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3:17: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手工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手工艺

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改革

摘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手工艺创作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实践活动。因此,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手工艺传承重要性、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重要性的基础上,为手工艺和现阶段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应用改革

在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物质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设计领域也开始更加注重将手工艺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内容进行结合。将手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在实现手工艺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和市场经济效应,一方面充分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机制对专业化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时代精神。

一、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手工艺发展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表现在将打磨的兽骨作为一种装饰品。手工艺的概念包含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技艺的传授和培养,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联系。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传递知识的需要,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间营造了一定稳定的环境,能够保证手工艺的稳定发展。手工艺传承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手工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技巧和相关的艺术理论法则,提升手工艺术设计的美感。手工艺课程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对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课程的合理配置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型传承,既保留传统手工艺优秀精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改革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民间手工艺现状及传承策略

摘要: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构建着中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体系,它代表着回族民间艺术的勤劳智慧,为中华民族艺术增添了无限光彩。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有着种类多、样式巧、色彩艳的特点。通过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梳理和传承策略的探讨研究,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探索民间手工艺的传播策略,为关中地区回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建设作出思考。

关键词:关中回族;手工艺;现状;传承

民间手工艺的存在,建构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本着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的考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旨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上陕西曾是中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沿渭河两岸分布,西至凤翔,东达大荔,与中部西安地区连成一片。由于此种地理位置的分布,将该地区的回族称之为“关中回族”。相较于“西安回族”,“关中回族”的称谓涵盖面更广,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加强烈。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作为民间艺术大的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现状的梳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而这也是对民族档案资料的有效搜集与整理。

一、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

回族民间艺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与传统文化,其中主要以民间手工艺的表现为主,民族特性浓郁。元代回族的“大食瓶”堪称经典,制作精美,造型美观,形态高雅,被称为回族民间艺术中的精品。除此之外,元代回族还擅长加工金银首饰,造型灵动精巧,美观大方,样式丰富,受到大众的追捧。明朝回族在制铜和制瓷方面有所成就。这是根源于伊斯兰文化,铜器的性质极具民族特色,如宣德炉制作的铜器,从选料到装饰式样,极为精美,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制瓷方面,“回青”是最为重大的贡献,这种原料的运用,可以在瓷器上将“回回花纹”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龙、凤、梅、竹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清代以来,回族的民间手工艺发展相对广泛,种类多样,有回族制作的陶瓷花瓶、陶瓷盘碟、玻璃画、箱框画、熏香炉、盖碗、地毯、刺绣、纺织以及建筑中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1)现在,民间艺术已经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在工业领域的强势崛起,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大生产取代。分析原因:其一,标准化的机器大生产,以极低廉的价格与高效的生产迅速抢占市场;其二,由于多数民间手工艺具有口头性、活态性的特征,依赖心口相传的方式,导致传承困难,资源搜集匮乏,民间手工艺陷入到后继无人的地步。为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先后三次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陕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便是涉及关中回族的非物质文化。同时,由于回族分散全国,因此关中回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拥有着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刺绣等等。今天的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主要有刺绣、剪纸、面花、雕刻、镜子、地毯等,各具特色。由于时代的变迁,民间手工艺的时代特性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回族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它不像维吾尔族和藏族具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二、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研究概述

查看全文

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论文

一、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室内装饰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同的装饰给人不同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房子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家居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审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可见装饰艺术对我们的家居生活会越来越重要,家居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我国的家居产品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看见都有一样的视觉感觉,大家都互相的借鉴,缺乏了自己的原创精神,使产品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所以精细的手工艺品在未来的家居产品中会逐步登上发展的舞台。手工艺产品本身就区别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任何一个手工艺的产品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不应该随着机械化产品出现而消逝的,我们应该在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结合手工艺的技术去创造出更独特的美,去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创造更独特的味道,也为现在的室内设计锦上添花。

二、当下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流行趋势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在面对家居装饰品这一选择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想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个性相符,更加具有独特特征的产品去装饰自己的家庭环境。所以一些具有浓烈的历史感的产品逐渐被大家所喜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复古”和“怀旧”等之类的一些词语。随着这一个流行的趋势,手工艺产品更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具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家居饰品发展中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产品的设计,都表现了一定的含义,给以室内空间不一样的视觉环境,也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但是我们却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在家居饰品中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合。例如:我国的书法、京剧脸谱、皮影等等,也可以运用我国传统元素的一些传统图案结合。例如:龙凤纹祥、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元素,顺应时代“复古”和“怀旧”发展的趋势发展家居饰品,创造更有文化氛围,更有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

