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损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23:09: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损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高速路维护工程中的水损害处治

摘要:水损害是沥青路面的一种主要病害形式,如何防止水损坏是公路建设者所关心的一个重点。文中通过江西昌樟(南昌—樟树)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实践,阐述了昌樟高速公路水损害调查情况以及处治方法设计。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害

江西省昌樟(南昌—樟树)高速公路自1997年底通车后,因行车荷载作用、外界环境影响及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水对路面结构的作用,沥青路面逐步出现多种病害,如裂缝、唧浆、松散、龟裂、坑洞、拥包推移及路面下陷等。路面一旦出现病害,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治,不仅会降低道路的使用性能,影响行车安全、舒适、快捷和畅通,且可能导致路面进一步破坏。因此,路面的维修养护是已建成高速公路目前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1昌樟高速公路概况

昌樟高速公路是交通部和江西“九五”规划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属北京至福州和上海至瑞丽的国道主干线公路的交织段,起点在南昌市新建县省庄,与昌九(南昌—九江)高速公路相连,止于昌傅,全长103.3km。自1997年底建成通车后,经过多年的满负荷运营,沥青路面损坏(主要是由水损坏引起),路用性能呈逐年恶化之势,因此,对昌樟路进行全线的养护维修已经势在必行,而面对由于水所引起的各种病害,展开对昌樟路水损害的讨论及研究很有必要。

2路况调查

查看全文

沥青路面水损害分析论文

1.概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路面的颜色愈来愈黑,并出现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再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很快就出现松散、坑洞。松散的集料表面光溜溜的,沥青膜已剥落贻尽。这是典型水损害现象。

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

(2)路面压实度不足;

(3)路面离析;

(4)其它:集料表面粉尘太多。

查看全文

医疗损害责任规定突显公平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观。《侵权责任法》作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法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特别是对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对医患双方予以平等保护,不仅明确了医疗机构对医疗损害的责任,而且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干扰医疗秩序,妨害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4条)。可以说,《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较好地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既为患者一方受到损害给予有效救济,又为制止“医闹”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提供了保障。《侵权责任法》第7章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主要在以下方面体现了公平、正义。

一、统一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

所谓医疗损害责任,是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也可以说是因医疗过程中患者权益受到侵害,侵权人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对于医疗侵权损害,在侵权责任法通过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分为医疗事故侵权和非医疗事故侵权。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的侵权责任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可见,医疗事故以医疗方行为的违法性和过失为必要条件。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1)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3)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4)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5)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另外,医疗事故是排斥故意的,医生在实施诊疗行为时故意造成患者损害的,不属于医疗事故的范畴。[1]但不可否认,在上述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下,也会给患者造成损害。显然,医疗侵权损害的范围不限于医疗事故损害。即使不属于医疗事故而使患者受到损害的,也应可构成医疗侵权损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号)中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依此司法解释,对于医疗赔偿纠纷案件,如果属于非医疗事故侵权或者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在处理上则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这是因为虽然“《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其法律位阶低于《民法通则》,但由于《条例》是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行政法规,体现了国家对医疗事故处理及其损害赔偿的特殊立法政策,因此,人民法院处理医疗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时应当以《条例》为依据,但是,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纠纷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106条和119条规定处理。”[2]然而,从医疗行为人的行为性质上说,一般来说医疗事故侵权比非医疗事故侵权要严重(例外的是在医疗中故意侵权的,不认定为医疗事故,但其性质较医疗事故更恶劣),但由于对于医疗事故侵权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非医疗事故侵权适用《民法通则》,从而在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受害人所得到的赔偿额一般却反而低于不构成医疗事故侵权的情况下可得到的赔偿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侵权责任法为消除上述不合理现象,在第7章统一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依该章规定,在医疗活动中不论是基于医疗事故还是非医疗事故,也不论是积极行为还是消极行为,只要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构成医疗侵权的,医疗机构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其赔偿标准是一致的。因此,患者一方要求医疗损害赔偿的,不必再为是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还是医疗损害鉴定而纠缠,而直接根据医疗损害就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二、确立了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

