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5:00: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手机短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手机短信传播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手机;短信文化;流行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着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手机短信研究论文
手机短信话语文本主要是以手机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书面言语作品。这种书面言语文本呈现出了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特征体系和行文规范。手机短信话语文本的形成是表达主体即发短信息者出于某种语用目的而创拟的,所以在语言运用方面有自己的独创性。手机短信是在有限的字数内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传递信息的一种新型语言文化现象。它存在字数的严格限制,但是汉语的生动灵活和凝练文字、丰富内涵的各种修辞手法,使得它绝境求生,脱颖而出。它独特的强劲优势和广阔的涵盖范围,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流行语中,它的一支独秀被人冠以“第五媒体”的美称。而且它融合了人机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并以其特有的时尚号召力,成为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纽带。
手机短信的特点是其一其语言的生动性,短信文本的造句生动形象,独具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短信文本大量使用了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在运用方面它呈现出了极大的自由性,既有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借鉴、移植,又有别出心裁的独创,修辞技巧十分丰富,灵活多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的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使人际交流的语言花样翻新。手机短信的特点二是手机短信文体篇章短小精巧,它的语篇长度特征就是“短”。一般的手机设定中,对短信的接收都有长度的限制,从50字到150字不等。而根据内容,短信息只要能传达一个信息,使接收方明白就可以,所以不要求句子的完整性和语言的优美,一般来说短信的平均话轮长度为8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印刷符号,一个英文单词或英文缩写算作一个字,一个情感符号也算作一个字)。其三,手机短信还融合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呈现出兼容并包的语篇特征,它将诗歌体、散文体、戏剧对话、对联式文体渗透进来。表现出了相当鲜活丰富的语言运用特色,短信文学带来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改变了文学的文体形式。比如篇幅精短、句式短促、排列形态特别,同时也改变了人类之间的交际方式,本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手机短信,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短信文学,研究这种随着手机通讯的出现而飞速发展的短信交际形式。
话语分析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在1967年社会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进行话语交谈时都认同并遵循一种原则,并将其命名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他对合作原则作了如下界定:“在谈话过程的当前阶段,你作为参加交谈的一方在你的话轮中说出的话语应该是符合谈话双方共同认可的目标或方向的。”其具体内容表现为四条准则:1)量准则—所说的话既包含又不超过交谈所需的信息。2)质准则—不要说虚假或是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话语要相互关联、切中主题。4)方式准则—话语要言简意赅、避免歧义。显然这四个准则应该是合作原则总则的展开,是总则的具体内容。准则里所蕴含的“合作”概念与总则中的“合作”概念应该是一致的。在我国,有关合作原则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一文为主要标志。此后的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围绕合作原则展开的研究与讨论尤其活跃。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平台,也是要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但是手机短信因其交际途径和使用语境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手机短信由于收到手机通讯条件的原因,每条都会有数量的限制。因此手机短信严格遵守在尽量短小的范围内表达更多的信息,有些象电报,不过没有电报字数限制的那么严格。手机短信话语文本也是以准确传递语意信息为基本语用目的的,其行文受手机屏幕空间限制,一般允许打出70个左右的汉字,再加上发短信息时手机自身时间的设定等原因,这些客观上的条件不允许表达主体像一般的写作那样面面俱到。另外,发短信息的行为一般是发生在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较好的言语交际对象之间,所以也就不太注重形式问题,只要把要说的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这也是短信息话语文本中构成要素省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手机短息在信息交际的过程中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这种原则的实现是受到现代化的物质载体的制约。
例如:我们下午在哪里见面?
