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汇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4:03: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收汇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预防国际贸易出口收汇风险策略

目前中国企业对美国出口80%以上采用放帐形式,付款期限一般在提单后90天—120天。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管理部副主任蒲小雷忧虑地说:目前暴露出来的坏帐率还仅是冰山一角,未来还将愈演愈烈,坏帐率将不断上升。外国进口商信用度下降.根据美国研究企业破产机构AACER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美国破产企业同比上升67%,而公司与个人宣布破产的宗数同比增长42%达96,049件.美国PNC金融服务集团的经济学家罗伯特.DYE表示:破产率上升,这一点也不奇怪,经济环境越来越差,企业和个人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便是信用环境越来越糟糕.而北京一位资深律师表示,由于美国这些企业也是按合法程序破产、倒闭,不属于诈骗犯罪,只能按破产程序等待最后清算。不幸涉入其中的中国外贸企业,几乎是拿不回钱的。此外,根据中国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已有6.7万家小企业倒闭,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出口部门.而令人震惊的是,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之一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内地工厂倒闭.为了避免潜在呆帐、死帐的发生,企业在具体经营和业务操作过程中,不能用以前传统的国家信用等级来评价客户,要动态的对客户进行综合风险评估,从公司的信用风险控制体系上规避收汇风险。

1.结合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域的信用等级

长期以来,根据各国企业的履约情况,国际相关组织对不同国家都有信用等级评估,在国际贸易中,企业要根据客户所在国家的不同评估等级,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比如,欧美国家的信用等级高,而亚洲部分国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

2.结合客户往来的业务情况

对于刚进行业务往来的新客户,企业一定要通过专业机构进行信誉调查,以便通过对客户过去的业务履约记录,来评估它的信用等级。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企业一定要从思想上杜绝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比如,对于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所谓大公司,想当然的觉得信用不错,就不进行资信调查,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些国际知名企业在各个国家设有不同的子公司,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且信誉参差不齐。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要避免把企业的知名度和集团子公司的信誉度划等号。

3.结合客户的企业性质

查看全文

信用证软条款与收汇风险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信用证软条款风险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信用证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许多人认为信用证付款方式对出口商结汇是最安全的,其实并不然。文章针对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其对出口商收汇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应防范的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业务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业务方式更趋于单据化。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属银行信用。为保证各自利益,越来越多的贸易双方在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时,多采用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

一、信用证支付方式下顺利结汇的原则

银行处理信用证业务时,只凭单据,不问货物,它只审查受益人所提交的单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以决定其是否履行付款责任,同样,开证人也根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承担接受单据并对其履行责任的银行进行偿付的义务。因此,采用信用证为支付方式时,要想顺利结汇,那就必须使议付单据与信用证的条款相一致。

二、信用证软条款与风险

查看全文

外经贸企业信用证收汇风险分析论文

一、信用证惯例的发展变化

2006年10月25日在巴黎召开的ICC银行委员会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6年修订本)》(简称UCP600),共39条,于2007年7月1日起生效实施。与500号出版物(UCP500)相比,UCP600做了以下规则变化,力图解决UCP500在13年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顺应了国际商务的发展趋势。

首先,UCP600在单据审核上的规定更为宽松、合理。例如,运输单据可以由任何人出具;放宽受益人和申请人地址的要求;除商业发票外的货物描述不再要求与信用证严格一致,只要不与之矛盾;允许商业发票超出信用证金额,只是超额部分不予以支付;等等。其次,UCP600对转运的要求更加宽松,“即使运输单据可以表明货物将要或可能被转运,只要全程运输由同一运输单据涵盖。”“即使信用证禁止转运,注明将要或者可能发生转运的运输单据仍可接受。”第三,UCP600取消了信用证修改中关于“除非受益人在某一时间内拒绝修改,否则修改生效”的不合理规定,认为对该规定“应被不予理会”。第四,UCP600增加了拒付后单据处理的方式,顺应了业务实践的发展,有助于减少不符点事件的发生。第五,UCP600注重保护可转让信用证中无过错的第二受益人,即如果第一受益人提交的发票导致了第二受益人提示的单据中本不存在的不符点,而其未能在收到第一次要求时予以纠正,则转让行有权向开证行提示第二受益人,的单据,并不再对第一受益人负责。此外,原UCP500中银行处理单据“合理时间”期限在UCP600中明确为“五个工作日,提高了可操作性”。然而,另一方面,UCP600增加了一项“单据必须满足其功能”的要求,以及单据内容要有合理性的规定。

