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8:5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寿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寿险公司战略

一、创建期战略:以生存目标为决策核心

“创业生存期”是每一个寿险公司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正确认清创业生存期的管理内涵和经营关键,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创业生存期的经营重点和经营节奏,是关系公司能否立足的大事。

(一)建立行业视野,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决策的第一步是要认清形式,明晰自己的起点,要反复理清自己现在究竟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样分步骤并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使命及目标?只有从认识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工作中才会不浮躁,才能够抵挡住外界的短期诱惑,才会在一个更高的、更坚实的平台上稳步发展。同时,要注意到这个阶段的主要使命是为“未来”作铺垫。因此,发展伊始,一定要树立高远的标准,要建立“行业视野”,以行业高标准来布局谋篇,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准则来设计公司经营管理的发展蓝图,从大处和长远发展着眼,从小处着手。

(二)明确发展业务是创业生存期的首要任务。没有一定的业务量,公司就谈不上以后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做大业务量这个核心,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建立高效的运营体系。由于是经营初期,各个方面都处于创建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培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畏艰难的创业思想,树立“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理念,并以此逐步发展成为公司的文化。

(三)依据发展业务这个主题,从“队伍、架构、制度”三大基本要素出发来构建体系化的管理平台。队伍建设要从公司的“生存、成长、发展”整个过程来考虑。明确什么样的事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完成?如何实现人才匹配?怎样合理解决当前和未来队伍建设标准的冲突问题?怎样实现“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对接?未来的人才梯队如何在变革中转轨及搭建?

搭建公司的组织架构要坚持“简便、直接、高效”的原则,每一个部门的人员都应具有“上马为将,下马为兵”的能力,减少中间环节的效率损失和过程效率损失,中高层管理者要直接进行具体的工作操作,实现管理工作的一步到位。

查看全文

寿险信托业务

1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1)开展寿险信托是保险业同信托业互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将丰富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对保险金设立信托的方式进行保值和增值。这种安排可以使得寿险信托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受益人对保险金进行有效管理,还可能衍生出更多的保险产品增值服务,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

从信托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业的迅猛发展为寿险信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来源。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等的重视程度将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寿保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投资理财方式肯定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查看全文

从理赔看寿险营销

从理赔看寿险营销

山东分公司核保核赔部岳书锋

国际寿险行销研究协会(即limra)在寿险行销行为准则中写到:“保险是一个服务、销售、再服务的行业。”我们知道,寿险营销是一种文化,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寿险市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保险的保障功能最终体现在理赔上,是检验保险是否诚信的试金石,也是检验寿险营销是否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2003年吴定富主席在“世界经济发展与企业信用论坛”上演讲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这也说明了理赔与寿险营销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关国亮董事长说过:保险业最重要的两个字,一个是“信”字,一个是“责”字。从寿险营销到理赔都离不开这两个字,从理赔的工作来看寿险营销,可以在新的角度发掘寿险营销的本质和作用,提高寿险营销的意境,把营销服务与理赔服务合二为一,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和水平,才能在保险业国际化的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不难发现,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无论是中资保险公司,还是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以各自特有的营销理念,切分保险市场这块大“蛋糕”。

一、寿险营销重在专业

“保险人”营销模式是十几年前由美国友邦保险带入中国的,并成为目前寿险业营销主渠道,眼下“人”业务已占整个寿险保费规模的80%。信诚人寿的ceo谢观兴曾说过,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你必须要专业,必须迎合人们的需求,如果单靠卖关系或者卖新产品,你在保险这行里都不会做长的,你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为他们做出专业化的规划。

那如何做到寿险营销的专业化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寿险营销员要懂得一些必需的寿险理赔知识,知道如何在理赔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规划方案,专业理赔产生的是专业的寿险营销体系。

查看全文

从理赔看寿险营销

从理赔看寿险营销

山东分公司核保核赔部岳书锋

国际寿险行销研究协会(即limra)在寿险行销行为准则中写到:“保险是一个服务、销售、再服务的行业。”我们知道,寿险营销是一种文化,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寿险市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保险的保障功能最终体现在理赔上,是检验保险是否诚信的试金石,也是检验寿险营销是否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2003年吴定富主席在“世界经济发展与企业信用论坛”上演讲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这也说明了理赔与寿险营销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关国亮董事长说过:保险业最重要的两个字,一个是“信”字,一个是“责”字。从寿险营销到理赔都离不开这两个字,从理赔的工作来看寿险营销,可以在新的角度发掘寿险营销的本质和作用,提高寿险营销的意境,把营销服务与理赔服务合二为一,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和水平,才能在保险业国际化的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不难发现,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无论是中资保险公司,还是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以各自特有的营销理念,切分保险市场这块大“蛋糕”。

