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20:47: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收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税收改革

财政税收改革策略分析

摘要:财政税收是我国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应深化财政税收改革,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制度;财政预算;财政支出

1引言

我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了这一伟大的民族目标,我们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财政税收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坚实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富强的表现,然而财政税收又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一个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文首先对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提出了一些深化财政税收改革的建议。

2我国当前财政税收政策现状

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可细分为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国家财政税收入的主要支出去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产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二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三是对微小企业进行扶持,使国家经济产业链保持完整;四是进行社会福利保障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是加大科研投入,保证我国坚持走科教兴国之路;六是国防军费支出,保证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国内一些商品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发生;二是房地产带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房价迅猛增长,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导致一些优质企业和资本因成本问题将资产转移到海外,使我国经济发展有所放缓;四是国内物价不断上涨,导致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五是贫富差距继续加大,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大多数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理想,有些地方依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和孩子上学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深化改革,以期我国经济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查看全文

税收征管改革思考

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自50年代至80年代,实行征管查集于一身的模式。也就是以专管员为核心的管理模式;80年代中后期,进行以征、管、查分离为核心内容的税收征管改革,在税务机关内部将税收征收、管理和检查划分为各自独立的职能部门,实行征管权力的分离和制约,同时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提高征管效率。

1996年新的税收征管改革任务是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其特点在于由分散型、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规范型管理转变;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向现代化的科学征管方式转变;由上门收税向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转变;由专管员管户的“保姆式”、包办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其核心是管理机制的转变。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以来,征管水平提高很快,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基本适应了税制调整与完善的要求。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基层征管实践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征管职责划分、人员分工、相互协作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必需的一些配套措施和外部环境还不够理想。

一、目前基层征管工作中的问题

(一)计算机的依托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现行征管模式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而计算机的运用是以信息的准确、全面为基础的,涉税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是整个税收征管活动的基础。但实际运用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输,造成征管各环节信息不畅。二是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统计等部门还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时,体现不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三是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不规范,目前基层使用的各类软件达十几种且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应用中相当一部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先进设备许多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运用。甚至对现有的程序,也不能做到真正用好管好。计算机巨大潜能由于使用者的限制无法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税收征管的业务组合衔接不畅。机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税收管理权被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机构间职责范围难以划分清楚,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工作分配环节多,无增值的管理环节多,造成上下对应困难,信息传导不畅、衰减;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系列之间界限明显,信息相对封闭,协调配合能力弱,衔接不畅。

(三)税源监控管理乏力。新的征管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由管户变为管事。集中征收后,并未根据信息化要求,采取现代化的税源管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征收人员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的状态,税收信息来源渠道窄,且对有限的税源信息利用不够,致使税务部门对纳税户数、纳税人基本情况、税源结构及变化趋势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税源监控管理乏力,特别是对重点税源户和异常户的管理弱化。

查看全文

税收改革的背景探索

一、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背景因素。

(一)各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的现象愈演愈烈

当前,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不惜一切代价,纷纷给予外商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以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然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越权制定了各种减免税“土政策”,包括纳税前的减免优惠和纳税之后的税收返还,即先征后返,在税歉入库之后,财政进行“退库”,将税款返还给企业。因为某些税种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如果擅自减免就等于变相剥夺了中央收人。国税总局曾于2004年对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发现在全国2527个开发区共查出1000多家企业存在区内注册、区外经营问题,接近全部被查企业的一半。检查中还发现了扩大税收优惠适用范围、提高优惠比例、延长优惠期限、违规减免税收等问题。违规企业累计少缴税款达4.3亿元。税务机关同时还清理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地方违规涉税文件88份。④国家税务总局又公布了《关于开展减免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活动的公告》,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的各种减免税进行调查。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反映了国税总局对当前减免税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导致地方恶性竞争,已经严重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地方主体税种缺乏,导致地方政府过于依赖非税收人

当前地方税收体系中税种虽多,但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税种,税源零晕分散,受制因素多,税源潜力小。而且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偏小,地方税的立法权完令集中在中央,省级以下政府没有地方税的立法权,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当地公共支出需要及本地区域特征开设税种筹集收入,地方政府收人税收依存度过小,地方税收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地方财政支f“的需要,越来越依赖各种预算外收入以及举债收入。以海为例,上海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面貌¨新异,但建没项目所需资金巨大,现有的财政预算收人只是杯水车薪。上海市政府在上世纪八、九}年代主要依靠国有土地资源收益、直接或间接举债,以及通过政府信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等方式,筹集巨额城市建设资金。从上世纪9o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时间里,上海通过土地批租,共筹措资金1000多亿元人民币。②土地资源是政府手里的巨大财富,因而成为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举债虽然是国外地方政府获得收入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各地方政府大量通过下属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为其提供担保,以获取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例如上海市市、区(县)两级政府各自成立了许多家政府性投资公司,作为其融资主体,如市政府有十大投资公司,各区(县)政府都有2~5家不等的投资公司,一些公司根本没有盈利,有些纯粹就是借债公司,它们凭借其政府背景搞举债投资,最终债务大部分都得由地方财政来负担,从而为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风险。

