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7:02: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石油战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外石油战略分析论文
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1.059亿吨。美国以其庞大的经济总量,长期占据着石油消费量和消费缺口的榜首位置,这也是美国尤其重视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浅析我国石油产业贸易战略
摘要: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战略性干预。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应从经典的局部均衡前提假设转移到1般均衡的视野下进行。所有旨在促进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都应立足于国家经济安全与整体国民福利的提高。选择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应充分考虑到石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其他诸多相关产业的正负面综合影响、政策组合因素,以及中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
;
关键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安全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实施合适的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当代国际贸易形势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的背景下,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演进的自然结果。1般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3个主要内容:战略进口政策、战略出口政策以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1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采取选择性的保护政策,达到从外国企业那里抽取垄断租金,保护本国企业市场或将外国企业逐出本国市场等目的,使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战略出口政策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1国政府通过研究、使用研究开发补贴和出口补贴等手段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的前提假设与传统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不同,更为贴近全球经济运行现实。其前提条件为寡头垄断、市场分割以及规模经济。
1、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
政府的战略性干预
中美石油战略分析论文
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1.059亿吨。美国以其庞大的经济总量,长期占据着石油消费量和消费缺口的榜首位置,这也是美国尤其重视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中美石油战略探究论文
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1.059亿吨。美国以其庞大的经济总量,长期占据着石油消费量和消费缺口的榜首位置,这也是美国尤其重视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我国石油战略思考论文
既要防御型工程更要出击型体系将石油风险释放到国际市场中———对我国石油“走出去”战略设想的思考
从我国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立足点应放在“走出去”上。当前在对我国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应当重点探索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从消极的防御型体系向积极的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的新思路,探索走出国门和立足国外、参与多方面市场竞争、建立多角化战略同盟、规避国际市场风险以及运用多种避险手段等方面的政策与战略。
在海外资源的获取上不能服从超级大国的政治指挥棒
当前,尽管对国民经济未来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石油需求量还有不同预测,但一个可以基本确定的共识是,我国在“十五”及此后一段时期内的新增石油需求几乎将全部依赖于进口。特别是从一个长期过程看,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就很有可能要超过日本(日本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约为2.5亿吨/年)而突破3亿吨/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而1999年全世界石油实际产量才只有33亿吨(含中国)。面对这样一个数量巨大的资源进口预期,仅仅从应对当前国际油价波动的角度探索石油安全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及早在获取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上采取战略性对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参与对海外石油富集地勘探开发权的竞争。
在过去一些年中,尽管我们已在参与海外油田勘探开发及获取“份额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此前我国的石油进口仅是一种“补偿型”、“调剂型”的进口,总体上海外开发的努力仍属尝试性质。当前国际上资源富集的大油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的国际垄断资本手中,世界排位中前20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今后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战略性外移。目前我国海外项目平均每桶原油的发现成本仅为2.41美元,平均操作成本仅为2.1美元。“与其贫中找,不如富中争”。我们要敢于、善于大规模加入到对国外油气前景非常优秀的地域的投资竞争中去。
在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尽管和平仍是主基调,但个别大国操纵世界的企图非常明显。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上,我们不能被动地服从大国的指挥棒,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利益取向,注重和那些石油资源富集的第三世界国家主动建立多元化的战略联盟关系。从目前看,中东地区应当是我们重点出击的地区。其中,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世界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动向是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用各种方式打破个别大国的封锁靠拢伊拉克,其目的就是要在新一轮资源竞争中获取先机。我国的石油战略要走出去,就要选准走出去的目标;而且要赶紧走,坚定不移地走,排除阻力地走。
印度非石油能源战略综述
一、印度的非石油能源战略及其意义
受地质条件限制,印度的石油储量十分有限,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6.6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0.8%;人均占有量只有1.6吨,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2。随着印度经济的起飞,对石油的需求迅速攀升。目前印度日均石油消费量达200多万桶,居世界第6位,70%的石油需求却依靠进口。如果不能发现新的油田,以现在的开采速度3000~3500万吨/年,石油储量只能用到2016年。另据国际能源情报署预计,到2018年,印度的石油需求有可能增长一倍,日耗油将达到400万桶,届时印度对海外石油进口的依赖将高达9o%。能源供应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的瓶颈,印度国内经济开始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严重影响。2OO4—2005财政年度,印度因油价上涨造成的外汇损失就达36亿美元。印度财政部长Chidambaram指出:国际原油价格每上升5美元/桶,将使印度GDP增速放慢0.5%,并导致通货膨胀上升1.5%。这种形势使印度政府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那就是如果不能解决自己的能源供应问题,印度今后的发展将会受到能源供应国的制约。对于一心想做“有声有色大国”的印度来说,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现实。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独立”战略,即摆脱对石油、天然气、焦炭等能源的进口依赖,以资产能源供应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种战略意味着印度可以在任何时候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向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也是印度实现其大国梦的关键步骤。为完成能源独立这一历史使命,印度政府早在20世纪9o年代经济起飞时就制定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政策,鼓励本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其目标是到2030年通过利用煤炭、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等形式的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大大降低对进口油气的依赖,最终实现能源的独立。印度这项战略是有着科学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的,总统卡姆拉和总理辛格2005年在印度独立日和其他公开场合多次提到了这项宏伟的战略。其主要内容是:
1.继续发展煤炭工业印度煤炭储量超过2400亿吨,其中35%以上为探明储量,占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6.8%,储量产量比为227年。丰富的煤炭储量为印度发展煤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在印度当前l2.1万兆瓦的发电装机容量中,煤电所占的比例为56%,是最大的电力生产部门。为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保证煤电单位能够得到价格合适的优质煤炭,2003年印度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煤炭资源部,对全国的煤炭资源和煤田进行监管。为确保今后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印度政府计划在第十个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以每年67%的速度增加煤炭的产量,使煤炭的产量在2011年达到4.45亿吨。同时,继续加大对煤电的投资,并鼓励私人和外国公司投资煤电事业,投资比例可以达到100%,目标是到2030年使煤电的装机容量达到20万兆瓦,使煤电在整个电力供应中的比例维持在5o%左右。为解决煤炭含硫量和含灰量高的难题,政府联合德里大学、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发出了煤炭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并开始在一些电厂投入使用。
