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6:51: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收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低收入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调研
为掌握县县城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状况,制订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7〕57号)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县城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调查的通知》(天政办发〔2008〕51号)等文件精神,县政府决定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调查。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申请县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已列入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如不申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可不再申请。
二、申请条件: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家庭成员至少有1人具有本县城常住城市居民户口(指非农业户口,不包括学生户口)5年以上;
2、家庭人均收入在本县城城市低保标准两倍以内(含两倍)。年城市低保标准为家庭人均月收入280元;
3、家庭现有房产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含15平方米)或2人及以下家庭现有房产建筑面积低于36平方米(含36平方米)。
收入分配理论与中国收入分配现实
一
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都肩负着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神圣使命。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根本条件,这基本上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但对于收入分配是否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问题仅仅看作是一般价格形成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在他们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要素按其价格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旧福利经济学把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为经济福利提高的充分条件。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条件之外。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经济效率只是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条件。但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经济学家始终未能找到满足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优组合点的条件,这就给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和美国“新政”的大规模实施,收入再分配已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政府用来对付不平等现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引致凯恩斯经济学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再度崛起。瑞典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选中的失败、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效率的负面影响,“福利国家危机论”一直比较流行。但福利国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务、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预防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又难以否认。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又为政府实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加之收入分配的过于悬殊不仅可能影响效率,而且其本身就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相冲突。因此,收入分配问题重新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边际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推崇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化倾向,贬抑伦理化倾向。近年来,主流经济学对规范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1998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明证。另外,罗尔斯、诺齐克等政治哲学家也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已得到经济学家的认可。这都为多视角、多方位、多学科综合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无论是从西方经济理论自身的演变来看,还是从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合理回归与相互融合来看,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都愈来愈受到关注。而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中,集中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二是对社会最底层成员的关注。
二
收入分配的内容在传统经济学中可以说是一个并无多大争议的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对收入分配分析时所考虑的主要是收入、商品、效用等福利主义概念。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收入分配的内容之时,考虑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收入或者商品了,自由、权利、能力等非收入和非商品信息日益受到当代经济学家们的青睐。这可以说是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乃至整个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种进步。表明经济学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或者说经济学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正在实现合理的回归。
哈耶克(F.A.Hayek)把分配的内容基本上限定为自由选择的机会。在哈耶克看来,自由不仅作为一种目的本身而极为重要,而且自由还是为人们提供各方面帮助的手段,正是自由赋予了人类文明一种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因为只有当个人有自由运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去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的时候,社会进步才会发生。
诺齐克(RobertNozick)在考虑收入分配内容的时候,也特别强调的是自由交换的权利。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每个人所得到的东西,是他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得到的,而另一个人给他这个东西的目的同样是交换某种东西。因此,在诺齐克的分配理论当中,如果说有分配的内容的话,这个内容也只能是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物质内容。自由选择的权利是诺齐克分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国家的根本职能保护这种权利不受侵害,而不是具体地分配收入和物品。
村民收入调研报告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化进程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征地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员,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要求,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认真落实,年9月已全部完成了“农转非”以及所有劳动力纳入城保工作。但这仅仅是从人口性质的变化来看城市化进程,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内,有许多村民利益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劳动力就业安置、村民生活保障等。
农民失去土地这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后,靠有限的劳动力安置费的确无法维持其长远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就业必须走向市场化,发挥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作用。现有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村民的素质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就业观念和就业岗位要求。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提高村民收入,保障村民生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拓宽思路,多途径探索提高村民收入的路子
