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3:33: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蔬菜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蔬菜产业

畜牧蔬菜产业规划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现就全市畜牧、蔬菜、果业、苗木花卉、渔业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品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种植业快速发展,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200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蔬菜面积由2006年底的148万亩发展到200万亩;林果面积发展到60多万亩;花卉苗木得到较快发展,种植面积达到6.94万亩。养殖业快速崛起。到2009年底,全市拥有限额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43家,肉、蛋、奶总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等主要饲养量均居全省前列,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4万亩。2009年,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6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30%。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市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种植业结构调整仅处于起步阶段,以蔬菜、林果等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种、养基地及加工企业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区位交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理顺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有序调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率先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为突破口,使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和名片,力争把建设成为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并积极推进果业、苗木花卉和渔业的发展。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财政、科技扶持机制,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稳定粮食产量,扩大蔬菜面积,大力发展畜牧,做大花卉苗木、林果生产,优化种植布局,改革种植模式,开发宜渔资源,努力扩大渔业规模,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市场引导,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功能区划确定主攻方向,搞好示范带动,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建立畜牧、蔬菜等种养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先行,积极鼓励引导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品牌经营化战略,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驰名商标等注册。

查看全文

蔬菜产业市场营销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阐述,提出云南省蔬菜产业面临着品种结构不优化,特色不突出,信息不流通,价格波动大,销售渠道不稳定,供销规模单一,促销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市场营销等理论下,构建云南省蔬菜产业模型,从而根据营销理论提出改善云南省蔬菜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营销;云南省;蔬菜产业

一、引言

蔬菜产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的领军产业,是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云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调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夏秋补淡和外销出口蔬菜基地,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菜园子。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不少研究学者在蔬菜产业竞争力、组织模式和组织效率以及价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苏国贤[[]](2005)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比较优势对山西省蔬菜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山西省蔬菜产业的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组合,并进一步提出产业优化的建议,从而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吕美晔等(2008)对四种不同的蔬菜组织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我国现阶段蔬菜产业现阶段的组织模式主要采取契约式组织链接模式,而产权式的组织模式不再经常使用。郭少伟[[]](2012)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因子分析法找出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提出完善组织模式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建议。张喜才等(2011)通过对山东、北京蔬菜流通各环节的调研,归纳出我国蔬菜产业链价格传导模式以及各环节成本收益,分析其原因,提出“五多五少”的长效调控机制。李桂芹、王丽(2012)通过对蔬菜生产、批发、零售价格的同期相关系数分析以及价格之间的影响系数,提出提高我国菜农组织化水平。虽然学界对蔬菜产业的竞争力、组织模式以及价格作出了很多的研究,但是以个案的形式研究比较多,多区域型的研究不是很多,所以本文将基于市场营销理论探讨云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种植生产蔬菜的“风水宝地”,这也为云南省蔬菜种子的培育创造了条件。目前,云南省可以用气候条件种植一年四季的时令蔬菜,整合各类资源要素。2016年,云南省蔬菜产业总产量达到1968.61万吨,人均蔬菜产量达到413千克/人,农业总产值达到3633.12亿元。云南蔬菜销往全国36个大中城市,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量达1350万吨,其中出口量达67.8万吨,出口创汇达8.25亿美元,占云南农产品出口额的近五分之一,需求量巨大。以下为云南省蔬菜产业种植面积、产量、总产值以及其变化趋势图。(见图一、图二)(二)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随着“卖菜难”、“买菜贵”“菜贱伤农”等问题的出现,云南省蔬菜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云南省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品种结构不优化,质量不佳,特色不突出。目前,云南省蔬菜产业中大宗菜、中低档菜比较多,而精品菜和特色菜比较少,品种结构不优化。虽然云南省蔬菜产业有很多优良品种,但是它们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没有把资源优势化为品牌的优势,特色不明显。蔬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属于易腐产品。云南省蔬菜产业流通成本太高,冷藏、冷链和物流设施薄弱,对于蔬菜质量的保证存在欠缺,对于消费者,他们就会抱怨市场没有新鲜的蔬菜和高质量的蔬菜。2.信息不流通,价格波动大,农户没有定价权。蔬菜是一种时鲜产品,而且易腐烂,运输距离比较短,价格变动幅度大,供求矛盾转化快,加大了市场风险。如图所示为云南省蔬菜产业零售价格指数变动。对于种植蔬菜的农户来说,他们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就不能使市场蔬菜达到供需平衡,从而也就不能对蔬菜价格的发展趋势进行精确的预测;同时,农户不能和批发市场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在蔬菜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批发市场会提高蔬菜价格,而农户却不知情,缺少定价权,从而对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导致入不敷出,影响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见图三)3.销售渠道不稳定,供销规模单一。在云南省蔬菜产业中,大多数农户、企业是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客户,销售产品,在考虑成本和市场行情下进行定价销售,交易的随意性比较大,签订诚信合同的比较少,销售渠道不稳定。虽然云南省蔬菜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规模比较单一,受生产观念、生产体制的影响,生产管理水平和机制有待改善。4.宣传方式不到位,促销力度不够。蔬菜产业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在蔬菜产业出现滞销的情况时,促销的方式不正确会加剧产品的进一步积压,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云南省蔬菜的促销方式比较单一,宣传不到位,销售网点少,促销环节薄弱,大大减弱了滞销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查看全文

