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7:4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手术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瓣膜置换患者手术后护理策略
瓣膜置换患者二次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首次手术后高]。有不少患者术前调整、手术操作均很成功,但监护期心肺功能恢复困难,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最终死亡,影响二次手术存活率和患者生存质量。2006年12月以来,我们对1O9例再次瓣膜手术患者术后高危风险进行细致分析,并针对致命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护理措施,为许多患者争取了手术希望,降低了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
1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2011年3月,二次行瓣膜置换患者109例。男63例,女46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3.2±5.7)岁,体重48~78kg,平均(49.7土2.4)kg。入院时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49例,Ⅳ级46例,EF0.24~0.59。其中急性心衰33例,恶液质9例,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44例。同时合并中等以上肺动脉高压69例,高血压病21例,糖尿病9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住院时间5~63d,平均住院日29.3d,全组行瓣膜置换手术93例,无手术指征出院及转院治疗者1O例,术后院内死亡6例,死亡原因:严重肺高压伴肝肾功能不全,内环境紊乱至严重心律失常死亡2例;肺高压危象伴缺氧发作至心跳骤停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心跳呼吸骤停1例。
2术后高危风险分析
2.1心力衰竭或心跳骤停二次瓣膜手术患者多数年龄大、病史长、病情危重,心功能差,部分病人长期缺氧,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机;二次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心肌缺血缺氧时间长,术后心肌收缩无力,极易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或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现,预后凶险,部分病人将很快死亡或遗留永久损害。
2.2呼吸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手术可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而再次瓣膜手术患者术前心肺功能较差,加大了手术难度,延长了转流时间,极易引起急性肺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造成术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随时可能发生肺高压危象、顽固性低氧血症、肺不张、肺炎、ARDS等并发症。
麻醉镇痛泵在妇产科手术后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麻醉镇痛泵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妇产科于2015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麻醉镇痛泵镇痛;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硬膜外麻醉药物镇痛。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的22%,P<0.05;观察组在术后6h、12h、24h、48h的VAS评分上,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妇产科术后镇痛治疗上,采用麻醉镇痛泵效果确切,术后疼痛轻,不良反应少,利于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麻醉镇痛泵妇产科术后镇痛不良反应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是常见症状,妇产科患者在术后48h内,往往会出现剧烈的切口疼痛,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影响术后康复,给予必要的术后镇痛非常重要[1~2]。减轻疼痛感,预防生理心理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早日康复。麻醉镇痛泵是指患者出现疼痛时,给出信号就会促使控制器启动并给药,迅速镇痛,是一种患者自己控制的止痛方法,有效解决患者术后的疼痛问题,让患者在术后得到休息,促进患者康复。为研究麻醉镇痛泵在妇产科手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开展本次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我院妇产科2015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年龄28~46岁,平均年龄(36.5±4.3)岁,次全子宫切除术23例,全子宫切除术10例,卵巢囊肿摘除术17例。对照组50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6.2±4.1)岁,次全子宫切除术25例,全子宫切除术10例,卵巢囊肿摘除术15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硬膜外麻醉药物镇痛,通过留置的硬膜外置管,将2mg吗啡、5mL0.25%罗比卡因和1mg氟哌利多混合的麻醉药液通过硬膜外导管给药,进行镇痛处理。观察组给予麻醉镇痛泵镇痛,将20mL0.75%布比卡因、50mL氟哌利多、0.2mg芬太尼、6mg吗啡、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作为麻醉镇痛泵的使用药物,注入镇痛泵内部,然后将镇痛泵与硬膜外置管相连,控制流速为0.8mL/h,术后72h持续给药。
