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7:31: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水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稻

水稻旱育稀植

1苗床准备

旱育秧是在旱土状态下进行育秧,必须选择适宜地块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农家肥为主。标准是手握成团、泥不黏手、落地即散,直观指标是肥、细、松、软、厚。提倡选用菜园地,实行水稻育秧、蔬菜种植、油菜育苗一田化,既能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又能培育壮秧、壮苗,缓解用地茬口矛盾。苗床面积应根据移栽大田数确定,一般1∶30~40,即每公顷大田准备300m2左右苗床。

2整地作畦

秧床整地作畦要求上细下粗、上实下松。在播种前施肥并耕翻1~2次,耕翻应耕深15cm以上,做成畦宽1.2~1.4m、沟宽50cm、沟深20~30cm的畦,苗床四周开好围沟,以保证排水通畅。畦整平后用2.0kg壮秧剂加干细土20kg充分混拌可撒施25m2苗床,再反复耙匀于0~5cm深的土层内,用木板压平,浇透水即可播种。

3播种

按每平方米播种子50g计算总用种量,用25%使百克乳油2500倍液浸种36h即可直接催芽,催芽至露白后将破胸谷均匀撒播在床土上,可采取分畦称量多次撒播的方法,确保床面落籽疏密一致、均匀。撒播后用木板轻轻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再用过筛细土分几次用手撒覆在苗床上,将种子盖严,厚度应以不露籽为宜,约0.5~1.0cm。土撒完后用漏壶式喷雾器喷水,能使苗床水分充足,种子顺利生根发芽。最后插高20~30cm拱架,盖好薄膜,四周压实防止透风。

查看全文

水稻培育技术

1水稻湿润育秧关键技术

1.1种子处理

主要包括晒种、浸种、消毒和催芽。水稻种子播前宜摊晒l~2d,促进种子中酶的萌动,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选用适宜药剂浸种,可有效杀灭种传性病菌,杜绝或减轻大田发病。

1.2选好秧田

选择背风、向阳、离水源近、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结构良好、杂草少、无病虫、离本田近的地块作秧田。若是盐碱地应洗盐,使耕层含盐量降到0.2%以下。北方一季稻区多为旱整地,结合耕地施优质有机肥60~75t/hm2,然后整平耙细,要求畦面平,高低不过寸。

1.3播期与播量

查看全文

水稻稻曲病治理试验综述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真菌性病害,农民称“丰收病”。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水稻品种更新、耕作制度变化等原因,该病害发生面积有所增加,发生程度日益加重,已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对稻米质量、人畜安全、自然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为此,2010年作者对使用不同机械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进行了大田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姜堰市沈高镇双徐农场,水稻品种“甬优8号”,水育移栽稻,施药时水稻长势好,肥力水平高。

1.2供试药剂及施药时间

每667m!用2.5%纹曲宁水剂250mL(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水稻破口前3~5d(8月27日)施第1次药,第1次药后隔7d(9月3日)施第2次药。

查看全文

水稻僵苗防治对策

1水稻僵苗的发生原因

1.1缺素僵苗

缺素僵苗常见的是由缺磷、缺钾或缺锌等3种元素造成的僵苗。缺磷僵苗,叶色呈暗绿或灰绿色,并常沿叶脉纵向卷缩,远看苗色暗绿中带有蓝紫或灰紫色。缺钾僵苗,开始时下部老叶尖首先发黄,并伴有赤褐色斑点发生,斑点沿叶缘向基部扩展,连成条斑,叶片枯死;部分品种不显赤褐斑点,起先下部叶全叶呈赤褐色,而后扩展至全株,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远看似火烧焦状,故又名赤枯病。缺锌僵苗,棕色至褐色的叶斑从下位叶的中部开始出现,逐渐扩展至叶的上部和基部,中基部和中脉常有失绿现象。我县土壤pH值均大于7,土壤呈弱碱性,土壤缺磷、缺钾、缺锌的田块较多,尤其是古邳、庆安、姚集、魏集等抛沙土地区,缺素较重,虽然底施肥料时,增施一部分磷肥、钾肥和微肥,但在撒施时由于施用不均,而造成田间水稻僵苗呈现点状分布。

1.2中毒僵苗

由土壤中有毒性还原性物质引起,主要有硫化氢、低级饱和脂肪酸和低价铁、锰离子等等。其中硫化氢毒性最强,中毒症状与土壤中各类还原性物质的浓度高低有关,共同的症状是必伴有大量黑根、腐根发生,土壤发黑,有臭味。我县出现中毒性僵苗主要原因是:①未腐熟的有机肥(人、畜和家禽粪肥)用量过多或耕翻过迟。②耕层土壤长期积水,导致还原物质的积累。③前茬秸秆未经深翻掩埋在土壤表层富集,经长期淹水后腐烂沤根而至。④水源性污染造成水稻僵苗。水源性污染主要由污水排放造成灌溉水中的有毒性物质(酸、碱、重金属离子)累积。

