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19:28: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生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描绘了"十三五"绿色发展蓝图。文章指出,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水务部门,就是要我们从水资源的源头抓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减少水污染和改善水生态等等,达到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1大庆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2015年,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2006年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论生态文明下的水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观的新跨越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时俱进的世界强音人类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的生命系统日趋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能源危机”的冲击,促使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其标志是“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式各样的环保运动逐渐兴起。特别是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以《人类环境宣言》的揭开全球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联大会议上正式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2.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承诺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72年,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成立;1994年4月,《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它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强调我国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6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指路航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庄严承诺。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消极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听从自然,以达到简单意义上的“返璞归真”,而是需要遵循自然,积极地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努力实现三和谐:人-人和谐、人-社(社会)和谐、人-自(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既不能简单地去“改造”自然,甚至“主宰”“统治”自然,但也不能畏惧自然、屈服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转变重GDP轻环境、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升华,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的具体举措。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1.水生态文明是人们积极改善人水关系的系统集成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水生态系统特有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与有效保护,积极改善与优化人水关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因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安全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法律制度、文化形态,以及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2.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保证整体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一切干预、改造水环境的行为,必须以不破坏水及其流域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开发、利用与无限索取,还必须保护水环境,要亲近水、爱护水,与水和谐相处,与水共存共荣。在对待水资源的态度上,要尊重水环境的完整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平等地对待生命,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维护水环境,将善良、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水的生态关系中去。3.水生态文明观是反映人类进步的先进生态文明观水生态文明代表着在传统水生态文化基础上的先进生态文明观。倡导水生态文明,是促进加强保护、恢复、发展、利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逐渐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共荣共进的生态文明。要彻底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体可以无限度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追求GDP而不计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成本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4.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产物。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推进器和生态文明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新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先进科学技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涉及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政策法规标准和科技创新等水利工作,内容十分丰富,要求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性、集成性工程。
试点引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深入开展水利部选择了1个流域、7个省(直辖市)、2个市和2个县,共12个地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典型引路。各试点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大力推进实现“四个率先”。山东省了《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福建泉州市实行水资源“红黄蓝”分区管理,深圳市试点完成了中期评估等等,这些试点示范引导作用凸显。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积极推广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经验,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2.以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为具体实践,重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水利部一直都在大力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推动了14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建设,完成了无锡、丽水等5个试点验收。有序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全国已有1250个县出台封禁政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全面实施了封育保护,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75万km2。稳步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截至2012年10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达518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400余个,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水利风景区群落。