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4:33: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书法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汉代童蒙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一、汉以前的书法蒙学教育
“蒙学”中的“蒙”有“没有知识,愚昧”之意,喻示人童稚时期的知识储备状态。摆脱蒙昧,称之为启蒙。辞书对“蒙学”的解释是:“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启蒙教育的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我国古代的童蒙书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不过,商代的书法教育主要是面向王室成员。西周时,书法教育内容更为充实,有了专门的书法教育时间和场所。幼童通常8岁入学,学习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指的便是对汉字的学习以及书写。至秦代统一六国文字,小篆颁行天下,从上至下,各级行政部门皆以李斯的小篆为通用书体,官方培养刀笔吏。汉初,“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可见,秦汉时期对识字教育极其重视。有学者认为,“蒙学教育在秦汉之后便进入有教材、有组织、有形式的阶段”[2]。
二、汉代书法蒙学教育
汉代学童书法教育主要是在书馆中进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和习字,识字和习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事启蒙教育的教师大多是闾里集体出资聘请的,是乡里宿儒。这里的书馆也称作“学馆”“书舍”“蒙学”“小学”等。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记述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王充先是识字和习字;接着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讽诵千字以上;最后专习经学,“经明德就”。可见这时学习已分阶段。前期属于识字和书写的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如《仓颉篇》《急就篇》等,这些字书又称为“史篇”和“章篇”。学生学书既成,则离开书馆进入庠序,学习《孝经》《论语》《尚书》等儒家典籍。
(一)识字、习字教材
汉代小学的字书有《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凡将篇》《急就篇》等,现在保存的只有《急就篇》。字书最早的是四字一句,始于周之《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不过久已失传。为了对汉字进行统一简化,秦朝官方以秦篆为基础,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汉闾里书师将其合并整理,并统一称作《仓颉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学书、习字教材数量也逐渐增多。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图1);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扬雄作《训纂篇》。之后,又有杜林作《仓颉训纂》。这些直接作为书写教材,供学童使用。图2竹简是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内容是《仓颉篇》首章部分文句。简长23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正反面书写,简末二字“赏赏”可能是习字者随意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以后,闾里书师合秦时《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为一篇,习称汉《仓颉篇》。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仓颉篇》竹简对于研究汉代《仓颉篇》的版本衍变、文本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图3习字简虽然不能确定为汉代学童所写,但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汉人学书、习字状态的反映,通过其可以了解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状况。
书法传统教育根在小学教育
低年级学生学习书法时,起初是学执笔、运笔、简单的笔画等。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执笔时,因孩子们理解力较弱,我们可以形象地讲解、分析执笔的要点,五指齐力,掌坚腕平等。为了使孩子们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例如:让他们用大拇指和食指对握时提问“谁力气大?”学生兴奋地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大拇指的力气大。”在演示中指外面往里勾时并继续提问:“现在谁力气大。”他们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外侧。”最后启发孩子们自编了简单实用的执笔口诀:“一二三指紧握笔,小四小五往外顶,写字毛笔要竖直”等。学生在学习运笔和简单的笔画时,教师可在教运笔和笔画的同时,让学生们穿插辅助练习,如让学生练习简单的篆书,以及形象生动的水墨画等,从中可潜移默化地学到其中的中锋运笔,笔的提按,墨量的控制,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其次,提高3至6年级的书法教育。
一、笔画教学是教学中的关键。笔画教学是练好书法的基础,3-6年级的笔画教学必须着重结合字来练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字形、结构的掌握和理解。例如教长横画时,例字可安排“三、正”等;教垂露竖和悬针竖画时,可安排例字“干、中”等既复习巩固了横画,又为教短撇和横折作了铺垫;教横折时例字如“口、车、白、百、旦、聿”等,这些字的练习对于横画与竖画又作了进一步理解和强化,避免单调重复,又可使其对横竖画的真正理解和巩固。
二、在教单个字时,必须渗透笔势概念的输入和实践。教楷书渗透笔势的概念,能使学生写的字富有神韵,并有助于导入行书的教学。教师要避免机械地讲解逆锋起笔,逆锋收笔等,应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反复体会、逐渐理解,起笔作用在于藏锋铺毫,它是上一笔结束的切入;收笔作用在于聚锋,它是下一笔的开始等,这也就逐渐灌输了“笔势连贯”的概念。这样学生写的字才“活”才有精神。
三、要把握好从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教学。学生有了“笔势连贯”的概念之后,学习行书就轻松多了。行书可视为楷书的快写,具体实践当多临帖才能悟出其理。当然,初学行书时选贴尤为重要。
四、要加强书法创作的教学。第一,要让他们多读帖,多看书展,进行欣赏、分析、探讨等。第二,让学生之间多进行书法交流,组织书法表演和比赛等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操。最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由于学生年龄、性格秉赋的不同,对书法的理解力、感悟力也不相同。教师要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和途径,来发挥学生的天赋。如:篆隶质朴无华的线条以及图案化的结构,与儿童心理更吻合,亦可让学生从篆隶入手,而并不是绝非唐楷不可。真正使书法传统教育根植于小学教育就必须从这几点认识:
剖析书法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一、引言