但是,新规则并不能消除信用证结算过程中的风险。

二、信用证的风险变化

信用证收汇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查看全文

出口风险防范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各进出口商会、协会:

今年以来,受美次贷危机影响扩大、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影响,企业面临的出口收汇风险明显加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进口商拖欠货款、出口企业坏账增加、出口报损案件增长较快的情况。为帮助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障出口收汇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出口收汇风险防范意识

防范出口收汇风险,事关我国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大局,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提高防范出口收汇风险意识。一是要密切关注形势,加强对本地区企业出口收汇风险情况的跟踪分析,积极研究解决涉及面广、影响大的问题,对收汇风险中出现的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二是要做好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宣传引导工作,重点揭示、披露本地区主要出口目标市场的重大政策调整、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等预警信息,提醒企业关注收汇风险变化情况。三是要注意收集并总结企业有效防范收汇风险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方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推广。四是针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经验不足、风险意识相对较低、对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差的情况,要把中小企业作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

二、多方协作,加大对防范收汇风险的支持力度

增强企业防范出口收汇风险能力,是促进外贸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区行业商协会、金融保险机构等的信息沟通,建立和完善防范出口收汇风险的协作机制,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一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掌握外贸风险防范、控制的工具和方法,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二是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的宣传,鼓励企业积极参保,大力推广保理、福费廷等风险防范工具,降低收汇风险。三是积极探索引入国际先进的信用管理和评级机构,商账追索等服务业,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服务理念。四是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根据企业需要,会同金融保险机构认真研究创新避险工具,开发更多、更好、更优惠的避险产品,可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而后进一步总结推广。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客户信用管理及收汇管理

摘要:国际贸易涉及对外出口和对内进口双向交易流程,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是国际贸易对外出口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项管理内容,关系到国际贸易企业能否强化内部管理,合理规避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本文探索企业在客户信用管理与收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思考提高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的可行对策,对国际贸易企业及时规避风险、保证企业利润、维护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国际贸易;客户信用管理;收汇管理;现存问题;防范措施

一、引言

国际贸易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际领域竞争力的表现。然而,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和国际进口贸易都日渐繁荣的背后,我国经营国际贸易的风险一直居高不下,这令出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尤其是资金能力较弱的企业惶恐不安,其也是无数专家学者亟待钻研探讨的话题之一,更是值得企业员工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国际贸易经营中的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两个潜在风险较大的版块进行具体探索,找出企业在这两个管理版块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强化措施设想,希望对企业合理规避和降低风险、保证企业稳定盈利、促进企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国际贸易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与收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对外商资信的深入调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是当前国际贸易企业中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不力的重要原因,且企业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不全面也是国际贸易风险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国际贸易中买卖交易方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历经时间相对国内贸易更长,潜在风险更大,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档案,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不全,客户信誉不良,欺诈行为极为常见。就相关资料来看,我国已经建立全面信用监管体系的出口企业约为15%,其中,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比例高达85%。可想而知,在风险来临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不能幸免于难。一旦出现问题,应收账款就变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烂账、坏账,对资金转化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甚至会遭遇濒临破产的险境。(二)法律和维权意识不强,债务追讨不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法律知识欠缺、维权意识不强是企业面临较大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国际客户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寻找与国际客户合作的机会极为不易。因为资源限制往往忽略了对客户信用的深度了解,甚至对客户的具体情况模棱两可,仅依据客户所提供的信息与之签订合同,导致财务状况不良或者信誉不佳的客户抓住企业的漏洞,在签订合同、结算付款等重要环节故意打压,甚至逃账赖账,造成企业的损失。国际贸易能够扩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谋求更多的利益和利润,但是交易过程复杂,风险更高,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而企业对国际贸易的法律条例缺乏详细了解,不能及时掌握一些国际惯例,致使企业即使面对客户欺诈行为也无所作为,债务追讨不力,对于企业外贸经营具有很大的阻力。(三)缺乏完善的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不健全一直是令企业忧心的问题。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不胜枚举,但是真正有能力建立完备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的企业并不多见。企业信用的维护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法律机制的保障。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有且仅有一家政策性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信用机制与政策的建设依然停滞不前。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完善的国际贸易信用管理机制就是企业在全球经济市场航行的“救生衣”。客户信息调查本身存在很大的困难,信用决策系统缺乏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严重“短板”,企业对信用不良的客户缺失有效的追踪调查,逃账坏账现象只会愈演愈烈,很多企业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中小型企业甚至只能面临破产的窘境。