带动了区域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木草覆盖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等显著提高。在上述具体实践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山东省已先行先试,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要适时启动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争取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项目。3.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水生态文明持续发展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包括:①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即对导致流域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开发或利用者征收税费,以及对为改善、维持或增强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而作出贡献者给予经济和非经济形式补偿的制度。②生态水权,是指有关水生态建设、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也具有一般水权所包括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③建立和完善水生态安全保障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安全。④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收费制度,如污水排放费、水环境税、绿色押金制度等。4.完善水生态文明法制体系,保障水生态文明健康发展水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建设有利于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化水利立法顶层设计,完善水利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制度,对现有水法规体系中涉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分析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标准、新要求密切相关及不相适应的内容,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不断夯实民生水利发展基础,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法制保障。5.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要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情况,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文化形成的成因,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与水文化弘扬的管理体系,为地区(流域)水资源与水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及管理提供基础依据。6.积极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力度,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宣传。在理论与政策层面深入分析水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大力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形成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认真研究,及时颁布、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和工作措施,乘势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分析
摘要:保护和培育水资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和规范新时期水资源保护与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在加强水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化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文化建设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要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水土植被环境,建设生态水作物,保持和改善水土植被。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土保持;探究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新战略、新思路正在深入实施,水土保持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强。正确认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发挥出水土保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的作用,不仅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也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方向。
1水土保持和水生态文明的关系
1.1水土保持的内涵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善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进一步加强沙尘暴防治和生态建设。科技土壤综合保护是以森林、草原和高原的保护建设为基础,并加以现代农业管理手段为辅助的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其本质就是,利用有限的条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一步发展环境和生产能力。
科学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的思考
1陆水流域的特点
1.1陆水流域处于单一市级行政区划内
陆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源出湘、鄂、赣3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城、崇阳、赤壁、嘉鱼3县1市,在武汉市上游约157km的陆溪口(洪庙)注入长江。整个流域位于北纬29°05~29°50及东经113°40~114°10之间,全部处于湖北省咸宁市境内。
1.2陆水流域水系发育、干流不长但流域面积大
陆水水系东南面以幕阜山与鄱阳湖水系修水分界,西南面与洞庭湖水系相邻,干流全长183km,流域面积3950km2。陆水水系发育,总体呈羽状分布,河长大于5km的支流有98条,比较长的有6条。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西北低,中上游多山岳、丘陵,下游多湖泊、洼地,一般高程在25~800m。
1.3河流特性相对稳定,水质有很好的潜质
芒里水库水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随着渔业的发展,淡水网箱养鱼越来越受欢迎,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因为鱼饵的利用率非常低,同时也受鱼类的代谢产物的影响,都对周围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本文结合产业前沿技术和相关监测历史数据分析了网箱养鱼对云南省芒里水库水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和水库的改变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尽快改善和恢复芒里水库的水生态环境。
【关键词】网箱养鱼;水生态环境;芒里水库
引言
网箱养鱼是指在箱体中进行鱼类养殖,这种由合成纤维或金属网组装而成的形状较为规则的箱体,放置在水体中,箱内水体能够和箱外水体实现持续的交换,使得箱体内能够形成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网箱养鱼的做法具有成本较低,收益较快,且经济效益高,管理简单等诸多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了网箱养鱼的产业模式,此后集约化的网箱养殖模式在中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然而,随着网箱养鱼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增强,绝大多数的水体部分或全部出现了水质恶化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网箱养殖的收益,给渔民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因此,有人提出,网箱养鱼应控制在水体最大自净能力范围内进行,以降低网箱养鱼对水环境造成的破坏。该说法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学者的持续重视。
1网箱养鱼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来源