学校门口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论文关键词:手机;短信文化;流行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手机短信拇指经济诠解
[摘要]本文阐述了拇指经济的产生,讨论了手机短信业务的特征,分析了短信是新的交流和娱乐方式,探讨了短信是新的营销方式,文章重点分析了手机短信营销存在问题,对如何规范手机短信市场,提出了建议和策略,并对拇指经济未来前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短信拇指经济问题对策前景
一、拇指经济产生
随着手机在我国普及率提高,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新方式。尤其是在春节、国庆等节日,手机短信拜年、问候已取代送挂历、打电话等传统方式,已成为日趋流行新时尚。据信息产业部统计,08年春节7天长假,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总计为170亿条,07年春节假期这一数字为120亿条,环比增长41.7%。[1]
日益增长的短信业务,蕴藏的是富饶的“拇指财富”。春节期间,手机短信资费按每条0.1元计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两大移动运营商,08年仅在春节期间就把17亿元收入“囊”中,而这还不包括以下的收入,即以短信方式下载的铃声、笑话、图像等增值业务,它们的资费相对要高。
信息产业部统计还显示,07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日均发送短信超过16亿条。手机用户数快速增长,是短信发送量增长的基础条件。07年末,全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短信是继互联网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研究论文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现状和原因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在我国呈现出指数式上升趋势。2007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8622.8万户,达到54728.6万户,短信业务量5921.0亿条,同比2006年的4295.4亿条增长了37.8%。在这样庞大的数字下,手机在我国大学生中普及率如何?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情况如何?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是否青睐?青睐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研究。学者刘幼昕对重庆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75.55%的人使用手机,其中98.8%的人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谢小刚对江西省高校调查得出,100%被调查者都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56.3%的人认为自己频繁地使用短信功能。徐红波对江苏某大学调查结果显示,74.1%的人拥有手机,毕业年级手机拥有率高达94.2%,94.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手机的最主要功能是收发短信,43.8%的学生每天发送手机短信10至20条,23.1%的学生发送短信在10条以下,发送短信在50至100条的占11.9%,有4.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每天发送超过100条短信。手机短信内容也可谓无所不包,五花八门,主要有与父母亲人的亲情短信、与朋友的友情短信和与恋人的爱情短信、拿人开涮的幽默短信、节假日的祝福短信、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事务短信、偶尔在同性或恋人间传播的黄色短信和其他短信等。由此可见,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高,收发短信数量多,大学生们越来越青睐手机短信。对于青睐的原因,学者又做了全面的阐释。他们认为大学生青睐手机短信是基于手机短信突破时空限制,费用经济实惠、使用便捷,并且切合大学生交往需要的强烈性、情感交流私密性、表达的自由随意、满足了大学生对时尚的追求和趋同心理等特点。
学者对当代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高,手机短信使用率高以及手机短信备受大学生青睐的因素的研究,其出发点是对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实施的可能性做分析,使手机短信这种信息技术在德育工作运用的过程中更具实效性。
二、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利弊观剖析
手机短信在学者们的眼中犹如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利有弊。学者在探讨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利弊时,从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个视角进行剖析,但主要以大学生为阐释点。
首先,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手机短信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地各类会议通知、各种讲座信息、勤工助学信息、就业工作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大学生从手机短信幽默内容中获得快乐,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展德育工作,无疑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利用手机短信给大学生们发送生日或者节日祝福语,可以使学生更加认同和信任德育工作者,更利于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论文
[摘要]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短信在校园里流行开来,它在给大学生们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手机消费状况入手,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短信的内容、来源、数量、发送频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短信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手机短信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目前,手机短信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景象,这种新型信息互动方式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正日益受到短信的冲击和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对策,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新时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向导、生活的参谋、成长的助手。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7年暑假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访谈人数80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
设置问题: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②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③每天接发手机短信的数量;④手机费用的比例;⑤手机短信内容。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分析论文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论手机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
摘要:
对证据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克服已有认识上的谬误而又不断创新的过程。正如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一书中所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学术理论当应以活生生的现实案例为其生命源泉。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手机短信息是一种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信号网络进行传输的数字化通讯方式,对传统的证据形式提出了挑战。争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手机短信是否能够作为证据?并且作为证据使用后其效力又如何?
