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7:48: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手术患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手术患者

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纳入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者,有正常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者,患者或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住院<3d者;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观察组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2.5+7.8)岁,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50.7+8.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比较差异(P>0.05)。1.2临床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急诊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1.2.1术前。一是尽量安抚患者家属,告知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并认真解答家属提出的疑问,避免家属情绪激动。二是要尽快安抚患者,促使患者理智的接受手术。同时对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对整个手术流程有大致的了解。1.2.2术中。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优质护理措施如下:①做好手术的安全护理,做好三方安全核查,正确使用各种手术治疗仪器设备,熟练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麻醉和手术。②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协助医生快速摆好患者的手术体位,体位摆放需遵循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患者功能位置的原则。③做好患者的保温护理,将手术室的温、湿度保持在适宜状态,冲洗液与输注液做加温处理,避免术中低体温。④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术中要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身体部位暴露。对于特异性感染疾病的患者,术中不能谈论、泄露患者病情。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对于术中清醒者给予持续的心理、情感支持。一旦遇到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的情况,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沉着冷静的处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切忌大声、焦躁说话,避免给患者带来紧张[2-3]。1.2.3术后。①术束后,护理人员与麻醉师对患者各种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做好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及清洁、保暖护理。患者醒来后,简单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回病房后,详细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并做好与临床护士的交接。②术后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仔细询问,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了解患者术后的主诉感受,针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证及并发症,及时向患者解释出现原因以及防范对策,并与临床医生积极沟通后制定有效方案处理。1.3临床观察指标。(1)采用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评估;(2)对比两组护理方式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其中以(x±s)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采取t检验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其计数资料的分析则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情况对比。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2.2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84.0%(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来说,由于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会导致患者在面对手术治疗时产生较大的恐惧和不安,会对急诊手术的顺利完成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缓解急诊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给予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临床一直关注的重点。本院通过实践认为,对急诊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较传统护理模式而言,前者对患者生理、心理方面能起到更加积极地影响,从而为手术治疗效果与预后打好基础。在术前优质护理干预中,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和心理护理,一方面能够使护理人员快速的掌握患者的病情资料,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的落实手术室护理措施;另一方面安抚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完成手术治疗。

查看全文

期间急腹症手术患者管理探讨

【摘要】病毒肺炎(COVID-19)已经成为全球性紧急事件,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需严防疫情输入,以及规范管理无症状感染者。医院门诊是筛查防控疫情的第一道关口,住院部也是重要的防控战场,病毒传染力强,潜伏期长,表现多样,给非一线的外科医生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大部分急腹症患者主要以“危、急、重”的专科症状为临床表现,普外科医生在关注专科疾病时,需要提高疫情警惕性。为做好疫情的防控,本文从急腹症患者防控管理、医务人员防控管理、病房防控管理及手术室防控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措施,旨在确保医患安全,做好防护工作,降低院内传播风险。

【关键词】病毒;急腹症;手术管理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发现了病毒(COVID-19)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肺炎(novel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NCIP)[1],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2],NCIP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甚至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重症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等,进而死亡[3]。COVID-19的传播途径复杂,主要有经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消化道尚待明确。由于COVID-19传染力强、存在无症状传染源,在潜伏期内即有较强的感染性,并且潜伏期长,表现多样,给非一线的外科医生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大部分急腹症患者主要以专科症状为临床表现,外科医生可能往往特别重视外科急腹症,容易忽略对传染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问诊和检查。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COVID-19已经在全世界大流行,当前仍需严密防控,防止疫情输入,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规范管理,所以,现阶段对COVID-19临床警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降低COVID-19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确保医务人员及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探讨COVID-19疫情期间急腹症手术患者的防控管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1患者防控管理

