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5:16: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术后疼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护理感悟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疼痛不仅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疼痛的因素,近年来对疼痛的研究表明,对疼痛感受的程度和性质在不同人身上是不相同的。因为痛觉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模式,它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疼痛不仅是一种客观的体征。也是一种主观现象。

1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

1.1痛觉阈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强度的刺激,或者说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强度。Wof和Wolff曾报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症可使痛觉阈降低,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性止痛剂可使痛觉阈提高,分散注意力与暗示可减轻疼痛。

1.2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对疼痛的知觉反应中,社会文化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类学家Kraeber发现,某些社会阶层的妇女在分娩时毫不痛苦,婴儿出生后妇女很快就到田间劳动,而大多数妇女在经历分娩时显得相当疼痛。

1.3心理因素疼痛不仅有着性别差异、民族差异,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因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应,悲伤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伤可减轻疼痛,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均可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

1.4痛觉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对痛刺激的适应是不明显的,强烈的疼痛刺激根本不产生适应。然而新的实验证明痛觉本身也存在负适应现象,即在痛刺激连续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时间后出现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查看全文

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的运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01±5.53)岁;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护理方法。以常规疼痛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疼痛护理干预。包括:1.2.1心理护理。让患者知晓骨科术后难免会出现疼痛感,告诉患者不用过于担忧,如果的确无法忍受疼痛,可对镇痛剂予以合理使用。同时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并借助多种方法,如深呼吸、看电视、看书,听音乐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1.2.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防止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让疼痛加剧,使患者睡眠受到影响[3]。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4]。1.2.3体位护理。术后按照骨折类型与手术方式对最佳体位进行选择。患肢肿胀患者,将患肢抬高,减轻水肿,能够对静脉回流起到积极作用,疼痛缓解。患肢制动,把关节保持在功能位[5]。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减轻,防止压疮出现。1.2.4疼痛护理。针对术后疼痛剧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与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让水肿与疼痛减轻[6]。如果疼痛由肌痉挛所致,则可对局部热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缓解。如果有必要可对镇痛剂和镇痛泵予以使用。通常术后24h内会有剧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止痛处理[7]。对患者的呼吸、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肢的血运、皮温,是否出现肿胀,有无不良反应出现。1.3观察指标(1)NRS评分。结合临床观察和病例调查,对患者的NRS评分予以评定,NRS评分共分为4个评价区间,即无痛(0);轻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护理满意度。按照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调查评测表,记录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3个区间,即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有调查数据值,以(±s)、%表示临床观察指标,检验采用t、c2,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观察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7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明显比对照组(73.3%)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快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不断进步的交通事业,让骨折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手术常会给患者留下较大的机械损伤,使之术后产生剧烈疼痛,不但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降低,对术后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8]。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属于常见现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经历的,其引发因素包括个体、组织损伤与主观意识等,为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导致其治疗过程中有诸多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出现,并有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让患者病情的发展、转归以及术后机体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在患者疼痛反应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观因素[9]。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护理要求,让临床越来越重视疼痛护理。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指导与疼痛护理,能够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减轻,让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对疼痛的反应减少[10]。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在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时采用具体护理干预后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100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长期用具体护理干预模式。结果采用综合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感要明显低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中采用正对性护理模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且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针对性护理

