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双顺差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21:14: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收支双顺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原因诠释
[论文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日益严峻,本文主要对双顺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在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过万亿,持有如此巨额的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小议收支双顺差的问题及原因
[论文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日益严峻,本文主要对双顺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在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过万亿,持有如此巨额的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国际收支双顺差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加充分、迅捷,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这促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
我借用一下以色列央行前行长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Frenkel)先生于2006年6月份在阿根廷年度货币和银行研讨会上用到的一张图表(图1),我觉得第三方的图表更能够客观地反映世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图中显示,中国对于欧美是出口大于进口,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对于亚洲却是进口大于出口,存在贸易逆差。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组装再出口的,这说明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一部分贸易顺差是其他国家贸易顺差的转移。即使中国改变了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者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都只会引起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布局的变化,而不可能改变亚洲新兴国家对欧美市场总体贸易顺差这样一个大的格局。除非是欧美市场能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业产品方面对新兴市场国家更加开放,允许新兴市场国家进口更多的高端产品。
在国际金融体系方面,以美元为主的国际结算体系和金融危机的教训,使许多新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以稳定本国金融。在亚洲及拉美的金融危机之前,各国的储备积累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正是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为了稳定自己本国的金融,必须储备比较多的国际货币。而国际货币体系当中,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因此就使大家积累了比较多的美元储备。储备的运用使得美元流向美国金融市场,形成了对美国的债务投资,弥补了美国储蓄与投资的缺口。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国际经济失衡的另一个表现。本来应该是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资金流入,而现在恰恰是发展中国家把自己的资金输入了发达国家,补贴了美国储蓄和投资的巨额缺口。只要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维持不变,各新兴市场国家维持较高外汇储备水平的这种格局也不太可能发生变化。
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对策诠释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问题。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浅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当前状态及原因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我们接下来就要讨论下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现象的原因以及对策。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双顺差;原因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间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所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的定义,它包括货物服务和收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债权债务的收益,以及转移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现象,这对我国国内经济正常运转和与国外的经济交往产生了不利影响。
200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总的来说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总体状况良好。
贸易国际收支现状及调节政策研究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储备资产以外的资本金融项目长期以来一直呈现出顺差的局面,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双顺差”,这一现象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逐年增多。在2007年的经济态势的影响下,我国2008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价格指数(CPI)和消费价格指数(CPI)都有所上升。由于美国在2007年爆发了次贷危机,该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我国2008年的经济由增长逐渐转为衰退,加之我国在同年爆发了严重的地震等自然灾害,我国的经济衰退变得更加剧烈。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稳定运行,国际收支状况得到缓慢改善,呈现出“双顺差”。2009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收支情况继续改善,仍维持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顺差”。到了2010年,我国的国际顺差5247亿美元;经常账户盈余2378亿;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2869亿。2011年,国际收支顺差为4016亿,较2010年下降了19%;经常账户仍为顺差,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同比下降了23%。2012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中经常账户顺差1931亿;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68亿。2013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继续呈现双顺差。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出现了逆差,但其经常项目仍为顺差,此时,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接近4万亿美元,大约为2001年的19倍。经历了2015年“811汇改”,国内外对人民币有了贬值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资本的流出,同时,离、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贬值。截止到2016年7月末,在银行结售汇的影响下,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逆差已降为3.2万亿。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也贬值5358个基点,贬值幅度超过8.77%,从汇改前2015年8月10日的6.1162跌至1年后的6.6530。我国的国际收支常年持续“双顺差”的局面表明了以下两点内容:一方面,“双顺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外汇储备,降低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价格,使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调整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另一方面,大量外汇的流入,使中央银行从居民手中买入外汇时,必须根据市场上的汇率发行与之价值相等的人民币,最终增加了市场上基础货币的数量。尽管中央银行可以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等手段来冲销因购入外汇而发行大量货币的影响,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因此而受到威胁。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原因