(1)喂食残饵。一方面网箱养鱼呈现出高密度和集约化的形式,另一方面人工投送的鱼饵或冷冻鱼类等。因为这些诱饵的投送量过大造成在箱体内残余堆积,或喂食方法不合理,或者也可能是由于鱼类之间相互争夺导致箱体震动而使食物未能被摄入鱼体内,从而沉入箱底。残留的鱼饵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其他营养成分,这些成分溶解并释放在水体中,使得水中的营养物质的浓度急剧增高。如今,究竟应该投送多少鱼饵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因为残留的饵料和粪便难以得到收集和区分。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一些渔民在网箱养殖鲑鱼的过程中,投送的鱼饵有90%被鱼类摄入,而摄入食物只有30%的食物用于自身的生长,其中65%作为新陈代谢产物排出,其余的10%成为粪便排出到水体中。在现在的养鱼生产过程中,直接沉入水体的鱼食大约占总投入量的13%~15%,而85%~87%的饲料被鱼类摄入体内消耗。
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深入了解江西省乡镇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通过对全省12个典型水生态文明乡镇的现场调研与问卷调查,从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等3个方面,总结了目前江西省在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中的实践措施,分析了目前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江西省进一步开展和推广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江西省
1背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水利部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西省水利厅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自江西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获得了相关经验。相关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方面,温天福等[1]结合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节约和水文化等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总结了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江西开展水生态文明“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设提供技术引导;莫明浩等[2]在分析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建设实践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归纳为自然生态型、产业开发型和安全保障型3种模式,为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丁慧君等[3]通过专家咨询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景观和水文化共6个方面选取了25个指标,初步构建了江西省莲花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该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陈胜东等[4]在充分考虑区域间生态文明基础的异质性和兼顾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环境、人居、制度、文化五大建设领域3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设区市和县两级分区分层评价,从而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进程评价提供技术方法;占少贵[5]在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制度5个方面,构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方法以及生态文明指数模型对江西省及11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李争等[6]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3个子系统共24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11个地市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各地市进行了排位。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胡小飞[7]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研究江西省的生态补偿机制,采用生态当量法评价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定各地市生态补偿优先级及补偿额度,应用碳足迹、水足迹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并综合江西省“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如何补偿”3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结果,提出构建江西省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促进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的建设。此外,卢小祁[8]对江西省南昌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欠佳、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欠缺、产业结构欠优、节能减排降耗形势严峻、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城镇化过快等,并结合南昌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综上可见,目前针对省级、市级、县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较多,却鲜有报道针对乡(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对江西水生态文明乡镇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建设思路,以期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参考。
2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概况
江西省水利厅立足江西省情水情,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于2014年6月在全省开展了县、乡(镇)、村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并制定了一套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2015年8月,江西省水利厅印发《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赣水发〔2015〕2号)。2016年1月,江西省水利厅以2016年1号文件印发《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365行动计划”。在水生态文明试点乡镇建设中,江西省水利厅遴选生态基础条件较好、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比较到位、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作为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乡(镇),重点在保障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的基础上,综合治理水环境,普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9]。2014年组织开展22个试点和5个自主创建乡镇建设;2015年组织开展26个试点和12个自主创建乡镇建设,2016年组织开展3个自主创建乡镇建设,2014~2016年共计启动了6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乡(镇)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工作,目前已通过验收并授牌20处。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为水生态文明县、村建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为江西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从宁夏的几个市内水生态建设,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水生态;建设;思考
1宁夏水资源概况
宁夏水资源总量为11亿m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过境黄河水。水污染形势严峻,水污染事件偶有发生,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68万km2。
2宁夏水资源管理情况
目前,宁夏防洪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