三、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体现传统艺术

听说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为了秀场上使用的一块绣片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绣娘,并且为绣娘传统的技艺支付了高价,这就是传统手艺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家居饰品中能够更有价值。接下来将从几个对传统手工艺的运用上,结合实际简单的探析一下家居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究。

查看全文

小议手工艺风格建筑设计

手工艺风格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本例建筑本身就仿佛一个精致的手工艺品,其注重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尊贵典雅又时尚大气。传统手工艺风格不仅仅体现在细节处还渗透着整体的规划设计上。

1.建筑规划建筑规划上讲究组群布局,以景观轴对称,总体形式上对称统一。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更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突显“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特点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做到建筑与自然完美的融合。

1.1充分考虑沿湖及中庭景观湖景和中庭景观是本项目的最大景观资源,同时注重户型的均好性,保证每户都有最大的景观面的同时再用宽敞的景观轴把整个小区的景观面串联起来,大大提高了楼盘的舒适度。

1.2利用宅间院落构筑住宅与景观的和谐共生部分低层住宅由于不能直接观湖,周边的宅间庭院,前后院落成了最大的亮点。留出足够尺度的后院,让客厅和主卧室获得更多的绿色空间是规划设计的又一亮点。

1.3道路串联所有建筑D组团西北端为整个小区的入口,考虑所有机动车辆可直接入户,因此小区车行道将所有建筑串了起来,为住户的出行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主入口与主要交通结点设置的车行分流系统,也很好了解决了可能产生的交通不畅。

查看全文

传统盘扣手工艺设计创新策略

摘要:让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纹样元素与现代人的审美、功能性相结合,更好地传承这门民族手工艺。分析了盘扣的起源发展,并从手工盘扣制作复杂,成本高;传承人缺乏;应用局限较大;缺乏质量监管这几个角度来阐述现阶段盘扣手工艺的发展困境。提出盘扣创新设计的四个策略。结论:该策略可为盘扣手工艺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盘扣;创新;文创

近年来,国家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2017年2月23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且提出到2020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为重点领域,支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非遗”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得到了丰富。早在2009年,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被上海市政府列入第二批上海市级非遗名录,曾经仅靠着以盘扣皇后的珊丽娜为代表的少数人传承着这濒临灭绝的传统盘扣技艺,现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盘扣”还是很难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保护非遗最大的难点。而非遗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都具备了潜在的价值,如果将“非遗”进行创意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让“非遗”走向大众生活,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一扇大门。

一、传统盘扣手工艺的设计起源

盘扣起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逐渐普及,在民国时期到达巅峰,一直被沿用至今。盘扣最开始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而来的,那时要使衣服即合身又能保暖,只能用绳子、带子之类的来系扣、打结。在功能性上看来,是束衣之“结”;在装饰性上看来,是美化之“结”;在寓意上看来,是吉祥之“结”。在盛唐时期,人们开始讲究其穿着打扮,有人把手工盘花当作配饰挂在身上,就这样形成了盘扣的雏形,元明以后,盘扣被用作固定衣襟,大多使用于女装常服,而盘花则是取材民族纹样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及至清初时期,大多数的服装将以前的宽衣大袖改为了窄袖筒身,以袍、褂、衫、裤为主,而衣襟也将带子、绳子改为了用盘扣。满族是个马上民族,需要衣服紧身才有利于射猎,盘扣因此用于了大量满族服饰,成为了满族服饰代表性元素之一,盘扣也到达了发展顶峰。再到民国时期,服装以传统旗袍为主,而盘扣则成为衣襟上画龙点睛的装饰之物,富含有传统民族风韵。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旗袍、马褂上仍保留用盘扣来固定衣襟,不仅好看而且实用。它延续了中国结的编制手工艺,运用细腻且温婉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表现出其文化艺术以及内心的夙愿,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精致。经历了绳、结、带、多个阶段后,盘扣慢慢的形成自己独有的形式,从简单的直形扣到有着各式各样形态的梅花扣、蝴蝶扣、燕子扣等,图案的取材多选自大自然的花草植物以及动物。盘扣不仅是外表所看起来的精致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盘”字将这民族风韵与美好期盼深深地盘在了一起,这也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也使盘扣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中标志性的元素之一。

