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1:26: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手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手部皮肤缺损修复技术综述
本院于2010年1月以来,对10例因手指节段性毁损伤伴软组织缺损的病人,急诊行残指剔除骨质及肌腱游离皮瓣移植,Ⅰ期修复手部创面,术后功能和外形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9~40岁。伤因:冲床轧伤6例,注塑机或重物压伤4例;损伤部位:示指离断伴虎口软组织4例;示中指掌骨段离断伴手掌部软组织缺损3例,其中1例食指指体完整,2例中指指体完整;环小指掌指关节撕脱离断3例。均采用废弃指剔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皮瓣面积为2.5~3cm×4~5.5cm。
1.2手术方法
在臂丛麻醉妥后,常规消毒清创后,首先在供区找出了供吻合的指动脉及小静脉、指神经,标记备用,测量创面皮肤缺损的大小和形态。切取废弃指的剔骨皮瓣,于非优势血管侧沿正中线切开,沿肌腱表面将指骨及肌腱剔出,注意保护皮瓣的血管、神经。皮瓣覆盖创面后,动静脉吻合比例为1:2,尽量多吻合皮瓣内神经,以恢复感觉。若皮瓣内无动脉可修复,则行静脉动脉化皮瓣,皮瓣近端的皮下静脉与患指动脉近端吻合,皮瓣的近端静脉与患指皮下静脉吻合,即静脉动脉化,一般多吻合2~3根静脉[1]。
手部造型在艺术创作的表现
摘要:在艺术创作中,“手”常常是头部之外的另一个表现重点,艺术家对手的刻画可以反映出对象的性格、生活背景、职业和经历等,增加画面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人物画中,面部表情、发型、服装都是表现的重点,但对手部的重点强调,可以改变画面给人的固有感官印象。通过对手的夸张变形、打散重组设计、装饰变化,以及用点、线、面不同造型元素的表现,可以改变画面的风格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可见手在提高作品艺术感染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手;艺术创作;珂勒惠支;丁绍光;标识
人类进步的标志是发明和使用工具,对工具的操作离不开双手,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人类通过双手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手通常也是艺术家表现的重点,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了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手的重点表现,反映出对象的性格、生活背景、职业和经历,在对手部的处理方式上多种多样:有的通过比例放大,夸张变形,突出手的造型特点;有的通过明暗对比,突出手的结构特征,给人以坚实有力的强烈感受;有的通过流畅柔美的线条,表现出手的纤细柔软,好像有故事从手中娓娓道来。而在现代设计中,通常会对手的造型进行提炼概括、装饰变形、打散重组等处理,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作品。
一、中外美术作品中“手”的表现
(一)丁绍光工笔重彩画手部装饰变化
丁绍光先生的工笔重彩画,以其浓郁的装饰美感,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画面中洋溢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享誉世界,连续三年被联合国聘请为代表画家,为联合国的和平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美术家张仃老师在观赏了丁绍光的作品后,评价道:“世济其美,意气如云”,他的作品以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为题材,通过对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的描绘,表现出浓重悠远、深入肺腑的美感,上感天地,下动人心,使每一个看过他画面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产生心理变化和强烈共鸣。他的作品吸收了中国古典和民间艺术,广泛汲取并融合西方现代艺术精华,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笔力刚劲、流畅。他用连绵不断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造型,夸大手部、脚步、腰部比例,将线条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的作品《静夜思》(如图1)中,少女的双手托于下巴之下,环抱双膝,坐在夜晚的树丛中,眼神淡定,陷入深深的思考,给人以安详宁静的美感。在表现方法上,画家运用流畅、粗细均匀的线条,勾勒出手部的造型;在比例上,夸大手部的尺寸,使线条可以清晰地描绘手部的每一个结构转折,左手轻放于右手之上,右手轻轻依着下巴,手指修长而纤细,舒展放松。正是通过放大手部的尺寸比例,使线条能够充分表现。因为线条是具有一定长度的造型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线是点的轨迹,具有方向感和形态,线比点更具有感情,能对人的思想意识起作用,使人产生心理变化。在丁绍光的工笔重彩画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线条的运用,也是画面的风格所在,为了充分地表现线条的美感,特别夸大手部的比例,使线条能够充分舒展,婉转曲折、连绵不断,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线条的装饰美感。他对手部的拉长处理,可以说是使线条在整个画面中达到和谐统一的绝妙方法。正是这挺拔、流畅、清晰、均匀和繁复的线条,给画面注入了无限的装饰美感。
