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20:3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首因效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求职应用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首因效应及其特点;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首因效应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的特点、相貌因素、语言因素对第一印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相貌因素对第一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因效应在求职中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在求职、交友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人际交往中,凭借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对方下判断,而对后来的信息不太重视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的特点,同时又是双方的、互动的。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有相貌因素、语言因素、表情姿态因素及空间时间因素等。在面试中要注意合理运用首因效应,以达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首因效应特点影响因素应用

首因效因又称初始效应(primaryeffect),属心理学范畴的概念。首因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否愿意,都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双方的、互动的,也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或者是情愿的或不情愿的。正因为如此,首因效应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1首因效应及其特点

1.1首因效应

查看全文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

1前言

近年,系列位置效应研究又成为记忆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发现有关。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是指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改进,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变差。最早由Wright等人(1985年)提出。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图形和词句;此现象不仅成人而且猴子、婴儿也有报道;此外,在运用探测项目是否识别的范式和运用4择1的系列位置确认范式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Cornell等,1983年、Neath,1993、Neath和Knoedler,1994、Wright,1998、Korsnes等,1996等)。因此,这种随延缓的增加,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优势的变化被看成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Kerr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0s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的问题。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

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

查看全文

数学首因效应教学管理论文

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在初一数学教学中,搞好首因效应极为重要.教与学是双向交流,如果学生对教师或初中数学课的第一印象不好,势必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还刚开始形成,他们往往只凭某一点的好坏,凭直觉下判断、做推理,得出结论.所以,在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初一数学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首因效应,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

第一、在首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也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要“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序言课

据抽样调查,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中国学习联盟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而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

查看全文

品牌决策论文:当前消费心理的品牌策略综述

本文作者:吴晶晶工作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延伸的心理学理论

(一)知觉偏差与品牌延伸在心理学上,人的认知有时会发生知觉的偏差,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两个效应对品牌的强化和弱化起到重要作用。“首因效应”,即在认知过程中,最初的印象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从品牌延伸的角度,某个品牌往往极易成为其品牌下第一类产品的代名词,消费者趋向于将品牌与某一特定的商品直接挂钩。另一个是“近因效应”,即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具有较为深刻的作用。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会对首因效应起到强化或是弱化的效果。心理学家陆钦斯(A.S.Luchins)认为在某种信息被连续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当某种信息被断续感知时,人们往往对刚刚接收的信息印象更深,起作用的是近因效应。从两者效应关系来看,近因效应会对首因效应起到巩固、维持、否定、修改或调整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对于企业主品牌的总体印象。修正后的主品牌形象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新老产品的销售。具体有两种情况:当两种效应协调一致时,即首因效应形成的原有品牌意向与近因效应产生的新的意向相适应,消费者就会对产品产生共振。近因效应发生的作用可以使品牌认知得到强化,能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促进产品销售。当两种效应不一致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时,消费者心中的原有品牌印象就会模糊、淡化,并且引起消费者不好的心理联想,会阻碍产品的销售,品牌延伸的效果就不会很好。艾•里斯认为,品牌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为类别的替代物,如果企业能使品牌最先进入消费者的心里,那么,在前面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的作用下,该品牌将给顾客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极易成为类别产品的代名词。但是在品牌延伸的情况下,出现了消费者的“近因效应。”当延伸品牌的产品对原有品牌能起连续被感知的作用时,此时品牌认知就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当延伸品牌的产品所代表信息不能使原有品牌得到消费者连续感知时,品牌认知就会弱化。(二)刺激泛化与品牌延伸心理学中刺激泛化指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某种反应,在遇到其他新的、类似的刺激时,还会产生相似的反应的理论。由于在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业刺激所采取的对策能够帮助他们以后解决各种类似的消费问题,因此刺激泛化可以简化消费者的决策活动。消费者产生刺激泛化的程度是由两次不同刺激的相似程度决定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刺激(原来的较早发生的刺激)与第二刺激(后来发生的刺激)越相似,消费者对第二刺激的反应就与第一刺激的反应越相近;反之,如果两个刺激差异太大,则产生相似反应的可能性越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原来的刺激的属性被相似的刺激所概括、泛化、代替,消费者期望第二刺激同样具有原来刺激所产生的结果。刺激泛化原理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密切关联,特别在品牌延伸中,当延伸产品与母品牌具有较高相似性的时候,消费者对母体的好感更容易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去。Broniarczy和Alba明确指出:当母品牌和延伸产品之间的相似性较高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好感会直接通过刺激泛化的方式迁移到延伸产品上。他们认为母品牌作为一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是消费者的条件化好感。但对于不同领域的延伸,刺激泛化并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品牌延伸的心理机制