二、传统盘扣手工艺的发展困境

查看全文

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一、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应各类手工艺的不同技艺特点

毫无疑问,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世代累积而来的精湛工艺技巧,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的技术特点各不相同,展示时的侧重点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展示不同工艺种类的技艺特点显得十分关键,苗绣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较为简单,主要有底布、彩线、针、剪刀、剪纸花样和绣花绷架等,熟练的绣女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料或绣花绷架,仅凭技艺和经验即可随手刺绣。但是刺绣的针法则十分丰富多变,有平绣、锁绣、插绣、结绣、辫绣、挑绣、网绣、错绣、劈丝绣、梗线绣、打籽绣、点绣、洒绣、贴绣和堆花等几十种之多,十分讲究根据所绣的对象和艺术效果来选择不同的针法。同时,刺绣的过程极为耗时而缺乏体系感,一副精美的披肩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才能绣成,而一件做嫁妆的绣花服装一个妇女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看,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内全面展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此的应用目的应该是将丰富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展示以供观众有选择性地观看,并提供给观众后续理解的机会。例如在实物、图片展柜的一旁,可以用视频投影的方式播放绣女进行刺绣的演示视频并配以简洁易懂的解说词,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苗绣的工艺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设置数台触屏查询机,将苗族历史文化、苗绣针法及纹样的详细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储在多媒体中,让观众任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虚拟数字展馆在这里也可以派上用场,意犹未尽的观众回家后还可以在线上详细了解在实体展馆中未能覆盖到的内容;更为便捷的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观众只要下载展馆的APP即可获得全面的展品信息,或者举起手机扫描展品说明上的二维码,就可当场获取展品的信息,而这些下载的信息即使在观众离开展馆后还保存在手机中,留给观众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查阅,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群,进行再次传播。织锦的工艺特点与苗绣有所不同,其纹样和花色千变万化,但基本的制作方式都是在传统木质腰式斜织机上,用牛骨或竹制的挑花刀对各色丝、棉、麻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还要经过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其工艺原始而复杂,尤其是在腰机上织布的过程,织锦人坐在织机一端,将绷带绑在腰上拉紧经线,眼看背面,手织正面,十分考验织布者对花色熟悉和对织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由于织机的操作方式不易于表现,较难让观众理解并形成认知,因此,在展示时需要选择易于观众理解的指导型的信息载体。可以考虑的展示方式是设计出织机的三维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全方位地展示织造过程,观众既可以任意从各个方向全面观看织造的操作方式,也可拉近镜头近距离观看经线和纬线的相互穿插。另外,在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旁边还可以同步演示正在织造的画布逐步成形的纹样和色彩,使观众将织机操作过程和图案形成过程关联起来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二、技术的运用应充分展现传统手工艺的人文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往往承载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包含了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手工艺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与音乐、舞蹈、宗教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都是手工艺品艺术感染力的来源,同样也是展示的重点内容。以湘西苗绣为例,苗族没有民族文字,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靠口传文学、诗歌、舞蹈、刺绣、织锦等艺术方式留存下来。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中,就有一些形象固定、代代相传的纹样来表现苗族迁徙史,最典型的就是湘西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弥埋”纹和“浪务”纹,“弥埋”花边中间是抽象的骏马奔驰在一条大河中间的形象,两边则是层层叠叠的代表高山的纹样,代表了苗族祖先迁徙时骑马越过高山,跨过大河的历史。而“浪务”纹则表现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苗绣的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点的意义,有些象征了氏族符号,有些代表了图腾崇拜,有些记载了美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同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土家织锦中的阳雀花就讲述着关于土家织锦女神西兰的美丽民间传说;还有一种专用于小孩摇窝盖裙上的纹样“台台花”,这种纹样呈三向围边的装饰样式,中心图案是一个抽象的虎头的二方连续,其来源是湘西土家族特有一种保护小孩,驱除白虎侵害的民间巫术活动——“赶白虎”。这些都说明手工艺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极为深层的民俗内涵。在展现手工艺的人文内涵时,为了不影响苗绣和织锦艺术品本体及其技艺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流动性、开放性、过渡性的次要空间和虚空间,例如天花、地面、过道、拐角等范围相对不确定的空间。在较大面积的空间,可以采用投影设备播放与苗绣织锦艺术相关的民俗风情视频,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展示在主体展品的附近,投影的视觉冲击力就不能太强,不可过度干扰观众对主体展品的注意力,要恰到好处地完成人文内涵和民俗风情的渲染效果。在一些较小和隐秘的空间,例如两个展区相连接的通道或者是拐角处,可以开辟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设置若干互动虚拟点播系统,将与展品人文内涵相关的影片、画面解说,或者民间故事动画片等内容分类存储在里面,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所要观看的内容,并可以采用耳机来播放声音,使观众能更完整和不受干扰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设计几个仅能容纳少数观众的小演播厅,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总之,对手工艺人文内涵的展示要根据不同空间灵活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提供相当的信息量,深化主题,烘托气氛的效果。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

