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22:20: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收业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托业务税收研究论文
简介:信托是一种为他人管理财产的制度。信托制度安排和现代信托行为特征要求赋予信托项目独立的纳税主体地位,并明确信托业务的基本税收原则。在设置信托业务的纳税环节、纳税主体、税种税率等税收要素时,应综合考虑信托行为过程和属性、信托目的、信托财产运作管理方式等因素。同时需制定专门的信托税收法规,以此来规范信托业务的税收行为。
我国自2001年颁布实施《信托法》以来,以投融资为主要目的的资金信托、财产信托等信托业务迅速发展,信托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一种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投融资工具。然而,专门针对信托业务的税收法规至今尚未出台,这给信托业务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适应信托制度功能和信托业务发展要求,尽快建立一套与国家现行税制相协调的信托税收法律制度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试图以信托制度安排和信托行为特征为基础,结合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国际上的信托税收形式,对信托项目的纳税主体地位、信托税收的基本原则、信托税收制度安排,以及信托税收法律规范的形式和内容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赋予信托项目独立的纳税主体地位
信托作为一种为他人管理财产的制度,其基本的法律关系为: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合法所有的某项或多项财产设立为信托财产并移转给受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所实现的信托利益由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享有。信托的这种法律结构设计,使信托具有两个显著的法律特征:一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二是信托财产独立于信托当事人的固有资产。具体而言,在信托关系中,委托人设立的信托财产,其所有权已经移转到受托人名下,委托人不再是信托财产的所有人;受托人虽然拥有信托财产的法律所有权,但只是作为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人,必须按委托人授予的信托财产管理处分权利,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因此要为各委托人的信托财产设立独立的信托账户,并将信托财产与自有财产分开管理、分别记账,以保证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受益人的利益;受益人是信托利益即初始信托财产或信托本金及其收益的享有者,拥有对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状况的知情权、对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方式的调整权、对受托人违背信托职责造成信托财产损失的救济权和解任受托人等项权利。①然而,在信托期间受益人并不能直接对信托财产及其收益行使支配权,其信托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受托人的给付行为。信托的上述法律结构和特征,使委托人设立的由受托人管理处分的信托财产取得了实质的法律主体性地位。[1]
信托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信托行为的性质和经济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托发展初期,信托财产一般为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人们设立的信托多数是他益信托,目的是规避封建制度对土地等财产的转移限制或封建税赋,信托的经济功能主要是实现个人不动产的转移,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管理处分行为是消极的。而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活动的货币化、金融化和市场化,货币资金、股权债权等金融性资产已成为信托财产的重要形式。委托人设立的信托则大多是自益信托,目的是通过受托人的专业管理服务获取信托财产的价值增值,信托的经济功能主要是为他人管理资产和开展投融资活动,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往往负有积极管理的义务。现代信托行为的性质和经济功能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在信托关系内部的信托当事人之间,以及在受托人与信托关系外部第三者之间,以信托财产或其受益权为交易标的的市场交易行为明显增多,并因此而产生交易收入和交易成本,会出现信托财产的投资收益和管理风险,信托财产的独立主体的经济性质日益凸现,这使得将受托人管理的信托财产视为与公司法人一样的经济主体,不仅必要,而且具有了客观的经济基础。
我们认为,信托制度安排和现代信托行为,为信托项目成为独立的纳税主体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经济基础。②无论是法律意义上,还是经济意义上,都有必要将信托项目视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主体。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信托业务的发展,还将有助于提高信托行为效率,以及维护社会税收的公平。
工程总承包业务税收筹划研究论文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税收筹划企业税务
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主要是依据税法并结合企业经济运行的特点,对企业涉税事宜进行策划,在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前期筹划,减轻税收负担,以获取一定的税收利益。针对企业的业务实质,企业税收筹划的重点也不相一致。笔者仅就所在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国内外工程总承包方面的经验,介绍如何对国内外工程总承包业务进行税收筹划。
国内工程总承包业务
1.出现的问题。国内工程总承包业务虽然包含设计、供货、安装、土建、技术服务等不同内容,但一般只签订一个总承包合同,而且不同的内容都是为了建造一个实体项目,因此无法做到合同的分立,要按照一个总的合同对待,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税收问题。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的规定,对于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合同应该都属于营业税征税范畴,这样就需要总承包商依据合同总价缴纳营业税,即按照上述包含设计、供货、安装、土建、技术服务等不同内容的合同总价值缴纳营业税。但是,合同中的供货部分一般需要总承包商给业主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业主作为固定资产入账。而开具增值税发票就必须缴纳增值税,这就形成了对于供货部分既要缴纳营业税,又要缴纳增值税的不正常情况,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通过税收筹划找出解决办法。针对以上情况,分析[2003]16号文,对于设备价值部分能否从营业税计税金额中扣除就成了关键。文件规定对于设备价值部分扣除的具体名单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列举,然而实际上,包括北京市等一些省级地方税务局一般不明确该项具体扣除的名单,有的对于建筑安装工程中的设备规定一律不得扣除营业税计税金额。
