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配置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07:22: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资源配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

首先是规划目标和实际管理运行之间还存在差距。通常区域和流域的规划已经得出有相关水资源配置的结论,但在年度和短期内结合实时水情条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层的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较多地强调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使得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性能不足。

其次是水资源分配与预报预警机制结合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主要基于流域的历史水雨情信息以及用水数据而定,属于静态基础的决策。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被不同利益方认可,但是不利于动态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因此缺乏一种充分考虑到未来水条件和区域用水变化等未知不确定因素下水资源分配的方案。

第三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分析考虑。除了个别重点工程存在部分联合调度外,大部分工程正常条件下都是以自身管理制度和用水需求运行,只在特殊情况下以应急方式进行水量调配,因而缺乏一种对流域水资源进行整体性优化分配的框架和机制,使得实际调度的效果劣于理论分析的结果。

第四是缺乏供水的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机制。常规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均有可供参照的运行调度方案,但是应急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和效果评价方法缺失。

第五是对水质影响供水的问题认识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还都是以水量为主,缺乏在水质恶化条件下供水对象受限时的水资源调配有效分析机制,如分质供水等。

有关水资源分配工作的建议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一、泗县水资源概况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属于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地区,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865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25亿m3,人均水资源占用量546m3,不足全省人均的1/2、全国人均的1/4,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之一;二是水质污染较严重,境内主要河流新汴河近年来水质改善明显,能够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沱河、唐河、新濉河、石梁河等河流的水质常年较差,地下水存在砷、氟、铁、锰等原生元素超标的问题;三是地下水属于贫水区,县域内地层岩性以黏土为主,地下含水层厚度较薄,一般只有10m左右,富水性较差,由于常年集中超采,县城及其近郊区已形成面积32km2超采区,单井出水量目前每小时不足20m3。

二、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

在强化节约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挖潜现有水源工程,科学谋划新的水源工程,实现“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地表地下联合”,构建当地水与外调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与中水等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加强泗县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泗县水资源特点及未来发展需求,全县水资源配置工程采取如下总体布局思路。1.挖掘现有工程潜力、优化供水结构根据用水需求和用水结构变化对现有水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现有地表水源工程,通过对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其效益的供水工程采用疏浚、清淤、加固或重建;通过新建大中沟蓄水闸坝工程,有效存储雨洪资源,逐步建成沟网灌溉体系,最大化使用当地地表水资源。泗县现状对地下水过度依赖,需逐步调整供用水结构,逐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将城区水厂、乡镇中心水厂和新建地表水厂联合供水,以城镇供水设施辐射周边农村,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用水事业发展,同时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的饮用水工程建设,保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生活用水以饮水安全为原则,以水质优良的深层地下水为主,浅层地下水为辅;工业用水以提高保证率为原则,从以地下水为主逐渐向以地表水为主过渡,并逐步压缩深层地下水开采使用量;农业灌溉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鼓励再生水利用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农业、工业、生活节水载体建设,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农业方面主要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管等高效节水灌溉,推进水肥一体化方案实施,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方面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强用水计量和在线监测,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3.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泗县供水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安徽段实施情况,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完善泗县调水方案和线路,完成境内配套调水蓄水工程建设,满足城镇生活和工业、农业用水,缓解泗县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4.全面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实施地下水压采方案,实施水量水位双控方案,在具备供水条件地区逐步压缩深层承压水开采量。全面提高新汴河等地表河湖水体的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明确具体的保障方案。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综合管理。