传统的展示方式认知模式十分单一,信息的传达方式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饱受信息刺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现代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追求“娱乐性”和“体验感”。同时,手工艺是一门依赖人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才能实现的艺术,人在技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在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展览馆会采用邀请观众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来进行操作体验,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实际中受到展厅空间、观众人数、观展时间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这种方式多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以苗绣和织锦来说,二者都是极为耗时和对技艺熟练程度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艺,在观展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多数观众进行体验。这个时候,利用互动多媒体来设计操作体验模式显然是更为恰当的方式。织锦的工艺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是通过对纹样的理解来选择经线和纬线的色彩及穿插次序,二是在织机上地实际操作的身体动作。数字媒体技术需要解决的就是让观众对两个核心技术内容进行操作体验。因此可以将体验设计成两个主要模块,一是由观众在多媒体操作界面上根据指导图形选择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的颜色,并控制经纬线穿插的顺序,用电脑生成由观众主动选择所计算出的图形效果,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让观众理解织锦纹样的设计原理;二是建立一个传统织机织造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支持观众主动操作旋转及伸缩画面,以满足全方位深入观察织机构造及织造过程的需求,利用动作捕捉设备捕捉观众的织造动作,让观众在屏幕上观察自己的动作实时生成的模拟动画,并随着织造动作的重复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出观众先前选择的色彩经纬线逐步形成的纹样。这个技术需要精度较高的捕捉系统及动作差异化矫正技术以实现较好的观众参入体验。苗绣的工艺技术强调的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要通过数字媒体系统来实现操作体验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具有娱乐性的体验方式来增加观众观展的愉悦感。由于苗绣多是装饰于苗族人民服装上,而观众对传统苗族服饰往往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可以利用类似虚拟试衣系统的装置让观众快速体验穿上苗族服饰的效果。这个系统需要设置一个摄像头支持实时拍摄观众2D全身照或者捕捉实时动态,观众可以随意选择预存在系统中的不同苗族服饰,选择完毕后系统通过计算将随试衣者身形自动适配虚拟服装的大小。观众将方便快速地体验到换上苗族服饰的新鲜感,并且可以选择打印照片或者直接分享照片至网络公众平台。显示屏在没有观众使用时还可以播放与苗绣织锦相关的影片、动画等内容。这个系统在保护了实体展品不会由于触摸和试穿受到损坏的同时,又可以让较多的观众人群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体验,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下传统手工艺开发研究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最早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此后,在2015年1月和6月考察云南与贵州时,进一步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理念,即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把“发展特色农业与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着眼点与落脚点。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扶贫脱贫要把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全面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优势、特色农牧资源优势、民族风情、民族村落、民族医药、民族手工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好资源转化,找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新生长点,从而实现内生式发展,并进一步修复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目前,湖南湘西的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资源优势认识还不够充分,产业开发的思路与措施还不够明确,对于如何将民族特色手工艺这一生产性的资源要素如何转化为特色产业,并进一步建立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与旅游产业、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联系等,尚未列入到各个地方政府的规划议程与发展战略,从而导致民族特色手工艺仍处在文化遗产保护或民间自发传承的发展状态,其资源转化价值不能被充分挖掘与激发。本课题以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精准扶贫”决议所提供的政策配套措施为依据,以湖南湘西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开发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精准扶贫战略下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开发的方式、途径和机制,从而为湖南湘西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成果转化设计与政策参考依据。