综合上述情况,公司采取的税收筹划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主动积极地要求将一个总承包合同分拆成两个分合同(设备部分和其他建筑安装设计部分),将设备部分单列,从经营的层面将合同分立,这样就避免了设备部分再重复缴纳营业税。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取得业主方的认可。
税务报表的调研报告
税收报表是以表格化的形式对税收征收管理的数据信息进行披露的一种方式。与其他的信息披露形式相比,税收报表具有更集中、更概括、更系统和更有条理性的特点。税收业务报表主要是为服务征管、反映税收政策影响、分析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提供税收参考信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形成,传统的税收业务报表编报方式其低效、陈旧和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按照统一规范、集中高效、网络化共享的目标改进税收报表编报方式,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税收报表编制质量,*地税局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改革前税收业务报表编报的概况
(一)税收业务报表体系的概述
在集中编报改革前,*地税系统填报的税收业务报表有79份,其中78份是国家税务总局要求上报的报表,1份是自治区地税局要求上报的《*重大投资项目税源监控表》。税收业务报表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至上而下分部门布置下达,按部门组织采集和使用。这种分部门统计、分析和使用模式,在技术手段较比落后、信息共享需求低的情况下,存在合理性,对反映税收工作成果及税收决策提供依据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税收报表的编报工作也出现新的变化和需求。首先是报表指标更趋于细化,数据来源更趋向于征管一线。其次是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软件开发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报表编报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也给税收业务报表编报提出了更高要求。
税收业务报表按管理的部门可以细分为7类,即税收会统核算类、税收政策法规类、财产行为税类、所得税类、流转税类、征管类和稽查类。
(二)各类税收业务报表产生的背景
刍议会计与税法的关系
一、税会关系及其模式选择
1.会计与税收的基本关系
税收和会计是经济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分支,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会计工作能为税收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税收工作的开展要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为依托,税收征纳的处理结果会及时反馈给企业会计,能为企业的利润计算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会计制度是以会计目标作为支撑的,会计目标的制定又能影响到会计制度的处理程序以及核算原则。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逐步强调谨慎原则,会计工作的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偏重于对经济实质的重视,但是目前还有许多措施与税收的目标原则相抵触。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条文对纳税人进行征税的行为,是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法规的制定,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起了导向和调控的作用,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政策,纳税人缺乏自我选择权。
2.税会关系模式与协作思路
由于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存在差异,所以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存在统一与分离两种基本模式。税会模式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它强调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统一,税会职能侧重于为政府部门提供控制与管理服务,政府部门强制执行相应的会计准则;但是以微观经济模式建立的税会模式,强调二者的分离,而我国的税会关系一般表现为分离的模式。要正确处理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相一致。目前,我国的税收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会计制度的确立应该遵守“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另外,制度制定应该实事求是,充分利用税收工作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反馈作用,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进一步实现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良好协作。
二、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业务差异分析
审计税务风险控制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拓展,涉税业务也随之增加,税务风险控制成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视角出发,通过分析高校税务管理的主要风险点,探讨防范涉税风险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依法依规纳税、合理避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审计;高效税务;风险控制
高校税收管理经常被高校管理部门忽视,内部审计在业务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因税收政策解读不全面、税收筹划不合理等引起的审计关注事项。总体而言,高校税务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因税收行为未遵守国家和当地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风险,即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刑事处罚以及声誉受损的风险;二是隐性风险,即对税法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度不够,形成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对学校和教职员工的利益造成隐性损害。因此,高校税务风险控制应该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点来抓。
