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优惠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22:27: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收优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研究论文

一、税收优惠与税式支出

所谓税收优惠,实际就是指政府利用税收制度,按预定目的,以减轻某些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政府实施税收优惠并不是一种随意行为,而是政策的需要,以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税式支出与税收优惠间也存在差别。首先,税收优惠可以是不确定的量,而税收支出要纳入国家预算体系,因而是可以计量的;其次,由于各国税法的规定不同,税收优惠可以包含在基准税制中,也可以在之外,而税式支出是基准税制之外的部分,一国的税收优惠有可能是另一国的税式支出。

二、税收优惠的积极作用

1.吸引了大量外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我国实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来,为外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商来我国进行投资。吸引了一批外资来华投资建场,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的改善。

查看全文

税收优惠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地把吸引外资作为弥补资金不足,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措施,并通过财政返还、补贴等各种手段变相给予税收优惠,有的地方甚至违背国家税法规定,采取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等手段鼓励外国投资者,认为对前来投资的外商给予税收优惠越多就越能吸引外资,将其当成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对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中的局限作用进行分析,纠正片面扩大税收优惠的理解,以此树立正确的招商引资理念。

一、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的促进作用

外国投资者在华举办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最小成本换来更大利润。所得税作为企业间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非亏损企业当年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影响投资者的利息、股息分红。在其他固定成本相对稳定、间接成本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加以解决的同时,如果同时能够享受减低所得税税率的优惠,达到减少费用列支,那么和其他高税率企业相比,低税率企业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来扩大销售,或者维持同类产品价格的手段获取额外利润,所以税收优惠的确是吸引外国投资者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外国投资者税收负担,所有欠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定税收优惠吸引潜在的外国直接投资者。作为我国同样不例外,改革初期,由于资本严重短缺,为了吸引外资,先后制定了诸如两免三减半、减低优惠税率、购买国产设备退税、抵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从优惠的广度和深度看都是前所未有的,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基本上就是如何给予外资税收优惠的讲解,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享受着超国民税收待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外资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优惠制度对于引进外国和港、澳、台资本及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社会投资资产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增长11.2%,其中200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603.3亿美元,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直接外资最多的国家。涉外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1147.69亿元,同比增收215.19亿,同比增长23.1%。

二、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由于对税收优惠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地方在引进外资的工作中常夸大税收优惠的作用,动辄就以税收优惠相许诺。我们应当看到,税收优惠虽然起到重要作用,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一)周边国家也采取税收优惠产生的竞争

查看全文

浅析涉外税收优惠调整

WTO的宗旨就是贸易自由化,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全方位接轨,各种限制逐步打破,法治更加成熟、完善,更多的外资将会涌入中国。但是,作为外商投资“指挥棒”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在吸引外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是由于相关的优惠政策自制定以来,已经近十年未作调整,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背景下,重新审视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并进行相应调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清晰,产业导向过于简单化,外资投向不尽合理。任何一项税收优惠政策都应当目标明确,能正确引导资金流向,具体到扶持何种产业和行业等等,使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有依有据。在开放之初,我国涉外税收优惠目标是吸引外资,现在已由吸引外资量的要求升华到合理利用外资质的要求,中心是促进我国经济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而我国现行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只对农林牧等几个行业的特殊优惠进行了粗线条的规定,对其他行业则不分产业性质实行“一刀切”的优惠政策,从而在不同的风险与技术投入下,不同行业承担同样税负,使产业导向模糊,未能有效地引导外资流向我国急需发展的瓶颈产业。若不适时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入WTO后,外资的进一步涌入只会加剧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并产生新的矛盾,难以实现利用加入WTO后的大好形势加速发展经济的目标。

2.优惠手段单一,政策效果模糊,容易造成外商的偷税逃税。我国税收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流转税,而涉外税收优惠却集中在所得税上,直接优惠较多,间接优惠较少,着力点是减税免税和低税率,表面上看优惠幅度很大,实质上是政策性的资源浪费,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一是外商并不是税收优惠的真正受益者。西方国家大多实行税收抵免而非税收饶让,对来自这些国家投资者的减免优惠,就转化为投资者母国税收的增加,纳税人并未真正受益。我国反而因这些税收优惠而大大降低我国税收优惠的效益与质量。二是减免税优惠过多,诱使外商千方百计钻税法漏洞,延长税收优惠。

3.税收优惠政策上存在“税收歧视”现象,缺乏统一性。具体表现为外商享受“超国民待遇”。内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不同,内资企业以照顾性优惠为主,外资企业则以鼓励性优惠为主,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二者的差异矛盾主要表现在所得税与进口关税两方面:在所得税方面,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同为33%,但由于税收优惠的不同,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不足1

0%,而内资企业为28%;在进口关税方面,1997年10月以前,我国关税算术平均水平为23%,而外资企业的关税税率按其所占关税收入占应征货物价值比例计算不足5%。这些大大削弱了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此以往必将危及民族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入WTO后外资将进一步涌入,客观上要求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内外资企业与地区之间的统一,而且WTO成员国之间的无歧视性待

