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21:08: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收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准则对税收监管的影响研究
摘要:自2018年我国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得到全面落实之后,我国税收监管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对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另外,金融资产减值从“已经发生损失法”转变为“预期损失法”,对企业会计核算成本、利润以及金融企业的准备金支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现阶段的会计准则中,对金融产品的划分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对税收监管带来的影响,从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内容着手,简要分析了税收监管受新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准则影响,提出相关财政部门应当对金融企业逾期贷款收入重新界定,同时进一步完善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相关政策,完善金融企业准备金的支出税收政策,有效控制当下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税源,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税收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帮助企业减轻税收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会计准则;税收监管;新金融工具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等等会计准则的颁布,我国金融工具报告的确认、记录以及计量等发生了明显变化,随之而来对税收监管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税收是我国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利润分配中。目前,会计核算是企业核算的基础,用以明确企业的经营利润,确定税收成本。在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的背景下,完善当下的税收监管,对确保我国金融企业税收的合理性具有现实意义。
1新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准则主要内容变化
首先,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现阶段金融资产确认、计量分类以及判断依据的差别上。在目前的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合同的现金流量特征”和企业经营模式成为了进行金融资产分类的参考信息,计量分类用于摊余成本,被计入公允价值变动与计量变动。另外,通过档期损益被计入公允价值计量和变动,有效减少了金融资产的种类,为会计核算带来便利。其次,现阶段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进一步向着预期信用损失的模型转变。由于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发生了变动,目前在进行金融资产减值核算的时候,较为常用的“已发生损失法”被修改成了“预期损失法”,需要企业根据金融工具对企业未来一年的发展风险进行评估,并作出充足的前期准备,确保金融资产的减值能够应对企业的预期发展风险。最后,在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影响下,现阶段适用的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在确保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判断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流程和适用标准进行了修改,使现阶段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流程得到了展现。
2新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准则影响税收监管
民办高校税收监管
民办高校的的兴起,对弥补国家办学资金不足,解决不少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更是迎来了民办教育的春天。许多民办高校对《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所确立的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欢欣鼓舞,对税收优惠政策充满期待,但整整五年过去了,至今没有具体的政策,税收政策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1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国家对民办高校缺乏统一的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明显滞后民办高校在我国已有三十年发展历史,是一个集公益性与一定产业属性的经济实体,其单位性质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界定为“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属于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单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整整五年过去了,至今此政策内容几乎空白,税收政策明显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至今国家对民办高校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税收政策,也没有一套全国相对统一的税收具体实施的条款。
1.2现有税收政策,有些条款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存在政策差别从目前与民办高校相关的税收政策来看,主要有[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和[2006]第3号《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他很多民办高校可能会涉及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关税等,没有具体的单列的税收条款及政策解释。从税务主管部门层面讲,如真正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作为同等法律地位,的确没有单独出台税收制度的必要,但问题是[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出现了政府举办与非政府举办之分,如第一条第五款“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明显因办学主体不同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显然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相矛盾。第十一条第十款“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按是否合理回报来享受公办同等待遇也存在着政策差别。
1.3税收政策概念模糊,管理滞后,全国各地执行不一尽管[2006]第3号《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2004]第39号文件作了补充,进一步将“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明确为“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界定为“普通学校以及经地、市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各类学校”,并明确“上述学校均包括符合规定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较好地进行了修整,但有些概念还较模糊,如对[2004]第39号第一条款“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以上可理解为:由于学校从事学历教育,因此产生的承认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免征营业税。也可理解为:只要是举办学历教育的学校,相关的学费收入、住宿收入、非营利性质的就餐收入、罚款收入、培训收入都可称为“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收入”,都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对[2004]第39号第十一条第十款“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民办高校期盼的是能及早明确取得合理回报与否的税收政策,及早确定举办方与学校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但税务部门没有单行规定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政策,这样易被理解为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当前和公办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适用统一的税收优惠,今后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再按照新的税收政策执行。但这种理解是缺乏政策依据的,而且对促进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是不利的。