1.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原因。(1)高储蓄,低消费居民储蓄欲望强烈,消费倾向低迷,由于外贸顺差=总储蓄-总投资,从而使得经常项目出现了顺差。其中,导致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金融市场的不发达、资源不合理利用、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均衡、百姓消费观念、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短期内不太会有大的转变,因此,外贸顺差在短时间内不太会发生根本性逆转。(2)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导致加工贸易顺差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不断完善,同时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进入。另外,中国已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之一。这两点为我国在制造业终端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中国带来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转移顺差。(3)重出口,轻进口中国实行了“奖出限进,鼓励出口”的出口补贴政策,政府和国内厂商都倾向于进行出口贸易,以求更多的外汇收入,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大。(4)人民币被低估导致出口增加及热钱涌入推高双顺差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一直呈升值趋势,低估的人民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使得我国的贸易项目近年来一直呈现顺差,且数值日益增大。2.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形成的原因。(1)中国制定了贸易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中国政府长期推行FDI优惠政策,大大吸引力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目前,我国的FDI始终维持着净流入的局面,它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2)金融体制落后,资本流出渠道狭窄中国的金融制度不完善,金融市场活跃程度较低,同时严格管制国内资本的流出,使得资本流出的渠道十分狭窄,从而导致了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3)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行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一部分境外资金流入中国,造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最终形成了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
三、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1.正面影响。(1)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货物贸易净额、直接投资净额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外商企业来华投资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极大地增加了就业。(2)增加外汇储备和增强国际清偿力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都对外汇储备的增加做出贡献,使得我国在支付进口商品的货款和清偿外债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3)我国出口商品种类完备,出口商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双顺差”丰富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使其涵盖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我国初、低级产品的出口率呈下降趋势,而中、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正逐年上升。(4)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并向制造业强国升级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活动中形成的“双顺差”,使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促进了中国建立完备的生产制造体系,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2.负面影响。(1)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经济运行潜在风险上升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使得根据进出口总值/GDP计算的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长,而不断升高的外贸依赖度又加大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2)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投资收益较低、成本较高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其外汇储备总额占全世界外汇储备的比例超过了30%。但是,由此带来的外汇储备的收益水平却很低,同时外汇的成本十分高昂。(3)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增大央行金融调控难度“双顺差”使得人民币有升值的趋势,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必须大量买入由外商投资流入和贸易顺差产生的外汇,大大增加了外汇的占款,在市场上被动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央行进行金融调控的难度。(4)缺乏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使国内财富大量流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年年增加,但其定价权主要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控制,导致中国的大量财富不断向欧美等贸易逆差国和大宗商品出口国转移。(5)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贸摩擦频率日益提高伴随着中国“双顺差”的持续増长,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数量和强度不断增大,速度增快,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当代国际收支的现状与举措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我国双顺差分析论文
一、双顺差的含义及现状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项,双顺差实现的两个帐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的增加。
从1994年到2006年,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帐户为流出外,其余12年我国一直处于经常帐户与资本和金融帐户的双顺差状态,并且这几年双顺差的规模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截至到2008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6821.77亿美元,从06年开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二、双顺差与人民币升值的关系
巨额双顺差的存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导致流动性过剩、推动人民币升值等等。而本文主要分析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关系:
(一)双顺差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试析论文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国际收支的状况以及原因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的居平易近在一按时刻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域的居平易近所发生的国际经济生意的系统记实。按照国际货泉基金组织对其的界说,它搜罗货色处事和收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债权债务的收益,以及转移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首要由经常账户、成本和金融账户抉择,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首要抉择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酬报率与其他非经济身分的变换。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很是非凡,自20世纪90年月以来,除个体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成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成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成本与金融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成能同时呈现顺差。但我国却呈现了双顺差现象,这对我国国内经济正常运转和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发生了晦气影响。
200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很清楚的默示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据中国人平易近银行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陈述》指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添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较,货色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处事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成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总的来说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仍连结双顺差名目,但总顺差由快速增添转为趋于平稳,总体状况精采。
二、我国国际收撑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持续的、持久的、年夜幅度的经常项目和成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较着默示为经济的外部失踪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列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有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年夜水平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成长情形和国内非凡的打点系统体例与鼓舞激励政策,但其自己也暗藏着必然的风险,激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场所排场是由一系列客不美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