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7 00:5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双师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分析
摘要:中职教育主要进行的是对能力的培养教育,不仅拥有着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中职院校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中,校企合作的作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进行教育,二者环境不同,对于教师的影响也就不同,都有着充足的教育资源,对教师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更好的实践以及发挥,所以企业也就成为了除学校以外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因此校企合作对于让中职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主要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
中职教育本身就是为了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向学生传授一些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让学生能在学业结束后更好的进入到企业工作,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说中职教育应该是一种为了就业而出现的教育。但是,在现在的中职学校中,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比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非常少,对于学校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上课质量都有影响;相关教师的素质没有达到要求以及缺乏相应行业的实践经验,对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等,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接下来就探究如何才能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方式来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定义
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便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包括了作为教师所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师德,同时也要具备现代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毕竟是作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就业教育,这点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教师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有一个前进的标杆。其次教师除了能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些实践经验或一些企业实践的精力,这样才能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训。另外教师在教授课程之余,应该不断参与企业的一些实训或者实践锻炼,只有亲自参与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了解相关行业的各方面信息,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实践进行更加专业的教学。
二、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现状
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新时期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从观念转变、机制形成、方案落实及考核评价等几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及专业部实际情况开展培养,打造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手段在无形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慢慢倒逼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等方面不得不发生改变。“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双师型’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推进其发展。”[1]为此,新时期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打造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
1990年,《中国教育报》较早提出“双师”就是“教师加工程师”[2]这一说法,重点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养。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号)则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双重身份”,“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这一政策性文件里面重点强调的也是教师的能力素养。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指明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并且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9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重点强调“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的融合提升,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型双师型教师培育形式
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和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主要矛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教育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创新。怎样多、快、好、省地培养出新型的“双师型”教师,是摆在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而重要的课题。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型的“双师型”教师
新型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不仅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还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3、具备相当的经济素养,即具备较丰富的经济常识,熟悉并深刻领会“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经济理论,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等经济观念。
“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研究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是包括教师资格认定和聘任等制度在内的一套专门准入系统。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理解分歧,以及准入系统面临法律效力低、制度体系不健全和制度运行监管不到位的窘状,结合“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提出将“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纳入相关法律规范,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完善准入制度体系。以建立权利清单、明确利益相关方法律责任、优化监管方式等策略,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就着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工作做出部署,强调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作中的地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将成为普及工作中的重点任务。这就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还要注重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更要保持与普通教育的深入沟通,履行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作中的职责。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将承担着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对高中普及教育的补充和向社会供给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三重任务。“双师型”教师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是否能完成时代交给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套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是“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聘任制度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配置的重要前提。学术界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仍就存在分歧,主要有以“双证学说”“双能学说”“双职称学说”和“素质学说”等为代表的观点。“双证学说”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界定标准,也有学者认为“素质说”是未来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方向。[1]在2013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中职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既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又能指导实训、实习。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懂操作又可教学、既有来源于工厂又有来自于学校的人才”,应兼有双重能力,但在实践认定中又会逐渐趋向于以资格、职称等量化衡量标准来作为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标准。基于主流观点的分析,笔者以为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需要把握以下方面:第一,预入职是教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预备阶段,必须考取普通教师资格证(第一证书)与相关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第二证书)。第二证书需要区别于“双证论”的界定标准,如持有注会、司法等资格证书人员,其证书多通过笔试考核所得,针对实践操作技能并没有具体要求,这类证书不属于第二证书的界定范畴。师资证书只是作为双资格认定的一种标准,在预备阶段,教师必须完成普通教育教学资格考核,同时经过与预备从事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资格认定,即经过“双证书”二合一标准体系的认定,达标后方可视为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扮演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教育和承担向部分劳动力市场输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要具备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方面的能力,既要具备中等普通教育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又要具备社会行业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等实践操作专业技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旨在提升教师的双重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基于预备阶段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后,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通过双重能力的考核评价,最后获得“双师型”教师地位。本文按照“双师型”教师获取的递进原则,分析我国“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建议,并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面临的窘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在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很有必要,这也是培养新型教师队伍的一种创新,旨在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师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行动学习理论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需要。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受到了我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在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也是我国教育战略的选择。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导致其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就给建设“双师型”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脱节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师型”的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这中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只关注其学历,并没有考察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二,有的高职院校只关注教师专业的实用性,而忽视对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上与实践脱节,尤其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协作培养时,他们的目的和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其培养过程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影响协同培养的效果。对高中院校来说,他们过多地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带来的社会化效益,然而对企业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追求技术的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这些分歧很那调和,进而就阻碍了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效果。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而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活动还处于展望阶段。
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路
1“双师型”教师概念理解误区导致的培养误区