2.大力开发小水电印度拥有巨大的经济上可行的水电潜能,在6o%的负荷条件下估计约为8.4o万兆瓦。此外,小型及微型水电工程的潜在装机容量为6782兆瓦。随着印度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大,政府深刻认识到了开发小水电的重要意义,在加大对小水电投资的同时允许私人投资该项目,并在2003年通过《国家电力法案》,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政府还成立专门的非常规能源部,对小水电项目的开发进行规划和监管。以BOT方式或其他适合的管理方式开发大量小型或微型水电工程,简化了中央电力局(CEAs)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等许可证的转让程序,制定合理的水电工程电价,并允许在峰荷期间上调电价,允许开发者向政府提出一些可接受的追加成本的建议,政府将对征地、移民、修复及流域的开发给予支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印度计划在第十和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3.4万兆瓦的水力发电能力,主要是小水电的开发。目标是到2012年使每一个家庭都能用上电,实现电气化并把电费控制在l卢比/千瓦时(约0.2元人民币)以内。
3.加大投资的同时积极研发新燃料核电站印度核电设计和应用技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名列前茅,除个别是当年美国和加拿大援建的外,绝大部分核电站都是印度本国设计和建造的。印度的第一座国产快堆于2005年1O月l8日完成了20年的运行,它极大推进了印度使用钍基燃料反应堆的研发。目前,印度已有l4座核电站和8个重水工厂,核电在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为3%。当前印度正在加快建设8座核电站,其中6座为重水反应堆核电站,2座为轻水反应堆核电站,计划到2008年核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的3000兆瓦增至670o兆瓦,2015年计划增加到4万兆瓦。印度的铀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0.8%,对于印度目前建造的反应堆的容量来说是非常不足的,因此印度目前仍需进口大量铀矿。但印度钍的储量十分惊人,约占世界钍储量的32%。印度核电发展的长期计划已经集中于开发可以使用钍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堆。印度原子弹之父,总统卡姆拉在2005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的讲话中指出了印度钍基反应堆的计划,指出这是印度能源独立的有效保证。
4.保持在风能利用中的领先地位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属于印度洋季风气候,风力资源丰富,潜在风能为4.5万兆瓦,其风能利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印度是继德国、西班牙、美国和丹麦之后世界第五大风力发电国家。印度的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在2005年达到3000兆瓦,风力发电设备的生产已形成规模,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基地,最先进、现代化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力涡轮机正在印度生产和安装。为保持印度在风能利用中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印度政府也对风能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政府通过推广示范为风力发电的技术开发开辟新的思路,使工业界更多地了解风力发电的作用;制定综合指导方针以保障风能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风能创业园为私人投资提供各种优惠服务;通过建立风能技术中心加快风能利用技术的转移。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到2012年,使风能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9OOO兆瓦,在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6%。
我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论文
摘要: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今明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预计今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将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54万亿立方米;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135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10万亿-12万亿立方米。
按2002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和6%。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我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文
摘要: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战略性干预。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应从经典的局部均衡前提假设转移到一般均衡的视野下进行。所有旨在促进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都应立足于国家经济安全与整体国民福利的提高。选择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应充分考虑到石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其他诸多相关产业的正负面综合影响、政策组合因素,以及中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
关键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安全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实施合适的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当代国际贸易形势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的背景下,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演进的自然结果。一般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战略进口政策、战略出口政策以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采取选择性的保护政策,达到从外国企业那里抽取垄断租金,保护本国企业市场或将外国企业逐出本国市场等目的,使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战略出口政策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一国政府通过研究、使用研究开发补贴和出口补贴等手段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的前提假设与传统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不同,更为贴近全球经济运行现实。其前提条件为寡头垄断、市场分割以及规模经济。
一、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
政府的战略性干预
石油产业具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客观条件,其市场结构属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垄断形式以自然资源垄断和规模优势垄断为主,其核心业务领域进入门槛高,只有大型垄断性企业才能生存发展。石油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性产业,从其市场影响力、产业规模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看,很少有其他产业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石油产业有众多纵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群,其发展关乎国家整体安全。
分析新势态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合作战略
摘要:“走出去”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保证国内能源安全和满足社会石油需求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给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提出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上要适时调整目标市场选择和“走出去”形式选择,同时要采取多样化的项目发展战术、不拘一格的项目组织策略,政府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共同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开展海外油气合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国内石油储量、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石油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石油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石油企业只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以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支撑能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石油供求现状严峻
(一)我国石油储量有限,稳产、增产难度较大