关键字:证据效力采用
一,对手机短信的可采用性和可采信性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
(一)手机短信的可采用性
证据的客观性指证据作为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任何想象、揣测或臆造,都不能正确反映案件的客观真实,都不能成为证据。手机短信作为移动通讯营运商信号网络连接的一种新型通讯方式,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把人们所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信号网络传输至对方手机,呈现在对方的手机屏幕上,因此互无“真迹”,一个指令也可轻易地修改或删除,从而有人对手机的客观性提出质疑。笔者认为,易删改的特性并不能否定手机短信的客观性,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字化形式的手机短信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不是无法感知的虚幻的东西。在网络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手机短信一旦由发出方发出,即在接收方的手机上有直观显示,并在移动通讯营运商的服务器上有相应的记录。而能够作为证据的手机短信是储存在其手机上的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J2EE的手机短信平台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使用Java串口通信技术和JSP技术,对已有的短信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改善系统提取短信方法、提高系统性能、实现定时发送短信功能,并应用于Windows平台下的Web系统中。
关键词串口通信;手机短信;管理信息系统;JSP
1引言
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移动办公提供随时随地服务正成为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以短信为基本服务平台的服务渠道正被越来越多商家所采用。手机短信的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快捷、经济、针对性强、可移动等优点。很多行业的企业用户都希望能够利用Web系统提供的手机短信服务功能来企业信息。如:客户联络、新产品通知、会议通知、紧急通知、催费通知、发货通知、订单查询、节日问候等,从而达到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目的。
2问题分析
目前在PC上实现手机短信收发技术主要有三种: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
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及其业务发展现状
新媒体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和手机及其整合的媒体形态。近年,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及其业务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7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与2006年末相比,新增网民2500万;中国拥有的IPv4地址数达到1.18亿个,排名世界第三;IPv6地址分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分得27块/32,排名世界第十五;中国大陆地区域名总数已达到918万个,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年增长率达到416.5%,CN域名总数已达到615万个,占到中国域名总数的6成(58.9%),第一次全面超越通用顶级域名在中国的注册量,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CN域名数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中国网站数量已经达到131万个,半年内增加了47万个,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52万个,年增长率达到66.4%。其中增长最快的是CN域名下的网站,目前.CN下网站数已达81万,年增长率达到137.5%,这与中国2007年上半年CN域名的爆增有直接关系;无线接入成为一种新兴的接入方式,比例已经突破1/3(34.3%),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占主要方式,接入比例已经达到27.3%,无线接入以它的特殊性迎合了网民的某些特定需求,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假以时日,一旦突破了速度、资费和内容的限制,手机上网,将是一个蓬勃而起的市场,目前手机上网网民数的增长已呈风起云涌之势。①截至2006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4.6亿户,到2007年11月,全国手机用户总数已达到5.39亿户,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前11个月,我国通信业务收入达663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9%,预计2008年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6.4%。②高普及率、多媒体功能、便携、互动和移动等特性彰显了手机的私有性、个性化和机主的与众不同。手机提供两种电话和数据两种基本服务,随着手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其功能也从英文界面到全中文图形界面,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到视音频捕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持通话、无线上网、短消息传递、游戏等成了当前大部分手机的基本功能配置;组合PDA、数码照相、视频播放、MP3播放等功能,并通过(OTA)、蓝牙、红外线等无线连接或利用USB有线连接实现与个人电脑数据同步,也成了大部分手机可供扩展的功能;Symbian、Palm、微软、Linux四大开放式操作系统代表着未来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这些系统使得GPRS和MMS、MP3和ICQ都得到了支持;有相当强的图像和多媒体能力,可以作为彩信服务(MMS)客户终端和支持WAP2.0的WWW浏览器等使用;开发了将微软Windows个人电脑软件用于手机的版本,把手机同企业电子邮件系统连接在一起,用来控制手机网络浏览、图片信息发送及电子邮件等应用功能。技术的进步为完善手机服务尤其是数据服务搭建了优秀的平台,同时也使手机成为相对独立的媒体形式并超越了传统媒体,开辟了真正的个人传播新领域。基于此技术平台,中国移动,在短短的几年内推出了近百种业务,大力开发以短消息服务为主的新业务,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和网络优势率先推出了MMS、随e行等一系列新的移动数据业务,仅MMS业务,就有彩信照相、彩信贺卡、彩信图片、彩信新闻、彩信折扣券等多种,有力地推进了移动数据业务的蓬勃发展,既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又延伸了信息传播广度,同时也衍生诸多新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短信侮辱、谩骂;网络、短信欺诈行为;网络、短信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强制支付;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等。③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承担的2006年的一次手机短信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8.29条垃圾短信,其中以商品广告、服务类的短信居多,占到了77.7%,其次是诈骗类短信,占54.2%,骚扰无聊的黄色垃圾短信占47.83%。④互联网和短信传播中的“黄、假、坑、俗”等不道德现象大量涌现,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稳定,放大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负面作用,对青少年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的培养构成了极大威胁。这些问题与网络媒体特性捆绑在一起超越了国界,成为了各国各地区政界、业界和学界共同高度关注的社会公害,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管理与引导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现状