查看全文

税收优惠导向研究论文

摘要税收优惠是各国常用的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它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给企业提供宽松发展空间等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单纯强调优惠而忽略了整体投资环境,减免期限不科学,优惠手段单一等。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税收优惠存在问题之后,提出了改进的原则和对策。

税收优惠是指税收主权国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目的,通过制定倾斜性的税收政策法规来豁免或减少经济行为或经济结果的税收负担措施。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质改变了三种税收关系。一是税收优惠导致了双方财产利益的增减变化,即国家将部分税款根据有关的税法(或税收政策)的规定返还给受惠方(纳税人)。二是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受惠方可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但国家为其提供的服务并未因此减少,这些费用便转移到其他纳税人身上,增加了其他纳税人的负担。三是税收优惠使受惠方得到了经济援助,在受惠方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员工素质等方面并不一定高于一般企业的情况下,竞争力得到加强。

具体而言,税收优惠在实现税收调控功能中的作用体现为:

第一,税收减免措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该条第三款对设在特定区域内的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商投资兴办的先进技术企业,在税法规定的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延长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大大缓解了高科技企业资金困难,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查看全文

就业税收优惠管理思考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已累计达到37.6万多人,减免税收19.9亿元。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税收政策具有受益面广、受益直接以及受益快的特点,是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政策手段,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应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为国分忧,为促进再就业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当前加强再就业税收优惠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宣传到位、深化认识。

加大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税务部门以各种形式,特别是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解释政策,主动深入到相关场所,向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送政策、想办法。引导广大下岗失业人员了解税收优惠政策的内容和办理优惠的程序,将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深化广大税务干部对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识,正确理解“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与扶持税源的辨证关系,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视为己任,增强责任感,提高政策的执行度。

(二)管理到位、审核把关。

遵循总局“应收尽收”的要求,提高防范意识,坚决防止部分纳税人钻政策的空子,在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中把好审批、审核关,营造公平和谐的再就业优惠政策环境。比如:在办理税务登记证中,涉及再就业优惠政策办证事宜的,要求再就业优惠证件、经营者身份证件、办证人身份证件必须实现信息一致,切实防止真证假办、假证真办等现象的发生;再如,企业所新增岗位中吸纳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的,三年内减征30%企业所得税,管理员对企业检查时务必要对其真实性进行反复调查,把好下岗失业人员证件检查关和职工身份检查关。再就业企业税收征管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在工作中合理的设置“篱笆”,让真正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到切切实实的优惠。

(三)服务到位、健全机制。

查看全文

税收优惠执行报告

税收优惠在整个税款征收中的占比很少,但它却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税务机关通过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使纳税人应当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得以具体兑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纳税人受利益驱动,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编造不实鉴定,办假外资企业和虚假的申报骗取税务机关的减免税优惠,导致国家税款严重流失。为使税务机关便于征收管理和维护,便于税收优惠政策准确执行,笔者就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对策,以期达到规范税收优惠的目的。

一、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个体工商业户的销售收入难以确定。

个体工商业户建账建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虽建账但大多虚假不实,账证不全更是随处可见。帐证不全的直接后果,导致了申报数据的不准确。税务机关只能以保本法或以其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销售收入,而推算出来的销售收入与实际的销售收入必然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有些销售收入超过起征点的个体户免征了增值税,而低于起征点的却征收了增值税,从而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公正性。

2、农业产品出售者的身份难以确定。

农业生产者到外县(市)销售其自产的农产品,一般由所在地税务机关为其开具《自产自销证明》,由销售地税务机关查验后、免征增值税;但农业生产者在本县(市)销售其自产的农产品,因出售者数量众多,且流动性强,一般不会持《自产自销证明》,致使税务机关在实际征管中,对出售者的身份无法辨认,从而使一些临时商贩或无证经营农产品的个体户无形中享受了免税的待遇,逃避了应缴的增值税。

查看全文

论再就业税收优惠

今年初国家新了财税[2005]186号及国税发[2006J8号文件,对再就业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较原政策更为合理,消除了一些弊端,但在贯彻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落实和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应及时完善解决。

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本身和政策执行两个层面上。

在税收政策层面,由于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纳税人优惠政策不一,新旧政策衔接不畅,影响了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和部分企业安置下岗职工的积极性。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减免的主要是地方税费,未能涉及增值税等主体税种。

以江苏省为例,规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限额按月依次核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那些经营商业、加工、修理、修配等行业的个体下岗失业人员,因以缴纳增值税为主,大多不能达到规定的每年8000元标准,这就造成缴纳增值税户和纯营业税户享受的优惠程度不一。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税收减免操作实行按月核准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年终结算核减企业所得税的办法,优先减免的也是地方税,这不仅造成地方税源的减少,更主要的是减免税种的局限性决定了不能很好地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另外,如果上述年终结算核减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是核定征收的,按规定是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这与再就业优惠政策有些不一致。

按照新政规定,只要是持《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就可以享受每户每年8000元的税收优惠,与是否安置、安置多少下岗失业人员无关。新政策改变了过去按比例安置下岗人员享受税收优惠的某些弊端,但利益的驱使也使一些业主损害了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权益。目前江苏省如东县就发现有的餐饮服务业业主擅自中止劳动合同,不给下岗职工缴纳养老保险。

