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4:26: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书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书法

书法世家书法

琅邪王氏是两晋时期最大的文化世家,正如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所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王氏自汉代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就日益壮大;特别是自西晋开始兴盛,历东晋,经十数代,风流不衰、冠冕不绝,真不愧为中古第一豪门。王氏为何兴盛若此?这除了当时的门阀政治诸多制度保障之外,其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独特的家族风尚和文化。两晋时期战乱频繁,而王氏子弟大多怀抱入世之心,积极进取,并且能够随时顺命,善于机变,从而避免了卷入战争,使王氏家族少受摧残。由此看来,王氏世家之所以长盛如此,关键在于王氏传统的家风与应世态度:与时推进。所谓与时推进,就是根据形势,不断调整心态,以保全家族的整体利益。

琅邪王氏自汉代兴起,儒学背景深厚,可谓礼法世家。王氏成员的思想中,儒家的成分、现实的内容占主导地位。他们关注现实,积极入世,比较重视实务和事功,且由于他们长期处于权利的中枢位置,比较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因此,王氏家族可以称之为礼法世家。在家族中,他们讲求伦理道德、提倡孝道,以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从而形成长盛不衰的局面。在国家,王氏家族的成员则研习朝廷典制仪理,重视实务。无论谁建立王朝,他们都不敢不看重王氏的门第,而且还要借重他们的学识和特长,这样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往往能够成为旧朝之重臣、新朝之佐命。礼仪已经成为王氏人物维系门第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为两晋长盛不衰的世族,琅邪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除以儒学为立身之本外,对玄、释、道也兼容并蓄。这使王氏家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这更利于王氏子弟的与时推迁。在当时,玄学可谓名士的文化标志,由儒入玄也是一个家族地位上升的必具条件。王氏一门自王戎、王衍始,子弟多善清言,尤其是王导作为东晋权相,亲自参与、组织谈玄,对东晋玄风的盛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说来,王氏家族是玄儒兼修。王氏子孙从王祥、王览那里继承了儒学伦理的因子,从王戎、王衍那里因袭了玄化的细胞,以儒学持家、治国,以玄学博取名誉、地位。正因为儒玄双修,故王氏子弟鲜有过于放浪颓废者。

两晋以降,佛教对士族思想、生活影响日益显著。如王导与高僧交往甚是频繁,与他们谈论义理,为其子孙接受佛理打开了方便之门。王羲之与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玄化很深的高僧,他以佛理释《庄子·逍遥游》,新义迭出,对王羲之颇有启益:“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①]。王羲之的《兰亭序》很明显受到了佛理的影响。此后王氏子孙多有信佛法者,如王珉、王珣皆信佛,《晋书》有这样的记载:

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别室与沙门法纲等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②]。

这说明东晋时王氏与佛教已有不解之缘。

查看全文

晋代书法世家书法分析论文

王氏和谢氏两个书法世家,其兴起和盛衰,其成就和局限,都是具体的、复杂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相比,琅邪王氏兴起比陈郡谢氏要早一些,但这两族作为书法世家在东晋时期都一直相当兴旺,并且在东晋之后依然薪火相传。在这两个书法世家,都是人才济济,甚至可以这样说晋代门阀士族内部最有影响的书法家,多是出自这两族。如王氏家族中的王廙、王羲之、王献之,谢氏家族中的谢安、谢鲲等。

琅邪王氏是两晋时期最大的文化世家,正如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所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王氏自汉代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就日益壮大;特别是自西晋开始兴盛,历东晋,经十数代,风流不衰、冠冕不绝,真不愧为中古第一豪门。王氏为何兴盛若此?这除了当时的门阀政治诸多制度保障之外,其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独特的家族风尚和文化。两晋时期战乱频繁,而王氏子弟大多怀抱入世之心,积极进取,并且能够随时顺命,善于机变,从而避免了卷入战争,使王氏家族少受摧残。由此看来,王氏世家之所以长盛如此,关键在于王氏传统的家风与应世态度:与时推进。所谓与时推进,就是根据形势,不断调整心态,以保全家族的整体利益。