三、加快对接和实施一批骨干工程

1.南水北调工程泗县境内输水方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范围包括泗县新汴河两岸地区。受水区涉及县内的怀洪新河灌区、新汴河灌区等。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淮河至新汴河段沱河输水线路,泗县可从怀洪新河分水口门取水,同时利用沱河线路和现有水系条件,将水输至泗县境内。调水到泗县境内,可以根据区域的城镇生活和农业用水等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县域内输水线路。2.蓄水工程结合唐河草沟闸改建,闸址向下游下移,以提高草沟闸上蓄水量,存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量;在石龙湖下游建蓄水闸,存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量。3.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考虑全县水源条件,应充分利用新汴河、沱湖、外调水,以地下水为备用水源,通过新建地表水厂,更新改造配水管网和中途加压泵站、敷设水源联络管,全面完成农村供水工程的水源置换,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实施,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4.面上水源工程通过对县域内涵闸工程的新建、重建或加固、新建滚水坝工程等实现区域防洪排涝与蓄水引水有机结合,实现“汛时防洪排涝、平时蓄水灌溉”的工程应用体系,达到能排、能蓄、能引的目的,使地表水能有效留住,雨洪资源能充分利用,农业灌溉能充分利用地表水;泗县境内沟网水系交错,为有效留住雨洪资源,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可在主要大中沟设置滚水坝,以达到增加区域蓄水目的;建设水库塘坝清淤扩容工程。通过对塘坝的挖潜、配套、改造,使塘坝布局合理,配套齐全,更能发挥塘坝效益。对塘坝进行清淤扩容,提高塘坝有效塘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面上抗旱保水能力;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和灌区配套;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对浅层地下水的利用率,需对出水量小、无法正常使用的机井予以封停;对部分建成后未洗井、井盖丢失的机井予以修复;对没有配套自吸泵设备的机井予以补充配套。结合当地作物种类和灌溉用水定额,合理设计开采布局并新打部分机井等。5.重点节水工程完善区内大型灌区、灌溉片续建配套与改造。继续开展中型灌区和部分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现灌区渠道防渗、建筑物维修、更新和田间工程配套更新等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基本建成节水高效现代化农业,继续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水梯级串联循环利用。强化生产用水管理,督促重点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加快城区、乡镇供水干、支管网系统的技术改造,降低输配水管网漏损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发展“节水型住宅”,大力开展节水型单位和社区建设,加强城镇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落实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推动城镇居民家庭节水,积极创建“节水型小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发展,城镇污水量不断增加,将会导致地表水体污染,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等设施不仅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目前泗县污水经达标处理后大部分外排,回用量较少,主要用于城市绿化浇洒、路面浇洒等,尚未用于工业用水。加快推进泗县中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中水利用率。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探究论文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决策研究论文

水资源配置是在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管理。

近年来,水资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水事纠纷,尤其是北方地区省际水事纠纷的加剧促进了水资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国历史上水行政法规颁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权威地提出了取水许可的管理办法,而后者则是国家出台的第一部有关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行政法规。

实际水资源分配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水资源分配决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划目标和实际管理运行之间还存在差距。通常区域和流域的规划已经得出有相关水资源配置的结论,但在年度和短期内结合实时水情条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层的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较多地强调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使得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性能不足。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决策研究论文

水资源配置是在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管理。

近年来,水资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水事纠纷,尤其是北方地区省际水事纠纷的加剧促进了水资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国历史上水行政法规颁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权威地提出了取水许可的管理办法,而后者则是国家出台的第一部有关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行政法规。

实际水资源分配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水资源分配决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划目标和实际管理运行之间还存在差距。通常区域和流域的规划已经得出有相关水资源配置的结论,但在年度和短期内结合实时水情条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层的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较多地强调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使得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性能不足。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工程隧洞施工涌水分析

摘要:涌水是隧洞施工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大竹园隧洞为研究对象,该隧洞在开挖至桩号214+556时发生涌水,最大涌水流量259.3m3/h,平均涌水流量达224.2m3/h,危及施工安全。通过采取钻孔排水、超前预报、固结灌浆及管棚超前支护等处理措施,涌水量降至约87m3/h,处理效果较好。该涌水处理措施可为隧洞安全施工和涌水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洞施工;涌水处理;超前预报;固结灌浆;超前支护;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

