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7:46: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稻生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田水稻安全生产潜力分析
水稻镉超标是我国南方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其主要由农田土壤中镉的污染引起。为解决这一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地科研单位与农业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田间试验,提出了多途径、多方法降低稻谷中镉含量的思路[1-2]。这些技术包括推行镉低吸收水稻品种降低水稻对土壤镉的吸收,施用碱性物质降低土壤酸度与镉的溶解度,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降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增强土壤中难溶性镉化合物的形成,施用黏土矿物钝化增加土壤对镉的固定,通过喷施叶面阻隔剂降低进入水稻的镉由根部向可食部分转移[3-6]。这些技术对保障区域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试验也表明,对于镉污染较为严重的农田,采用以上技术中的某一项常常难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因此,近年来也有人提出联合多种技术来治理农田镉的污染[7-9],较为关注的是VIP+n模式(即采用低积累品种+淹水灌溉+pH调控等多种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至今,对同时采用多项技术的效果与单项技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的效果是否有加和性还了解不多,对多技术的联合应用在水稻安全生产上的潜力缺少探讨。为此,本研究在浙西某一镉重度污染农田进行了微区试验,探讨了镉低积累品种、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碱性物质降酸、黏土矿物钝化及生理阻控(叶面肥)等5类技术联合应用在削减糙米镉积累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试验在浙西某一镉重度污染农田中进行。试验地年降水量1365mm,年平均温度为17.2℃;试验前土壤全镉含量为1.214mg•kg-1,pH为5.17,有机质含量26.48mg•kg-1,质地为壤土,有效磷为14.68mg•kg-1,速效钾为112mg•kg-1,CEC为11.34cmol•kg-1。试验材料包括石灰石粉(碱性物质)、蒙脱石(黏土矿物)、叶面阻隔剂(“铁人”牌降镉灵,有效成分主要为硅)。石灰石粉和蒙脱石颗粒均<100目(<0.125mm)。试验水稻品种2个,分别为甬优5550和甬优538,前者为常规品种,后者为镉低积累品种。1.2处理设计。为了保障试验结果的可比性,田间试验采用微区方式进行,试验地总面积约300m2。为了使试验范围内土壤性状基本一致,试验前对试验区耕层翻耕3次,结合人工耙田进行匀田。每一试验小区面积4m2,周围采用土埂覆塑料膜隔离,每一小区单独设置灌、排沟。基于当前镉污染农田中推行的技术及各技术应用的相对广度,共设置10个处理:CK1,常规品种对照,种植甬优5550,其他管理措施为常规;CK2,镉低积累品种对照,种植甬优538,其他管理措施为常规;VP,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种植甬优538,施用石灰石粉5250kg•hm-2;VI,镉低积累品种+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种植甬优538,全生育期保持田面5cm左右的水层;VL,镉低积累品种+叶面阻隔剂,种植甬优538,在水稻生长灌浆期至乳熟期每7d喷叶面阻隔剂1次,共喷3次;VM,镉低积累品种+施用蒙脱石钝化,种植甬优538,施用蒙脱石5250kg•hm-2;VPI,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PIL,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叶面阻隔剂;VPIM,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施用蒙脱石钝化;VPILM,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叶面阻隔剂+施用蒙脱石钝化。每一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石灰石粉和蒙脱石在水稻播种前7d施用,并通过翻耕与耕层混匀。水稻采用直播方式种植。化肥用量按农户常规方式进行,各处理相同。水稻成熟时分小区采集土样和水稻样品。土样采集深度0~15cm,由5点分样混合而成,经风干过0.15mm塑料土筛,用于土壤性状和镉测定。水稻采用整株采集,由5丛水稻组成,先用清水反复冲洗去除土壤和杂质,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清洗后植株按器官分为根部、茎叶和稻谷等3部分,用于镉含量分析。1.3分析方法。土壤有机质、pH、CEC和质地测定采用常规方法[10]。土壤全镉用硝酸-高氯酸消化,土壤有效镉采用EDTA提取,土壤水溶性镉用0.01mol•L-1CaCl2提取;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植物中镉用HNO3-HClO4消煮-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对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1)表明,采取不同技术措施后土壤全镉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常规种植区(CK1)比较,种植低积累水稻品种(CK2)不会引起试验土壤中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变化;同时,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和喷施叶面阻隔剂(VL)也不会影响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含量。但施用碱性物质降酸(VP)和施用蒙脱石钝化(VM)后,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明显下降,并以施用碱性物质的下降幅度较大,前者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分别比CK2下降29.65%和62.75%,后者分别比CK2下降22.10%和37.25%。土壤水溶性镉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土壤有效镉的下降幅度,表明土壤水溶性镉对降酸和钝化的响应更为明显。在施用碱性物质的基础上,进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PI)或喷施叶面阻隔剂(VPIL)不会引起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明显变化;但在施用碱性物质的基础上同时施蒙脱石钝化(VPIM)可进一步降低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分别比VPI下降13.60%和14.29%。在VPIM处理的基础上,再喷施叶面阻隔剂(VPILM)也不会引起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明显变化。