书法教育中,不论是笔法、结构、章法,还是书法作品所承载的文字内容,皆是陶冶学生性情、教育学生立身做事的好素材。举例比比皆是,如点画,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若要学好书法,就要从这一点一画开始,认真刻苦,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这犹如人生不但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更要认准这个目标,从这个基点开始,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再如,练字前后笔墨纸砚的整理、摆放及保护,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耐心和习惯,并教育学生懂得做事条理分明、善始善终的道理。学书中的临帖要做到眼勤、手勤和脑勤。临帖要求学生像读书一样去“读帖”,所临的字要如帖上的字,形神兼备。通过长期的临帖,学生不仅可自主观察和思考,动手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还有,就练习的字体,楷书练“端庄规矩”,行书练“随意洒脱”,隶书练“朴拙敦厚”,篆书练“方圆婉通”,草书练“简约豪迈”,不同字体犹如人的不同的性格和修养,演绎不同的人生风采。学书最终要达到的高度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这个“自然而然”就是书写的随意而为、心性挥洒、落笔生风、一挥而就、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艺术境界;这个“自然而然”就是人生中人伦化、情感化、理智化的可观、可游、可居、可感、可思的生命境界及潇洒妙绝、翰逸神飞的人生哲学。[1]
二、书法对学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意义
(一)书法深厚的文化精神与独特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正心”和“明德”。“正心”、“明德”是做人处世、立身成才之道。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的育人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使学生“正心”、“明德”,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民魂国粹,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艺术奇葩。从甲骨文、钟鼎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种字体的出现都伴随着一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民族的灵性、智慧和创新精神无时不在滋润着书法这朵常开常艳的艺术奇葩。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能进步!”进行书法教育,正是要使学生从中感受和认知民族的精神与魂魄,引导他们了解、认识和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历代书法家皆为人品高尚之士,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毫不掩饰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怀有对国家和民族忠贞不二的情感,其书法因而也显现出笔势雄浑、体态宽博、质朴敦厚的强烈风格;柳公权主张“心正笔正、人正书正”,是位风骨凛然的君子,在书品上具有“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高尚的人品与高超的书品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与之相反,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一的“蔡”原为“蔡京”,但因其人品低劣,为后世所唾弃,被置换为“蔡襄”。可见,中国书法在“人品与书品”问题上不仅注重“书品”,更注重“人品”。历代书法先贤教育、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才修到“心正”和“德性光明”的境界。很多学生在了解各大书法家生平及学习其作品时都为之倾倒和震撼,他们不但从中认识、了解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从而起到“正心”和“明德”的作用。
(二)书法独特的结构与丰富的笔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书法独特的结构,丰富的笔法体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书法教育,提高学生注意力,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探索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丰富自己的人生。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著的《书谱》,通篇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就书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他这样概括:“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对书法结构,他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虽只八个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书法结构和谐与变化,法则与创新的关系。笔法中的中侧、方圆、转折、藏露、逆顺、提按、聚散、收放、往复、轻重、强弱、连断、曲直、粗细;结体中的主从、疏密、松紧、避就、覆载、向背、斜正大小、长短、呼应;墨法中的浓淡、枯涩;审美中的刚柔、巧拙、疾徐、筋骨、违和;章法中的黑白、虚实、动静等,在复杂多变中形成多样化和艺术的整体统一,使对立双方辉映成趣,相得益彰。汉字多数形近,或同部首,写好一个字便可发散理解一类字,触类旁通,以一当十,学会思辩,把握特征,明了异同,培养学生的对比鉴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类、抓重点的学习方法。
(三)书法的“健身”与“养心”功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身心健康是生存之本,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学书便可陶冶情操,怡悦身心,强身健体。古人对习书的姿势特别讲究,要求头正、身直、臂曲、足安。在练习时,不管是写小字还是写大字,使人的指、腕、肘、肩、臂都随笔画书写而有节奏地运动,身体许多器官也相应地得到了锻炼。习书时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其实却如演练八卦和太极一样,寓动于静,刚柔相济。人们常说书法是一种地道的“气功”,书写时,可调理经络,匀畅呼吸,最后达到心手相应,益于健康。习书除健身外,更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调节和成长。书法作品是书者情感意志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其内涵是丰富的。无论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都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情感。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看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读后使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而那潇洒飘逸、酣畅淋漓的行书字体,更是书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又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他的侄子而书写的,祭文令人觉得悲惨和伤感,书法墨迹更使人感到悲痛至极,看得出他在书写祭文时是心灵的尽情宣泄。无论是王右军的闲适飘逸的浪漫情怀,还是颜鲁公的痛彻心扉的家国之恨,他们以书法为情感的寄托,对他们的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都极为有益。
浅论书法教学与养成教育策略
【摘要】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学起,教师则需要将书法教育与养成教育逐渐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书法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就书法教学与养成教育二者的关系做出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融合对策,以期能够促进书法教学工作的稳健推进。
【关键词】书法教学;养成教育;融合策略