查看全文

农村税收改革实践探讨

关键词:农村税收税费改革税收征收成本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进行的,其目的是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个大局。

一、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中央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决策是顺乎民意、民心的德政之举,是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农村税费改革表明了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次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使农民拥有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作主人,唤起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冲破了旧体制对农村生产力的束缚,使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我国农村的历史性巨变。农村税费改革就是通过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充分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巩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同时,促进农村基层政权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使农村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还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进入90年代,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短缺、限量供应的紧张状况已基本结束,开始进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新阶段。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了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不完全适销对路,增产不增收等新问题。如果增产不增收,就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就会减少,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来之不易的农产品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进而势必影响农民的购买力,农村市场就难以开拓,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国内外粮食价格比较情况看,今后靠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余地已经不大,而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又受到市场供求和农民投入的制约,需要一个过程。由此看来,针对农民负担较重,收渠道不多,增收比较困难的情况,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途径,应该是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通过减负让农民真正摆脱负担不断加重的困扰,有能力、有热情增加农业投入,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实现增产增收。

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这次税费改革是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问题积压较多的情况下开展的。在现行的乡(镇)机构和税费体制下,乡(镇)往往会把收税收费看成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工作。在有些地方,乡村干部常常是疲惫于收粮收款,农民群众往往把这些干部称为“追粮追款干部”,乡村干部陷进了“登百家门、收百种费、挨百家”的困境。由于农民收入上不去,负担下不来,加上少数干部在征收税费时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容易与群众发生争执和冲突,造成干群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屡屡发生群体事件。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根源,成了社会的一个“心病”。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靠发展,同时也要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通过改革,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农村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现理念的管理机制。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民的权利和义务,使农民明白哪些必须缴,哪些不该缴;规范了征税行为,提高了征管工作透明度,使干部懂得哪些应该收,哪些不该收,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的滋生,从制度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把乡村干部从催粮收款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调整结构,增加收入。干部和群众都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持农村长治久安。

查看全文

政府税收改革的调研报告

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相继出台了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多项政策规定,但这些政策主要侧重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了重大改变。2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为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起了有效的执行机制。

一、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

广义上讲,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国际上(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常将政府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资本性收入和赠与收入三大类,其中,经常性收入又分为税收收入和政府非税收入。经常性非税收入是政府为公共目的而取得的无需偿还的收入,如罚款、管理费、政府财产经营收入等,以及政府以外的单位自愿和无偿地向政府支付的款项等。经常性政府非税收入不包括政府间拨款、借款、前期贷款收回以及固定资产、股票、土地、无形资产的售卖变现收入,也不包括来自非政府部门的以资本形成为目的的赠与收入。

我国在财政管理中长期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概念。1996年以后,我国政府将预算外资金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步伐显著加快,随着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扩大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内外资金逐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财政收入中税收之外的其他资金,由于其在很多方面与税收存在不同之处,必然需要按不同的方式加强管理,理论界的一些文章和部分政府的文件中已开始出现了“非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提法。20*年7月,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0]37号)和《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财库[20*]38号)中,将收入收缴改革后的票据定名为《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随着收入收缴改革的开展,社会各方面逐渐接受和认可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提法。20*年7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53号),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文中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该文件还清晰界定了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人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

(二)政府非税收入在公共财政中地位重要。

查看全文

税收矛盾调整与改革

[摘要]税收管理矛盾指的是存在于税收管理及其相关领域,规定、制约税收管理工作以及改革方向的,既相互统一又相互斗争的各种因素的总称。要着眼于战略管理思想,解决好征纳矛盾、征税人之间的矛盾、纳税人之间的矛盾、税收立法与税收执法之间的矛盾、税制的超前性与征管水平落后之间的矛盾、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税收管理矛盾战略管理税收管理税收管理改革

税收管理矛盾指的是存在于税收管理及其相关领域,规定、制约税收管理工作以及改革方向的,既相互统一又相互斗争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我国税收管理发展要求是大胆改革,是解决税收管理矛盾、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和正确选择。本文着眼于战略管理思想,对解决税收管理中的突出矛盾提出一些战略设想。

一、解决征纳矛盾的战略设想

征纳矛盾是税收管理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可以为解决其它矛盾创造条件。同样,要真正解决这一矛盾,也离不开对其它矛盾的有效解决。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解决征纳矛盾的关键就是要理顺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税费改革步伐

查看全文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考

摘要:财政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税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财政税收体系也应当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税收体系的存在能够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收支进行有效平衡,但是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财政税收;财政税收体制;体制改革;思考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对社会中存在的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为此需要建立并执行有效的财政税收体制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概述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发展方向,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财政税收体制,能够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有效深化,促进小康社会的构建。财政税收体制的有效建立能够对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粗放的发展向着集约化的发展方向转变。通过对于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能够有效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平衡财政收支,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从而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因此应当根据目前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进行相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目前我国财政税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财政税收政策深化改革研究

摘要:财政税收政策关系经济、政治、民生,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经济体中,财政税收政策在很多时候对市场机制有更多的干预和影响。财政税收不仅支配者国家主导领域的资源配置,更对私有经济领域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与全球经济命脉更加紧密相连,财政税收政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神经。本文首先从时代变迁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现有财政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财政税收;问题;深化改革