施用碱性物质(包括VP、VPI、VPIL、VPIM和VPILM等处理)可明显提高土壤pH值,大约上升1.2个pH单位;施用蒙脱石(VM)则会引起土壤pH值的轻微下降,下降量约0.17个pH单位;但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或喷施叶面阻隔剂对土壤pH值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施用蒙脱石(包括VM、VPIM和VPILM处理)可轻微增加土壤的CEC,约增加1cmol•kg-1,这显然与蒙脱石具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有关。2.2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水稻各器官中镉积累有明显的差异(表2),根部明显高于茎叶和糙米,而茎叶中镉含量又明显高于糙米。从表中结果可知,各种技术措施及其组合对各器官中镉含量的影响程度与方式有所差异,其中对根部的影响相对较小。镉低积累品种(CK2,甬优538)各器官中镉含量明显低于常规品种(CK1,甬优5550),前者根部、茎叶和糙米中镉含量分别比后者低27.09%、26.73%和31.23%。与CK2比较,施用碱性物质降酸(VP)和蒙脱石钝化(VM)均可降低所有器官中镉的含量;而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和施用叶面阻隔剂(VL)对水稻根部镉含量影响较小,甚至略有增加(根部镉含量分别比CK2提高3.42%和2.98%),而这两种技术对茎叶和糙米镉含量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引起的根部镉轻微增加可能与淹水还原增加了土壤中亚铁数量,而亚铁可迁移至根附近在根表被氧化形成铁膜,增加了对镉的固定有关;而施用叶面阻隔剂由于阻隔了镉由根部向地上部分迁移,因而相对增加了根部镉的积累。施用碱性物质降酸(VP)和蒙脱石钝化(VM)后,水稻根部镉含量分别比CK2下降17.06%和10.88%,显然这是土壤中活性镉下降的结果。对茎叶中镉降低作用的大小:施用碱性物质(VP)>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蒙脱石(VM)>施用叶面阻隔剂(VL),依次比CK2降低23.58%、18.90%、12.20%和4.98%,其中施用叶面阻隔剂(VL)对茎叶镉的降低较不明显。对糙米中镉降低作用的大小:施用碱性物质(VP)>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施用叶面阻隔剂(VL)>蒙脱石(VM),依次比CK2降低39.21%、31.89%、21.01%和12.38%。VPIL与VPIM组合方式对茎叶与糙米镉含量的影响不同,茎叶中镉含量是VPIL高于VPIM处理,糙米中镉含量是VPIL低于VPIM处理,原因可能与施用叶面阻隔剂(VPIL)降低了从根部向上迁移进入籽粒的镉,而更多镉停留在茎叶中有关。表2中结果还可以看出,VP、VPI、VPIM、VPILM处理,随着用于镉污染治理技术组合数的增加,茎叶和籽粒中镉含量依次下降。其中,茎叶中镉含量依次为0.752、0.689、0.654、0.673,糙米中依次为0.324、0.232、0.195、0.165mg•kg-1;同时,采用4种技术可保证糙米中镉含量低于食品卫生标准(<0.20mg•kg-1)。以上结果表明,多类技术组合应用的效果明显高于单一技术,效果随组合技术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但表中结果也表明,多技术组合的效果不具加和性,随着应用的组合技术增加,其效果的增加量逐渐下降。例如,表中VP处理、VI处理与单独低积累品种处理(CK2)比较,糙米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0.209和0.170mg•kg-1,而在VP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的处理(VPI),其糙米中镉含量仅比VP处理下降0.092mg•kg-1,低于以上的0.170mg•kg-1。又如,在VPI基础上再施用蒙脱石钝化的处理(VPIM)糙米中镉含量为0.195mg•kg-1,比VPI处理降低0.037mg•kg-1,此下降量远低于VM与CK2之间糙米镉含量的差值(0.066mg•kg-1)。同样,VPIM处理与VPILM处理之间糙米中镉含量的差异(0.030mg•kg-1)体现了施用叶面阻隔剂的贡献,但此值也远低于镉低积累品种对照(CK2)与镉低积累品种+叶面阻隔(VL)之间的差值(0.112mg•kg-1)。
3小结
水稻养殖生产技术思考
摘要:介绍了我国稻谷生产领域的主要成就以及各种大米的生产加工技术,以指导大米的合理加工和消费。
关键词:大米;种植;加工
1稻谷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1.1生态化种(养)殖技术
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生产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集中地,其中包括鱼类、野生动物、畜禽、植物和微生物。稻田养鱼在我国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浙田稻田养鱼因有着悠久历史,2005年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近年来,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我国又发展了“稻鸭共生”、“稻田养蟹”、“稻田养小龙虾”、“稻田养泥鳅”等多种生物多样的稻作模式[2]。
1.2矮秆水稻、杂交稻、超级稻
唐山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全市2011年水稻栽植面积70.4万亩,主要分布在唐海、丰南、滦南、乐亭、南堡等沿海县区。截止目前,全市拥有插秧机670台,育秧播种成套设备22套,大型机动喷雾机480台,水稻收获机械1200台;2011年,全市水稻机插面积25.3万亩,占栽植总面积的36%;机收水稻50.07万亩,占栽植面积的71.12%。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环节发展情况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一般包括:耕整地、育秧、栽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
1.1耕整地环节
在水稻生产的耕整地环节,目前已100%实现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方式以拖拉机配套铧式犁和旋耕机进行翻耕和旋耕为主。如果后面采用水稻机插作业,则对耕整地环节的作业质量提出了专项要求,其要求:一是耕深一致。二是上细下粗。三是地面平整。四是泥水分清。这样的要求,比传统的耕整地质量要求要高得多。
1.2育秧栽植环节
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意见
水稻是我县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2万亩左右。为巩固我县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成果,扎实推进水稻机插秧,确保实现2014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增强思想认识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直接体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和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构成了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内容,而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是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首要目标。