品牌延伸的心理要素,主要有品牌和产品需要,延伸产品及其品牌的感知,品牌及其延伸产品的记忆,品牌延伸产品的认知(联想、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品牌延伸产品的体验和感受,品牌延伸产品的态度等。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消费者对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是否能够迁移到新的产品中,通常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迁移。两个不同的延伸评价模型分别是:情感迁移模型和联想需求模型。(一)情感迁移模型在该模型中,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和好感通过两个可能的迁移路径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对延伸评价产生影响。第一个可能的迁移路径描述的是一种直接迁移的过程。该种是直接迁移机制即通过条件反应机制实现将原品牌迁移到新品牌,在这一机制下,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加工的参与性较低;Boush等人用刺激的泛化和同化来解释这种迁移。而在此过程中实现母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迁移刺激的是品牌态度,当母品牌名称出现时,就会引起消费者一定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迁移路径下,延伸产品初始态度的形成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消费者主动加工的参与很少,因此,可能只存在于品牌低介入度的消费者群体中。第二个可能的迁移路径描述的是一种间接迁移的过程。消费者首先要形成延伸品牌与原品牌的认知,在一定的心理影响下将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迁移到延伸品牌中去。迁移效果取决于延伸产品和母品牌之间感知的相似度。当相似度高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好感会顺利地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并对延伸产品产生正面的评价;反之当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感知相似度度低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与好感不能顺利地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对延伸产品产生负面的评价。(二)联想需求模型联想需求模型认为决定延伸产品评价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或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的感知相似度,而是母品牌的品牌特定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AiIi(其中Ai代表母品牌的第i个特定联想,Ii代表该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该模型认为消费者会先判断母品牌的特定品牌联想是否能提供延伸产品所必需的一些特有的利益点,然后对每个延伸产品作出评价。联想需求模型与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比较吻合:既然消费者将消费产品看成是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那么影响品牌评价的只能是他们认为一个品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自己的消费目标。

基于消费心理的品牌延伸决策分析

查看全文

科学合理优化人事配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心理因素的内涵;领导的用人心理;员工工作心理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心理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领导用人心理是指领导者对其下属赋予一定的职责和任务时的各种心理活动现象的总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领导者注意人们工作的近期表现是对的、晕轮效应即光环效应、完美效应是指对人才要求过高,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完人、教条效应是指注重以“本本”选人,唯学历、资历是重、员工心理动机对工作的影响、员工情绪对工作的影响、员工心理压力对工作的影响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组织中领导者和员工的心理因素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配置心理因素领导员工

一、心理因素的内涵

心理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情绪等,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事物发展变化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文中的心理因素是指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考虑影响人力资源配置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心理为出发点,分析领导的用人心理和员工的工作心理,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做到科学性、合理性。

查看全文

高校新生入学养成教育论文

摘要:在入学阶段,重视首因效应并有针对性开展新生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在加强新生养成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就未来美好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五位一体;大学新生;首因效应;养成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对帮助新生适应角色转换,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紧紧把握新生入学阶段的重要契机,按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发挥全员育人的强大作用,在加强新生养成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引航大学美好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内涵:理念与思路

首因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提出,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1]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往往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其以后的认知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学院始终重视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努力构建有针对性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体系,为新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新生成长,引航大学人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形成较为清晰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工作目标和思路:以完善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为理念,以强化新生日常习惯养成教育、提高适应大学生活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领导给力、辅导员全力、专任教师尽力、学生干部出力、新生学长努力、广大新生发力的“六力合一”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环境适应教育体验化、校规校纪教育规范化、法制安全教育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文明修养教育实践化的“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格局。

二、实施探索:方法与过程

查看全文

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巧用

摘要: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一直都是中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工作,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这其中也是以班级干部为中心的主要管理工作。要想让班级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将心理效应充分运用到管理工作中,这能让班级管理和指导教育工作更有成效,也能让学生有较强的自理意识和自立意识,对中职学生来说这也是其走向社会最基础的保障。本文分析了中职班级管理中有效应用心理学效应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主要是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在某种事物行为或者是某种人物的作用下,从而引起了一些事物之间或者是人物之间相互变化的连锁反应或者是因果反应。中职学生和普通的中职院校学生是有所差别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都有所欠缺,对中职班级进行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将心理学效应有效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能让教师更好地去处理师生关系,能让中职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也应该的对心理学效应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班级管理中能够顺利应用,这中职班级的整体教学环境更加和谐。