蔬菜产业开发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

一是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攀升。目前,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9.5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实现总产值10924.5万元。川区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30%增长到85%,塬面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5%增长到25%,全县农民人均蔬菜占有量935公斤,人均蔬菜纯收入484.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3%。经调查,2009年设施蔬菜10060亩,其中日光温室260亩(不含新建316亩),总收入234万元,亩(棚)均收入9000元;塑料大棚5610亩,总收入3646.5万元,亩均收入6500元;塑料小拱棚4190亩,总收入628.5万元,亩均收入1500元。

二是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步优化。引进示范了一代日光温室,示范推广了二代、三代节能日光温室、早春塑料大棚的建造及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等20多项新技术;引进推广伊丽沙白甜瓜、双孢菇、嫁接西瓜、新22号尖椒等80多个名优特新瓜菜品种。通过宣传培训,物化补贴,算帐对比等形式使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主导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

三是依托独特自然优势,蔬菜基地初具规模。利用川区冬暖、春早、夏热的气候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条件,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形成了白黄瓜、西瓜、甜瓜、叶菜、马铃薯、甜椒六大特色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建成蔬菜专业村10个,8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313户,5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2850户。

四是依靠科学技术,栽培模式不断更新。经过县、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和菜农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探索出了独具特色优势、符合当地实际的“菜粮型”、“菜菜型、“菜经型”三种间作套种立体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蔬菜连作与病虫害防治的文秘杂烩网矛盾、轮作倒茬与产量效益的矛盾、淡旺季节生产与销售供应的矛盾,变传统的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模式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

五是无公害意识不断增强,绿色蔬菜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4万亩,占全县蔬菜总面积的25.1%,认证无公害产品5个,绿色农产品ㄌ鸾罚┤现?个,起草和正在执行生产甘肃地方标准5项(甜椒、花生、向日葵、板桥白黄瓜、草莓),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庆阳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其中“板桥白黄瓜”通过甘肃省无公害认定授牌,已远销西安、兰州、银川等省会城市。

查看全文

蔬菜产业现状分析论文

一、基本情况

1.面积:2007年蔬菜保护地面积达103.01万亩,比2000年增加了40.11万亩,增幅63.8%。其中温室45.79万亩,大棚39.86万亩,中拱棚8.28万亩,小拱棚9.08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加12.79、20.26、1.08、5.98万亩,增幅为38.8%、103.37%、15.0%、192.9%。

