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07:2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族敬霞节的仪式过程及文化功能
摘要:水族敬霞节是水族人民敬拜霞神(人形石)和祖先,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大型节庆。当前主要分布在三都县九阡镇与荔波县境内,敬拜周期分两年一拜、六年一拜和十二年一拜不等,主要根据水书先生依据水书选定日子进行。透过霞节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看出敬霞节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水族;敬霞节;仪式过程
水族敬霞节的“霞”是水语水神之意。敬霞(又叫拜霞),是水族人民敬拜霞神(人形石)和祖先,祈求霞神和祖先保佑水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大型节庆活动。敬霞节当前主要分布在三都县九阡镇与荔波县境内,活动周期有两年一拜(荔波县境内)、六年一拜(九阡镇扬拱村)和十二年一拜(九阡镇板高村)等,举行敬霞祭祀活动主要根据水书先生依据水书选定日子进行。关于水族敬霞节的研究,当前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敬霞节的社会特征和功能分析,仪式内涵以及作为一种权利互竞交换共同体,也有学者关于敬霞节仪式过程的介绍。本文将水族敬霞节作为一个个案,尝试为研究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新视角。此外,笔者有幸在九阡镇调研期间收集和参与了霞节举办的整个仪式过程,记录的整个仪式过程与前人记载会有所差异。
一、水族敬霞节的由来
关于敬霞节的由来,不同地区、研究者有不同说法。通过对不同观点来看,它的由来有一个公认说法——即“在很久以前,水族居住的地方条件很差,多以渔猎卫生。一天,一位老人下河打鱼,连撒数网却一无所获,老人内心祈祷上天保佑,果然一网下去有了收获,捞上来的却是一块人形石头,老人重复几次捞上来的都是这块石头。后来石头开口说话告诉老人带领后人沿河上溯,后来果然找到幸福家园。多年之后,为了感谢这块人形石赐予幸福生活,便将这人形石供奉起来,以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产、人畜兴旺。因为相信霞石是水神的化身,不能让它丢失,以免失去庇佑,于是就有了敬真霞与敬假霞两种祭祀仪式。”还有另一个不同于上述的传说是——“相传在九阡镇老寨的祖公上山打柴,看到两个像人形的石头。晚上,祖公梦见一个白胡子公公和一个白发奶奶。第二天祖公拿酒去供这两块石头,当年庄稼得到丰收,六畜兴旺。祖公见此将两个霞石抬回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敬霞节。”从上述霞节的由来可以看出,敬霞节是水族先民对石神崇拜的表现,水族先民对生计方式单一带来的生产能力低下,只能将物产丰收、人丁兴旺的心愿祈求于对石神和祖先的敬拜上。
二、敬霞节的组织形式和仪式过程
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调查报告
水族被称为“从远古走来的贵族”,其历史悠久,起于殷商,迁徙融于百越族群,至唐代正式以“水”立名载入中华民族史册,悠远数千年,辉煌灿烂,既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历法,水书并驾甲骨、比肩周易。大山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使水族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得以完整保留。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三项水族民俗民间艺术,不仅从大山走向世界,而且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触目皆是的青山绿水,质朴悠远的乡村民风,斑斓多彩的民俗风情,又使水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独具原生态魅力,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游客。本文就如何开发水族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作一初步探讨,欢迎各位同行指正。
一、正确认识开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民俗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民俗文化所在地,为观赏、领略或参与当地风土习俗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它是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运用和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还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民俗旅游极具发展前景,是今后旅游发展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水族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文化,犹如发展旅游业的原材料,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就是散落在民间和各地的民俗事象。通过民俗旅游这一载体,把许多已经消失的水族民俗事象挖掘和整理出来,经过策划、包装和组合,使之成为最具动态感和参与性的民俗旅游商品。这样,既使水族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播,又可以把之转化成为社会经济效益。水族刺绣、剪纸、银饰、蜡染、服饰等民俗民间艺术就可以开发成为旅游购物品。如由“名匠第一人韦桃花”加工制作的“桃花马尾绣”就成了游客争相选购的精美旅游纪念品。
(二)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代民俗体育文化的性质