一、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

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式微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急剧转型,民族手工艺失去了其生长与存在的生产生活土壤;二是以批量化复制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造就了大量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而制作时间长、价格较高的民族手工艺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因而与其说是民族手工艺式微,不如说是民族手工艺的市场需求量极其有限导致的式微;三是民族手工艺一般为家庭式的作坊生产,按照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民族手工艺本身就只是满足固定区域范围内的有限目标客户消费需求,因而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观念;四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一般具有自身的技艺特征与技艺经验,往往有着浓厚的传承观念与机制,这导致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局限。总之,民族传统手工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必然性,其固有存在的天然市场也必然萎缩,从而导致自身的式微甚至消亡;同时,民族传统手工艺缺乏面向现代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从而不具备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生产观念,因而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细分子市场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认真分析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规律与行为特征,为目标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创意产品,就是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存之路。湖南湘西居住着土家、苗、瑶、侗、白等43个少数民族,属于偏远落后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银饰、彩扎、藤编、草编、竹编、木雕、石雕、剪纸、挑花等,现已分别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手工艺在形制、工艺、装饰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与实用价值。但在当今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民族传统手工艺不同程度地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解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面向现代消费者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现代消费需求的特征与规律,使民族传统手工艺满足外向化市场而非传统固定市场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崭新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而这并不是传统的手工艺人自身所能实现并完成的。因此,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必须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成立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才能满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消费需要,并通过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湘西地区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

二、以古村古镇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以民族传统手工艺聚集地为特色的古村古镇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与消费

近三十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受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工业化发展模式与经验的影响,经济发展也走向了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化模式,但却因为初级原料供应与低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形态,导致民族地区产业供给侧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最终地方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与此同时,又由于受经济环境、经济趋势与发展理念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民族地区对于特色文化资源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自然生态优势、特色农牧资源优势、民族风情优势、民族村落优势、民族手工艺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与特色,从而把握发展机遇,做好资源转化,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实现内生式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产业下游化与消费文化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资源要素,转变为追求产品价值选择与心灵愉悦的创意要素,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化符号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创意经济、体验经验、审美经济、符号经济成为新的产业形态与消费需求导向,而我国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就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使得过去地理偏僻、交通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边缘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区”,诸如茶马古道、河运古道、丝绸之路等将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这不仅为西南、西北的民族地区带来沿线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沿线生产和贸易要素优化配置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口岸产业、生态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产业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这些民族地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密集区。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2015年7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指出湖南扶贫攻坚的重点在武陵山片区,强调把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拉动湘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两大资源优势”作为湘西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方向与目标,最终实现湘西地区全民脱贫与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可见,湖南省委已经明确把生态产业与民俗文化产业作为湘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实践路径,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又必须以旅游为载体,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才具有旅游市场竞争的优势与特色。从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来看,特色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过去单一以“吃”和“游”为经济要素的旅游不再受市场欢迎,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湘西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众多的古镇古村落,比较著名的就有:凤凰古城(沱江镇)、阿拉镇、里耶古城(里耶镇)、洗车河镇、王村(芙蓉镇)、龙寨镇、塔卧镇、罗依溪镇、浦市镇、茶峒(边城镇)、团结镇、迁陵镇、水田河镇、毛沟镇、干州古城(干州镇)、沅古坪镇、教字垭镇、溪口镇、江垭镇、桃花源镇、铜湾镇、高村镇、锦和镇、孝坪镇等。这些古镇古村落在凤凰与张家界两大旅游热点城市的带动下,均具有一定的名气,但普遍停留在“古建筑”的单一旅游资源上,内容缺乏导致湘西古镇旅游的同质化而缺乏知名度与影响力,难以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因而如何有效地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优势又不可替代的古镇特色,不仅是古镇文化旅游的“内容”植入,同时也是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托。因此,结合湘西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手工艺传统,建设民族手工艺创意产品为内容的古镇文化旅游,形成诸如民族服饰古镇、纺织古镇、编织古镇、银器古镇、雕刻古镇等等,不仅为各个古镇增添了旅游“内容”,形成古镇文化旅游各自特色而规避内部同质化竞争乱象,同时也使古镇古村落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产品分销聚集地,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外向化市场面向,成为旅客带走“古镇”印象的符号载体。