查看全文

侵权诉讼证明责任论文

传统民事诉讼中,因侵权行为而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受害人,应当就加害人具有故意或过失、加害行为违法、受害人的损害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承担证明责任。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在上述要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由主张该事实成立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诉讼上不利于自己结果的风险。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是不同的,证明责任的对象是支持案件诉讼请求的事实,由于支持诉讼请求的事实在诉讼前就确定了,所以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是确定的,并不能被转移;举证责任的对象是案件当事人争议的事实,该争议事实的范围往往大于支持诉讼请求的事实,还包括否认诉讼请求的事实,由于支持或否认诉讼请求的主体不同,所以举证责任是可以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转移的。由于证明责任的确定性,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是可以在当事人之间预先设置的。

在环境污染导致的侵权纠纷中,双方当事人之间一般不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存在着强弱之差,而且,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的也异常复杂和特别专业技术化[1],导致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纠纷的特殊证明责任,而我国有关环境污染侵权纠纷证明责任的规定比较简单,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因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加害人就规定的免责事由及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以上只是规定了加害人的举证责任,缺乏对受害人证明责任的规定。所以本文从构成要件的角度论证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受害人的证明责任,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和判例,将利益和不利益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有效且合理的分配,不仅直接适用于人民法院审理环境污染侵权的案件,也可用来指导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纠纷。

一、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

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有别于一般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揭示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原因。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主体的不平等性、不特定性

在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当事人双方力量悬殊巨大,加害一方常常为具有、、信息实力经国家注册许可的公司、集团乃至跨国公司,而受害人则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普通农民、渔民或市民。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主体间的实力具有不平等性。

查看全文

环境污染侵权诉讼研究管理论文

传统民事诉讼中,因侵权行为而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受害人,应当就加害人具有故意或过失、加害行为违法、受害人的损害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承担证明责任。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在上述要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由主张该事实成立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诉讼上不利于自己结果的风险。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是不同的,证明责任的对象是支持案件诉讼请求的事实,由于支持诉讼请求的事实在诉讼前就确定了,所以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是确定的,并不能被转移;举证责任的对象是案件当事人争议的事实,该争议事实的范围往往大于支持诉讼请求的事实,还包括否认诉讼请求的事实,由于支持或否认诉讼请求的主体不同,所以举证责任是可以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转移的。由于证明责任的确定性,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是可以在当事人之间预先设置的。

在环境污染导致的侵权纠纷中,双方当事人之间一般不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存在着强弱之差,而且,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的内容也异常复杂和特别专业技术化[1],导致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纠纷的特殊证明责任,而我国目前有关环境污染侵权纠纷证明责任的规定比较简单,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因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以上只是规定了加害人的举证责任,缺乏对受害人证明责任的规定。所以本文从构成要件的角度论证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受害人的证明责任,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和判例,将利益和不利益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有效且合理的分配,不仅直接适用于人民法院审理环境污染侵权的案件,也可用来指导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纠纷。

一、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

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有别于一般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揭示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原因。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主体的不平等性、不特定性

在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当事人双方力量悬殊巨大,加害一方常常为具有经济、科技、信息实力经国家注册许可的公司、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而受害人则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普通农民、渔民或市民。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主体间的实力具有不平等性。

查看全文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论文

摘要: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损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对环境损害程度做出相应的鉴定,确定污染的原因,鉴定其损害的程度,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本文论述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概念,从公益诉讼角度分析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环境损害司法机构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近年来,我国环境损害的案件逐渐增多,但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不完善,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健全,鉴定的周期长,鉴定的成本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难以应对逐渐增加的环境损害案件。从公益诉讼的角度而言,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范围大,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同时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出科学的判定。环境诉讼发展的历程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的进步。

