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3:0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双重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贷配给双重性分析论文
一、信贷配给及其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理论研究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对信贷配给有不同看法的理论,用来说明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麦金农和肖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简称M-S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概括地说,M-S模型明确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贷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国家控制下以配给的方式供应信贷,能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营企业以及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差。但这些借款者的投资并不总是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信贷配给政策可能挤掉一些高效益投资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而对信贷配给现象作出更深入研究是斯蒂格利茨和韦兹。1981年,以斯蒂格利茨和魏斯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金融深化论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在斯蒂格利茨和魏斯的理论(以下简称S-W模型)中,论证了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因此,信贷市场上的信息必然是不对称的,由此而产生的“人为”的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使得银行业无法完成对自身信贷资产的全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由此产生。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的刺激效应和逆向效应有关。从信息不完全发生时期看,事前信息不完全是信贷交易发生前银行缺乏辨别顾客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这时,如果银行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使利率上浮,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愿意接受贷款而不可能拖欠,比较安全的借款人往往放弃借款申请,这就是“逆向效应”;事后的信息不完全是由于监督成本高昂使得银行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的充分信息,接受较高利率的顾客在获得贷款后,必然追逐高风险项目,这就是“刺激效应”(即道德风险效应)。由于利率双重效应的存在,贷款利率的上升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的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来配给资金:当信贷市场上出现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时,银行会把利率定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鼓励那些资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顾客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改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借贷市场上均衡信贷配给可以实现。S-W模型强调了由于市场微观主体的逆向选择作用,存在着比瓦尔拉均衡更稳定的信贷配给均衡,它使得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可以通过利率的甄别机制(ScreeningDevices)来选择贷款对象(避免高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政治转型过程双重性论文
【内容提要】傅作义是怀抱着相当的个人意图而加入到改朝换代的行列中,其反正过程具有强烈的双重性。北平移交之后,傅对中共措施不满,曾设法逃离北平,尔后在举行绥远起义的同时,又上书,为蒋献计献策。之所以如此,他一方面认识到国民党已经失败,故而拒绝与国民党捆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对共产党政权能否稳固存有疑虑,故而对中共亦保持距离。傅的这种两手准备、两手安排,是为自己可能的再起留出余地。这是一种过渡时期所特有的现象。
【摘要题】现代人物研究
【关键词】傅作义/徐永昌/北平和平解放/绥远起义
【正文】
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国共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开始换位。那些在这个过程中成为“贰臣”的人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所谓特殊,指这个群体在政治与情感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于两党之间,对于国共两方或多或少都有些若即若离。这是一种仅仅发生于过渡时期的现象。可以肯定的是,在两个生死相搏的敌对政权之间游离,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不管当时还是后来,这都是一个被极力遮掩的问题。迄今,人们所看到的这个群体,大都是经过包装之后的面貌。
在这个成因各异的群体当中,傅作义与他人相较具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其反正过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为北平和绥远两个部分,两次完成。北平的和平移交,傅作义靠向了共产党,但由于绥远尚未易帜,因此又很难说傅完全脱离了国民党。这种横跨两边、双色参半的畸形状态,造成傅作义在一段时间内其最终的政治身份至少在现象上并未完全明确,而是具有一种事实上的双重身份。傅作义的这种双重身份为其双重性格的展示提供了足够的条件。这样,在这个特殊的政治群体当中,傅作义具有相当的代表性。①
法院调解双重性
一、法院调解:法律调解亦或是心理调解