查看全文

小议税收优惠政策的特殊性及控制

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制度中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限度内有利于统一税法的执行。但税收优惠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仅影响财政收入,加剧宏观经济的不均衡,而且会破坏税法的刚性、统一和完整,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经济后果。如何把税收优惠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税收优惠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是现为以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纳税人主要是企业纳税人,税收优惠主要是对企业优惠,因而是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纳税人受益间接性、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财政支出对接受者来说可直接获得利益,个人所得税下的减免优惠也能让纳税人获得直接受益,但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情况下,税收优惠给纳税人的实际获益不等于减免数额。

纳税人不是在任何税收优惠下都能获得直接利益,不同的税种或同一个税种在不同的计税环节实行减免税有不同的后果。如对全值流转税的减免数额不等于企业实际获益数额,因为企业缴纳全值流转税后还要就其纯收入缴纳所得税以及其他税收。对所得税进行减免也因方式不同而作用不同,在所得扣除法情况下,同样存在名义优惠与实际优惠的差距。在增值税的情况下甚至还存在免税不一定给纳税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如农民生产农产品不缴纳增值税而缴纳农业税,看上去好像给农民一种税收优惠,实际上给农民免增值税反而会增加农民负担,因为其进项税额将得不到抵扣。在对待小规模纳税人上,也存在类似问题,我国现行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较低的税率(4%、6%)征税,但由于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其实际税负要高于实行17%的一般纳税人。因此,在我国实行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情况下,采用税式支出方法要特别注意其受益方面的间接性、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

(二)隐蔽性。我国国有企业尽管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仍然没有完全脱离,越大型的企业越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企业办社会,企业自己承担了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功能。企业动用利润(摊入成本、税前列支等)举办各种福利性措施如学校、公安机构、邮电局、医院等等,这部分开支虽然没有以减免税等优惠的名义发生,但实际上也是对应当上缴给政府的所得税的扣除。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公共性、社会性开支是一种隐蔽的税收优惠,准确地估计其数额很困难。

查看全文

税收优惠分析范围数量论文

论文摘要:税收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的重要政策调控工具。在明确税收优惠的内容和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制订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更好的经济发展服务。

论文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税收优惠是我国主要的税收支出形式,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法定基准纳税义务的基础上,对一部分负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免除或减少一部分税收。而一般认为,税式支出(TaxExpenditure)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对基准税制的背离,给予纳税人的某种优惠安排。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主要有:税收豁免、税额减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税收递延、盈亏相抵、优惠退税、税收饶让、加速折旧等。从严格定义来讲,税收优惠的范围广于税式支出,但从实践来看,应使税收优惠尽量多的纳人税式支出体系,以便于对范围和数量进行分析,从而增加对税收优惠的管理和控制,优化税收政策。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是20世纪70年代末即年代初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的深化,也出现了税收优惠不统一、内容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内容

所谓税收优惠,实际就是指政府利用税收制度,按预定目的,以减轻某些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政府实施税收优惠并不是一种随意行为,而是政策的需要,以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是指税法中规定的对某些活动,某些资产,某些组织形式以及某些融资方式给予优惠政策待遇的条款,其实质就是减免其优惠对象的税负,但方式多种多样,如对制造业的投资给予免税期和税收抵免,给予特定资产以加速折旧,对小企业按低税率征税,对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的税收待遇不同,对住房所有权的估算所得不征税,对无形投资的投资区分研究和开发支出等。

查看全文

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论文

[摘要]中国加入WTO,国内各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的任务十分紧迫。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性、目的性、计划性、多样性,不利于市场主体公平税负,平等竞争,改革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非常必要。

[关键词]涉外税收;税收优惠;公平原则;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投资环境

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外商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实行内外统一的税收法规,这并不是不欢迎外商投资,而是为了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但这一改革目前不能立即完成,将根据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对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改革,使之既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又为今后发展作好准备,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当前涉外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性。由于我国涉外税收制度遵循全面优惠的税收负担原则,因此在税法的表现形式上是对外国纳税人单列税种以使其税负全面低于本国纳税义务人,客观上存在“税收歧视”现象。1994年税制改革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虽同为33%(其中含外资企业地方所得税3%,这部分税由于大多数省市实行减免政策而形同虚设),但由于税基计算、资产处理、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的差距,使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实际负担率仅为8%-9%,不到内资企业的三分之一。我国现行涉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域分布上层次繁杂且不均衡,据统计,当前我国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特殊经济区域共有389个,其中东部地区占336个,西部占27个,中部占26个。1996年全面实际利用外资5527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11省市(含北京,不含广西)46505亿美元,广阔的中西部只有8765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税收的非国民待遇导致的投资布局畸形造成的。

(二)优惠政策目的不明确。任何一项优惠政策都应当具有其明确的目标,具体到扶持何种产业和行业,引导资金流向等,使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据可依,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不明确,产业优惠少,缺乏对先进技术的鼓励措施,缺乏通过税收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的手段,没有体现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税收优惠的效率原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对削弱了重点项目的吸引效应,对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到了消极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