1高校税务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高校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纳税业务。个人所得税方面,涉税风险主要包括:年所得12万元及两处和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纳税;以各种名目发放给本校教师的补贴、奖金是否按规定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发放给外聘教师劳务费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向职工发放的各项福利,以及赠送给外单位人员礼品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方面,目前《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于高校所得税的征缴还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大多数都是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的通知执行。在涉税风险方面,主要是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不合理、避税不合规、少缴、未及时缴纳所得税等问题。增值税方面,主要涉及科研经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税收项目减免等方面。例如: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免征高校的技术转让税、技术咨询税等一些增值税。增值税的税收管理重点在控制隐性风险方面,如何合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降低科研成本将成为高校增值税管控的重点。另外,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在高校的经济业务中也有所涉及,但业务量少、金额相对较低,风险控制相对较容易。今后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拓展,可能会成为高校税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2高校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市税收业务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七月份我们召开了全市地税工作会议,那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搞好依法治税工作。仅隔一个月时间,我们又召开税收业务工作会,依法治税工作依然是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一点来讲,应该对大家有所启发,那就是体现了市局对依法治税工作和税收业务工作的重视,这就要求同志们也要把依法治税工作和税收业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传达了省局的有关会议精神,分管领导就全市税收业务工作作了比较详细的布暑安排,还认真讨论了相关的税收管理办法和规定,观看了市局新征管软件应用的幻灯片。会议安排得很紧凑,内容也很丰富,同志们要认真领会。下面,我就现阶段的税收业务工作讲三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提高对税收业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税收业务工作是我们是整个税收工作的基础,重视和加强税收业务工作,其重要性我认为最主要有三点。
第一,加强税收业务工作是现阶段依法治税工作的需要。依法治国体现在税务部门就是依法治税,要想把依法治税落到我们的工作实处,税收业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二,加强税收业务工作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经济改革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要做的工作就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依法办事是主线,所有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作必须依法办事。地税部门作为经济领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执法部门,理应走在依法办事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税收业务工作。
市税收业务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七月份我们召开了全市地税工作会议,那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搞好依法治税工作。仅隔一个月时间,我们又召开税收业务工作会,依法治税工作依然是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一点来讲,应该对大家有所启发,那就是体现了市局对依法治税工作和税收业务工作的重视,这就要求同志们也要把依法治税工作和税收业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传达了省局的有关会议精神,分管领导就全市税收业务工作作了比较详细的布暑安排,还认真讨论了相关的税收管理办法和规定,观看了市局新征管软件应用的幻灯片。会议安排得很紧凑,内容也很丰富,同志们要认真领会。下面,我就现阶段的税收业务工作讲三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提高对税收业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税收业务工作是我们是整个税收工作的基础,重视和加强税收业务工作,其重要性我认为最主要有三点。
第一,加强税收业务工作是现阶段依法治税工作的需要。依法治国体现在税务部门就是依法治税,要想把依法治税落到我们的工作实处,税收业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二,加强税收业务工作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经济改革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要做的工作就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依法办事是主线,所有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作必须依法办事。地税部门作为经济领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执法部门,理应走在依法办事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税收业务工作。
加强境外投资与承包业务税务管理思路
内容提要: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给我国国有建筑企业境外投资与承包业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加强境外投资与承包业务的税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国有建筑企业境外投资与承包业务税务管理的思路与重点,旨在为“走出去”国有建筑企业提供税务管理思路。
关键词:境外投资与承包业务;税务管理;税收风险
