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22:19: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双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由贸易对双边贸易的干扰
本文作者:解春艳朱红根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分析从图1可知,200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395.22亿美元,随着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该年双边贸易总额增加到547.81亿美元,其后随着2004年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以及2007年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2007年达到了2025.33亿美元,但由于受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相比于2008年有所下降。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地位来看,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33%上升至2009年的9.65%。图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统计得到(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从图2可知,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0年的173.41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43.17亿美元,增长了5.59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2009年有所下降,为1062.57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占中国对外总出口额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6.96%上升至2009年的8.84%。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来看,2000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仅为221.81亿美元,2008年则增加到1170.03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27倍。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比例来看,从2000年的9.85%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1.47%,其后4年呈相对平稳状态,到2008年有所下降。图2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统计得到(三)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区域差异分析从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区域差异来看(见表1),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与中国双边贸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并且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与这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04年后增加幅度较大。其次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相比,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量相对较少。缅甸、柬埔寨、文莱和老挝等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量较小,但今后的双边贸易潜力较大。
(一)理论假设基于国内外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理论假设: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启动以来,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在这十年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签署了各项贸易协议,这些贸易协议的实施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及市场开放等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将长期促进双边贸易。但标志性的贸易协议有3项,分别为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货物贸易协议》及2007年签署《服务贸易协议》。本文用这3个标志性贸易协议的签订来度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化程度,并假设每项贸易协议的签订对双边贸易都有正影响。2.经济规模。本文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一国的GDP总量反应了该国的经济规模总量以及该国的进口需求能力和出口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双边贸易流量,并且GDP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本文假设经济规模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3.人口数量。一国的人口数量越多,意味着该国国内的需求越多,当国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则需要从国外进口来弥补无法满足的需求。本文假设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4.地理距离。一般指两国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本文选取的地理距离是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两国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贸易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时间成本的大小,这些成本从而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增长。本文假设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5.科学技术水平。一国科学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提高,越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该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活动更为活跃。本文采用计算机拥有率作为衡量该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指标,并假设计算机拥有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6.文化距离。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的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近,则意味着两国的文化距离越近,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商品越容易被接受,两国间的贸易流量也就越多。本文采用共同语言,即贸易对象国是否使用华语作为衡量两国文化距离的指标,并假设存在共同语言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7.共同边界。如果两国拥有共同边界,一方面可降低运输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意味着两国存在共通的文化区域,相互之间交流更便利,贸易更快捷。本文假设共同边界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8.优惠贸易区。保护性贸易政策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巨大壁垒,而当两国同属于一个优惠贸易区时,由于各种壁垒的消除或削弱,区域内各国的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会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对贸易规模的扩张有积极影响。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同处于亚洲,且同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本文采用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一共同自由贸易区作为衡量优惠贸易区的虚拟变量,并假设该变量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二)模型构建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中的Linnermann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修正,建立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变量的扩展的引力模型,其形式可以表示为:1nXijt=β0+β11n(YitYjt)+β21n(PitPjt)+β31n(Disij)+β41n(Comjt)+β5(Lanij)+β6(Borij)+β7(APECij)+β8(Policy1)+β9(Policy2)+β10(Pol-icy3)+μij其中,Xi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额;YitY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经济规模乘积;PiPj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人口数量乘积;Disij表示i国与j国首都的直线距离;Comjt表示在t年j国的科学技术水平;Lanij为文化距离变量;Borij为共同边界变量,APECij为优惠贸易区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分别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重要变量。β0是常数,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β10是回归系数,μij表示随机误差项。(三)数据来源目前,东盟成员国有10个,其中柬埔寨于1999年最晚加入东盟,因此本文选取2000-2009年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作为面板数据。双边贸易额数据根据2000-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获得。GDP和人口数量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通过世界城市经纬度查询系统(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计算获得。计算机拥有率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Bank)数据库。是否有共同边界可由世界地图查询。各国加入APEC的情况来源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官方网站。是否使用华语、各项协议签署时间和内容均来源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官方网站。模型中各项变量的说明如表2所示。
