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动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1:4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受动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反映受动性
一、文学活动及文学反应的慨念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1]文学活动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审美的精神活动。它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而文学的一般性质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的话语活动。体现了文学与反映的关系。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表现了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从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马克思所阐述的这种观点广泛应用于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列宁首先用“反映”一词说明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3]其次文学反映的观点在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4]“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5]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
二、文学反映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阐释
受动性指的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创作一般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能动性表现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还是可以根据其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来选择他所要表现和能够表现的生活、主题、题材和体裁,还可以选择他所熟悉的艺术技巧和方法。
三、《藏獒》这一文章中反应的受动性
作者杨志军1955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宁,当过兵,务过农,上过大学,做过记者。1982年春天,杨志军大学毕业进入《青海日报》社当记者,与草原藏族牧民、草原灵犬藏獒共同经历荒蛮而温暖的草原生活,获得深厚真实的荒原体验,成为与荒原休戚相关、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在《藏獒》序中,杨志军说:“一切都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藏獒是由一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巨型古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种,是犬类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古老的活化石。它曾是青藏高原上横行四方的野兽,直到六千多年前,才被驯化,开始了和人类相依为命的生活。由此可见,这部小说是对一个特定群体的反映,它是源于现实生活的。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英文标题】DynamicandtheStaticofHistoricalSubject
【内容提要】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这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客体方面来理解,而忽视了从主体、从人的活动方面来阐释。只有从共时态的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中把握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才能避免把社会历史规律绝对化、简单化和偶像化,才能理解社会历史规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英文摘要】Howtounderstandthesubjectivityofsocialhistoryhasbeenoneofthemajorconcernsamongscholarsinthepasttwodecades.Previousstudieshavebeenmadefromanobjectiveperspectivebutfailedtoexplorethelawofsocialhistoryfromtheviewpointofthesubject,theman.Thearticleillustratesthatonlybymanipulatingthedynamicandstaticofhistoricalsubjectwhichareembodiedintheinteractionbetweenthesubjectandtheobjectandinthecontinuityofhistoricaldevelopment,canweunderstandthatthelawofsocialhistorycanbecreated,changedanddoneawaywithbyhumanpractice.
【关键词】历史主体/能动性/受动性
Historicalsubject/dynamic/static
【正文】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正文】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1)03—0036—08
既然人的活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不仅能不断创造出新事物,而且能不断创造出自身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的可能性,那么,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呢?或者说,社会历史规律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性、客观性,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可以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往的理解虽然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那就是都没有从人及其活动去理解,没有从实践去理解,没有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去理解,特别是没有把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理解。
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来谈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客观性,就会把社会历史规律看作是由外在于人的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前或之外预先存在的东西,等待人们去认识它、尊重它、符合它,按它办事。社会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活动规律,它既在人的活动中制约人的活动,又在人的活动中体现自己。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现实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是同一个问题,这两个方面只有在理论或逻辑上才是可以分开的,它们内在地统一于现实的人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离开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选择性谈规律的客观性,必然陷入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离开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谈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又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
一、马克思在主体能动性受动性问题上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片面强调从主体性方面来理解社会规律,如柏拉图把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事物的原因和决定者,把整个世界理解为一个从高级理念到低级理念层层制约、有序和谐的结构;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认为“理性统治世界,因而也统治了世界历史”。而旧唯物主义片面强调从客体性方面来研究社会规律,例如,费尔巴哈研究的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他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分不开的”;[1](P148)霍尔巴赫认为“宇宙本身只不过是一条生生不已的原因和结果构成的链条。只要稍加思索,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2](P595),他还用人体内分子的运动来说明历史事件的发生。这样,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引向无客体的主观主义,而旧唯物主义则把社会历史引向无主体的自然主义。
马克思文学中的能动性与受动性体现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学活动,创作主体是人,则其必然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即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关键词]文学作品;能动性;受动性;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产生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坚持辨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从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出发,把文学活动看作是人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和反映。列宁首次用“反映”一词说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就涉及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即文学是意识的物化形式。唯物辨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文学作品作为意识形态之一必然受到客观实际的制约,同时又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客观实际,即我们常说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下面我就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简略谈一下文学作品的受到性与能动性。那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呢?一般而言创作主体有相应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体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受动性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要受到其所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创作不能超过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同样具有能动性,即创作主体既要受到时代、社会的限制,又有其个人的主动性,体现了创作主体能动性的一面。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还是可以根据其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来选择他所要表现和能够表现的生活、主题、题材和体裁,还可以选择他