1.1制定NCIP防控表,获取病史资料。为排除NCIP患者,询问流行病学病史十分重要。由于患者急腹症,病情紧急或危重,时间较为紧迫,往往急诊收入住院,在门诊往往可能忽视了流行病学病史的询问,或者没有通过发热门诊的筛查,容易出现NCIP误诊或漏诊。所以患者住院后的流行病学病史获取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我们制定了简明、方面、详细、通俗易懂的NCIP防控问卷表,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并让患方签字确认,以承担隐瞒病史等责任风险。1.2完善患者肺部CT检查。由于NCIP大多疾病隐匿,并且可能存在一次甚至多次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检查为有利于NCIP的早期筛查和早期防控。NCIP的CT表现多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带明显,可伴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和胸膜增厚。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少见,NCIP的病理分期为早期、进展期与重症期3期。胸片不易发现早期肺部磨玻璃影病变,而肺CT检查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所以,对于急腹症患者术前检查,建议常规的胸片检查改为胸部CT检查,完善患者的肺部CT检查,及时、准确、快速的了解肺部情况,更好的防控NCIP,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隔离,尽早治疗。1.3发热患者会诊管理。急腹症往往部分患者会伴有发热症状,一方面要寻找发热的急腹症专科原因,一方面要排除NCIP的可能。在COVID-19流行的特殊期间,严格落实发热患者会诊管理制度,按照医院管理要求,请呼吸科专科医生会诊,必要时请院内NCIP防控专家组会诊,甄别病毒感染可疑病例,切实把好急腹症患者的防控关。

2医务人员防控理

查看全文

脓胸手术患者临床护理

脓胸是指渗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脓性感染。有大量渗出布满全胸膜腔时称为全脓胸;机化纤维组织引起粘连形成包裹性脓胸;脓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溃性脓胸。临床上以发热、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脓痰为主要特征。急性脓胸行抗炎、体位排痰等对自症治疗;慢性脓胸行肺剥皮术。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自我形象紊乱;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体温升高。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查看全文

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交通事故、挤压、头部重伤等引起,具有病情重、变化快、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对于该类患者应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手术室护理是颅脑损伤患者救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为此,本文特将手术室护理运用于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将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年龄最大患者59岁,最小患者30岁,平均为(41.13±0.35)岁,男性患者25例,占52.08%,女性23例,占47.92%。观察组:年龄最大患者60岁,最小患者29岁,平均为(41.35±0.64)岁,男性患者26例,占54.17%,女性22例,占45.83%。两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有效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手术配合等措施,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手术室护理,措施如下:①入室前准备:护理人员应与急诊及相关科室保持密切的联系,从急诊科室取回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立即联系医师进行会诊,根据会诊结果立即将患者送至手术室进行治疗;手术室护士应观察手术室外的情况,在患者到达手术室后将手术室门开启,做好交接。②术前护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晰,对于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立即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若患者的舌后坠堵塞呼吸道时,应立即用舌钳对患者的舌头进行牵拉,并放置口咽通气管。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随后立即准备手术所需器械,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并用棉片遮盖患者的眼部,保持患者舒适的体位。③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最好手术的记录,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时调整静脉滴注的速度,及时传递术者所需器械及用物,在吸引操作过程中,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吸引器,配合医师的操作,尽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④术后护理措施:对于术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严格进行导尿操作,确保无菌操作,并定期进行尿培养的检查;术后,为避免患者出现压疮或肌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应定时更换患者的体位,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1.3观察指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前后的意识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GCS评分:主要包括语言反应、睁眼反应及肢体运动3个项目,15分表示完全清醒;12~15分表示轻度意识障碍;9~12分表示中度意识障碍;低于9分表示处于昏迷。1.4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的GCS评分,用t检验,采用“%”表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采用卡方检验,所有数据均录入至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当两组患者的以上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查看全文

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行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中选取220例作为该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10例。在对照组中,有52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8~71岁之间,平均为(44.5±5.7)岁。在实验组患者中,有61例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9~69岁,平均为(44.0±6.2)岁。两组患者均是自愿参与该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管理方法

在对照组中,对110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体征检测、血尿常规检测以及用药等方面的普通护理;在实验组中,对100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严格的外科手术室护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手术室的合理布局应该能够与具体的治疗工作要求相符合,同时还能够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对手术室进行无菌区和非无菌区的划分,合理安排手术设备及其相关器械;