严格意义上说,财政税收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税收应该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财政政策还包括财政投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多个方面。但由于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与财政支出一起构成了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近年来,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社会巨变已经辐射到各个角落,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和分配也发生了绝大变化。国家不仅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稳保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和转型升级,更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如区域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等。如何主次兼顾、有序推进,需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当前财政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要有务实的正视,进而才能科学地研究如何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一、社会经济巨变给财政税收政策带来的挑战

财政税收包括税收征收和支出两个两面,税收收入不仅是国家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无论是税收的征收,还是税收的配置利用,都必须以不断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为终级目标,其中包括产业竞争力、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和谐保障等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科研投入、公共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来实现,在不同的时期下,如何让持续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至于因短缺或过度供给而带来国家机器整体的健康运转,是财政税收政策的核心人物。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无形的大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同样带来了副作用,我们同西方国家一样无法避免。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收入差距扩大、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等问题,就需要财政税收政策来制衡。而在不同时期,这些问题所呈现的状态以及解决的途径不同。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几轮刺激计划,买下的隐患已经完全暴露,一是如房地产泡沫、大宗商品产能过剩、要素价格飞升等问题,导致大量传统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以及海外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的成熟,大量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国内的传统就业机会减少;二是高房价、高物价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而同时收入因为实体经济的疲软而得不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三是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再一次拉大,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持续的时间更长。面对这些“副产品”,财政税收政策必须主动进行调整,逐步消除不健康的发展方式,促进和扶持新兴的发展方式。此外,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问题。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发展潮流,不仅重新组织了社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大量新业态、新岗位、新模式的出现。财政税收政策面对这些新生事物,需要及时得更新版本,与时俱进。

二、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探讨

一、财政税收体制的概念

财政税收是我国主要的国家财政来源,其在我们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财政税收属于一种国家职能。从字面意思来分析,财政税收可以分为财政和税收两个部分。财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方法很多,例如税收、收费、罚没、发行货币国债等,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莫过于税收收入。因此,完善一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现存问题

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总的来说,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了不断贴合我们的世情国情,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也在不断的改革完善。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依然不够健全,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管理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在实际操作上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职能的发挥。

(一)财政税收预算不够健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完善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理应从科学的预算机制开始,好的预算,可以对国家的年度财政税收进行科学指导,使得财政税收工作更有目的性,保障好税收工作顺利进行。但是,我国财政税收预算机制并不完善,相关的长期财政税收预算规划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年度的财政税收预算则因为覆盖范围较小,权威性较差,以致于经常出现预算资金被挪用,年度预算无法得到很好贯彻执行。

查看全文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探析

摘要:财政税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当下的运行过程当中,财政税收体制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期待解决。首先阐述了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然后在分析财政税收体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分析;策略探究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财政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构成,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持有重要地位,是民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故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基于我国国情开展的,和广大人民利益密切相关。人民为国家的主体,做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是对我国国民负责的表现形式,为我国社会持久、安稳发展提供支撑。第二,在体制改革期间会存在诸多问题,可能会对我国社会稳定性形成一定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国家以合理的财税体制为支撑,为各行业发展运营提供保障,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使人民大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第三,满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需求,确保财政税收体制科学合理,为社会各界工作推进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1]。第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为国情所需、民生所求。有效的改革有益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能强化我国财政收支的平衡性,促进各社会各方面平衡发展。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税负偏高。当下,我国的税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流转税被定义为生产、贸易企业生产与流通过程所形成的税收,以上两个环节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所以,政府机关通常会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中投入加大人力资源,以上做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与产业的不协调、不均衡发展进而。再者,流转税在实施过程中,企业承担着较繁重的所得税重负,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持续上升,但财产税并没有将调配收入的功能发挥出来,贫富差距加大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税源结构上,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及契税等一次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对下表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财政收入内一次性收入所占比重偏大,并且会过度依赖土地税收等有限资源收入,收入可持续性有逐年跌落趋向[2]。2015-2017年一次性税收的完成情况统计表(二)财政预算体制不健全。近些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推进期间,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工作在落实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预算财政支出和收入相关内容不全面是预算体制落实期间的常见问题之一,至今尚未探寻到相关应对方法。地方与中央政府在实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缺乏同步性,地方政府机关对财政预算执行力度不够。国内政府机关在预算监督与制约机制构建层面上,投入的人力资源不足,以致部分监督与约束体制流于形式化。例如,当下部分地方政府机关财政预算管理尚不透明,政府内部财政资金浪费及私自挪用财政资金情况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三)地方财权与事权匹配性偏低。从我国进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控制权力有所强化。但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分税制在实施期间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央地财事权与财权错配是最明显的问题之一,以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引起地方政府出现乱收税的现象。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财政不能适应不断攀升的公共产品和经济建设需求,事权、财权两者缺乏匹配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很可能为获得税收来源而出现销售土地或征收“过头税”的行为,或对国家减免税费政策实施“折扣”,取巧创设名目增设新的收费项目,以上情况会造成当地财税负担与债务风险持续增加,也不利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