(一)法院调解是法律调解。法院调解具有法律调解的属性。首先,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法院调解均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就是在法治比较完善的美国,“‘在法律的阴影下谈判’成为美国法院解决民事案件的主导手段”。其次,人民法院是依法解决纠纷的重要场所,而法院调解是作为一种诉讼活动贯穿于整个诉讼阶段,具体来讲,法院在案件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都可以进行调解,甚至在二审乃至在再审的诉讼过程中也都可以进行调解,这正是法院调解是法律调解的表现。再次,调解是法院除了判决、撤诉之外审结案件的一种方式,法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主持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调解达成协议后,主持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再由相应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主持的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即产生法律效力。(二)法院调解是心理调解。法院调解具有心理调解的属性。首先,任何调解都是让当事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罗大华教授将当事人的诉讼动机归纳为获得物质赔偿、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争是非、挽回名誉损失、掩盖自己错误五种情形。笔者认为,现实中当事人的动机可总结为“利、理、气”三个字,通俗来讲,利即争取自身最大化利益,理即讨一个合理说法,气即为自己争一口气。法院调解就是在分析当事人的真正动机后结合事实和法律采取恰当措施,在双方的需求中找到平衡点,满足当事人对陌生诉讼环境的安全感需求、受尊重需求及利益需求。其次,在当今的司法实践中,法官早已主动运用心理调解开展法院调解活动,这是他们长期积淀和经验积累的结果,符合当地民情特点,悄无声息地运用心理调节方法办案确实节省诉讼资源,社会效果明显。德国心理学家阂斯特伯格认为,“司法工作无时无处不涉及心理人格。”而法院调解更是处处体现着当事人的心理人格,也处处体现着法院调解具有心理调解的属性。总之,“标准的多元难免会引起冲突,解决这个冲突,一是要区分标准的位阶,二是在遵循重要标准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内容。具体到裁判活动中,遵循法律标准是最主要的,兼顾心理准则是在遵循法律标准的前提下,增加说服、论证和恢复性等因素来体现的。”同样,在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法官在运用这些规则时也同样需要智慧和方法,以使裁判更具有公正性。简而言之,法院调解是在法律调解框架下的心理调解。
二、法院调解的双重性:平行递进亦或是交叉契合
(一)法律调解与心理调解是平行递进的。首先,介入的应当是心理调解,因为刚开始时,当事人一方常会认为对方当事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内心非常不满,不能很好地进行理智活动。这时,贸然进行法律调解,不仅造成当事人的反感,还会导致后来当事人的不信任,常常会导致诉讼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最终追求平衡。当当事人心中充满积郁,心理不再平衡的时候,他就要寻求机会进行宣泄,从而恢复平衡。如果不能进行宣泄就得不到平衡,就会影响其接受调解信息的输入。而只有当事人把心中自认为的委屈气愤等完全宣泄出来,达到了情绪的稳定,才能心平气和的听进去法官告诉的法律政策,最终理智选择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其次,再进入到法律调解,法律调解中常常由于当事人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法律认识,而他们又希望更多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以便来确认如何更好的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常理,当被说服者对说服他的信息一无所知时,或者被说服者非常相信说服者的观点时,只阐述一方面的信息就更具有说服作用。但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依据当今的教育水平和网络发展水平,当事人一般不可能对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一无所知,也极少对某一法官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办案法官应根据信息的有效性取决于两方面的论点,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清楚,以便增加被说服者对说服信息的信任,则法官从案件事实的正反两方面,把案件事实和法律关系给当事人分析清楚,将会更容易获得当事人的理解和认同。(二)法律调解与心理调解是交叉契合的。诉讼目的有“权利保护说”、“司法秩序维持说”、“纠纷解决说”、“权利保障说”、“程序保障说”、“多元说”等等。但无论是从中国的客观实际还是理论逻辑分析,把纠纷解决作为民事诉讼法目的都是不二选择。但在法院进行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常常误以为其诉讼的目的是获得最大财物或者为自己挣一口气,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诉讼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希望解决矛盾。所以,当事人在情绪冲动淡化、恢复个人理性后,在“和为贵”传统思想影响下,发生纠纷后,许多当事人都有息事宁人的心理,当一方起诉后,另一方和解的想法会更强烈。当事人求和性心理一方面是传统诉讼心理对现代诉讼心理和行为延续性影响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和对司法公正的怀疑,基于诉讼成本的考虑,大多当事人希望在自己能接受的心理底线内协商解决纠纷。这种心理的求和趋向虽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为案件调解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前提。此时,法官应结合法律及心理分析,适时改变当事人的态度,纠正其对法律的狭隘理解,说服当事人放弃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诉讼预期目标,使当事人从内心深处自愿接受法官对案件的调解。
三、法院调解的双重性:对策与分析
(一)心理调解的对策与分析。首先,要恰当的使用副语言。如在对方诉说时的身体姿势,美国咨询教育家伊根对此提出五字决即:1.要面对当事人,但不要直接面对,要有一定的角度。2.身体姿势开放,不能抱着胳膊。3.身段稍微倾向当事人。4.良好的目光接触,目光经常坦诚接触。5.身体放松表情自然,手自然摆放。这样,也更容易使对方获得一种受关心,受爱护的心理体验,给人一种亲切感,使当事人乐于敞开心扉,以便于在调解工作中当事人乐于接受。其次,要恰当的控制当事人的情绪。在调解工作中,一般首先采取“背对背”的方式进行调解,所谓“背对背”就是先将当事人双方隔离开,避免双方当事人在情绪非常冲动的情况下,相互指责、谩骂等,最终导致矛盾升级和复杂。而通过隔离,让双方当事人对法官分别进行情感宣泄,降温当事人的情绪,以便接受法官的调解建议。所以,法官在分别做工作前需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让他们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得以宣泄,然后法官再给予恰当的教育或疏导,使当事人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事实上,当事人往往在向法官诉说的过程中,其心理就已经渐渐得到了平衡。最后,要恰当的保持平和的心态。法官在调解过程中,肯会出现当事人蛮横不讲道理、出现不逊、甚至侮辱性的言辞攻击等等尴尬,但法官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要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二)法律调解的对策与分析。首先,要理清案件基本脉络双方。当事人到法院后,常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去说,不乏夸大其词的,总是不谈自己无理之处。