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04:45: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税源管理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转制过程中税务部门介入不够,导致税款流失。目前,体制改革,企业转制,使原国有企业的税收比重越来越小,股份制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比重越来越大,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多困难。在对破产倒闭管户实行清算过程中,大多数纳税人能够依法接受清算并清缴欠税后办理注销登记,但也有少数纳税人在被税务机关列为非正常户后找不到法人或其他代表人,既不申报,也不申请办理注销手续,导致部分税款流失。对于改组的企业,则由于税务部门介入不够或完全不能介入,原企业所欠税款无人承担,成为死欠,而税务部门在这方面却又显得无能为力。还有某些企业不能按规定及时办理税款结清和发票缴销手续,导致更大的税收流失。
(二)税务机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运用不合理,导致税收征管职能弱化。由于内部分工管理不够统一和规范,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主要是某些基层征收单位,虽成立了专门的税源管理科,配备了专职人员,但是就户籍管理来说,税政管理科也有专门人员负责,这样就造成了人员浪费,且责任不明确。
(三)税务机关内部某些工作人员对税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导致税源管理流于形式。尤其是对重点税源的掌握与管理,通常分析比较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没有给予重点税源足够的支持,导致税源流失。再者,从重点税源企业的特点来看,由于企业规模大,分支机构多,核算头绪多,纳税环节多,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发生偷税与逃税行为。事实上,前些年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只是表面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税款实现和缴纳情况,实行的是粗放型控管,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控管,重点企业税收流失严重。对于某些地区来说,其支柱税源也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就目前来说,尽管在微机化管理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前进了一大步,在某些地区,税收征管方面的大软件已经开始运行了,但是此类软件通常都存在着问题,在运用时常造成错误,因此有时不得不另外搞一些人工处理程序,不仅增大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会带来更多的错误,最终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失灵和不连贯。而税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将计算机做为管理税源的有力工具,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谈税源监控
税源监控是税务机关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的综合性工作。如果税源监控不力,则申报核税、帐证管理和稽查审计等都将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税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使作为税收征收管理基础的税源监控显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税源失控的几种表现
(一)漏征漏管个体工商户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漏征漏管现象的存在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而是实行集中征收后产生的一个普遍且难以根除的问题。今年7月份以来,某某市国税局在工商部门及城区政府的配合下,组织了100多人次对市区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海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大型集贸市场进行税务登记专项检查,在检查的7548户纳税户中,就有900多户有税务登记违章行为,查出漏征漏管户460户。补税罚款6万余元。另外,据某某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反映,今年5—7月,该局共办理工商登记2254户,其中应办理国税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为1834户,但截止8月25日,仅有1306户前来办理税务登记证,办证率为71%。
(二)商业一般纳税人税收流失严重。
今年7至9月,按省局部署,某某市国税局对全市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的商贸企业265户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帐证、帐实结合的方法,查出61户企业存在多种偷逃税行为:购进货物未付完款即抵扣进项税,利用预收帐款、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科目隐瞒收入,私设金库进行帐外经营,将购进货物或自产、加工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发生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转出等。共查补税款728.94万元,滞纳金214.31万元、罚款232.47万元。
(三)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尤其是私营企业借帐证混乱偷逃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从私营企业取得的税收也不断增加,但私营企业会计工作仍相当薄弱,随意性比较大,增加了税务机关查帐征收的难度。有的税务机关图省事,对应建帐核实征收的企业干脆实行定额征收。由此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税源监控设置管控
税源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税务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和配备,又应体现税制结构和税种特征,同时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密切相关。根据当前基层地税工作实际,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税源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形成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