1运用“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先说首因效应,这主要是说在两个之前并不认识的人在第一次相见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这对人的认知程度是有较大影响作用的。而晕轮效应则是对一个人形成某种特定的好印象或者是坏印象之后,再依据这一印象去推断更多方面的特性。在现实中,首因效应还有晕轮效应都是可以运用的,但不能完全相信,也不能以点带面,首因效应是很容易让人们将后面的信息给忽略掉或者是不去逐一,从而将后面有价值性的信息给大打折扣;而晕轮效应要是没有恰当使用,人们很容易被对方的第一坏印象给影响,认为对方所有特性都是坏的而没有好的,这种也可以称“负晕轮效应。在中职学生刚入学之后面临的第一堂课就会是军训,这也是最能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体现出来的必修课程。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首先就要先关注军训中总是缺勤的学生,而这种频繁出勤的学生有一种是身体状况的原因,不能进行训练,辅导员要关注这种学生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说,体质情况不太好的学生都性格较为内向,且内心是很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也很容易被动。还有一种学生是存在侥幸心理,为了躲避军训而编造各种借口或者是装病,辅导员在对待这种学生的时候是不能将其谎言直接拆穿的,反过来则要树立其正直诚实的榜样,这样能从诱导和间接教化的方法中让学生错误的思想得以纠正。这类学生通常都是比较多动,有活跃的思维且有较强交际能力的,辅导员教师应该帮助其将惰性给摒弃掉,从而让其成为提升班级活跃指数的核关键人选。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查看全文

人际交往活动把握社会心理效应作用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效应;马太效应;鲶鱼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霍桑效应八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鲶鱼效应符合现代管理的原则、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地进入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意义,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查看全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论文