从管理归属来看,由于网络是一种电子媒介,因此国外目前最主流的归类方法是把网络归属于传统广播电视的管理之列。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是这样一种归类方法。在美国,传统电子传播领域,包括广电、电信等,全部隶属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管理,网络产生之后,自然也归属于(FCC)管理之下。澳大利亚广播局(ABA)负责调查与制定网络舆论管理的各种规定,并在1999年针对网络舆论管理出台《澳大利亚广播服务修正案》。新加坡的网络舆论管理是采用多元管理的方法,主要由新加坡广播局(SBA)管理网络舆论的内容,加上执照分类制度,内容事后审查等。⑤
从管理措施来看,世界各国对互联网实施管理的措施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限制上网,二是依法审查,三是民间管理。限制上网的做法正逐渐被淘汰,立法管制虽然是网络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而网络的民间管理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法国涅夫勒省众议员莱昂·保罗曾经向法国总理提交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完全能够在互联网上运作的法律论坛组织,认定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英国的网络观察基金会与法律论坛组织有相似之处。欧盟委员会向欧盟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交了关于确保网络安全和打击电脑犯罪的立法动议和非立法措施。此外,针对传统媒体而建立的西方媒体监督组织,如美国的FAIR、加拿大的Media?Watch,也集合着一批专家、学者和大量公众对互联网的失范行为进行广泛讨论和密切监督。从现代社会的管理学出发,对一种社会行为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应制定一部法律、设立一个行政部门、一套自律公约、一个行业协会,没有必要设置无数的重叠部门和法规,⑥这对国内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也许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管理日趋严格,已突现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与作用。相继制订颁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本和政策,并根据网络传播领域的新变化、新情况进行不定期修改和补充;2004年7月,、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门和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公安部门联合其他部委在全国范围统一治理手机违法短信,并确立了手机实名制,以实现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行为的刚性管理。与此同时,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指导下,由全国15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网络媒体业界最高层次的专业论坛“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每年一届汇聚政府管理者、业界高层以及学界精英,共同探讨网络传播领域的热点焦点,如:网络传播中的社会责任、网络中的诚信问题、净化网络传播环境问题以及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问题等,以引导社会共同关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行为。在学界,传播学者也对网络传播保持着高度敏感与自觉,紧随网络发展步伐,迅速跟进了包括BLOG、WIKI、P2P、BT、富媒体、视频点播等相关技术并进行了较深层和前瞻性的分析;积极参与了突发事件的网络表现,分析事件发展的经过并从各自的角度得出一般意义上的结论;及时跟踪“木子美”、“宝马撞人案”、“芙蓉姐姐”、“超女”等影响广泛的事件,并给予了客观地关注与理性的评判和引导;积极献计献策,并主动参与清剿网络中的黄色污染,净化网络环境;对于网络游戏及网络版权问题,虽然学者们无一不寄希望于网站和网民的自律上,但也积极探讨了国家的相关法规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所有这些研究一方面丰富了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不足:一是理论研究只是对传统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没有提出新的框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和创新,因此,相关的对策研究缺乏理论根基,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点状研究,缺乏长效性;二是实践研究大多停留在事实的叙述,网民讨论的引述,泛化数据的引用和个人的思辨分析上,缺乏实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相关的对策研究缺乏有针对性的数据调查,缺乏说服力;三是对策研究不大胆,往往是逐一解读有关政策法令,从中寻求解决方案,自上而下制订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四是大部分学者们已有知识结构很难适应网络这一特殊媒体信息传播行为的研究,要么在技术层面提出几点微观具体的改进措施,要么在经济、政治或文化等某一领域提出宏观且抽象概念,单一的学养背景形成了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研究的桎梏。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并每年设立了有关新媒体传播研究课题,使新媒体相关研究迅速成为热点,这些课题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方面的内容,如“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研究报告)”、“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网络信息传播管理机制研究”⑦、“网络社会的传播控制研究”、“手机媒体及其管理研究”等。教育部、文化部及各省均根据自身领域的特点,设立了有关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与引导研究的课题。这些国家级、部省级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研究课题的设立,体现了学术界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业界喧嚣的同时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规制的理性思考,这将会为繁荣媒体信息传播研究带来新的契机,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与引导提供新的思路,但毕竟不是对策研究,对指导当下突出问题的求解尚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