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18:49: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权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权体系研究论文
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源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环境保护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水市场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而水权则是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水资源市场建设的关键。
水资源紧张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水贵如油和水危机甚至“水资源争夺战”的现实正在逐步向人类逼近。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突出地表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西北部和城市缺水严重、水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水环境污染和人们对清洁水环境需求的矛盾、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自2001年2月16日《人民日报》文章《我国首笔用水权交易成交》,披露“位于浙中盆地的义乌市出资2亿元向毗邻的东阳市买下了近5000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的消息后,水权和水市场问题成了我国理论界继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又一热点问题。
从理论上看,研究水权体系和水市场问题,有利于从理论上阐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与水权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物权理论、环境资源权理论和环境资源市场法律调控理论。从实践上看,研究水权体系和水市场问题,有利于推动水权制度和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管理,特别是跨行政区、跨流域管理;有利于发挥经济手段,特别是所有权和价格机制在优化配置水资源方面的作用,建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水资源市场机制;有利于解决南水北调、向缺水地区供水等水权纠纷和水利益合理分配问题;有利于更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和枯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鉴于目前我国建立水权法律制度和水资源市场尚处于开始阶段,加之水权和水市场涉及水资源产权、物权、土地权、环境权和水资源管理体制等许多重大的、基本的法律问题,有关水权和水市场法律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因而本文只是对水权问题的一个初步探讨。
一、水权体系
要想从全局和总体上制定水权转让和建立水市场的政策,必须用系统论和一体化的思想综合研究水权问题,防止在水权问题上的片面性和行业化倾向,从立法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权体系。根据各国法律,水权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权利:
水权体系和水市场探究论文
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源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环境保护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水市场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而水权则是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水资源市场建设的关键。
水资源紧张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水贵如油和水危机甚至“水资源争夺战”的现实正在逐步向人类逼近。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突出地表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西北部和城市缺水严重、水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水环境污染和人们对清洁水环境需求的矛盾、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自2001年2月16日《人民日报》文章《我国首笔用水权交易成交》,披露“位于浙中盆地的义乌市出资2亿元向毗邻的东阳市买下了近5000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的消息后,水权和水市场问题成了我国理论界继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又一热点问题。
从理论上看,研究水权体系和水市场问题,有利于从理论上阐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与水权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物权理论、环境资源权理论和环境资源市场法律调控理论。从实践上看,研究水权体系和水市场问题,有利于推动水权制度和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管理,特别是跨行政区、跨流域管理;有利于发挥经济手段,特别是所有权和价格机制在优化配置水资源方面的作用,建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水资源市场机制;有利于解决南水北调、向缺水地区供水等水权纠纷和水利益合理分配问题;有利于更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和枯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鉴于目前我国建立水权法律制度和水资源市场尚处于开始阶段,加之水权和水市场涉及水资源产权、物权、土地权、环境权和水资源管理体制等许多重大的、基本的法律问题,有关水权和水市场法律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因而本文只是对水权问题的一个初步探讨。
一、水权体系
要想从全局和总体上制定水权转让和建立水市场的政策,必须用系统论和一体化的思想综合研究水权问题,防止在水权问题上的片面性和行业化倾向,从立法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权体系。根据各国法律,水权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权利:
美国水权介绍
2007世界水日
1.0概述
与其他自然资源法律不同,美国的水资源法律以州法律为主,而不是体现为统一的联邦法律。所以说,人们不能依照某个单一的法律体系来确定如何获取、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尽管还有一些联邦水法律的概念存在,但绝大多数水法律已在各州为满足当地水需求分别建立和发展起来。水法律虽然是在各州之内发展起来,并且成为各州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各州之间仍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上的相似(或差异)决定的。人们对美国水资源的认识会从多雨的东部地区到半干旱的西部地区发生改变。相应地,这些地区的水法律也会因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水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除了存在上述地区性差异外,还会因对各种天然水体所采取的获取、分配和利用的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另外,从水文角度看,无论水是在哪里发现的,都属于同一个水文循环,但在法律上,针对地表水(指存在于湖泊、河流和溪流中的水体)的法律就与针对地下水(指存在于地下水流域、含水层以及其他地面以下地方的水体)的法律不同。
在决定水的获取、分配和利用的基本概念中,针对地表水或地下水源确立和保证"水权"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存在着获得这种水权的辅助手段,而这些辅助手段(或称辅助权利)可以通过合同或有关供水机构的服务加以实现。这些权利的概念将在下面做简要介绍。
近年来对水的获取、分配和利用的限制越来越多,这是为了保护河流和其他水源中的水资源。所以,为了全面了解水权的含义,必须理解环境保护和有关限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水利法制评估与机制