2.产量:2007年保护地产量550.61万吨,比2000年增加231.61万吨,增幅72.6%。

3.产值:2007年保护地蔬菜产值59.28亿元,占今年蔬菜总产值的86.5%,比2000年增加25.21亿元,增幅74.0%。

4.人均蔬菜占有量:按全市307.7万人口平均计算,2007年人均蔬菜占有量为2152公斤,比2000年增加682公斤,增幅46.4%。

5.蔬菜出口、外销量

查看全文

科技助推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科技在蔬菜产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不仅要求有充足的数量供应,更趋向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美味可口、外观精致、特异保健功能的转变。蔬菜种植的方式由传统种植模式向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现代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蔬菜年用种量约4万t,但许多国产蔬菜种子以中低端为主,品种抗性和产量与外国良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种子产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国家种质资源研究科技攻关项目的带动下,国家种质资源蔬菜地方品种达到了3万余份,引进国外材料2万余份。在育种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有性杂交育种手段外,现代的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被许多育种家所采用,大大提高了蔬菜育种的技术水平和效率。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可抗2~3种主要病害的蔬菜新品种纷纷走向市场。主要蔬菜良种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以地域、产品为特征的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种子企业。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产业链初见端倪,种子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蔬菜种子市场需求上升,蔬菜种子区位优势趋弱。各个地方也积极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育种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加大良种研发力度,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的蔬菜种子。育苗是蔬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能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而工厂化育苗不仅可大大提高蔬菜种苗的质量,还可实现蔬菜育苗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近些年,嫁接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发展较快。嫁接育苗主要应用于瓜类作物,主要采用顶插接和靠接,其次是劈接,由此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嫁接方法,同时,嫁接对果实产量、品质和生理生化影响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重视。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推动蔬菜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区域性蔬菜种苗繁育中心,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育苗水平和产品质量,在马铃薯、大蒜等无性繁殖蔬菜茎尖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上起步早、进展快,尤其是脱毒马铃薯良繁体系的建立和脱毒种薯推广成效显著。设施栽培的发展和高价位瓜菜种子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全国各地大型蔬菜种植区域,工厂化育苗基地广泛建立,每年可提供商品苗800多亿株,商品苗应用已成为设施蔬菜栽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我国地域广泛,各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蔬菜栽培技术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蔬菜单产低、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低、竞争力不强。随着我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区纷纷制定各自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安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着力推广多茬次、多品种立体栽培,提早、延晚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生物防治、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破解蔬菜“两淡”技术难题,基本实现淡季不淡,鼓励科学用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增加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使耕地、施肥作畦、覆盖地膜、定植、中耕除草、收获运输、产品加工包装等作业环节全部或部分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使广大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类型有塑料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阳畦、地膜覆盖、加热塑料温室、玻璃温室、双层活动层面温室等。如今,对设施的结构性能,设施的生态环境,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开展,设施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蔬菜设施栽培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到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面积达334.7万hm2,已经成为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蔬菜设施栽培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蔬菜无土栽培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蔬菜栽培技术,对于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有效提高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实现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高效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和选用抗性强的品种等栽培管理措施,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控技术以及高效低残留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合理使用,在综合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在蔬菜产品贮运流通期间品质变劣机理和有效的调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环保、使用安全的防腐剂和保鲜材料。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达1万余家,年产量4500万t,消耗鲜菜原料9200万t,加工率达到14.9%,产后商品处理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40%,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对蔬菜的良种选用、育苗、栽培管理、收获储藏、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推动设施完善、功能全面的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如今,全国范围内的蔬菜产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蔬菜产业发展不仅需加强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等的奸杀,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产业的服务体系、农业保险制度等。在我国有些地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专家预测预报制度已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以帮助蔬菜产业各环节、各单位及时了解掌握蔬菜市场最新情况,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将产销有机结合,为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很多蔬菜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都成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为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强了时效性。互联网已经成为蔬菜交易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积极推动蔬菜生产订单式的发展,实现未收先卖、未种先卖。