多数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后会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疼痛,这是由于组织损伤导致的,也属于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多数患者在恢复期间由于较长的康复周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例如抑郁、慌张等负面情绪。且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也会降低[1-2]。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学成就的不断提升,患者术后的护理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护理模式已经逐渐趋于系统化,因此在对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提升病人的护理质量上。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为了更好地探究护理效果,随机选取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对100名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对以上患者的疼痛原因进行调查,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模式,且护理效果较为明显,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64名,女性36名,其中年龄最大70岁,最小13岁,平均(44.7±7.8)岁。另外选取2018年1月前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57名,女性43名,其中年龄最大69岁,最小14岁,平均(44.6±7.9)岁。随后对比所选患者病程、病史、创伤程度等其他基本资料,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对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只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了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并给与相应的护理模式,详细操作如下。1.2.1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1)生理因素:骨科手术患者对于在术后的体位要求非常严格,只有保持正确的体位,才能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防止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出现痔疮和肌肉痉挛,每天需要适当的辅助活动,防止骨骼关节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对于恢复不利的情况。由于在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多为金属制品,在接触到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等含有神经节的部位时,患者的疼痛感会突然加剧,难以忍受[3]。(2)病房环境:在病房进行恢复治疗时,病房中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噪音的大小,灯光的强弱对于患者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护理人员可在布置病房时适当询问患者的意见,努力做到患者舒适。(3)心理因素:对于年纪较大或者社会经历浅薄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应的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状况比较多,在手术之后可能会担心自己能否恢复到健康状态,在疼痛的折磨下,患者极为容易出现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针对这类患者,应该主动与之交谈,讲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有趣事情,分散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注意力,减少病痛引起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可以多与患者讲解一些治疗后恢复比较成功的案例,用来增加患者对于疾病治愈的信心。1.2.2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对策。(1)护理评估:疼痛评估时了解患者病痛恢复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护理人员对于手术完毕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由于不同的患者所能忍耐的疼痛感不同,所以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了解每个患者的疼痛耐力,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患者呼吸方式、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分泌的汗液等进行评估预测。完成疼痛感评估预测后,还需要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原因。(2)健康教育:对于在病床上恢复的患者来说,正确的体位对于病情的恢复尤为重要,在指导患者正确体位的同时,需要患者家属在旁观看,防止患者自行变更体位时引起错误的方式,影响恢复。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按摩方式,并亲自示范指导。在工作时认真倾听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疑惑,对于存在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护理人员详细为其解答。每天按时记录患者的恢复状况,在患者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体位,按时变更体位,以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不通,身体麻木。在患者心情不畅时,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通过听音乐,读书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3)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伤口进行检查,并严格按照检查要求并记录。检查患者手术创口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发生肿胀,是否有脓血溢出伤口,仔细询问患者伤口是否出现疼痛感,一旦患者伤口疼痛感强烈,及时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疼痛。如若患者手术创口肿胀并且伴有牵引疼痛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检查是否需要进行二次伤口处理,是否需要对伤口进行减压。如果患者创口恢复一切正常时,及时寻找患者疼痛病因,如由于伤口包扎过紧引起,护理人员要及时放松包扎纱布,避免患者加重疼痛。(4)心理护理:①心理支持:对于疼痛忍耐力相对较差的患者,需要在心理上给予慰藉,帮助其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②担心预后:患者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使得其恢复缓慢,治疗效果受到阻碍,护理人员需要多为其讲解成功案例,分散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及时与患者家属做好详细沟通,相关的细节工作要做好,保证患者在一个舒适的条件下恢复健康,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4-5]。(5)保持舒适的环境:患者在恢复期间会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无法自行活动,只能卧床静养,因此在休养期间病房内的环境对患者后期的创口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注重物品摆放,定时清理病房,及时通风,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干燥、舒适的静养环境。同时要保持室内的温度23~26℃,防止病房内温度变化过快,影响创口愈合时间。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护理人员要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避免由于长时间不活动肢体,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在查房过程中,做到四轻,尽量不要打扰患者休息[6]。(6)睡眠指导:在后期康复期间,尽量要求患者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患者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1.3疗效判断。统一使用疼痛等级检测表对两组患者术后的伤口疼痛度进行评级。疼痛主要分为3个等级[7]:1级是轻度疼痛,指患者在进行轻微活动时出现的自己可以忍受的疼痛;2级是中度疼痛,指患者术后一直出现疼痛感,需要使用镇痛剂来帮助缓解疼痛;3级是重度疼痛,指患者一直处于难以忍受的疼痛状态。调查完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1.4数据分析实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记录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较大,临床对比价值明显。

2结果

查看全文

舒适护理在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的效果及对不良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施行舒适护理)。对比两组舒适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不良情绪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48h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减轻术后痛感,增加舒适度,并有助于减轻自我感受负担程度。