腹部外科手术后治疗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综合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疗方法。方法本院自1997年5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20例腹部外科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患者,其中15例行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TPN),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方法,保守治疗,5例患者保守治疗2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积极性行剖腹探查,松解粘连,空肠造瘘等治疗。结果15例保守治疗及5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均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胃排空症状复发。结论对腹部手术后出现胃肠排空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积极综合治疗,效果好,能促进患者胃肠排空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delayedgastricemptyingFDGE)是胃肠道腹部外科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这种并发症的正确诊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对本院治疗腹部外科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经验与方法予以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20例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其中门脉高压术后2例,贲门部癌手术后3例,胃窦癌6例,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十二指肠外伤2例,胰头癌3例。手术方法包括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加幽门成型术、远端胃癌根治术、毕II式吻合术、毕I式吻合术、胃穿孔单纯修补术、十二指肠溃疡行单纯修补术、十二指肠外伤行剖腹探查粘连松解术,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术后情况:患者术后3~7d均出现肛门排气,胃管引流量大致在300ml以下,拔除胃管后进食流质或者半流质2~3d后出现上腹部饱胀、呃逆甚至呕吐含胆汁胃液,患者无腹痛。查体见上腹部膨隆或者平坦,无明显压痛反跳疼,听诊肠鸣音。76%泛影葡胺溶液稍作稀释后,口服行上消化道造影,可见胃无张力,蠕动波减少甚或消失,吻合口通过欠佳或者缓慢。行胃镜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发现,少数可见胃壁增厚。所有患者生化指标等均正常。
1.2治疗方法首先可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治疗,减少其焦虑恐惧情绪,并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及胃肠外营养支持等,使用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红霉素等。辅助中医药治疗,若适量应用大黄以及针灸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另外尝试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如放置困难可考虑行空肠造瘘,以求尽早恢复肠内营养,同时辅助治疗。30例患者应用上述保守治疗方法后均恢复,FDGE症状消失,2~3个月后随访复查症状无复发。10例患者行手术探查治疗。解除梗阻因素如胃扭转,胃体张力过高,内疝以及粘连带压迫胃窦或者幽门等结构。术中必要时可同时行胃空肠吻合、空肠造瘘、空肠与空肠侧侧吻合等。
计划生育手术后出血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研讨计划生育手术患者运用宫血宁治疗对减少术后出血的临床作用。方法从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5月选取58例计划生育手术产妇参与研究试验,并按随机非盲法分组,Ⅰ组30例接受宫血宁口服,Ⅱ组28例未接受宫血宁用药,对该两种方案的术后出血控制情况作评估。结果Ⅰ组产妇在接受方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6.7%(29/30),相比Ⅱ组产妇的总有效率82.1%(23/28)显著提高(P<0.05)。与Ⅱ组相应数据相比,Ⅰ组的出血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计划生育手术产妇应用宫血宁治疗,对控制出血量、缩短术后出血时间均有显著效果,值得推荐。
关键词:计划生育手术;宫血宁;术后出血;临床作用
计划生育手术是目前妇产科临床开展的一种常规手术,主要包括宫内节育器安放/摘取术、人工终止妊娠术以及输卵管、输精管结扎/再通术等。计划生育手术对育龄女性的安全避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术后容易导致阴道出血的问题。宫血宁是一种理血中成药,近年常被用于多种因素致子宫出血的治疗。2014年12月-2016年5月,笔者尝试应用该中成药对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产妇进行治疗,以加强对术后出血的防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58例产妇均在我院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资料搜集时间为2014年12月~2016年5月。按随机非盲法分配产妇成两组,Ⅰ组30例,年龄分布18~40岁,平均(28.9±3.1)岁;平均孕次(2.8±0.4)次。Ⅱ组28例,年龄分别18~42岁,平均(30.2±3.6)岁;平均孕次(2.6±0.3)次。两组产妇均同意接受此次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手术指征,排除对试验药物过敏、年龄<18周岁及已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组间年龄、孕次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处理结果相比,P>0.05,适合试验。
甲状腺手术后护理分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98例,男56例,女142例;年龄25~75岁,平均41岁。甲状腺功能亢进53例,甲状腺腺瘤10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5例,甲状腺癌8例。
1.2手术方法单侧甲状腺次全切116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66例。双侧全切加清扫6例。