本文作者:张兴奇张曼婕工作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农业文化心态型产生于农业文明社会的民俗体育文化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不可剥离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关联。许多民俗体育活动较为显著地体现农业生产的劳动动作和农业文化气息。水族斗角舞和布依粑棒舞就是典型的例证。水族斗角舞在过节、丧葬、祭祀等活动中都可以跳,尤其是秧苗拔节抽穗后,由舞队有威望的头人摘一稻穗插在芦笙上,表示芦笙吹涨了谷穗,用舞蹈迎接丰收年。斗角舞对耕牛嬉戏、打闹的形象化表达,正是表现了水族人对耕牛的感情。另外,布依族粑棒舞蕴含坐粑棒、穿牛鼻卷、捶米草、跳克碓、甄子箜饭等动作组合,技巧、形象的展示了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再如,素有东方卓别林之美誉的布依族矮人舞,起源于人们劳作之余的田间嬉戏,参与者把竹制箩筐(当地生产劳动工具之一)罩在头上,尤为彰显农耕文化特色。这类民俗体育项目与生产劳动有着紧密的关系,或来源于生产劳动动作,或为生产劳动服务。人们通过参与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或承袭生产技能,或祈求五谷丰登,或展示田间劳作之余的愉悦心情,无不充斥着浓郁的农业文明的韵味。
节庆文化心态型黔南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诸多独具民族特质的民俗节日。这些民俗节日可以维系民族感情,承载祖先的故事以及践行着祖先留下的规矩和信仰,表达对祖先的爱念之情,从而实现民族感情的积淀,承袭民族文化传统。民俗节日的真实意味就是以民俗活动的形式传播着地方民族文化。[3]作为民俗活动的主题内容,民俗体育自然与民俗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内源性关联。一方面它以民俗节日文化为依托得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附有浓郁的民族信仰祭祀活动的文化因子。但是它与祭祀文化心态型民俗体育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其本身须以民俗节日为依托,如果背离这些文化空间,就失去传承的形式。水族赛马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佐证。三都水族赛马一般均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平时极少开展。赛马之前须举行一个庄严的祭典活动,由寨老在端坡上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隆重祭祀坡神和开辟端坡的祖先。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着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坡神和祖先保佑端坡赛马活动平安无事,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苗族鼓藏节中开展芦笙舞、打木鼓、斗牛等民族体育活动;布依族三月三开展打包谷壳、手拍球、打抛等民俗体育活动;水族卯节开展铜鼓舞、长鼓舞等民俗体育活动;瑶族熟霞祭祖节开展打猎舞、铜鼓舞等民俗体育活动,都是黔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寓于民俗节日的一些典型的佐证。
娱乐文化心态型娱乐文化型体育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随地开展,随时参与,受众广泛,取材便利。譬如,苗族的母鸡抱蛋、跳扁担、武术、试力和棋类游戏等;布依族的丢花包、踢毽、托篾球、蛇孵蛋、护小鸡(犊啊)、打陀螺、金儿棍(布依棒棒垒、打耗子)、棋类等;水族的拔河、扳手腕、扭扁担、顶扁担、滚铁环、羊吃麦子、猫捉老鼠、翻桌子、射弩、丢石子、打陀螺、捡子、打鞋、跳子门、棋类等;瑶族的打陀螺和武术等;毛南族的跳扁担、打棉球、地牯牛、打秋千、射箭等。
重伦理轻竞技伦理教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黔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伦理教化势必受到中原主流文化的浸润。中华文明的乐以成德、文以载道、爱念祖先、追求人的完美、追求理想、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价值观对黔南世居民族文化的结构性嵌入,促成现时态黔南民俗体育文化仍然遗存和凸显重伦理轻竞技这一显著特点。这一特点映照着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行为意义在于诉求祛病保健、人生平安、风调雨顺、祭拜祖先等。例如黔南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广为流传的猴鼓舞反映的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子孙发达、消灾祛病、敬畏祖先的朴实民风,而不是刻意强化通过自身的训练去战胜对手和征服自然。重群体轻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体育文化是地方族群全体成员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创造。传统生境中人类学会借助这种文化手段并在某种文化逻辑的预设下共同应对来自自然和社会系统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对生存在黔南独特境遇的世居民族而言,在旧时期,要成功规避来自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的灾难、疾病等各种生存风险和危机,人们必须共同活动和创造。而事实上,这种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活动形式,催生了独具民族心理个性的群体价值取向主导型的文化模式,黔南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诸多以群体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岁时节庆和民俗民风等文化模式。凡遇民俗节日及民俗活动(婚姻、丧葬等),当地家族或族群一起共同参与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如水族端节的赛马和毛南族丧葬的猴鼓舞等,这些体育活动以多人参与的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个体运动为特征和追求个体表现的项目甚为罕见,如扭扁担、抵杠、试力、拔河、扳手腕、顶扁担、赛马、猴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矮人舞、划龙舟、羊吃麦子、猫捉老鼠、老鹰抓小鸡等等。