查看全文

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研究

胃肠道手术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手术,而切口感染是胃肠道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切口感染严重时极易危害到患者各器官功能,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等,对患者预后身体恢复存在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科学高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1]。该实验在此基础上,挑选78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其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某医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78例,由手术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手术疾病:13例胃肠道穿孔、7例肠梗阻、14例胃癌、19例急性腹膜炎、25例阑尾炎;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34±3.58)岁;所有患者病情诊断均需接受胃肠道手术者,患者和家属均自愿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存在其他脏器功能疾病者[2]。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即完成好手术准备工作,在术中全力配合主治医生,做好术中杀菌消毒、清洁等护理操作,而实验组基于此行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⑴术前准备干预:在手术开始前,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手术方法、手术注意事项和术后并发症等,通过聊天、沟通等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心理情绪,术前1d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清洗和卫生处理,术前30min为患者进行备皮工作,避免患者皮肤遭受损伤[3];另外,手术室手术时间间隔应超过30min,手术间隔期,需保证手术室全面通风、消毒、清洁[4],在手术30min前,护理人员应准备好器械、无影灯、手术床和治疗台灯,严格控制手术室温湿度,避免其他人员随意进入[5],手术参观人员应在2名及以下;⑵手术室护理: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全面消毒患者皮肤,消毒面积比切口边缘长16~22cm,在切口位置贴上3M皮肤保护膜,在患者腹腔开启后,需要采用全层保护器对手术切口起到保护作用[6],防止切口被粪便、消化液和细菌等感染,在胃肠道切开前,应将保护垫置入患者切口位置,待患者切口缝合完毕后,可以将吸附性好的敷料敷在患者切口处,降低患者切口渗液和死腔的发生率[7];⑶切口清洗护理:当患者腹膜缝合完成后,可通过聚维酮碘液清洗患者切口皮肤和肌层,在肌层缝合完成后,则需要再次清洗患者皮肤,同时缝合患者皮下组织;⑷无菌操作干预:严格遵守手术室6步洗手方法进行手部清洗,注意合理穿戴手术服饰,在手术过程中所有器械、设备和刀片不可二次使用,若手术医护人员手套遭受损伤,则需要及时更换器械、手套[5]。1.3评价指标。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感染情况,切口愈合标准可分为丙级、乙级和甲级[8],丙级:患者切口尚未愈合,同时存在化脓和红肿等症状,丙级愈合情况也可显示为切口感染;乙级:患者切口愈合较缓慢,切口出现皮肤红肿、坏死等症状,但并不存在脓液;甲级:患者切口愈合较好,切口皮肤不存在坏死、红肿和化脓等症状,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切口感染率=丙级愈合率;同时,了解和计算2组患者住院成本和住院时间。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定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2组患者切口感染和愈合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7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2%,且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2组患者住院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住院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

手术室护理对骨折患者手术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的患者,采用蓝白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伤口愈合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8.35±1.56)d、拔管时间(23.64±3.57)d、住院时间(30.16±2.53)d均短于对照组的(9.69±1.27)、(28.71±4.52)、(36.74±2.59)d(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78.26%高于对照组的47.83%(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70%低于对照组的34.78%(P<0.05)。结论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拔管时间,促进伤口良好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室护理干预;手术效果;并发症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病症,开放性四肢骨折指的是骨折局部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损伤、破裂,致使骨折断端间接或直接与外界相通的骨折情况。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该病患者,但患者存在较高的切口感染风险,当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临床中骨折患者术后受肢体静脉回流受阻、肌肉活动度下降等因素影响,常伴有肢体疼痛、肿胀情况,延缓了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影响了手术效果[3-4]。实践证明,加强护理干预对改善骨折患者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促进患者的伤口实现良好愈合[5]。