(一)推行户籍管理,加强源泉控管。要突出两个环节和一个管理手段;一是突出税务登记环节。严格税务登记审批,通过办理税务登记将纳税人纳入户籍管理,特别是对申请注销、停歇业户进行严格核查审批,审批前必须缴清税款、墩销发票。二是突出纳税申报环节。开展以刊报纳税及税负变化情况为主要对象的纳税评估工作,采取事前介入、事中管理、事后防范的办法,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详细了解生产成本、利润水平、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对帐制不全的个体工商户,在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核定税收定额,督促纳税人依法自觉如实申报纳税,大辐度压低异常申报率,有效解决申报不实和零申报、负申报,以及账外经营、体外循环、选避税款、蚕食税基等问题。三是突出“以票控税”的管理手段。要在巩固和扩大“以票管税”成果的基础上,推广使用税控收款机,对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实行以票控税,不定期对用票单位进行检查,从源头上堵住税款流失。
(二)管户管事结合,实施动态跟综。新征管模式实施后,税务机关推行了专业化管税制度,在克服了以往专管员管户执法不严、为税不廉、责任不清等弊端的同时,出现了专管员坐等纳税人上门办税这种被动式的静态管理情况,以及税务机关对各类涉税事项进行实地调查、核对、查验等工作的缺位脱岗现象。因此,既要坚持专业化管理方向,也要吸收专管员管户的成功经验。即管事与管户的有机结合,对税源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哪里有税源,哪时就有税务人员。
(三)深化机构改革,强化管理基础。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信息处理权的高度集中,上下级之间的中间层次将减少,管理宽度将加大。与此相适应,必须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重组征管业务流程,强化税源管理。应当在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下,按经济区划合理设置税源管理机构,最大限度地延伸税务管理“触角”,消灭税源管理的“空白地带”和“交叉地带”。坚持一靠科技、二靠人、三靠岗责清晰和严格考核的工作机制,做到以事设岗,管事到户,责任到人。
(四)健全信息网络,依靠科技进步。在当前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统一业务需求和应用软件,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税收广域网,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二是国家应将地税机关的信息化建设纳入“金税工程”。实现国税和地税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最大限度地减少以增值税为主的纳税人地方税收的流失。三是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税务机关与政府、工商、银行、财政、金库等部门的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五)坚持依法治理,规范政策行为。国家要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监控税源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的财政需求对税收收入增长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税收收入的增长对税源的依赖度也不断增加,税源监控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越显重要。分析我省今年以来连续暴露出的“铁本”等几个偷骗税大案都集中反映出税源监控能力的薄弱。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级税务机关均将加强税源监控作为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面对现行税源监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本文提出一些基本思路。
一、税源监控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税源监控是现代税收管理职能的体现和作用对象。税收管理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掌握税源、促使纳税人将税收从潜在税源的状态依法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的过程。笔者认为税源监控体系主要由税源预测、税源管理、纳税能力估算和税收审计四个部分构成。其中:税源预测属分析型监控、税源管理属管理型监控、纳税能力估算属预警型监控、税收审计属核查型监控。税源监控作为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税源监控手段是否先进、科学、可行,又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因此税源监控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税务部门普遍采用的税源监控的方法因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不能满足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源预测主要采用“基数+增减因素”法(即:以上年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既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首先,基数仅是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应征数+税务检查已查补的部分应征数),未包含尚未查到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因而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加之多年来各种人为累积因素的影响,这种“基数”已难以代表某地区的实际税源;其次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因此,地方政府对采用这种方法预测的税源常常持“似信非信”的态度,上级税务机关利用这种预测数据也常常导致决策的失误。如每年分配的税收收入计划与各地实际税源的误差较大、现行征管质量考核的结果不能反映征管的深度和依法征收的质量等等。
