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17:16: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睡眠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睡眠理论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论文

【摘要】对《黄帝内经》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多卧”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多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生理机制;病机;治则;治法

在《黄帝内经》的多个篇章中可见关于睡眠的阐述。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称之为“卧”“目瞑”;对于其病变则多描述为“不得卧”“目不瞑”“嗜卧”“卧不安”“多卧”等。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睡眠的散论集中起来,就发现其对睡眠有深入的认识并已经进行了理论阐述。对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现就《黄帝内经》中的有关内容分论如下:

1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的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系。认为卫气的正常运行规律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而目的开合由蹻脉所司,《灵枢·寒热病》论述:“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蹻脉盈虚又取决于卫气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指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正是卫气的这种运行规律使得人体的卫气在夜间运行于阴分,阴气盛,故产生睡眠;白昼行于阳分,阳气盛,故人体处于清醒状态。

在《营卫生会》篇中又对老人与壮年人的睡眠状态的不同进行了论述,也认为与卫气的运行有关,指出老年人夜间不能熟睡,壮年人白天精力充沛而夜晚熟睡是因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查看全文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对《黄帝内经》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多卧”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多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生理机制;病机;治则;治法

在《黄帝内经》的多个篇章中可见关于睡眠的阐述。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称之为“卧”“目瞑”;对于其病变则多描述为“不得卧”“目不瞑”“嗜卧”“卧不安”“多卧”等。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睡眠的散论集中起来,就发现其对睡眠有深入的认识并已经进行了理论阐述。对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现就《黄帝内经》中的有关内容分论如下:

1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的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系。认为卫气的正常运行规律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而目的开合由蹻脉所司,《灵枢·寒热病》论述:“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蹻脉盈虚又取决于卫气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指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正是卫气的这种运行规律使得人体的卫气在夜间运行于阴分,阴气盛,故产生睡眠;白昼行于阳分,阳气盛,故人体处于清醒状态。

在《营卫生会》篇中又对老人与壮年人的睡眠状态的不同进行了论述,也认为与卫气的运行有关,指出老年人夜间不能熟睡,壮年人白天精力充沛而夜晚熟睡是因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查看全文

广告传播睡眠效应管理论文

在传播学受众研究的进程中,关注说服方式对受众态度改变的有效性,亦即寻找增进传播效果的魔力要素,是自经验-功能学派以来一直令人感兴趣的论题。今天的商业广告传播,人们对广告效果的期待,与早年盛行的“魔弹论”很相似,但结果却难遂人愿。这使我们有必要对当今广告传播效果研究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睡眠效应便是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睡眠效应,是指信源可信性影响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也就是说,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正效果转化。有人也称此现象为信息振幅效果定理。①

睡眠效应被系统地研究始于社会心理学卡尔·霍夫兰。他在1946—1961年期间,与合作者们就传播和态度的改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即耶鲁计划),并于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一书。②在涉及传播者的可信性问题时,他们的假设是:不同可信度的信源将影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感知和评价方式,也影响受众的意见和态度改变的程度。

霍夫兰和卫斯(Weiss)设计了一个系列实验,对两组大学生进行完全相同的传播,传播内容涉及4个话题。对一组对象说明这些内容来自高可信性的信源,而对另一组对象则告知来自低可信性的信源,并对每个话题的观点都使用正反两个版本。研究者分别于传播前、刚结束时和结束一个月后对被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首先确认了被试对象对信源可信性高低的观点与研究者是一致的。随即发现,被试对象对来自低可信性信源的信息内容,被评价为“不公正”、“不合理”,这一点验证了研究的假设。但是,4周后再次调查时,却发现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传播效果降低了,而低可信性信源的效果却在上升,甚至最初的负效果正转化为延迟的正效果。于是,霍夫兰最终的结论是,信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在即时效果上更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缩小。也就是说,从长远看,不管受众感知的信源如何,他们从传播中得到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信源可信性的影响仅限于受众对传播的接受动机。这即是所谓的睡眠效应。

对于广告效果,人们寄希望于传播过程中向消费者施加魔弹般的影响力,击中受众的购买欲望。富有影响力的手段就包括借助高可信性的信源。有名望的媒体和有吸引力的代言人,都成为广告主选择的上策,但结果的却是亦喜亦忧,其中不乏睡眠效应的表现。

