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10:36: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师资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混编师资师风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组建混编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本文对ICT专业背景下校企合作中混编师资队伍的师风师德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ICT;师风师德建设
一、ICT专业中混编师资队伍面临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深入学习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过程中,高职院校中的各级领导、一线教师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工作中努力实干,对党中央关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和号召作出积极响应,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积极探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需要大量合格的从业资格者。国内一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已经与华为、中兴等优秀企业共同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开展学生培养。校企双方共同派出一线教师,组成混编师资队伍,共同担任课程授课、实训室建设、专业规划、专业发展等具体工作。ICT行业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派出的老师都行业里的能工巧匠,将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带进了课堂,弥补了校内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欠缺。同时,通过课堂听课,课外交流等方式,校内老师又将自己的授课经验分享给企业教师,双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然而,混编师资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队伍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双方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教师在思想上出现懈怠的情况,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士气,打击了其他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一起以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实现教师队伍优化、合格人才培养、办学内涵提升的重要措施。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决定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态度和价值观,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实践动力与精神支柱。师风是师德的延伸和补充,是师德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德者师之魂”,教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及未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时时刻刻放在首位。党的的胜利召开,标识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当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展,将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实处,而高职院校的教师更是将精神落实到实处的践行者。要想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提高混编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
二、提升混编师资队伍的途径
1、提升混编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师资队伍的凝聚力是教师工作体现出来的合力,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凝聚力会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团队内部缺乏凝聚力,工作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就将无从谈起。所以,首要工作应是统一思想,坚持团结合作,增加整体合力,形成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双方教师的存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2、提升混编师资队伍对教育的神圣感。老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的变化,部分教师甚至失去了“教师是最神圣职业”的观念,日常工作中不讲奉献,只讲获取。部分教师甚至将工作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在工作的过程中只为自己着想,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教师存在的这种功利意识泛滥的情况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师德师风,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3、提升混编师资队伍责任感。指出,学生的成才和身心健康容不得教师的半点疏忽,身为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责任心,才能让学生顺利成才。教师的责任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的各项工作中体现。老师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反之,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敷衍了事,那么“教书育人”就成了一句空话,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育方案,再严厉的管理措施也将于事无补。
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本论述从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两个师资团队建设为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地方农林院校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外创新创业起步较早的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方面的思路和经验,为我国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提供了参考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我国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的路径和方向,为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提供了一般性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师资建设;创新创业;农林院校;两个团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各行各业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形式。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实施将已经如雨后春笋般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受到了国内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创新创业教育涉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机制、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方法、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多个层面,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石和保障。对地方院校而言,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是新形式下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教师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锋和引领者,是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开展和深入推进的根本。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全方位、复合型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本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两个师资团队建设为例,分析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探讨我国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障,深化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1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现状概述