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首先分别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3个关键事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为了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综合影响,把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事统一纳入模型中回归,得到模型Ⅳ。从表3的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模型调整后的R2较大,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D.W统计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中所有变量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有重要影响。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在全部模型中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均为正,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说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发展,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量不断增长。第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原因在于该协议条款中规定,双方要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所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第二,2004年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并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根据该项计划及协议,中国与东盟首先削减近600种农副产品关税,紧接着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东盟双边农副产品贸易的发展。第三,2007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规定,双方在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这一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进入了全新领域。2.经济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均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与双方的经济规模呈现正相关,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贸易国GDP越高,潜在的进口需求越大,更有利于中国对其贸易出口。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GDP的增加对其供给市场的影响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出口额加大。随着各国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量也会不断增长。3.人口数量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说明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东盟中的多数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因素使得国际间的贸易更加活跃,人口数量增加创造的需求效应远远大于国内分工深化作用。4.地理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中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并且地理距离越远,中国对贸易对象国的双边贸易额越小。但在地理距离变量模型Ⅳ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5.科学技术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对象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额越大,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一般来说,一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表示该国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越高,居民生活水平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对商品的消费能力会越强,因此会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同时,一国科学技术越发达,生产能力就越强,会创造出更多的出口供给。6.文化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与同使用华语的贸易对象国进行贸易较之不使用华语的国家,双边贸易量更多,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一方面,使用华语的国家华人人口较多,对本国的产品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华语作为该国的官方语言,使得该国居民对中国抱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在人文环境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通点,更容易接受和喜爱中国的产品,对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容易推广。7.优惠贸易区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当中国与其贸易对象国同属于APEC成员国时,更有利于促进两国间的双边贸易,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因为属于同一贸易区的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存在贸易优惠政策,相互之间可以享有关税优惠,技术性贸易壁垒、非关税贸易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都会相对较低,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8.共同边界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都为负,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共同边界与双边贸易量负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不符。究其原因,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缅甸、老挝都是贸易小国,经济规模小,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贸易流量少,即使存在共同边界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优势来大规模的扩大贸易;而与中国没有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其国家经济规模大,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同使用华语,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都较大,因此就造成了与中国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较大,而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反而较小的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对东盟各邻国的贸易还不够发达。