手部皮肤缺损修复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6年2月,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30例,机器绞轧伤15例,切割伤9例,交通事故4例,烧伤瘢痕挛缩2例;其中拇指桡背侧皮肤缺损13例,拇指尺背皮肤缺损9例,食、中指近中节皮肤缺损8例,合并肌腱损伤13例,合并骨折6例。结果:本组术后30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取的皮瓣面积最大为5.5cm×3.5cm,最小为3.5cm×2.5cm,皮瓣平均蒂长7cm。12例患者行皮神经吻合成功,其中6例恢复受区保护性感觉。全部病例获4个月~16年随访,所有病例皮瓣外观、血运、质地、色泽、弹性较好,无须二期修整。皮瓣供受区无并发症发生,无痛性神经瘤发生。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无需牺牲上肢主要动脉,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是修复手背及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关键词】桡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有骨骼、肌腱外露,需要用皮瓣进行修复。随着对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详细解剖研究的基础深入,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从2000年2月~2006年2月以来,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30例,皮瓣全部成活,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6岁。机器绞轧伤15例,切割伤9例,交通事故4例,烧烫伤瘢痕挛缩2例;其中拇指桡背侧皮肤缺损13例,拇指尺背侧皮肤缺损9例,食、中指近中节皮肤缺损8例,合并肌腱损伤13例,合并骨折6例。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19例。
1.2手术方法:皮瓣切取时不驱血,在电脑止血带下进行,皮瓣位于第一掌骨的桡背侧,以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至桡骨茎突的连线为轴,在轴线上按受区缺损面积设计皮瓣,以拇指掌指关节的桡侧为旋转点,皮瓣的桡侧至大鱼际肌的边缘,尺侧至第一掌骨的尺侧缘,近端位于桡骨茎突以远,远端至拇指的掌指关节。首先在皮肤缺损处获取缺损的形状皮样,以旋转点至皮肤缺损的近端长度为皮瓣的蒂长,将获取的皮样置于皮蒂的近端,以皮样切取皮瓣。首先作近端切口,在拇短伸肌的尺侧找到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桡侧支并向近端游离一定长度,然后将整个皮瓣于深筋膜下切取,至大鱼际肌表面时,在肌膜下切取。皮瓣面积略大于创面3~5mm,皮神经要保留在皮瓣内,皮蒂筋膜的宽度与皮瓣的宽度一致,因皮神经干有纵行的皮神经旁血管网及皮神经干内血管网,并支配营养附近的皮肤,所以术中不用分离血管蒂。然后,切开旋转点与皮肤缺损之间的皮肤,沿真皮下向两侧分离约1cm,将切取的皮瓣旋转180度后移位于受区缝合。有需要时可将皮瓣内皮神经与拇指的指固有神经缝合。
小儿手部手术中腕部神经阻滞应用探讨论文
小儿手部外伤及先天性畸形较常见。手部手术时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时有不全。我院将腕部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部手术67例,该方法麻醉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40例,女27例。年龄2个月~13岁。术前诊断先天性疾患如多指、并指等36例(53.7%);后天性疾患如手部疤痕、手外伤等31例(46.3%)。
1.2麻醉方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手掌向上握拳屈腕,使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紧张而显露。常规消毒后,在第2腕横纹(即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连线)进行各神经阻滞。腕部正中神经阻滞: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垂直进针直抵骨膜,针稍后退,注药3~5ml。腕部尺神经阻滞: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垂直进针直抵骨膜,针稍后退,注药3~5ml。腕部桡神经阻滞:腕部桡神经并非1支,分支细而多,可在桡骨茎突前端做皮下浸润,并向掌面及背面分别注药,在腕部形成半环状浸润即可,共注药3~5ml。亦可酌情选择性阻滞1~2根神经。不合作者可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进行阻滞,局麻药用利多卡因,浓度为0.8%~1%,一次总量8mg/kg,药液中加入1:20万肾上腺素。如手术时间超过2h,局麻药可用0.25%布比卡因或0.25%耐乐品,一次总量2.5mg/kg。