甘肃农业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平台和学科优势,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导向、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划拨专项经费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现共培育出76名创新创业教师,共获得GCDF、KAB等20个类别、167本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包括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4名,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名师2名,同时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者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目前共引入63名知名企业家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引育协同”的方式已经建成校内创新创业导师、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两个创新创业导师团队。1.1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甘肃农业大学立足于农业院校实际,依托兰州创业大学,从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思政教育老师及专业任课教师中选拔出一批优秀教师,通过参加EYB精英培训、深度创业培训班、政府指导服务人员深度培训班获得创新创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建设起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目前为止共培育出76名校内创新创业教师,包括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4名,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名师2名。校内创新创业导师长期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厅级科技进步奖8项。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情况见图1所示。1.2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甘肃农业大学除了通过培育校内老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校外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以此来缓解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2]。针对创新创业工作,聘请企业界精英、行业企业家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导师中既有来自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甘肃清吉洋芋集团、甘肃金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船说众创空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甘肃亚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大型上市企业的老总,又有自己创业、奋斗成功的中小型公司的年轻领袖,他们均有着多年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目前共引入63名知名企业家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其中包括1名博士、5名硕士。通过以上“自育”和“引进”两种方式,甘肃农业大学建立起了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和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两个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大保障,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综述
摘要:选取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或双创学院行政管理秘书作为调研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管理、培养、保障及评价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五点对策:动态调整优化双创师资构成;多措施改进双创师资管理;协同合作完善师资培训系统;多维度改善双创教师的创新创业保障环境;强化激励提升双创师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始于1919年美国商人HoraceMoses创立的青年商业社实施的实践教学。[1]20世纪40年代,创业教育逐渐在美国高校教育中普及。2000年后兴起的创客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创客教育的创新纯粹性和非功利性进一步激活了学生身上的创新基因。中国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体现了国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心的转移,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一直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外有关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包括创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师资的结构和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等方面已逐渐形成系统[3]。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少。詹祥元(2017)探讨了“双创”背景下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制约因素和提升途径;[4]袁年英(2018)探讨“双创”时代高职教师角色的重构;陈植乔等人(2017)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实证研究广东地区高职双创师资队伍及教师教育能力情况。[5]目前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研究方面成果有限,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本文以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研究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先进经验,提出支持福建省“双创”升级的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调研的目的与方法
调研目的:全面了解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找出制约双创师资建设的瓶颈问题,以期为福建省高职双创教育师资能力提升出谋划策,并为福建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现实依据。调研方法:选取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或双创学院行政管理秘书作为调研对象,从创新创业师资的构成、管理、培养、保障及评价五个维度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每个维度设置适量的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其中师资构成有7道封闭式问题,师资管理有5道封闭式问题,师资培养有5道封闭式问题,师资保障有3道封闭式问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师资评价有5道封闭式问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针对个别问题对受访对象进行深入访谈,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研结果与存在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一、对于我区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判断
判断之一:尊师重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历史上,教师都是社会特别尊重的职业。区委区府历来重视与关心教育工作,尤其关注教师队伍的发展。有好老师才成就好学校,这是社会的一个共识。这两年,区委区政府在各方面创造了各种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实施了区政府教育津贴制度,让我们教师队伍当中,教育质量好,教育效果突出的德技双馨的同志脱颖而出,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承认。区委区府多次听取教育工作专题汇报,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商讨我区队伍发展方略。在区委、区府的努力下,全区教师收入明显增加,教师队伍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的地位明显提升,有效的支撑了*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判断之二:*教师的师德师能获得普遍认同
出行、购物、就医、教育、文化5个方面以及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标准。到2010年,我们争取要把*的公共配置与公共服务能力达到上海中心城区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育。*要成为上海很重要的居住区,教育跟不上要求,显然是不能支持的。20*年,*的教育与上海中心城区之比为1:0.9,这个比例反映出,在*的公共资源配置中,教育是比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很高,各地区对*教育比较肯定,尤其是对广大教师的师德师能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差距,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不断完善工作,一步一步迎头赶上。通过树立教师远大职业理想,激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与敬业精神。通过开展各种学习、讨论、演讲等活动,宣传与学习优秀教师事迹,树立与表彰了一大批我区的教师先进典型。通过创新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机制,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不断完善我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完善与严格教师招聘的政策与程序,提高了教育人才的准入条件,为*教育发展储备了一批与后备力量。通过激励在职教师的高一层次学历培训,不断提高我区教师队伍中高端人才的比例。
