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06:21: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制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税制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本文就新形势下深化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应在年度和税种之间统筹安排增税和减税的改革措施,实行结构性的税制改革;在财政资源的统筹配置中考虑税制改革成本,把税制改革纳入公共财政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配套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同步实施税收征管改革,实现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的良性互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制改革统筹设计稳步实施
一、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这是在全面总结1994年税制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反映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税收制度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第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迫切要求改革现行税制,创新税制体系。与10年前相比,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开始实施;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结构性过剩,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抑制通货膨胀转移到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和全球产业调整趋势的带动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主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加入WTO之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保证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最大利益,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现行税制所包含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残留和经济过热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虽然1998年以后我国陆续对税收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是税制总体框架和政策基本取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税制不统一、税基不规范、税率不合理、税负不公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内外二元”、“城乡二元”的税制格局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这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只有通过全面深化税制改革,消除现行税制弊端,创新税收制度体系,营造统一、公平、透明、规范的税收政策环境,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税收职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关注重大民生问题,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迫切要求调整税收政策取向,强化税收调节功能。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三农”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现行税制格局制约了税收政策取向的调整,导致税收政策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不仅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反向调节。因此,为更好地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使税收政策更紧密地与中央的宏观政策保持一致,就必须通过深化税制改革,进一步突出税收政策关注民生的取向。
增值税税制改革
1增值税转型简述
1.1转型背景
美国次贷危机的恶性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难以预估。在这种较严峻的形势下,2008年1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1.2增值税改革内容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国家税制改革分析论文
20世纪80-90年代(以下简称××年代,省去“20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税制改革,其中的经验对我国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具有一定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总体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共性
1.税制改革的背景。
由于70年代过于强调税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纵向公平的功能,税制设计复杂化,税率档次多且优惠与减免繁杂,不仅扭曲了人们的消费、储蓄与投资决策,而且没有达到公平目标。因为税收优惠多为富人享受。同时因税收征管相对落后,偷逃税现象严重;为调节收入分配设置的高档税率几乎无人适用,富人的实际税负有时比穷人还要低。另外,高税率与窄税基并存,使得税收收入低下,一般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只占GDP的15%-20%,仅为发达国家的50%一60%。同时,税制结构不尽如人意,表现为税源单一,过分依赖某些税种。发展中国家间接税占财政收入的64%,相当于GDP的20%(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60%和10%)。间接税中,关税又占绝大部分。直接税过度依赖公司所得税,少量的个人所得税大部分依靠对公共部门与外国公司的雇员征收。税收收入的低水平和对某种税的极度依赖,易造成财政收入不稳定和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差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交易日益复杂,对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需求也在质与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支出规模需要相应扩张,从而具有增加税收和税制改革的内在压力。而70年代开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都有所改善,拉美与东亚更是取得了骄人成绩。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量扩大、经济行为趋于规范化,收入水平增加,为税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2.税制改革的目标和趋势。
税制改革研究论文
税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燃油税的择机出台;第二个是增值税的转型问题;第三个是对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的改善和规范;第四个是要把税收的优惠规范起来
聚焦税制改革
关于税制改革的讨论已经有三年之久,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不单是中国如此。因为税制改革引起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就有人把一部分责任推到美国1986年的税收改革上。
政策制定的过程是一个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过程。政策制定者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反复权衡,顺势而为。从国内看,企业对高税率怨言很多;从国际上看,减税已成为各国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税制上与国际接轨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1994年的税制改革建立了分税制,奠定了增值税占据中国税收将近半壁江山的地位。政府通过增值税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权,增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但是不可否认,现存的增值税制度在当时有助于实现反通货膨胀的首要目标,但在今天已有些不合时宜。现行所得税制度受到的最大的批评在于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造成的不公平竞争。
由于名义税率高,征管水平不高,造成了企业逃税倾向严重。
税制改革调研报告