一、书法教学与养成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实际上是让人在语言和行为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事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都要有好的态度和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对人的一生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书法教学工作便需要这种教学精神的融入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写字就像种子,而养成教育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只有将二者进行融合才能有最大的收货。为此,我们做书法教学工作亦要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为最终目标,让好习惯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写字训练中去,并帮助学生从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书法教育工作势必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二、书法教学与养成教育的融合对策分析
(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息。众所周知,书写教学工作枯燥、乏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形式中很难做到心静如水,而书写教育正式要求做到“静”才能有所成就。为此,在书法教学工作中便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在刻苦训练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充足的自信心,进而让教学活动不失章法,严肃而不死板。此外,教师要在书法教学时树立威严与和善的形象,面对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必须及时进行纠正,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要让其能在教师的表扬中不断进步。(二)重视学生坐姿的培养,强化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书写教学工作而言,其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正确下笔以及如何训练笔锋才能写出漂亮的字体,其书写时的坐姿亦十分重要。此外,良好的坐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书写文字,更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好处,通常情况下,在书法训练需要较长时间不停歇的训练,若书写姿势不标准则容易损害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在传统的书写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正确的书写姿势,即“身正”则“笔直”,说的便是要求在书写的过程中养成合理的坐姿习惯。(三)保证书写字面整洁度,推进书写的审美教育。字面整洁是写字最基本的要求,一张漂亮的书法需要干净利落的门面。然而,在这里我们所讲的字面整洁并非单指纸上,更包括学生的自身整洁度。写字实际上彰显的是一种艺术审美,其审美不仅仅体现在写字的结果,更重要为整个写字的过程。为此,写字者本身亦需保持整洁的妆容,这样便能够提高学生的高雅情趣。为此,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对学生的书写方面进行教育,更要包含桌面的文具摆放以及服装整洁。(四)书写教学融入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书法教育中最难的工作时让学生静下心进行书写训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便会造就不同的心态,有些学生写着、写着便出现心烦意乱的问题,这对学生书写训练会形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寻求书法教学的方法,并从中适当的加入趣味性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静下心来进行书法训练。(五)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制定严格的书写要求。在以往的书法教学工作中,诸多教师在对学生的字体进行敢看时都会出现这样的窘境,如明明书写的字体不标准,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好,亦不知道该如何矫正学生的字体,使得文字整体看起来更漂亮些,而书法教育重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为此,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书法进行评价,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会有着明晰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从细微之处找到问题便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六)注重“熟练生巧”,安排固定书写练习量。校园教育中对书法教学工作的时间安排并不多,而写字训练不是短时间一蹴而就的,课堂的45分钟根本不能有质的飞跃。为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的安排课外书写练习时间,给不同学生安排指定的日练习量,并让学生养成“天天练”的好习惯。学生若能够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便能够养成固定的好习惯,对书法的进步与提升,会有很大的作用。
书法教学教育研究论文
由于艺术“把自然优美的方面描绘出来,使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柏拉图《理想图》卷三)所以,艺术教育对人才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兴旺,带动了艺术教育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仍然是普通高校最薄弱的环节,在单一的专业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或者简明地说,忽视了“修养”的教育、“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远远达不到“四有”教育的要求。近几年来,围绕工科院校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古人曾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变化规律;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的素养、品行。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经之一,是学生必读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魏晋时期,称书法为书道,把书法提到了一个与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书法教育达到了鼎盛时期,直至明末清初,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初,在谈到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写好字的作用。毫无疑义,书法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殊的、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书法教育与人品素质教育
清末书家杨守敬说:“学习书法,一务品高,二求学富,三须艺娴。”“品高”也就是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或超迈或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书家品格的高下。古往今来,王羲之、颜真卿、郑板桥等书法家都是以品高而书传后世的。所以宋代黄庭坚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具体说来,书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存资料表明,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书法更是将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著名的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深广久远的影响,足以使国人骄傲自豪。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日久必然提高对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激情。