二是税源管理仍停留在以重点税源统计分析为主的初级管理水平上,税源信息失真、信息占有量匮乏、税源管理缺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税源监控。目前基层税务部门对重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于纳税人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统计上报的重点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对重点税源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根据如此的重点税源信息分析的结果只能反映重点税源户申报税源的变化,而不能反映实际税源的变化。其次基层税务机关普遍推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取消了专管员制度,部分地区还实施了“流程再造”式管理,按照税收业务的流程节点设置岗位和机构。因税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业务流程仅局限于对重点税源企业的静态统计和事后分析,重“管事”轻“管户”,缺乏对整体税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大量偷骗税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未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导致税源监控的严重缺位、偷骗税大案频繁发生。
税源文化调研报告
一、税源管理文化理论溯源与现实偏向分析
税源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指征税主体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对分布于税源形成各个环节的纳税人相关涉税信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有效应用,达到税源全方位控管,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收流失,尽可能地实现应收尽收。税源管理文化是指征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税源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税收特色的独特文化形式,是人们对于税源管理体制、机制及其税源管理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所遵循的管理原则、传统与习惯。从税收与税源管理的关系来看,以税源管理过程为研究的客体、以征税主体为研究的重点对象的税源管理文化是税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由于征税主体对电子政务把握的偏差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税源管理文化尚未引起征税主体的足够重视。从税收文化建设看,还停留在物质与制度的层面上,在税源管理活动中的偏向日益显现。
一是“事本主义”。“事本主义”的税源管理文化偏向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上的偏差。从2005年3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来看,涉及到“事”的有20条,而涉及到“人”仅有2条。建国以来的税收基本法规中,从未对税源管理部门的征税主体资格即准入“门槛”作出过刚性的规定。关于准入关的设定,无论从税务系统的内在需要看,还是从“业外”如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实践看,都是必需的更是可行的。“事本主义”税源管理文化偏向在操作层面上的主要体现是脱离了“人”的开发而去谋求“事”的发展,即人与事的脱节。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企图实现税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短视的文化。在税源管理活动中,征税主体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应用力决定着税源控制力。征纳之间素质不对称问题已成为制约税源管理效率的瓶颈之一。
二是“唯信息化”。税务信息化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背景而产生的一种税源管理手段。它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在税源管理中的运用为主要特征,有助于提高税收行政效率,改变固有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进而改变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最终改变资源配置和征收方式,是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但是在实际税源管理活动中,在对信息化“依托”与“依赖”的矛盾把握上出现了失衡现象。“唯信息化”的突出表现一是对信息技术的迷信。税源管理是征税主体对税基税源的控管,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信息源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传输,是一种对于信息流的控制运用。而税源管理的关键在于管住“源”而非管住“流”。由于缺乏一个渐进的、目标一致的系统设计,导致管理信息系统频繁的升级换代,丧失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税源管理工具应有的稳定性。二是认为“机控一切”,即计算机可以包办一切税收事项。在基层税源管理活动中,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功能主要有:传输税源管理有关政策文件、查询由纸质转化的信息、电子文档的报送,唯独较弱的是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功能,即操作层面的“源控”指导功能弱,流程控制功能强,这一特征既是后天的不足,更是先天的缺憾。管理理念的偏离导致了征税主体与税源间渐行渐远趋势的出现及其加剧。三是机构设置与工作机制的不匹配。目前与税务信息化相配套的组织机构是各级税务机关的信息中心,属于事业编制的建制,而且信息中心成员的构成一般为纯技术人员,缺乏税收分析与税源管理专业背景。从税务信息化状态下的工作机制看,目前基于征管数据的一根循环往复的链条:税源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必将作为一种科学的运作机制稳定下来,而目前的机构设置仍是沿用八十年代的模式,在“唯信息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指导下,税源数据中心——税源分析部门——税源监控部门——税务稽查部门四个系列的机构尚未全面实现法定化。由此可见,“唯信息化”是一种不完整的税源管理思维模式,它既忽视了税源管理的机制约束功能,也弱化了信息流本身的传递功能。