一、加强境外投资与承包业务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全球税收管理日趋严格,境外税收风险
加大2016年,在杭州G20峰会上提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中国在国际税收领域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有效防范国际逃避税。为了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2016年国家税务总局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关联申报和同期资料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42号),将OECD转让定价三层文档(包括主体文档、本地文档和国别报告)整合进了中国税务法规,承诺在2018年9月向其他国家披露中国企业全球税源分布和税收缴纳情况。2018年5月14日至16日,“一带一路”税收合作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与会者就税收法治、税收争端解决和税收合作机制等议题深入讨论并联合了《阿斯塔纳“一带一路”税收合作倡议》。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越深入,加强税收合作越重要,并提议在两到三年内,逐步实现“一带一路”多边税收合作规范化、机制化、实体化;通过建立税务局长定期会晤机制、完善税收协定网络、加强征管能力与人才建设等措施,拓展税收合作广度和深度,实现互利共赢。伴随着境外税收管理透明度的极大提高,境外税务风险也随之加大,需要“走出去”国有建筑企业制定标准化的境外投资与承包税务制度和流程,防范税收风险。
(二)境外投资与承包业务模式多样,税务筹划空间较大
地税系统法规指导要点2篇
第一篇
一、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一)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在2011年税收执法责任制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善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税收执法工作规程、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制度、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组成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在全市地税稳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构建“制度支撑、执行规范、监督有效”的税收执法体系;严格落实执法过错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并落实好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季度分析制度,定期分析研究税收执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督;积极探索执法责任制的电子化考核和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完善以奖惩结合的责任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税收执法责任制“奖优罚劣”的指引作用,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治税水平。
(二)组织开展2012年税收执法督察工作。按照省局2012年税收执法督察工作的统一部署,以明确要求的相关内容为必查项目,结合我市地税征管实际和突出问题,安排重点检查内容,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督察,今年重点检查面完成100%,督促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组织收入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一是按照省局工作部署,积极参与《江西省地方税务系统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修订工作;二是根据《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建立税务处罚典型案例类比制度的通知》规定(赣地税发〔2011〕76号),组织全市地税各执法单位认真编写税务处罚典型案例,实行“同案同罚”,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更趋公正、合理。
二、健全执法机制,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人寿保险业增值税制度分析
一、引言
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的流转税制度破坏了增值税抵扣链条,导致重复征税,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11年底,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出台①,我国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序幕从此拉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营改增”试点扩大到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以及生活服务业.“营改增”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营改增”打通了保险公司的税收抵扣链条、避免了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经营规范和结构优化;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营业税制下形成的经营模式短期内难以全面调整,加之金融业增值税制度并未完全考虑保险业经营特征,保险公司税负水平可能更为沉重,出现与“税负只减不增”预期相反的结果.[1]由于人寿保险公司税收优惠业务规模远远大于财产保险公司税收优惠业务规模,因此预期认为,“营改增”对财险公司的影响大于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但是税负增长率显示,寿险公司的税负变化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而财险公司的税负变化相对合理.那么,“营改增”对人寿保险业的影响就值得深入探析了.本文首先分析人寿保险业的特殊性,然后结合政策性文件②提出现行的增值税制度对寿险行业存在的不适用性,并讨论后续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
二、人寿保险业的特殊性