而此时,法官作为一名裁判者,必须要有耐心,逐步去伪存真,弄清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确定解决纠纷的方式方法,才能提供调解的入手点。其次,要分析案件证据。当事人到法院后,不管有理的还是无理的,一般都满怀气愤,所以法官此时不能笼统地要求当事人应该按照谁主张谁举据的证据规则提供证据,甚至对当事人无理的要求加以训斥,但必须促使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并对证据发表意见,由对方辨认证据,表述对证据的意见,参考当事人对证据的看法,法官再结合双方的证据,从证据出发表露出其提供的证据与双方纠纷的关联性及不足性,以便双方当事人对自己案件结果从不合理的期许达到在法律范围内的合理期许。最后,要暗示案件结果。但注意暗示结果必须适当,可以在庭审结束后,甚至可以在法庭给一方宣判时予以暗示。如果在庭审结束后,可以对可能的败诉方讲清可能败诉的理由及败诉的后果,对可能的胜诉方讲明其即使可能获得胜诉,但可能执行困难或不到位,尤其其可能失去亲情、友情等,表明当事人双方可能实际上是最终谁也没获得好处。如果在给一方宣判时,还可以结合案件可能的调解结果及判决的结果最后做一次努力,这种情形下当事人已经明确知道案件结果,一般会认识到调解是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则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结果,使本来处理很棘手的案件最终得以调解结案。
动画角色设计双重性论文
摘要:动画角色是动画片的灵魂,观众对一个动画角色的价值判断不单纯停留在其外在的造型层面,还包括对角色性格内涵的认同。伴随着动画的产业化进程,动画角色形象的价值逐渐被提升到商务运作的高度。拥有独特性格魅力的动画角色不仅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与利润,它拓宽了动画持续盈利的后续空间,由动画角色形象衍生出来的产品蕴藏着比传统商品更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关键词:艺术;商业;角色;性格;衍生产品;价值
一、引言
独特的性格魅力是一个动画角色的灵魂,动画角色的人气的高低与其性格魅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一定的商业因素融入动画的艺术创作中是动画片产业化运作的突破口。通过对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标准造型设计和动作设计等多种要素综合体现角色的性格魅力。
一、从艺术和商业两方面研究动画角色的性格
动画片是深受儿童和家长的艺术产品,可以说老少皆宜。我国观众大都记得《大闹天空》、《三个和尚》、《神笔马良》等深入人心的动画片,他们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动画片以及动画产业具有无国界语言障碍、消费群体广大、国际化强、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无高能耗、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因此经济学家把文化产业之一的动画产业划为“朝阳产业”,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开发潜力巨大的核心产业。
动画角色设计的双重性综述
摘要:动画角色是动画片的灵魂,观众对一个动画角色的价值判断不单纯停留在其外在的造型层面,还包括对角色性格内涵的认同。伴随着动画的产业化进程,动画角色形象的价值逐渐被提升到商务运作的高度。拥有独特性格魅力的动画角色不仅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与利润,它拓宽了动画持续盈利的后续空间,由动画角色形象衍生出来的产品蕴藏着比传统商品更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关键词:艺术;商业;角色;性格;衍生产品;价值
一、引言
独特的性格魅力是一个动画角色的灵魂,动画角色的人气的高低与其性格魅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一定的商业因素融入动画的艺术创作中是动画片产业化运作的突破口。通过对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标准造型设计和动作设计等多种要素综合体现角色的性格魅力。
一、从艺术和商业两方面研究动画角色的性格
动画片是深受儿童和家长的艺术产品,可以说老少皆宜。我国观众大都记得《大闹天空》、《三个和尚》、《神笔马良》等深入人心的动画片,他们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动画片以及动画产业具有无国界语言障碍、消费群体广大、国际化强、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无高能耗、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因此经济学家把文化产业之一的动画产业划为“朝阳产业”,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开发潜力巨大的核心产业。
小议音乐教育任务以及目的的双重性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的双重性
以培养研究生(硕士)为对象的高层次专业钢琴教师以及以培养本科生(学士)为对象的一般普及型钢琴教师为主要目的的成人高等音乐教育,与学院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学在诸多问题上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除与其同样要严格而系统地训练扎实的演奏技术基本功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让学生懂得钢琴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对钢琴文献的更为全面的、双重的认识和了解:即在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对作品的内容和技术分析等演奏教学所需要的工作同时,还随时都要将这些内容落脚到以教学为目的的理论和方法上,对钢琴文献如何正确地转化成教材使用上。也就是在教学中既要侧重于教学理论,又要强调演奏实践与教学理论并行。演奏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教学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一个好的钢琴演奏家并不等于一个好的钢琴教师,他必须有一个转换过程,或者说要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而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就是要两者同时并举,如此对教师的要求,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或是否承认,实际要比单纯钢琴演奏专业教学要更高、更严,知识面要更广。观其教学成果,是教会学生在训练中不仅要掌握演奏技术,使其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还要掌握一套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既教会学生能演奏好不同作品,还要学会将这些作品正确地转换成教学中的教材使用,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演奏能力,又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这应该就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专业教师的作用与任务。