琅邪王氏自汉代兴起,儒学背景深厚,可谓礼法世家。王氏成员的思想中,儒家的成分、现实的内容占主导地位。他们关注现实,积极入世,比较重视实务和事功,且由于他们长期处于权利的中枢位置,比较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因此,王氏家族可以称之为礼法世家。在家族中,他们讲求伦理道德、提倡孝道,以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从而形成长盛不衰的局面。在国家,王氏家族的成员则研习朝廷典制仪理,重视实务。无论谁建立王朝,他们都不敢不看重王氏的门第,而且还要借重他们的学识和特长,这样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往往能够成为旧朝之重臣、新朝之佐命。礼仪已经成为王氏人物维系门第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为两晋长盛不衰的世族,琅邪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除以儒学为立身之本外,对玄、释、道也兼容并蓄。这使王氏家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这更利于王氏子弟的与时推迁。在当时,玄学可谓名士的文化标志,由儒入玄也是一个家族地位上升的必具条件。王氏一门自王戎、王衍始,子弟多善清言,尤其是王导作为东晋权相,亲自参与、组织谈玄,对东晋玄风的盛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说来,王氏家族是玄儒兼修。王氏子孙从王祥、王览那里继承了儒学伦理的因子,从王戎、王衍那里因袭了玄化的细胞,以儒学持家、治国,以玄学博取名誉、地位。正因为儒玄双修,故王氏子弟鲜有过于放浪颓废者。

两晋以降,佛教对士族思想、生活影响日益显著。如王导与高僧交往甚是频繁,与他们谈论义理,为其子孙接受佛理打开了方便之门。王羲之与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玄化很深的高僧,他以佛理释《庄子·逍遥游》,新义迭出,对王羲之颇有启益:“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①]。王羲之的《兰亭序》很明显受到了佛理的影响。此后王氏子孙多有信佛法者,如王珉、王珣皆信佛,《晋书》有这样的记载:

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别室与沙门法纲等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②]。

查看全文

书法创作论文

古代书法作品,多带有“抄写”意味。这种意味是因其书法服务于某种社会生活的实用用途而造成的。它不以艺术表现为旨趣,实用是其第一性,艺术的表现因素是依附于实用而存在的。“抄写”意味形成了寄寓式书法创作的形式表象特征。前举唐宋少数草书大家的大幅长卷,所书虽为古诗文或自叙文,其书写目的在于抒自我之情(由诗文内容的文学情境所引发的书家创作所追求的某种书法情境)。明人的大幅、巨幅行草、狂草书,既为适应殿堂大屋悬挂布置之需,更重要的是借此倾吐个性情怀,艺术表现为其书法创作主旨,这是一大历史性的进步。现代的展览会成为书法交流、角逐与竞争的场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故而今人十分重视作品形式的展厅视觉效应,追求新异、眩目的表象效果。