国土资源部2008年5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仅有212亿吨。论文百事通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重油、稠油和埋藏深度大于3500米的石油储量占50%以上,勘探开发难度极大。近几年来,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高采油速度的开发中后期,稳产压力大。2000-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在1.6-1.9亿吨之间,未来增幅有限。
石油战略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2014年6月份开始,国际原油价格暴跌近六成。由于自身经济缺乏多样性与过分依赖石油产业,以致海合会国家产业结构扭曲,石油产业被视为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下挫势必影响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针对低国际石油价格背景,对海合会国家石油经济总体战略与当前应对低油价政策进行分析,并通过经济数据的分析阐明低国际石油价格对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油价;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石油资源
一、低国际石油价格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国际市场的石油供求关系是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之一,同时国家石油价格的变动也反映了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1999年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对有着“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需求量逐年增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不足的局面,造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998年末,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仅为9.25美元/桶,随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突破30美元/桶,至2008年7月达到峰值147.27美元/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经济陷入萧条,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了持续性低迷,造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下降。为了应对油价因需求减少而出现的大幅度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达成集体减少石油供应的协议,从而改善了供求关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在2009年2月初跌到33.2美元/桶后触底反弹,在2011年3月份到2014年6月份期间一直维持在100美元/桶的价格上。但2014年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的局面。截至2015年10月26日收盘,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报收43.73美元/桶。这一轮国际油价的暴跌是在大宗商品行情整体低迷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标志着21世纪以来大宗商品牛市行情的彻底结束,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全线进入熊市。面对油价的快速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并没有采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减少石油供应以改变供需关系的政策,而是在2014年11月27日的欧佩克成员国会议上作出了不减产的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非欧佩克国家产油量逐年增长,抢夺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因而欧佩克成员国采取争夺市场份额而非维持高油价的决定。在影响国家石油价格的诸多因素中,供求关系及对未来石油供需的预期是影响油价的决定性因素。从需求基本面上看,国际市场的需求因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放缓与衰退、欧盟国家经济的持续性低迷而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于石油的供应,则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不减产策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具体来说,是因为原油从刚需为主转为需求弹性更大的时期,原油的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进而经过长期的积累导致供给相对过剩。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美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其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在页岩油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在近几年停滞不前,页岩油能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石油能源自给的状况在近两年出现了很大改善,美国商业石油库存不断增加。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测算,2015年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达到935万桶/日,而2016年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950万桶/日。虽然这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却高于2014年的美国石油日产量,并且2016年的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对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充满悲观情绪。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10月19日公布的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9%,这一数据为2009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最慢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进一步调整为6.3%。此外,日本、欧盟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持续低迷,也造成石油需求预计的降低。第二,欧佩克成员国决定不减产政策与非欧佩克国家增加产量的政策。面对国际油价的暴跌,由于担心非欧佩克产油国抢占市场份额,欧佩克组织一直维持不减少石油供应的现状。欧佩克成员国最大产油国沙特石油部长AliAlNaim表示,原油价格可能不会再达到100美元/桶了,同时他还称海合会国家可以承受2—3年的低油价,如果沙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那么沙特将获取银行贷款来维持现有的外汇储备。而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应量则不断增加,其中俄罗斯的石油产量目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同时在伊朗核问题各方达成协议后,伊朗石油的供给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在供求关系方面,国际原油市场的石油供给多于需求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第三,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石油进口国和地区,在近些年纷纷开发新能源,推广低碳节能新技术,以此来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并使得能源利用多元化。2011年3月30日,美国政府了《能源安全未来蓝图》,提出了三大能源战略,即开发与保证美国的能源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与节能的选择、通过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的推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要在2025年前将美国石油进口量减少1/3,通过节能和研发,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并且鼓励美国国内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采。随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研发上作出的努力,新能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美国页岩油气技术取得了突破。2000年,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占当年天然气总产量不足1%,而近十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飙涨了十倍,在2010年其页岩气的产量达到了天然气总产量的1/4。页岩气技术的革命降低了美国对于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的依赖。2007年开始,美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下降,并且预计在2025年美国可以实现石油贸易的顺差。此外,在非洲、拉美、北极地区新能源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油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减少,造成石油价格下跌。
二、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经济战略与低国际
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天然气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距离逐渐被打破。一方面,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与销售;另一方面,鉴于出口导向型资源行业依赖于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海合会国家必须通过采用各种经济干预政策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石油资源,即海合会国家面临着在长期或短期以国家利益还是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选择。因此,拥有世界近46%石油储量的海合会国家必须制定长期总体的石油经济战略和在特殊时期的短期石油政策来加强对其自然资源的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