查看全文

进出口业务中电汇结算研究论文

一、电汇方式是当前进出口贸易结算的主流方式

电汇(TelegraphicTransfer,简称T/T)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或电传(TestedCable/Telex)或者通过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给国外汇入行,指示其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结算方式。又据其性质,分为“前T/T”(PaymentInAdvance)和“后T/T”(DeferredPayment)两种。

所谓“前T/T”,即“预付货款”,就是卖方在发货前即已收到货款,然后,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发给买方的一种结算方法。所谓“后T/T”,即“延迟付款”,是在签署合同后,由卖方先发货,买方在收到货物后再付款的结算方式。

显而易见,“前TIT”,是一种对于出口商较为有利的结算品种。因为,出口商在发货前就已经收到了货款,等于得到了进口方的信贷,其出口的风险程度得到了控制;而“后T/T”则相反,是一种比较有利进口商的结算方式,出口商货款的收回,需要等到进口商收到货物的一段时间之后,实际上等于出口方给予进口商信贷,出口商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企业乃至整个地区外贸进出口的特点以及风险偏好。

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贸易的85%以上采取信用证方式。进入90年代以后,信用证使用的比例迅速下降,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结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根据表1的统计,21世纪初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使用信用证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0%—20%,企业的出口结算方式主要采用商业手段,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信用证使用仍然保持较高的比例,但除中东地区以外,也已经下降到50%以下。

上海从2002-2007年期间,出口增长率多数年份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上升态势。在上海外贸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其结算方式的构成,可以反映出上海出口企业的结算特点和偏好。

查看全文

进出口电汇结算实务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电汇方式是当前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主流方式,分析了电汇方式与信用证及托收方式相比的优点,提出了使用电汇方式的风险及规避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进出易;外汇结算;电汇方式

在对外贸易中结算方式是困扰当事人的重要问题,因为结算方式选用的正确与否,将关系到能否安全收汇,甚至影响到进出口企业自身的安危。在我国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属于银行信用的信用证方式曾经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在20世纪末,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以上,我国的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至今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理由是信用证方式风险最小,最安全。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信用证方式的不足日益显现,据笔者调查,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实际业务中信用证方式的使用已急剧下降,属于商业信用的电汇方式已成为对外贸易结算的主流方式。本文拟对电汇方式成为主流方式的原因及其风险的规避做初步探讨。

一、电汇方式是当前进出口贸易结算的主流方式

电汇(TelegraphicTransfer,简称T/T)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或电传(TestedCable/Telex)或者通过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给国外汇入行,指示其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结算方式。又据其性质,分为“前T/T”(PaymentInAdvance)和“后T/T”(DeferredPayment)两种。

所谓“前T/T”,即“预付货款”,就是卖方在发货前即已收到货款,然后,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发给买方的一种结算方法。所谓“后T/T”,即“延迟付款”,是在签署合同后,由卖方先发货,买方在收到货物后再付款的结算方式。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货物风险和术语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术语货物损失风险贸易政策变动风险价格变动风险收汇风险

论文摘要:风险规避是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贸易术语和某些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国际贸易术语是为了适应买卖双方相隔遥远,分属不同国家的特点而产生,明确了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合理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是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的手段之~。

一、贸易术语和货物损失风险规避的关系

《INc0TERMs2000)中对4组贸易术语的解释里都提到“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转移,这里的“风险”指的就是货物损失的风险,如CIF术语,买卖双方风险转移的界限是货物越过船舷。采用此种贸易术语时,卖方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货物损失风险。也就是说,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发生的全部货物损失(包括货物由工厂至仓库或者码头的运输过程中,在集装箱堆场或码头的存储过程中,由码头装船越过船舷之前时所发生的损失)由卖方负担。

按照卖方承担的货物损失风险由小到大划分,贸易术语变化趋势依次为Exw—FCA,CPT,CIP—FAS—FOB,CFR,CIF—DAF._DEs—DEQ~DDU,DDP。出口企业在选择贸易术语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各种贸易术语的具体解释和风险转移的界限,结合贸易的现实情况,如市场情况,谈判力量对比,商品性质,运输条件等,争取采用卖方承担货物损失风险相对较小的E,F,C组术语……尽量避免采用D组术语。