2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时间最短26min,最长280min,平均45min。利多卡因一次用量最大8mg/kg,最小2.5mg/kg,平均5.4mg/kg,浓度0.8%~1%(1岁以下用0.8%)。利多卡因一次用药最长维持镇痛时间4h(3.2mg/kg),最短1h(3.6mg/kg),布比卡因一次用药最长维持镇痛时间13h(1.8mg/kg),耐乐品一次用药最长维持镇痛时间28h(1.7mg/kg)。麻醉不全1例,因腕部疤痕解剖变异所致,经静脉推注氯胺酮1~3mg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注册护理人员120例。纳入标准: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在岗注册护理人员,不包括休假人员和实习同学,并排除手术室及感染科护士。其中男10例,女11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34岁,平均(25.02±2.3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88±2.11)年;职称:护士101例,护师10例,主管护师9例。
1.2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对所有护理人员都进行医院感染控制,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手部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教、行为教育与培训,2次/周,10min/次。要对每个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洗手要求进行考核;病区护士长和科内质量控制组加强检查与监督,督促护理人员培养正确的洗手行为并有身边榜样可参照。其次是积极提供小容量包装便携式的手消毒剂,以便在连续操作中使用,并且积极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收集干预前后的医医院感染染率资料,以了解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状况改善后医医院感染染率的变化。医医院感染染标准:依照卫生部2001年版的《医医院感染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本次调查中所有护理人员都积极纳入调查,调查有效率为100.0%。
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医医院感染染率对比应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肿瘤患者疗养按摩重要作用
按摩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免去人们打针吃药之苦。据马王堆汉墓记载,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推拿一词,在明代以前称作按摩,汉代以前称作按跷,按摩而在殷代称作“拊”。按摩包括整体调理和局部按摩。通过按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消炎止痛,舒筋活血,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新陈代谢正常,脏腑功能平稳,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按摩治疗疾病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中医的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腧穴学理论,足底及手掌特定反射区的理论。
1整体调理
即是调整各个脏腑的功能,使人体内环境稳定,向健康方向发展。在中医的基础中人的五脏与五行四季、时辰等都是相对应的,当一脏有病时可以牵连其它脏器受累。从五行的生克乘侮角度而言,可以通过调整相关的脏腑,利用补泻可以调整病变的脏腑。
2局部按摩
局部按摩包括足底按摩、手部按摩、局部肿块按摩。
2.1足底按摩
电影开场画面分镜技巧
摘要:分镜是导演开拍前必要的视觉参考,好的开场画面能够奠定一部影片的基调和风格,引导主人公出场,并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建立开场画面的分镜思维、熟悉分镜技法是电影导演的必修课,本文将从经典电影的开场画面片段出发进行研究,归纳出四种基础的商业片的开场画面的分镜技法,希望这些分镜技巧能够对导演开展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开场画面;悬念;景别;分镜技巧
在电影中,开场画面奠定了一部电影的氛围、情绪及整个主题的基调,如何对开场画面设计分镜是导演初学者常常遇到的困境,“迷人”的开场画面,像魔术一样,既可以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进入情境,又能让故事跌宕起伏,使电影始终保持着吸引力。在经典电影的导演分镜中,笔者试着以11部经典电影的开场画面作为研究文本,归纳出以下四种基本的分镜方式,从定场镜头引发人物的故事,在悬念中推进情节的发展。
1第一种分镜方式
