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行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16:37: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利行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利行业

水利行业报刊网编辑员的素质要求

熟知水利行业特点

水利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又在不断拓宽。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赋予了水利行业更为特殊的重要地位。作为从事水利报刊网编辑的人员,无论是水利专业毕业,还是编辑出版专业或者其他专业毕业,都需要更进一步地认识水利、了解水利、熟知水利。(一)把握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定位。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在现代农业、现代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把水利提升到治国安邦、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高度。作为一名水利行业的编辑,必须深入学习,充分认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新定位,这也是作为一名水利报刊网编辑最重要的政治理论素质。(二)关注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水利改革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既给水利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有许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在此过程中,广大水利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实践探讨必然增加,水利系统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典型经验也不断积累,大量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必然会更加丰富水利行业报刊网等各类媒体。为此,作为水利报刊网的编辑,必须时刻关注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诸如水资源管理体制、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投融资机制创新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提高编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了解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水利报刊网是水利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政策解读的职能。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包含了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编辑人员只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以上仅是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共性内容的罗列,未必全面,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自身出版物栏目设置特点增进了解、增加悟性、不断学习,尽力成为“专家”。

强化工作责任意识

编辑工作,从微观上讲是对一类出版物的加工、制作,从宏观上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保证出版物质量,还是传播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编辑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基础上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一)社会政治责任。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出版工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编辑作为出版工作的主力,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激励、启迪、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社会责任。因此,编辑必须具备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为准绳,时刻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确保图书出版工作不偏离正确方向,切实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文化传播责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水利行业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传承先进水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树立文化意识,精心策划文化栏目,弘扬优秀文化传承,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先进的水文化凝聚精气神,促进水利行业和谐健康发展。(三)质量担当责任。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也是出版社(编辑部)经营生产的生命线。出版物的质量与编辑的责任意识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只有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才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作为把关出版物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质量担当责任,加强自学能力,以复合型、通识型、学习型人才标准要求自己,增强稿件编校过程中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要坚持国家标准,确保编校质量,力争做到“零差错”。要秉持更高的责任心,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编校差错,善于从自己以及他人的编校差错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本文作者:史新明工作单位: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

查看全文

水利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摘要:目前,有些水利规划设计院的职工收入和付出工作不平衡,迫使水利行业进行改企,提升职工待遇。基于此,笔者结合事业单位转企背景,对水利行业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水利行业的相关企业需要做好人员管理、合作管理、风险管理以及技术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其他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想要的项目。

关键词:事业单位;水利行业;经营模式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就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治形势,将某些事业单位转变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在其中。这种改革方式使得研究院进行经营模式的改进,构建企事分开、责任明晰以及科学管理的制度,从整体上提升研究院的市场竞争力。

一、事业单位转企背景分析

在事业单位转企背景下,仍旧有很多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力度,管理的水平比较低,使得研究院缺乏专业人才,对研究院的长久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水利行业市场开放性的增强,使得水利行业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传统的事业单位,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在事业单位转企伊始,很多研究院缺乏对市场竞争的认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企业体制的转变,导致研究院的市场竞争力显著降低[1]。

二、事业单位转企背景下水利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查看全文

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1我国传统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

在对我国的传统模式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因为客户的要求有所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具体选择需要按照现实情况进行选取,从而实现对传统模式的创新发展。水利行业可以保留一定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但仍需要对过往的业务流程进行变革。除此之外,还需要完成对生产经营模式的完善,使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为创新水利行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基础条件。另外,因为水利行业的客户涉及人群比较多元化,所以需要按照现实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要求的经营管理章程,使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据可依,增强水利经营管理模式的整体质量。

2制定水利行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计划

进行水利行业经营管理需要对有关计划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切实提升水利行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制定具体的计划前需要仔细审核相关物料清单,保证清单上的各项标准能够达到计划的规定。除了对物料清单的了解,还需要对外界环境进行一定的考察和分析,保证外界环境不会对经营管理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制定水利行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计划还需要了解探究不同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为实现水利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好一定的规划,为建设相关机制创造有利条件。进行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时,客户的需求是非常多样的,所以必须坚持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相匹配的管理机制。除此之外,水利经营管理还需要对所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关于水利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必须切实考虑项目管理的性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有效的掌控。我国传统水利资源管理无法实现现阶段水利行业经营管理的一系列需求,需要切实考虑各种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真正的创新管理。