判断之三:昂扬向上的精神是*教师队伍的基本状态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摘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首要条件。首先立足新时期的学校定位,分析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师资队伍建设要受学校、政府和企业等要素的影响,最后,结合我校情况,提出了多维度协同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关键词:多维度;地方高校;师资队伍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在新时期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2,3],重庆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文件,我校定位为应用研究型高校,其定位内容为:以建设行业一流、地方一流为目标,以应用型研究和培养卓越人才为重要任务,重点围绕行业产业需求与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拥有一批行业一流、区域一流、地方一流的学科专业。新时期的学校新定位对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学校“202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将学校建设成为整体办学实力位居西部地区同类高校前列,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有重要影响的学科、行业领军型人才和教学名师。学科建设和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在于人才,特别是是否拥有一批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术带头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教学名师。目前,我校在国内知名的学科领军型人才尚为空白,只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少数一级学科才拥有国家级人才、省部级学术带头人,还有相当多的学科没有省部级及以上学术带头人;全校只有2名重庆市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对学校目标定位的示范效应还难以彰显。2.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学生人数已达2万多人,生师比高于教育部的要求比例,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不仅不能满足现有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需要。从全校来看,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仍然偏低,学位结构仍需优化;最后学历(学位)毕业于同一高校的教师达30.5%,同缘化程度较高。从各学院(部)来看,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位)、学缘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年龄结构方面,个别学院(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年龄梯队。3.部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我校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修机会较少等原因,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大部分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来自企业、公司等实务部门的锻炼,实践经验比较欠缺,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升,创新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4.学校与行业之间缺乏深入的互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广泛实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3,4],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学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社会效能低,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而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多方面基础。
大学校长师资建设论文
摘要]从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关键;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大学发展的根本;不拘一格选择良师是大学发展的标志;提高教师的觉悟是大学培养师资的灵魂;良好的学术气氛是大学培养师资的土壤;开展科学研究是大学培养师资的途径。这六个方面,是他们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共识和实践的结晶。
[关键词]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师资队伍
2007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随着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年增大,如何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承载着传授高深知识、培育高级人才、发展创新文化和直接服务社会等一系列重任。大学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的关键。如何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素质呢?近来,笔者有幸拜读了程斯辉教授主编的《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一书,该书对新中国已故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综观全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启发。本文仅仅攫取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部分内容,从六个方面进行简要述评,以期对当今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所帮助。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关键
新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们深知,办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马寅初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指出,“师资的培养与提高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曾断言:“清华大学所以能称得上是清华大学,就是因为它有108位知名教授,如果没有了这108位知名教授,那么,清华大学也就称不上清华大学了。”李达在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把高水平师资看成办好大学的关键,强调著名教授、高水平专家的重要性。他说,“大学是最高学府,教师要有最高学术水平才行”。要办好一所大学,就要有几个名教授,办好一个系,就要有几个拔尖的人。李达在全面地分析武汉大学的情况后认为,当时学校的“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是学校能否办好的关键。
吴玉章一贯认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中国人民大学的关键。1955年9月,吴玉章在《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还在于教员质量”。陈垣任北京师大校长时,经常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他指出:“一个人灵魂的塑造,个性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掌握,道德品质的成长,离开了教师的教导和关怀都是不可想象的。”匡亚明在任吉林大学校长时,始终把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1962年5月吉林大学党委作出了《关于重点培养提高教师工作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学校先后分两批确定培养骨干教师78名,培养目标是在10年内,使他们达到当时国内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水平。
校企合作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党的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校企合作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政府、学校和企业,而要解决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1校企合作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
