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7:45: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湿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循证药学依据的湿疹治疗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药学基础上不同药物治疗湿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湿疹患者106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将10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3人。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循证药学基础上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循证药学基础上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23%(5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4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循证药学基础上加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能够有效对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具有更高的疗效。
〔关键词〕循证药学;药物治疗;湿疹湿疹
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湿疹所带来的局部瘙痒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循证药学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因此本院开展临床治疗试验,笔者探究循证药学基础上不同药物治疗湿疹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湿疹的患者106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3人。对照组患者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通过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对照组中有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4.58±2.44)岁。观察组患者则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有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4.36±2.72)岁。患者的性别以及平均年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急慢性湿疹、顽固性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发病机理较复杂。概括起来与下列因素有关。
内因:1、素质遗传2、代谢障碍3、营养异常(以哺乳儿童多见)4、神经官能症之患者。
外因:1、植物性或化学性的刺激。2、由瘙痒病而诱发。3、下肢静脉曲张或瘢痕。
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急性湿疹:斑疹迅速出现,皮肤发红,严重浮肿和强度湿润。在皮肤的表皮上,由于干涸的液体而开成了痂皮。
亚急性湿疹:和急性湿疹大致时同,但表现较为轻微,瘙痒触摸时皮肤呈紧张感。皮肤的皮层被小鳞片遮盖并落屑。
循证药学湿疹治疗效果分析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临床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采取何种药物治疗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循证药学的不同治疗药物用于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此,针对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湿疹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分别给予复方酮康唑软膏、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湿疹患者纳入,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确诊为湿疹;近1个月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药物过敏、心肺功能不全、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组、B组各50例,A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13±18.42)岁;B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4.58±17.59)岁。两组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查阅关于“湿疹”“药物治疗”的文献,统计治疗药物,基于循证药学证据,给予A组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每天早、中、晚各涂抹1次药膏于患处;给予B组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治疗,每天早、晚各涂抹1次药膏于患处。连续治疗1周。1.3观察指标: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临床疗效可划分为治愈(皮损、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皮损面积缩小,皮肤瘙痒症状减轻)、无效(皮损面积未缩小,皮肤瘙痒症状未见减轻)[1],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皮肤瘙痒评分采取4级评分法评估,根据皮肤瘙痒程度对应0~3分,得分越高,皮肤瘙痒越严重[2];皮损评分采取5级评分法评估,即对应0~4分,得分越高,皮损越严重[3];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QOLS)评估,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等4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X2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例、百分比,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均数±标准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80%,B组总有效率为96%,经比较,B组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1:2.2两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在治疗后,B组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A组(P<0.05),见表2: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共出现2例灼热感、1例皮疹;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共出现1例灼热感、1例皮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
【关键词】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淫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清热除湿汤治疗婴儿湿疹分析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所选85例均系我院门诊病例,患儿均为1岁内的婴儿。其中男50例,女35例,年龄<2个月5例,2~3个月28例,3~6个月19例,>6个月33例。病程<1周62例,1周~1个月11例,2~3个月8例,>6个月4例。病变部位发于头面部58例,肢体屈侧12例,泛发全身1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
1.2治疗方法用清热除湿汤为主治疗(本方来源于北京中医院皮肤科)。基本方:龙胆草、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黄芩、六一散。随症加减,便干者加重生地用量,同时也可加熟军;便溏者加茯苓、苍术、白术、生薏米;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渗液多者加茯苓、苦参;痒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皮疹以头面为主者加蝉衣、野菊花,下肢重者加黄柏;血虚者可加当归、鸡血藤。头两煎分2次服,第三煎外洗,每日1剂。同时注意,用牛奶喂养的患儿,自己服用,药量较轻,用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服药,药量同时也要加大,而且也可以随母亲的体质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1.3结果
