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1:01: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师资培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师资培育钢琴集体课优势
当前国内院校正大力推广的综合艺术课程目标是: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未来社会公民。“综合是艺术课程的核心思想。”①新课改对综合艺术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学科的音乐、美术专业背景师资已难于适应社会发展对多能一专、综合性、复合型艺术师资和综合人才的大量需求。培养艺术师资时必须达成“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艺术学科之间的整合、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整合、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教育对象的整合”②。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综合艺术师资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无法将各门类艺术学科知识、课程资源、教育对象进行整合,学科知识无法发展为“合科”课程。综合艺术课程专家王福阳教授曾指出:在培养艺术师资过程中,如果教师专业能力(尤其课程研究)能适度提升,以及教科书编撰技巧更加成熟,可进行难度较高的“合科课程”设计。本文试图从“整合”的角度论述钢琴“集体课”相对于“个别课”的优势,从而推进钢琴集体课在综合艺术师资培养上的普及。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键盘学课程。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编配、简易作曲、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的音乐教程进行整合式教学。通过键盘弹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生听觉、视奏、记忆、视谱、创造力等音乐素质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是突破了传统钢琴教法只能单人进行的限制,教学对象不仅仅是针对艺术教育音乐专业的学生,它也包含了艺术教育美术方向的学生。从钢琴集体课的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整合等方面来看,它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的课程整合的要求。
一、钢琴集体课对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的要求
通常在钢琴的“个别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演奏技巧。而钢琴集体课在课时安排上经常是两节连上,因此在一堂钢琴集体课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就极其丰富,并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内容的安排上通常也包括乐曲的演奏,但由于是面向二、三十个学生,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打节奏、唱音符、集体弹奏;在课堂上做一些熟悉键盘的移调练习;即兴创作小乐曲;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介绍所弹奏乐曲的作曲家以及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欣赏名家的范奏;等等。学生在打节奏、唱旋律、唱音符的同时也就是在练习视唱的过程,教师在要求学生唱单旋律或低音旋律时必须说出音程之间的关系,如果声部较多,还可以要求说出几个声部之间的音程关系,这样学生的视唱练耳自然得到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熟练键盘的五指练习,包括一些移调练习,熟练运用一些固定伴奏音型、和声编配伴奏以及即兴创作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学习和声、作曲以及简易即兴伴奏的过程。教师给学生示范或是运用视频和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进行演示和播放,同样增加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中就涵盖了视唱、和声、简易即兴伴奏、音乐欣赏、作曲等各门类音乐基础学科的内容,实现了以学习钢琴弹奏为核心的大部分音乐基础学科的课程的融合。这与艺术师资培养中所要求的课程整合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比起个别课更符合艺术师资的培养。
二、钢琴集体课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新理念
将数码钢琴、总控制台、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是实施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必备的物质条件。在引入声像多媒体组合后,教学手段由单纯的书面教材转变为综合采用声像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广泛便捷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音乐风格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弹奏一首新乐曲之前,教师可以将一些名家的范奏或是与乐曲风格有关的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舞蹈、器乐、戏剧等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根据音乐的意境制作或剪辑一些幻灯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通感联想,尤其是针对美术方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的意境,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乐曲风格。艺术师资培养的新理念是倡导“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氛围,建立多门艺术的沟通与交融,促成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①。钢琴集体课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融合又与艺术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不谋而合。
三、钢琴集体课在教学对象上也体现出综合性
教师教育培育师资人才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基地。就综合性大学而言,出现了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现状与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我们应从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改善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与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与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05年,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培育方式创新
在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开展英语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等等,如何培养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加强学前英语师资队伍建设,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模式等,旨在促进学前英语教育,提高学前英语教学质量,推动学前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
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质和价值,教师被人们寄予更多、更高的期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成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最简洁的概括,也是教师职业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
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培育实践研究
一、现状与思考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情况总结
根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文件,根据州财政局州农牧农村局《关于下达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文件要求,为加快构建县高素质农民队伍,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结合我县实际,为“乡村振兴”培育技术人才,认真制订《县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工作,现将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思路
根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教兴农、人才强农、高素质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育和突出培育重点的原则,以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强化项目管理,创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质量,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示范作用
2020年,我县重点任务是开展教育培训和认定管理,制定和落实支持扶持政策,创新机制模式,健全制度体系。按照省州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认真组织好培育工作。