今后我国蔬菜科技工作重点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科研方法,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综合鉴定、改良、创新,做好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做好国内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同时加强对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扩宽我国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重视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同时,加强育种技术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抗性、品质等重要遗传性状遗传规律研究,逆境耐受生理机制研究等,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在育种目标上扩宽蔬菜用种种类,适应现代化物流对蔬菜流通质量的要求,在选育优质、高抗、丰产新品种的基础上,加强对耐储运性好、货架期长、外观整齐一致、专用、高效品种的选育。开展良种选育技术研究,提高蔬菜种子产业化水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蔬菜培养脱毒技术、细胞融合培养技术、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蔬菜生理机制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确定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建立蔬菜作物遗传图谱,转育优良基因,加快蔬菜育种进程,提高蔬菜育种水平。深入开展蔬菜生长规律、产量形成和环境调控技术的研究,完善和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改进蔬菜施肥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减少产品污染。提高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研究大面积蔬菜机械化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设施栽培技术、环境调控,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影响蔬菜生产的重大病虫害,研究其动态规律,开发高效、低毒药剂,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研究关键控制技术,采用多种防治办法相结合,保持蔬菜生产和环境友好同步协调发展。研究蔬菜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劣变机理,开展各种蔬菜的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研究蔬菜加工工艺与设备,开发挖掘蔬菜保健食用功能。加快蔬菜产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蔬菜栽培技术信息平台,加强对蔬菜产区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引导蔬菜种植者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植计划和产业结构,健全深化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协调蔬菜工厂化育苗体系、蔬菜生产体系、储藏运输体系和产品深加工体系的协调配合机制,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王安乐邓稳桥工作单位: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查看全文

农业保险应对蔬菜产业风险建议

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蔬菜是种植业生产经营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最大[1,2]。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具有弱质性、正外部性、外部生产环境不确定性等特点,受自然灾害、成本上升和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影响,蔬菜产业风险发生频繁且发生程度较高[3,4],蔬菜保险则应运而生,目前已经成为分散转移蔬菜产业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创新手段。但是,我国蔬菜保险当前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险种单一、缺乏创新、承保范围受限、理赔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5]。本文就农业保险应对蔬菜生产经营风险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完善农业保险,降低蔬菜生产风险,更好地服务、惠及菜农,促进产业发展。

1蔬菜产业面临风险

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直接受蔬菜产量、品质、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的收益[6]。从风险的类型上看,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主要面临的风险有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和生产技术风险。1.1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蔬菜种植面临的重要风险,干旱、低温寒潮、大风、暴雪、大雨、冰雹、雾霾等异常天气可影响作物生长及花芽分化,使蔬菜产量、品质下降;灾情严重时,栽培设施受损或倒塌,蔬菜绝收。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发生后,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2019年台风“利奇马”侵袭山东,农作物受灾面积17.54万hm2,经济损失超9亿元。1.2市场波动风险。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体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7],经营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当、信息更新不及时、市场供求变化等导致价格波动并最终影响收益水平的情况,还会面临地方政府政策变化、发生大事件影响产销的社会风险及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贮藏与运输风险。市场风险是影响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受供求关系、社会风险等因素影响,主要体现为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近年来,“蒜你狠”“姜一军”事件层出不穷,“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屡见不鲜,蔬菜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难以掌控。1.3生产技术风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先进设施的投入,以及新品种、新型生产资料的不断引进,蔬菜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由于栽培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资料使用不当等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如品种选择不对,生产的蔬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就会滞销;品种抗逆性不强,遇到高温、低温、寡照等不利环境就会严重减产;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会导致生产的产品农残超标、品质下降,造成蔬菜质量风险。