目前,我县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我县各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不均衡,一些镇(区、场)对农业机械的作用和优势认识不足,对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整体推进速度不快,严重制约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进程。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苏北地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仍是我县巩固和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长久之计,是当前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各镇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需要,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务必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完成我县2014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任务。
二、明确发展目标
2014年,全县要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方针,突出抓好水稻育秧、机插秧两个关键环节,切实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水稻低温烘干装备,提升水稻品质,保证丰产丰收。
具体目标:全县新增水稻育秧成套设备27台,保有量达40台以上;新增水稻插秧机330标准台,保有量达2877标准台;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85%和99%;新增粮食低温烘干装备14台(套)。
农业厅水稻生产发展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水稻生产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水稻生产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此意见。
一、加快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稻是我省重要的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扩大引黄灌溉,大面积高产开发,一优双高开发、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和优质无公害稻米及产业化开发等措施的实施,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水稻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加快,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开始起步,制定实施了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稻米质量逐步提高,种植效益不断增加,一大批优质无公害水稻、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相继建成。新乡、濮阳等地的大型稻米批发交易市场开始运行,稻米深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工技术不断进步,稻米的营养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有了新的提高,全省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势头强劲,水稻种植已成为沿黄地区和豫南地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与*年相比,2006年全省水稻面积904万亩,增加了215万亩,稻谷总产量426.69万吨,增加了1*万吨,单产472.1公斤/亩,提高了10公斤,单产比全省粮食平均单产高出30.4%。中籼稻亩纯收益315.5元,粳稻亩纯收益610元,显著高于其它粮食作物。
尽管我省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种选育和繁育工作滞后。沿黄稻区可供选择的优质高产抗性好的优良品种较少,品种更新换代较慢;豫南稻区外引品种较多,生产上品种使用存在多乱杂现象。二是优质稻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推广速度较慢,优质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较小。三是水稻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统防统治面积较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水稻形势不相适应。四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机械插秧不到1%,机收面积只有一半左右。五是稻米精深加工能力不高,包装档次较低。今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好上述问题,进一步推动水稻生产发展,对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发展意义重大。
二、工作思路与发展目标
气象观测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气象观测对水稻生产的重要性
水稻是每年农作的重点种植对象,其产量和质量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受光照、水分、温度的影响较大。而气象观测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展的对农服务,主要通过气象观测站,使用技术设备检验云层的厚度和未来的天气变化,有效防止高温、干旱、雾霾等不利天气对作物产生影响。利用气象观测手段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三农”的发展。现阶段气象观测包括的主要业务有气象预告、预防服务和农业科研,对水稻的种植生产环境包括物理要素、环境要素、营养要素及气象要素等。随着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点的增加,气象预测结果也越来越准确,工作布局更加科学。明确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气象观测,提高水稻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是每个气象观测人员都应面对的问题。
2气象观测对水稻生产的主要影响