当代书法活动的“展览至上”,导致书法创作的幅式普遍向大幅、巨幅发展,条屏的盛行,更是为了追求书法作品幅式的大规模。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小楷、小行书、小草书作品也为迁就展览的展厅效应,不得不划分若干个块面上下相续成大型条幅,或左右相续成大型横幅。这反映了传统的幅式(如尺牍、文稿之类)在当代重表现、重展厅效应的条件下,不得不作顺应性调整。从书体角度看,行书及行草书的艺术表现性较强,也较易于把握。草书,尤其是大草、狂草书,不仅存在识草问题,在形式的把握上以及激情介入的要求上都很高,艺术表现性非常强烈,难度很大。故当代书坛以行书(行草书)最为盛行,其书体结构变化较为灵活,形式美感方面比较易见效果。其它书体,庄重规整的正书难以流行,大字正书少见,小楷在每次国展中可见到少量。篆、隶书作对联者流行,而工大幅且字多成篇者少见,尤其工小篆者寥寥。工大篆、甲骨文作对联者较多,既因其字形结构意趣多变化,亦出于表现形式上的避难从易,且由展览的“市场行情”调控而成的。故当今书法创作无论作何书体,其审美趋势的主流尚动态,尚奇巧,目的力求引人注意。作为主流书体的行书(行草书)以及草书以明代中后期行草风为尚,亦因其表现性强,动感强烈,易吸引观赏者,易取得展厅效应而受大多数作者的偏爱。再具体落实到书法的四要素即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来看,偏重于形式感奇异的倾向也十分突出。如在笔法上强化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速度的变化,用笔激动、点画灵敏;字法上追求奇异的字形、险峻的态势;章法上流行有行距而无字距的格式,行距不齐,行沟呈参差流动形(也有少数书家追求两距皆无的章法,以通幅为一整体,应势利导地施行章法调控,达到整体的多变和谐,最具表现性,也最具高难度,正因如此,难以流行);笔法上宿墨、涨墨、湿墨、焦墨竭尽变化之能事。形式表现手法在这二十余年里,尤其是后十年中,其表现之潜能得到大发掘、大发挥。总的说来,“书法热”所形成的当代书风,我认为可以“反正统、尚奇异”六个字概括其基本特征。不仅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出新的主流书风如此,即所谓“现代书法”与“学院派”也是在这一大潮中走向极端的两个流派。日本在战后不久即出现了称之为“墨象”、“前卫”的现代派书法,这种艺术,在形式上吸取了西方抽象派绘画的构成理念以处理汉字结构与章法,并结合传统书法的笔墨技巧的表现手段而成。这一类作者既具书法功底,又兼通绘画。中国的现代派书法晚日本二十多年,在“书法热”的大潮中别开新径,但从事此道的大多数作者本为一般水平的画家,又缺乏书法功底,显示出先天不足的弊病,反映在作品中,即使有新异的构思,但其艺术表现也难以如意,造成了中国现代派书法在立意和艺术表现水平上与日本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中国现代派书法受日本影响,同时又直接借鉴西方抽象派绘画。其创作方法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汉字为素材,以所取汉字的特定涵义作意象上的形式美创造。这一类型的创作,日本书家有许多杰作确实令人赞叹不已。中国的现代派书法的创作在近几年有所提高,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另一类型则脱离汉字,号称以其点线笔墨技巧进行创作,与抽象派绘画无甚区别,拙见以为勉强称之为“书法”大可不必。西方抽象派绘画中有所谓“书法画”现象,(即西方抽象派画家从中国、日本的书法尤其是篆书与草书中吸取其结构美与线条美规律创造而成),其属性为画,是毫不含糊的。中国现代派书法中这一类型的创作实可归属于此类。这是书法创新极端追求形式的奇异而走向反面的一个流派。

其后又有称之为“学院派”的创作方法的新尝试。以做旧、描摹、局部书写和拼贴制作等手段进行创作,其方法也是来自西方对现代抽象派绘画的制作加工方法的引进与变化。它脱离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基本规定性——书写,称之为主题创作,旨在表达某种理念,实是某种理念的艺术图象阐述形式。其制作佳者,堪称优秀的美术作品、艺术作品,如一定要强贴上“书法”的标签,作书法作品观,颇为牵强。我认为,它完全可以沿着自己的特定艺术道路独立地走下去,完善自己,成为美术的一种新样式而存在,展示自己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不必依附于“书法”。

当今书坛创作思想、审美观念日益解放,常出现新的尝试与新的观点,十分活跃,全国中青展允许学院派、现代派参展,甚至获奖,体现出当今书坛创作思想、学术探讨风气的宽容与开放。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此类的尝试作品,未脱离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定性者较易于被接受,走极端者很难立足,这也反映出书坛对书法艺术形式的基本认识。