本文作者:王晓娟陈金木王霁霞工作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评估范围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评估范围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看,与水利法制建设的外延相对应,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评估范围包括水法规建设、水行政执法、水行政执法监督、水事纠纷调处、水利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从纵向上看,考虑到地方水利法制建设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地方既包括省级也包括地(市)、县(区、市)级,而不同层级的地方水利法制建设工作重点不完全相同,如省级存在水法规建设工作,地(市)、县(区、市)级的工作重点则是水行政执法、水行政执法监督等工作,为此,将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评估范围确定为: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利法制建设工作为主反映出的本省水利法制建设总体情况。同时,评估范围不仅限于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也包括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下级水利部门的工作情况。如,在考察江苏省水行政执法工作时,虽然评估对象主要是江苏省水利厅,但评估范围应当包括江苏省各级水利部门的执法工作总体情况。评估方法法制建设的评估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法治指数理论与实践。法治指数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将法治的主要内容用考核指标进行描述,并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权重和量化,再用该套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考核与检验,最终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治指数。法治指数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指标权重的赋予,将法治水平进行数量化考核,突破了之前法制建设难以量化的局限性。法治指数理论也成为西方国家和地区通用的法治水平评估方法①。我国对法制建设评估方法的借鉴经历了对法治水平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发展过程②,法治水平的量化评估方法已经成为目前的通行做法。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也采用通用的量化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首先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搭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量化。其次是用构建出来的指标体系作为考核标准,采用地方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为地方的水利法制建设打出量化分值。最后是结合自评与专家评估的结果,得出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最终评估分数,并确定地方水利法制建设水平。
评估指标体系是反映地方水利法制建设水平的测试标准,是全面了解地方水利法制真实发展水平的工具,也是中央制定有关地方水利政策与措施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一套能够真实反映地方水利法制建设全貌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的关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已有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③、系统动力学方法④等。本文选取法制建设评估体系建模中通用的层次分析法作为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一个复杂问题的层次化分析、排序,使之简化明确,能够统一处理综合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实用性、系统性、间接性等优点。在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起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其中目标层为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总目标;准则层依据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划分出明确简练的准则层指标;指标层结合已有的法制建设评估指标基本集,提炼法制建设评估共性,并考虑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的特性,进行适当的筛选,最终选出代表性强和数据较易统计的指标。其次针对三级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已有资料对指标进行赋权量化。最终在得出的层次单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的结果上进行一致性检查,得出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评估模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难点与解决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确定。其中目标层与准则层比较明确,根据水利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进行确定,难点在于具体指标的选取。另一部分是指标选取之后权重的确定。因此,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评估指标的选取水利法制建设涉及事项范围广、内容多,如何从众多的水利法制建设指标中选取恰当的指标,体现出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并能够反映我国水利法制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是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和难点。本文评估指标的选取思路大致如下:首先建立法制建设评估指标基本集。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法制建设评估指标体系①,国务院的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也已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征求意见②,这些已有的法制建设评估指标中的通用一级、二级指标,可以成为地方水利法制建设指标选取的基本集。其中国务院的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基本集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次在基本集的基础上,根据以下三个原则对地方水利法制建设指标进行筛选:一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既要充分注意各个地区水利立法、执法等方面的共性,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水利法制建设中的个性;二是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原则,不仅需要对我国地方水利立法体系和执法体系等法制建设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而且需要对立法体系与执法体系等法制建设方面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分析;三是法制发展理想目标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所有的指标筛选都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立足地方水利法制的实际发展水平,做到法制发展理想目标与地方法制建设实现可操作性紧密结合。最终,在筛选出的指标基础上,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具体指标。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即每一项指标在具体的层次中所占据的比重,这是评估指标体系最终能够得到量化评估结果的关键。如何通过评估指标权重来量化地方水利法制建设的真实水平,是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又一个难点。一般来说,法制建设中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确定每一个指标在所在层级的比重,不直接计算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另一种是先对每一层级的指标进行赋值,最后再通过换算直接给出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即指标的无量纲化。本文采用第二种方式,在进行权重确定之后还要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在具体的指标赋值方法上,很多评估模型都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评估价值和价值可实现程度进行分析的方法。