2.1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气象观测能提供未来几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测,如光照、降水量、温度、湿度等,这些都是决定水稻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如光照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来源,能调节作物内部的物质交换,提高酶的活性[1]。光合作用需要的营养物质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虽然光照与水稻的光合作用没有明确的联系,但在湿度、温度、水分等条件都充足的情况下,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会随之增加。但如果光照强度超过饱和点,就会破坏水稻体内细胞的原生质,使得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降低,水稻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合理把握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光照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气象观测的结果,分析水稻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天气变化,做好及时的应对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人工影响天气或延缓种植时间等。2.2预防冷害的不利影响。冷害发生在水稻生产和发育的各个阶段,主要是指环境临界温度过低而造成的水稻生理障碍,包括障碍性冷害和延缓性冷害。低温会对水稻植株和体内器官造成致死性伤害,如秧苗黄枯死亡、花粉粒无法受育、穗粒空瘪等。如果冷害发生在开花期,则会破坏授粉受精的过程;抽穗前遇到冷害,会使得抽穗延期或不能按期开花,籽粒重也会严重下降。气象冷害的主要指标有环境因素和温度指标。秧苗期冷害的受害指标为日均气温低于11℃,最低气温低于2℃。湿度过高,超过了73%左右,且低温持续天数达到3d及以上的会对秧苗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有良好的日照,也会造成青枯死苗现象,而一旦出现连续阴雨天,则会导致秧苗黄枯死苗。减数分裂时期的水稻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此阶段最适宜生长的日均气温为21~26℃。受害指标为日均气温低于20℃,最低气温低于15℃,低温持续时间超过3d会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率[2]。开花期的受害指标为光照强度高而日均气温低于18℃,持续4d会延长花期;光照强度低而日均气温低于20℃则会增加空瘪率。通过调查,气象观测能有效提供冷害天气发生的具体时间,帮助种植户减少因冷害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达到很好的效益目标。2.3及时做好抢种、补种工作。水稻种植可分为单季稻和双季稻(连作稻)。前者是每年在同一块稻田种植一季度的水稻,多为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湿度较高,热量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种植两季。根据地区的不同,水稻品种的种植也有差异。早稻品种感温性强、感光性弱,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弱、感光性强,种植所需要的气象环境也有差异。水稻种植时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对此应当进行及时补救、抢救和改种,确保多种多收,弥补灾害损失。在气象观测的结果支撑下,对于淹死的稻田,可以积极组织秧苗调剂并补种水稻,抓紧时间做好早稻的翻秋工作,尽量扩种水稻。翻秋所选用的品种最好是早熟或中熟偏早的水稻。另外,大风也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水稻成熟期,大风会造成水稻倒伏,影响抽穗速度,甚至无法让麦穗完全抽出来;其次,强风对稻粒的灌浆也有严重影响。因此,正确选择水稻的播种时间非常重要,可利用气象观测得出合理的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
3结论
水稻的选种、种植、发育和收成均与气象环境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间,气象带来的影响最大。气象观测工作者应当做好种植时间的选择,判定气象是否适宜,并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达到水稻高产高质的目标。
水稻生产机械化措施论文
摘要: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今天,如何发挥机械效能,提高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准,使水稻生产效益最大化,是目前水稻生产的首要问题。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及经验教训,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索与总结完善。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普及,购机补贴范围扩大,农户购置机械积极性十分高涨,但实际操作技术应用水平低,生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技、农艺技术不配套,各技术环节标准化作业程度低,使产量效益提高缓慢,自2007-2009年跟踪调查结果
稻谷价格按照国家三等收购价计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
连续三年最高亩产达到602kg,亩增产86kg稻谷,最高增产幅度15.38%,最低亩产487.0kg,但也有减产地块,最多亩减产45kg,最大减产幅度为8.39%。增收部分来源于增产和节省投入两部分。2007年机插总体表现为减产,2008年由于技术的逐渐完善,表现为增产点次多,增产幅度大,效益较可观。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机插增产比例增大,增产幅度12%~15%,仍有减产地块。但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00kg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黑龙江省阿城区何长海自2007年开始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每年种植水稻200多亩,购置粉土机、育苗机、施肥机、收获机等配套机械12台套,在2009年种植东农429,平均亩产达到605kg产量水平。虽然水稻机械化生产总体应用水平还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水田整地机械应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全县水稻生产整体方案
为加快水稻生产步伐,推进我县水稻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目标迈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广大棚育秧,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一江三河”和地下水资源优势,提高稻作科技含量,挖掘水稻种植潜力,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和效益。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坚持“确保水源、群众自愿”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管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根据我县2010年水田种植面积及工程配套现状,结合各乡镇水田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优良品种、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在提高灌溉保证率的基础上,巩固老稻田,合理开发新稻田。水田面积在2010年25.12万亩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水田5.12万亩,达到30.24万亩。
三、主要措施
