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5:20: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书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书画协会述职小结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我叫,来自级电子商务班。首先,让我仅代表我们书画协会全体成员,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们协会发展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现在由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协会。
阳光学院书画协会成立于2002年9月,是阳光学院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是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提高及审定自身水平的组织,是同学们在课余发挥一技之长的场所。协会以“沟通艺术,弘扬国粹”为宗旨,成立志今与学院共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为学院赢得了许多荣誉。在代表我院参加福州大学第17届文化艺术节书法比赛中,我们协会会员获毛笔书法一等奖;在参加第18届文化艺术节包揽了毛笔书法前三名和第五名,漫画作品获得三等奖;在第六届全国高校书画艺术大奖赛中,由协会特聘教师,全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金木老师为指导的,以黄胜蓝同学为主的协会四位学员代表我阳光学院参赛,不辱使命,分获大学书法组一、二、三等奖,大展我阳光学院学子的艺术风采。书画协会作为阳光学院一大明星社团在学年以及学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阳光学院“最佳社团”。年度,荣获“最佳人气社团”称号,学年我们又荣获“星级社团”称号,赢得学院老师及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社团应该是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组织,而不应该是某些同学获取私利的工具。自工管的同学创办书画协会以来,每一位继任的书画协会会长都牢牢秉持着协会的两大原则,一是“协会决不以商业化模式运作”,二是“协会决不为纳新不惜名誉虚假宣传”。书画协会成立至今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基于牢守这两大原则,从而一直在同学们中保持着较高的评价。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这也保证了我们协会良好的运作及更好的发展。
上学期,我们协会除了常规活动--也就是每周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半在商学楼的会员书法培训课和美术培训课以外,还举办了第届现场书画大赛,组织了会员参观省美术馆举办的松溪版画展等活动。在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下,这些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工作中可能还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热情把书协工作做得更好。
紫砂艺术书画诗情综述
“书画诗词”在紫砂艺术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光器还是花货。很大一部分都运用“书画诗词”的内容形式进行壶体装饰。以“书画诗词”来进行紫砂艺术装饰.不但增添了紫砂陶艺本身的文化气息.更是把“书画诗词”的艺术魅力引入紫砂艺术并吸收发扬.逐步孕育出具有紫砂器皿上独特风貌的“书画诗词”形式
1书法、汉字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使用
中华民族的汉字历史非常久远.相传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距今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历史角度来看。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汉字经过图形文字、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也就成了迄今为止唯一仍在使用的、具有象形寓意的文字。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又通过纂刻艺术跳出了纸笔的束缚。被运用到陶器、瓷器等工艺的装饰艺术中。紫砂艺术脱胎于陶瓷艺术.汉字在陶瓷装饰艺术上的成就也被带人了紫砂装饰艺术中来。紫砂艺术中的书法、纂刻艺术既是形式艺术.又是装饰艺术.在紫砂壶体上进行书法纂刻讲究运笔走锋、运刀凿线,实质是在讲究汉字线的排列组合中形成硬与软、粗与细、长与短的对比;在汉字的外形上形成大与小、方与圆的对比;在整体关系上形成聚与散、疏与密的节奏韵律的对比。因此,紫砂艺术中的书法、纂刻装饰艺术既是作为文字加以认识释放其内涵意义.又是作为装饰艺术拓展其外延意义的具体表现.使用书法纂刻汉字的紫砂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为准确的文化内涵。从作品“书道”(见图1)中可以发现:此壶壶体上的纂刻文图1书道字艺术充分体现了汉字装饰艺术是形式艺术与装饰艺术结合的特征.类似图形文字的金文纂刻极大地丰富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映射了汉字艺术古老的艺术魅力,与壶盖上醒目的毛笔造型呼应,寓意了“书道”之道在于积累传扬。
2中国国画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使用