一、前言

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强调:要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除了加强师范院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外,加强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后,再学习再提升,成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组织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方法共同决定了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其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培训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水平与质量,在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不接地气、拼盘凑数、交叉重复、操作性不强、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实质性问题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学员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方式多样性不够,课程安排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项目负责人应付凑数,学院审核机构审核不严等情况;其二,课程设计者教育学专业知识深度不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导致不能很好地应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其三,课程设计者知识广度不够,在设计中还需应用到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不够扎实。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应用心理效应的原理来探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对策。心理效应是普遍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某种人的行为或事的作用力影响了其人或事导致发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如破窗效应、鲢鱼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对人的行为和意识影响具有普遍性,根据培训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应用好心理效应,可以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五种心理效应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的初始安排,注重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初次接触时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对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虽然这种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强烈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如何安排培训班开班式尤为重要。学员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互不熟悉,如何迅速俘获人心?我们在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如何让学员对此次的培训班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二是能够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融入班级,充分激发每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新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通过初次接触,观察每位学员的特点,为后期的班级管理与学员信息反馈打下基础。因此,初期的课程安排应以活跃气氛、凝聚团队为主,可设置团队拓展训练或破冰训练等。同时,首课教师与课程的选择尤为重要。首课教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让学员对本次的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运用首因效应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我们应当在第一时间凝聚人心后,进一步做好后续的工作,避免有始无终。(二)课程设计的中间安排,注重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心理学借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后续的学习起到控制和强化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者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偏离学习目标或浪费时间。即论语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除了进行自我反思外,要重视别人对自己作出的客观评价,扬长避短,从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在课程设计的中间环节要帮助学员建立良好的反馈平台,设立有效的反馈方式,使学员在一段的学习过后能及时进行总结、调整和交流,为强化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课前设置学员分享环节,课后留部分时间让学员自由提问,举办学习沙龙或者小论坛。老师要在学员的交流与分享中了解学员的需求与不足,学员也要在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明确目标。反馈效应还启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前后课程的顺序安排。避免出现前后课程交叉重复,先难后易,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确保课程能围绕培训主题,达到培训预期目标。(三)课程设计的后期安排,注重迁移效应。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对解决后期问题的影响。根据造成的不同影响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在课程设计的后期中,要适时安排特定环节及时总结梳理本次培训班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安排片段教学、听课评课、参观考察、课题研讨等环节,把前期的课堂理论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挖掘其原理相通之处,触类旁通运用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有条件的培训院校还可以在培训班后期安排部分选修课,让学员在前一段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学校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使前期的学习有的放矢,避免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为培训期间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中还要注意帮助学员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使学员回到学校后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同时要防止学习与实践中的思维定势,不考虑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同时,事先让学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学习过程中让学员带着课题听课,带着课题研讨,这都是培养学员科研能力的好做法。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软肋”,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引导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四)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注重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长时间的刺激或过度、过强的作用导致研究对象产生心理不耐受甚至逆反的心理现象。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过犹不及”。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体的疲劳周期因素,科学安排课程的数量、时长、性质、时间点及排列顺序。科学家对脑科学规律分析研究显示:大脑的每个功能区都有一定的工作时限,超过时限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同时,左右脑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大脑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的参与,因次单一的教育和训练会使大脑的另外半球受到抑制。所以,要科学控制不同课程的时长,建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时间长度不宜连续安排同一性质的课程。另外,根据人体的生物学规律:人体在早晨记忆力呈最佳状态,适合安排理论性强,逻辑思维强的课程;14点脑力体力最低,不宜安排理论课;15∼18点体能活跃,可安排操作课、实践课;21点出现第二次高峰,可安排学习沙龙、文艺汇演等。(五)课程设计的价值安排,注重指挥棒效应。指挥棒效应是指上层或管理者的目的与意志对下属的行为所起的导向与驱动作用,导致了自身行为失去自主性、客观性和系统性。表现在:一味听从权威专家的意见,不敢质疑,更不敢有反对意见;一味迎合政策的需求,喜欢捕捉热点,随大流且功利性强。职称考试辅导培训、继续教育规定学时培训、学历与学位考试培训等培训市场生意兴隆。因此,课程设计中不要一味聘请权威专家,或碍于领导专家的面子“凑课”,要关注一线教师的基层经验的分享。许多专家只是从事理论研究,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理论引领固然需要,但是基层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对学员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帮助和启发作用是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从政策层面来讲:不要只盯着学校升学率压力或满足自身评职称的需求,更要注重“立德”之根本。缺乏道德素养的老师,教学知识与能力再强,也就像没有设置安全网的高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是要内外兼修的。不能因为培训时间短暂,牺牲师德师风教育来换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丢失了学习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建议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比例可以根据培训班的时间长短来合理控制。从教师培养整个周期来看,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尤为重要。要开设师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教育四个领域的课程。如果是阶段性的主题式培训,培训时间较短的,其课程设计也可以不面面俱到,只要能围绕主题即可,但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课程的系统性尤为重要。

查看全文

政治教学心理学原则应用

政治课因其理论性较强,许多东西离学生的校园生活较远,易使学生形成厌学心理。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学原则,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罗杰斯的“当事人为中心”原则,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罗杰斯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倡导“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即要求咨询师采用非指导性技术鼓励或指导患者弄清自己的问题,让患者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后来,他把这个原则应用在教学领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对学生采取“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方法。所谓“移情”,即要理解和欣赏学生的感情,要善于将心比心。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无条件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是出自真诚,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所谓“真诚”,就是表里如一,不装模作样。

这一原则在政治教学中的贯彻实施,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出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形成一种完全彻底地接受老师教导的心理倾向,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爱学”、“我要学”的转变。怎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出这样一种适宜的氛围呢?我们知道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师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关系,就要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变输灌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又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本原则是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运用“角色扮演”理论,进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即藉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它的优点是,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可以形成真实的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把它应用到具体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来,安排学生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体验式教学”。它能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时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生活中任何有刺激性的体验如在蹦极跳中,被倒挂在空中飞速腾跃时所拥有的惊心动魄的体验都是终生难忘的。同理,体验式教学也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运用“首因效应”理论,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第一次”所谓“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是不易改变的,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的确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对教师来说,搞好首因效应极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首先,初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要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序言课,努力处理好每一章节的第一课、及每一新课的导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课中,开头的十分钟的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怀着‘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这些都说明导入新课能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所以,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对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作用是巨大的。当然,心理学与具体的政治教学工作的结合,需要教师掌握较高的心理学理论水平,本文只是作了初浅的尝试,供大家探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