1.2.1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多发生在术后48h内,是最危急的并发症[1]。常见原因:①切口内出血压迫气管、因手术时止血不完善,或血管结扎线滑脱所引起;②喉头水肿:主要是手术创伤所致,也可因气管插管引起;③气管塌陷:是气管长期受肿大甲状腺压迫,发生软化,切除甲状腺体后软化的气管失去支撑的结果等。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甚至窒息,可有颈部肿胀,切口渗出鲜血。术后注意观察颈部是否迅速增大,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术后血压平稳后取患者半坐卧位,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变化,一旦出现血肿压迫或气管塌陷,需立即进行床边抢救,剪开缝线,敞开伤口,迅速除去血肿,结扎出血的血管,待病情好转,再送手术室做进一步检查止血和其他处理;对喉头水肿者立即应用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30mg静脉滴注,吸氧,呼吸困难无好转时行气管切开。因此,术后应该常规地在患者床旁放置无菌气管切开包和手套以备急用[1]。
1.2.2甲状腺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危象发生和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急有关。危象时主要表现为高热>39℃,脉搏>120次/min,同时合并有神经、循环和消化严重功能紊乱。表现本组1例患者因急于手术,术前服药时间短,术后27h发生危象。患者表现为高热40℃,脉搏130次/min,大汗、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立即予以处理。口服碘化钾溶液3~5ml,紧急时将10%碘化钠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以降低循环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2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用退热、冬眠药物或物理降温等综合措施,尽量保持患者体温在37℃左右,吸氧,减轻组织缺氧。预防关键在于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了解心理状况,针对性的解释、开导和安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常规给患者口服2周卢戈液,心率较快者给予心得安,精神紧张者给地西泮,使患者情绪稳定,睡眠充足,体质量增加,脉率稳定在90次/min以下,脉压恢复正常,基础代谢率增加20%以下,腺体缩小变硬。术后早期加强巡视,观察病情,发现危象,及时处理。
1.2.3喉返神经损伤主要是手术操作时损伤所致,如切断、结扎、钳夹或牵拉过度,少数是由于血肿压迫或瘢痕组织的牵拉。一侧损伤患者表现声音嘶哑,两侧损伤导致声带麻痹,引起失音、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预防关键在于术中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血管。术后鼓励患者发音,向患者提问,力求回答简短,以早期判断有无神经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吸痰器、急救药品。本组1例因手术中钳夹、牵拉所致,经理疗处理后,3个月恢复。
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放疗研究
【摘要】乳腺癌患者行乳腺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率与保乳手术后辅助放疗的总体生存率相似,术后辅助放疗可使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升高。影响乳腺癌术后放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放疗方法、放疗体位、放疗呼吸方式、患者年龄、乳腺的体积及形态、肿瘤分期和分型等。本文对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放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影响放疗效果的因素。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放疗;调强放射疗法;容积调制电弧疗法
目前,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2020年乳腺癌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中居发病谱和死因谱首位,新发病例226.1万例,死亡病例68.5万例,分别占女性癌症新发和死亡总数的24.5%和15.5%[1]。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放疗有助于降低乳腺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结肿瘤复发的风险,降低病死率。在没有三维人体成像技术之前,乳腺癌放疗早期局部区域疾病的检测依赖临床检查,局部和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很难诊断。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可以量化器官辐射剂量并评估高危器官风险。本文对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放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影响放疗效果的因素。
1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的放疗方法
保乳手术后全乳放疗是防止早期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标准治疗方法。调强放射疗法(IMRT)、切向IMRT、容积调制电弧疗法(VMAT)、场内技术的三维共形放射疗法、深吸气屏气(DIBH)技术、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疗法(3D-CRT)、质子束放射疗法(PBRT)等现代放疗技术均有助于改善目标体积的覆盖范围并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IMRT可将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许多肿瘤对相邻正常结构的放射剂量降至最低。当然一些新技术也在研究中,临床疗效仍需长期的随访研究来验证。1.1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不同全乳放疗技术的效果比较Xie等[2]对常规切线、场内技术的三维共形放射疗法、混合IMRT、IMRT、VMAT、非共面VMAT以及多弧VMAT7种保乳手术后全乳放疗技术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弧VMAT和非共面VMAT是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的首选放疗技术,其中3%继发对侧乳腺癌;多弧VMAT对肺和心脏的平均照射剂量最低,继发性肺癌的终生归因风险、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和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最低;非共面VMAT的适形靶区覆盖率最高,具有最低的最大肺剂量和最低的心脏剂量,以及第二低的继发性肺癌终生归因风险、继发性肺癌和冠状动脉事件风险;标准体积VMAT的对侧乳腺平均照射剂量和最大照射剂量最低,终生归因风险次之。