1.1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是解决技术性人才培养瓶颈的主要出路。在此背景下,高职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课堂理论授课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课堂实操示范授课能力。要提升高职教师的这些能力,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培养上,就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鼓励激励教师到合作企业“上派下卦”,以丰富提升教师的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1.2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调整能力当今社会正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洗礼,企业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必然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一些专业的教学内容也须根据企业岗位变化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在此背景下,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教学调整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的专业教学要求,从原有专业的教学中迅速转向新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去。1.3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推广能力。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师需要不断从企业获得有益于课堂授课效果、丰富专业设置的广泛资源,或者从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和支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与取得这些资源和支持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包装推介能力等。同时,还要善于推介自己的专利发明、技术改进成果,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切实受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定的技术推介、包装营销等就成为高职教师的必备能力。1.4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业就业指导能力。近年来,由于高职毕业生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须承担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以帮助学生走出校门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下,国家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业就业指导能力。
2校企合作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多是从原来的中专技校发展而来,其中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原有的平台教学科研水平,普遍缺乏企业实际操作的历练,教学科研内容偏重理论,实际操作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际操作技能亟待强化。从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企业对从高职院校直接招聘的员工评价满意度较低,基本上都需要岗前技术再培训,这种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技能教学水平差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理念能力亟待改善。由于历史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岗人员仍以原中专技校人员的为主,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受仍原有体制影响,跟不上校企合作潮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2.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支持政策不够完善。一是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西方职业教育大都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如德国“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等都是有中央政府出台统一的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虽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一些指导性政策,但顶层设计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跟进仍然滞后。二是专项培养经费不足、队伍编制短缺。由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成长有着特殊的规律和条件,如实训场地的建设、高端试验设备的购买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还有就是教师队伍编制太少,老中青自然更替受限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高职师资队伍的成长。高职院校自身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不够清晰。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大都优先将资金投入到办学硬件设施上,在师资投入上严重不足。这实际上是一个办学理念问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还应以提升教师质量为本。二是“关门办学”的思想仍未根除。由于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办学,办学模式仍未彻底摆脱原来的惯性影响,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进一步激发,教师仍以专任教师为主,聘用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员进入课堂比例偏低。企业对合作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不够先进。由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原因,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往往只是学校的一边热。很多企业不愿下真功夫去培养“挂派”教师,认为这是一种额外负担,企业只希望教师将专利或应用性技术转让给他们,或希望教师到企业来指导生产、协助开展技术研发。但从企业长远发展看,企业要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就得积极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参与高职师资建设,使学校培养出企业自身需要的学生。
产业转移的商务师资建设
本文作者:陈益莲工作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直以来,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而成为珠三角地区中外合资企业抢夺的对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国际商务与外事系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所有专职教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该系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高的学习接受能力。国际商务与外事系的教师原来大部分是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语言教学技巧,但大部分教师因欠缺商务背景(只有两位教师大学本科阶段是商务专业的),又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有些商务专业课程不得不聘请商学院老师用中文讲授,因此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遭遇这种尴尬:基础英语讲得很好,但不能用英语表达一些专业商务术语或不能用英语去从事某些复杂的商务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商务英语专业商务与英语充分结合的优势,满足不了企业日益发展的商务活动需要。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既懂英语又通商务的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学生,就要求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既精通英语又熟悉专业。复合型的商务英语教师是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关键。
对湛江师范学院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校内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商务水平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与外事系应加强与学校商学院的国际贸易系、经济系、工商企业管理系等与商务相关院系的交流合作,鼓励国际商务与外事系的中青年教师在校内相关院系学习相关商务方面的知识,并考取相关证书,对取得相关证书的英语教师实行奖励,能较大程度地刺激中青年教师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成效。同时,鼓励有关商务专业教师院系的教师中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到国际商务与外事系学习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与之一对一结对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这种一对一结对的办法,相互帮助,可以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师商务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商务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促使英语教师用英语讲授更多的商务知识,让原来使用中文讲授商务专业课的教师改用英语讲课[2]。通过这种加强校内培训的方法,能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极大地节约成本,又能稳定现有师资队伍。有利于校内相似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学院的发展,有利于培训适应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鼓励英语教师走出去,以不同的方式加强商务知识学习主张加强校内培训,并不意味着要闭门造车,学校也应鼓励商务英语教师以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进修,加强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一些具有娴熟英语语言讲授能力但没有商务专业背景的教师,可以选择参加国内外权威院校举办的商务英语教师师资培训班,或者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攻读在职或脱产的商务英语、工商管理等硕士学位。