有两种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左旋转。”细细考虑这几句话,那么左旋、右旋到底是怎样的就清楚了。至于文中陌生的与文章内容理解无多大关系的概念可以放到课外去理解,不必硬根据文章内容去理解,否则就会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被这种概念造成解题的心理压力。即使是说明对象的把握,也必须指导学生一定的方法,否则容易出错,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也就能正确理解了。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的基础,也就为喜读、会读、会读、善读说明文,独立完成说明文的阅读成为可能。
语文说明文写作管理论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写作往往出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的“冷场”局面。它既不像写记叙文记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也不像写议论文对所触及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这种“距离”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加以消除,说明文的写作势必“应付差事”。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如何指导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一谈我指导学生说明文写作“三步走”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一题两写,抓好过渡
一题两写即同一题目的文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所编课文,为记叙文教学向说明文教学过渡架设了很好的桥梁。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的写作训练,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去写生动有趣的故事,自己往往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见证人。而文体的骤变,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成了严肃的科学知识;融注情感的陈述变成了准确的说明,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厌恶、无所适从的情绪。一题两写则可以架起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过渡的桥梁。
如:《我的文具盒》
语文说明文管理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往往给人一种通俗易懂却又平淡枯燥的感觉。说明文的教学常成为一种模式:学生读课文,老师划定义,讲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没劲,老师讲得乏味。学生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结合历年来中考的要求,说明文的确让人感觉是食之无味,弃之不敢。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生动起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小班化教学),我想到了网络。于是带着尝试的心态,我选择了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入侵者》一课,进行网络环境下说明文教学的初探。
课前准备
1.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生物入侵者》一课的特点在于:科学概念通俗易懂,结构清楚明白。如果仅按照常规方法:只分析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话,达不到教学生动的效果,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分析学生:在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后,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较强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求知欲强.而教室中就配置了电脑,更可以让学生方便的利用网络,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
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利用网络让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性学习。②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动植物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③进行拓展性学习: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办法?
在实际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在熟悉了教材之后,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他们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后,能够对相关问题得出结论。并且,每个小组都制作了以生物入侵者为主题的电脑课件,作为他们自己学习成果的汇报。图文并茂的网络,使平面的概念立体起来,让单调的文字鲜活起来,一下子让学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激发了他们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老师交流的渴望。当然,我对学生们自己搜集材料制作的课件进行了预览,并和他们一起进行了讨论修改。使之主题明确,中心突出,更具观赏性。我始终认为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科技说明文阅读管理论文
[内容]
从1992年高考开始,科技说明文阅读检测一直未曾中断,已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题型。从目前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比较重视科技说明文阅读,但是,学生却最不感兴趣,阅读效率更无从谈起。高考中,这类题型得分基本上在30%左右,是各类考题中得分最低的。
教师投入不少,效率却不尽如人意。这种“高耗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学目标的无序性。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纳,但我们研读大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且看初中二年级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再看高中一年级教学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同样是教学说明文,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却都是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教学目标的无序性造成了一个学生在六年中说明文阅读总处在低层次的,重复的,因而也是意义甚小的阅读层面。
二、缺乏科学的阅读质量标准。大纲里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在表面看来似乎已有标准,但怎样才算是“阅读”?怎样才算是“比较熟练的阅读”?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师甲教一课时,教师乙教两课时,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缺少可操作性的弹性标准是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设计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基本上是解题、分段、概括段意、讲析说明顺序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
说明文导入管理论文
一、引言式导入即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直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直观式导入即把挂图、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幻灯、录像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被说明的事物先有一个直观感受,然后导人课文。
这种导入法形象直观,一般适用于介绍建筑物或一些实物的说明文。下面,就以《万里长城的构造》为例。教师出示万里长城的教学挂图,要求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按一定的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长城的构造,教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语言板书顺序,画出简明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自读引导,了解说明顺序。进而阅读课文,体味课文说明条理的清晰性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提问式导入即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导入课文。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教师这样导入:在学习新课以前,我想提个问题,考一考同学们的记忆力,看哪位同学能准确地答上来。我们初一时学习了《中国历史》课本第1册,在“隋唐时期的文化”中讲到隋朝有一位杰出的工匠设计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这座桥在中外桥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位杰出的工匠叫什么名字?赵州桥原名什么?这座桥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赵州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历代有不少文人对它进行了描绘,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是如何来介绍这座桥的。
四、复习式导入即复习前面学过的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然后导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