Liu等[3]对保乳手术后3种放疗方法的剂量学差异进行比较,15例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处方剂量为5000cGy,3D-CRT、IMRT和VMAT3种方案均可满足术后放疗的临床剂量要求,IMRT和VMAT计划的目标具有更好的一致性,VMAT计划具有减少检测单位和治疗时间的优势。Karpf等[4]研究发现,与切向VMAT相比,左侧乳腺癌保乳手术后采用切向IMRT技术显著降低了风险器官的照射剂量以及正常组织的总剂量和接受总剂量5%的全身体积,并使对侧肺和对侧乳腺的超额绝对风险(EAR)明显降低。但切向VMAT具有更好的同质性和一致性。Reardon等[5]研究也表明,IMRT和VMAT在靶标覆盖、一致性和同质性方面提供了出色的结果。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最佳放疗方法可能因患者的解剖结构和乳腺癌的偏侧性而异。必要时,可采取俯卧位将心脏从乳腺上物理移位。IMRT和VMAT与传统的3D-CRT比较,可以更好地将高剂量与目标区域整合,但牺牲了暴露在低剂量辐射下的更多组织(对侧乳腺和肺)。PBRT提高了靶区的覆盖率和剂量体积对靶区的适形性,并可显著降低高危器官和整体的剂量。先进的放疗方法可通过提高靶区覆盖率和/或减少关键器官的暴露来提高治疗率。1.2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不同放疗技术的二次癌症风险临床中常采用器官当量剂量(OED)来评估乳腺癌放疗后各器官继发性癌症的EAR。EAR的总体估计表明,场内技术的三维共形放射疗法引起乳腺癌放疗的继发性癌症风险低于IMRT和VMAT[6]。由于长期生存率的提高,降低保乳治疗后的二次癌症风险变得更加重要。有研究[7]使用OED来估算乳腺癌放疗后二次癌症的风险。研究共收集10例代表性乳腺癌患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采用3D-CRT、切向IMRT、多束IMRT和VMAT技术,创建差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DVHs)并计算OED。使用线性指数和高原模型评估同侧、对侧肺癌和对侧乳腺患二次癌症的风险。结果显示3D-CRT或切向IMRT后的二次癌症风险在线性模型下比多束IMRT或VMAT低34%,在线性指数模型和高原模型下比多束IMRT或VMAT低50%。Xiang等[8]报道,原发癌患者IMRT治疗后二次癌症风险与3D-CRT相似,而PBRT后二次癌症风险较低。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确定PBRT的成本效益,筛选最适合的人群。1.3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不同年龄患者的放疗技术选择有研究[9]报道,在年龄较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大多数接受常规分次放疗,而约20%接受IMRT治疗。相对于大分割,二者的治疗成本更高。Xie等[2]研究发现,全乳IMRT和大分割VMAT在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中是可行的,并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大分割VMAT的急性和晚期放疗相关副作用风险较低。由于年轻女性患者在临床中的代表性不足,加上对后期毒性的担忧,大分割在年轻女性患者中的使用仍存在争议。Shaikh等[10]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种前瞻性方案对50岁以下女性患者进行低分割全乳照射,随访5年美容效果良好。1.4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不同乳腺体积患者放疗技术的选择及其美容效果针对小乳腺,Jin等[11]报道,与常规切线场、场内技术的三维共形放射疗法、多束IMRT和VMAT技术相比,切向IMRT技术减少了对较小乳腺保乳手术后正常组织的辐射剂量,并保持了合理的靶标均匀性。针对大乳腺,Corbin等[12]报道,在肥胖和大乳腺保乳手术后患者中,使用大分割不会增加急性皮肤毒性。在美容效果方面,有研究发现,与常规放疗相比,无论乳腺尺寸大小,IMRT均能显著减少Ⅱ~Ⅲ级皮炎的治疗时间,减轻皮炎的严重程度[13]。Shah等[14]研究结果表明,IMRT技术可以降低传统和加速全乳照射的毒性。在乳腺较大的保乳手术后女性中,除急性皮肤反应外,采用IMRT加速全乳照射的毒性率与传统全乳照射相当。与常规放疗相比,IMRT可降低急性脱皮严重程度,乳腺大小是急性皮肤毒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急性放射性皮炎不良事件的分级依赖主观的红斑等级评价,并且无法测量脱皮的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乳腺癌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其美容效果,以评估IMRT的价值[15]。
2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的放疗体位和呼吸方式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治疗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妇产科患者3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5.2±11.9)岁;其中剖宫产术后25例,妇科手术后11例。切口在术后3~7d有较多黄色渗液,混有少许坏死组织和脂肪滴,渗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诊断为脂肪液化后,部分或全部拆除缝线,实施清创处理,每次换药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彻底清创失活组织后,放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待切口渗液消失,创面为新鲜肉芽组织时,采用蝶形胶布封闭死腔或二期缝合,至切口愈合出院。观察组患者常规处理伤口后,用注射器抽取胰岛素5U和50%葡萄糖注射液20ml,浸润注射切口及下组织两侧5ml,其他10ml对残腔冲洗,余喷洒在引流条上,换药后待渗液消失,创面为新鲜肉芽组织时处理同上。两组患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d。
1.3统计学方法