1总体布局和主要工作
1.1总体布局。江宁区拥有较为优越的生态基底空间,在江宁区生态系统中,水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塘坝、湿地等,具有防洪排涝、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区域小气候等作用,能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增加水环境容量。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内污染防治问题依然严峻,如:农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物等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污水处理方面,再生水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不高。江宁区境内河沟纵横、库塘众多、水网密布,虽实施了河道疏浚整治,但河道淤积、过水断面缩小而影响河网水系的连通性、畅通度,导致水体交换不充分,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区内生态岸坡率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内透水面积率。全区老旧片区管网改造难度较大,有少量生活污水污染源未能彻底截污,污染源污水主要通过沿河排口进入河道,并随水体扩散、迁移。鉴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江宁区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水利现代化发展等工作,水生态工作走在了江苏省的前列,而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提升江宁水生态品质,解决涉水相关问题十分必要。1.2主要工作。1.2.1组织机制体系建设。a.江宁区2008年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为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区环保局、住建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财政局等31个相关部门领导组成。2015年成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此平台统筹实施各项任务工作,办理日常事务和发文等工作,将试点工作由水利部门主导上升为政府的决策部署。2017年,江宁区全面推行了“河长制”,成立“河长办”,并建立了长效机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实施四级“河长制”管理,2018年,为有序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职能,又成立了区水环境整治提升指挥部办公室(“水升办”),多办合力,加强了河道及水环境、水生态的管理。b.江宁区2014—2017年间先后出台了86项配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涉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功能区管理、河湖管理、防汛抗旱、水生态修复、生态红线管控等多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框架的水环境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体系。1.2.2主要工作措施落实。a.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防洪安全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积极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工程,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中坚持使用生态理念,实施低影响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形态,避免过度硬化、渠化河道,提高生态护岸率。扩建和新建长江和秦淮河引水提水工程、赵村水库、江宁区滨江水厂深度处理、科学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完善农村泵站、穿堤涵洞、水闸等引输水工程。防洪达标率,工业、农业、生活供水保证率等均达到指标创建要求。试点期建设以来,累计疏浚河道55.36km、岸坡整治92.45km,防洪达标率达到20~100年一遇,城市排涝达标率5~10年一遇,共计改善排涝面积15800亩。开展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对旧管道及材质差、经常爆管、积垢淤塞的灰铸铁管道进行改造,改造管道共计533.68km,对新埋设的供水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新埋设管道共计276.70km。b.改善水环境治理状况。大力实施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继续开展节水载体建设,不断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进一步加强排污口监测和管理,加大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重点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做到月测月报制。试点期建设以来,累计完成37家“三高两低”企业的关停整治,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20家,建成镇街污水处理厂13座,持续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共计污水主次干管197.24km,污水出户支管252.60km,新增污水收集管网超过46km,主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c.提升水生态建设。围绕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综合整治、涉水生态红线管控、河湖健康评估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等方面,实施黑臭河道治理,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开展江宁牛首山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江宁开发区河道沟渠疏浚及生态修复工程、青龙山水土保持项目、杨家圩生态湿地建设、小龙湾河堤景观打造等一系列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增加了全区河湖水体流动性,改善局部水体质量,修复水生态环境,率先构建现代水网络。全区通过退圩还湖、河湖建设、人工湿地建设等方式,水域和湿地面积增长率达0.3%。d.完善水文化建设体系。以秦淮河、句容河为重点,结合传统滨河水景观遗迹保护工程,深入挖掘传统涉水景观的文化内涵。秦淮河以秦淮文化、湿地文化为特色,句容河以湖熟文化、水乡民俗为亮点,依托明清民居建筑群“九十九间半”等遗址,打造了杨柳湖文化旅游带。以黄龙岘为代表,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建设完成牧龙河、金牛河市级湿地公园,上秦淮河、新济洲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不断加强水文化建设和水资源节约保护宣传教育,大力倡导人文水利,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普及水法律知识。全区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97个,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达到70%,累计完成80个示范村、128个重点整治村和391个一般整治村建设任务。e.强化水管理能力建设。试点期间,江宁区整合涉水行政职能,2016年8月由江宁区水利局挂牌成立江宁区水务局,印发了《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落实机构人员编制,实现了水务管理的联动机制,成立水资源管理中心,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成立街道水务站,水资源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公共财政和市场化投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年均增长40%,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经费持续增长,水资源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用水户监测覆盖率提升至80%,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加强了应急监测和管理能力。
2重点示范工程完成情况