三、以“互联网+民族手工艺”为营销平台,增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

查看全文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研究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基本概况与保护价值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基本概况传说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的瓦岗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做杨玘的大将在现在的河南浚县杨玘屯驻扎屯兵(杨玘屯也由此得名),并且当时为了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与马匹,一些会捏泥人的士兵就用当地的胶泥捏塑了许多泥人与泥马。随后,军中的一些士兵安置于此,这门手艺也就此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浚县泥咕咕形体较小,大的不足二十厘米,小的只有四至五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奏时可以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为“泥咕咕”。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物资还较为匮乏,浚县泥咕咕既是村民生活娱乐的一部分,也是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寄托。当地的村民在闲暇之余通过制作浚县泥咕咕来获得额外收入,其因较低的成本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制作泥咕咕的作坊。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务工,泥咕咕的生产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人们对于生活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泥咕咕易碎、不便运输的特点,影响了其对外的销售,原有的生产销售模式也逐渐脱离市场。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的保护价值

1.经济价值西杨玘屯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他们还从事农业、泥咕咕的生产与其他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外出打工和从事泥咕咕生产的收入所占比例较高。据统计,仅泥咕咕生产这一项,就占据了村民收入来源的一大部分,成为村民增收的重点。2.艺术价值浚县泥咕咕是不同时期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其保留了特有的民俗特征,并且以一个个真实的作品形式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与审美方式,成为研究民间手工艺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3.社会价值浚县泥咕咕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代表着当地典型的乡土文化,也从侧面表现出当地人民质朴的特点。浚县泥咕咕的色彩、图案与造型都是历史的物质遗存,每一只泥咕咕的身上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浚县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关系与矛盾很多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诞生于村落中,也成长在村落中,有着文化和地域上的特殊性,如果离开故土,其文化与地域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所以,传承村落的空间环境对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71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传承CulturalHeritage和保护十分重要,这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浚县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关系1.泥咕咕制作与传统村落自然资源的基础关系泥咕咕的制作与村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密不可分,泥咕咕的诞生虽然是一种偶然,但西杨玘屯村丰富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其铺垫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势必会对其保护和继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使其逐渐消亡。所以,西杨玘屯村这一传统村落正是泥咕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泥咕咕正是在此环境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才形成如今的模样,倘若村中缺少泥咕咕制作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那这项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会发展至今。同样,在研究泥咕咕的传承与发展时,也必须考虑到泥咕咕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村落原有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基础之上进行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2.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共生关系传统村落是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反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直至今天,西杨玘屯村的村民们仍然会用泥咕咕来进行庆祝与纪念,并将精神文化寄托于这一只只泥咕咕上。泥咕咕不仅与西杨玘屯村有着自然物质资源上的联系,也与村民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二者无法离开彼此,宛如共生,体现了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共生关系。浚县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矛盾浚县泥咕咕的制作充分体现出村落手工技艺的水平与淳朴的民风,因其制作离不开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所以泥咕咕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与村落的发展不可分割,如果泥咕咕的制作失去原有的环境,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将大打折扣。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外部市场的影响,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民居建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它们一个是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文化遗产传承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属于共生关系,但其保护工作并非同步进行,保护方式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先从解决现有的矛盾着手。1.传统民居院落新旧更替不统一受城镇化发展影响,西杨玘屯村中出现了许多由传统民居改建而成的现代化民居,因其改建没有为泥咕咕的制作预留大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泥咕咕的发展,并使传统村落丧失了原有的民居特色。如果以工厂量产的方式代替作坊式生产,将失去泥咕咕生产的原真性,破坏泥咕咕生产技艺的灵魂,甚至使泥咕咕失去其原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因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部分民居的改建与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相差较大,长此以往,不但会使村落民居建筑失去原有的特色风格,也会破坏村落一直传承的文化底蕴。2.泥咕咕手工艺难以协调统一发展制作浚县泥咕咕较为出名的主要是村中的几位泥咕咕大师,而浚县泥咕咕的持续发展除了需要大师的领头带动作用外,还需要整个村落村民一同提高对泥咕咕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这也对村落的整体生产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村落的环境,除了考虑泥咕咕生产对场地、温度、湿度以及晾晒等方面的需求外,也要照顾村民的日常生活,在满足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打造村落特色,保留村落的文化底蕴。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活态与共生保护的策略与建议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活态与共生保护的基本理念