货币政策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美国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美国进出口价格指数、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等相关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美货币政策对其双边贸易动态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扩张将有利于中美贸易余额的调整,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在中美贸易余额的调整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中美贸易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成为了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中美顺差是由于中国通过货币政策将人民币汇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引起的,也即中国货币政策是一个“以邻为壑”政策。Obstfeld和Rogoff(2005)等研究者认为,美元贬值或人民币升值可以通过支出转换效应促进美国出口和中国进口增加,从而减少中美贸易失衡程度。然而,实际情况是,在2005至2008年期间,中美贸易顺差并未随着人民币快速升值下降,顺差反而持续积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中美贸易失衡有所调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也明显下降。我们不禁要问,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元指数的影响有多大?该政策在中美经贸往来中是否体现了“以邻为壑”?本文旨在探究中美货币政策对其双边贸易差额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的季度数据,选取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美国币供给的增长率、美国进出口价格指数、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等变量,利用eviews9.0软件,采用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方法,对中美货币政策对其双边贸易的动态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VAR模型是研究中美货币政策对其贸易差额变动的常用模型,是一种运用非结构性方法来建立各个变量关系的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在估计和推断上的复杂性。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yt=a1yt-1+...+apyt-p+bxt+εt其中,yt、xt是内生变量,p是滞后阶数,εt是随机扰动项。如果模型中不含有外生变量,模型即为简化的VAR模型。本文采用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模型对中美货币政策对其双边贸易动态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采用VAR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函数计量学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判别变量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有理、有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统一。(二)数据说明。本文选取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的季度数据,变量选取了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M2c)、美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M2u)、美国进口价格指数(IPIU)、美国出口价格指数(EPIU)、中国进口价格指数(IPIC)、中国出口价格(EPIC)以及中美贸易差额(TB)和中美双边实际汇率(ER)。中美双边实际汇率以双边名义汇率与中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之比的乘积来计算,公式为:ER=EER(P1/P)其中,EER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P1和P分别表示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来源于wind宏观经济数据库。)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要求各个变量是平稳的随机过程,因此要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先对各变量进行季节性调整,即通过Eviews9.0软件用X-12法对各变量进行处理,以此来消除季节波动。同时对数据取自然对数,以此来消除数据异方差,从而使数据更趋于平稳。对于处理过的数据分别用LNM、LNTB、LNIPIC、LNEPIC、LNIPIU、LNEPIU、LNER表示对数中的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美国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中美贸易差额、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中国出口价格指数、美国进口价格指数、美国出口价格指数以及中美双边实际汇率。
双边自由贸易政策解读诠释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竞争;贸易政策FTA;区域主义;东亚共同体
【论文摘要】这个矛盾的现象不仅反映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工具,而且是日本政府理想的FTA对象国模型。同时,政治体制的差异、一个国家市场体制的发育程度以及与WTO规则的接轨程度并不是日本选择FTA对象国的绝对障碍。本文还发现,日本的十三个FTA对象国绝大多数早就是美国的FTA对象国,而中国与美国之间并没有制度化的贸易与投资优惠协议。基于这些发现,本文认为日本没有选择中国作为FTA对象国是因为日本国内的“动力”不足。具体来说,中国目前对外签订的FTA尚未对日本跨国公司与欧美跨国公司的海外竞争构成“歧视性”的区别,中国的FTA对日本的跨国公司没有产生“排挤”效应。因此,日本国内的经团联等跨国公司产业利益集团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抗衡农业部门的利益集团,并游说日本政府决定与中国签订FTA。本文的研究发现支持或者说验证了区域主义理论中的国内游说与寻租理论。
日本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之谜说的是,日本对外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专门选择那些与日本双边贸易额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作为FAT对象国。中日之间的贸易条约情况则构成了“谜中谜”:日本不愿与其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一直以来,自民党执政的日本政府面对中国领导人的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提议,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从《日本FTA战略》(2002年)、《关于推进今后经济合作协定的基本方针》(2005年)到《经济全球化战略》(2006年),日本政府将中日自由贸易协定定位于中长期,认为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进口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并实施与WTO接轨的关于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公司治理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规则和措施”——后面笔者会从越南的例子论证这些因素不是影响日本选择FTA对象国的因素。
为什么日本尚不愿意选择中国作为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象?面对如此之大的中国市场,日本政府舍近求远,截至2009年11月底,日本先后与墨西哥、文莱等12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双边FTA,正在与印度、海湾合作委员会谈判。而且,相比其它国家,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不可谓不紧密,2000年,中国已经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的FTA决策结果是不容易解释的现象。
中国学界较为流行的一种解释是,日本对中国的“敌意”以及中日两国的东亚主导权之争。学界流行的“敌意”理论只是描述一个表象,且缺少细节,特别是难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对“中日投资协定”十分积极与支持,中日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早在1989年就已生效。
双边服务贸易发展论文
一、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的历史性进展
(一)谈判进程回顾
近年来,中新两国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11月,主席与克拉克总理共同宣布启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由此拉开了谈判序幕。谈判历时三年,两国领导人从中新关系及两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谈判进程。2006年4月,总理访问新西兰,与克拉克总理共同确定了一至两年内达成全面、高质量、平衡以及为双方所接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目标。2007年,主席和总理又与克拉克总理多次会晤,不断为谈判注入动力。经过三年15轮谈判,2007年12月,双方最终就《协定》涉及的所有问题达成一致。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发达国家。
(二)本次签订FTA的主要内容
中新协定的内容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根据该协定,新方承诺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其中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兰进口的产品关税,其中24.3%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此外,双方还就服务贸易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并对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人员流动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成功的意义及问题
中日双边贸易分析论文