三是“孤立运作”。税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对涉税信息充分掌握基础上的管理工作,对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完整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对社会综合治税的需求日益明显。然而,在当前的税源管理文化上,有一种作为“孤立运作”的偏向。其表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信息孤岛”。税源管理的信息包括源自工商部门的注册信息、源自海关的出口报关信息、源自交通部门的出入境信息、源自房交所的产权转让信息等。但在“孤立运作”的税源管理理念支配下,无论是信息获取的渠道还是机制都被阻滞了。从信息源看,目前是“纳税人+工商部门”的两种来源,从仅有的两种来源来看,还是以纳税人申报信息作为主要来源,其中大部分是自动导入或通过介质转换取得的;工商部门的信息输入尚处在系统分隔状态,即使是可以获取的信息,其使用价值也非常有限。至于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获取的。在税源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的“观念孤岛”比“信息孤岛”更可怕。在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政府部门间所共享的信息尚停留在时政与法规层面,部门间核心业务信息真实地互联互通地共享是困难而缓慢的。就从国税与地税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来看,也是各自为战、相互隔离的。第二类是“单兵作战”。时至今日,税源管理依然停留在征税主体孤立运行的层面上,社会综合治税的局面尚未形成。主要原因是法律支撑度低。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第五条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第六条则规定了“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但从2001年5月该法实施至今,既没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法规出台,部门协作仅仅维持了工商税务之间的协作。对相关部门不履行协作义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难以落实。
国税税源联动汇报
税源管理联动工作是今年国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年5月31日-6月1日,盐城市局在东台召开了全市国税系统税源管理联动工作推进会,认真贯彻了总局和省、市局关于税源管理联动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通过典型引路、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推广东台市局税源管理联动工作的经验做法,同时进行思想再统一、工作再发动、任务再落实、目标再明确,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全力推进全系统税源管理联动工作再创新业绩,努力实现盐城国税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次会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务实紧凑,达到了典型引路、经验交流的目的,标志着盐城市国税局税源管理联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年6月14日,省国税局周苏明局长在盐城开展工作调研时,亲自登录盐城国税内部办公网的“税源联动管理平台”,查询相关数据资料,对盐城市国税局创造性的开展税源管理联动工作的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基层国税机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税源联动管理新路子。
一
加强纳税人的税源、税基管理是税务机关永恒的课题,如何加强纳税人税源、税基管理也是当前全国税务机关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的一项重点工作。实施“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源联动管理机制是加强纳税人税源、税基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四个环节几乎涵盖了目前国税机关税源管理的所有措施,但如何实现这四个环节的有效“联动”,则是国税机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实,早在去年8月份召开的全市国税征管工作会议上,盐城市局陈步龙局长就提出了建立税源联动管理机制的构想,可以说,这一构想与总局、省局领导的决策不谋而合。去年9月下旬,省局在南通召开的全省计统工作会议上,对全省国税系统建立健全税源联动管理机制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局周苏明局长、总局计统司王道树副司长和省局王金城总会计师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南通市局还交流了经验做法,使盐城市国税局一班人进一步认识到实施税源联动管理势在必行,并且大有可为。省局会议结束以后,与会同志立即于9月30日向市局领导班子传达了省局计统工作会议的内容,并着重传达了省局、总局领导的讲话精神,介绍了南通市局的经验做法。盐城市局的领导班子对此次会议的精神和省局关于建立联动机制的工作部署思想高度统一,认识高度一致,陈步龙局长在市局局长办公会议上多次提出,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要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起点、更高的目标,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以切实通过联动机制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提高我市税收征管的质效。在此基础上,相继成立市、县税源联动管理机制领导小组和联动办公室,负责联动机制在我市国税系统的组织落实和筹划工作,从而形成覆盖全市的严密、协调、高效的税源、税基监控网络。
二