在紫砂装饰艺术中.除了汉字的书法纂刻艺术被广为运用之外.使用中国国画来进行紫砂艺术装饰也是极为普遍的。在紫砂装饰艺术中.被使用的中国国画内容形式一般有历史人物画、江山山水画以及花鸟草木画等.而使用的艺术装饰手法一般有雕刻、泥绘等。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中国国画形式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又有着“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之类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国画在紫砂装饰艺术的创作上重视构思.追求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作品“飞龙在天”(见图2)以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中的图腾——“龙”人题.采用浮雕的图2飞龙在天装饰艺术手法.具体造型上不拘泥于形式,追求龙的神韵,在风云变化之间勾勒了一幅东方神龙施云布雨的画面形象.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庇佑神州的意想“龙”的形象只是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因此“龙”这一主题事物具体形象的塑造没有固定的参照。只是依据文献描述.在“似与不似之间”刻画它的真谛。
3中国古代诗词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使用
农民书画节开幕词
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XX逢盛会,书坛播佳音。今天我们相聚在XX龙山书院,共同举办XX市首届农民书画节。在这一刻,请允许我代表本届书画节组委会向前来参加的各位领导、来宾,向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XX镇是我市的文化古镇,位于XX东南沿海,土地面积55.72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人口11.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安海镇以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村镇建设日新月异。去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9.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4亿元,工商税收入库3.180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366元。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几年保持在XX省十强镇的前列,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十五”第一批“全国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中心城镇之一。全镇现有企业20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35家,超五千元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10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XX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全镇拥有南音、灯谜、武术、信鸽、盆景等民间文体协会40个,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迎来建党83周年之际,我们举办首届农民书画节,就是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农民书画艺术的大交流,丰富农民生活,展示艺术风采;提高文明素养,振奋精神风貌。更进一步促进我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书画节开幕之际,我代表组委会向前来参加的各位领导、来宾,向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由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
一、汉字与绘画的同源关系
书写文字与绘画,在性质上本是两件不同的事物,但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却产生了同源或同流的观念与现象,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中国历代的艺术家在论及书画的关系时,无不谈及“书画同源”理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也证明了,凡善画者工于书,善书者多善画。正如明代才子唐寅在《画史会要》中所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③这些理论的提出和经验总结,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和证明:一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在绘画与文字的起源以及它们在源流的起因与相互的关系中,找到这种同源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从艺术本体研究的角度,对中国书法与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方法、观照方式上,以及审美和精神性的追求上发现它们所具有的同一性。时至今日,虽然对“书画同源”理论还不断有新的认识与争论,但大体都还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在探讨这些问题时,首先涉及到的就是书与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这种同源现象的缘起与成因。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和提出“书画同源”主张的可能算是唐代画家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之《叙画之源流》中对这一学说的论述,也成为后代讨论书画同源问题时,被反复引用的主要理论佐证,现截选摘录如下:“庖栖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湿书画异名而同体也。”④这些理论概括出了汉字与书画的渊源关系,并根据汉字体系的发生和演变得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异名而同体”的结论。这种建立在汉字学基础上的结论本身是正确的,也为我们了解书画同源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个结论中的“书”指的是汉字而非书法,是对汉字与绘画关系的判断,而非书法与绘画关系的判断。