“双师型”教师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强调了实践环节在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光在嘴上说理论联系实践还要从教学这个本源上就把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理论实践均衡发展的高级技术人员。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夸大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意义,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自于学科型人才培养,其理论教学可以达到很高的层次,但实践教学就差强人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师的发展需求,许多硕士、博士又从初级工、中级工开始学起以满足“双师型”的要求,带上“双师型”的牌子成为了他们的奋斗目标。而实际上高职教育一直秉持的宗旨都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双能人才,“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仅是引导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对实践的重视这个初衷,当达到这个目的它的历史任务就完成了。
2“双师型”教师内涵理解误区导致的培养误区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做明确的界定,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也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
(一)“双证书”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书”(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这也是如此多硕士、博士考取初、中、高级技能证书的初衷。国内部分院校也将“双证书”作为衡量教师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一项硬性指标,最终导致许多高职教师不真正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为目标,而以考取证书为目标的坏现象,许多拿有“双证书”的教师其技能水平只能应付考证,却不能教授学生。
(二)“双职称”说,认为凡是“双师型”教师就必须同时具有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农艺师、律师等的职称,最终导致高职教师评完讲师又要评工程师,教师苦不堪言。
高职双师型教师研究论文
一、现代职教呼唤“双师型”教师
“十二五”以来,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增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并要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所以说“,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在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高职院校不仅要发挥引领作用,而且肩负践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大职能,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这不仅需要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传统型”教师,更需要精通专业技能、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即“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和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承担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和培训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没有专业实践能力,肯定不能培养出兼具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所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稳步发展,服务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高职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据此,高职院校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量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满足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才能最终满足群众和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更高层次需求。因此,“现代职教呼唤‘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遭遇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的职能缺位或角色缺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遭遇困境,其在制度环境、教师结构、教师来源、后续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仍不能适应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需要。
(一)政府职能缺位
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可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肥沃土壤。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能在于建构维系、保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环境,而现状就是“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与职称评聘制度缺失”。
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析
[摘要]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本文着重分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
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2020年9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应超过专业教师总数的一半[1]。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双师型”教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1新时代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困境
1.1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发展不均衡。院校专任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但因缺少实践机会和经验,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反之,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专业技能,但大部分没有接受体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和教育教学训练,无法在课堂中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转换成理论知识。如何将这两类教师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双师型”教师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1.2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目前,“职业教育二十条”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虽有明确规定,但具体的认定标准还未出台。各校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认定,缺乏全局性和专业性,且个别体育职业院校未按照“职教二十条”的要求贯彻执行,导致目前国内体育职业院校相关“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相对滞后,这无疑会影响“双师型”教师的整体质量[2]。1.3“双师型”教师的再培养途径难以拓宽首先,“双师型”教师相关的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培训市场操作不规范,导致培训无法正常开展或质量不高,绝大部分教师无法获得“双师型”培养机会或获得后培养质量不高[3];其次,教师到企业挂职和上岗时通常承担的职位是专家和顾问,远离一线生产和管理,也没有相应的薪酬规定,主动性相对欠缺;最后,企业对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管理和进入第一线干预生产的信任度不够,不敢将重任委托给教师,甚至将教师下企业定义为企业的“负担”。
2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公共外语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理论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双一流”标准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对公共外语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公共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在现阶段,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既具有理论、又掌握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首先离不开优秀的培养者,即教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公共外语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一门基础性通识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设,但公共外语课程设置趋同、教师来源单一,大部分老师除了英语专业知识,很少具有与所带专业相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更谈不上企业就职经验,“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跟不上高职学院发展的趋势。本文旨在探讨在高职院校中,公共外语课教师“双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双师”素质,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公共外语教师团队。
一、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教师“双师”队伍建设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深受我国政府重视,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又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双师”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而且应该具备该专业实践能力和可以指导学生实践,从学校可以快速进入职场,具有这种转变的能力。随着“产教融合”的发展,企业对于学生未来毕业所具有的实践性技能要求提高,更要求老师应该定期深入企业实践,不断根据行业发展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但公共外语课教师,本身专业就是语言学工具学科,和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极为疏远,虽然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都有考核及认定标准,但现状是认定标准不一,无法形成统一性认知。公共外语教师,除了与英语相关专业,如旅游、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有交叉和互通之外,与理工科目专业几乎很难有联系和重合,于是课堂教学除了语言文化的学习,少有能够和学生相关专业结合的课堂设置及内容,因此公共外语在此类专业的开设没有吸引力,公共外语教师所处局面尴尬,自身专业知识很难和学生专业技能联系,对于公共外语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有很大的阻碍。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诊断学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医学类独立学院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是最新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探索对象,从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背景和培养模式入手,旨在总结出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独特模式,以解决医学类独立学院对“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需求,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为医学类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种独特的方法。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医学类独立学院;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的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没有好教师,何谈好教育?“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源于21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诞生于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实践的总结。[1]“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不但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较深的了解,还要有较宽的相关知识面,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师。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了关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及“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针政策。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它旨在突破“双师型”教师个体发展与团队建设的结合,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内涵。[2]本文将从统一标准、强化督导等方面,以《方案》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为依据,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意义。《方案》中提出,职业院校中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目前医学类独立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为了更好地缓解医学类独立学院中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紧缺的现状,发挥“双师型”教师人才在独立院校师资队伍中的独特作用,笔者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后期江苏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一、背景资料
目前,国内“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典型案例大多集中在工科类院校,少见于医学类院校。而我院作为以新的机制创办的医学类独立学院,为连云港市本地医学教育及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我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努力打造教学医院、临床医学院等基地知名品牌,实现教学相长、医教相长。然而,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加上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毕业生除了要夯实理论基础外,还要提高实践能力。[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目前,“双师型”教师主要来自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掌握了丰富的技能和知识,但是缺乏教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仍需从各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尽管目前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仍然具有符合实践科学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