3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措施

3.1水利行业控制机制的建设。完善和调整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控制办法,需要认真分析具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建设科学、合理的控制机制,需要综合考虑水利行业内部的各项要素,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最优计划。3.2进行有效的模式控制。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控制要先对定价模式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各项产品需要应用相对应的定价管理模式。为了实现水利行业经营管理的全面控制,需要对其具体的模式进行控制,从而为经营管理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前提的条件。水利行业在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信息控制模式,以控制生产计划。另外,还需要对物料清单进行分析,提高关于水利信息的模式控制。3.3建设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模式需要切实考虑生产经营管理机制。首先,要保持积极的管理思想,保证水利行业的经营管理可以从机制和方法两个方向进行掌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利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方便对整个水利行业进行有效的管控。其次,在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效益模式,促使水利行业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系统性优化控制。在对水利行业进行管理时建立行之有效的水利优化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利行业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最后,为了实现水利行业的大规模管理,必须严格保证生产经营管理方法达到我国生产管理机制的相关标准,从而有效促进我国水利行业的综合性发展。3.4信息技术的支撑。创新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模式还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理论知识的补充以及对现今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实现我国关于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水利行业的科学化经营以及系统化管理,都离不开生产管理方式的改变和进步,所以要不断完善生产管理方式方法,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对水利行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有效管理时,需要将可以有效利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技术上的科学管理。3.5切实考虑经济环境。在对水利行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做到对经济环境的一系列综合考虑,保证在进行经营和管理时可以达到构件要素的相关标准,从而实现对水利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查看全文

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发展,贯彻落实“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攻坚时期。水利发展迫切要求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水利人才队伍。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基层水利,这是水利行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不少地方基层水管单位和县乡水利部门承担着大量公益性职能,工作条件极为简陋,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特别是面对大规模水利建设的繁重任务,基层水利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尤显薄弱。基层水利队伍素质不高,已成为水利队伍能力建设的“短板”。因此,目前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广大基层水利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但基层水利单位职工的岗位多在野外和山区,很分散,集中学习成本较高,各单位经费紧张,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机会。另外,基层单位人手紧、任务重,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加上每年从4月到10月汛期内,都要求坚守岗位,在职职工尤其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很难抽出时间脱产参加集中学习。因此在新的时期,积极探索开展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尤为重要。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的发展思路,无疑为破解水利行业继续教育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继续教育平台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实现网上授课、在线学习、自主考核、跟踪管理,具有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针对性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将极大缓解水利职工的工学矛盾,开辟水利人才教育培训的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培训教育相结合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思考

1.加强规划,做好“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基于“互联网+”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须加强整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加强信息资源整合,落实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应用、评估、安全、支持、保护等方面的相关制度,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网络应用环境,推行能够解决继续教育资源不足、满足学习者多样需求的应用方案。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质量,缓解基层水利人员的工学矛盾,切实提高水利继续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效益,促进水利现代化。建立督导、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制度。应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上级水利部门、继续教育机构、水利基层单位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发挥各相关利益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资源优势,形成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实现多赢。2.构建线上继续教育云平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多时空的学习需求以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APP作为支撑“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打造水利继续教育云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具有大规模、开放性、低成本、个性化、交互性的优势和特点,将使优质教育资源趋向扁平化,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自主学习,从模式、内容、质量等多方面为传统水利继续教育带来全面的变革。水利行业继续教育平台的实现方式,可以组建全国水利高校课程联盟,整合已有的远程教育、在线教育资源,创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型在线教育体系,将分散的继续教育资源聚集、加工、升级、再造,挖掘潜力,凝练特色,形成标准化的课程资源,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继续教育平台的制作与运营,保障继续教育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重视移动终端的主要载体作用,加大移动平台的开发力度,与在线课程资源相匹配,在平台解决“有所学”的基础上,实现“方便学”。3.建立学习支持和公共服务机制,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开放基于“互联网+”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需要有完善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提供支撑。要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的基础设施、应用设备建设;要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开展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网络后台的管理服务,建立与在线学习前端相呼应的相关制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疑问等提供支持与帮助;对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取得的学习成果,提出认证、转换、积累的相关方案,确保学习成果的有效实现。要加强对于参加网络学习的管理,成立由水利主管部门为主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力量捐助和受益者适当出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作用,组成服务队伍,为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4.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化继续教育改革“互联网+”平台的打造并非另起炉灶,线上教育也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模式。基于“互联网+”的继续教育发展,应结合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协调相关部门、高校、水利行业企业等,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实行把实体性面授培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区域内构建多种层次、条块结合、开放共享、相互协调、虚实结合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网络。通过制度机制引领,引导开发建设和汇聚各类优质水利行业培训学习资源,为学习者全面接受终身业务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实践