现象之一,重金打造的名人广告,起初确实创造了轰动效应,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采用此策略,受众开始出现了见怪不惊的“审美疲劳”,不再相信“听我的没错”式的简单告知。况且,信息超载环境下的受众早已变得忙碌而又健忘,名人广告见多了,难免张冠李戴起来。这样,就使得广告不得不靠不断地重复来强化效果。同时,广告主选择声望高的媒体,也是看中了其受众接触率高和可信性高,但广告看多了,受众也会将媒体内容与广告分离,其广告投入换来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效果。

查看全文

睡眠障碍中医临床诊疗探究论文

关键词:睡眠理论;睡眠障碍;心神;营卫

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一、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查看全文

中医学睡眠概念的特征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查看全文

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研究

摘要:睡眠质量问题是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近期研究表明,医学实习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一些研究对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发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作息时间的改变和就业压力等是影响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基于近年来关于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的研究发现,本文对当前医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睡眠质量问题是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成年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1],一项针对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10国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患者的失眠患病率为32.6%[2]。医学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需要面临长期高强度的临床知识学习、临床实践压力(如夜班、多变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以及生活抉择等,会产生显著的心理压力,引起睡眠不良[3-5]。国内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约有20%~32%的医学实习生存在睡眠问题[6-8],同时医学实习生睡眠障碍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医学非实习生[9-10]。大量证据表明,良好的睡眠质量对神经认知和神经运动具有改善作用,可以提高生理和心理健康[11]。任何未被发现的睡眠问题都可能产生心理压力,对医学生的个人健康以及整个医疗系统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12]。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为改善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1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现状

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是目前国内外评价睡眠质量最常用的测评工具[13]。张莉等[7]在广州对146名实习护生(专科60人,本科86人)的调查发现,护士实习生PSQI总分为6.27±2.99,以PSQI≥7作为睡眠质量差的标准,31.5%的实习护生睡眠质量较差。其他研究多以PSQI≥8作为睡眠质量差的标准,如曾祥英[14]对广州本科实习护生的调查发现,58%的本科实习护生睡眠质量较差(睡眠质量总分6.57±3.02)。可能受到研究样本及评价方法的影响,导致两研究结果差别较大。四川的1项研究发现,19.26%的实习护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显著高于非实习生(7.11%,t=2.731,P<0.05),实习生PSQI总分为7.18±2.02[9]。而杨丽君等[6]对拉萨地区的临床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SQI总分为6.02±2.75,25%的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较差。国内的研究普遍认为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受到学业及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作息时间改变包括上夜班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印度1项调查发现,医学实习生的PSQI得分为4.76±2.36,明显低于国内研究结果,该研究同时发现与医学生相比,实习生和临床研究生失眠和嗜睡问题更严重[11]。与进入临床前相比,临床实习后,医学生白天更易嗜睡,那些报告有睡眠不良和心理压力的学生也更易白天嗜睡[15]。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评价结果可能因为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而有差异,也可能受到样本基线资料如地区、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影响[1]。但是,本次研究发现,医学实习生存在睡眠问题比较普遍,而且存在白天嗜睡或者失眠等问题,关于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现况还需要进行大样本、多地区的综合研究予以评价,为改善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医学实习生睡眠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睡眠障碍护理研讨论文

[摘要]睡眠可以保护大脑免受内外各种刺激的影响并可使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调整大脑功能,促使健康的恢复。精神患者由于大脑机能失调,生活推动政党规律,很多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由于睡眠的障碍导致疾病的恶化,因此保证患者的充分睡眠应引起一定重视。

[关键词]睡眠障碍;护理;临床表现

1睡眠障碍在临床的表现

1.1失眠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表现有入睡困难,亦称“起点失眠”;早醒,谓之“终点失眠”;“睡眠持续困难性失眠”,表现睡浅多梦。

1.2夜惊多见于儿童,发生于入睡后15min~30min,患儿于睡眠中突然惊起,紧张激动,两眼直视,惊叫啼哭,心率快,不能被唤醒,发作后入睡,醒后多不能回忆。

1.3梦言和梦行梦言表现为熟睡中说话、唱歌或哭笑。多见于神经质儿童或具有遗传素质的成人。梦行表现为突然从床坐起,表情呆板,问之不答,可做些简单刻板动作等,有的也可有复杂运动如挑水、切菜等,但事后均自动入睡。