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个结论当做解释书法与绘画同源关系的理论依据,而只能是作为研究的前提。由于汉字是从原始的图形符号演化而来,并逐渐发展成为象形、象意和形声文字系统,这使汉字从一开始就是和图画分不开的。著名文字学家沈兼士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了文字起源于“纪事之绘画”的见解,并将上古早期的原始象形符号称为“文字画”,他认为这种介乎于图画和符号的“文字画”就是中国古代文献《说文》中所说的“象形指事”之字的祖先。⑤而后他的学生唐兰先生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中国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上古象形的图画文字(这种图画字又有象形和象意两种)、形声文字和声符文字。他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指出文字的前驱就是图画,这种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并逐渐发展成为书契的形式,这就是最早的文字,所谓“契”就是作记号,而书则是直接源于图画。⑥而唐兰先生所说的“书”与张彦远所论“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中的“书”也都不是指的书写,而是文字本身。这些论述都表明,文字的最初形态是以图形出现的,也即所谓的“文字画”。虽然这种图形还不能算作正式的文字,却已是文字的雏形,是在正式文字产生之前,类似于文字的图画,具有了文字用于记事或传递信息的功能与作用,也有了作为文字符号的一些规定性特征。但在其形态和本质上,依然是图画,可以纳入绘画范畴。直到图画文字被纳入到实际记录语言的环节中去,能够对语言进行记录,这时“文字画”才变为“象形的文字”。可见,文字与绘画的同源性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文字源于绘画,而是他们都还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产生的年代更加久远,也更加原始的图形——文字画。
二、书法与绘画的同源关系
随着文字画向象形文字符号的演变,(图)画也开始朝书写演变和转化。但需要澄清的是,前述的文字画所指的“图画”与“绘画”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为了正确理解和阐释的清晰,对“绘画”这个词应该首先从文字语义上弄清概念。在《说文解字》中对“绘”的解释是:“绘,会五采绣也”,可知是与色彩有关。据《周礼》中《考工记》所载:“画缋之事,杂五色”。其中“缋”通“绘”字。这说明对中国古人而言,“绘”的本义就是“随类赋彩”,就是对不同的对象赋予不同的色彩,这都是与色彩的表现有关。而所谓“画”,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则是:“画,界也,从聿,象田四介”。就是说,画的本义是画线,以之为界。所谓田,如井田,就是以四条直线将一方九百亩的田划界为九区。而古体的“画”有刀字旁,表明划线使用刀一类的工具。⑦这里讲的“绘”与“画”皆是动词,是一种行为方式,并由这两种行为构成了“绘画”的概念。绘画一词按其本意解释,就是画出形状,再绘以色彩,准确地说应该是“画绘”才对。这也符合我们一般情况下的作画程序,即先用单色的线条勾画出轮廓和形象,然后再赋予色彩,进行深入和完善直至作品最后完成。但为什么“画缋(绘)之事”后来又演变为“绘画”一词了呢?首先,我们从字形上分析可以发现,古体“画”字有到字旁,有刻、凿、划之意,所以我们称那些出现在岩壁之上的古迹为岩画、壁画、砖画等。而“绘”字有“丝”字旁,表明绘的媒介和材料应该与丝帛棉纺制品有关,包括毛笔等工具的出现,当这些工具材料逐渐普及后,一种工具基本可以完成画与绘的工作,绘与画也就不再作严格的区分了。只是这两个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通用不再区别,目前还无定论。其次从字词的属性上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绘”和“画”皆有动词和名词两个词性。比如我们现在说“画画”,前一个“画”是动词,表明一种行为动作,后一个“画”是名词,表明行为动作的对象和结果。当“绘”与“画”皆作动词时,是指两种不同的行为,所以古人称之为“画缋之事”。当“绘”与“画”不作区分,并且都可作为名词使用时,“绘画”一词中的“绘”就是动词,而“画”则为名词,组合在一起就可统称一切的绘画行为和结果了。笔者在查阅参考文献时发现,在对古代文献进行查考和引用时,就应特别注意词性的变化,以免出现误读和误解而贻笑大方。这样看来,古人所言的“画”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画有所不同,现代人所说的画(作动词解),古人称之为“象”,所谓“形象”一词的概念也来源于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系辞》中《疏》云:“象也者,像此者也。言象此物之形状也。”⑧《尔雅》云:“画,形也。”这里所说的“画”就是指画出形状,而后才发展出描画和图画的概念来。如前所述,按照画的原意解释,“画”就是用线勾画出形状,而“绘”就是随类赋彩,因此对于“绘画”这一称谓而言,色彩和形象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考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人会认为“书”与“画”在起初是同源同体的关系了,因为汉字无论是早期的图画字还是成熟规范之后的文字,都是一种“意象”的符号,属象形文字范畴,并都是以线条结构来象形表意,这种结构特征至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书写方式也是一脉相承,先有用坚硬之物在岩石、兽骨上的刻画,后有在竹简、丝帛之上的直接书写,但无论哪种方式,从本质上讲都是“画”,即用线条勾画出的符号形状。因此,书法与绘画在这一点上构成了同源关系,并在审美与精神性上形成了同构关系,我们也可以形象地将这种发端于上古时期并传承至今的中国汉字的特殊书写方式称之为——画文字。
三、书画同源发展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