1.保护传统村落风貌,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对于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改造,应当尊重村落现状,保持村落风貌特色并加以保护,以延续村落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针对泥咕咕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村落的文化空间以进一步加强二者的共生关系也必不可少,只有激发出村落的“活态”,其物质空间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内涵。2.改变原有空间布局,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村落的生产模式和发展现状已无法满足新的需要,亟待改变。但在改变村落和民居空间环境布局以适应变化并打造活态村落的同时,应照顾到泥咕咕手工艺原有的生产环境和布局,保证其在新环境下能够留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并与村落一同和谐共生。3.结合新时代新特色,保留非遗精神文化泥咕咕手工艺承载着重要的精神文化,要在改造村落空间环境的同时对其予以保护,同时可以结合新时代特色,采用直播、短视频或者亲身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宣传和保护这项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为村落注入新的活力,为村民增收创造机会。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活态与共生保护中院落空间的营造策略1.院落保护与更新的目标传统村落环境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和泥咕咕的生产,更新后的院落要同时承担村民的生活和生产两项需求,因此,如何对院落空间进行保护与改造,并在二者中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需要更新的院落空间,其重点应该放在对功能的组成和划分以及行为空间尺度的研究上,并考虑到泥咕咕手工艺传承在物质空间上的需求,最终达成泥咕咕手工艺与院落空间共生发展的目标。2.院落保护与更新的设计要素首先,在空间的划分上,院落空间应充分考虑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泥咕咕生产加工流程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的有限空间范围内,对日常生活区和泥咕咕生产区进行合理划分,使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所处的院落空间可以共生发展。对于院落中的庭院空间,也可以充分发挥其公共空间的优势,使其承担起多种开放性功能,如泥咕咕的展示、宣传和制作体验等。

查看全文

手工艺社团工作计划

一·突出品牌活动,营造社团艺术氛围。

(1)用一个月的时间筹备品牌活动丝网花展

(2)在活动中介绍丝网花知识,让广大师生了解丝网花

二·立足校园,走向社区。

协会成立以来通过一些校内活动让广大师生逐步了解本协会,特别是在品牌活动中设有关于本协会的基本信息的有奖竞答,使师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手工艺协会。立足校园的同时还需要向外发展,于此协会才能绿树常青。社区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走向社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三·以教新会员技术为主,活动为铺。引进新技术,如:钩针

查看全文

手工艺社团全年总结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手工艺协会2012年度的工作已接近尾声。从年月23日成立至今,本协会在我校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的领导下,也在全体手工艺协会会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下,这一年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稳步前进,开拓创新”是今年我们努力的目标,不管欢乐还是苦涩,我们都已站在了2012年的尽头!回首一看这一路深浅不一的脚印,我们心怀感激,特别是与我们风雨同舟的指导老师和会员们。针对过去这一年手工艺协会在校工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具体的总结如下: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跟随时代的脚步,完善社团的规章制度,使协会的制度更加人性化与实际化。本协会是以手工艺作品为媒介,学习探讨为桥梁,交流为主,制作为辅,通过继承、吸收、创新以达到我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共同爱好者组织起来的群众团体。所以我们协会是属于每一个会员的,大家都为着协会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着!

二、健全社团各主要部门,牢固大局意识,加强各干部间的交流,增强各会员的责任心。现在本社团设有秘书部、策划部、组织部、财务部、纪检部、外联部、宣传部、技术部等八大部门,各部门相互合作,分工明确,为社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相关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经征求大部分会员的意见,我们把活动日期改为:每周一、四下午的17:00~18:00为会员学习时间,分六个小组学习,每两个会干或技术员负责教大家,每两周进行一次现场操作检验,会干或技术员是评委。每两周单周周三开一次例会。定期召开例会,对本协会近期的工作进行总结,提交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发现不足及时加以改正,以达到更好地发展本协会。

四、2012年3月21日,本协会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外出活动。目的是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们爱上DIY手工艺制作,大家在箭盘山公园里现场表演和现场传授制作丝网花的技术。同月28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增强会员的爱国爱校精神,本协会和其他协会一起来到了西山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