肝癌病员肝动脉栓塞手术后期护理论文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癌[1],在我国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外科手术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导管技术和导引穿刺技术的进步,肝动脉栓塞术(TAE术)已开辟了治疗肝癌的一条新途径。TAE术能延长那些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也可使部分患者获得二期手术的机会。然而TAE术后常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甚至发生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这些都影响了TAE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TAE术后良好的护理为确保TAE术后患者的顺利康复和降低反应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肝动脉栓塞术;肝癌;护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科学的发展,临床上开展了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的手段即用导管经胃网膜右动脉或经皮肤穿刺腹动脉作选择性脾动脉插管后再注入大剂量化疗药物。此法在于直接注药物到病灶部位,随后一部分药物经胆道排入肠道,通过肠肝循环,可再次入肝,形成肝内第2次药物浓度高峰,这样在病灶周围就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浓度高峰。另一部分药物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由于化疗药物特异性低,杀伤作用大,故在整个化疗过程中将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毒副反应,现将TAE术后护理方法研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组病人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32~75岁,其中1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水。灌注后6~12天出院,无灌注时死亡,除2例癌细胞转移死亡,存活39例,其中12例做第二次灌注,5例做第三次灌注。
手术后并发谵妄研究论文
【关键词】手术后谵妄
由于术前或手术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外科病人在术后可能并发短暂的急性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而术后谵妄常是躯体疾病或药物中毒的表征,虽其发病率低,但漏诊或忽视就会延迟基础病变的治疗,不但会增加压疮、肺部感染、跌伤和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而且能引发病人抑郁或自残,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也会使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医护人员的负荷、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1]。现对本院1997年1月至2008年8月术后并发谵妄病人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4例,其中男46例,女8例,年龄46~80岁(平均68.5岁,60岁以下6例)。既往嗜酒者19例(饮酒时间10~29年,每日饮酒250~600g),嗜烟者18例(吸烟时间15~35年,每日吸烟10~45支)。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2例、轻度肾功能不全2例。术前病人神清语利,对答切题,均无癫痫及其他精神症状史。骨科手术15例,胸外科手术20例,普外科手术12例,泌尿科手术7例。全麻39例,硬膜外麻醉15例,术中麻醉用药有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等,麻醉手术经过顺利。
1.2临床表现
小肠移植手术后感染控制分析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57岁,身高162cm,体重49kg。2005年5月20日在当地医院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行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空肠残端横结肠吻合手术,围手术期给予大量以先锋必为主的多组抗生素,术后1周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转入我院,以“短肠综合征、高位肠瘘”给予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静脉输注头孢类抗生素、局部引流等治疗,1周后肠瘘引流量减少,局部感染控制,停止抗生素使用。但本例术前长期依赖全肠外营养(TPN)维持生存,期间多次发生静脉导管感染,亦间断多次给予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存在静脉导管感染通道,经历多次静脉导管感染,静脉通路维持困难,且患者长期住院出现自杀倾向。2005年9月25日患者虽然肠瘘尚未闭合,但一般状态好转,体重增加,局部感染基本控制,被迫进行了同时切除肠瘘的亲体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次子,32岁,身高165cm,体重62kg,自愿为父亲捐赠其小肠。移植手术顺利,冷缺血时间65min,移植后以0号PDS(普迪斯)缝线连续缝合剔除原切口瘢痕及瘘口的切口。
1.2术后处理术后给予受体抗感染、抗凝、抗免疫排斥及胃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出现了一些并发症,特别是术后12天出现切口皮下、腱鞘、肌肉组织坏死,腹壁裂开,清除坏死组织进行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给予局部换药,充分引流,预防使用抗生素泰能,13天时细菌培养有耐药菌株阴沟杆菌生长,仅对亚胺培南敏感,给予治疗剂量,23天时细菌培养阴性,切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缝合切口皮肤,43天愈合。
1.3结果腹壁裂开并切口感染,但术后恢复顺利,腹部B超检查证实血管吻合口大小、血液流速正常。观察移植肠造口颜色正常。受体于术后第7天进流食,第24天D2木糖吸收率37.6%,现已健康存活74天,正常饮食,体重60kg,能参加一般体力活动。
2讨论
据IITR(internationalintestinetransplantregistry,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至2003年5月31日全球61个移植中心共施行小肠移植手术923人989例次,而开展临床活体小肠移植的则更少,全世界至今仅注册82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