娱神娱人娱己三维并重从黔南民俗体育项目特点来看,部分项目表现为以娱神为主要功能,部分项目凸显以娱人和娱己为主体特征。在科技和文明不发达时期,当人类面临灾难、疾病、战乱时,人类习惯于用想象去构拟美好愿望,企图通过敬畏神灵、祭拜祖先,以祈求人类的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乃至和谐社会,从而致使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为以祭神娱神为主要功能。譬如毛南族的舞火龙、水族的铜鼓舞和瑶族的打猎舞等。而其他部分项目主要凸显以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自娱自乐和愉悦身心为主体特征,这一类项目广为存在,如打包谷壳、手拍球、打棉球、地牯牛、斗牛、斗鸡、跳子门、放风筝、母鸡抱蛋等等。同时,在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和人类娱乐文化需求日渐增长的背景下,昔日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的民俗体育项目逐渐摆脱神灵的主宰,而表现出向娱人娱己的功能转型的倾向,如苗族的芦笙舞。此舞过去一般是在岁时节庆或民俗活动中开展,附有浓郁的信仰祭祀文化,而如今在一些社区和广场(如都匀市老火车站广场),时常有一群居民吹起芦笙跳起了芦笙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亦是文化向人类提供维持生计、保护、攻防、社会调节、外界适应乃至休养生息等需要的机制[5]的自我进化和调适的客观反映。
浅析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都匀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衰退、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保护、传承和开发当下都匀民族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开发
1都匀市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
都匀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等3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0.6%。都匀民族文化内蕴深厚,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目前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项,州级3项。都匀市重视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大力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把百面铜鼓、布依婚礼、水族婚礼、民族服饰展演、民族山歌、水族大歌等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的重点、组织人员进行包装、打造、培训,积极培育民间文化团体,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集中地区实行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同时进入校园的双语教学模式,并利用民族文字编写常用的民间故事,民族历史、歌谣、旅游导语等教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工艺技术保护,重点对水族剪纸、苗族刺绣、银器制作等工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匀市注重把保护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走民族旅游兴市之路。为了更好地推进“文旅提升”战略,打造匀城民族文化活动品牌。近年来,都匀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传统民族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如,布依族三月三祭扫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情人节;苗族苗年、吃新节、斗牛节;水族端节和卯节。同时,持续举办都匀毛尖茶文化节、都匀摄影博览会、剑江旅游欢乐节等节庆活动,让各民族文化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展示。如,都匀市独具特色的“饶家大歌”先后在央视青歌赛、2016年世界合唱大赛中荣获金奖。
2都匀市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面临的困难
2.1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科学的系统规划
我国少数民族的“妇女节”
苗族姐妹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苗族传统的“姐妹节”。在节日里,妇女们要吃花叶与糯米共同烧成的“姐妹饭”,集体观看斗牛比赛,她们还要走门串户,聚餐跳舞,按照当地的习俗,出嫁的苗族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姐妹节。
水族妇幼节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五是水族的“妇女儿童节”。节日期间,妇女们主持一切祭奠活动,她们共同祈求上苍:保佑妇女和儿童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哈尼族姑娘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四是哈尼族的“姑娘节”。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哈尼族有位姑娘叫悠玛,因反抗父母给她包办的婚姻在这天跳崖自尽了。当地的妇女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一天定为姑娘节,以告诫天下所有的父母:必需尊重妇女,尊重她们的婚姻自由。
藏族女儿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藏族的“女儿节”。姑娘们由自家亲兄弟陪同,身着节日的礼服,带上美味佳肴,上山采花对歌,大家共同敬酒,互相祝福,庆贺自己快乐的节日。
瑶族阿妹节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瑶族的“阿妹节”。在节日这一天里,姑娘们各自带上自制的食品到山野去会餐,同时要进行自制食品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规定的“三花食品”,即:花蛋、花糍粑、花糖。姑娘们在山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进行一切娱乐活动。
高山族妇女节在我国的台湾高山族妇女节的具体日子不确定。每年的过节时间由族中妇女共同商量确定。在这一天里,高山族的妇女们要举行“越野赛跑”,到山上采野花等活动。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模拟试题七
01.