关键词:骨折;舒适护理;不良情绪;疼痛;自我感受负担

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尤其随着近些年交通事故频发,骨折患病人数显著增多[1],其中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骨折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骨折疾病以手术为首选,不仅有助于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还可缩短卧床时间[2-3],但由于手术均具有创伤性,加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担忧,在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或疼痛等问题,给其身心造成了较大程度不适[4-5],故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舒适护理强调使患者达到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舒适,为探究舒适护理的可行性,我院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研究,随机将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所有患者均为股骨颈骨折。观察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17~97(58.68±8.33)岁。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13~95(58.70±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对比性。纳入标准:(1)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者;(2)13~100岁者;(3)签署知情协议者。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者;(2)免疫系统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者;(3)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恶性肿瘤者;(4)精神异常、既往有精神病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者。1.2方法对照组46例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即合理调节病房温度、湿度及光线,做好病房清洁,告知患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简单向其讲述骨折及手术知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给予其饮食指导及术后康复建议,对于存在心理问题者,给予心理疏导干预,同时,定期调节患者体位,在变换体位时,切忌动作粗鲁、直接拖拽,以免增加压疮概率,并嘱咐家属按摩患者受压部位或涂抹润肤露,对于疼痛难忍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等。观察组46例患者除施行常规护理措施外,还需施行舒适护理,操作如下:(1)睡眠护理:为增加患者睡眠质量,除调节光线,减小仪器音量外,还可引入薰衣草芳香疗法,对患者使用花茶薰衣草香囊(排除香精影响),从术后第1天开始,于晚上9点至第2天早上7点将花茶薰衣草香囊(薰衣草用量8~10g)置于患者枕边,第2天早上7点将香囊收好,以免香气挥发,每5d更换1次薰衣草,直至患者出院。(2)耳穴压丸法: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需卧床一段时间,为减少便秘造成的生理不适,可对其使用耳穴压丸法,于患者双侧耳郭选取胃、脾、肾、大肠、直肠、小肠、三焦、内分泌对应的穴位,并标记,然后在对应穴位上贴王不留行籽,告知家属或患者于术后6h按压耳穴,以耳郭胀痛、发热为宜,每隔6~8h按压1次,每3~5d更换1次耳穴。(3)放松疗法:为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可在安静环境中,通过清晰有力的语言诱导及放松的音乐使患者想象自己处于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减轻其心理负担的目的,2次/d,20min/次,在放松过程中需避免外来干扰,去除患者身上饰品,避免戴眼镜。(4)早期功能锻炼:为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减少卧床时间,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讲述早期锻炼的意义,以增加其配合度,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合理给予康复训练建议,对于卧床患者,可告知家属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5)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长期卧床,较易增加便秘发生率,故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多按摩腹部,平常多注意喝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使用开塞露。同时,为减少切口感染,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内空气、地面等。1.3评估指标对比两组舒适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不良情绪评分[6]: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含有焦虑和抑郁2个子量表,计分制为0~3分,各有7个题目,各子量表评分标准为:0~7、8~10、11~21分分别提示无焦虑/抑郁、伴有可疑焦虑/抑郁、肯定患有焦虑/抑郁。(2)舒适度评分[7]:使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计分制为1~4分,共28个题目)对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舒适度越高。(3)疼痛评分[8]:使用模拟数字评分法(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其中1~3、4~6、7~10分分别提示轻度、中度、重度疼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痛感越强。(4)睡眠质量评分[9]: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8个题目,计分制为0~3分)进行评估,>6分提示失眠,评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5)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0]:使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10个条目,计分制为1~5分,总分50分)进行调查,<20分、≥20分且<30分、≥30分且<40分、40~50分分别提示无、轻度、中度、重度自我感受负担。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差异。

2结果

查看全文

盆底重建术后疼痛的护理透析

摘要:目的探讨对盆底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镇痛泵加强镇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3月~2009年6月40例进行盆底重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镇痛泵加强疼痛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略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35,P>0.05);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5)。结论对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镇痛泵加强护理,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能明显提高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脱垂;盆底重建术;镇痛泵;护理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uterineprolapse),子宫脱垂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1],目前,我院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该病获得满意效果,但其术后疼痛的护理值得关注,本研究探讨对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加强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年龄52~67岁,平均(60.4±2.9)岁;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膨出31例,阴道封闭术后再发子宫脱垂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脱垂7例;患者中伴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1例,压力性尿失禁7例。患者均行盆底重建术治疗,手术前有合并症的患者血压、血糖均控制良好,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将以上4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情况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术后疼痛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摘要]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在部分发达国家,疼痛已经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对这一损伤所作的描述[1]。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它广泛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中。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恐惧成瘾[3]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患者用止痛药,患者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查看全文

探析小儿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

一、临床资料

自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手术治疗的小儿共176例,术后临床护理疼痛控制效果良好。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二、小儿疼痛的特点

1、描述疼痛不确切,表达方式夸张由于小儿病患受多方因素局限,小儿病患难以合作,不能准确地地描述疼痛的位置、无法清晰表达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加之小儿认知的局限性,对疼痛的恐惧感,容易把各种感受的描述混淆,表现夸张,使医护人员不能获得准确的病史和检查资料。

2、对疼痛的敏感性高,反映强烈,但持续时间短小儿的痛阈低于成人,一般随着年龄降低痛阈值亦降低,小儿更易感受到疼痛,疼痛发生程度强但迅速减弱。疼痛发生后,其生理、生化变化强烈,例如呼吸、心跳、代谢频率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等,长期疼痛易导致身体代谢紊乱、睡眠、喂养困难、甚至精神性格改变,其危害远高于成人。