在拍摄外景时,第一个镜头为远景,接着切换成全景,进而拍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他的作用是引导主人公的出场,随后主人公出场,主角的分镜方式一般是以近景/特写为主导镜头,按照“三角形”机位图至少拍摄其中两个机位,而这一组镜头的最后一个镜头一般是拍摄主人公的正面特写。在分镜之前,导演首先要熟悉剧本创作,在常规的剧作中,“远处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段话的定场镜头涉及到了场景的置换,从山的远景切至庙的全景,最后切至两个人的中/近景。在剧作中,电影中主角一般是从正面和侧面拍摄,按照希区柯克常规的拍摄技法,人们可以试着推理出一个基本的法则:先从人物的背面拍摄,随后切至成人物的正面,这种分镜技法能够制造悬念感。在漫画《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的出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从无关紧要的人物入手,随后切入主角的背影,最后切至樱木花道的正面特写。在《卧虎藏龙》中,观众看到的镜头序列,首先是一座江南水乡的远景,紧接着画面变成江南搬运货物的全景,随后切入一个镖头管家的近景,随后是主人公李慕白的出场,采用远景拍摄,随后李慕白穿越庭院,均采用全景拍摄,一直等到他与俞秀莲坐下来促膝长谈之时,观众方才看到他的面部特写。这种定场镜头的拍摄方式拉长了悬念感,能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在电影《万箭穿心》中搬家的场景中,第一个镜头是武汉城市的众多楼房的远景,第二个镜头则为一座楼房的全景,随后切入马学武的镜头,画外音是站在楼下的李宝莉与搬家工人议价的声音,然后紧接着切镜头变成主角李宝莉。这样的分镜既保持了影片的基本节奏,同时也创造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2第二种分镜方式
掌骨骨折手术固定术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移位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解放军第309医院骨科对采用手术治疗移位掌骨骨折并获得随访68例(76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男52例,女16例,年龄15-52岁,平均30.2岁。单发骨折60例,多发骨折8例。闭合性损伤62例(68处),开放性骨折6例(8处),其中2例合并环小指伸肌腱断裂。骨折部位:掌骨颈骨折34例(34处),掌骨干骨折27例(33处),基底骨折7例(9处)。采用手术方法切开复位AO微型钢板或单纯AO微型螺钉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6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66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2例挤压伤患者发生感染,于术后6周取出钢板并行局部皮瓣转移,感染控制,其中1例(2处)骨折畸形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11周(8-12周)。按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activemotionTAM)的评级标准并参考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otalactiveflexionTAF)的评级标准进行评定,优54例(58处),良8例(9处),中4例(6处),差2例(3处)。优良率为91.2%。结论切开复位,AO微型钢板或单纯AO微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移位掌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功能锻炼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掌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掌骨骨折在临床手外科中较为常见,早期良好复位和可靠内固定对手部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如不及时恢复其解剖位置,可造成手功能残疾。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解放军第309医院骨科对68例移位掌骨骨折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解放军第309医院骨科采用AO微型钢板或单纯AO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移位掌骨骨折且有完整随访资料68例(76处)进行总结,男52例,女16例,年龄15-52岁,平均30.2岁。单发骨折60例,其中第2掌骨骨折3例,第3掌骨骨折7例,第4掌骨骨折18例,第5掌骨骨折32例,多发骨折8例,均为第4、5掌骨骨折。致伤原因:撞击伤51例,摔伤9例,机器伤5例,挤压伤3例。闭合性损伤62例(68处),开放性骨折6例(8处),其中2例合并环小指伸肌腱断裂。骨折部位:掌骨颈骨折34例(34处),掌骨干骨折27例(33处),基底骨折7例(9处)。受伤到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均在3-8h内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最短1天,最长42天。单纯用AO微型螺钉内固定8例(8处),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60例(68处)。