在探讨书画同源问题时,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经由古文字学的研究,都对书画的起源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文字起源于图画这一猜想,并得到广泛认同,而作为文字书写的书法同样起源于图画也就是符合逻辑的推断了。这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考证了文字与图画,以及书画与文字之间的历时性关系。但书法与绘画之间是否还存在这样一种明晰的历时性关系,目前还尚无定论。若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并不是书画同源,而是字画同源,书法应该是源于文字画,而非直接源于绘画,他们之间是先有画后有书,这种历时性关系是清楚的。但从绘画发展的角度来看,又有很多人提出绘画起源于文字的反证,如明代戏曲理论家何元朗在《四友斋丛说》中论及书画关系时就指出,“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时敏也提出了“六书象形为首,乃绘画之滥觞”的主张。⑨所谓六书,是对汉字构造特征及规律的总结,按《汉书•文艺志》中阐释的其顺序关系就是:一象形,二象事,三象意,四象声,五转注,六假借。这六种文字构造形态完整地构成了汉字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也包含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构造元素和功能特点,所以很多人认为后世的绘画就发源于此。这种推论是以文字的象形结构为依据,从文字的图画形式和图形的文字含义上排列出书画的发展时序,虽然其结论与文字源于绘画相左,但仍然没有摆脱文字学立场,使这种结论局限于历时性关系的限制之中,忽略了书画发展的共时性关系,因此还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书法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前面我们说过,原始的象形符号很难说是字还是画,较为准确的解释只能说那是原始的文字画。从发掘出的殷商时代文物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共时性特征,比如那些体形各异的青铜器上铸满了带有部族标示性的文字与装饰性的雷文,这些文字与雷文在形态上非常接近,几乎难以区别。所以书法与绘画在发展的早期是处于一种同源共生的状态,没有绝对的先后。其实,在张彦远的论述中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才援用颜光禄的话来证明:“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这“图载”的意思就不仅仅是象形,而是包括象形在内的所有关涉到“图画”的内涵和外延的要素,如图形的规律(图理)、图画的表意(字学)和图的外在形式(图形)等等,是从图形这个本源对书画同源作的共时性分析。所以他才结论道:“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湿书画异名而同体也。”正是“异名而同体”说出了书画发展关系的共时性原则。其实在艺术发生学的角度上,也很难准确清晰地界定书画的历时性关系,就其内在而言,当文字脱胎于原始图画之时,也就是书法与绘画各自独立之时。中国书画艺术在发展与起源上的这种共时性特点,也决定了书法在其源起之初就已经预示了它的独立性与发展方向。随着汉字的逐渐演化与规范,书法的艺术性和独立价值也愈见彰显,至汉朝末年恒、灵二帝时期,立碑碣石之风盛行,由此迎来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文心雕龙•诔碑》中说:“自汉末以来,碑碣云起。”那时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大都是碑文,如著名的《蔡邕集》中有一半以上是碑文。在人们对书法产生极大热情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最早论述书法艺术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或称“书体”,或称“书状”、“书势”,都是论述书法造形的特征与审美意义,并与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如出一辙,都关注对自然美的模仿、借用和比喻,所谓“转移模写”。如前文所述张彦远提到的“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中就有“鸟书”,就是像鸟头一样的字体,在战国的《王子午鼎铭文》中就有“鸟兽书”。这种书体的变化也陆续记载于各种文献中,除《汉书•文艺志》记有虫书外,唐朝的韦续已记载的就有56种书体,而南北朝的庾元威详尽罗列出的书体更是达120种之多,其中有龙书、虎书、龟书、花书等等。这些书体在形式上都反映了与图画象形的密切关系,甚至危及到书法本体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南唐的文字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疑义篇》中评价这种现象时说:“鸟书、虫书、刻符、殳书之类,随笔之制,同于图画,非文字之常也。汉魏以来,悬针、倒薤、偃波、垂露之类,皆字体之外饰,造者可述。”⑩他将这些字体排除在书法范畴之外,因为这些“同于图画”的文字不再是书法,而只是沦为字体之外的装饰而已,已“非字体之常”了。孙过庭甚至斥之为“巧设丹青,工亏翰墨”,这无疑是对书法艺术本体的高度自觉,是书法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真知灼见,标志着书法审美体系的独立,同时这也反映出虽然书法与绘画同出一源,但书法作为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在表现方式和功能上却有不同。书法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象形逐渐走向了抽象和表意,而这种发展趋势又同时对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绘画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沿着模仿写实的道路发展,而是与中国书法一起向着更加精神化的审美层次发展,并共同形成了代表东方文化与审美精神的中国书画艺术。这是中国书画在同源前提下共时性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书画同源中非常特殊而有趣的现象。中国的画家几乎一致承认书法对中国绘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在历代的理论文献中屡见不鲜,包括前文引述的张彦远的论述,都表明中国书法与绘画之间这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而又相对独立,并各自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正是建立在其共时性发展关系上的必然结果。