1基本情况

1.1隧洞概况。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鄂北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地,从该水库清泉沟取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襄阳市的老河口、襄州区和枣阳市,随州市的随县、曾都区和广水市,止于孝感市的大悟县王家冲水库。输水线路总长269.67km,年均引水量7.7亿m3,设计供水人口482万人,灌溉面积约24.23万hm2(363.5万亩)。大竹园隧洞为自流无压引水隧洞,全长4.07km,设计引水流量9.5m3/s,开挖断面为城门洞型,成洞洞径5.2m,埋深15~90m。隧洞地质条件复杂,隧洞沿线发育两条断层带,施工难度较大,是鄂北工程广悟段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之一。1.2涌水情况。2019年3月20日,大竹园隧洞开挖至桩号214+556,正在进行钢拱架支护施工,3月20日02:05时隧洞桩号214+553处底板右侧发生冒水现象,有2处冒水点,相距0.50m左右,水质浑浊。3月21日14:00时涌水量未见明显减少,隧洞水深1.50m。发生涌水现象后立即抽排,水泵排水量80m3/h。依据2019年3月20日02:05时至3月21日14:00时的洞内水深及抽排能力,测算得到桩号214+553处涌水量Q=726m(洞长214+556~213+830)×6m(洞挖宽度)×1.50m(洞内水深)/36h+80m3/h(水泵抽排量)-35m3/h(施工支洞上游隧洞涌水量)=226.5m3/h,即q=62.9L/s。大竹园隧洞桩号214+553处洞内发生涌水后,2019年3月23日安排3台水泵进行抽排(2台30kW、1台22kW),根据同年4月3日10:20~15:00时段30kW水泵流量量测(总排水量540m3),30kW水泵排水量q1=540m3/4.6h=118m3/h,根据功率推算,22kW水泵排水量q2=86m3/h,现场观测记录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3月23日08:30至3月27日08:30涌水量Q=224.2m3/h,即q=62.3L/s。2019年4月4~8日洞内积水已基本排完,抽水水泵减少至2台(1台37kW、1台30kW),测得37kW水泵流量107m3/h,30kW水泵流量86m3/h。测算得到桩号214+553处涌水量Q=107m3/h+86m3/h-35m3/h(施工支洞上游隧洞涌水量)=158m3/h,即q=43.9L/s。2019年4月14日,洞内涌水量进一步减小,抽水水泵减少至1台,涌水量降至约87m3/h。根据施工单位同年4月11~17日大竹园支洞突水台账,施工支洞排水量见表2。综上,2019年3月20日至4月17日大竹园隧洞桩号214+553~214+556处涌水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1.3隧洞工程地质情况。(1)地形地貌。隧洞沿线地面高程121.6~207.6m,相对高差约85.0m,为低山丘陵地形。洞线桩号212+540~212+680、212+830~212+980段地表为河谷低洼地,高程约125.0m,河谷走向与隧洞轴线平行,河谷常年有水流入先觉庙水库,水库正常蓄水位107.0m;214+550~214+650段穿越冲沟,沟底高程约137.0m,冲沟走向与隧洞轴线垂直,洞线南西侧冲沟里有水塘分布,水塘水位高程约143.3m;桩号215+300及215+750处地表为冲沟,沟底高程分别约为152.7m和172.0m,冲沟走向与隧洞轴线近垂直,沟内有小水塘分布,冲沟无常年流水。隧洞出口为张家桥河,河床高程约105.0m,河谷走向与隧洞轴线交角约45°,河谷常年有水流入徐家河水库,水库正常蓄水位72.0m。(2)地层岩性。隧洞桩号214+010~215+450穿越的地层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组上段(Z2b2),主要为石英钠长黑云片岩和钠长绿泥片岩。(3)地质构造。工程区大地构造处于秦岭褶皱系(I)南秦岭冒地槽褶皱带(I1)随州应山复背斜(I13)应山褶皱束(I13-1)。大竹园隧洞位于张家桥倒转复式向斜次一级构造——大竹园倒转向斜。大竹园隧洞区域构造见图1。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组震旦-青白口系垸子湾组震旦-青白口系岔河组扬子期变辉长辉绿岩实测逆断层实测正断层地质界线实测、推测性质不明断层线路工程轴线岩层产状及倾角010kmSE52°229+120Z2bZ2c(Qn-z1)yβu22(Qn-z1)yZ2cZ2cβu22Z2cZ2bK2hg1K2hg1(Qn-z1)1βu22(Qn-z1)y(Qn-z1)yβu22βu22βu22Z2bZ2bpt1gK2gK2gZ2cZ2cZ2cZ2cZ2bZ2bZ2b(Qn-z1)yZ2cZ2c(Qn-z1)y(Qn-z1)yF10F22F21F19F20F14F17F15F16F12F11F10F13两河口高城镇老虎沟Z2bZ2cF18193+420图1大竹园隧洞区域构造大竹园倒转向斜走向290°左右,北翼向S倒转,核部北西端扬起,向南东倾伏。向斜核部地层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组上段(Z2b2)石英钠长黑云片岩、钠长绿泥片岩,两翼地层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组下段(Z2b1)中厚层大理岩、大理岩夹薄层钠长绿泥片岩和震旦-青白口系岔河组(Z2c)绿帘钠长黑云片岩。岩层及片理产状330°~41°∠8°~37°、局部87°~98°∠26°~42°。(4)水文地质条件。隧洞沿线岩性多样,地下水类型较为丰富。片岩段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贫乏且不均衡,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沟河为其排泄基准面。砂岩段以孔隙水为主,砂岩总体厚度较小,水量有限,其上下均为片岩隔水层,部分段具有承压水性质,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沟河为其排泄基准面。大理岩夹片岩段以溶蚀孔隙水、溶蚀裂隙水为主,水量较为丰富,但受含水层厚度及补给条件限制,总体水量有限,其上下均为片岩隔水层,部分段有具承压水性质,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沟河为其排泄基准面。(5)围岩评价。根据现场已开挖及施工阶段地质测绘成果,隧洞214+535~214+660为Ⅴ类围岩,主要为强-弱风化纳长绿泥片岩,裂隙、片理发育,片理结合极差,片理产状21°∠35°。地表为冲沟,风化带,地下水较活跃,可见线状流水,倾角较缓,围岩极不稳定。