一味在展厅效应即视觉刺激的强度上竞争,热衷于在书法艺术的形式与技巧的展厅适应性、迎合性上出奇制胜,注重表象而忽视内涵的充实,发展下去必然走向反面,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这是当代书家不可回避、应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

查看全文

书法协会小结材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半年的时间已过去了,书法协会也在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下面从日常工作、管理方面、与院外社团交流,书法协会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书法工作简略

本协会每周一次会干会议,深入探讨各自的体会心得,每月一次全体会员探讨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全院性的学习活动。举行各种各样的书法交流活动和书画比赛,以实践来推动每一位爱好书画的会员和同学们书画方面的水平。

1、举行周末书法交流会。每周末协会将派出八名代表主持交流会。与参加交流会的全院学生一起探讨书法创作鉴赏、训练等活动,并现场辅导与互动地进行书法交流活动,同时为他们免费提供笔墨纸砚和临摹字帖等。每个月末,召集会干进行月末总结和书法交流活动。会干们汇集一起共同探讨书法艺术,谋求共同进步并上交满意作品一幅,作为一个月来努力的成长见证。

2、注重会员们书法作品习作时的‘章法’能力的培养。作品的整体美也是书法欣赏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件优秀作品,必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构成书法艺术整体美的重要因素是章法。如果说字的结体是线条的组织,那末作品的章法则是线条更复杂的组织;组织得是否适当,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章法之所以也称为“布白”,是因为章法质是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成功的章法集中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邓石如“计白当黑”,便是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有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字里行间均有笔墨,有情趣。字的空间的匀称、布白停匀和字形点画具有同等的审美价值。既然所有空间都是作品的有机部分,对线结构、对空间的感受,自然也应该包括在内。书法章法还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以及落款合理,钤印得宜,并注意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

3、注意培养协会会员们更好地去欣赏书法艺术很重要。对会干们的要求是“书法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默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爱看。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括书本对著名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这些都需要在反复玩味之中才能获得”。

查看全文

书法美影总结

一、通过活动凝聚会员

1、协会成立不久,就组织了一次摄影讲座,邀请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同志为会员讲解自己的创作经验、思路及摄影技术,为会员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2011年3月协会成立以来,认真听取会员意见,主动参与外面协会开展各种活动,一是到上高听摄影大师解海龙讲课、二是到丰城听江西书法协会主席毛国典讲课,回来后,又组织理事交流当前创作主流,思路,方法,入选国展的作品要求,装字画裱形式等等,通过活动凝聚了会员,服务了会员,帮助会员,充分激发了广大会员的创作热情,提高会员的创作水平。本届理事会共组织摄影创作活动多场次。先后组织会员参加全国、全省摄影展活动。

3、协会活动都是自费自发组织,特别是摄影采风活动,经常开开展一些小型的交流会,业余时间还经常组织会员到农村,各厂矿、工地进行外拍实践创作活动,今年还赴武功山、小东江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回家后,通过协会群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促进了自身摄影技术的提高,也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

二、积极参与矿区安全生产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协会的影响力

1、针对尚一发的绞车道伤人的事故,协会按照领导要求,组织了人员及时深入到井下现场,协会会长,黄志强同志亲自将事故发生经过、原因,教训,绘制成漫画,贴到全局各单位学习室,让所有职工都能看到,人人都在艺术的氛围里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查看全文

组合书法APP提升中小学书法的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把信息技术与中小学书法教学深度融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落到实处,需要对书法APP功能进行优化组合。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小学书法教育APP功能优化组合的策略:系统梳理书法教育需求,科学遴选书法APP软件;优化组合书法APP功能,建设可操作的应用性载体;优化共享方式,提高书法APP的使用效能。

关键词:遴选APP;软件;建设应用性载体;共享方式

有效利用书法方面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全面化、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但是,丰富的书法APP资源,并不都适合中小学书法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需求,对这些书法APP功能进行比较研究,优化组合,才能提高应用效果。