1.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醉,在止血带控制下操作。闭合性骨折,采用背侧纵形切口,相邻两掌骨骨折可用一个切口完成。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清创,根据伤口情况适当延长暴露骨折端。术中对骨膜适当剥离,注意保护伸肌腱、支持带、关节囊。直视下牵引复位,掌骨颈和基底骨折用T型或L型钢板固定(图1-2),掌骨干粉碎或横形骨折用直型钢板固定(图3),将钢板适当塑形后一般安放在骨折端背侧方,缝合或邻近掌背筋膜瓣转移覆盖钢板。掌骨干长斜形骨折用单纯螺钉固定(图4),一般用2-3枚螺钉垂直于骨折线固定。术中察看骨折端解剖标志是否还原,以确定复位情况,同时活动手部各关节检查内固定是否牢固。经C臂透视检查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止血,闭合伤口。对于合并伸肌腱损伤者同时予以修复。术后一般不需外固定,但对有合并肌腱损伤者,术后石膏外固定3-4周。
浅谈新疆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摘要:新疆是我国最典型的歌舞地区,新疆人民普遍能歌善舞。因此,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创作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艺术歌曲。本文以新疆哈萨克族的《玛依拉》和维吾尔族的《打起手鼓唱起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钢琴伴奏在新疆地区两个代表性民族的艺术歌曲表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魅力。
关键词:新疆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民族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极为重要。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戏剧和电影是常见的艺术的八个类别。丰富的艺术类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欢乐与笑声,在众多的艺术类型中,音乐更以其特殊性影响着更为广泛的人群。十八世纪初,钢琴在欧洲起源,钢琴的诞生促进了艺术歌曲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许多艺术家开启了对艺术歌曲研究的先河,并大力推动了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们的探索下,我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既能够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新疆作为我国最典型的歌舞地区,自古便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艺术家的大力创作,越来越多的新疆艺术歌曲诞生并广为流传开来。本文主要谈的是钢琴伴奏与新疆艺术歌曲的关系,在探讨之前,首先要说的是艺术歌曲与钢琴的定义与起源。所谓艺术歌曲,是由专业的歌曲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声乐作品,而这些声乐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高雅的格调和深邃的意趣。国家的不同和语言的不同使得艺术歌曲的流派有着千差万别的风格,但总体上来看,诗人、文学家的杰出诗篇是不同流派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创作的来源和依据。纵观艺术歌曲可以发现,其歌词主要来源于诗词,通过诗词来对歌曲的情感和人的内心进行有效表达,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歌词、音乐和旋律必须进行有效的结合,由此以一种诗词以外但又可以有效表达诗词想表达的情感的一种方式来表达。音乐具有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而艺术歌曲借此将歌曲的情感融入其中,用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将诗词原本想表达的意境进行有效的表达。相比较其他音乐乐器而言,钢琴拥有较为宽广的音域、规范的音位,因此利用钢琴能够使得多种乐音同时得以弹奏,并且有多重的乐音组合可选择,进而表现出更具多样色彩的音乐效果,其不再是和声和节奏的衬托,而是能够渲染歌词情绪、丰富旋律、渲染情感以及更好的对歌词的内涵进行有效的表达,因此钢琴在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之初,对大量国外艺术歌曲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借鉴,将西方音乐中的精髓与新疆当地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民族气质进行了有效的融合,由此形成了独具新疆特色的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的歌词源于在新疆当地流传较广的民族诗歌,但如果只是通过歌词和音乐旋律则无法将诗歌潜在的意境和想表达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呈现,而钢琴伴奏的加入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得多种音区和不同音色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更好的表达了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含,同时也将诗歌的意境和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呈现。