三、任务完成情况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国家发展的根基。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同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自信,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清晰认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明确当前的文化育人现状,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与企业方面合作共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现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院校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由于教育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当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文化育人体系,存在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师资队伍不够完善以及缺少文化实践活动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育人成效。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以传统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助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在教育实施开始前,要求高职专职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系统化的认知和把握,确保课堂教学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将其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其自身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引领,对于强化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推动意义。人文素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能够更加有效地巩固人文素养培育成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能够回馈社会,创设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多精髓思想观念,例如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均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道德规范和修养的基础性内容。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学生道德修养,有助于学生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在融入社会后能够自觉肩负责任与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关于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内容,同样为高职学生展开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准则,规范使其更加懂得尊重和谦让他人,真正实现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氛围,能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修养形成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为民族精神,是培育党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且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坚定不移的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避免受到消极文化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任务
2020年,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指导性任务为409人。其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21人,专业生产型及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训288人,参训农民满意度达到85%以上。
二、补助对象
经过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可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承担实训任务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三、补助标准
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不少于120学时,按人均3500元标准进行补助;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训不少于40学时,按人均1200元左右标准进行补助。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按所属类型即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或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标准进行补助。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状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改变的战略选择,是事关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选择。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梳理出了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培育新阶段职业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改变的战略选择,是关系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选择[1-4]。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求完善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培养一批既能深耕细作的行家里手,又兼容并蓄的复合型职业农民。2021年初,中央两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新颖课题,为构建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山东是我国重要种养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常年位居全国第1位,农业农村人才资源丰富。自“十二五”以来,山东通过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全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支撑,逐步解决了未来“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推动了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省份(2020年10190.6亿元)。我们以山东省为例,调查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状,剖析了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山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显性特征
(一)教育培训体系日益健全,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重点提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之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项目,以提高基层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此,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逐渐成为了农业农村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先后建设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47个县次,有48个县次被遴选为省级示范县,覆盖全省农业大县比例近80%。在开展试点的过程中,山东农业系统以项目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推动、示范带动、督导促动,逐步建立了职业农民培育规范。2016年,山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2016-2020)》,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公益性机构为主体,各级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广泛参与,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农业园区等协作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了上下贯通、部门联动、保障有力的“一主多元”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农广校+乡镇教学班+村级农民田间学校”五级联动抓农民培训的生动局面,真正做到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在农村、办进农业产业、办入田间地头,基本实现了“产教融合、资源整合、相互链接、优势互补”。
论中国艺术教育问题与出路