查看全文

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论文

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占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左右,不仅远不及日本的50%,英国的45%,韩国的14%,而且也大大低于伯尔尼协会成员10%的平均水平。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滞后,规模过小,不仅使国内出口企业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收汇风险,而且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赔付率过高。从出口贸易支付方式的风险差异出发,改造现行的独家经营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对于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滞后的局面,支持内资企业的产品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独家经营是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滞后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独家非商业化经营。

首先,由于实行独家非商业化经营,在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保险基金数量已定,且赔款余额(赔款费用之和多于保险费收入的部分)不能突破该专项基金数量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必然在经营中实际上更倾向于承保风险较小的业务,而对风险较大的业务缺少足够的兴趣。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承保业务选择上的倾向,必然促使出口企业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而结算方式所蕴含的收汇风险越小,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就会越小,出口信用保险规模自然也就会越小。

其次,由于独家非商业化经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从而也就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较低的情况下,要对出口企业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是不可能的。

再次,由于独家非商业化经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不必为经营后果承担实际责任,从而也就很难对费用支出和理赔实行非常严格的控制,赔付率居高不下也就在所难免,而赔付率过高必然对其承保业务的总规模形成极大的限制。

查看全文

谈论融资业务风险与预防

一、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通过承保企业的收汇风险、补偿企业的收汇损失,保障企业经营安全,使企业能够更放心采用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更好在竞争中抓住贸易机会,不断开拓新客户、占领新市场,扩大贸易规模。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甚至占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30%以上,如法国40%、日本39%、英国37%。1919年在英国最早出现出口信用保险,我国于2001年成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作为我国惟一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自该公司成立以后我国的信用保险业务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尤其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暴发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家政策鼓励和投保费率优惠的特殊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6%,同比提高12%。2010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1543.3亿美元,同比增长71%,其承保金额已升至全球所有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中的第一名,出口信用保险成为促进出口和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工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是指境内出口商在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并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后,并将赔款权益转让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的短期贸易融资业务,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信保公司根据《赔款转让协议》的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融资银行的业务。2010年银行短险融资业务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与中信保公司合作开展短险融资业务的银行共62家,银行融资全年累计46.7亿美元。

二、出口信保融资业务的风险分析

(一)贸易当事人原因导致的风险

第一,贸易真实性风险。《赔款转让协议》中规定出口商保证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合法性,由此可见贸易真实是保险公司赔付的基础。但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只调查买方资信和财务状况,没有审查出口贸易真实性、合法性的义务,只有收到可损报告后才介入调查整笔交易真实情况。实践中存在出口商、进口商及中间商一方或几方共同出于诈骗、骗贷等目的,虚构贸易背景,这将会降低融资银行获得理赔的可能性。第二,出口商的履约风险。保险公司主要承保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过程中因国外买方的商业风险和买方所在国或地区的政治风险而导致的收汇风险,而由于出口商原因造成融资款无法收回的风险需要由银行承担。出口商必须完全履行销售合同和保险合同项下的义务,保险公司才会赔付。出口商能否按照销售合同规定按时按质交货,出口商(被保险人)是否完全履行了保单项下的义务,如缴纳保费、完全申报,没有漏报、瞒报等现象。第三,汇路改变风险。贸易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偿性,即以该笔贸易项下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但目前由于很大一部分出口信用保险项融资下的交易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融资银行无法决定性地控制汇款路线,一旦出口商与银行之间发生纠纷,进出口商容易双方协商,擅自改变汇路,无法满足融资自偿性的要求。保险公司保的是出口商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货款的风险,国外买家将应付给出口商的货款按期足额支付到出口商任何一个账户,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即告终止。第四,中间商风险。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有中间商参与,给出口信用保险风险控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银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风险。若出口贸易通过中间商进行,国内出口商一般与国外最终买家无直接联系,不直接签订销售合同。而是与中间商直接签订贸易合同,或由中间商代最终买家签订贸易合同。运输单据的收货人一般为最终买方,不同于合同的签署方。由于出口商与最终买家没有直接沟通,最终买家可能对出口商与中间商之间的贸易并不知晓,若中间商在完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私自以最终买方的名义与出口商签订合同,会出现合同买方责任虚置的情况。一旦货物被拒收,最终买家或以合同不是其签署为由,不承认贸易关系存在,或称自己只是收货人,货款应由中间商支付;而中间商则称自己不是合同相对方,没有付款义务;相关各方都不愿提供有利的证据,保险公司亦很难断定损失是否属承保责任范围,使得银行向保险公司的索赔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性更多。若其间涉及中间商商业诈骗,则银行向保险公司的索赔更是无望。

(二)保险公司的除外责任风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