为了研究更加合理的护理方案,本文就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进行了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的患者46例。纳入标准:①经CT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开放性四肢骨折;②遵医嘱行手术治疗;③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凝血机制异常;②免疫系统疾病;③认知功能障碍;④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⑤语言表达能力障碍;⑥精神病;⑦恶性肿瘤;⑧脑血管疾病;⑨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采用蓝白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5.26±4.37)岁;包括上肢骨折9例,下肢骨折1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1~67岁,平均(45.49±4.29)岁;包括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对手术切口局部实施备皮、常规消毒铺巾、遵医嘱用药、介绍手术流程、康复锻炼等内容。1.2.2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情评估,通过术前访视,根据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检查结果、沟通和交流情况,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病况、营养状态等信息,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况制订手术室护理方案,对于体质虚弱的高龄群体应注重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以便患者耐受手术治疗。②重视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为患者说明手术流程、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时解惑,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说明自己会在手术过程中一直陪伴其左右,必要时可以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其所需的支持和鼓励。术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肢体裸露,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使患者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③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对无菌操作具有较高的要求,一旦患者出现感染则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护士应遵医嘱在术前30min给予患者广谱抗生素静脉推注,以药物半衰期为药物使用时间,使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在术中达到最高峰,防控感染事件发生。④做好皮肤准备,若患者手术区域存在的毛发并未影响正常的手术切割操作,且不会对术后敷料粘贴、术中手术薄膜粘贴产生影响,则无需彻底剔除该区域的毛发,仅需术前清洁皮肤,可借助松节油、风油精清除表皮油垢,保证术区干净整洁即可,减少患者细微表皮损伤,避免刮痕、疼痛等因素造成的切口感染。⑤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对手术使用的器械、物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术前全面清洗手术使用的相关物品和器械,防止器械表层有蛋白质残留。为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器械清洗失误问题,提高清洗质量,宜采用机械自动清洗方式,完成手术室器械、物品的清洁操作。⑥清洁手术室,临床中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时多选择在独立的手术间中进行,必要时可选择负压手术间完成各项手术操作。在手术开始前于手术间门口悬挂污染标识,禁止手术室无关人员流动。术后连续2h采用空气自净设备对手术间进行消毒处理,并采用含氯消毒剂(2000mg/L)或含碘消毒剂(5000mg/L)对手术室地面、墙面进行清洗和消毒。⑦术中保暖,调节手术室温度为22~24℃,减少不必要的肢体裸露,注意为患者保暖,避免患者着凉。对术中患者需要输注的药液、血液等进行加热处理,维持温度为37℃,减少温度变化对人体的刺激。⑧皮肤护理,对切口局部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消毒面积>切口范围15cm,充分消毒,避免有盲区残留,同时使用乙醇对术区进行彻底清洗,去除污渍,再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配以碘伏溶液、抗生素、肥皂液、双氧水等对切口周围进行消毒和清洗,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风险。术毕医护人员需使用洗手刷、洗手液仔细清洁双手。⑨建立切口屏障,术中使用黏性好、透气性能高的手术薄膜建立切口屏障,规范消毒铺巾操作,确保铺巾范围充分,切口处需铺巾5~6层。术中对于冲洗量或渗出量较大的患者,宜确保铺巾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手术完成后集中焚烧。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记录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②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效果[6]。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无积液、硬结、破溃等不良反应出现;乙级愈合:切口愈合,未见化脓情况发生,但愈合局部有血肿、积液、红肿、硬结等炎性反应;丙级愈合:切口未愈合,或愈合后有化脓,需行切开处理。统计两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③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肢体肿胀。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至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伤口甲级愈合比例、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方式研究