内外资分设的企业所得税制的诸多弊端已不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的新发展战略思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为吸引跨国投资展开了激烈的税收竞争。本文统筹考虑国内外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将企业所得税制改革放在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全球化两大时代依据下进行分析,理性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方向性指导作用和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趋势化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上提出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体现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统筹把握企业所得税改革中的各个关系;在微观上,从规范立法执法、提升竞争力、调整优惠方式等方面对改革措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国际税收竞争企业所得税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渐形成了差异性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目前,适用于内外资的两套税法分别执行10年和13年。此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看,随着入世和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的新发展战略思路,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由粗放型变为以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主体的集约型。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国为吸引跨国投资展开了激烈的税收竞争,呈现以减税为主要特点的世界性税制改革浪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两种企业所得税制的实践证明,现行差异性企业所得税制,既难以满足科学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税制改革挑战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违背了加入WTO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基于此,统筹考虑国内外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借鉴国际税改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全球化为两大时代依据研究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现实意义日渐凸显出来。
一、方向性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制的诸多缺陷充分表明,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它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其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的立足点仍然是发展,但这种发展又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新形势下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三大重要功能,明确提出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新一轮税改的基本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新一轮税制改革和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快税制改革的步伐。一个简化而公平的税制、一个以低税轻负为特征同时又强调严格征管的税制,无疑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化的新阶段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得税是实现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其调节作用直观而有效。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必然成为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来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必须体现以下四个要点:
要点之一: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调动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企业所得税制改革来说,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就要突出以纳税人为本,改革首先要关注纳税人的权益,企业所得税调整的对象是国家和纳税人两者利益,一个好的企业所得税制必然有利于调动纳税人的积极性和吸引投资者。而在实践中则有以下三点与其相悖。一是在立法层面上。现行法律法规关注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双方权益较多,但从纳税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关注纳税人权益欠缺。内资企业所得条例立法级次还较低,所得税政策过于凌乱,大量规章、规范性文件充斥实际工作,税法解释在权限、程序等方面也都比较混乱,且立法解释较少、行政解释较多,在实际工作中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各取所需、执法不一的现象。二是在吸引外资层面上。多年来,我国吸收外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一直高居榜首,这与我国在外资所得税税制方面采取降低税率、减免税、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具有重要关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投资主体为标准的优惠政策其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新的所得税制必须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以环境优势有效引进外资。三是在税征管层面上。申报项目过于复杂、征管上审批项目过多,没有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必须要减化办税流程,减少审批项目,体现征管的人性化。
税制改革调研报告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渐形成了差异性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目前,适用于内外资的两套税法分别执行10年和13年。此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看,随着入世和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的新发展战略思路,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由粗放型变为以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主体的集约型。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国为吸引跨国投资展开了激烈的税收竞争,呈现以减税为主要特点的世界性税制改革浪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两种企业所得税制的实践证明,现行差异性企业所得税制,既难以满足科学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税制改革挑战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违背了加入WTO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基于此,统筹考虑国内外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借鉴国际税改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全球化为两大时代依据研究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现实意义日渐凸显出来。
一、方向性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制的诸多缺陷充分表明,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它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其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的立足点仍然是发展,但这种发展又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新形势下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三大重要功能,明确提出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新一轮税改的基本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新一轮税制改革和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快税制改革的步伐。一个简化而公平的税制、一个以低税轻负为特征同时又强调严格征管的税制,无疑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化的新阶段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得税是实现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其调节作用直观而有效。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必然成为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来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必须体现以下四个要点:
要点之一: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调动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企业所得税制改革来说,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就要突出以纳税人为本,改革首先要关注纳税人的权益,企业所得税调整的对象是国家和纳税人两者利益,一个好的企业所得税制必然有利于调动纳税人的积极性和吸引投资者。而在实践中则有以下三点与其相悖。一是在立法层面上。现行法律法规关注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双方权益较多,但从纳税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关注纳税人权益欠缺。内资企业所得条例立法级次还较低,所得税政策过于凌乱,大量规章、规范性文件充斥实际工作,税法解释在权限、程序等方面也都比较混乱,且立法解释较少、行政解释较多,在实际工作中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各取所需、执法不一的现象。二是在吸引外资层面上。多年来,我国吸收外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一直高居榜首,这与我国在外资所得税税制方面采取降低税率、减免税、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具有重要关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投资主体为标准的优惠政策其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新的所得税制必须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以环境优势有效引进外资。三是在税征管层面上。申报项目过于复杂、征管上审批项目过多,没有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必须要减化办税流程,减少审批项目,体现征管的人性化。
要点之二:必须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而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税收来说,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实际与趋势,寻求税收增长与GDP增长良性循环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所得税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改革完善企业所得税就要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下来审视,就不能仅局限于企业所得税一个税种的改革,而要把眼光投到其所能影响和触及的所有层面。要从对企业的发展、投资、经营、运转、竞争力及税制对经济反作用等方面来看,要将其放在整体税制改革中,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纳税遵从度来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企业的数量和效益,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也决定着国家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又与企业所得税紧密相联。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的多少、税率的高低对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如瑞典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排名大多在前五名,其得益于斯德哥尔摩的竞争力,斯德哥尔摩的竞争力得益于爱立信,爱立信的发展又得益于一个适宜的税收制度。而当前我国现行两套所得税法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企业竞争力,进而限制了所得税调控作用的发挥,束缚了城市和国家竞争力,必须进行调整解决。
要点之三:必须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发展是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做到“五个统筹”,推进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企业所得税涉及东西部发展、内外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等若干方面,改革企业所得税也必须遵循协调发展原则。而当前,所得税制体系不协调、顾此失彼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如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协调不够,造成因投资主体不同而税负不同的现象;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不协调,造成外资税负低于内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所得税不协调,造成非国有企业税负低于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得税不协调,此外,所得税法体系与民商法等其他法律体系之间、所得税法与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等经济关系之间协调不够,这都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公平市场的形成。可见,如果在企业所得税改革不贯彻协调的要求,那么新的所得税改革很难说是成功的。
分税制改革论文
一、我国分税制改革基本概况
(一)主要内容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同年12月18日,财政部下发了《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暂行规定》,12月25日,财政部核定了各地消费税和增值税资金费用管理比例。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8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
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财政支出范围;按税种划分收入,明确各级收入范围;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国家税务总局及海关系统负责征收中央及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地方税务总局负责征收地方固定收入;实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配套措施有: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进行了工商税制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相应改进预算编制办法;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并规范国债市场等。
(二)现行分税制中存在的问题
税制改革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税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制改革的成功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税制改革科学发展观财政体制
税制的相对稳定或变革,总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阶段紧密相联系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于1984年和1994年进行过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从改革开放初期至1984年的第一次税制改革,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第二次税制改革即1994年的税制改革,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型转轨的需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1994年的税制改革到今天已经12年。十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次税制改革是成功的。