一、系统梳理书法教育需求,科学遴选书法

APP中小学书法教育资源、师资队伍专业素质等存在差异,要根据实际需求,科学遴选相应的APP软件辅助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当前,书法教育中对书法APP软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需求。1.资料荟萃功能,丰富教学资源。这种功能是通过APP,分类集中中小学书法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资料,方便师生查找、使用。目前,虽然中小学已有写字课程的教材,但仅仅依赖这些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一些书法教学中的实用性资料,如历代书法家生平及作品介绍、高清代表作品字帖、书法评论文献、书法家临帖作品及临帖心得体会等。网络上这些资料既丰富又繁杂,并不都适用于教学。只有针对实际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遴选、整合、加工,再利用APP进行集中展示,才能大大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目前,很多APP都具备这些功能,如云章书法字典、钢笔书法字典、书法碑帖大全、书法大字典等。2.动作演示功能,观摩核心技法。不少书法APP具有动作演示功能,运用视频技术手段对复杂的笔法进行书写步骤分解,再通过慢动作展现出来。笔法是中国书法最玄妙的地方,很多教师因为专业水平有限,难以为学生做出准确、到位的示范,增加了学生临帖的难度。而充分利用这些笔法分解视频,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中小学书法教师专业水平有限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横”的笔法时,可以在课堂上反复播放书法APP上的笔法示范分解视频,将这个字起、行、收的笔法进行分解慢放,让学生反复观看、揣摩、临习。目前,具有这种功能的APP较多,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APP有墨趣书法、写字派、小学硬笔书法、书法入门教程等。3.课例汇集功能,提升教学水平。优秀的书法教学课例,包括书法教学微课,都有着示范和借鉴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用于教学,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而书法APP中,蕴藏着丰富的视频资源,如书法视频、优墨书法、临池轩书法等。同时,教师教学中可以积累一些本土的原创优秀课例、微课,这些资源更具有实用性和可借鉴性。我们可以对以上资源进行优选,通过APP,进行汇集、展示,方便师生学习和使用,扩大辐射范围。4.作业评改功能,提高评改效益。众多书法APP都具有作业评改的功能,如墨迹书法秀学生端、书画点评、儿童书法教学等。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APP的相应板块,由区域内的书法教学专家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提高书法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同样可以上传书法作业,再由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对这些作业进行及时批改。这种功能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的作业批改任务,还能够对典型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以点带面,极大地提高批改的效能。5.网络展赛功能,扩大受众范围。网络展赛给书法展赛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传统的实地展赛方式相比,网络展赛具有受众面更广、活动过程公开透明、节省经费和人力、不受场地限制、观赏方便等优点。我们可以依托很多APP来开展书法展赛活动,如美篇、微信、中国笔墨在线、大众书法等,对师生书法作品进行拍照处理后,上传至APP的相应板块,实现网络共享,扩大受众面。4.培训交互功能,促进专业成长。书法师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仅依靠各级部门举办的“国培”“省培”等培训,很难较快地解决中小学书法教育整体推进过程中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而很多书法APP都具有线上书法培训的功能,能够很好地开展区域内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培训工作,还可以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答疑和其他互动。比如依托微信、好书法在线、书法学馆、丁丁教育等APP,可以进行大面积、低成本、针对性、常态化的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工作,弥补线下培训的不足。

二、优化组合书法APP功能,建设可操作的应用性载体

查看全文

欣赏书法艺术方法综述

书法艺术欣赏,不是单纯地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才能够提高。因此,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喜欢用大红大绿装修房子,有的人却认为十分这样装修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也同样如此,不同的欣赏者可能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由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二、时代风尚不同。著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也有的欣赏时下的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

三、对书法学习研究的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犹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着出现,程度高的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因此,还是有一定规律可王世光循的。

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艺术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以下五种:

一、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有的也称质感。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大致由以下两种因素构成: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画则作为衬托,这就是书法“间架结构”。“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谓的“轴线”原则。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论你的字写得多么潦草、欹侧、险绝,它们都能保持在一定的中心轴线上,重心仍然很稳,不会有摇摇欲坠的感觉。由此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筑的共同之处。有了这一个重心,立体感则跃然纸上。二是书法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毛笔,用它铺毫提按皆能挥洒自如。

查看全文

汉代童蒙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一、汉以前的书法蒙学教育

“蒙学”中的“蒙”有“没有知识,愚昧”之意,喻示人童稚时期的知识储备状态。摆脱蒙昧,称之为启蒙。辞书对“蒙学”的解释是:“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启蒙教育的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我国古代的童蒙书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不过,商代的书法教育主要是面向王室成员。西周时,书法教育内容更为充实,有了专门的书法教育时间和场所。幼童通常8岁入学,学习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指的便是对汉字的学习以及书写。至秦代统一六国文字,小篆颁行天下,从上至下,各级行政部门皆以李斯的小篆为通用书体,官方培养刀笔吏。汉初,“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可见,秦汉时期对识字教育极其重视。有学者认为,“蒙学教育在秦汉之后便进入有教材、有组织、有形式的阶段”[2]。

二、汉代书法蒙学教育

汉代学童书法教育主要是在书馆中进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和习字,识字和习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事启蒙教育的教师大多是闾里集体出资聘请的,是乡里宿儒。这里的书馆也称作“学馆”“书舍”“蒙学”“小学”等。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记述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王充先是识字和习字;接着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讽诵千字以上;最后专习经学,“经明德就”。可见这时学习已分阶段。前期属于识字和书写的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如《仓颉篇》《急就篇》等,这些字书又称为“史篇”和“章篇”。学生学书既成,则离开书馆进入庠序,学习《孝经》《论语》《尚书》等儒家典籍。

(一)识字、习字教材

汉代小学的字书有《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凡将篇》《急就篇》等,现在保存的只有《急就篇》。字书最早的是四字一句,始于周之《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不过久已失传。为了对汉字进行统一简化,秦朝官方以秦篆为基础,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汉闾里书师将其合并整理,并统一称作《仓颉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学书、习字教材数量也逐渐增多。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图1);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扬雄作《训纂篇》。之后,又有杜林作《仓颉训纂》。这些直接作为书写教材,供学童使用。图2竹简是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内容是《仓颉篇》首章部分文句。简长23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正反面书写,简末二字“赏赏”可能是习字者随意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以后,闾里书师合秦时《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为一篇,习称汉《仓颉篇》。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仓颉篇》竹简对于研究汉代《仓颉篇》的版本衍变、文本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图3习字简虽然不能确定为汉代学童所写,但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汉人学书、习字状态的反映,通过其可以了解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状况。

查看全文

书法艺术设计论文

1书法在艺术设计中的功能

1.1传达功能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的功能,中国的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它在艺术设计中的首要功能是传达信息。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书法文字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系统,具有“所指”和“能指”的重要功能。从文字层面讲,文字符号的表意性直接向大众传达设计作品的意图和各种信息,即“所指”;从艺术角度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它的形态、结构和风格样式还具有多重寓意,通过对书法字体的反复揣摩,我们还可以理解它更多的隐含意义,即“能指”。所以,书法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双重译码”的作用。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中,“中国银行”四字大气磅礴、极富变化,粗笔坚实如柱,细笔刚劲似铁,飞白恰到好处。“中国银行”其基本信息指的是一个金融机构,人们可以办理相关的业务;同时刚劲有力、气势恢宏的书法风格又凝结了多重信息———强调中国之身份、传统之精神,或者是企业的理念所包含那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毋庸置疑,把书法艺术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不但可以直接传达文字的基本信息,而且还能表达文化底蕴之深厚的信息,达到塑造企业形象,创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中国的高等学校、中医医院等尤其喜欢用书法来题名,如北京大学、中医同仁堂,中国知名企业的标志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也热衷于采用书法元素设计,如白酒、茶叶、月饼、粽子等比比皆是。