1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论述

环境损害程度的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同。因此,需要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相关的鉴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主要是运用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知识对诉讼案件进行专业的鉴定,并且提出相应的赔偿方案。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职责范围主要是查找环境污染的原因,对污染源进行相关的鉴定,鉴定污染物或者污染行为造成的损失,并且鉴定其损害程度。另外,还要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做出相关的鉴定,如有毒物质、重金属、工业废水等,都需要分析其危害的程度,科学的做出鉴定报告。

2公益诉讼角度中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问题及措施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增加我国环境司法案件处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司法鉴定;环境损害;问题;措施

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鉴定机构数量不足。目前,我国缺乏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及从事鉴定的专业人员。环保部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别印发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推荐机构名录》,在推荐机构名录内的机构只有29家。因此,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除了环保部推荐机构名录内的单位,还有一些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具备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能力,可以为环境司法提供服务,但尽管如此我国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需求还十分巨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现状仍会越发严重,影响我国环境司法的规范化发展。(二)司法鉴定人员匮乏。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员缺口也十分巨大。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对人员的需求十分严格,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导致具有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较少。同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流程和人员配置存在一定问题,鉴定人员通常只对某一领域进行环境损害的鉴定工作。但实际的环境司法鉴定过程中,鉴定的对象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类别。以上的现状带来的是,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在委托选择上会产生一定的倾向,优先接受法院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委托,对于个人或企业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委托则由于资源不足,无法进行司法鉴定工作。(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撑不够。我国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相关技术方法缺乏先进性,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科学性。环境基准体系是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但我国对环境基准体系研究较晚,缺乏系统性和广泛性。虽然我国鼓励环境基准的研究,但由于缺乏规则的构建无法顺利落实。(四)司法鉴定机构资质化管理和准入标准不明确。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标准不够明确,鉴定机构的资质认定标准也不够完善,导致鉴定评估报告缺乏社会公信力,影响环境司法鉴定的规范性,甚至部分人对于环境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存在疑虑。由于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了公信力不理想,无法完全实现鉴定评估的目的,给司法判决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措施

(一)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撑体系。为了尽快解决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导则。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提供指导,通过技术导则、评估软件等技术的辅助,提高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二是加强关键技术问题规范化和创新化研究,扩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从业范围。三是做好技术和规范之间的对接工作,加速新技术的转化,用以完善环境法规,更好的为环境司法提供服务。四是完善司法鉴定的技术方法。根据环境损害司法案件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专项技术规范,保证各鉴定机构规范化运行。(二)加强司法鉴定机构人员培养与机构建设。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实施主体就是鉴定机构及人员,鉴定机构的能力水平直接会影响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针对目前司法鉴定机构及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大政府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支持,为相关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加大司法鉴定机构的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明确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准入标准,相关监管部门应定期考核环境司法鉴定机构,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司法鉴定机构予以取消,引入完善的环境司法鉴定机构淘汰机制,帮助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2018年6月,司法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细则》具体规定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的程序、评分标准、专业能力要求、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配置要求等,对于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申请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力水平,切实提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准入登记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鼓励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彼此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对于具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能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应鼓励进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领域,丰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主体,有利于环境损害鉴定行业的良性发展。

查看全文

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自然资源损害作为环境侵权导致损害的一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中,美国模式相对全面和细致。它经历了从普通法到制定法的发展历程,建立了由《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石油污染法》等法律构建的相对完善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该制度中,有关赔偿主体、赔偿对象、损害评估程序、赔偿范围以及赔偿金的确定等规定科学、合理,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同时,它可以为我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或借鉴。(免费论文网)

【关键词】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设计

一、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产生

二十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本水俣病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美国诺夫水道事件等大量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唤起了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也导致了环境侵权法的蓬勃发展。①传统的环境侵权法主要着眼于对因环境危害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提供赔偿救济。然而,环境危害行为在对人身和财产带来损失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本身的损害。这种损害在很多情况下是巨大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②但在损害赔偿的过程中却被忽略了。过去,自然资源仅仅被视为一种经济资源,除了作为财产权客体之外,不具有其他的价值。故而自然资源只能在处于财产权支配下时,才得到市场价值损失的赔偿。随着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具有提供环境容量、审美、文化等许多不可替代的功能。对这些功能的损害通常又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只有全面赔偿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害,才能真正实现“污染者负担”,防止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出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国开始了对自然资源损害进行赔偿的探索。