这个税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较准确地分析了我国当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环境,所要实现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所以,当时果断及时地推出的新税制,体现了“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基本原则,抑制了当时过度增长的投资饥渴症,医治了过热的经济,使我国较顺利地应对了从亚洲引发的带有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大大强化税收组织收入的功能,从根本上扭转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连续下降的势头,保持吸引外资持续增长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外汇储备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用前瞻性的观点来要求,现行税制所存的不能适应今天已经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环境,不能适应今天已经确立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能适应已经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新一论的税制改革原则已定,即“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农村税费改革等4项改革将构成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方面,为企业、个人减负则是贯穿本轮改革的主旋律。具体改革方向为: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征管制度;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统一城乡税制,废除农业税。改革已经启动,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整个改革的时间跨度将达5年甚至更长,一步一步地推进改革。在启动新的税制改革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税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代表着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再一次转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其意义深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浅析稳健财政税制改革
摘要:我国要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下进行新一轮税制改革,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强化增值税的宏观调控功能;解决消费税的越位和缺位问题;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房地产税制度,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关键词:税制改革;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制;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房地产税;物业税;社会保障税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之下,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强化增值税在控制重复建设方面的宏观调控功能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要求,规范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税收秩序,加强税收征管,严格减免税管理。但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隐患并没有得到彻底清除,所以,稳健财政政策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好税收杠杆控制重复建设,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防止某些行业无序建设、过度扩张出现反弹。事实上,增值税是控制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税率高低来影响重复建设的项目生产成本。今后,要在稳健财政政策的大前提下,从抑制投资规模膨胀和发挥增值税调控功能出发,以增值税转型为切入点,积极稳定推进增值税改革。因此,应将房地产、建筑安装、交通运输业、仓储租赁、邮电通讯业等纳入增值税实施范围,销售不动产、部分服务业和娱乐业也要逐步纳入,从而建立起征收范围普遍、扣税链条紧密、计税方法规范的增值税制度。二、消费税改革要顺应国民经济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彻底解决越位和缺位问题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后,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国民的消费结构开始由衣食消费为主向住行消费为主升级,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也进一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由此形成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推动力。消费税的作用之一是调节消费结构,控制超前消费,而消费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由于奢侈品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应税奢侈品已变成了普通消费品乃至生活必需品。这就导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越位。例如,对护肤护发品征收的消费税。与此同时,消费税的缺位则主要体现在:未将一些近年兴起的奢侈品、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消费品列入征税范围。有鉴于此,在取消对护肤护发用品、汽车轮胎、酒精征收消费税的同时,对高档消费品(高档手表)和高消费行为(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狩猎、跑马、桑拿、按摩、健身等)列入征税范围。中国的消费税除了金银首饰在零售环节课税外,其他应税消费基本在生产制造环节课税。因此,中国应该从速改变消费税课税环节,同时对征收消费税的税种进行调整。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实现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所以,要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为宗旨,按照统一、规范、公平、效率、法制、透明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要求,与国际税制衔接的完善法人所得税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充分活力和竞争能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统一各种所有制、各类形式的内外资企业法人的课征制度,同等待遇,公平税负,为市场平等竞争创造条件;要顺应“低税率,宽税基,少优惠”的世界税制改革走向,对现行税制内容,进行重大改革调整。特别要重视减轻内资经营企业税收负担,激活其经营活力,增强其竞争能力,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税收优惠要以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创新为导向,结合地域政策和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优化经济结构;要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对WT0的规则,采取“遵循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足、用好其中有利条款,加速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吸收国外所得税立法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与国际税制相衔接,便利中国的内外资企业法人,都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适当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现行税法,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行之有效,已被普遍接受,并经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的条款内容,尽量予以保留,内外资企业法人统一适用;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比较优良的条件,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要根据WTO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应逐步取消目前内资企业在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和外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享受的名目繁多的优惠措施;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应取消原来的区域性优惠政策实行行业性优惠,优惠应以产业政策为主,仅限于高新科技、基础设施、农业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坚持以产业导向为主,鼓励优势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优惠方式不宜采用直接减免税,可以考虑加速折旧和税收抵免等方法。四、按照国际惯例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收入增长最快的税种之一,但总体而言,个人所得税比重仍然过低,使税收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受到限制,在解决财富的两极分化方面的功效是微乎其微。