1.3冷害僵苗

查看全文

水稻集中育秧办法

为了积极推进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提升水稻育秧技术及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双季稻生产发展,根据《政办函[2012]6号关于2012年市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机构,强化服务

成立镇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镇长任组长,农办、农业服务站、水管站、各农资店为成员。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站内,由农业服务站站长刘志刚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

集中育秧技术指导服务由农技专干负责。周天乐负责泮春片集中育秧点的技术服务;沈红波负责龙伏片集中育秧点的技术服务。同时组织各村(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集中育秧的好处和作用。

二、工作目标

2012年,全镇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其中机插秧面积达到2000亩。扶持和发展水稻集中育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5个,通过开展集中育秧,大幅度减少早稻直播,杜绝晚稻直播,扩大机械插秧面积,促进全镇双季稻生产发展,实现水稻增产增收。

查看全文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1主要病虫发生动态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霍邱县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特别是沿

淮地区褐稻飞虱大发生与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2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霍邱县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总体化防战

查看全文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1.培育壮秧,中小苗移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生态条件适期播种,苗床每100米2施有机肥100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公斤。播种量为10.0-22.5克/米2。秧田期一般20天,秧苗长到5叶左右及时移栽到大田,保持根系不干。移栽时要求浅插,秧苗直立,减少根系损伤。

2.单本稀植:单本稀植有利于根系和冠层发展,避免多本引起的根系竞争。杂交稻一般移栽密度为亩栽8000-9000株(行株距35-40cm×20cm),常规粳稻移栽密度一般为亩栽11000-12000株(行株距30-35cm×20cm)。土壤条件好的行株距可以增大些,如在天台杂交稻两优培九移栽密度为6000-8000株,亩产达732公斤。在玉环SRI示范方采用常规稻春江糯2号移栽1.0-1.2万丛,亩产716.8公斤。

3.好气灌溉:移栽期浅水插秧,返青期土壤保持足够水分,以后可以采取浅水灌溉,等落干后进行第2次灌溉,如果期间下雨能满足水分要求可不必灌水。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可采用湿3-5天,干3-5天干干湿湿灌溉,保证土壤通气便于根系生长。生殖生长阶段保持1-2cm薄水层。此外,水分管理措施还要根据土壤类型、劳力情况和其他因素而定。

4.精确施肥:适施氮肥,增加钾肥用量,重视有机肥投入。一般每亩要求施有机肥1000公斤,全部作基肥,亩总施氮量13.5kg(基肥∶追肥∶穗肥比6∶3∶1),施氯化钾10kg(基肥∶追肥比1∶1)。后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喷磷酸二氢钾1-2次。

5.综合防治:因为水稻强化栽培在田间不能以水压草,杂草容易生长,草害问题比较严重,要进行化学除草。一般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分蘖肥时拌除草剂施下,结合灌水。水稻强化栽培一般纹枯病很少发生,但螟虫危害较重。害虫防治以螟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为主,可用锐颈特、杀虫双和扑虱灵等,在喷药时应增加用水量。

查看全文

深究水稻稻曲病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俗称“生谷花”,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5%~10%,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米质,降低商品率[1]。近年来,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稻区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已上升为休宁县主要病害。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农民对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并不了解。稻曲病早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农民很容易忽视,从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表现明显时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没有效果还造成稻米品质下降,食用后影响健康。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现将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水稻特征及栽植技术

常农粳6号(原名粳08-2),系2007年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常粳06-4/武2401配组选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优点,201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117)。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常农粳6号全生育期为161d,生长期在5月中下旬至10月底,为中熟晚粳稻。

1.2植株形态株高92cm左右,生长清秀,株型紧凑,叶色中绿,叶片挺,群体整齐度较好,长势旺盛,后期熟相好。全生育期总叶片数、伸长节间分别为18~19张、6~7个。

1.3产量2008—2009年常农粳6号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9331.5kg/hm2,比对照品种武运粳7号增产9.54%,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常农粳6号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138.0kg/hm2,而对照品种产量仅为8304.25kg/hm2。常农粳6号在大面积种植时,产量达到9000~9750kg/hm2[1]。田间表现较好,成穗率高,分蘖力中等偏强,有效穗达到300万~330万株/hm2,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92%以上,千粒重28g以上。

1.4抗性(1)抗病性。根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2008—2010年鉴定结果,稻瘟病苗期均为0,表现高抗;穗颈瘟为1~2级,表现抗;白叶枯病4个生理小种均为1~3级,表现抗;条纹叶枯病(姜堰3.95%、14.00%,靖江5.56%、12.50%、16.70%)表现抗[2]。(2)抗倒性。常农粳6号茎秆坚韧有弹性,抗倒性强,有利于机械收割。