2涌水原因分析

通过前期地质资料、地质测绘、地面物探、TSP超前地质预报等对大竹园隧洞涌水进行分析。(1)地质测绘。地表地质测绘发现冲沟(桩号214+550~214+650)内水塘岸边发育断层F2,断层产状355°∠52°,断层破碎带地表宽度30~110cm。根据现场地质测绘及推测,涌水处(桩号214+553~214+556)与断层的水平距离分别约为80m(地表)和50m(洞底板高程)。根据断层产状投影显示,隧洞开挖至桩号214+630左右揭露断层F2,推测该断层向下穿透隔水片岩进入大理岩区。(2)地面物探。采用高密度电法勘探。桩号214+450~214+630段围岩节理发育,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水量大。桩号214+630~214+650段隧洞通过断层F2,断层向深部延伸,倾角较大(剖面上视倾角约68°),推测隧洞涌水应为该断层切穿深部导水地层或构造引起。隧洞轴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断面见图2。(3)超前地质预报(TSP)。桩号214+535~214+572段为强风化纳长片岩,属软质岩,结构面较发育,以风化易剥离的片理面和构造节理为主,岩体完整性差,岩体呈薄层状结构;桩号214+594~214+633段为强风化纳长片岩,结构面发育,以风化易剥离的片理面和构造节理为主,岩体完整性差,岩体呈薄层状结构,局部碎裂结构。TSP超前地质预报REC岩石参数变化情况见图3。综合地表地质测绘、地质素描、前期地质资料、地面物探及TSP成果,已开挖洞段桩号214+535(发生冒顶险情)~214+556(涌水处掌子面)段围岩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组上段(Z2b2)薄层钠长绿泥片岩,呈强~弱风化,属软质岩,片理倾角较缓,节理裂隙、片理发育,岩体完整性差,洞壁滴水,局部有线状流水现象,属Ⅴ类围岩,围岩极不稳定,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隧洞掌子面(桩号214+556)前方桩号214+600~214+650段岩体呈薄层状结构,局部碎裂结构,发育有断层,断层贯穿下部地层并延伸至地表,具富水性。根据桩号214+606处钻孔AZK2224地下水位高程136.64m,可知涌水处(桩号214+553~214+556)隧洞底板高程地下水埋深大于30m,由隧洞底板下部地层(Z2b1大理岩)至隧洞底板到地表,压力水头逐渐减少。综合上述分析,大竹园隧洞桩号214+553~214+556处出现较大涌水现象,地下水来源于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组下段(Z2b1)大理岩岩溶孔隙、裂隙储存的地下水,承压水沿断层F2破碎带上升至浅部,然后贯穿片岩中的节理裂隙等结构面薄弱部位形成通道,从开挖后洞室底板附近涌出。从涌水时间和涌水点多处等情况分析,涌水通道应该是分散的,而非集中管道式连通。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管理论文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一论点已被全世界所接受。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化五大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之首,对水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水与发展、水与环境和水的管理。全球对水与发展和水与环境的强烈关注反射出水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水的管理的关注反映出社会的一种担心:不恰当的水的管理可能是诱发各种水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水的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共识和正在世界范围推广的实践。