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属于法制建设评估,国务院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对法制建设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对指标权重问题的解决思路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个是参考同一指标在国务院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另一个是根据该指标涉及的内容在地方水利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来确定。尽管水法规建设、水行政执法建设虽然在法治政府考评体系中同等重要,但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性质来看,立法职能不是最重要的,水行政执法建设应当比立法工作占据份量更大,因此应赋予更大权重。而社会效果与公众评价在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中不是准则层,而是每一级准则层下设的指标层,在水利法制建设中单独作为一个准则层,但考虑到这部分很难掌握客观数据,它在整个准则层中的份量应当合理确定。至于其他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性的水利法治建设工作相当于加分项目,鼓励创新,由于这部分不设具体的指标,评价起来客观性会比较欠缺,因此,这部分分值应当偏低。根据水利法制建设不同领域和事项的重要程度,确定不同指标所占权重,最终完成无量纲化指标体系的量化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在此前指标筛选、权重确定及无量纲化的基础上,为了便于直观比较,本文将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总分设置为100分,具体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如表1所列。
本文构建的地方水利法制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省级水利法制建设总体情况进行评估时参考。实践中,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县)级水利法制建设进行评估时,尚需要进行必要的变通,如适当减少水法规建设的权重,增加水行政执法的权重等。同时,该评估指标体系也有待于在实际开展评估过程中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和谐社会的基础论文
摘要:加快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公正性是人对制度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道德向度。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具有工具和手段的意义。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其自身缺陷,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完善。党和政府正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谋局布篇,倾力打造,并推出一系列的具体政策。
关键词:和谐,公正,社会保障
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建立与完善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一、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道德向度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公正是“道德范畴和道德品质之一,指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和作用所作的相应评价,也指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即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待相同情况的人和事。”公正是社会的共同的和首要的价值,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任何一项制度设计,都不约而同的将公正作为优先原则,制度的评价首先是道德的评价。制度公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保障理应体现公正,促进公正。
和谐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和谐体现在、实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之中。社会保障权是人的基本权利,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社会保障权具有普世价值。人权保障在社会保障实践中的表现,就是由国家和社会向其成员提供物质和服务方面的保障。社会保障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要求,是人成其为人,作为人,作为有尊严的人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社会保障基本架构、制度安排和工作的出发点,而制度公正则是人本理念的最基本的体现和保障。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析
摘要:自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优化商业过程的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因此本文研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商务;灰色关联度;熵权法
自2016年商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展改革委三部门印发《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各个省份也陆续出台了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不同地区如何在这一时期,做到电子商务服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双重目标,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1]。
1文献综述及评述
美国商务部最早提出了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2],国内2000年最具权威的“CII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3];2013年阿里巴巴研究院构建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4]。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陈云帆(2018)[5]为了明晰电子商务发展的贡献率,从四个目标层出发构建了电子商务发展绩效的测度体系。国内外学者较为重视该领域但是存在以下四点不足:第一选取的指标偏向于信息化程度方面;第二选取的指标过于庞大不便于获取;第三部分指标为定性指标,不便于统计;第四所选指标主要为正向指标。
2样本数据及研究方法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和对策
摘要:根据烟台市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情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生产体系、经营管理体系、产业体系三个维度构建烟台市农业现代化三级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烟台市2008-2019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9年烟台市农业现代化整体上处于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已经达到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针对结果,从三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促进烟台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0引言