教材艺术资源与书法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书法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汉字情结、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如《兰亭序》中的书法之美、《赤壁赋》中的书法传承、文天祥书法体现的儒家美学观等,都可以作为书法审美教育的资源。
【关键词】书法教育;书法欣赏;语文教材
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仅包括以实用为目的的写字教育,也包括以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为目的的审美教育。事实上书法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汉字情结、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缺少专业教师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就是书法普及教育最基本的师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书法修养,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书法资源,能够在教学中渗透书法审美教育。本文尝试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艺术资源挖掘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书法审美教育。
一、《兰亭序》中的书法美学风格
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不仅是一篇感悟生命的经典散文,更是一件书法史上的扛鼎之作。教师如果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或之后讲一讲与它相关的书法故事,肯定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书法的兴趣。从书法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件书法作品呈现了自然潇洒、妍美流便的行书美学风格。晋代是书法发展的自觉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书法高峰。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又将《兰亭序》重写几遍,都达不到最初的书写状态。有趣的是连作者本人都难以复制的《兰亭序》,居然成了后人临摹最多的一件作品,其中当然不乏经典的摹本,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下页图1),该摹本采用“双钩”摹法,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原本的一件,让后人感受到王羲之行书的风貌。其用笔、结构、章法虽各有天地,却又默契统一,充分表现出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无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赤壁赋》中的书法传承
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几点思考
[摘要]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书法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书法艺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进而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并激发出大学生自觉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担当意识。
[关键词]书法;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它既具有东方古典艺术的特质,又契合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之精神,是既具古典性又有现代性,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各大、中、小学的校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提到:“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1]近年来,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书法专业,许多相关专业也开设了书法必修课,而把书法列入全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成为多数高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公共书法教育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书法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书法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正确观念,通过书法的学习,提高人文艺术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由此激发大学生继承祖国传统文化、自觉抵制“民族文化虚无论调”的主体担当意识。我的论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的教育,书法教育
可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方向,各级教育部门、各大中小学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等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的历史惯性仍然存在,这也和部分家长和学校领导只重视升学和就业的“实用主义”思想有关。对于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所接受到的艺术教育十分有限,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人文艺术素养,部分理工科学生问题较为严重,而部分文科生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文理科大学生进行的艺术素质教育,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而把书法教育做为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中国自孔子时代就提倡“六艺”,主张通过艺术的熏陶来达到教化之功能,“六艺”中的“书”就包含书写的技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2]“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书法又是堪称“国粹”的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人人会写,而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也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学习书法,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专注与耐心。大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打开一个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掌握了一项有用的技能,在书法艺术的日益熏陶下,人文艺术素养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高校公共书法教育应以培养艺术素养为主、教授写字技能为辅