一、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种模式

在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在水资源管理问题上有两个坚持、一个反对之说。即坚持水资源统一(综合)管理(以下统称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权利下放的用水管理,反对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1.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科学管理的模式。联合国水行动框架[1]中论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水资源政策、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水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和流域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框架和实施方案;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投资机制和执行效果的监测和监督机制;一种“良政”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的透明性、公共参与和落实责任;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如上所述的各项内容负总责。从上述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对水的资源管理。重点要求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从以往注重提供工程和水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向资源管理的模式转变。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充分认识水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资源价值,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查看全文

地下水资源配置论文

[关键字]:叶尔羌河灌溉地表水地下水生态水

叶尔羌河灌区是新疆最大一片绿洲,也是我国四大灌区之一。灌区农业完全依靠于浇灌,没有浇灌就没有农业,所以浇灌是绿洲经济的生命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所限,该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洪。地表水作为农业和生态的主要浇灌用水外,在枯水期地下水是弥补地表水不足的可靠水源。在保持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管理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长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结合流域自然地理、水资源量和质的客观属性,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优化调度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基本情况

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的源流,绿洲是我国四大灌区之一,灌区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谷里、托克拉克沙漠的挟持中,呈带状分布,灌区长400km,宽40-80km,为典型“走廊绿洲”,是新疆境内最大一片绿洲。灌区光热资源充足,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征,农业生产依靠于浇灌,没有浇灌就没有农业。灌区现有浇灌面积660万亩,人口180万人。渠系是灌区最主要输水设施,目前4级渠道总长27372km,防渗渠道总长5734km,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量大,目前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低。

(一)水资源概况

叶尔羌河水系含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柯克亚河和乌鲁克河,其中叶尔羌河最大,提孜那甫河次之,柯克亚河和乌鲁克河均为年径流不足1×108m3的小河。叶尔羌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5.48×108m3,占流域总径流量的87%。灌区地下水资源量约40.0×108m3,埋藏深度沿地形梯度递减,矿化度却呈递增趋向,在缺水季节分区适量开采地下水是补充地表水不足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工程联合调度研究

摘要:天长市位于江淮丘陵区东部,是典型的易旱区域,现状灌溉保证率仅约60%、灌溉需求无法保证。为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农业生产大局、抗御旱灾,研究完善天长市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尤为必要。本文结合“天长市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进行分析,论证了水库补水工程规模,同时阐述了水库泵站联合调度方案的研究方法、技术要点及成果,以供类似项目借鉴参考。

关键词:城乡供水安全;多水源配置;调度方案;天长市

1概述

2019年,安徽省天长市遭受严重干旱,截止11月底,全市水库总蓄水量3630万m3,不足总兴利库容的20%,9座大中型水库中大通、时湾、安乐、釜山等4座水库接近死水位,川桥、大涧口水库等低于死水位。全市仅高邮湖、白塔河、铜龙河等河湖水位相对稳定,能满足沿河湖泵站提水需求。为了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农业生产大局,全力抗御旱灾,研究完善天长市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尤为必要。

2项目概况

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位于天长市北部,拟通过新建大安泵站及输水管道从铜龙河调取高邮湖水量,分别补入大通水库及安乐水库。通过水库水调蓄解决大通镇、铜城镇城乡生活用水和大通水库、安乐水库灌区灌溉需水短缺问题。其中大通水库设计灌溉面积4333hm2、供水0.5万t/d;安乐水库设计灌溉面积3400hm2、供水1.5万t/d。安乐水库灌区干旱期,可通过现有三里桥泵站从铜龙河提水向北干渠补水,三里桥站是安乐水库灌区尾部的补给站,控制灌溉面积1933hm2。