查看全文

儿科护理人员睡眠质量调查探析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科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医院的9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将儿科的46名护理人员设为观察组,其他科室的46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采用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的平均PSQI得分为(8.12±1.8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1.76)分(P<0.05)。观察组每月夜班天数为8~15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d(P<0.05);职称越高睡眠问题越严重,观察组护士、护师及主管护师的PSQI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人员广泛存在夜班天数多、睡眠质量差的问题,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睡眠质量

儿科是医院中极其重要的部门,因患者多为自我表达能力较差的婴幼儿,且家属情绪焦虑,护理难度较大,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抗压能力。因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强度相对较大,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加上三班倒,易导致睡眠质量发生问题[1]。充足的睡眠是保障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导致其出现烦躁不安、精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直接影响护理质量,为此本文就儿科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12月~2018年4月随机抽取医院儿科护理人员46名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其他科室46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在职儿科护理人员,且已获得相关执业资格;在儿科工作1年以上。排除实习或进修的护理人员。观察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护士20名,护师19名,主管护师7名;本科学历及以上15名,大专学历24名,中专学历7名。对照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护士21名,护师18名,主管护师7名;学历为本科及以上14名,大专学历24名,中专学历8名。两组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1.2方法。采用自制基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每月值夜班天数等。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中文版调查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包括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及安眠药物使用情况七个方面,采用0~3分等级评分制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各领域得分之和为PSQI总得分。若总分7分以上说明护理人员存在睡眠质量问题[2]。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平均PSQI得分、不同职称者的PSQI得分和护理人员每月夜班天数。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探索心血管患者睡眠障碍护理措施

【摘要】优质的睡眠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相当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此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本文通过对于影响患者睡眠的原因进行逐个分析并探讨其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睡眠障碍;护理

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可为初段失眠(入眠困难)、中段失眠(睡眠浅、易醒)、末端失眠(早醒),也可为多梦、恶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上述症状亦可混合存在。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现睡眠障碍,它既影响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也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导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现就影响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一、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2009年06月-2100年06月入住本科并排除长期失眠、脑血管疾病等非危重患者并自愿合作的200例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52-86岁,平均68.6岁;退休63例,离休123例,在职14例;冠心病108例,高血压72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病窦综合征5例,心力衰竭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平均住院18天;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入睡困难:从想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h者100例,占50%;不能熟睡:有轻微响声刺激便醒来,一夜中醒来2次以上者52例,占26%;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提前2h以上,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者28例,占14%;睡眠时间缩短:虽有充裕的时间,一夜合计睡眠<5h者12例,占6%;昼夜颠倒:白天昏昏欲睡,夜间保持清醒状态8例,占4%。

1.2研究方法:采用访谈式睡眠调查法(包括上床时间、入眠所需时间、夜醒次数、再入眠所需时间、晨睡时间、是否服用安眠药物及种类剂量、心理状态、不能入睡和夜醒的原因、次日主观感受)和采用李建明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标准,调查时间为患者入院后的4-8天。调查组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采用面对面调查。

查看全文

浅谈心血管病人睡眠护理应对策略

摘要:优质的睡眠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相当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此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本文通过对于影响患者睡眠的原因进行逐个分析并探讨其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睡眠障碍;护理

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可为初段失眠(入眠困难)、中段失眠(睡眠浅、易醒)、末端失眠(早醒),也可为多梦、恶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上述症状亦可混合存在。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现睡眠障碍,它既影响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也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导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现就影响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一、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2009年06月-2100年06月入住本科并排除长期失眠、脑血管疾病等非危重患者并自愿合作的200例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52-86岁,平均68.6岁;退休63例,离休123例,在职14例;冠心病108例,高血压72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病窦综合征5例,心力衰竭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平均住院18天;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入睡困难:从想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h者100例,占50%;不能熟睡:有轻微响声刺激便醒来,一夜中醒来2次以上者52例,占26%;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提前2h以上,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者28例,占14%;睡眠时间缩短:虽有充裕的时间,一夜合计睡眠<5h者12例,占6%;昼夜颠倒:白天昏昏欲睡,夜间保持清醒状态8例,占4%。

1.2研究方法:采用访谈式睡眠调查法(包括上床时间、入眠所需时间、夜醒次数、再入眠所需时间、晨睡时间、是否服用安眠药物及种类剂量、心理状态、不能入睡和夜醒的原因、次日主观感受)和采用李建明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标准,调查时间为患者入院后的4-8天。调查组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采用面对面调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