纳税遵从与税收监管完善
一、纳税遵从介绍
纳税遵从,是指纳税人遵照税法及税收政策,向国家正确计算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行为。纳税遵从反映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税收征管的最终目标。
税收管理与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最本质、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在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征纳双方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差异性,再加上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长期客观存在,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两者博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不等于税收,在税源一定、税法不变的前提下,税源转化为税收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征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税收征管水平和纳税主体遵从程度是紧密联系的。
二、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博弈分析
在传统的纳税遵从经济学分析中,逃税问题通常被视为一种资产组合选择:申报的收入被看作是一种零回报的安全性资产,而隐瞒的收入则被看作是一种有回报的风险性资产。假定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目标都是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纳税人所选择的遵从形式是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应税收入,所选择的不遵从形式是故意低报应税收入。故意低报收入被查获后不仅要补税,而且要受到处罚。为了便于分析,还假定税收管理便捷、高效,因而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税务机关的检查能力足够强,并且高度廉洁,依法治税,因而违法的纳税人不可能通过贿赂等手段使税务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根据博弈论原理,可构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博弈模型,列出对应于不同策略组合的效用矩阵。
1、博弈模型基本假设。设纳税人的实际应税收入为I,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应税收入为D(D小于或等于I),适用比例税率t(t1),纳税人的逃税概率为r,税务机关的查获概率或者逃税被查获的概率为P(0t),税务机关的检查成本为C,纳税人的预期收益以其税后净收入(或者税后可支配收入)来表示。首先来看纳税人的预期净收益。在欺骗税务机关的情况下,如果未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I-tD;如果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1-t)I-ft(I-D),而纳税人在诚实申报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到检查,其预期收益均为(1-t)I(不考虑纳税人受到检查时的遵从成本);再看税务机关的预期收益,在纳税人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ft(I-D)-C和tD;在纳税人不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C和tI。
税收监管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所受到的税收管理关注程度不够,加之中小企业人员素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差,会计核算不规范,使得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管理出现力度轻、难度大等问题。研究如何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管理,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纳税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是促进中小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部门、银行、工商部门,其中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需求成为小企业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外部需求。
三是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进一步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贷款难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来源是民间融资和自有资金,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因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或进行技术改造。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水平较低,银行信贷风险大。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信用水平提高则融资难问题就会相应缓解。
促进税收监管专业化的问题
社会大生产决定了专业化的必然性,科学的管理必须体现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但是,专业化本身同样是有条件的,其设计要求也必须是科学理性的,否则,专业化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必须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化是始终明确指向组织目标的实现。专业化组织、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技术等本身不是目的性,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存在的。即每个专业事项、每个专业环节、每一个专业人员,乃至每个专业技术应用等,必须清晰的表明其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价值。不指向组织目标的专业化部门、岗位、甚至技术应用等,可能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
二、专业化始终围绕社会分工来展开。专业化主要实现形式是通过社会的分工来实现。客户分类是为了实现组织内部分工,即为了解决组织内部专业化服务的,本身不具有专业化的目的性。企业管理中的客户导向原则本身不是专业化的设计技术,其强调的是内部的分工要有利于体现客户导向原则,内部分工要有利于客户导向目标的实现。反之,组织内部部门职能导向的分工,虽然也是专业化,但是,这是一种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最终会对组织目标实现造成危害。上世纪的哈默等人的流程再造就是为了部门分工中的流程断裂,影响了客户中心价值的实现。
三、专业化必须基于组织管理活动规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一是要将该做的事项梳理出来,作为分工的基础事项;二是要将体现组织运行规律的业务逻辑梳理并呈现出来,形成完整的业务流程,作为分工的主要载体;三是要将组织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及每个环节的组成结构进行科学解构,界定清楚,作为分工的关键;四是要将各主要环节关联起来,建立协调机制,把专业化分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忽略了这些关键点,专业化就会,一是做了不该做的事,这样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效率越底资源消耗越大!二是专业化带来组织管理失序和失范,同样,这样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效率越底资源消耗越大!三是专业化带来不专业,不能回答哪些实现了专业化,这些专业化是不是组织所追求的,即不能反映组织期待的专业化的清晰面目!四是专业化带来组织运行流程的割裂,同样,这样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效率越底资源消耗越大!