查看全文

水资源配置研究管理论文

一、水资源配置的三种思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是一种指令配置模式,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水资源,国家养水,福利供水,这种模式导致水资源价格严重扭曲,造成“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和“政府失效”(governmentfailure)。所谓“市场失灵”是指水价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价格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致使用水粗放增长,浪费严重。所谓“政府失效”是指即使水价提高到弥补供水成本的水平,水价还低于水资源的社会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机会成本,造成潜在的用水效率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配置模式不可能导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既缺乏效率,又不公平,不但代际之间不公平而且同一代内不同人群之间也不公平。在水资源日益稀缺、市场转型的新形势下,也不再能够有效协调地方利益矛盾,所以必须加以改革,这已是共识。目前微观上的水价改革已经付诸实施,宏观上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也被日益重视,但水资源配置仍然主要是政府行为,并且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更加倚重于行政手段,侧重于强化“分水协议”的实施保障机制,而不重视对利益主体的经济激励,更没有积极引入更有效的市场手段。可以认为,我国目前的流域水管理体制仍是指令配置模式的延续。目前水价改革由于多种原因进展缓慢,价格政策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流域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体制失效”。

以黄河为例,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以前,黄河水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开放的、可获取资源”(open-accessresource),流域上下游自由取水,各行其是,区域用水“以需定供”,水供给的约束条件主要是受取水能力限制。资源的开放状态包含着资源退化的高度风险,往往导致“公地悲剧”。沿黄各省区进行“取水竞赛”,这类似于“军备竞赛”,各个地区以“取水最大化”为目标,竞相在两岸兴建各种引水取水设施,以满足日益膨胀的水需求,引黄水量迅速增加,从50年代到90年代,引黄耗水量增长了1.5倍。作为“公共资源”,由于免费获取,被过度耗用,黄河不堪负重,黄河下游从1972年开始断流,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平均每5年有4年断流,进入90年代则是年年断流。鉴于黄河流域上下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国务院1987年颁布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将349.6亿立方米的水量分配给沿黄八省,但实际用水量和分水方案相差甚远。根据黄委会公布的数据计算,从1992-1995年期间,内蒙古和山东平均年超标分别为13%和11.3%,而陕西和山西则没有用到分水标准,四年间平均每年的不足量为52%和75.8%(见表1)。中科院地学部报告(1998)指出,因缺乏权威性的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实际引水量实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和对个别超额用水地区和部门进行制裁,分水方案并未有效落实,一遇枯水年份或用水高峰季节,沿黄引水工程都争先引水,造成分水失控。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得不到有效实施,反映了指令配水模式的体制失效,体制失效又称为财产权失效。指令配置是利用计划指令按地域分配资源,其决策机制特征是黑箱作业、中央(部门)拍板和高度集权,其管理模式是通过流域管理机构进行集权决策与管理,其约束机制主要是行政手段和长官意志,在这种体制下,用户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既无参与权亦无表达权(见表2)。指令配置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其资源配置效率很低,对利益主体的约束性也极差,直接后果就是流域水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水质水环境趋于恶化,断流状况愈演愈烈。

流域水资源象任何一种稀缺经济资淅一样,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地方利益分配。如何解决各地方利益冲突,推进流域水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种,强有力的流域统一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流域立法,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利用法律约束机制调节地方利益冲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优化管理调度(王建中,1999)。在理论上,通过流域统一管理配置水资源,其全流域效益是最优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使得强制性的法律同样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种,建立水市场的思路。主要着眼于建立合理的水分配利益调节机制,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水权分配和市场交易经济管理模式,政府通过对交易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来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建立由价格制度、保障市场运作的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水管理机制。这种思路把水资源当作一种商品,通过界定清晰的产权,利用市场加以配置,从利益机制出发建立流域“激励相容”的水管理机制(刘文强,1999)。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思路,但是在转型期现实条件下,跨区域水资源完全市场化的配置方式在经济上可行,在政治上不可行,所以在实际中难以施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