江宁区通过水环境整治、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节水减排等10项示范工程,为建设“江河安澜、碧水畅流、人水和谐、秀美江宁”提供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结合江宁特色,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新形势下,为其他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结经验、提供示范。2.1综合治理示范工程。2.1.1上秦淮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弘扬湿地文化、突出科技创新、建设创业载体、打造旅游休闲设施为主题,2014年编制完成《江苏省南京上秦淮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2016年期间完成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景观绿化、截污纳管、水质提升等工作。目前上秦淮湿地生态公园已申报成为省级湿地公园,工程一期规划面积796.6hm2,二期工程规划面积584.6hm2,通过实施上秦淮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河道水质大幅提升,生态浮岛和湿地的建设,构建了生态和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改善了水质,同时丰富了湿地生态群落多样性,对秦淮河水生态系统健康和水质安全保障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理念和生态化的建设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起到示范作用。2.1.2秦淮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秦淮河综合治理,将秦淮河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河。使秦淮河成为山水城林交融的自然体验基地,现代历史呼应的多元文化平台,观光度假一体的休闲旅游社区。使秦淮河成为生态之河———以水为纽带,修复生态;成为文化之河———以水为血脉,融汇古今;成为繁华之河———以水为窗口,复兴秦淮。2.1.3杨家圩生态湿地建设。充分利用秦淮河及小龙湾的天然水体,建设杨家圩湿地公园。通过片区景观绿化工程、黑臭河环境整治工程等,使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得以充分发挥,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的“秀美江宁”得以充分展现,为水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整体规划营建模式起到示范作用。2.2面源治理示范工程。2.2.1青龙山水土保持项目。以防止新增水土流失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划分主体工程区、绿化改造区、道路广场区、施工生产区和保留原状区等分区,采取分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有效消除了青龙山沿线存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同时通过边坡复绿,美化了项目区的视觉景观,对建设类项目的水土流失分区防治起到示范作用。2.2.2朱门清洁小流域治理。通过对小流域内林地实施疏林补密、封山育林,种植草皮、灌木等,区域内河道、塘坝进行了连通、清淤,基本实现河岸两侧无垃圾,河岸护坡植物化,对田间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完善灌排沟系,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村庄水环境,改善村庄人居环境。2.2.3赵村水库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对水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从生态隔离带建设、消落带生态修复、水下带建设、入库河口生态修复和库岸生态护坡建设等5个方面,通过实施赵村水库生态屏障建设,有效遏制赵村水库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通过生态屏障措施,控污治污,有效控制农田排水排放,显著改善赵村水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2.3节水减排示范工程。2.3.1科学园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科学园污水厂扩建工程项目位于江宁区科学园秦淮河以东,竹山南路以西,日处理规模为2万t/d。新建加氯接触池及中水回用泵池,占地面积255.9m2。试点期间,通过实施科学园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项目,将科学园污水处理厂原一级A标准的出水进行“次氯酸钠接触消毒”工艺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的中水标准。中水回用途径为城市杂用水,主要包括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及建筑施工杂用水。从根本上改变江宁区当前供水格局单一的形式,将排水和给水联系起来,有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促进非常规水利用,减少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对推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效果起到示范作用。2.3.2谷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50亩,采用喷灌、微灌和低压管灌的灌溉模式,形成以绿色有机蔬菜为主导,经济林果、生态稻米、生态水产养殖为基础,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强化片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提升示范区生产管理及运行维护水平。2.4点源治理示范工程。2.4.1汤山地热水保护工程。在对江宁汤山地区地热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江宁区地热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规律,摸清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点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结合江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布置地下水取水监测点5个,配套开展温泉周边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打造集保护与休闲于一体的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试点期,通过对汤山地热资源实施的保护措施,极大提高了汤山地区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监测能力,为保护地热资源、合理利用地热资源起到了示范作用。2.4.2黄龙岘“水美乡村”建设。通过河道疏浚整治、轮浚规划、水土保持和水景观等,对村庄进行水环境整治,以江宁街道东南部黄龙岘村为代表,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优良的水生态本底条件,通过“美丽水乡”建设,充分展现其山青、水碧、村美、业兴的景象,将其打造成南方丘陵丰水地区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样板村,打造成水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3生态建设启示
通过此次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开展,优化了城市水系格局,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了用水方式的转变,为城市打造了如诗如画的滨水景观,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下一步将在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更高的水体标准要求及江苏省“263”行动纲要等要求,查漏补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3.1以完善机制为核心,推动水生态文明长效运行。作为生态立区的长期任务,江宁区将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以满足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一是继续完善体现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专项指标评估和政府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将“河长制”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引入“河长制”奖励机制与问责机制,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充分发挥市场手段激励作用,多措并举,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升级版”。3.2以落实节水方针为优先,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农业、工业、城镇3个主要领域入手,狠抓科学节水、制度节水、经济节水、替代节水、合同节水等,从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型社会建设、水价调节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水循环和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节水减排倒逼产业升级转型。3.3以工程建设为保障,促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强化区级、街道、园区统一调度指挥,以水升办、河长办为抓手,以工程建设为保障,全区上下一盘棋,合力推进水环境改善。一是加强雨污管网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我区雨污水收集管网,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开展质效评估“回头看”,落实雨水泵站、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管网的统一管理、统一养护和调度,努力实现建成区污水收集系统全覆盖,收集率达70%以上目标。二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与标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提标改造工程,计划2019年实施5个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工程和3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2亿元,新建72个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实现2025年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14万t/d。三是规范城镇排水行为。加快完成排水许可证办理任务,对不符合条件的排水户提出整改要求,对不配合的排水户进行查处,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行为核查责任人进行问责,真正将雨污分流落到实处。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探究