农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新中国成立后,依靠传统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农业却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较为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与国际化接轨,推进农业现代化。自2013年以来,农业现代化连续九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及,中央连续发布多个文件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这表示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心。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通过相应计算结果完善其发展方向,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要从多角度来实现,对农业现代化的测度也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这使新时代得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来测量农业现代化得分就尤为重要。针对农业现代化的定量分析,需要构建相应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乡村振兴战略后提出后,一些学者创新性的从多个层面测度农业现代化。邓怡、王娜(2021)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从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三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农业农业现代化进行测度。[1]巴•哥尔拉、刘国勇、王钿(2020)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及障碍度模型,对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测度和制约因子诊断。[2]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对市级农业现代化测度较少。烟台近年实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示范社带头发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选取烟台这一市级案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这一维度,从农业生产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产业水平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农业现代化测度分析。
1烟台市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在选取相应评价指标时,结合烟台市实际情况,在保证指标有代表性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围绕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相应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烟台统计年鉴》、烟台国土资源局以及各年统计公报。农业生产体系,设置农业投入水平、农业有效供给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三个二级指标。土地、机械、水资源是影响农业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劳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率来衡量农业投入水平。粮食是农民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其产量可以综合代表一个地区的产出供给水平,因此以人均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农业产出增长率来衡量农产品有效供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而是更注重农产品安全问题,森林覆盖率、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的多少关乎所生产的粮食蔬菜是否无污染、安全,因此用这三个指标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时代,农民信息化程度是衡量农产品流通水平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用每百户农村居民电子设备拥有量,主要是指移动电话数量和计算机数量来衡量农产品流通水平。一个地区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可以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合作社是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把农民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化农业,承担着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职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因此以合作社数量和农业商品化率衡量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融合和农业产出水平。其中,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率表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效率,因此以单位播种面积产值、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衡量农业综合产出。
土地功能视角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农村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成为目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土地功能视角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对土地保障功能、土地经济功能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概念界定和关系分析,提出在土地功能转变的趋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可选的路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保障功能;土地经济功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晚,阻力多,造成了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随着农村的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土地价值逐步显现,土地功能局限在保障层面已不符合时展趋势,也违背了社会公平,侵损了农民利益。亟需以制度化的保障体系替代自发性的土地保障,为土地经济功能的发挥提供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及其顶层设计,正是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所必须的环境条件[1]。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迎来了时代的契机。本研究从土地功能视角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对土地保障功能、土地经济功能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概念界定和关系分析,提出在土地功能转变的趋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可选的路径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1概述
1.1土地的保障功能
土地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农用地和宅基地两个层面。从农用地层面来看,农民可以依托承包的农用地种植作物,保障家庭基本口粮需要,体现了土地的生存保障;农民亦是一种职业身份,利用农地从事农业生产也是对农民就业提供保障的体现;农地上的产出可以满足在出行、医疗、子女教育、婚嫁、养老费用等事项上的支出,体现了土地保障功能的综合性。从宅基地层面来看,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只有农户可原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即宅基地只赋予农民永久使用的权利,非农业户口城镇居民不得使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这体现了农民在住房方面有着天然的保障;一方面,宅基地是农户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之一,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而且还具有辅助农业生产和发展庭院经济的功能。另一方面,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而言,宅基地是其返乡的落脚点,是其重回农业生产的退路,对于转行失败、进城遇阻的农民来说,宅基地有着重要的保障功能。土地具有保障功能不等同于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与社会保障事业存在明显区别。社会保障事业是规范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的、由国家与社会提供,而土地显然不具备社会保障事业特征。土地虽然有天然的保障功能,但保障水平有限,且很容易遭受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低水平不稳固的保障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农民对保障的诉求,也不符合中国对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在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村土地已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仅依托土地行使保障权能已不切实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势必会逐步的弱化。