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懂得钢琴教学中“教”与“学”这对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亦既教学规律)钢琴教学,就是要解决钢琴这门专业的“教”与“学”这对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整个教学过程至始至终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完成的。同样,钢琴的“教”与“学”这对矛盾也存在着普遍性和特殊性。所谓普遍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见、普遍存在并预知会出现的各种矛盾;所谓特殊性,主要是不同学生因自身的种种原因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是无法预知的。必须指出的是,特殊性的矛盾是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有着它的必然性,固而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尽可能多地概括典型规律中的特殊现象的必要性。在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过程亦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地明确这既是学生掌握演奏技术的过程,也是他学习与领会教学方法和要领,熟悉、积累教材以及如何使用教材的过程。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和引导。
2.熟悉和掌握较为广泛的钢琴文献(各种教本的特点)文献,简而言之就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期刊以及非书资料。钢琴文献的组成,不外四大类两种载体:各种教本、各种体裁和风格的乐曲、具有指导性的论著和文章(书本形式)、以及相关录音录象资料(非书资料形式)。但作为课堂教学和训练用的教材,主要是乐谱形式的各种教本和乐曲,其它则为训练和教学的辅助性资料。这些文献虽说不上“浩如烟海”,但从最早为羽管键琴、古钢琴、大键琴所写的作品到现在,几百年来所积聚的确实也多得是不可能每个人所都能知道、更不可能都能有所接触和掌握。作为教材所用,各国钢琴教育家们多年来已将这些文献均按各自的理解和习惯需要组成为不同的教材体系,比如我国就是以车尔尼的作品599—849—299—740等为主线,再辅以其他相应程度作品组成了一套教材体系,且沿袭至今。这一类的文献,教师一般是熟悉的、了解的。可作为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师,这就远远不够。任何一个作品都有它各自的独有特点和长处(既含有各自不同的各种技术课题和难点),固而也就会形成它作为教材的不同作用———为解决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学生出现的各种矛盾提供多种的手段和方法,熟悉和掌握的文献越多,可供选择的手段和方法就越丰富,从而解决不同问题的调剂空间就越大,这就是教师本身以及要求他的学生应尽量多地熟悉和掌握文献的意义所在。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有计划地作好精练具有各种代表性的作品,与较系统地大量浏览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相结合。精练的作品不仅要求学生要按音乐会要求能高水平地演奏好(这既是自身演奏能力的体现,也是能高质量教学的技术保证),同时还要将其作为教学用的教材去引导学生吃透作品的技术课题,或者说教学课题。系统地浏览作品时同样也需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作好这方面的工作,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为目的。对于相关论著及非书资料的音响(或音像),首先它是钢琴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为教学辅助材料纳入教学使用时,它又具有其特定的含义———是乐谱教材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其研究成果为技术训练提供了理论根据(论著),实际音响则真实地记录了钢琴音乐的不同时代风格特点、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不同演奏家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情感体验等。在直观地告诉我们这一切的同时,还可让我们从中分析了解到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正确掌握和使用书面教材提供了多方面的依据。至于借此校正乐谱中的误、缺等等,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除此以外,当我们将一些不同时期出版的乐谱、论著及音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还可看出实际上这就是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综合反映。这对于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也是不可缺或的,极为重要的。
3.有一套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熟悉教育学、心理学一般原理)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不同学生因各自自身原因在不同学习阶段所产生的非普遍性问题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亦即解决各种特殊矛盾的方法,它是立足于教师对学生音乐专业方面和非音乐专业方面均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包括技术基础、生理条件、学习和演奏的心理因素、接受能力、承受能力、思维能力、音乐素质等)。这些实际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专业,还涉及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教师应该熟悉和有所了解。“考虑钢琴演奏教学问题时,教师不仅应该采用本专业范围内的部分教学法,而且还要利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验,吸收这两方面研究制定的研究法。”其实这也是音乐教育钢琴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课程。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将这些非音乐专业的基本原理运用到钢琴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把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钢琴教学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具有现实的意义。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某一阶段突然有进度停止不前甚至略有倒退的现象出现,这就是心理学的所谓“高原现象”,这一时期叫“高原期”。