四、专业化要适应与管理相关的诸多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体现科学管理的要求,就是要有利于科学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如质量管理目标、绩效管理目标、过程控制目标等;二是要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专业化要基于新科技、新方法等广泛应用;三是要体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各类资源的比较优势等。
电子商务对税收监管作用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税收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隐匿化,对现行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我们必须对电子商务正确认识和了解,认真分析和研究电子商务给税收管理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对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对策,从而使税收管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从税收管理角度对电子商务的再认识
电子商务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主要是指Internet网络),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活动。实质上,电子商务并未改变“商品(劳务)货币一商品(劳务)”这一商品(劳务)贸易的本质,只是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形式,提高了贸易的效率,使商品劳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概念得到全球化的拓展。从资金流方面看,电子商务和传统贸易一样,同样涉及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而资金流则是据以课税的重要依据。
从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广告宣传,其次是谈判签约,最后是支付与配送。对于离线交易,一般都要经过以上三个阶段,而在线交易过程则更为简单,通过网上银行、邮政汇款或输入手机号码等形式支付资金后,即可下载或接收相关数字化产品完成交易,免除了产品配送繁琐程序。从交易的流转程式来看,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流转程式,即网络商品直销的流转程式和网络商品中介交易的流转程式。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给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劳务提供形式和财务管理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税收带来冲击和挑战。
谈论电子商务税收监管
税收是政府政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悄然崛起,并引起了流通领域交易方式的深刻变革。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主要交易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地域限制、手续门槛限制,正日益成为信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他也为政府的税收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加快电子税收的建设和管理,是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电子商务收入引发的税收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是指参与交易的双方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交易大体可以分为非完全网络交易和完全网络交易两种类型。非完全网络交易,是指商务交易活动不能全部在网上完成,网上可以实现交易洽谈,签订协议、电子支付等活动,对于实物交割,还必须在网下完成。这样互联网主要为有形交易起到通讯的媒介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影响传统的税制原则的运用。完全网络交易,不仅在网上可以实现交易洽谈,签订协议、电子支付等活动,而且标的物的交割也可以在网上完成,如数字化信息交易、计算程序、书籍、音像或图像等信息都能被数字化以电子传递形式转让。互联网是作为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而存在,不需要交付任何有形物品,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正是这种无纸化交易行为对于现行税制的基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1.课税对象难以控制,税款流失。从理论上说,从互联网上流失的电子商务的税收主要有关税、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等。据测算,美国的函购公司搬迁到互联网上之后,政府每年大约损失各种税收约30亿美元。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规避税收义务,因此,一些企业纷纷通过上网规避税收,牟取利益。例如,在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的一家公司,专门为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动漫设计。他们在互联网上接受任务,在唐山组织人力编程,通过网络进行交货,对方公司通过汇款方式进行结算。对于这种网上来网上走的电子商务,税务部门尚无法确定他们的销售收入。所以,税款也无法征收。这种大量逃避税收做法,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致使税务管理部门来不及研究相应的征管对策,更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电子商务行为,出现了税收管理真空,导致应征的税款流失。
2.会计凭证的电子化、无纸化,加大了税收征管和稽查的难度。传统的税收征管和稽查,是建立在有形的凭证、账、表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有效性、真实性、逻辑性和合法性等的审核,达到管理和稽查的目的。而电子商务的各种凭证和报表,都是以电子凭证的形式出现和传递,使得传统的税收管理和稽查失去了直接的凭证和信息,变得十分被动。因此,加强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从长远看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税制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而当前更需要研究管理电子商务的有效监控手段,用电子化的税务征管手段来管理电子化的商务活动。如通过开发和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鉴定网上交易、审计追踪电子商务活动的流程,简化纳税登记、申报和纳税程序,从而达到有效征收税款的目的。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基础的影响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计策
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制性弱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法律少而法规多,税收行政法规一般是按照“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法制建设还很薄弱。我国税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缺乏法律依据,税收管理体制的权限实施,缺乏法律依据,税收行政人员缺乏监查、预审、侦察等权利以及税收执法的专业性。事权的划分缺乏相应的法制规定。我国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大多是国务院向社会的,相关的规定一般见于规章制度中,缺乏系统性,没有法制性以及法律支撑保护的体制,实施效果不理想。(二)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不力一方面我国财政税收监管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对于偷税、漏税等行为的监督管理不力。另一方面,我国财政税收监管的人员责任感、使命感不强,易造成管理不力,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另外我国实施机构改革,财政税收监管机构不断减少、人员逐步裁剪,监管团队成员稳定性不高、工作积极性不足、消极怠工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财政税收的监管工作,造成监管不力。(三)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方面缺乏规范性目前,我国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主要有三大方式,即专项支付、财力性支付、体制补助与税收返还支付。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常常被用来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财政补贴不均现象,使经济发展更加平衡。然而,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实施的过程中,监管不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致使某些官员滥用资金,失去了财政税收转移原本的原则和效力,无法达到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目的,从而限制了我国财政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举措