一、扩大中日贸易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双赢,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两国在自然禀赋、要素相对价格方面的差异、产业结构发展层次方面的差异既是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内在机制,也使优化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二、中日两国贸易现状
1.双边贸易增速有所放缓
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中可知:中日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只有89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073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3倍。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200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了2367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比2006年将近增长了12%,连续9年更新历史最高纪录。1980以来,中日两边的贸易额一直呈增长趋势,除了1998年有些例外。2002年中日贸易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以来,美国和欧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开始贸易增长速度有所缓慢。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贸易额的增长率分别下降至9.8%、12.4%、11.9%。这其中不乏因为全球或地区经济动荡、政治关系多变、国家政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增长曲线中的断点和增长趋势的不连续。
双边投资协定制度论文
[摘要]在我国已经签署的110多个双边投资协定(BITs)中,有17个规定了国民待遇,而各个BITs中有关国民待遇的定义、适用对象、适用标准等的具体措辞并不一致。审视我国BITs中有关国民待遇制度的利弊得失并积极寻求完善我国双边投资立法的对策,对于改善我国的投资法律环境和实现内外资的平等待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双边投资协定国民待遇重构
在国际投资法领域,投资待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民待遇在多边和双边投资协定中被广泛采用,代表了国际投资法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甚至有学者主张,国民待遇已经成为外资待遇的一般准则。
据统计,迄至2005年底,我国已经与117个国家缔结了“双边投资协定”(BITs)。1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与一些国家进行缔结BITs的谈判或修订原有的BITs.从我国BITs的实践来看,我国对外资待遇所采用的标准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公平与公正待遇以及国民待遇。其中,只有17个BITs规定了国民待遇,而这17个BITs中有关国民待遇的定义、适用对象、适用标准等的具体措辞并不一致。
一、我国BITs中国民待遇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国民待遇的规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美法双边关系转型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两国国家关系驶入转型轨道;两国对21世纪世界蓝图的设计之间横亘着战略鸿沟;两国对21世纪法国国际地位和作用引发的认知冲突;两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能源利益存在根本矛盾;政治历史造就的民族心理特征差异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围绕伊拉克战争的国际事态演进,美国和法国的国家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法国分别在北约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舞台对美国的颐指气使给予杯葛、美法这种新型国家关系必须超越分歧、美法关系已步入转型期、霸权与国际秩序的稳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最终法律都是自然法、只有一种主导力量的世界是危险的、无论是“法国势微论”,还是“法国威胁论”,其结果都是相同的、法国与关国双边关系始终在波折中演进,造就了法兰西针对美国的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21世纪国际战略构想、法国未来国际地位、长期能源利益和民族心理特征四个方面探讨由伊拉克危机引发的美国与法国双边关系转型的根源,有助于正确理解未来两国关系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美国;法国;国家关系;观念利益;转型;根源
一、两国国家关系驶入转型轨道
围绕伊拉克战争的国际事态演进,美国和法国的国家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战争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多次表示,谋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双边关系。
旧的跨大西洋主义概括了美国与法国双边关系的基本特征和范式。美法关系作为美国与欧洲盟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苏联威胁。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但通常采用协商和对话方式协调大西洋两岸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和行动。这种方式被表述为协商、达成一致、存在分歧、谈判的程序。
漫谈CPFTA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1文献综述
1.1国外学者关于FTA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从理论方面已经对FTA的成因、结构和影响等各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Balassa(1961)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界定问题,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各国国家之间经济边境逐步消失,最终融合成单一的经济实体的过程。他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Jo-AnnCrawford,SamLaird(2001)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RTAs)的快速增长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影响,他认为并没有传统上的削弱效果。区域贸易协定对最惠国待遇的影响不大,区域贸易协定本身就是一种变通的最惠国待遇。自由贸易区本身有成员范围小、更易实行的优点,所以具有更广泛的全球覆盖。RichardBaldwinandDanyJaimovich(2008)研究FTA是否具有一种“传染性”,使用计量技术,测试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伙伴国有没有影响其他国家签署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考虑了其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因素,证明这种传染现象是普遍存在的。1.2国内学者对FTA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多数的研究是对单一FTA的研究。马莉、胡超(2011)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认为中国与东盟形成FTA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量不断扩大,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而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吕宏芬、郑亚莉(2013)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做了定量分析,采用引力模型研究两国经济一体化程度,得出中国—智利FTA对于双边贸易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结论。认为中国应该优化我国产品结构,改变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多的现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优化出口的商品结构。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大部分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文献集中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另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与智利、中国与新西兰的FTA等。而对于中国与秘鲁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在数据的选取上,大多学者的研究使用数据样本较少,无法在中国100多个贸易伙伴国的大背景下全面考察自由贸易区的效果。本文采用131个贸易伙伴国10年的数据,对中国—秘鲁FTA进行全面分析。
2中国与秘鲁的贸易状况和特点