1.2审美功能

书法文字作为一种视觉传播符号,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审美功能。书法的线条美、结构美和造型美,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性和整体性能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获得怡情悦性的审美体验。篆书、隶书和楷书笔画规整、结构平稳,给人一种稳重、端庄的感觉,行书动静结合、灵动活泼,而草书体势放纵、连绵奔放,给人激情盎然、神采飞扬的感受。因此,把书法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应用到各种设计类型当中同样能给消费者带来美感。文字因“观物取象”而来,“文字图像化”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所谓文字图像化,就是把书法字体的形态(整体或局部)演化为图形。文字与图形的相互融合,使设计创意获得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不但可以起到诱导视线作用,唤起消费者的审美自觉意识,而且还能渲染意境,给人一种视觉审美享受,以致于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情绪和兴趣。

2书法在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查看全文

书法变革分析论文

一、政治专制上的松动

研究书法史,首先绕不过君王政权。就此而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而或是宗教都可以视为政治的伴生物,在不同的学派、科类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政治都使其模糊了边界,打破了分野。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其个人独裁统治,在政治上杀戮重臣,废除宰相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构筑了强硬与严密的文网。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国子监撤去孔庙中孟子牌位①;洪武二十七年,命刘三吾等人重审《孟子》,删掉违禁之语八十五条,同时又迭兴文字狱,法外施刑,知识士人元气大伤。明成祖朱棣以靖难起家,杀戮士人绝不心慈手软。诛十族,瓜蔓抄,表明这位好武的燕王,阴狠残暴不输乃父。然正是此公,造作《圣学心法》,自诩“惟行中之为贵”。永乐十三年,用朱学观点篡编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成为科举功令的准绳②,八股文章成为科举入试的敲门砖,士人们又一次涌向这狭窄拥挤而又死气沉沉的科举之途上。

政治的统治在封建社会是专制的,政治斗争更是残酷无情的。历朝历代的政权之争、继统之争,党派倾轧无不说明此,然而政治的斗争亦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力量。明孝宗弘治年间,某些开明的统治方式受到了重视,在宣德、正统年间,作为相权变形的明代内阁权力对君权给予了可能的制衡,至明英宗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君主权威大为削弱。至16世纪,明王朝更是社会矛盾突出,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至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的七十年间,西北边陲无年不战事,万历元年(公元1570年)之后,辽东战事又起,建州女真部落成为明王朝的主要威胁。在明王朝直接行使统治权利的地区,人民大众与皇权官僚专制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以至16世纪之后,无年不民变。再,明王朝专制政治体制内部矛盾日趋尖锐,以至经常发生皇族叛乱、军队反水、士兵哗变等重大事变的地步,从以上几处便大概可以理解明中叶政治统治专制的松动所造成的政治影响、经济影响与思想解放,造成了以王学为中心的中晚明的社会整体变革思潮,据此理解晚明书法变革潮流的政治成因,当涵盖于内。

二、理论上的准备

被后世称为新儒学的“程朱理学”,在明代前期与政治权利、经济利益越来越多地连接到了一起,一方面经由考试科目,把思想变为文本;另一方面则经由政治权力把原则变为制度,表面看上去儒家学说、程朱理学进入权力中心,而深层意义上,它们则失去了政治权力之外的、相对独立的、民间社会和士绅阶层的批评立场,也就逐渐丧失了自我超越和不断更新的空间。于是,“思想成为文本,文本蜕化为文字,文字仅仅作为符号被人背诵,背诵的意义而仅仅在于交换”③顶戴花红,那麽,这种知识与思想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思索和心灵境界上的涵养,牺牲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深刻与睿智,自然与社会生活发生分离。于是,经典被奉为教条,创新被禁锢代替,本质精神反而被扭曲消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