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探索最初是在传统侵权法的框架下进行的。如,荷兰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是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进行的,其将损害划分为物质损害和非物质损害;德国环境责任法则延续了民法的某些特点,只将财产权下的自然资源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未规范公共自然资源的损害赔偿;而美国最初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也是在普通法的框架内进行的。然而,传统侵权行为法与自然资源损害的赔偿并不契合。首先,传统侵权法下,只有特别利益受损的人才可以就损害求偿;而公共自然资源的损害往往导致的是集体利益的损害,不涉及具体个人利益的损失,因而在主体的起诉资格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障碍。③其次,传统侵权法中,可赔偿的财产损失仅包括该财产市场价值的减少,而自然资源具有除市场价值外更为重要的环境价值,这一点却不能在侵权法框架下得到赔偿。最后,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主体可以放弃行使;国家也无权干涉权利者对赔偿金的使用。当主体放弃求偿权时,自然资源的损害就无法得到赔偿;即使获得了赔偿,主体也可以选择不用这些赔偿金对自然资源进行修复。从上述分析可见,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问题仅依赖传统侵权法是不可行的,应当建立独立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

查看全文

人身损害赔偿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以类型化的分析方式,结合不同观点,探索人身损害赔偿的根本目的,并通过对生命价值的研究,得出不存在独立于物质赔偿与精神抚慰金之外的其他赔偿类型,民法传统的赔偿模式具有合理性。同时,论证了受害人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应指死者亲属的抚养费,而非其他。此外,本文还对人身损害的整体不可能具有“同价性”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同命同价”口号所具有的社会误导性进行了具体解读。

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同命同价/同命不同价

二、对“同命不同价”的正确解读

如果前述解决的是人身损害赔偿中的人格尊重问题,那么下文将探讨二元论是否能实现在人身损害赔偿中的人格平等问题。一元论和三元论虽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人身损害的“同价性”与损害赔偿的“同价性”,而二元论对此却持反对态度。“同命不同价”常被前两者形容二元论对平等的人格采取不平等待遇。那么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同命同价”?“同命不同价”是否真的属于人格歧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读。

(一)人身损害导致的物质损害就其整体而言不具有“同价性”

基于前述对人身损害赔偿内容类型化结果的阐述,不难发现,其中前两项属于物质赔偿,后一项属于精神赔偿,任何人身损害赔偿都包含在上述类型之内。而且讨论同命是否应当同价,不应狭隘理解为赔偿金钱价值实际相等,而是赔偿的标准同一,或者说按照同样的计算公式。

查看全文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现状分析

摘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环境诉讼与环境犯罪量刑的重要参考。当前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正处于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体系的科学性尚有待加强,从而为环境诉讼与环境犯罪量刑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在我国未来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发展中,应努力实现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高品质发展,建立国家行政层面上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标准,有效建设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社会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的整体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法治中国的建设,以及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科学性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基于科学鉴定技术,对环境损害问题的科学鉴定行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结果,具有相应司法效力。鉴定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污染行为、环境污染损害程度的鉴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推进环保事业发展与法制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当今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体系尚有待完善。以下就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展望。

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价值研究

(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环保诉讼的重要参考

我国的环境诉讼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即控告人需要列举环境侵害人对于环境损害的证据事实,而环境侵害人具有为自身环境损害行为辩护的权利。而在整个的环境诉讼过程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主要通过事实举证的途径,列举环境侵害人的责任及后果,是认定环境侵权行为的重要参考,对环保诉讼程序的启动以及诉讼结果具有关键性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