一、寿险营销重在专业

“保险人”营销模式是十几年前由美国友邦保险带入中国的,并成为目前寿险业营销主渠道,眼下“人”业务已占整个寿险保费规模的80%。信诚人寿的ceo谢观兴曾说过,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你必须要专业,必须迎合人们的需求,如果单靠卖关系或者卖新产品,你在保险这行里都不会做长的,你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为他们做出专业化的规划。

那如何做到寿险营销的专业化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寿险营销员要懂得一些必需的寿险理赔知识,知道如何在理赔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规划方案,专业理赔产生的是专业的寿险营销体系。

查看全文

寿险营销体制改革

一、传统个人寿险人体制在我国所取得的成就

自1982年国内寿险业务恢复开办以来,我国寿险业便迈人了新的历史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仅为159万元,占同期总保费收入的0.15%,随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寿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同期产险保费收人,在总保费收人中的占比稳步上升,至2003年寿险保费收入已达3011亿元,占同期总保费收入的77.6%.全国寿险保险密度由1982年底的0.0016元发展到2003年底的233元,全国寿险保险深度由1982年底的0.0003%发展到2003年底的2.58%.

取得这样的成绩,个人寿险人体制功不可没。该体制由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于1992年引人中国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各市场主体迅速复制,并带动中国寿险业超常发展。自1996年以来,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更是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其主要贡献便来自于个人寿险的人营销。据统计显示,尽管近年来银行保险突飞猛进,但个人销售仍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直到2002年,个人保费收入仍占全部寿险保费收入的80%以上。

个人寿险人体制的引进,突破了传统营销体制下一家公司寿险营销人员只有几百人的局限性,营销队伍以几十倍的速度增长。人规模由1992年友邦保险第一批招募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40余万人。经过展业中的竞争、淘汰和选择,积存下来的营销人员已经成为中国寿险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此外,个人寿险人体制的引进,广泛启蒙了民众的保险意识,切实提高了广大寿险公司尤其是中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些都为中国寿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个人寿险人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国内引入人营销体制十年后的2002年,国务院发展硏究中心开展了针对全国保险消费需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普遍较低,较多的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销售方式采取了无奈、冷漠的态度。

查看全文

陕西省寿险需要影响原因

1问题的提出

经过20多年的洗礼,陕西保险市场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新时期的保险体系,呈现出保险市场主体向多元化迈进的可喜局面,其中寿险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保持了2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见表1)。截至2006年12月底,陕西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16.2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低于全国431.3元/人和2.8%的平均水平。

国务院于2006年6月26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放松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加上国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陕西省保险业面临着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因此进一步探求陕西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必要。

2文献回顾

在寿险需求的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使用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既有对特定国家的分析,也包括多国的比较研究。在国内有许多学者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人寿保险需求进行研究。卓志在2001年对我国寿险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是影响我国寿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我国较低的人口教育水平阻碍了寿险的发展。吴江鸣和林宝清2003年提出了加权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阎建军、王治超2002年用取对数的形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GDP、名义利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陈之楚和刘晓敬实证了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需求具有影响。2002年徐爱荣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保险需求的正面影响以及物价指数对保险需求的负面影响。杨舸等在2005年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寿险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而通货膨胀率、老年赡养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张伟通过对保险发展的规模、深度、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地区间保险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开放程度和社会保障水平。

3模型与数据

查看全文

寿险产品服务营销论文

一、寿险产品实施服务营销的必要性

销售企业在不断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产品在不断的跟新换代,除此之外就是需求的创新,这部分的需求创新,无外乎就是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在当今的时代,服务不单单是创新的需要,服务还是一种企业外在形象和品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的服务,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服务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保险服务行业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寿险产品市场,国内寿险产品销售企业由单一资源竞争转向品牌、服务、价格、管理的综合竞争。客户资源成了当前销售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资源。准能将更多的客户揽入怀中,谁就能获取最大的收益,谁就能在竞争中立干不败之地。

二、寿险产品服务营销策略

(一)服务的差别化管理

由于服务企业的差别化,像微笑、热情、礼貌用语等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因此,通过"3P”寻找和实行差别化服务,形成特色营销。1.人员(People),主要是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知识,并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服务;2.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即在服务场所布置、所提供的服务设施方而,增加企业自身特色。3.程序(Process),通过标准化的服务作业方法,并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来稳定服务质量,减少因操作者个体因素所导致的服务水准差异和由此带来的客户的不满。通过不断完善和修改服务程序使服务具有企业特色和稳定的服务质量。麦当劳对食品有严格的控制:汉堡包超过10分钟,薯条超过7分钟,都不再出售,通过坚持不懈的监控产品质量,简化操作,降低成本为客户服务。