水稻机械化生产困境以及解决举措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普及,购机补贴范围扩大,农户购置机械积极性十分高涨,但实际操作技术应用水平低,生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技、农艺技术不配套,各技术环节标准化作业程度低,使产量效益提高缓慢。
稻谷价格按照国家三等收购价计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连续三年最高亩产达到602kg,亩增产86kg稻谷,最高增产幅度15.38%,最低亩产487.0kg,但也有减产地块,最多亩减产45kg,最大减产幅度为8.39%。增收部分来源于增产和节省投入两部分。2007年机插总体表现为减产,2008年由于技术的逐渐完善,表现为增产点次多,增产幅度大,效益较可观。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机插增产比例增大,增产幅度12%~15%,仍有减产地块。但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00kg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黑龙江省阿城区何长海自2007年开始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每年种植水稻200多亩,购置粉土机、育苗机、施肥机、收获机等配套机械12台套,在2009年种植东农429,平均亩产达到605kg产量水平。虽然水稻机械化生产总体应用水平还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水田整地机械应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多数选择宁波或18马力四轮车带五铧犁以翻地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积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沟,生地楞伐块比例大,翻耕地块一般需48小时浸透,增加泡田时间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约4~5小时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质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时间掌握不准,耙地过细腻,渗水速度慢,延迟插秧时间,高差大等都影响插秧与灌溉都不同程度影响插秧作业质量。
2机械育苗质量差,壮秧效果不达标
主要问题有软盘床土厚度不够,播量过大,秧田管理不科学。底土过厚或过薄,农户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担心底土厚盘根不好,插秧时漏穴,一般铺设1.5cm以下,底土过薄种子密度大,床土养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龄秧苗出现发黄脱肥现象,出现小苗弱苗现象,播量过大,农户过分担忧插秧缺苗,补苗问题,随意加大播量,最多由650g增加到700g多至750g/m2,最多达到800~1000g/m2,播量大,单位面积秧苗根条数多,地下部水肥争夺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长,苗弱,茎弹性减弱,第一鞘长增加叶间距拉长。插秧时植伤率提高。田间保苗率下降。再者秧田管理粗放,机插秧要求适宜的株高、叶龄,否则对插秧质量有一定影响,秧田管理不及时,温湿度不适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长最适宜温度进行放风管理,浇水次数多,秧苗整齐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达到机插要求,田间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水分过大达不到旱育壮秧标准,盘根受影响不能形成毯式秧盘。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
1机械全程化技术分析
所谓机械全程化,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机械完成水稻的生产,加工,包装。而详细地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水稻生产全过程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它主要包括一些农业技术和农艺要求,比如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农机作业,以及耕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干燥等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一些机械化操作。1.1水稻棚盘育秧技术:盘土配置、播种、盘土规格。1.2水田机械化整田技术:基础整地、播秧前整地。1.3泡田技术。1.4水稻机械插秧技术。1.5水稻机械收获技术。1.6粮食处理机械化技术。在近几年宝应县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买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机具、并且引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宝应县地区水稻是最主要的大众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植保、排灌、收获、加工等生产环节完成机械化作业有极大的困难,所以水稻机械化种植方面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难点。
2宝应县对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各种应用成效
2.1我县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为一年两熟制。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对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择以及其生产效率问题是不明确的。以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的耦合,构建了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概念模型,归纳得出江苏省当前有24种典型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并分析了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历程,并与日韩发达国家相关机械化生产模式相比,得出其还有进一步发展优化空间。
2.2我县在用机械化创造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对周边地区的村民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和先进装备的引进,还为宝应县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农业机械化事业在生产实践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宝应县的农业生产力。
2.3我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正在对其它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进行探索,以期建立起适合现代农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宝应县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