2蔬菜保险现状

2.1蔬菜保险的意义。以往蔬菜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然而,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在生产技术以外所面临的灾害性风险和价格类风险却无法通过技术的提升得以有效解决。因此,引入金融工具,尤其是蔬菜保险,通过适度金额的财务安排,将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对保障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稳定向好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2蔬菜保险的概念及分类。蔬菜保险是指对种植在大棚或露地的蔬菜为保险标的物的险种的总称。按照风险保障类型,可将蔬菜保险分为蔬菜灾害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和技术保障类农业保险4类。蔬菜灾害保险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主要保障生产经营者的种植成本损失;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在蔬菜市场发生价格波动时,可补偿菜农市场价格与保障价格产生的差价损失[8];收入保险可规避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产生的销售收入损失[9]。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试点开办技术保障类农业保险产品,通过保险对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保障,让农民放心进行技术革新,进而提升农技推广的速度和广度。2.3蔬菜保险的应用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办蔬菜保险,以减轻蔬菜产业因自然灾害、气候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而遭受的损失,为菜农提供复产价跌保障。2008-2009年,江苏、上海率先开展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把设施大棚内种植的蔬菜作为设施大棚保险的附加险,由政府给予保费补贴,这是我国最早的政策性蔬菜保险模式[10,11];2010年底,为稳定淡季蔬菜的市场供应,提高当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上海市在国内首先推出了“保淡”绿叶菜综合成本价格保险,保险期分为“夏淡”和“冬淡”2季各3个月[12];2014年山东省《关于开展山东蔬菜目标价格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的通知》,首批对其特色农产品大白菜、大蒜、马铃薯启动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并在2018年10月将试点工作转为常态,保险品种扩展至山东的特色品种大葱和蒜薹;2020年针对肺炎疫情,北京市开展蔬菜种苗种植综合保险试点,将疫情造成的人工成本上涨也纳入保障范围。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承保蔬菜作物面积约2000万hm2,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30亿元,其中海口市以市民需求量大的蕹菜、菜心等10种蔬菜开办价格指数保险,受肺炎疫情影响,瓜菜运不出岛,价格迅速跳水,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成为保障“菜篮子”价格的“稳定器”,当地保险公司支付赔款近1000万元。2.4存在问题。蔬菜保险为保障蔬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种植户的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蔬菜保险覆盖面低、数据积累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和农户交费能力不足等问题。①保险覆盖面低,险种单一全国蔬菜基地和广大菜农面对自然灾害及市场价格波动时较为被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需要保险公司积极宣传引导。目前蔬菜保险品类少,缺乏针对某种蔬菜所面临的特别风险的险种,如温度处于10℃以下10~20d萝卜易抽薹,温度高于25℃结球生菜不易结球。同时,与大田作物相比,蔬菜产量难以判定,如大白菜等白菜类、生菜等叶类蔬菜表现为净菜和毛菜产量差距大;果类蔬菜表现为采收时间长短不同、产量差异巨大,如长季节生产番茄产量显著高于6穗果封顶的番茄。同时,蔬菜保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不断积累经验,共同完善保险产品和工作机制。②保险设计缺乏充足的历史数据蔬菜种植保险定价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市场上蔬菜保险产品涉及的保险定价包括零售价格、地头价格、市场批发价格等,产品设计相似,风险触发值不同,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标准设计的合理性及产品模型有待优化。而且蔬菜品类过多,价格标准一致性差,导致蔬菜价格指数保险难以有明确的定价标准。目前与开展价格保险业务密切相关的我国蔬菜价格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农产品投入产出、价格指数、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重要历史数据的获取较为困难。③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农业相关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蔬菜生产技术效果评价、气候分析、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发生定级的能力,对保险标的物资料收集、风险评估、核定损失都造成一定影响。④农户交费能力的问题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保障程度高,交费也较高,农户难以承担大部分保费。目前设施大棚种植保险尚未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缺乏统一政策牵引,虽然试点地区各级地方财政给予了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支持,农户承担比例在20%~50%,负担仍然偏重。

3蔬菜保险发展建议

查看全文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北京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环境、蔬菜生产产业化程度、生产技术水平等,同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组织机构合作,以及建立专业化蔬菜技术服务体系、提高蔬菜产业绿色优质高产技术到位率、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等建议,以促进北京市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满足市民对蔬菜的需求。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建议;北京

推进都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蔬菜产业是北京都市农业中的传统种植业之一,是京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北京市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市蔬菜产业在保障城市人口蔬菜供应、帮助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同时蔬菜也是北京市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之一。随着都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高质量蔬菜需求量的增加,北京市蔬菜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标准化、多样化和高品质化。都市蔬菜产业高标准科学生产是北京市蔬菜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北京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北京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对于保障北京市蔬菜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北京市蔬菜产业现状