摘要:当前,国内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缺陷,总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艺术教育在社会上热度持续加大但传统管理并没有革新;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在质量与数量上不能满足要求;教育手法很难追上现今教育的前进速度;缺乏投入经费和支持度。之所以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中国教育机制约束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艺术教育本身的落后对现今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产生影响。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艺术教育的革新和出路:向“创智派”教育转型;扩展艺术教育思绪;提升师资培育速度;扩大艺术教育思考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出路
一、我国艺术教育所存有的问题
当前,国内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缺陷,总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艺术教育在社会上热度持续加大但传统管理并没有革新。在我国每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中,除专业艺术高校录取率较低的情况外,大部分非专业化教学的学校也在招收艺术类学生,甚至会出现很多省级师范类高校单个艺术专业一届几百个学生的现象,造成我国“艺术教育”热潮一直居高不下;但和社会在艺术教育上热情保持上升态势相反的却是在艺术理念上的落后,比如说现今依然存在将艺术教育学习当作专业化技术学习而非艺术素养文化教育的情况,特别是将其当作产业发展创收目标的话,主要对象是现今各类专业艺术院校所培育的复合型人才,而非师范学校、综合学校在模仿中所培育出的人才,其完全没有考虑到社会需求与本身情况,未能在功能与阶层上准确分工,形成了单一化趋势。第二,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在质量与数量上不能满足要求。伴随艺术教育迅猛发展,在师资上的要求明显有所提升,而现今的教师队伍则很难满足其需要。首先是大多数学校在教师学位学历上的要求逐年提升(比如博士、博士后),而原有艺术教师本身学历较低,现在两者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其次,艺术类教师在传授相关技能上的注重程度与现代化艺术教育理论、规律存在较为显著的对比。再次为各类专业与学生的增加,导致在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上问题较为明显,因为传统艺术教育多为面对面技能教学,所以其缺少大量的专业化教师与新添加专业合格专业化的教师科研队伍。因此,从艺术师资的基础问题来讲,为怎样同时兼顾艺术专业水准与学位培育需求。第三,教育手法很难追上现今教育的前进速度。近年来,各大高校教学现代化水准不断提升,但在艺术教育上手法却相对单一,方式滞后,而传统艺术教育一对一的教学手法极大约束了现今多媒体手法的应用,利用网络手法整理的资料与多元化教学手法也很难实现。第四,缺乏投入经费和支持度。艺术教育中最大的基础为设施条件与成本,其中包含重型乐器费用、一对一教育费用、排练场地与训练所需费用、原材与设计费用、演出费用等等,皆要求其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然而因为当前艺术教育收费受限较大,很难从基础上满足艺术教育的自给自足,也就形成了违规教育增加费用的粗犷教学。
二、艺术教育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教育机制约束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普通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全人教育,也是走向素养教育的必经渠道,但是,当前国内教育一直存在一种奇怪现象,“大张旗鼓地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脚踏实地地主抓应试教育”,对艺术教育的落实实施影响巨大,从根本上来讲,国内应试教育机制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艺术教育的前进发展。所以,最大的源头便是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只要还有筛选,各类高校尚未提供一定容量接纳全部学生,便必然需要选用“考试”作为筛选学生的一种方式,那应试教育也不能消失,真实的艺术教育唯有给其让路,且存在情况日渐式微,真实的素养教育也转变为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应试教育体制致使人才培育目标严重偏离了轨道,也是艺术教学于学生素养教育中不足的原因所在,引发了非艺术类大学学生与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格外缺乏。我国若要转变艺术教育的尴尬现状,便要将应试教育体制转变成全民素养教育制度,充分利用艺术教育作为提升全民素养教育的责任,并从根源上调整与革新应试教育体制。首先需要调整我国教育目标——由干部培育转为全方位提升国民素养。从艺术教育本身来说,我国艺术教育需和民族文化建设的主要需求真实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断调整与转变当前教育系统里中西方艺术、西方文化价值核心、课程核心提纲的现状,设立一套凸显民族主体、层次多元、内容繁多并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特征明确的民族艺术教育系统。大中专院校将不是选取与培育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将其打造成广泛提升全民素养的教育手法、教学类型多元化,学校逐渐发展内部挖掘模式,以此不断优化学校和需要受教育者的数量配比等。第二,艺术教育本身的落后对现今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产生影响。国内艺术教育本身发展较为落后,具体体现为:艺术教育理论基础滞后,前苏联教育原理与方式对国内普通艺术教育的影响较大,现今缺少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原理引导,导致如今艺术教育向德育、专业艺术教育原理与实训逐步靠近,形成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形式。而导致其发展落后的因素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因为应试教育未能和素质教育完整结合,导致在艺术教育上的重视度不够,多数教育均是形式化存在。现今,我国不断加大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但因为评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依然为统考成绩、升学分数、升学率等,而艺术教育则和统考、升学之间关联较小,因此,部分学校管理者在艺术教育上的认知严重不足,关注度不够,觉得艺术教育为“小门”,不存在统考与升学压力,也就忽视了音乐、美术等课程教育,经常会出现语文、数学等课程替代的现象。其二为组成艺术教育的不同环节发展落后,虽然从改革开放之后,国内艺术教育获得的进步较大,然和素养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全新需求之间差距依然很大,很多教师以为全方面推行艺术教育意义不大,仅仅找出几个艺术“尖子生”,可以参加学校演出、竞赛便可;当然也存在部分教师觉得艺术教育服务于德育教育,只须教导学生革命歌曲便可;部分教师觉得艺术主要的作用为娱乐,帮助学生在学习紧张期间缓解自身情绪。此类对艺术教育的错误认知致使艺术教育较为宽松,很难全方位培育与提升学生素养,与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严重违背。素养教育的一个重点是需要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对美赏析与创新的能力,须利用艺术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而现今艺术教育基本全部为专业艺术教育,与运用普通艺术教育培育全方面人才目标差距较大;若要转变当前艺术教育发展滞后现状,使其得以持续、长远发展,便必定要改变践行艺术教育的态度,选用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态度,精确认知艺术教育本身的重要性,遵循艺术特征与艺术教育发展客观规则,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法与教学方式,促进艺术教育全方位持续发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推动并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高职院校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状况
摘要:时代呼唤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工匠精神弘扬的精神高地和人才培育的实践阵地,肩上担负着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的重任和使命。本文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研究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现状,探析高职医学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培育对策,以期能为中国医护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泉州;高职院校;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工匠精神自2016年首次出现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作为肩负弘扬和培育工匠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必然要致力于为大国崛起输送和培养大批工匠人才[1]。反观当下,部分高职院校重视技能技术、轻视德育文育的现象仍然盛行,偏离了正在提倡推行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轨道。为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和发展路径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给出一定的对策,笔者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实证分析,分析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进而从中探究当前工匠精神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寻找对应的调整策略,切实为学校惠世医学人文培育体系的完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286名学生,无论是人数还是专业涵盖面都符合研究的需求。
(一)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程度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