在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新疆创作了许多流传度较高的艺术歌曲,其中《玛依拉》和《打起手鼓唱起歌》两首歌曲是新疆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高的音乐造诣。接下来,本文以这两首歌曲为研究对象,探讨钢琴伴奏在这两首艺术歌曲中发挥的作用,使读者和听者充分感受到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相互融合所展现出的音乐魅力。歌曲《玛依拉》是新疆哈萨克民族的代表性歌曲,哈萨克民族具有高亢的草原风味,且民间诗词简单朴实,王洛宾将这些民间诗词进行了收集,由丁善德进行编配,而由于钢琴伴奏的加入,使得原本简单朴实的歌词呈现出了一种灵动、多变的感觉,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人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位体态健美、动作轻捷、笑容满面、活泼可爱的哈萨克族姑娘在翩翩起舞,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从本首歌曲的结构上来看,《玛依拉》结构方整,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节奏和较快的速度,所以这首歌曲给听者的感觉是活泼欢快,听者在听这首歌曲时能够感受到喜悦。纯五度持续节奏手法在歌曲的前奏左手低音部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使用与展现,这使得歌曲的前奏体现出一种浑厚且沉重的音色。歌曲前奏的右手部分采用了高音八度和双音的手法,这使得歌曲又具备了清脆的感觉,两种感觉交叉呈现,将玛依拉的形象很好的勾勒了出来,玛依拉好像在听者面前跳着舞。歌曲开始后,柱式和弦有效的应用在了第一句的右手部分,双三度音阶下行使得这首歌呈现出活泼、欢快、风趣的特点,而和弦低音与和弦音在左手部分的应用,使得强弱拍交替出现。接着第二句歌词,右手部分的副旋律主要使用了单音,使歌曲进入柱式和弦,左手部分使用了和弦音和远距离双音并再次向和弦音过渡,然后强弱拍交替出现。歌词的第三句,右手部分采用了双音方式和柱式和弦方式,加强了歌词的节奏,左手部分和弦根音加和弦纯五度音程与和弦音依次出现在强弱拍中。歌词的第五句中,单音旋律在歌曲高潮之处的右手部分加以使用,和弦低音与和弦纯五度音程在左手部分加以使用。《玛依拉》这首歌曲的情绪最高点在歌曲的3/4处,在这一部分,歌曲的音型和力度有了较强的变化,这使得歌曲的高潮呈现出更加紧张的感觉,歌曲的艺术性、情绪的感染力也在此处有了更好的体现。在歌曲的结尾处,右手采用了柱式和弦与双音,左手采用了纯五度的持续节奏音型,并且非常巧妙的在歌曲结尾倒数第五小节中加了停顿点,这使得歌曲不至于忽然进入到尾声,给了听者足够的歌曲要结尾的心理准备。整首歌曲下来,由于钢琴伴奏的加入使得整首歌曲的音型富有极强的弹性,呈现出了一幅新疆哈萨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场面。虽然钢琴伴奏的手法比较简练,但依然使听者充满了想象。
本文要分析的另外一首艺术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来自于新疆维吾尔族,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翻身农奴当家作主人,这种感觉在音乐创作上也有了很明显的体现,作曲家在进行艺术歌曲创作时进行了很大胆的尝试,这使得这首歌曲所使用的音乐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呈现出的风格相比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充分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真实的生活感受。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素材也在此歌曲中进行了体现,整首歌曲将歌舞特有的节奏进行了有效的展现,旋律级进回旋,并通过上、下模进的变化手法将歌曲的旋律进行了衍生发展。《打起手鼓唱起歌》这首歌曲有着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曲调,听者通过歌曲仿佛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人民对新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在这首歌曲中,新疆民族歌曲特有的节奏型的配弹手法在钢琴伴奏中加以应用,对手鼓的节奏进行了模仿,因此,歌曲节奏感强烈,浓郁的民族色彩得以彰显。二段体是这首歌曲的结构。