(一)投资与保障功能交叉,产品结构复杂.随着我国人寿保险业的迅速发展,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与多元化的保障需求不断激励着寿险公司设计出更加完善的创新产品,扩大的保障范围和多样的保单条款使得产品结构愈加复杂.众多新型产品的投资功能与保障功能相互交叉,既为投保人提供多元化的投资途径,也发挥着保险本身的保障功能.多样的产品功能背后必然要求复杂的产品结构作为支撑,技术处理的复杂性可能为征收寿险行业增值税带来困难.(二)寿险公司负债经营,难以适用一般方法.与传统企业相比,人寿保险公司最主要的特征是负债经营,概括来讲是其保费收取在前、成本发生在后,这使得寿险公司很难适用增值税的一般纳税方法,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业务利润隐含在保费收入中,难以准确度量.寿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并不等同于赚取的利润,其中还包括未来赔付、成本费用等公司经营所需的支出.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寿险产品的长期性特征,这部分支出往往难以确定,因此增值税税基也很难准确计算.第二,抵扣项目的认定存在困难.寿险公司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赔付支出、经营费用、成本和责任准备金等方面,但大多数成本难以取得进项税专用发票,一般而言上述成本中仅有20%能够实现凭票抵扣.此外,除成本外的其他成本可能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才能确定,给当期进项税抵扣增加难度.(三)保障期限较长,增值额不易确定.人寿保险产品普遍具有长期性特征,其保险金的给付取决于被保险人生老病死的人身状态,以年金保险为例,被保险人在生存期限内均可领取,保险合同可能持续几十年.从保障功能来看,无论是以补偿身故后经济损失为目的的传统寿险,或是为应对长寿风险提供经济保障的年金保险,其提供服务的长期性正是寿险产品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较长的保障期限使得寿险业务增值额难以确定.[2]一方面,保险给付的时间、金额甚至给付发生与否均受到风险特征、被保险人行为、市场环境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赔付支出随着保障期限加长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当期进项税额难以确认.另一方面,分红保险、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寿险产品占据市场主要份额,此类产品兼具投资功能,承保利润受到投资收益率的显著影响,而长期收益率的波动程度更大,进一步增加了确定增值额的难度.(四)退保业务较多,行业普遍现象现实中人寿保险业存在大量的退保业务,甚至某些寿险产品为增强吸引力设置特殊的退保节点,个别业务的退保率可能高达90%.例如2013年寿险产品费率改革后,不少公司随之推出短期高现金价值的产品,此类属于“正常退保”范围的产品占据当年退保业务的很大比重.退保既是寿险业务经营的特殊之处,也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现行增值税制度对人寿保险业的适用性分析
结合“36号文件”内容与寿险行业的四个特殊性分析发现,现行增值税制度对人寿保险业的不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件规定的人身保险概念可能会引发税收优惠业务界定不清的问题,而寿险产品的复杂结构将进一步加剧此问题;二是负债经营、长期保障与退保现象可能导致公司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业务增值额不易确定.下面对这两类问题进行详细阐释.(一)税收优惠业务的界定问题.“36号文件”中人身保险的概念包含“返还本利”的表述③,本文对于该说法存在不同理解.在人寿保险行业中,所有保险金给付都依赖于被保险人的人身状态,寿险合同中并不存在“本利”概念,尽管寿险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长期储蓄功能,但是投保人交纳保费、保险人给付保险金与储蓄中的“本利”仍存在本质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单纯从数量上来讲,保险金额可能以保费的倍数形式呈现,也可能设计成独立的数额.以一年期以上的两全保险为例,若保险合同中未出现“返还本利”条款,则可能引起税收优惠业务界定不清的问题.因此税收优惠政策中“返还本利”的说法是否合适有待商榷.此外,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作为兼具投资与保障功能的寿险产品,其投资账户的运作管理模式与证券投资基金基本一致,但二者所适用的税收政策差异性较大.“36号文件”规定对证券投资基金收入免征增值税④,但目前尚无针对投连险、万能险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本文认为对账户投资收益部分应免征增值税,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保险投资业务不属于提供服务或货物销售,不在营业税或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内;二是该规定中对证券投资基金未征收增值税;三是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未对保险投资业务征收增值税.(二)进项税抵扣困难,业务增值额不易确定.1.赔款与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税收处理.2014-2018年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赔付支出占总保费收入比重约为23.7%⑤,这部分支出是人寿保险业经营中最重要的成本,但是寿险公司的服务对象多为自然人,这种情况下公司很难获取可供冲销的进项增值税发票,导致占据保费收入近四分之一的赔付支出无法抵扣进项税.此外,对于如何进行进项税抵扣,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规定.由于寿险业务负债经营的特点以及未来赔款的不确定性,为避免财务状况出现大幅波动,寿险公司从当期收取的保费中提取部分留存作为寿险责任准备金,准备金的提取同样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3]上述情况的本质是使得寿险公司的税收提前,加重了企业当期税负.再次以保费收入1000元为例,假设保险期限五年,则每年的保险责任对应200元,公司首年末应提取的准备金为800元,次年末为600元,依次递减.若允许责任准备金进行抵扣,则每年增值税额为200×6%=12元,五年合计60元;若不允许抵扣,则首年增值税额为1000×6%=60元,此后各年无需交纳⑥.虽然增值税总额不变,但后者明显加重了寿险公司当期的税收负担,存在一定不合理性.2.退保业务的税收处理.目前尚未明确退保业务的税收处理方式,在此提出几点思考.结合“36号文件”附件规定,从寿险产品是否属于免征增值税范围的角度分别讨论.对于一年期以内的人身保险产品,应允许返还的退保金抵扣进项税.因为寿险公司承保时收取的保费计入销项税额,若中途退保,该保单的现金价值返还给投保人,导致公司的实际收入小于账面的销项税额,如退保金无法抵扣进项税,则公司可能面临“少收费多交税”的不利局面.对于一年期以上的寿险产品,尽管保费收入免征增值税,但其投资收益仍需纳税,若此类业务出现退保,可能导致增值税实际税率上升.以保费收入1000元为例,假设10%的投资收益全部来自股票投资,退保时保单现金价值1050元,则增值税应纳税额为1000×10%×6%=6元,退保后寿险公司收益50元,实际税率上升至12%.绝大多数寿险产品均附带投资功能,由退保引起的实际税率上升将加重寿险公司的税收负担.3.分红业务的税收处理.分红业务中的税收处理问题与一年期以上的退保业务情况类似.分红保险的期限通常在一年以上,属于免征增值税的产品,但账户的投资收益在扣除分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红利后,需要交纳增值税,但该部分红利支出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使得寿险公司再次面临实际税率上升的问题.另一方面,分红保险业务占据寿险行业总保费收入的65%以上,保单红利也是公司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抵扣问题的严重性.此外,税制改革前对于分红业务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营改增”后开始征收增值税,导致对该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断层,给寿险公司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