3、对疼痛的回避性强小儿对打针吃药有着高度的恐惧感,为避免吃药、打针,有时故意隐瞒而延误治疗。或者以某种姿势或某些回避动作来减轻疼痛感,短期对小儿的生理功能发育有影响,长期则影响小儿的行为功能发育。

查看全文

术后疼痛护理现状分析论文

【关键词】术后疼痛

术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加剧组织分解代谢,可影响伤口愈合及康复;术后镇痛能有效地控制术后应激反应,使致痛物质ACTH、儿茶酚胺、皮质醇等下降,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利于伤口愈合。但据报道[1,2],术后病人的疼痛没有及时治疗普遍存在。我们以我院术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况作了咨询调查,发现50%以上的病人术后有重度的疼痛,导致活动、咳嗽、深呼吸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原因,找出术后疼痛护理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术后病人疼痛的情况得到缓解。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害怕成瘾[3]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病人用止痛药,病人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临床研究证明,以镇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常规剂量下产生成瘾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全美的一项调查显示[4]:1万余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数周至数月的病人中,仅22例产生成瘾,而这些产生成瘾的病人都曾经有药物滥用史。另外11882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住院病人中,仅有4例产生成隐。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仍然担心麻醉药用的次数多了会引起病人成瘾,并且认为临床实际发生率超过1%。当进一步分析临床护士如何判断病人成瘾时,发现护士混淆了麻醉药的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把临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了。从而使护士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疼痛评估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据对手术后疼痛问题调查表明,30%的病人没有记录术后疼痛情况,从记录上统计有20%病人有“主诉疼痛”,而没有疼痛程度,但据咨询调查统计40%病人的疼痛是剧烈的。可见术后疼痛评估还没有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患者一般在术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尤其是骨科患者,在术后可能由于身体素质或是手术缝合不充分,容易出现急性疼痛,如何提升骨科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护理质量,成为当前护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提供骨科术后疼痛护理指导,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还能缩短康复周期,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成效和手术安全性。本文围绕急性疼痛的概念、管理现状、术后疼痛影响因素、疼痛护理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科手术;急性疼痛;护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点,也是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1]。且骨科手术创伤较大,会对机体各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是骨科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查阅文献并梳理了术后的镇痛管理,以期对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1疼痛的概念

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2]。按照疼痛持续时间与损伤组织愈合情况,可将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在原发疾病与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急性疼痛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且和手术创伤、疾病状态及组织损伤相关。术后疼痛指的是手术之后立即出现的急性疼痛,是临床中最急需处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也是骨科患者术后共有的表现[3]。若未在术后疼痛初始状态进行控制,就可能发展成难治性慢性疼痛,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双重打击。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关键。

2国内疼痛管理现状

查看全文

深究术后病人疼痛的心理护理

术后病人痛痛护理是我们临床护理的一门学问,如何减轻病人疼痛,使病人尽早康复,是我们护理的最终目标。疼痛对生理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国际疼痛研究学会把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挫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手术后的疼痛是伤害感受的一种。组织损伤刺激在神经系统中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刺激传导敏感组织结构以疼痛表现出来。胸腹部手术后的急性疼痛对呼吸系统影响大,使呼吸系统顺应性下降,呼吸浅快,肺活量、潮气量和功能余气量均降低,通气/灌气比值下降易产生低氧血症。疼痛可限制深呼吸和咳嗽导致肺不张或肺部感染。此外肢体手术后的疼痛,因麻醉、引流管、胃管的刺激,手术创伤和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无论疼痛来自内部或外部都对机体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确保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恢复健康。以下浅谈术后病人疼痛的心理护理。

一、手术后疼痛的心理因素

疼痛是主观感受,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对同等程度的伤害刺激敏感程度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心理因素各异。在临床常碰到同样疾病创伤、同样程度甚至同样年龄组的患者,对术后疼痛表现出来的轻重程度不相同。曾经做过一次手术的病人对第二次手术疼痛更敏感;性格外露者较性格内向术后更易表现疼痛反应;文化程度高的通常对术后疼痛较敏感,而文化程度低的对疾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术后疼痛耐受力较强;安静舒适的环境,专注于兴致的交谈可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疲倦、紧张、焦虑、恐惧、软弱者降低疼痛的耐受力,增加术后疼痛的程度。各种心理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二、术前心理护理减轻术后疼痛

按不同患者心理因素,合理解说可能出现的症状,疼痛程度、性质和持续时间。耐心细致地开导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倡导自由模式结合力学原理指导病人术后如何减少切口张力以及减轻或避免疼痛的技巧。

三、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