手鼓形象在歌曲的前奏和间奏中进行了体现,节奏活泼,七声音阶在副歌中得到了应用,这种手法在维吾尔族音乐中应用比较广泛,但五声性的旋法在这一部分更为明显,其核心在大调的正三和弦上。弱起节奏使用在了歌曲的前奏中,通过双手柱式和弦交替的方式对手鼓的节奏进行了模仿和体现。四句歌词构成了此歌曲的第一段,前两句主要将维吾尔族节奏组合的音型进行了使用,这使得歌曲具有非常大的动力性的特征。后两句中,右手部分主要用了双音方式,左手部分用了柱式。歌曲的第二段并没有填入歌词,而是应用了衬词。对属音的节奏型乐段进行了不断的重复,这使得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出现。柱式和弦在右手部分使用,低音柱式和弦和八度内单音分解音型在左手部分使用,这使歌曲的旋律充满了节奏感,跌宕起伏,“断奏”式演奏方式主要应用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在整首歌曲结束的地方,环绕音的使用使得更加接近中心音,歌曲的旋律隐伏骨架,这个时候钢琴伴奏逐渐减弱,在大调正三和弦上结束。这种伴奏方式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喜悦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骄傲与自豪。
《玛依拉》和《打起手鼓唱起歌》两首歌曲在新疆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除了这两首歌曲之外,《一杯美酒》、《塔里木河》、《驼铃》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也有非常高的传唱度,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欢。在艺术歌曲发展的过程中,新疆艺术歌曲中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烙印,但总体上来说,感情色彩浓郁、音乐语言简单朴实是所有新疆艺术歌曲最为典型的特征,音乐与诗歌很好的进行了结合,音乐将诗歌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了很好的传递与表达,而钢琴伴奏的加入更是彰显了诗歌与音乐两种表现形式相互融合的魅力,赋予了新疆艺术歌曲更多的美感。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的有效结合不仅是两者的相互补充,更是两者的相互扩展和强调,二者对彼此互相的成就赋予了新疆地区的艺术歌曲更多的美和活力。钢琴伴奏者在使得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被称为“伴奏”,但伴奏水平的高低对艺术歌曲是否能够完美呈现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为钢琴伴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之外,还要对诗歌、音乐以及两者的结合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要对新疆地区的风俗文化、人们的生活场景、生活特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与分析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根据不同艺术歌曲的特点选用合适的钢琴伴奏方式,真正的做到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彼此成就,使得艺术歌曲因为钢琴伴奏的加入而更具活力,最大程度的彰显出艺术歌曲的魅力,不断创作出更多经典的艺术歌曲,促进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
歌曲中的形体语言论述
歌曲演唱中的形体语言
在歌曲演唱中,形体语言的应用也并不是非常单一的,形体语言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是多方面、多角度、多样化的。总的来说,歌曲演唱中的形体语言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手部动作为主的形体语言首先,以手部动作为主的形体语言是歌曲演唱中最常用的方式。手部动作对于歌曲演唱者来说,是最便捷的,也是最舒适安全的,多数歌曲演唱并不需要过于激烈的形体语言,手部动作完全可以展示出歌曲及自身内在的思想与情感。以手部动作为主的形体语言应用很广泛,不论是在明星的演唱会中,或是在个人的演唱表演中,手部动作的形体语言都能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二)委婉含蓄的形体语言其次,是委婉含蓄的形体语言。委婉含蓄的形体语言多指的是在演唱过程中,动作幅度较小、动作频率较慢的形体语言,这类形体语言适合于抒情、舒缓的歌曲演唱中,对于演唱者来说,这种形体语言的干扰度不大,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出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是多数演唱者较为喜爱,也是广大受众群体极为认可的歌曲演唱中的形体语言。
(三)热情奔放的形体语言再次,就是热情奔放的形体语言。热情奔放的形体语言与委婉含蓄的形体语言是相对立的,简单的说,热情奔放的形体语言所指的就是那些动作幅度较大、节奏较快的形体语言,此类形体语言多应用于激情澎湃、摇滚、节奏快的歌曲演唱中。热情奔放的形体语言极具感染力,但同时对于演唱者体力及平衡度方面的要求也较高。
形体语言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