脊柱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骨折的5%~6%,多由外力所致,如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或交通撞伤等,一般病势危急、病情复杂,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畸形、马尾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1-2]。针对脊柱骨折,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内固定手术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3]。手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所以如何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也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对我院164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2.5)岁。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颈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4例。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5±2.4)岁。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颈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安排检查、发放药物、输液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2.1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备皮、备血、血常规检查、静脉滴注抗生素、灌肠等,对手术区域清洁、消毒,并做好无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且保持语气亲切和蔼、举止大方得体,向患者讲述医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治疗成就,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从而主动与护理、手术治疗工作相配合;采用宣传册、宣传栏、黑板报、观看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情,配合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出院。1.2.2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全麻诱导、全麻苏醒和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处理;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大,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变化,必要时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一般取俯卧位,需要翻身时应直线翻身,以免扭转颈椎、损伤脊髓、颈椎等;全面检查电刀负极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触部位,以免电击烧伤。1.2.3术后护理术后仍应定期监测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电、血压、脉搏、意识等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通畅,不可以出现扭曲、压折现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据此进行患者预后评估,并制订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方案。1.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肌肉按摩、活动关节等,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酌情增加训练范围和强度,要求患者能独自进行整个锻炼流程。叮嘱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远离安全隐患;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

查看全文

食管癌患者手术室护理分析

食管癌是人体消化道内一类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若病情不能及时得到管控,可能会造成机体多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有统计资料显示[1],外科手术是当下临床治疗早、中期食管癌患者的首选方案。但食管癌根治术操作流程繁杂、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机体形成较明显的创伤,故而,应积极实施适宜的护理方法,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相对平稳性,减少术中不良应激反应等。笔者采集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资料,对比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12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依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60例。甲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0~69岁,平均(57±6)岁;体质量48~77kg,平均(64±9)kg;食管癌部位:下段27例、中段15例、中下段18例。乙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42~67岁,平均(58±6)岁;体质量48~77kg,平均(66±9)kg;食管癌部位:下段30例、中段16例、中下段14例。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①符合食管癌临床相关诊断标准[2],经X线钡餐检查及食管镜检查确诊,拟定在全麻下进行手术;②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3]分级为Ⅰ~Ⅱ级;③术中与术后均需留置导尿管;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主动参与、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剔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②近期(≤2周)内应用镇痛类药物;③伴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慢性疼痛等。1.2方法。甲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访视、禁饮禁食、手术室内温湿度调控、监护生命体征及用药管理等。乙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2.1术前护理:①进行术前评估。结合患者基本资料,评估患者病情;积极与患者沟通,明确其心理状态,科学判断患者的心理应激耐受性;结合既往经验,预测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拟定预防方案。②术前健康宣教。依照患者的文化水平及对食管癌疾病的认知程度,协助患者明确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流程及麻醉操作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不适症状等;提前告知患者术后在饮食、生活习惯及用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全面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升参与医疗活动的积极性。③做好术前心理疏导工作。利用正向激励性语言给予患者鼓励,可通过讲述本病治疗相对成功的病案,逐渐消除对手术治疗的紧张感、恐惧感等。同时,充分发挥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引导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照护及尊重等,进一步强化他们征服疾病的信念,更加向往术后生活。1.2.2术中护理:①预防低体温,保证手术室内温湿度的适宜性,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min,需结合季节变化调整手术室内温湿度,术前60min开始应用控温毯对手术床进行加温,结合术中需求调整温度;尽量减少患者术中皮肤裸露面积,手术位置应使用无菌3M含碘粘贴巾保护;术中盖好手术操作之外的部位,结合室内温度加盖棉毯,;针对术中输注的液体,应在输入前60min放置在温箱内(42℃),输液完期间均要应用加温输液器加温,术中胸腔冲洗选择37℃温0.9%氯化钠注射液;术中加强患者肛温的监测及皮表温度的观察。②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术中合理摆放患者体位,侧卧位时应考虑脊柱生理弯曲的问题,将手托架放置在适宜位置,腋下、胸处的海绵垫均需有10~15cm的间隔,以防对臂丛神经造成损伤。③保护眼角膜。术前将适量金霉素眼膏涂擦在患者眼睑内,当观察到患者眼睑闭合后,采用浸有氯化钠溶液的无菌纱布对眼部进行贴敷处理,以防术中患者眼部水分过度遗失。④预防静脉套管液体外渗。术中要选用弹性较好的留置静脉输液管及利于固定的输液管,用8~16号套管针进行穿刺,患者翻身时加强穿刺处的保护,穿刺处应进行常规消毒,手术全程均要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检查三通与输液器两者的衔接情况,若出现液体外渗情况应即可停止输液并调换输液位换,针对渗液处应采用酒精纱布湿敷与保护受压皮肤。食管癌根治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侧卧位状态,应预防压疮。1.2.3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取去枕平卧位,调整约束带松紧度,保证患者的舒适性。严格监测心率、血压、动脉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加强患者各种引流液管的管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与量,在患者苏醒后告知其手术情况。详细告知患者术后饮食注意事项,并维持良好的心态与睡眠质量。1.3观察指标。1.3.1应激反应指标:手术前、手术后(拔管后30min)分别监测2组患者收缩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水平。1.3.2术中与苏醒期指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1.3.2麻醉苏醒后尿路刺激反应[4]:0级:未产生任何不适症状;Ⅰ级:轻度不适,主观可耐受;Ⅱ级:出现轻度尿频、尿急、腹痛等不适症状,难以耐受;Ⅲ级:严重的下腹疼痛、尿急、尿痛,烦躁不安,不能耐受。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采用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激反应指标:术前,2组患者DBP、SBP、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HR水平均有降低,DBP、SBP上升,甲组患者以上三项应激反应指标改变比同期乙组更为显著(P<0.05),而甲组手术前后DBP、SBP、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术中与苏醒期指标:2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乙组患者苏醒、拔管时间更早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麻醉苏醒期尿路刺激反应:乙组0、Ⅰ级占有率[45%(27/60)、33%(20/60)]高于甲组[25%(15/60)、23%(14/60)],Ⅱ、Ⅲ级占有率[17%(10/60)、5%(3/60)]低于甲组[38%(23/60)、1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查看全文

牙周炎患者的手术护理研讨

目前,牙周炎已成为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牙周炎患病率高达80%~97%。牙周炎引起的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为传统修复带来了挑战。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及外科技术的改进,种植牙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牙周炎患者口腔卫生相对较差,牙周致病菌易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等,因此完善的护理措施对种植体的存留有重要作用。我院对73例牙周炎患者行种植手术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2009年在我科进行牙种植术的牙周炎患者73例,男51例,女22例;年龄28~76岁。

1.2方法

共植入种植体200枚,其中上颌112枚,下颌88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