中国与秘鲁自由贸易区始于2007年9月7日,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报告,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于2009年4月28日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三部分。2009年3月1日正式实施,货物贸易方面,90%以上的产品逐步实施零关税;服务贸易方面,进一步开发服务部门,包括农业、采矿、导游、体育、旅游等部门;投资方面,双方将相互给与对方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为双方投资提供便利。十年来,中国对秘鲁的进出口额除2009年以外,在其他年份均呈现出较高增长的态势。2004年秘鲁对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00.44%,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4.35%。中国与秘鲁双方在2010年实施FTA,对当年的进出口有较大影响。2010年进出口总额由2009年62.69亿美元增长为96.68亿美元;出口增长率由-24.23%变为69.23%;进口增长率由-10.83%增长为46.67%。但是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与秘鲁进出口金额的增长率有所放缓:分别为29.51%和10.28%。
3CPFTA贸易效应的模型设定
引力模型一直是FTA效应定量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模型。本文基于传统的引力模型(GDP和距离两个解释变量)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的引力。其中,表示中国大陆在t年时对j国家的出口量;表示中国大陆在t年时对j国家的进口量;代表在t年,中国大陆与伙伴国j的GDP乘积;表示t年时,中国大陆与伙伴国人口量的乘积;Distcap表示两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是一个虚拟变量,表示中国大陆是否与j国家签署FTA(中国与秘鲁FTA签订年份后取值为1,签订之前年份为0);表示中国大陆是否与j国接壤。根据引力模型的基本理论:GDP的影响应该为正,人口的影响由于市场容量大小作用不确定,距离的影响应该为负,FTA与相邻性应该有积极的影响。数据剔除了除秘鲁外和中国建立FTA的国家(东盟十国、新西兰、巴基斯坦等),防止其他FTA对中国—秘鲁FTA的干扰,以保障实证结果的真实性。其中,中国对其他国家进口和出口的数据来源于IMF数据库;GDP和人口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距离数据来自CIA数据库;两个虚拟变量FTA和Conadj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中新双边服务贸易发展论文
一、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的历史性进展
(一)谈判进程回顾
近年来,中新两国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11月,主席与克拉克总理共同宣布启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由此拉开了谈判序幕。谈判历时三年,两国领导人从中新关系及两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谈判进程。2006年4月,总理访问新西兰,与克拉克总理共同确定了一至两年内达成全面、高质量、平衡以及为双方所接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目标。2007年,主席和总理又与克拉克总理多次会晤,不断为谈判注入动力。经过三年15轮谈判,2007年12月,双方最终就《协定》涉及的所有问题达成一致。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发达国家。
(二)本次签订FTA的主要内容
中新协定的内容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根据该协定,新方承诺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其中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兰进口的产品关税,其中24.3%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此外,双方还就服务贸易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并对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人员流动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中国与新西兰FTA谈判成功的意义及问题
“一带一路”与双边经贸合作研究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具有深远的传统友谊和漫长的国境线,因而具备了开展国际贸易的优越客观条件。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双边经贸合作的水平,成为中俄两国都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当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通过深入研究,提出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水平、解决双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的针对性措施,以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双边经贸合作
中俄双方都是对方的最大邻国,两国之间有漫长的国境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俄双方的贸易量正在不断提升。在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俄罗斯在中国对外经贸领域汇总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当下,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层次正在不断深化,合作的规模、领域与合作模式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总体上看,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在现阶段,双方的经贸合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因此,想要促进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一、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下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1.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层次不断深化。“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中俄双方的经济贸易与合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俄双方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正在不断深化。具体来说,首先,在政治层面,近年来,两国政要之间通过多次定期或不定期的会晤,针对经贸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并建立了丝路基金等金融投资平台。在金融层面,现阶段,中俄双方已经启动了人民币清算合作的机制。两国之间的货币结算业务也逐步从边境城市向内地扩展。而与此同时,两国的商业银行都在对方的领土内开设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金融合作。2.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的促进作用下,双方的经贸合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具体来说,首先,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次,中饿双方的经贸合作,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交易数量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我国企业与俄罗斯企业之间签订了多个合作项目协议,涉及到的交易金额与交易数量越来越大。早在2014年,双方的贸易总额就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在2015年,双边贸易总额有所回落。而在2017年,双边贸易总额恢复到840.71亿美元。虽然与最高峰时期的900余亿美元相比有所下降,但随着“一带一路”的护短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中俄双边贸易必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在很长时间以来,中俄之间的贸易都以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矿产、化工产品,向俄罗斯出口服装、家电、日用品等轻工业产品为主。然而随着两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展,在现阶段,中俄贸易已经从这些传统领域逐步扩展到电子产品、工业设备等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在当下,中俄之间的国境线距离双方的经济中心都有很长的距离,这对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展开是不利的。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想要促进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4.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在合作模式方面,中俄之间的双边经贸合作已经从传统的进出口贸易逐步向双方互相之间投资转变。在最近几年,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吸引了全世界投资者的目光,中国企业也在这一大好机遇面前不甘落后,不断扩大在俄罗斯的投资规模。与此同时,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也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然而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要远远超过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而从投资领域上看,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农业、林业、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则主要集中于制造、建筑与物流运输方面。
二、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下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