一要拓宽思路,用好政策,有效提高村民的收入资源和生活保障;二要有强大的集体经济作后盾,解决好集体经济后续发展问题。
(一)保障收入
农民收入情况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作关于我市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情况报告请予审议并真诚欢迎大家对我市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所在而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又“三农”问题核心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农业工作方针从政策、资金等各个环节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和保护促进了增收减负工作有效开展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把增收减负工作作为推进我市农业大市建设推进农村小康建设重点来抓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总体思路从“八五”时期“稳粮棉、兴林果、深加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到“九五”时期“三个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原产品出售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由单一种植型为主向种养加一体化方向转变)再到“十五”提出把运城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成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大市目标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粮、果、菜、畜、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确保了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民负担逐年减轻
到20*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87元比*年净增526元年均递增7.1%农民负担由1997年人均40.12元下降到税改前20*年34.14元*年以来全市共减轻农民直接和隐性负担10.13亿元今年全市十三个县(市、区)都实现了农业税全免这些成绩取得在市委、市人大领导支持下才取得其主要做法:
一、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农民增收基础农产品优质高效潜力在加工增值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近年来我们围绕粮、果、菜、畜、棉五大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论新收入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的影响
摘要:2017年7月,财政部颁布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办法。新收入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账务处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连锁反应。基于此,笔者展开新收入会计准则对企业收入确认的影响研究,探究新收入准则下,企业应该如何确认收入情况,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经营效益。
关键词:新收入会计准则;收入确认;影响
一、引言
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可以借助收入这一指标进行衡量,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也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企业管理者在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等情况的时候,收入亦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对比旧的准则可以看出,旧准则当中的要求是风险与报酬转移的时候确认收入,在新准则中,则转变为在客户获取产品或者服务控制权之后确认收入,因此,企业受到新准则的影响也是必然的结果。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况。例如,企业投融资计划、税收筹划等,都受到新收入会计准则的影响。一些企业已经适应了旧的收入会计准则,面对新的收入会计准则,账务处理方法还没有转变。因此,探索新收入会计准则对企业收入确认的影响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会计收入准则突出变化
(一)收益计量方式理念转变。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观”是主要的计量方式,对比旧准则中的“收入费用观”,新准则是在明确资产、负债收益情况下,进行计量,而“收入费用观”则是依据收入以及费用直接进行配比,这一改变,将旧准则中面临的延期项目不足的现象做了改进,从而提高了利润表当中“其他综合收益”的合理性。(二)收入确认模式改变。新准则的实施,将不同行业的收入确认做了统一,并以“合同”的形式体现。在新准则中“客户控制权”的确认过程,改变了旧准则下,企业主管做出判断的方式,会计信息准确性提高。实务中,总体的指引作用更为显著,与实际的经济业务发展需求更契合,对于不同行业,新准则对收入确认标准的统一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收入确认、计量流程重新定义。“完工百分比法”是当前企业收入确认计量采用的主要的方式,以建造合同的准则为依据。新准则当中,对收入确认计量的流程做了重新的规划,并以新的流程形式,完成收入确认计量流程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根据合同约定按时完工,收入确认的工作才能得以实现。(四)信用风险防范方式不同。信用风险的防范在当前的建造合同准则中,主要是利用期末计提坏账准备的方式进行防范。风险因素产生的时候,直接抵减的方式是新准则中应对的方式。新旧准则的目的都是为了遵守谨慎性原则,但是新准则处理的方式,对企业收入的反应更为合理、科学,并且减少了私下操作的可能。(五)合同成本内容明确。合同成本内容在新准则中得到了修订,资本条件、履行合同发生的正常损耗、取得合同增量成本、合同成本相关的减值计提等规定,在新准则中都制定了明确的条款,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六)信息披露内容越来越丰富。合同资产、合同负债的内容在信息披露条款中增加。合同资产表示已经执行的,并且可以收取货款的合同;合同负债则表示收取价款,但是并没有履行义务的合同。披露附注当中,在新准则中,收入确认的相关信息、客户以及合同信息、履行义务等信息,明确要求在披露条款中进行充分披露。
收入管理论文:沈阳农民收入状况及策略刍议
本文作者:钟智利工作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
自1990年以来,沈阳市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纯收入基本在60%以上,而非农业生产纯收入均在40%以下。2000年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96.8%,2010年为87.5%,下降了9.3个百分点,而非农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2000年占比3.2%,到2010年增长为12.5%,沈阳市农业生产收入比重仍居高不下,种植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一直较小。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有限的,非农产业发展将成为农民新的收入增长来源,应在农村大力发展建筑业、服务业、饮食业等非农产业,合理改变农村产业结构。1.5沈阳市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沈阳市城乡收入差距始终呈拉大趋势。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始终保持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值差距从2000年的2970元,到2009年差距突破了9000元大关接近万元,2010年已达到10519元(表2)。“十一五”前期差距相比后期好些,收入差距达5048元,但2007年以后差距继续升高,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的迹象反而加速拉大。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沈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纯农户)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农产品价格稍一波动,就会带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农民增收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从目前来看,农产品价格水平仍是影响沈阳市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步减弱。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因素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各级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的比例较小,同时农民自筹资金的有限,导致农户对农业投入不足的现象较为突出,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制约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农民增收特别是农户收入的增长,不仅要通过增量增产和政府补贴,更重要的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沈阳市小城镇发展未形成规模,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能力,城镇化发展的滞后,阻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造成农村劳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农村经济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良性循环。