联邦政府对产业所规定的数量过多的安全管制规则对大企业造成的严重困难要多于小企业。因为大企业做任何事情都是基于更大的规模,所以他们必须调整更加复杂的操作并且花费更多的钱去达到政府的要求。
以下哪一个,如果正确,将最削弱以上论述?
(A)小企业比大企业更不大可能有用于改进的资金储备。
(B)小企业的操作通常与大企业的操作依赖相同的技术。
(C)安全管制规则不论企业大小都一样。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摘要: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伴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来临,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怎么在现有环境下闯出信息包围成为研究重点。文章在总结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归纳目前传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互联网下半场视角,尝试找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下半场;民族文化传播;数字博物馆;新媒体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模式一直备受关注。新媒体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展现在受众面前。而随着互联网“下半场”脚步的来临,现有的传播模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1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模式
1)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文旅品牌。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多处于未开发或小部分开发状态,而现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模式中,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民族村寨旅游,构成民族品牌是较为主流的模式。例如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和岜莎苗寨等为首的苗族村寨,黔南州瑶山瑶寨、广西勾蓝瑶寨为代表的瑶族村寨,铜仁寨沙侗寨等。这种密集型的民族村寨通过展现民族特色服饰、饮食、舞蹈、建筑,打造一个微型的民族景观园,从而形成以民族为内容的旅游品牌,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曝光率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2)建立新媒体平台,打造草根网红。随着媒体的更新迭代,它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时效性等主要特点不断拓展延伸使得其传播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强大,从表现方法、传播手段等各方面逐渐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播环境。而新媒体平台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体转变,话语阶层范围扩大,每个民族成员都成为了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主体,这种主体繁荣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增添了活力来源。新媒体平台天然的便捷性、开放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解读权力下放催生了大批草根网红。通过他们的自媒体镜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部分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和文化独特性等方面,促使民族文化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的影响。
2现有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
牙舟陶创新设计价值及路径研究
一、牙舟陶艺术概述
牙舟陶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距今有六百余年历史,曾担当着西南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用陶重要角色。明朝洪武年间,江西人杨正真入黔,在平塘地区建长官司衙署,社会秩序安定,江西迁居平塘地区者众,陶瓷等生产工艺相继传入[1]。牙舟境内盛产优质的“白胶泥”、“紫陶泥”、“高岭土”和“铁矿石”釉原料[2]更是为制陶产业长久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成熟的制陶工艺、充足的物质资源、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一旦碰撞融合,在数十辈手艺人心手相传下,逐步形成了今天牙舟陶粗犷狂放、古朴大方的艺术风格。上世纪七十年代刘雍、尹光中等大批国内美术家被牙舟陶纯朴古雅的特质所吸引,慕名而来。美术家们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把本土民族艺术形式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在牙舟土陶中进行了大胆诠释,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工艺美术陶。如1978年刘雍创作的牙舟美术陶中,十六件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并到日本展出,二十七件入选“全国陶瓷美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就曾专名撰文赞扬牙舟陶在民族化所取得的成就。此后美术家们创作的牙舟陶在国内及德、日、法、丹麦、瑞典等国际大展中多次斩获殊荣,大量陶艺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典藏。到上世纪中后期,牙舟陶虽因美术家们开创的美术陶取得了傲人成绩并一度在陶瓷界炙手可热,但较为原始的牙舟陶手工制造业终抵不住外界工业化量产陶瓷产品、廉价塑料、不锈钢生活用具的竞争,1988年牙舟陶厂倒闭,至此平塘牙舟陶产业进入低迷期,手艺人转行或外出务工,只有寥寥数家家庭作坊苦苦支撑。至于2005年“牙舟陶烧制技艺”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3],沉寂着的牙舟陶被吹开层层历史的尘埃,披着新的光环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牙舟陶未来能否重返往日辉煌,有待时间来的考验。