(一)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我国在明确中央税权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适当进行放权是必要和可行的,首先,我国税收的立法权可采取中央的税种由中央立法,地方税种可由中央立法,也可地方立法或是部分中央立法,部分地方立法的方式。其次,在国家统一税收的政策指导下,地方应拥有适当的税收政策调整权利,例如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及印花税调整等。然而,中央放权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如果放权过渡容易导致地方滥用权力的负面影响。(二)加强税收管理体制立法建立我国税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如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包括权限的体制和范围)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也一定要遵照法律规定的执行,不能藐视法律,采取其他手段来代替。税收管理体制的权限实施法律依据,提高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和高效性,消除执法人员人为因素造成实施税收混乱及不公平等现象。(三)贯彻税收的政策、制度及法规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中央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区域特色建立相应的地区财政税收管理实施细则,合理规划税收管理和税收收入的分配,明确我国各级政府的权责、职能等,平衡税收执法力度,使各地区纳税企业和个人依法纳税,公平竞争,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四)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建立科学、完整的税收考核机制,加强对税收征管质量的考核,补充查补入库、准确率等税收征管质量的指标。提升税收监管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深造等措施,大力培养一批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专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员,提高税收监管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税收监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避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五)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中央财政部应当将转移支付的款项分为专项支付和一般支付,支付方式上,两种支付合理搭配,一方面可合理分配资金,另一方面可稳定资金来源。首先,中央财政部应合理调整转移支付款项的比例,适当调整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并适当提高一般性支付的比例。其次,转移支付所需资金的来源,可通过分享增值税和返还财政税收。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分配财政税收要公平、公开、合理。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体制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有利于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我国财政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财政税收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为了促使各地区财政收入均衡,通过相关的法律规定,强制性的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将财政收入达到国民收入后再进行分配,这样能够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国家通过征收税的方式获取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进而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财政收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根据财政税收的内涵,分析了财政税收与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善财政税收与监督工作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给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财政税收;监督;问题;对策
财政税收与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财政税收和监督,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规范政府的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近年来,我国在财政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工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财政政策,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提升税收监管力度,进而为人们构建出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财政税收的内涵
所谓的财政税收指的是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所需要获得的资金汇总。财政税收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助力的作用。首先,我国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公共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重要经济领域的行业出现垄断问题等。因此,为了改善以上现状,就必须通过税收政策为公共设施的建立提供基础保障,促使资源配置发挥出更多的价值。其次,财政税收可以合理调配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减小社会贫富差距。在市场经济调节的背景下,国民个人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政府可以调整税收基点,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促进社会均衡发展。财政资金作为我国政策方针实施和完善的基础保障,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财政税收又是财政资金累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人民管理的主要手段。财政税收关系到个人的整体利益,因此,应该重视和关注财政税收,深入的了解自身和国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不断提升财政税收管理水平,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此外,财政税收还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监督的作用,在税收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随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和资金的来源,对企业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约束,进而为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范围。
二、财政税收与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优化及建议
一、前言
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的优化,可以将财政税收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调控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督促各个地方经济发展任务的高效落实,使得各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为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明确原有财税监督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找到正确切入点来调整监督机制中的不合理之处,提高工作效率。
二、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的概念与地位
国家经济实力的彰显与日常的财政管理密不可分,而收入与支出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能够保证财政政策的可行性,有效填补市场环境内各项收支活动所存在的缺陷,则要对以往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予以详细分析,遵循公平性原则来调整分配计划。而财政税收则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要求,遵循法律制度,面向社会公民或相关组织所强制获得的财政收入。对于国家建设而言,税收是核心的收入来源与不可或缺的政策工作。通过完善国家财政税收管理机制,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所拥有的税收监管权限,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发挥出来。本文的研究主题,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则是现代化管理制度中所表现出的公开化特点。在落实此项监督机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全程参与到税收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并做好详细的监督与检查记录。如果在监督工作中发现问题所在,则要按照相关规范来做出相应处罚,以此来杜绝违法行为的出现,从源头处着手保护好社会公正性。
三、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的现实意义
首先,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的落实可以确保现代企业预算机制的高效落实。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展得愈发成熟,整体的发展脉络也更为清晰,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则要遵循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内部预算管控制度。而在这一层面上,税收监督机制则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项工作的落实能够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在各个发展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此外,企业内部预算机制的落实需要经过上级部门的多轮评审,确保可行性达到要求标准后,方可进入到执行阶段。通常情况下,预算管理是税收监督机制高效落实的基础条件,而决算则是后续实践环节中的核心要素,唯有制定出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目标的监督方案,才能够让经济管理水平达到理想层次。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分析,市场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两者之间处于相互补充、相互扶持的关系状态,唯有通过正确的方式让两者互为作用、同步发展,才能够取得更为完美的契合度。而财政税收监督所依赖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在当前的动态化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着无法替代的权威性,信赖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