北京市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顺义、大兴、通州、平谷、延庆等区,形成了以大兴、延庆南北两大菜园子及通州、顺义等东厢菜园子的生产布局[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8年,北京市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单产比较稳定,维持在40t/hm2左右(表1)。2018年蔬菜种植面积为3.6万hm2,总产量为131万t,仅次于粮食作物。2013—2018年蔬菜种植面积逐年递减与多种原因有关。受自然资源因素制约,北京市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不断升高,这是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3]。种植面积的缩减可以通过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来弥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温室种植、水培种植等方式,提高蔬菜复种指数,以达到提升产量的目的。北京市蔬菜产业的特点是集中种植,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且种植品种较多,能满足民众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蔬菜产量品质和环境效益共赢,保障北京市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2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选择和构建的基础上,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与其他主要蔬菜生产国进行国际比较。本文基于实证分析作出主要结论,最后针对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增强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政策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扩张,已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并由于该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在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再一次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评价,试图为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简称RCA)。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价值占该国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价值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查看全文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金昌市金川区地处黄金分割线,是发展绿色、有机高原夏菜的理想之地。近年来,金川区立足区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构建蔬菜产业体系,蔬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全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本文分析了金昌市金川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金昌市金川区位于北纬38°21′,地处黄金分割线,气候温和干燥,日照充足、夏季比较凉爽,日照时间长,极端天气较少,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率较低,蔬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有机物高,是发展绿色、有机高原夏菜的理想之地。

1发展现状

近年来,金川区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稳步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形成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1.1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查看全文

蔬菜产业开发工作汇报

一、蔬菜产业现状:

1、市场供求状况:至年止。县城拥有居民12.5万人,按人平日消费蔬菜0.4公斤计算,仅县城每天最低消费蔬菜量约为50吨左右,全年需求量约为1.85万吨。据市场调查,县城蔬菜徐本县基地生产,每天需从县外调进蔬菜约为25吨,每年外进蔬菜约0.9万吨,因而我县农产品市场蔬菜价格较高,据调查统计,我县蔬菜市场平均零售价为3.5元/公斤,与省城消费水平相同。

2、基地建设状况:近年来,由于库区移民开发,我县蔬菜基地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线蔬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自年秋乡启用移民资金建设100口蔬菜大棚(折合20亩),我县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县有蔬菜大棚面积150亩约450口,全县商品蔬菜露地生产基地面积约1500亩(其中凉水井镇400亩、乡150亩、官庄镇150亩、五强溪镇50亩、镇周边250亩、二酉乡100亩、其他零星400亩),本蔬菜基地年生产总量约0.9万吨吨,而我县城镇居民蔬菜年需求总量在1.8万吨,我县每年约有50%的蔬菜仍然需从外地调运,从而导致我县蔬菜消费平均价格一直位居湖南首位。

二、主要突出问题:

1、集约生产程度低。年和年相继成立的白鸽蔬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绿美蔬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30万元建设大棚蔬菜基地近150亩,填补了我县历史以来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种植的空白。但由于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投入成本较高,制约了我县蔬菜基地建设,总体来说,集约化标与准化生产程度仍然较低。

2、科技含量不高。一是科技生产水平低下。广大菜农科学技术的欠缺直接影响一线蔬菜基地的生产水平。我县蔬菜种植仍然靠传统的经验种植模式。如老基地今年的辣椒生产,就是按传统模式种植,结果单位产量只有600公斤,而该产品的理论产量一般都在2500公斤,其技术的欠缺只达到理论产量的四分之一。再如,启用的移民资金所建设的蔬菜大棚,其有效利用率只有30%,有的农户因没有掌握生决技术干脆不用,使其资源白白浪费。二是品种结构欠合理。表现为部分品种生产相对过量,而部分品种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绝大部分蔬菜品种尚没有制定生产与加工技术标准,蔬菜产品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残达不到人们生活健康标准要求,质量安全监测手段落后,措施不力,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