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永川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国家治水新思路对开发治理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1.1涉水事务管理基础仍较薄弱,水务一体化管理体系急需完善
永川区水务一体化起步较晚,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涉水管理体制尚未彻底理顺,供水、用水、排水、净水各个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机制,且各项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对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调控能力较弱。水利建设管理投入不足且投资融资结构较为单一,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水利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全区水文预报及水质监测设备不够完善,水利信息化水平不高,水利现代化步伐较慢。
1.2水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截污
控污治污任务繁重目前永川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需要,部分场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也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老城区河道雨污分流不彻底,目前已完成沿河污水干管的铺设,但二、三级污水管网配套尚未完善,城区截污不彻底,对自然水环境产生一定干扰,特别是枯水期水质较差。此外,局部地区由于农业种植、渔业养殖等人为活动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但对其防控仍处于起步阶段。
水生态文明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
摘要:本文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提出城市河流生态治理举措,并通过重设河道斜堤来打好河流生态系统基础,通过治理后来实现河道修复,确保河流生态系统拥有良好环境,并通过水生植物吸附剂生态群落净化作用来修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城市河流生态治理。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生态治理
作为城市输送水量、抗旱抗涝的重要工具,城市河道多为人工挖制。近年来,随着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目前,我国在水利方面更为注重城市河道排水能力而忽略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导致城市内河污染严重,垃圾急速增加,进而使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生态系统生物数量明显降低[2]。以往,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多先进行流水量排导,通过水流量将水体污染物带走,并通过浇筑混凝土、块石来改建护坡及通畅河道排水功能。这种情况若未将生态化理念加入进去,则会因为混凝土、块石等硬质化材料而严重影响部分水体微生物,从而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降低生物存活率;同时,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自身的低抗性,则更易导致河流生态受到二次破坏[3]。由此可见,必须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基础来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1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
若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基础来制定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首要规划调研河道现状(包括水环境、水质环境、成因分析等)及施工能力(从基础工作、水系规划及绿化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污染源控制、底泥疏浚、人工增氧、河流水系规划、生态设计、端面布局及河流沿岸护坡等情况),并结合城市对河流要求及环境因素来制定初期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然后经过抽取实际生态环境样本来优化初期治理方案,拟定出一套合理且有效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1.1设计河道堤坡。在设计河道堤坡时,应首先保证其堤坡能够达到最大排水量要求及最小过水断面面积要求。受城市河道面积限制,城市内河大部分实施的是斜坡设计或垂直于睡眠的U型过水断面设计[4]。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大,一般多采用河道斜坡设计,以防人或动物意外落水,斜坡更利于施救者采取救助措施,同时也利于水生物聚集。河底可通过“包堤”方式,并铺设植生型防渗材料进行防渗,确保城市内河水体量。1.2修复城市河道。修复城市河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体及水底泥沙情况。目前,国内大多城市河流都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若在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时突然中断或急剧降低营养物注入,有可能导致依附水体营养物质聚集的生态出现崩溃情况,这不利于长期生态治疗,因此在修复城市河道时应首先控制营养物质的注入[5]。本文采取的是先治理后修复的方式,先对外源性营养物的注入进行控制,以此截断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并通过截污、过滤、除磷等方法来净化内源污染物,长期下去就可以控制注入水体的营养物的数量,进而为下一步修复河流打好基础。在有效治理水质污染后,再修复水底泥沙。需要注意的是地区不同泥沙组成自然不同,水体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水体净化特点也有所不同,改善水底泥沙方法随之变化。本文采用底泥疏浚法来改善水底泥沙。期间应注意用对方法,以免导致水质氮、磷元素大量富集。1.3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随着水生态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修复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而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利于河流生态圈的建立,能够确保水质、生物、环境等处于良好运行中。河道生态环境中的氮、磷等过多富集的营养物质可通过植物吸收作用来改善。期间,可通过综合吸附形式讲解河道生态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在吸收第一类营养物质后可增加水生生物自身繁殖能力,使河道生态系统保持充足的养料;而生物体内可储存或沉积第二类元素脱毒后的元素,即便水生植物已脱离河道生态系统,依旧能够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运行正常。待水生植物群落稍有好转后,微生物及微型生物将会开始在河道生态环境内不宙繁衍,水生植物群落是这些微生物及微型生物的栖息地,可将水生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机胶体或悬浮物转化,促使水生植物群落拥有大量养分,从而缩短截留时河道生态修复时间,进而使正向生态循环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微生物经过长期沉积,浮水植物因其根系发达可增加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待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一个过滤网,从而沉积带电粒子及不溶性胶体,不断改善水生生物繁衍环境,促使河道生态重新建立顺利实现。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