所以,进一步加大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是改革现行分类税制,建立国际通行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分类计算、扣除、征收基础上,实行年终综合计算、减扣、交纳,多退少补。可以考虑将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有较强连续性或经常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对财产转让、特许权使用费、利息、红利、股息等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税率实行分项征收;进一步规范和拓宽税基,堵塞税收漏洞;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统一、规范费用扣除标准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建立支付所得的单位与取得所得的个人双向申报纳税制度。实行综合与分类征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还要努力改进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以构筑更加严密的个人所得税征管网络;按国际通行做法,对个人基本生活和人力资本投资实行税前扣除制度;实行实名制,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领取各种收入、储蓄、计税的凭证和纪录,建立公民个人信用纪录与纳税人档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编码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积极发展税务服务体系,开展网上申报服务项目;强化对个人所得税重点地区、行业、人群的税收征管;在加大逃税的各种成本和风险方面,则需要提高稽查概率和增加对逃税行为的惩罚成本。惩罚成本包括:增加逃税的罚款比例;增加逃税者的心理与精神代价,特别要对那些社会公众人物的逃税行为给予曝光,使其名誉受损;建立公民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将逃税者列入黑名单;在任何国家,税收都是强制性的,没有现代税收就没有现代国家。中国加强征收个人所得税,还应重新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三大关系,即纳税人与收税人关系;公共产品消费者与供给者关系;公共财政支出与分配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关系。[1][2][][]五、改革房地产税制度,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目前税费制度政策待遇不一致,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采取改革的措施从机制上解决问题。将现行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项税费合并,转化为房地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并统一内外税制,取消房地产使用环节的各种收费,实现税不重征。根据这一设想,物业税将改变目前对房地产项目实行的多税种、多环节、重复课税的现状,把现行房地产运行过程中具有税收性质的政府行政收费并入物业税“遗产与赠与”税目。另外,将契税并入印花税,以简便税制,降低不动产交易成本,同时针对土地增值税存在的边际税率过高问题,取消60%一档税率,保留其余三档税率。具体实施中,物业税很可能以房地产的市场平均价格为基本计税依据,没有市场平均价格的,以评估值为计税依据;鉴于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国家只规定物业税0.1%-3%的幅度税率,由地方根据本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应税房地产的位置和用途,具体确定的适用税率。此外,物业税实行按年计税、分两次缴纳的方式,并在物业税开征的初期,减免税的范围可适当放宽,法定的人均免税面积可定为25平米,这样包括农村在内的大多数居住用房可以不必承当物业税的负担,而且只保留对公共设施、军事部门、行政机关等用房用地的免税。通过开征物业税适当吸纳一部分收费,有利于降低房地产的即期成本和售价,使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收费转为税收的部分可以分散到若干年来收回,不会明显增加房地产所有人每个纳税期的税收负担。同时,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遏制恶意炒楼和投机性购房,控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在建项目的数量,对房地产开发进行市场化配置,抑制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减少土地资源的限制和浪费。六、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我国对社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基金的征集,现在是采取收取社会保险费的形式,而没有开征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社会保障税。其征集机构,或是由地区劳动社保部门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征收,或是由地方税务局代为征收,但这毕竟是一种代征性质,是“以费代税”,社保经办机构仍负责征集基金的登记、申报、稽核,地税机关在征收工作中,无税收法律依据,只能依据社保机构提供的数据来征收,对漏报、漏征户无法管理,更难以发挥该种税收应有的一定个人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也不利于这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以,要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统一征缴范围。可本着先城镇、后农村,有序扩展,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农村,以及有条件农村,可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税税基的确定,以企业、事业单位发放给员工工资总额(含津贴、奖金、实物)和员工取得工资收入(含津贴、奖金、实物)为缴纳基数,对实行计件,提成工资,年工资,按其月平均工资预交,年终清算,多退少补。对分红性质收入,如参与分配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暂不计入税基,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可以以本地区同行业平均工资作为缴纳税基,也可以以自营收益比例或定额计算缴纳。社会保障税率可设计为比例税率,但税率不宜定高,定高了会增加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成本,不利于参加市场竞争,对企业事业发展不利,定低了,两个确保所需资金难以保证,甚至发生入不敷出,出现赤字,加重政府负担,也不利于社会稳定。为了不加重企事业单位和员工负担,也不减少社会保险费现有收入,在改革初期,税率设计尽量与目前缴费水平的费率相衔接。以减少费改税的震荡。如养老保障税率,企事业单位缴纳拟定为20%,员工缴纳税率拟定为5%;失业保障税率,企事业单位缴纳拟定为2%,员工缴纳税率拟定为1%;医疗保障税率,企事业单位缴纳拟定为6%,员工缴纳税率拟定为2%。社会保险费改革为社会保障税后,划归为地方税收入,这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承担着社会保障的责任,也符合税收征管的属地原则,社保税收入划归为省财政收入,并逐步向以省为统筹单位过渡,发挥省对地区间的调剂互助作用,对用于社会统筹部分,收支相抵有结余的省,可根据结余财力,一是可考虑适当提高社保支出标准,或增加社保项目,二是可考虑解交中央财政一部分,由中央用于省际间的调剂,上交比例,由省财政与中央财政商定。
转移深化分税制改革
*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经过10年的发展,显示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导致了基层财政困难和地区间差距的日益扩大。其中转移支付制度的薄弱和不规范则是导致地区间差距拉大的因素之一。目前改革的任务,除了缓解基层政府的收支矛盾外,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具有自律机制的能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
。
分税制导致的问题之一:基层政府财政陷入困境
1.分税制使基层政府财源缩减,只能把筹资目光集中于农业
分税制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把一些原来由地方财政支配的收入划归中央政府所有,从而改变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基层政府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就把筹集收入的关注点由*年以前的偏向工业,部分地转向了农业。这种行为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可以减少当时地方政府争投资、忙于上短线项目的短期化扭曲行为。
但是,规范的农业各税数量是有限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健全,因此难以提供基层政府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特别是处于财政级次最低层的乡镇财政,在巨大的支出压力下,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不得不在制度外采取非规范的筹资行为,形成了“费大于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