我国信贷配给双重性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的简要回顾,说明了信贷配给的形成及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然后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予以考察,对中国信贷配给的双重性进行了说明和解释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配给;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信贷配给双重性
一、信贷配给及其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理论研究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对信贷配给有不同看法的理论,用来说明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麦金农和肖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简称M-S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概括地说,M-S模型明确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贷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国家控制下以配给的方式供应信贷,能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营企业以及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差。但这些借款者的投资并不总是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信贷配给政策可能挤掉一些高效益投资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全球自由贸易双重性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双刃剑",在GATT/WTO的法律体系中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规定进口国可以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制订更高标准,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规定不完善,易诱导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贸易的借口下,行贸易保护之实,制定严格复杂的检测和审批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和预防协议(SPM)中,人为设置障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适应世界自由贸易环境。
关键词:标准化自由贸易双重性
一,引言
1947年,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关贸总协定,3作为重要国际组织,WTO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世界自由贸易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所签的条约,尤其技术条约,已经成为规范贸易行为和制度世界性指导原则。但是这个多边贸易体制具有大国利益倾向,尤其是自由这个贸易中的实用主义依然存在,使WTO成为大国主导操纵一个场所。事实和历史证明:关贸总协定纠纷不断,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贸易中的实用主义和大国主导操纵,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使然。有人说:WTO是一个“富国俱乐部(clubofdevelopedandrichstates)”和“只保护富国利益(protectionstates''''profitonly)”4。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适当搞一些自己的标准,以阻挡外国企业长驱直入,保护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要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给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过渡保护期内的条件,战略高度上重视标准化作用。
信用效率双重性交流
无论是宏观信用效率,还是微观信用效率,信用效率都有着双重性,可以表现为正负两面。
信用正效率是指信用活动对经济发展有正面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对经济运行有积极的影响,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信用负效率是指信用活动对经济发展有负面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对经济运行有消极影响,对经济增长有制约作用。
从整个社会信用活动来看,从宏观信用效率来看,社会各种信用活动有的直接作用于经济运行与增长,有的则间接发挥作用。因此,信用效率可以分为直接信用效率和间接信用效率。
直接信用效率是指各种经济主体的各种授信与受信活动对经济运行及其增长的影响力。
间接信用效率是指各种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性服务活动,对经济运行及其增长的影响力。
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双重性分析
摘要:主要研究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双重性,对房地产企业双重性管理的主要内容与作用进行了讨论,并从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经营管理双重性平衡协调中的应用和双重内部控制两方面介绍了房地产企业双重经营管理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经营;经济双重性
房地产行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命脉,经过政府长期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熟,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进步,经营方式也更加多样,随着房地产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房地产行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盈利空间逐渐缩小,房地产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思路和经营方式的创新来适应房地产行业形式变化,使之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双重管理模式
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具体划分成价值链管理和利益分配管理两方面,二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相互制衡关系,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其双重性的特点,平衡内外部关系,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水平,使之能够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双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