农村产业结构因素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产值构成与收入构成的不协调。目前农业仍然是沈阳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高产值的农村第二、三产业并未形成完整链条,给大多数农民带来的工资性收入有限。这种产出构成与收入构成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民收入增速减慢和现金收入比重降低,导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和生产投入增速放慢。沈阳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且调整缓慢,农业内部产品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将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增加沈阳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加大对农民的财政直接补贴力度,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扩大直补范围;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和电网等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对粮食生产主要地区和优势产业的投入;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四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带,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依据梯度发展理论和沈阳市区域差异现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带、产业带,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沈阳市自身优势出发,选准支柱产业,突出特色和市场优势,将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重点产品创出名牌的基地建设新格局。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食品加工、轻工、服装等行业,吸收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消除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拉长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依托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进而营造一个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的基地建设新格局。培养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高等院校应通过函授、辅导、委托培养、下乡推广新技术等途径直接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拓宽人才通往农村的渠道。培养一批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农民收入保障玉米收入保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服务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充分发挥“保险期货”金融主体职能作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经研究,决定在我县开展玉米收入保险,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切实维护农民收入,以玉米产业带动为依托,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助力我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强化协作,共同做好我县玉米收入保险工作。
三、保险方案
村农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强调要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而就我们所知:农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问题是一直以来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以成都市安靖镇喜安村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特此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就喜安村来说:以房屋出租为主,传统农业.经商和外出打工为辅的特色经济结构。
经过了解与实地调查,很惊讶的发现,喜安村村民的经济结构竟然是以房屋出租为主,传统农业.经商和外出打工为辅。这在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与类型中是比较特殊的,也是比较少见的。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式典型:北海陂塘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使农民致富;贵州乡村旅游带动百万农户致富;今年甘肃省甘南州劳务输转工作把大力推进和积极引导劳务输转、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帮助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创劳务收入过亿元。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劳务输出等创新的方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像喜安村这样的经济收入来源结构确实少见。
以几户村民的家庭经济结构作为分析:
从例子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房屋出租占喜安村村民经济来源的一半以上,明显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经商或外出打工也占喜安村村民经济来源的比较大的一部分;而耕地几乎不会带来经济收入,一般是把自家田地租出去或者种点蔬菜粮食之类的自给自足。
由农户李某家经济收入结构可以看出:经商或外出打工占了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近四分之三,房屋出租只占了四分之一,而传统农业仍然是自给自足。当然这种经商或外出打工占主要收入来源的状况对于喜安村来说是少数的。可由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一点:对于本村来说,作为农村及国家之本的农业却没有给村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什么益处,且只是处于农业较为原始的自给自足阶段。
企业新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条例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收入确认范围上的差异;收入确认条件上的差异;在收入确认时间上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确认范围上,会计收入小于所得税法收入、会计收入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计收入的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计准则中“收入”为“狭义”上的收入、会计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所得税收入范围涉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所得税法中收入的范围大于会计收入、会计收入更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得税法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更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只要有利益流入企业或者企业能控制这种利益的流入,所得税法就应该确认为收入、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确定收入的入账时间、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相同的,但也有例外、税法上不确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会计上的收入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税收上的收入则是税收的税基或税源。收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收入的含义和收入的确认两个方面。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一、收入确认范围上的差异
在收入确认范围上,会计收入小于所得税法收入,具体体现在:
会计收入。其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这一定义,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非税收入征管通知
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以下简称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重要意义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对于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非税收入征管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组织专班、专人负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非税收入征管工作。
二、明确非税收入的征管范围
㈠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