一些具有商务专业背景但欠缺英语语言讲授能力的教师则要重点加强语言讲授能力的提高,可以组织这类教师多听名师名家讲课,学习讲课技巧,或举行讲座交流教案设计、讲课经验和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东部产业大量转移进入湛江后,会产生对高级商贸人才的极大需求,但是不同的企业对商贸人才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其商务活动特征也不一样。与有大量商务人才需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是实现企业、学校双赢的好办法。商务英语教师走进企业参加企业相关的科研项目,了解企业的商务活动特点及对商贸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可以让英语教师更直接地了解企业的商贸流程,加深和巩固自身的商贸知识;另一方面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施教,提早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的商贸流程及工作要求,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迅速适应相应工作岗位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国际贸易类企业的成功人士和高素质的商务专业外籍教师,定期进行讲座,加深教师、学生对商贸实际操作的认识,培养相应的商务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浓厚兴趣[3]。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搞好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应大力支持教师积极进行教改研究,促进教学发展。通过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学校可以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支持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著书立说、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科研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从商务英语专业特征出发,并结合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牢牢抓住市场需求的导向,不断完善师资建设规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才能培养出适应东部产业转移需要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学院师资建设工作小结
确立了学科建设是全系工作核心的办学理念,坚持师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系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来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数量上、尤其是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就我系以来师资队伍的现状、师资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今后三年师资建设工作的展望等方面做一总结汇报:
一、教师队伍现状:
1、全系现有专职教师27人。从年龄上看,生物系中、青年教师占了85%,并且青年教师92%已经具有硕士学位,仅有的一位也正在华师大攻读硕士学位,并且其中还有3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学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近一年来引进和培养回校的硕士和博士有4人,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本科毕业于我校的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18.5%);
而最终学历获得均为外校,包括等等,学缘结构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学科发展优势。总之,以来尤其近几年经过人才的大力引进和针对性外派攻读学位等方式,生物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高学位、高职称、年轻化的教师群体。但是从人数上看我系年人事部门编制为41人,实际在编教师只有27人,缺编34%,教师处于人数极度紧缺状态;而今又有生物技术和园林两个新专业上马,所以师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关系着生物系未来的发展。
2、教师的学术水平
我系教师队伍中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近五年在国内外刊物上近200篇,其中一部分成果被SCI、ISTP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榜刊物收录,华栋教授先后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且其中一项已经转让投入使用,并获得16万元的专利转让费;目前我系教师承担了“863”项目子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另有中华科教基金、教育部专项研究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课题十余项,近五年来支配科研经费百余万元。期间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两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称号,7人进入校五级学术人才梯队,二人成为校学科带头人,二人分别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我系教师还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期间先后主持“世行资助教科农合一新型师资培养研究”,“面向21世纪本科学历初中生物教师培养与实践”等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华栋教授主持的“世行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三等奖、省树勋二等奖,孙存华教授主持的课题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有力地促进和改进了我系的学科建设。
加强高校师资建设浅谈论文
摘要:从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了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师德教育,更新观念,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以及制定保障法规制度等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做了详细的阐述,提倡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与制度建设并举。
关键词:师资建设;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面对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新的理念,多年来教学改革在各高校范围内一直进行着,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法,尽管形式上千差万别,核心内容与中心目标却是惊人的相似,就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创新能力的、能够进行终生自主学习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各高校在教学上进行的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对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以新一代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合适的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这对高等教育中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教师不能再按以前的思想与教学观念来从事教学活动,同样要以新的姿态、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构成来迎接新的挑战。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支撑,也就谈不上高水平和高层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所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基础中的基础。从长远来看,抓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古来有之,但在新形势下,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风云变幻,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新课题,毕竟时代的发展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增添了新的理念与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为高校教师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不应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教师整体素质和学生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素质,所以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基于此,师资队伍建设这项工作要从整体出发,全局统筹,摆正国家、学校和个人关系,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具体措施表现在:
一、重视师德教育是教书育人工作的直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