结语“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核心理论之一,反映了在中国文化这个多元而开放的系统中,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构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从文字学、历史发生学和艺术等不同立场对书画同源现象进行朔源性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书画在发展之初都同源于早期的原始图画或图形,这是它们共同的源头,也是文字的源头。随着汉字系统的发展、演变和完善,书画在形式上逐渐分离,但在精神内涵和审美观念上又趋于同一,并在共时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参照、渗透和影响的互动关系,且各自完善,最终都成为了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形式。通过这些研究和分析,基本解释了“书画同源”现象的成因和书画“同源而异流”的发展方式,有助于我们今天对中国书画传统进行更进一步地了解和研究,也为艺术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个研究的基础和途径。
书画艺术品价格
一、书画艺术品的价格特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当商品的价值在流通中用货币来表现时,便是商品的价格。没有固定不变的价值。价值是随着人对它的需要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价值变了,商品的价格也应发生变化。任何一件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都反映了它的价值变动,从而形成了价格运动变化的规律。反映出作为相对价值的商品本身价值量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两者之间发展变化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当下现实的真实反映。没有价格,商品的价值就无法体现。既然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市场的流通价格是商品价值的真实反映,那么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就是其艺术价值的真实反映。书画艺术品的价格在质的规定性上,也应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商品的价格有时不一定能反映商品的价值,两者时常处于某种程度的分离、违拗状态。所以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是较难准确地反映其艺术价值的。书画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与其艺术价值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十分矛盾。或者说;书画商品的价格又不是以艺术价值为基础的,它显示出自己固有的特性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难以确定性
艺术品的产生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和一般的商品相比,并非可以用一定的劳动量或加上科技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个价格标准。加上人们对每件艺术品的价格,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标准,由此而引出的价格就难以衡量,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
2.潜在升值性
一般来说,优秀的艺术品不可重复再生,尤其是已经过世的优秀书画家的作品,其精品更是不可多得。就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而言,数量也是有限的。加上艺术家一旦去世,其再生产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作为一种不能重复的精神产品,就具有潜在的升值空间,有的书画家创作的作品更是有着无限增值的可能性。
书画艺术意义和功效
一、书画艺术具备的功能和作用
1.书画艺术在育化以及人际交流方面的作用。育化功能在很多的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在书画艺术上也不例外,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书画艺术在育化以及促进人际交流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想要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儒雅人士,书画方面具备一定的造诣是一项必备的要求。书画的学习过程,能够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了学习,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当然这也包含书画方面的基本素质,一位商人具备书画才能,会使客户增添几分对他的信任,一位官员具备书画才能,会使群众增添几分对他的尊敬和亲近。此外,书画艺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们的交流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互交流合作,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以文会友的传统,因此,通过书画作品的交流,进一步扩展到人际方面的交流,在很多时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书画艺术的感悟和体会,是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对于人与人之间真实想法与情感的体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书画艺术在休闲娱乐方面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休闲娱乐时间不断增加,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除了一些常见的休闲方式外,开展书画方面的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书画艺术集高雅、艺术、休闲、放松于一身,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接受,它不会带来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巨大的经济投入,而且对于自身良好心态,优秀个人修养方面有着很好的锻炼培养作用。另外,书画艺术还能够对人们自身的艺术才华进行发掘,是提升自我价值的机遇。