1.3.1疗程以服药2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1.3.2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消失,无反复;显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无好转。
下肢溃疡临床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下肢溃疡臁疮中药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溃疡中药外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5例下肢溃疡运用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紫草、白芷为主,加减外贴于溃烂处。结果总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其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愈合后虽然收口,但因损伤而常复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现将在工作中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臁疮”2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皮质类固醇制剂的变态反应透析
摘要:近年来不断有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发生过敏的报道,本文就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和临床上容易引起的过敏类型等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制剂;变态反应
近年来,各医院皮肤科对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后发生过敏现象的报道不断增多,人群中患病率为0.3%~4.8%,各报道间差异较大。现针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临床上引起的过敏类型等介绍如下:
1诊断方法
针对皮质类固醇制剂(CS)过敏的诊断方法,大致有三种。
1.1斑贴试验
干细胞移植病患皮肤药物护理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碘伏溶液及洗必泰溶液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皮肤护理效果。方法将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0.05%碘伏溶液而对照组予0.02%洗必泰溶液作移植前药浴及移植期间的皮肤护理。结果观察组皮肤不适及感染发生率为18.18%,对照组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碘伏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皮肤护理效果优于洗必泰。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碘伏皮肤护理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自体移植还是异体移植,在移植前均需接受预处理,即超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使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明显受到抑制,此时极易发生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而皮肤感染是移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2年8月~2006年12月我科对2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分别采用0.05%碘伏溶液及0.02%洗必泰溶液作皮肤护理,并进行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8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5例,其中观察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3~52岁,平均38.6岁;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行异体干细胞移植2例,自体干细胞移植9例。对照组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21~56岁,平均41.2岁;急性白血病8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淋巴瘤1例。行异体干细胞移植2例,自体加异体干细胞移植1例,自体干细胞移植11例。两组患者移植前均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或马利兰/阿糖胞苷(BU/Ara-C)作预处理,男女构成、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透视湿与皮肤病研究
湿本是自然界气候之一,但湿邪则是人类的致病因素之一,湿以重浊粘滞为其特点,故湿邪之为病,证候复杂,缠绵难愈,湿证涉及临床各科,现就湿与皮肤病的关系作如下论述。
1湿邪与发病
湿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体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关于湿邪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明确指出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湿相关,后世医家对湿邪致病的论述亦较多,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阴肿,阴户忽然肿而疼痛,由肝脾伤损湿热下注……,”此病证类似于现代的急性女阴溃疡;又认为痹证是湿邪侵及肌肉经络关节皮肤,经脉痹阻而发为“肌痹”、“皮痹”、“痹证”;认为经脉曲张性小腿溃疡,深脓庖疮是因湿气郁久成毒,湿毒之气下注小腿而发病。笔者认为:凡腹满水肿,肌肤肿胀,糜烂、渗出、水疱、结节等皮损无不与湿相关,只是因人、因时、因部位或因挟热、挟风之不同而皮损出现先后、轻重、多少之不等罢了。例如毛囊炎、疖、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湿疹、某些药疹、脓疱疮、湿性脂溢皮炎、多汗症、酒皶鼻、痤疮等病均因于湿热内蕴,或上蒸于头面,或迫津外泄、或蕴结于肌肤,或挟时邪、外感邪毒而诱发;带状疱疹由肝胆湿热或脾虚湿盛引起;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因于风湿蕴阻、经络阻隔、肌肤失养所致者为多;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大疱性疾病多由湿热交蒸外越肌肤所致;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冻疮多由寒湿凝滞,血瘀阻络所致;小腿溃疡、足癣、女阴溃疡、糜烂性龟头炎多由湿热下注所致;还有湿热下注、外感邪毒而发的接触过敏性皮炎等等。
2湿证与临床
湿证有内湿、外湿之分,有上湿、下湿之别,辨证上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型。
2.1湿热内蕴证见发热或有汗出而热不解,面色潮红,心烦,口干不多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皮疹色红,水肿、水疱、糜烂、渗液或见丘疹、结节、脓疱,自觉痒或痛。临床多见于脓疱疮、单纯疱疹、鹅口疮、剥脱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疖、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足癣、药疹、湿疹等。
马齿苋抗菌临床应用论文
摘要:马齿苋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药食兼用植物,在千百年中国医学的临床应用中证实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并有生物“抗生素”之称的美誉,但其抗菌原理仍不明确,需要我们研究与证实。现对马齿苋在皮肤科、内科、五官科、骨科、妇科、性病科及过敏科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今后更好地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马齿苋抗菌临床应用
马齿苋的抗菌作用早在中国南北朝《名医别录》,唐代《食疗本草》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止痢”功效的记载。对马齿苋的抗菌作用的药理实验证明,马齿苋汁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药性简介】
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酸,寒。归大肠、肝、脾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收缩子宫、抗氧化、延缓衰老和润肤美容、降血脂作用。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瘰疬、便血、痔出血、崩漏下血。
【效验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