(二)服务质量的管理

查看全文

寿险的原因及措施

寿险个人是一项充满无限机遇的工作,寿险个人人收入水平高,工作时间自由,提升机会多,但由于寿险个人人身份的特殊性,即其与保险公司之间是较为松散的委托-关系,而不是雇主-雇员关系,人普遍缺乏对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承诺偏低。导致其流失率和跳槽率居高不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许多保险公司都意识到开拓和保持市场的关键在于提高个人人的组织承诺水平,增强其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一、寿险个人人组织承诺低的成因分析

1.寿险个人人制度决定了个人人组织承诺水平偏低

在个人人制度下,个人人和保险公司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而是关系,也就是伙伴关系。目前保险公司将其营销员定位为个人人,并与他们签订保险合同。但是根据《保险法》和《工商登记管理规定》,个人保险人必须由保险监管部门颁发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必须依法进行工商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很显然,现在各保险公司管理的保险人不完全具备这些性条件。而且,现在的寿险个人人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员工。在现行管理模式下虽然寿险个人人是保险公司招聘的,在保险公司提供的场所内活动,保险公司也对人实行员工式的管理,但是按照《劳动法》的要求,雇员应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公司要向其提供社会保险保障,但我国的寿险个人人不具备《劳动法》规定的这些要件。因此,很多寿险个人人刚进入寿险公司工作,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只知道自己在保险公司工作,通过承揽业务,得到了报酬。

2.寿险人的组织承诺偏低与寿险公司的薪酬激励模式密不可分

寿险人与寿险公司之间是关系,寿险人没有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各类相关职业保障,这使得人们对寿险公司普遍缺少归属感,只是在寿险公司“挣自己的钱”。目前我国寿险个人人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个人营销的佣金收入。个人人没有固定底薪,佣金收入为首年度保费佣金和以后几年的续保佣金。首年度佣金计提比例较高,续保佣金一般计提3-5年且逐年递减。这种分配方式助长了个人人急功近利的心理,一部分人往往置各种律条于不顾,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签订新契约上,而不管后期服务,更不会考虑这样引发的信用风险对保险公司和人行业带来的恶劣影响。其次是开展一些劳动竞赛和常规的奖励;三是给员工购买一些意外伤害保险。除此之外,人无法享受公司的其他激励政策和福利政策。

查看全文

寿险营销模式论文

一、寿险营销模式的涵义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寿险营销模式

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决定寿险营销模式的因素很多,如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在美国友邦进入上海之前,我国的寿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也没有个人寿险的概念,业务以团险为主,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一时期寿险的销售还带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手段,并至今还在产生影响。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将个人人这一行销方式引入国内,随着平安及中国人寿和太保在全国推行个人人制度,这一销售方式发展迅猛,并成为国内寿险营销的主要渠道。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员直销和兼业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查看全文

寿险公司成长探究论文

[摘要]寿险公司的成长一般要经历创业生存期、品牌经营期和创新发展期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制订正确的经营策略,是寿险公司稳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创业生存期,应建立行业视野、明确首要任务、构建体系化管理平台、强化队伍塑造、管理好基本经营单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公司品牌;在品牌经营期,要做好经营格局的规划、打造公司的独特文化、突出主业、抓好人才升级、管理范式的变革等工作;在创新发展期,要着重提升哲学思维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创造机会能力、需求挖掘能力、创新文化能力等。

[关键词]寿险公司;阶段性战略;创业生存期;品牌经营期;创新发展期

寿险公司的成长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业生存期、品牌经营期和创新发展期,公司高层正确地把握每一个阶段的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寿险公司能够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一、创建期战略:以生存目标为决策核心

“创业生存期”是每一个寿险公司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正确认清创业生存期的管理内涵和经营关键,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创业生存期的经营重点和经营节奏,是关系公司能否立足的大事。

(一)建立行业视野,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决策的第一步是要认清形式,明晰自己的起点,要反复理清自己现在究竟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样分步骤并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使命及目标?只有从认识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工作中才会不浮躁,才能够抵挡住外界的短期诱惑,才会在一个更高的、更坚实的平台上稳步发展。同时,要注意到这个阶段的主要使命是为“未来”作铺垫。因此,发展伊始,一定要树立高远的标准,要建立“行业视野”,以行业高标准来布局谋篇,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准则来设计公司经营管理的发展蓝图,从大处和长远发展着眼,从小处着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