落实税源联动管理工作,制定指导性强、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的工作意见是前提。为此,盐城市局多次召开由局领导班子、相关处室和联动办成员参加的会议认真研究具体实施方案。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第一天,该局就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通报了省局计统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成立了联动机制领导小组,由陈步龙局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刘仁华同志兼任联动办公室主任。陈步龙局长从建立联动机制的内容和目的、机构设置、联动模型、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工作意见经过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并充分征求了县(市、区)局、市局各分局和相关职能处室的意见,于11月8日正式下发,从而标志着该局联动工作机制从决策、酝酿阶段,进入启动运行阶段。为了保障税源管理联动工作顺畅有序进行,市、县两级国税机关成立了税源管理联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计统、信息中心、法规、流转税、所得税、征管、出口退税、国际税务、稽查等部门业务人员参加,对税源管理事项实施一体化综合管理,从而突破了部门管理的局限性。同时,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税源分析会制度、税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从机制上确保联动办公室既有权威性,又有具体操作指导权。通过联动办协调运作,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指挥,联动工作任务由市局联动工作办公室统一下达,业务部门和下级国税机关统一受市局联动办公室指挥;统一落实,联动机制以联动办公室为“四位一体”运行的起点和终点,所有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部门统一接受联动办公室下达任务,并按规定要求、规定时限、规定途径完成各自任务;统一督查,市局联动办公室以强化督查为主要手段,保证联动工作任务落实,使联动工作目标通过督查能够如期实现;统一协调,发挥联动工作办公室倍增效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业管理,并实现信息集中和资源共享,使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联动工作都能做到统筹安排、有条不紊。去年12月份以来,市局连续多次召开联动办成员及联络员会议,刘仁华总经济师对联动工作提出了思想上要有高度、联动管理措施要有广度、联动任务落实上要有力度、联动指标质量上要有深度的要求。在对市区税源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进行分析基础上,确定以信息认定异常、税负异常、税务涉嫌异常三类问题为管理重点,市局有关处室和市局各分局组织了由业务骨干组成的“小班子”,对税源管理联动任务进行落实,共查补税款178.78万元,实现了首战告捷。在此基础上,市局联动办连续编发了8期《工作动态》、2期《督查通报》,为县(市、区)局贯彻、落实此项工作提供指导。同时,市局还建立了税源管理联动信息平台,统一税源管理联动任务,把分析、监控、评估、稽查部门反馈的管理经验、数据模型、分析成果链接在平台上共享,方便基层和业务部门利用数据信息加强税收征管。平台开通以来,共总局、省局领导讲话10多篇,任务类信息50多条,预警和参考信息200多条,数据模型和行业分析报告36项,经验交流材料41篇,有力地指导了全系统联动工作开展。今年一季度,市局把普通机械行业和各单位自选的1个行业作为联动任务,共对548户纳税人实施了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共查补税款1241万元,加收滞纳金94万元,调减进项税额留抵2372万元,调减企业亏损139万元,提出管理建议87条。4月底,按照市局领导要求,针对所得税管理相对薄弱的现状,市局联动办又向各县(市、区)局和市局各直属行政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紧急通知》,通知在各单位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市掀起了进一步加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热潮。
三
税源税负监管思考
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局年初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采取扎实措施,推进税收工作法制化、税收管理精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税收精细化管理上,从提高综合税负入手,强化税源税负监控,促进了全市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确保了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全市征管质量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上级规定的要求,准期申报率、税收入库率保持在99%以上,基本实现全年无欠税;全市综合税负6.8%,工业增值税税负在全省名列第一;增值税零负申报平均比例为10%左右。2006年1-11月份,全市共组织收入64.86亿元,同期增收13.49亿元,增长26.26%。预计全年收入突破70亿,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创建税务安全责任区,不断夯实税源税负监管基础
1、强化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我们始终坚持把优秀税收管理人员向征管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选拔熟悉税收业务、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知识、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税务人员担任税收管理员。要求税收管理员做到“三清”:管户情况清,税源情况清,发票情况清;“四熟”:熟练掌握责任区管理软件及其相关的税收应用软件,熟练掌握常用的税收政策及征管规定,熟悉重点企业、重大涉税情况的涉税产品(商品)、生产经营主要环节、主要耗费及相关指标及情况,熟练运用常用的税收管理与监控手段、方法与技巧,发现与解决税源管理中的疏漏问题。全面推行责任区管理软件和执法责任追究软件,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促使每一位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每个精细化管理点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2、量化税务责任区安全目标和安全指标。制定税务安全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无漏征漏管户,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无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无骗取出口退税,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和普通发票领、用、抵、存符合规定,准确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制定税务安全责任区指标要求,即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对责任区的登记信息准确率、登记准期率、非正常户认定准确率等18个征管指标进行量化达标。定性指标主要评定责任区征管工作的处理质量与责任区工作质量。其中责任区征管工作质量主要通过日常管理检查纪录、征管质量考核、执法检查认定、外部审计检查反馈、举报等,按责任区责任人责任大小进行量化评分;同时,按照各项指标得分和规定比例,对责任区安全等级实行星级管理。