1.谋划水利行业人才继续教育顶层设计,做好“互联网+”继续教育平台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水利发展人才保障,政府水利主管部门编制了《浙江省水利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水利人才队伍继续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实施水利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在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构建以“省水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统筹建设“浙江省水利行业人才培养及绩效考核信息化平台”“浙江省水利人事人才信息管理APP”等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全省水利人事人才大数据运行,进一步推动水利人事人才工作规范化、流程化。2.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继续教育过程质量管理目前,已开发建成网上报名注册系统、在线学习系统、职称考评系统等继续教育平台,基本建设了继续教育线上教学环境,实现了各系统的对接集成和数据共享,业务涵盖学员注册报名、自主选学、考试、学分认定、考核利用等各教学环节。网上报名注册系统包括报名注册、信息审核、信息查询与统计等功能。系统建成以来,已完成1841人次的报名注册,人员涉及全省11个地市、厅属机关和直属单位。水利职工在线学习系统是实施水利行业继续教育重要的线上教学平台,在网上实现教、学、考、管等多种功能。学员根据自己从事工作类别,按专业分类确定必修课和自选课,系统记录学员课时学习情况。系统也可选定某一专业、某一区域人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考核。3.构建平台课程体系,丰富线上继续教育资源水利行业在线继续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水利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两大类。其中,水利专业课程包括水利案例、防汛抗旱、水文等18方面课程;公共课程包括领导讲话、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社会管理、水文化等13个方面课程。至今为止,平台注册学习人数已达43000多人,建成水利各类专业课程和公共类课程共计368门,可满足学员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自主选学、网上学分认定。学员学分成绩通过系统同步给水利职称评审系统,作为学员职称评审中重要的数据。4.推进继续教育制度创新,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将水利干部教育纳入行业继续教育体系,提升水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水利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全面推行水利队伍能力建设的意见》《全省水库海塘工程管理单位人员岗位培训和岗位任职资格学历教育工作方案》《浙江省农村水电站从业人员轮训试点实施方案》《浙江省水利人员在线学习系统运行和使用管理办法》等多项培训制度。以水利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采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注册资格考试等形式,强化在职人员教育培训,积极推进持证上岗工作,推行网络在线学习学分制,大大提高了继续教育学生网上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全省水利人才队伍的思想素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使水利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水利单位形成学习型组织氛围。近年来,厅属培训机构举办培训班464期,共培训59772人次。5.创新线下教育途径,有效提升水利从业人员素养在做好线上平台建设和线上继续培训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线下人才培养学习新途径。结合“五水共治”“千人万项”“百项千亿”专家蹲点指导服务,选派技术专家、院校老师等服务指导员到艰苦环境、施工工地上去锻炼,到重点水利工程上去“实地培训”,开展工程一线蹲点服务。水利院校及有关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送教到工地等活动,帮助地方水利排忧解难。引导高层次专业人才利用技术咨询、科研技术合作、现场培训和项目聘用等方式,推广水利实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举办“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以技能大师等为项目带头人的带徒传艺、技能攻关训练。开展首席水利员的评选工作,组织首席水利员分批次到台湾交流学习,举办基于水利站长和新任水利员等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多层次多途径的水利行业线下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水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赏。

三、小结

查看全文

水利行业强制性标准与建议

摘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委也开始积极探索标准化改革途径,印发标准化改革指导意见、构建强制性标准体系,开展强制性标准研编和编制。文章系统分析了强制性条文实施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水利行业强制性标准的涵义,以全文强制性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规范》为例,探讨了强制性标准的编制原则,提出了编制强制性标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水利;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标准;监管;建议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将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强化强制性标准管理作为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标准化工作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标准化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意见》(建标[2016]166号),提出要加快制定全文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今后全文强制性标准将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1]水利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已经实施了20多年,极大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安全发展要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新阶段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对水利行业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好支撑高质量水利工程建设。

1强制性条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实施背景

2000年,国务院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一旦违反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该条例打破了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做法,建立了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法规与技术法规相结合的创新模式。[2]为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部了2000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强制性条文的也是我国政府加入WTO后,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现。

查看全文

水利机械行业分析论文

一、水利机械行业的现状

我国水利机械企业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主要从事水工金属结构的制造和施工机械的修配。从60年代开始生产非标准产品,各类水利机电产品及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开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设计,从单件生产到形成较大规模的艰苦历程。改革开放为水利机械行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为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水利部对部分水利水电制造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有重点地扶持了一批水利水电制造企业。同时,建立了水利机械的行业组织,成立了专门从事水利施工机械和水利水文自动化及仪器设计的研究机构,为水利机械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50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水利机械已具备一定的研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机械产品的实力。