所熟悉的艺术技巧和方法进行文学创作。了解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能动性与主动性就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文学作品的受动性。
盖尔艺术关系网
“应将艺术人类学归类于社会关系之中,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子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一种独特的、‘艺术的’方式与社会能动性相关联,否则艺术人类学就不是艺术人类学了。”[1]13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Gell)①在《艺术与能动性———人类学理论》一书的第二章“艺术关系网理论”中提出了上述论断。他主张艺术学研究不能脱离人类学的视角,例如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的马克萨斯艺术的例子,他认为马克萨斯人的艺术品的不同题材或式样均具有“细微差异性”(leastdifference)的特质,这是与其社会身份认同构成模式相关联的。这种对艺术所处社会环境的重视贯穿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其艺术的能动性理论的基调。
一、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四要素与能动性
盖尔在“艺术关系网络与象征物”一章中指出,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重要的要素:象征物(index)、艺术家(artist)、观众(recipient)和原型(prototype)。艺术人类学研究必须描述并探讨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网络关系,然而目前的许多研究都忽略四要素的重要性,或仅模糊带过。由此,盖尔对上述四个重要的要素分别进行了论述和定义。概括地来说,象征物是物质实体,这种物质实体能够激发诱导性的结论以及认知性的理解,等等;艺术家是象征物得以存在且风格化的直接责任者,象征物的存在和风格直接归因于艺术家;观众与象征物相关联,观众透过象征物施加能动性或者象征物对其施加能动性;原型是被表现在象征物之中的物质体,通常(但并不必要)在视觉上与象征物相似。盖尔强调艺术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沟通的渠道,更具有“行动力”,他将这种“艺术的行动力”理论化为“能动性理论”。由此,他这样定义能动性(agency):能动性归因于人或物,这人或物是一系列各种形式(思想、意愿、目的)的动因中的首要者;[1]16而能动者(agent)便是引起事件发生的人或物。[1]16盖尔在书中进一步解释说这里的能动性并不是普遍意义上所指的,具有“目的、思想、意识或感知”的人或动物才具有的属性,而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有背景的概念,[1]16盖尔的能动性概念与受动性(patient)相关联,存在能动性就必定存在受动性,存在受动性就必定存在能动性。二者是相对存在的概念。
二、艺术(四要素)关系网络
如上文所述,盖尔强调艺术人类学研究应该关注对象征物、艺术家、观众以及原型这四个艺术要素的描述和探讨,他认为这些艺术要素构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的一部分,并且以“艺术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或受动性)。由此,盖尔针对艺术要素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分类式的(而非定理式的)理论———艺术关系网络。盖尔指出,艺术关系网络图的前提是:每一种艺术要素都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动性,且每一种艺术要素都可以具有能动的或被动的两种状态。由此,他在《艺术与能动性》一书的第三章中构建的艺术关系网络图如下(见图1):艺术关系网络图表现了艺术家、象征物、原型以及观众四个重要的艺术要素在能动与受动的两个维度下的网络关系,盖尔针对这个图,详细地阐释了在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这些能动与受动关系的实证材料。仔细观察这个关系网络图不难发现,每种要素各自具有能动和受动两种维度,例如艺术家—能动,艺术家—受动。同时,每两个要素之间也具有两种关系,例如艺术家—能动,象征物—受动;艺术家—受动,象征物—能动。如此计算,图1所示共有20种能动与受动关系。本文沿着盖尔的能动与受动关系基本思路,试图理清此图的深层含义。
三、艺术要素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汉语短语分类论文
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
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
“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
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
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
汉语短语分类研究论文
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
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
“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
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
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示例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
“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发展到顶峰就是“词组本位说”。如范晓先生在《说句子成分》、《关于结构和短语》①等文中多次提出:汉语的句子结构和短语结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独词句外,句子只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根据这种观点,应当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发展到顶峰就是“词组本位说”。如范晓先生在《说句子成分》、《关于结构和短语》①等文中多次提出:汉语的句子结构和短语结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独词句外,句子只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根据这种观点,应当是有多少种结构的短语,相应地便会有多少种结构的句子。
将文章添加到百度搜藏
1.2“词组本位说”把句法结构类型和短语类型完全对应起来,即以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基础,扩展到句子结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从实际的作业上看,它也具有相当的成效。它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似乎可以一以贯之地分析汉语的一切“结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简便掩盖了汉语短语类型分析的句法分析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一)是不是每个短语都可以在结构类型中找出它的归属?有的虚词和实词组合,其内部结构关系如何看待?(二)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为什么其语法功能和转换关系不同?比如“人才交流”和“学者讨论”在结构分类中都是主谓关系,但前者能作“进行”类动词的宾语,后者不能;前者能在受定语限定之后作主语或宾语,后者不能。(三)许多结构类型不同的短语却有同样的语法功能,这是为什么?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的、备用的语法单位,对它内部进行分析以及据此而进行的分类,其标准与动态的、使用的语法单位—一句子的分析不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构成短语的成分和构成句子的成分也并不具有完全的同一性。吕叔湘先生认为“从语素到句子”有一个“中间站”,即短语。②这里我们借用下“中间站”这个说法。我们认为,如果说汉语语法单位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一个中间站的话,那末这个中间站不是短语,而是句子成分。语和短语都需要这个中间站的过渡,才能由静态的备用单位转化为动态的使用单位。③“词组本位说”所做的单纯的结构分析究其根源是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因而没能解决上述问题,也就不能使短语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目前有些学者对“词组本位说”提出质疑,试图把短语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区别开来,进而建立词法、短语法(有的学者叫“下句法结构”)、句法三足鼎立的语法分析体系,④这一步迈得很勇敢,也颇有见地。如果把短语法单列出来,那末短语分类就和句法结构分类有了质的区别。但他们的分类如仍按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来确定,上面提出的问题就仍无法解决。
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研究论文
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
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
“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
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
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