3、实行税务责任区安全管理和绩效考评。我们开发了包含基础管理、税源管理、考核评定、信息查询、数据采集和系统维护6个主要模块的责任区安全管理软件,设置54类工作任务单,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预警、执法责任和税收安全标准”4个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我市税源税负监控管理的构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全面落实责任区绩效考评办法,推行税务责任区星级达标认定,其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确定优秀的重要依据。对被认定为三星级以下的责任区一律作为日常监管的重点,不得评为先进责任区。其责任人在年度综合评比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两年被认定五星级的责任区,税收管理员在轮岗时,主岗人员可优先择岗。对当年被认定为三星级以下的责任区人员,不得聘任为主岗。在星级评定的基础上,全市开展了“十佳责任区”的评选。
二、突出“集中会审”和“分类管理”,不断创新税源税负监管手段
石材税源税收调研报告
一、我县石材加工业基本特点
目前,我县从事石材加工的业户为920家,包括单锯、单磨、锯磨一体三类加工户和外出设立门市销售石材的业户,年产值过亿元。十年来该行业仅地税收入2500万元,成为我县农村支柱行业之一。该行业近年来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一是石材加工业主大都为个体、私营业户,以家庭作坊式居多。受原材料、资金、技术、业主经营性质等限制,生产规模小,季节性强。二是原材料依赖性强。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县内原材料从数量到品种都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主要是从周边的平山、阜平、唐县及山西等地购进。三是销售对象主要是建筑工程、零散装修户及皮包公司。我县石材加工业的产品主要是建筑用石,用途是室内外装修。销售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建筑工程、皮包公司及家庭装修的零散客户。建筑工程不需要进项税金抵扣,皮包公司绝大多数是小规模纳税人,个人装修也不需要票据,因此其业务往来多为现金结算,因此不易控管。四是我县石材加工业经历了一个从一哄而上、无序发展,到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目前该行业已逐渐形成以数家个体私营龙头企业为辐射的相对成熟的市场。
二、我县石材加工业税收征管基本情况
(一)我县石材加工业税收征管沿革
2000年以前,我县石材行业刚刚起步,我局对该行业实行“定期定额、属地管理”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这种征管办法在当时对于组织财政收入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定额征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不同辖区掌握税收政策的尺度不同造成税负不公,不仅影响正常的纳税秩序,加大了征管难度,而且不能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容易造成税款流失。自1998年开始,我局探索“以电核税”管理办法,即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个生产类型的业户单位用电量应负担的税额,来计算应缴纳的税额,使该行业管理由“粗放型”逐渐向“精细型”转变,并且由于操作简便易行,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业户的收入也更加隐晦化和多元化,逃避纳税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仅靠单纯的“以电核税”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有的业户提供虚假电费单据,有的以几家共用一台变压器不能提供自己的电费单据为由不予提供,有的业户在进行加工的同时还购进其他企业的产品外出销售,但电费反映不出,给税收征管造成一定困难。
税源税户调研报告
**年是企业所得税实行分享体制改革的第一年。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市企业所得税税源税户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透过一组组数据,我们看到了与税收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感受到了分享体制改革给所得税征管带来的挑战。现对**年企业所得税税源税户进行盘点回顾,并对下一步我市企业所得税征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思考。
一、税源税户的基本情况
**年我局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税收收入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征管户数以平均每月900余户的速度在稳步增长,截止**年12月31日,我局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由上年的1839户猛增至11849户(含汇总纳税企业),净增10010户,增幅为5.4倍。与此同时,企业所得税收入也由上年的16.93亿元增长到19.79亿元(含汇总纳税企业),净增2.86亿元,增幅为16.88%。剔除汇总纳税企业及查补税款,报表显示**年我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10946户,实现企业所得税16.73亿元(含核定征收企业入库税款1463万元)。具体到各个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各类企业实现的税收高低不一(参见表一略)。
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即分享体制直接带来了新增税源,新增户收入占全年企业所得税收入的1.3%;二是经济因素,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态势为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征管因素,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为应收尽收提供了法律保证。
二、税源税户的经济分析
(一)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势头强劲
纳税评估与税源管理探索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符合性测
【内容摘要】:本文将从理性思维;讲求实效;理论先行,方法科学;知行合一行重于知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