二、黔南地区民族文化-牙舟陶创新设计的源泉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旧时夜郎故地,地处贵州中南部,全州面积26197平方千米,州内常住人口328.09万人,涵盖了汉族、苗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4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据59.05%,有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国60%以上的水族聚居于此。呈现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以往落后的交通与欠发达经济等因素,族群间虽有文化生活的交流,但都很好的保存了本民族文化。黔南地区较好地保留了丰富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形式,是活的民族艺术基因库。如水族艺术:文字活化石之称的水书文字、马尾绣、水族剪纸、石雕艺术;苗族艺术:银饰、服饰、苗绣、蜡染;布依族艺术:织锦、枫香染、傩戏等;有丰富的图腾文化,信奉万物有灵,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这些丰富的原生态民族艺术资源为牙舟陶创新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源泉。
三、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创新设计的应用价值
(一)拓展牙舟陶创新设计路径。牙舟陶古老的传统手工业要发展就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不断研发新的产品适应新时期市场导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新需求。牙舟陶在老辈手艺人中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尝试,对生产工艺技术的更新、生产泥料的改良创新提高陶瓷产品性能、新釉料的研发增加产品的新面貌等。上世纪中后期贵州本土美术家尝试把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创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与以往牙舟陶作为生活用陶少装饰的朴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也开拓了牙舟美术陶新领域,开创了牙舟陶设计创新的新路径,给牙舟陶在艺术界带来了很好的声誉。给日渐式微的老手艺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让牙舟陶民间艺人看到了新的希望,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为牙舟陶设计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二)厚实牙舟陶设计文化底蕴。牙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底蕴的沉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六百余年前自江西制陶技艺的传入,一经落地牙舟,牙舟陶文化的根就深深扎入这块神秘的充满多民族文化奇葩的大地,为牙舟陶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历经数十代手艺人的积淀形成了牙舟陶今天造型质朴、粗狂、神秘、色调古雅、瑰丽多姿中国民间十大名陶之一赞誉。时代虽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和物质需求也变得多元并存,但牙舟陶要抵御外界的浮躁不随波逐流,扎根于故土牢牢抓住黔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艺术门类繁多,审美情趣独特的这个宝藏,不断深入地把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三)提升牙舟陶民族品牌形象。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人们越发体会到“民族的即世界的”分量。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企业、奢侈品牌等都到贵州来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提升产品艺术性,塑造品牌形象。牙舟陶作为贵州本土民间名陶,如何在市场化中求得发展,只有不断提升品牌形象意识,秉持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不断彰显放大,才能打造牙舟陶品牌核心竞争力。这个文化基因就是牙舟陶生长于斯的黔南大地民族文化养分。优秀的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元素内涵与牙舟陶创作巧妙结合,牙舟陶造型中民族图案的融合,民族造型语言的借鉴,民族美学意趣的诠释,很好地展现了民族审美格调,使牙舟陶产品识别度得到提升,对外塑造独特的民族品牌形象。(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政府和学界都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成熟与深入,特别是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来,为我国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路线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经历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到“活态化生产性传承创新动态保护”相结合的过程。牙舟陶作为生活用陶及工艺性美术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变迁经历过产业繁荣、式微的更替,但其一直未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其中重要因素便是牙舟陶的创作从未抛弃其赖以生存的黔南地域文化和人们生活审美意趣。新时代语境下,只要把牙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置身于其孕育生长的黔南地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断寻求滋养发展的养分,结合地区民族元素融合设计,古老的牙舟陶艺术将在创新中得到活态化传承。
党建促进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县镇村在2006年被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浪潮中,村结合自身实际,把党的建设放在加快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首要位置,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村级党建各项工作,使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全村呈现党建加强、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社会进步的良好发展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678元增加到2009年3142元,年均增收300元以上,支部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州级“五好党支部”、县级“五好党支部”。