3.书画艺术与延年益寿。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书画艺术本身有着较高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书画作品创造过程中动静结合的特点对于作品的创作以及创作者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书画创作过程讲究心平气和、动静结合,创作前,人要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去,这样才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充分体现在作品中,达到书法内心情怀,解出胸中烦闷的作用。此外,书画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一个剧烈的运动,但也结合着一定的节奏变化,因此对于创作者体内静脉内气的运转有着很大的帮助,随着书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作者还会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减少了一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机率。长久坚持书画艺术创作,能够为人的健康长寿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开展书画艺术工作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书画艺术家的教化作用。要想实现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推广,相关的书画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从原先的清高独步的境界中走向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去,用自身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指引普通群众,从而培养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书画创作中来,从而实现书画艺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从书画中体会快乐和艺术,使更多的人在艺术品味及人格上得到升华。同时,应该鼓励不同书画形式的艺术家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得到发扬和广大。
古代徽商与书画艺术综述
摘要:明清时期,具有儒者气质的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染指翰墨、收藏书画、刊刻书画等方面。徽商之所以热衷书画艺术,其原因主要有徽州的文化氛围和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收藏风尚以及徽商雄厚的财力支持。反过来,书画艺术也对徽商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画艺术促进了徽商的文化修养;徽商以书画为媒介,便于其在经商中左右逢源,从中获利;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为书画家艺术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中可以看出徽商与书画艺术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明清;徽商;书画;原因;影响;互动
一、徽商与书画艺术间联系的表现
明清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染指翰墨
徽商十分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徽商虽然忙于商业经营,但只要有机会就会挥毫泼墨,因此,许多徽商都善于书法、绘画。如明代休宁汪志德15岁弃儒行商,“虽寄迹于商,尤潜心学问无虚日。琴棋书画不离左右”。〔1〕绩溪章策12岁时随父至浙江兰溪经商,拜名儒赵虹桥为师,读书应举。18岁时章父病逝,章策不得不“弃儒承父业学贾”。此后一直往来于兰溪、徽州之间经商。但“君(章策)平居多艺能,善草书,精音律”。〔2〕休宁西门人汪梦龙不仅儒学功底深厚,而且精于真草隶篆及各家书法。每摹一家书法,从不致杂入一笔,大则方丈,小则径寸千言。铁笔之妙,包罗百家,前无古人。据说汪氏“少时至楚中贩米,逆旅暇日,偶至一寺,见衣冠者十余辈,在佛殿,以沙聚地成字径丈,曰‘岳阳楼’。山来(汪梦龙字)笑谓曰:‘是可以墨书也,何限于八法乃尔耶!’众惊愕,因白之郡守,延入署,煮墨一缸,山来以碎布醮墨,书于匾上,顷刻成。守叹赏久之,因嘱山来落款于后曰‘海阳汪涛书’。至今楼虽屡修,而此不能易也”。〔3〕倪穆原来基本为文盲,但后来在经商之余发奋读书,最后竟然“学草书栩栩有神”。〔4〕方辅“书法学苏、米”。〔5〕吴麐“山水学黄子久”。〔6〕汪已山“工书,能作方丈字,得率更笔意”。〔7〕黟县胡际瑶世代在江西经商,每至山水名胜之地,“或吟诗,或作画”。〔8〕精通书画的徽商俯拾即是,在此不一一举例。
清风颂书画竞赛通知
各镇纪委、监察室,开发区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各部委办局纪委(纪检组)、监察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全会和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在全区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防腐保廉体系,根据区纪委四次全会决议要求,经区纪委、监察局和区文化局研究,决定于今年6月—9月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清风颂”书画竞赛活动,寓党风廉政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为全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促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内容:
“清风颂”书画竞赛活动以反腐倡廉为题材,作品表达内容既可以是我国或我区历代一身正气、为官清廉的名人以及有一定历史影响的事物,也可是各级领导就廉政建设的重要指示以及区纪委、监察局编印的《廉洁从政警言手册》中的有关内容,还可以用比喻手法反映上述主题。
二、参赛对象:
全区业余书画爱好者、专业书画者均可参加。
谈论许钧书画艺术
许钧(1878~1959年)字平石,号子猷、怡翁、遽庐散人、散一居士、凝一居士。祖籍开封县杏花营乡邢村,河南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许钧,18岁时拜河南著名学者李星若为师。李星若告诫许钧“非圣贤之书均不可读,以免误入歧途”,并对其寄予厚望,谓其“天资甚高,熟读深思异日必有所得”。许钧也常以“悬梁刺股”之精神勉励自己,故学业精进。19岁参加府试,中秀才,以“案首”进学,纳优“贡生”,名扬中州。后又任河南通志馆编纂、开封修志馆馆长兼河南大学教授。许钧一生博学多识,长于考据,精书法,擅绘画,是当时中原书法、绘画领域中较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他的书法艺术在当今河南书法界仍影响不衰。开封博物馆藏有多件许钧书法精品,2002年许钧后人向开封博物馆捐赠了许钧的书法及绘画作品。这不仅弥补了开封博物馆没有许钧绘画藏品的空白,同时又为研究许钧的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
一、碑帖兼容书风独特
许钧的生活大部分在清末、民国时期,建国后1959年去世。他一生不仅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这一时期书坛上的重大事件他也无不经历。自清中期以来,碑学的兴起全面抑制了帖学的发展,以至碑学的后期,帖学形成了断层,而碑学食古不化的弊端也全面显示出来。因此,后期的碑学家如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等相继放弃了纯碑学立场而走向碑帖兼容之路。许钧与康有为、李瑞清多有交往,在书学思想上受两位的影响较深,自然也就适应当时碑帖兼容的书学大潮。抗战前夕,许钧在河南省博物馆国学专修馆担任书法部主任并任书法专科主讲,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并将其书学思想灌输在教学中。他又根据自己的学书成功经验,主张书法虽碑帖并取,但还要以碑为主,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北碑为根基。他规定了学碑的四部曲:
1.先学方笔造像,以求骨劲,主张以《杨大眼》、《魏灵藏》、《始平公》、《孙秋生》入手;
2.学方圆并用之碑以求变化,主张学习《张孟龙》、《张黑女》、《崔敬邕》、《刁遵》、《吊比干碑》;
3.学圆笔以求内涵之丰富,主张学习《郑文公》、《云峰山刻石》;
范振绪书画艺术综述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号东雪老人,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城关人,清工部主事范培之子,出生于北京,9岁丧父后随母返回故里,清光绪年进士。1906年,同沈钧儒等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1909年回国,先后任县长、国会议员、甘肃省副议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政协甘肃省副主席等职。范振绪是一位生在清末、长在民国、活动于新中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书画大家。他攻山水、精书法,绘画取法王石谷、王元祁,书法承苏东坡。一生笔耕不辍,画作流传甚广,著作有《东雪草堂笔記》、《东雪草堂诗聊存稿》、《夜窗漫录》、《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燕子笔秦剧本》、《桃花扇秦剧本》、《济源县志》、《靖远县新志稿》等。范振绪不仅书画闻名于世,而且诗文造诣深厚。他的书法根基和诗文修养成就了他的绘画。他是典型的文人型画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宦海世家。祖父范呈芳是贡生,父亲范培以贡生任同治时兵部郎中。
范振绪自幼受家庭的良好教育,8岁时能赋诗,14岁涉丹青,青年时代习经史,1903年中进士,获取功名。后又远洋求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过着传统士大夫的文人生活,为先生、为小史、为幕僚、为画家、为领导,都未脱离作为传统文人的气节。首先,他是一个诗人,对诗的嗜好近于痴迷,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画全国能有者多矣,不算什么,我是画不如字,字不如文。”①这都是传统文人的特征,他耿直不随时流,耻于周旋官场,同情劳动人民,奖掖后进,关心民生疾苦,都体现了他的文人本色。他推崇的艺术家如黄公望、倪云林、苏轼等,都体现了作为文人的传统本色。
简远朴素的山水画谈及古意,世论误会甚大,以为古意即陈旧、过时、腐朽之意。其实,古意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文化气质。正如历史上所有大诗人写的怀古诗,并没有一个诗人是纯粹的怀古。诗人本有一颗寂寞不平的心,古地、古场会触动其心,使其心直通千载,借怀古以抒不平之意。诗人感慨的皆是自己的情怀,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一种审美反应,也是民族心理上的一种苍凉感。范振绪山水画有文化品位、哲学意蕴、历史积淀,不可与古旧划等号,他作为“人心古朴”风格的表现,可以勾起中国人精神上的联想与共鸣,不是轻易可至的境界。正如古雅美是人类创造的阴柔、阳刚之外的第三种人文精神。
②王微在《叙画》中说,绘画创作是在大自然面前感慨之后“亦以神明降之”,“情”与“致”的意境表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们提倡“萧散简远”的绘画美学之外的“诗化”言志,绘画不再是一种形象的简单记录,而是在人们心目中情感化的形象表达,是中国绘画内在的文化底蕴。范振绪的山水画就是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文人的“娱情”志趣,取法董源、黄公望、倪云林、米芾,熔黄一峰的“痴”、倪云林的“迂”和米芾的“癫”为一炉,尤其对集古之大成者“四王”用功最勤,得益最多。并在实践中领会“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宗旨,③逐渐形成了古而新、朴而雅、苍而秀、巧而拙的艺术风格。正如他的题画诗云:“南宗衣钵骏丰裁,道学痴翁属麓台。曲折写成江畔路,最难风雨故人在。子陵滩畔一渔翁,罢钓归来酒不空,醉后便知天地阔,数丛沙草半江风。重嶂层峦逾万重,荆关笔势出南宗。”非深解中国文人者,难知其中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