尽管我国水利机械行业和水利机械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性能可基本满足水利建设和大型水利工程的一般需要,有些产品的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水利机械行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低,资金短缺,社会负担重,手段落后,设备老化,科研基础设施陈旧,不同类型产品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速度较慢,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产品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现代化水利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外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国内有些企业及产品竞争力不足。如掘进机、挖泥船、节水灌溉设施等机械产品和水利水文自动化设备及仪器仪表,其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还有很大差距。

二、加入WTO后对我国水利机械行业的影响

入世后,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会进一步扩大。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是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工程机械的关税将逐步下调。在今后的5年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平均关税要由2000年的16.4%降到2005年的9%~10%。这样,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国外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的价格将不断降低,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将增强。这将对国内水利机械行业的生产企业带来冲击。

在非关税措施方面,我国实行的是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在今后的4年中,部分大型施工机械产品将逐步取消进口管理,直到2004基本取消进口控制。到时,进口水利机械与我国自行生产的水利机械将完全处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国产水利机械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查看全文

水利行业民主评议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扣水利中心工作,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动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的,以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加强和改进我市水利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为实现生态水利建设新跨越提供坚强保证。

二、工作重点和民评对象

纠风重点: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惠民利民政策措施的落实;继续抓好增投水利投资项目: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工程、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建设工程及防汛救灾专项资金安排使用的监管;继续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规范水利市场行业从业行为;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民评对象:面上以继续加强水行政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点上以推进基层水利单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为重点,以市水利局、水政监察和水土保持监督队伍为重点评议对象。

三、评议内容

查看全文

水利局行业扶贫工作方案

为了2020年彻底解决我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做好行业脱贫攻坚工作,根据水利行业工作特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出的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为指导,按照我市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通过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完成2020年全部脱贫攻坚任务和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二、工作任务

1、牵头联系设计单位对工程进行设计,组织协调各乡镇(街)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处,覆盖人口4513户13468人,其中贫困人口248户537人。

2、对各乡镇(街)74处农村老旧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维修改造,牵头组织维修改造工程概算编制工作,统筹协调各乡镇(街)进行具体实施。覆盖人口8355户28761人,其中贫困人口458户871人。

查看全文

水利行业脱贫攻坚季度自查报告

为推进水利脱贫攻坚,加快实现户脱贫“一超六有”,水务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对标问题,查找短板,奋力推进项目建设,现将第二季度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推进情况

2018年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村21个,其中贫困村21个253户960人,非贫困村18户84人。截止2018年6月20日已完成8个村521人安全饮水工程上,其余村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本月底能完成建设任务。

为全面推进县2018年水利行业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成立了以旺丹局长为组长,分管脱贫攻坚的总工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利扶贫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水利股,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多次召开全县水务系统扶贫工作会,全面传达州、县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水务扶贫工作,三是水务局技术人员到各村指导安装技术;四是监理到各村督促检查质量和进度。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1、部分村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实施村劳动力少,推进情况较慢。

查看全文

运用行业优势加大水利经济发展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了不断巩固和壮大水利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苏州市水利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手抓水利建设,一手抓综合经营,促进经济发展。1998年全市水利经济完成销售收入22.94亿元,实现利税1.34亿元,曾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经济先进集体”,获水利部“全国水利经济突出贡献奖”。依托行业优势发展水利经济,可以说是苏州水利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1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千方百计发展水利经济。经营触角已扩展到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电子元件、丝绸服装、包装材料、建筑材料、汽车修理、乡镇供水、商贸服务等行业。水利经济的销售收入、利税也分别由改革开放初(1980年)的1847万元和356万元发展到1998年的22.94亿元和1.34亿元,销售收入增长了123倍,利税增长了37倍。回顾苏州市水利经济的发展历程,其之所以如此快速发展,从外部环境来看,是和改革开放20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乡镇企业膨胀型发展密不可分的;从系统内部来看,是水利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抢抓发展机遇、致力经济发展的结果。

1.1服务社会,创办实体,水利企业快速发展

水利肩负着艰巨的社会职能,包括流域治理、防汛抗旱、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等,任务重,经费紧,职工劳动强度大,福利收入低。为了弥补事业经费不足,解决子女就业,稳定职工队伍,促进水利建设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苏州市的基层水利事业单位纷纷利用原有的土地、房屋、设备、技术,创办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实体。90年代初发展更快,企业数由1980年的不足百家发展到1998年的411家。资产规模更是膨胀型扩展,总资产由1980年的1400万元扩大到1998年的18.86亿元,增长了134倍。与此同时,一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名星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全市现有一定规模且经营良好的水利工业企业2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家。

1.2注重积累,艰苦创业,水利经济滚动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