一、主要做法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在深入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着力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在“两委”换届中注重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着力于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组织协调能力强,以及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等方面选好配强其他班子,全面推进“公推直选”,努力将“两委”班子建设成为群众信得过,有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基层组织;二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坚持每月集中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1次以上,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学习农村适用技术,做到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三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村级重大事项均召开两委班子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杜绝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四是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同时分别联系1—2个自然寨,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五是抓好后被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三培三带”工作目标,着力在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青年中培养后备干部,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增强锻炼能力,为村“两委”班子培养后备力量。
2、立足实际,明确发展思路。2006年被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后,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领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出“一个基础二个着力三个提高”的发展思路(一个基础即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二个着力即以发展水族卯文化生态旅游和李种植为着力点;三个提高即提高村级组织的管理能力,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认清形势,找准优势,统一思想,增强干劲,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3、发挥党员带动作用,提高群众整体素质。
关于旅游商品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作题为《*县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必要性》的发言,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提出批评指正。
2007年,是我旅游业发展的丰收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机场建成通航,第二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把我县旅游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平台;如何实现和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富县、旅游热县的发展战略,建设更加和谐富裕文明的新*。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亟待思考与解决的课题。我就*旅游商品开发的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现状。辉煌历史遭遇尴尬处境,现实机遇面临严竣挑战,旅游商品该何去何从。
旅游产业是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旅游购物不仅是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旅游国家和地区创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购物已占到旅游总花费的40%—60%,我国旅游购物的消费已达到了旅游总消费的20%,而我县却因旅游商品匮乏,旅游购物消费不足旅游总消费的3%,造成游客大饱眼福却两手空空的尴尬局面。
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具有传统工艺的商品久负盛名,曾经远销海外;洞塘凉席清道光年间就已畅销东南亚,*风猪清朝时期就已成为皇室贡品,以及布依族土花布、瑶族蜡染、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银饰、剪纸等,都是民间工艺的精品,也曾是我县传统旅游商品的代表,近几年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县旅游商品的发展却非常缓慢,甚至衰退,原有的民间工艺厂,银饰厂纷纷倒闭,部分民间工艺甚至面临失传的威胁(如洞塘凉席的编织工艺、*风猪的配方等),现有的旅游商品企业也是举步为艰、前途渺茫。
纵观我县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种类单一,没有文化内涵。目前市面商品基本上停留在干笋、香菇、苦丁茶、土花布等品种,没有很强的纪念性,实用性,更没有收藏性;2、缺乏精品设计和精美包装,产品附加值低。多数产品仍采用低档的普通塑料袋包装,很多商品甚至没有任何包装,属于粗放型的商品;3、缺乏旅游商品的专业开发和市场调研,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多数商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没有经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导致商品销量打不开;4、缺乏专业设计力量,设计、生产、销售严重脱节。目前没有一支专业的旅游商品设计队伍,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缺乏配合,导致设计不上档次、生产不上规模、销售没有市场的现象;5、缺乏行业指导和市场培育,不能规范化和规模化经营。目前多数商品仍保持地摊式经营方式,没有固定的市场和销售网络,导致商家找不到客户,游客找不到商品。在省委、省政府实施旅游精战略的今天,“两赛一会”已搭建了旅游商品经济的基础平台;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机场的建成通航和第二届旅发大会的成功召开,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现状却让人堪忧,如果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及时解决旅游商品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问题,将会影响我县旅游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