地方社会统计指标系统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确立为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正式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黑龙江省自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总书记对黑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和谐龙江的奋斗目标。因此,认真研究构建和谐龙江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和谐社会要求的诸多方面进行定量评价,对于正确测度和谐龙江建设的实际进程,从而科学地规划和推进和谐龙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作出了一些探索,这些研究从涵盖的范围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全国范围的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所做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在准确理解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包括6个层面25个理论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但其中部分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进行测算。另一类是各地区的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诸如和谐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南京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和谐广东统计描述和评价方法、浙江台州和谐社会考核指标体系以及湖北省政府、福建统计局对当地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的研究,可以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区域性的指标体系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黑龙江省具有其区别于其他省份和地区的特殊省情,显然既不能直接采用国家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也不能用其他省区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来评价和谐龙江的建设进程,因此,必须构建和谐龙江的统计指标体系。
二、影响黑龙江省建设和谐社会的因素
(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龙江的基础建设和谐龙江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选择能够让老百姓富起来的项目。既要建设那些能够富县、富市、富省、富财政的项目,也要建设能够富城、富村、富民、富百姓的项目;既要建设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也要建设能够惠及民众的小项目;既要建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项目,也要建设能够充分吸纳劳动力、就地加工型的项目。二是积极开发黑西北地区,促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相对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共富。三是实现粮食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近些年粮食加工业发展很快,但基本还是粮食的初加工、粗加工,应把粮食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大省。这样,黑龙江省农村的富裕进程就会大大加快,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
(二)解决民生问题、保证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龙江的核心构建和谐龙江,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通过开展专项利民行动,加大领导力度,强化财政资金扶持,有效地解决了扩大就业、助学、帮困、解难、助残等民生问题。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强调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水、路、能、教、医、保问题人手。而就全省而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路,就是交通瓶颈制约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14.77公里,全国排名第26位,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0.46公里,全国排名第24位;有铺装路面占23.01%,全国排名第28位;高速公路不足1000公里,全国排名第20位;不通公路的乡镇全国共有70个,黑龙江省占13个,全国排名最后;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只有16.3%,全国50.3%,全国排名还是最后。尽快改善黑龙江省交通状况,是构建和谐龙江的必然要求。二是保,就是社会保障能力低的问题。目前,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还没有实现完全覆盖,一些困难企业及职工参保缴费比较困难,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工尚未纳人,统筹层次低。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不高,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农村保障能力比较脆弱。这些都是影响龙江和谐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龙江必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医,就是就医看病难问题。由于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等原因造成看病贵、就医难,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乡镇卫生院中有近一半急需重建和新建,有90%的卫生院满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社会治安问题、安全生产问题、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等,在一些地方也很突出,也要解决,但都是局部性的,而上述三个问题,不仅突出而且面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全局性、全省性的,也是建设和谐龙江的过程中最需急迫解决的问题。
(三)良好的生态是构建和谐龙江的一大独特优势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良好,大森林、大湿地、大草原、大河流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壮美的原始风貌。这样的生态省份,在我国是不多有的,这是黑龙江省的一大亮点,也是和谐龙江的最大特色。但在几十年的开发建设中,黑龙江省也有过并且现在仍然存在着破坏环境、侵害生态、人为地与大自然不和谐的问题。一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无序和浪费以及对地面环境的破坏。如煤炭,据国土部门统计,全省仅年产3万吨(包括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就多达805个,占煤矿总数1585个的51%。二是水系污染。伴随着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人江、河、湖水体,其中,未经处理或未经有效处理的高达80%一90%。三是湿地减少和功能萎缩。黑龙江省虽现有湿地面积434万公顷,占全国的16%,但由于开发建设破坏比较严重,仅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巧6万公顷。不少湿地水位下降、水量减少,一些生物、微生物物种灭绝,存在着严重的湿地干化、碱化,生物链断链的危险。四是在耕地保护方面,主要不在于面积的减少,而在于地质的退化。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占1.7亿亩耕地的55%,黑土地的黑土层已由开垦之初的50、80厘米减少到20、30厘米,如不治理,再过四五十年,将流失殆尽。在未来的发展中,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是建设和谐龙江的重要构成内容。
新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透析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三维立体测度理论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1.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