透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且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书法教育;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创造素养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书法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的意义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历史文化传承中最为经典的艺术形式,被视为华夏文化的瑰宝。书法艺术对教育事业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书法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全国艺术类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书法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书法;美学特征;文化素养;素质教育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历史文化传承中最为经典的艺术形式,被视为华夏文化的瑰宝。书法经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书法艺术对教育事业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书法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全国艺术类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现今高校中,书法教育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法教育也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艺术素养的现代化人才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书法教学可作为单独的专业课进行讲授,对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及审美价值导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一般公选课程,其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养、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能,更是对中华名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对每一位高校学生而言,通过个体专业学习传承文化的意义,又是接受艺术素养的熏陶。历史上“书法改变了人”的例子很多,通过学习书法提升个人的修为,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振兴作出贡献。当前,社会上大家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实质上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高校的书法教育其目标也是如此。
文字是各个国家和名族的基本语言,而汉字只有中国才有。中国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明,汉字也随历史的前进不断发展和演变。汉字记载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知识、文化、信息、学术等各个层面的内容。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汉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书法艺术,在认识古文字的过程中,透过汉字的优美够感到古汉字的内涵,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匠人们的那种用心,从而增强名族自信心和名族自豪感。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大众文艺集合了多种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的精华。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坚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教师在进行书法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必将我国的历史文化知识,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融汇其中。比如在讲解某种书法字体时,一定会介绍这种字体的发展背景,擅长这种书体的代表书家,书家的背景知识和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样书法教育使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优秀的传统,学习我国古人伟大的哲学思想。高校书法教育一方面可以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养良好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书法高度的艺术性代表其具有极高的艺术赏析价值。书法的美感包括点和画交融的造型美、字体字形的结构美、聚集和留白的对比美、浓墨和淡墨的冲突美。每一笔,每一划都带时有生命的,有情感和思想的,透过表现出的每一个线条都能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悲愤和喜悦。书法包含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五种字体,每一种字体以为产生时期及历史背景的差异,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规律。历史上每个书家也有独其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优秀的书法作品赋有极大的艺术魅力,不光在视觉上可以给人以美得享受,还可以让人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和共鸣。做到外美形式,内蕴哲理,触目且动心。通过书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感受和欣赏书法艺术,理解书法字体的结构美、章法的布局美、蕴含的情感美。学生通过学习,对书法字体的研究探索,理解各种字体不懂得结构美。通过书法作品中表现的聚散离合,黑白对比,感受书法作品的章法之美。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运笔的节奏,”顿挫“的变速行笔的方式和”提按”“打点“的运笔规律。体会书家当时书写创作时的情感状态极其性格和修养。欣赏观摩书法艺术作品,透过作品的外在表现领悟书法艺术作品蕴含的内涵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品位。通过书法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审美的热情,开拓审美的眼界,提高审美的能力。
我国自古都有“字如其人”之说,其意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可以从其写的字中有所体现。古代书法家中也有流传“书以人种,书以人传”的思想理念,说明书法作品可以充分表现书写者的人格品质和思想情怀。根据大量资料可以查阅到,历史上出现许多因为学习了书法而对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产生积极影响的书家,可见书法艺术的确是树德育人的良器。书法艺术的教学通过了解书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学习著名书法家的生平事迹,观摩赏析优秀的书法作品,实践练习中的临摹创作,从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以追求美的感受带动心灵的净化,陶冶情操,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书法艺术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好字,而是以情感来触动心灵,达到学生自身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提升学生文化精神境界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可以填补思想教育中其单纯说教的不足,丰富情感教育,增强教育的动力。人文教育是素质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高校重视数理化等专业技术的教育,认为思想哲学的非专业教育并不重要,从而轻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做事情缺乏耐心和恒心,遇事心浮气躁,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很多大学生每天沉迷于手机、电脑、电子游戏,对于明星娱乐八卦过度关心。