查看全文

水稻落粒性研发

落粒性是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之一,易落粒或难落粒的水稻品种都不宜在生产上使用。一般来说,野生稻的自然落粒性是其区别于栽培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野生稻的籽粒成熟时,籽粒会立即落下,这样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小动物吃掉,从而为野生稻的正常繁衍提供了保证,但是这种野生稻落粒习性会给人类的收获带来极大的不便,并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因此,在驯化的过程当中,野生稻落粒习性被选择掉了。在栽培稻中,籼粳稻在打谷落粒性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粳稻比籼稻难落粒;有些粳稻极难落粒,给收获带来极大不便,而有些籼稻比较容易落粒,又给产量带来损失。适宜的落粒程度是与水稻的收获方式相关的:在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时,中度落粒的品种受到欢迎;使用小型的头部送料(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难落粒到不落粒的品种时才最有效;中度落粒的品种也适于使用手工收割和脱粒。对于容易落粒的品种,无论其产量有多高,由于它们在收获中减产严重而不会受到欢迎。利用野生资源的育种项目也经常受到连锁累赘的干扰,因为易落粒性通常与目标性状是连锁的。因此,开展水稻落粒性的相关研究对水稻人工驯化的研究以及培育落粒性适度的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综述了水稻落粒形成的生理基础与形态解剖、落粒性的遗传与QTL/基因定位,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1水稻落粒生理基础与形态解剖学和细胞学特征

水稻种子的落粒性受护颖和枝梗之间离层(ab-scissionlayer)的形成所控制。在种子脱离过程当中,离层首先在脱离器官的边沿形成。水稻枝梗组织中离层的形成发生在抽穗前16~20d,也就是配子体细胞在幼穗中开始分化的时期。水稻枝梗中的离层由1~2层小而圆的薄壁细胞组成,而周围的枝梗和颖片细胞是由大的厚壁细胞组成。当种子成熟时,离层细胞降解,使得水稻谷粒很容易从母体植株上脱离下来。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离层形态。一些品种没有离层而且不落粒,而一些品种中则具有不降解的离层。在易落粒的品种中,具有从表皮到接近维管束的发育良好的离层。有些品种具有从表皮到维管束向上倾斜的离层。在这些情况下,在两个离层之间由不降解部分组成的支持区,比易落粒品种的宽,从而导致出现了中度到难落粒的性状。有些品种具有薄壁细胞和厚壁细胞共存的不规则的离层。有些品种在枝梗的内稃侧具有部分发育的离层,而另一些品种在内稃侧具有完整的离层,而在外稃侧则具有不规则的离层。通常,乙烯促进这种脱离过程,而生长素则抑制脱离过程。出于对特定信号和环境因素的响应,水解酶的活性在离层细胞中被激活,从而引起离层细胞中的胞间层和细胞壁的降解。

2水稻落粒性的遗传与QTL/基因定位

多数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水稻落粒性的基因主要有2类:主基因和QTL。在主基因方面,落粒性的遗传主要是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试验中,易落粒表现为显性遗传;在栽培稻中,易落粒与难落粒品种间进行杂交时,二者均可能表现为显性。通过对野生稻与栽培稻及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遗传研究,迄今已定位5个落粒性基因,即sh-1、sh-2、sh-3、sh-4和sh-h,分别被定位在水稻第11、1、4、3和7染色体上。其中,sh-2被认为是籼稻和粳稻亚种中主要的落粒性基因,sh-3则来源于普通野生稻。李平等(1996)利用籼粳杂交产生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将sh-2定位在第1染色体RFLP标记RGI72b与RG152b之间。随后,Konishi等(2006)克隆了该基因。Sobrizal等(1999)利用BC4F2群体和RFLP标记对sh-3进行了定位,sh-3位于第4染色体R1427和C107之间,与标记的遗传距离均为2.3cM。随后,该基因被克隆[1,6,7]。在QTL方面,Fukuta等[8]利用籼粳交后代F2分离群体,对落粒性进行了QTL分析,在第1、2、5、11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QTL,其中第1染色体上的QTL为主效基因,推测它可能位于sh-2附近。Xiong等[9]利用Aijiaonante/P16的F2分离群体,共检测出5个落粒性QTL,分别位于水稻第1、3、4、6和8染色体上。Cai和Morishima[10]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在水稻第1、4、8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落粒性QTL。沈圣泉等[11]利用珍汕97B/密阳46所构建的RIL群体,分别在第1、2、3、6、7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7个落粒性QTL,并分析了每个QTL的效应大小。许旭明等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到与籼稻落粒性相关的7个QTL,分别位于第1、2、4、6和7染色体上。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与其受体亲本之间只存在染色体置换片段的差异,通过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与其受体亲本之间以及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之间的性状比较,就可以鉴定出置换片段上的QTL,并可对其遗传效应进行分析[13-14]。由于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消除了遗传背景的干扰,能将复杂性状分解成简单性状,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栽培稻(包括杂草稻)之间的落粒性QTL分析表明(表1),除了第10染色体,其它染色体上都被检测到有QTL,其中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的频率较高。这些QTL解释变异为0.52%~68.6%。籼稻之间检测到的QTL解释变异较小(0.52%~13.0%),而籼稻与粳稻之间检测到的QTL解释变异较大(4.0%~68.6%)。而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TL解释变异也达到了69%,这表明这个QTL是主效QTL。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