导致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不足,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下降。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知如何应对,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抗压和受挫能力低下,日积月累,抑郁和焦虑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书法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情怀与精神。欣赏作品时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作者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人生感悟,作品中优美的文字表现和赋有深意的文字表述让我们沉浸其中。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集中精力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内心的情绪得到了中和和释放,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引导帮助学生调解和改善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其积极乐观心态的树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事保持平稳和平和的心态,人格变得的更加稳固,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书法艺术因为其字体独特的结构形态和独有的美学特征,对美术类及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统一性。首先,书法与篆刻关系最紧密,学习篆刻技法必须要以书法的学习为基础。除了学习篆刻相关的技法外,了解书法,理解书法,感悟书法中蕴含的美,才能刻出高水平、高品位、高境界。很多学生认为篆刻时一门技艺,偏重于刻字技法的学习与训练,而忽视书法学习和理解。书法与篆刻是一脉相承的篆刻与书法一样,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一门艺术。其次,书法的学习对使用毛笔进行表现的中国画专业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毛笔不具备实用价值的今天,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毛笔的运用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对毛笔的掌握普遍较弱。绘画过程中,使用毛笔力度不够,画出的线条浮于纸表面,行笔生涩,用笔不到位。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而学习书法能够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书法对于线条和字形结构的要求很高,书写行笔时的圆润健稳、收放自如都是对线条的锤炼,而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构成。所以,书法的学习训练在本质上就是对学习者控笔能力的训练,能够熟练的运用毛笔。所谓书画同源,书法的学习对中国画技法的表现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通过书法的学习,开拓审美眼界,提升文化涵养,这对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言,丰富了表象形式、设计灵感及创作素材。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中就借用了书法字体的形式,可以说书法艺术是“中国化”的代表,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学的完美体现。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门类,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文明,也是民族精神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而书法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其对大学生审美眼界、人文修养、人格品质、道德情操及其它专业的学习皆有积极的作用。
书法教育与德育渗透实证研究
摘要:德育是当前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书法教育已成为中、高职学生必修课,因此书法育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各层次书法教育及育德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当前中、高职书法育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使德育更好地渗透进中、高职书法教育中。
关键词:书法教育;德育;渗透对策
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落实这一根本任务,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将育德树人工作落小落实,大力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实效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指南》总体目标中提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尽管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有一段时间,但就当前来看,重技轻道、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依然是当前教育的普遍现象。2021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又提到了教育真谛的问题,其中说到“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学生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这一席话又印证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2013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总体目标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而这一目标正好和德育目标相映衬,两个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而在中、高职书法教育中进行德育价值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德育和书法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
1概念界定
1.1中、高职书法教育的内涵
书法教育是一门蕴含中国丰富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个体精神的陶冶。书法教育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书写、作品鉴赏、从事与书法相关的其他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实践活动[1]。书法教育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识字写字教育,这是书法教育的最浅层次。这一层次是初级书法教育,目的是实用和写好字,因此采用硬笔与软笔兼修的方式;第二层次主要是情操教育或者美育,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第三层次是以艺术学为目的高层次教育,目标是培养艺术学的专家。中、高职书法教育是前两个层次的教育,以书法基本知识、欣赏感悟和操作体验教育为主,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通过书法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中、高职书法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写字教育、鉴赏教育、书法文化教育和书法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