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5:26: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石油储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石油储备

浅析石油储备与国际关系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应对石油供应紧急情况的国际性政策。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不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建立了政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据估计,2020年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因此,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越来越紧迫。我们就如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问题,访问了美国能源部,听取了能源部石油战略储备办公室官员的介绍。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1973年巴以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一度造成美国石油进口中断,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74年11月,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国际能源机构(简称IEA)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企业商业储备超过政府战略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目前,全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

查看全文

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查看全文

石油储备贸易专业体系比较论文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应对石油供应紧急情况的国际性政策。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不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建立了政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据估计,2020年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因此,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越来越紧迫。我们就如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问题,访问了美国能源部,听取了能源部石油战略储备办公室官员的介绍。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1973年巴以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一度造成美国石油进口中断,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74年11月,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国际能源机构(简称IEA)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企业商业储备超过政府战略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目前,全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

查看全文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石油储备的资金应通过财政支持和利用社会资本两种渠道来筹集。政府储备资金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并广开融资渠道,利用政策性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法定储备的资金以企业为主解决,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商业储备的资金应完全由企业自行解决。同时,还应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商业保险等方式来控制石油储备的成本,防范风险。

关键词:石油储备,资金保障,成本控制



石油储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筹集和成本控制问题始终是各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石油储备制度成熟的国家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其它国家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与成本控制

(一)石油储备的资金筹集方式

查看全文

建立与完善石油储备管理的思索

摘要: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体系

国际能源署(IEA)根据储备主体的不同将石油储备划分为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机构储备三种。政府储备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采购、维护和控制的石油储备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及时解决和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具有其他储备形式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因而也被称为战略储备。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生产商、进口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和石油消费大户承担的石油储备,它由两部分组成:法定储备和商业储备。法定储备是企业为完成法定储备义务而在生产库存基础上增加的储备量,它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商业储备是指企业为应对市场波动而自行建立的储备,也是最常见的储备模式,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机构储备(又称中介组织储备)是由法律规定的公共或民间组织承担的义务石油储备,它实际上是企业义务储备的一种变相模式。储备机构是一个公共法人实体,成员均为法律强制规定有储备义务的企业,由企业共同建立储备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机构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查看全文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查看全文

我国在国际油价影响的角色论文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石油工业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腾飞的重要产业。本文认为,我国要在国际油价方面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必须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争取石油定价的参与权和调控能力。

关键词:国际油价中国因素定价权

国际油价波动中的“中国因素”

自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新一轮上涨,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被称之为第四次石油危机。2008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疯涨猛跌的走势。纽约市场基准原油期货价格在7月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后迅速下挫。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国际油价节节败退。目前在每桶40美元左右徘徊,累计降幅约75%左右。通观新世纪尤其是2003年以来的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石油需求、石油供给、石油库存、美元汇率、投机因素(主要指石油期货)、突发事件与政治事件等诸多影响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大,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2002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5亿吨,2005年净进口石油1.36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7%左右。从绝对数看,中国的能源需求占全球的比重并不高,2003-2007年间,约为全球需求的7.8%,远远低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但是从同期石油新增需求看,与经济增长一样,中美两国在全球石油新增需求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分别占新增需求的32%和13%。从新增石油消费来看,美国、中国和印度占了2003年以来新增石油消费的50%以上。中国石油贸易量不到世界总量的6%,油气进口量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更何况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所以,油价的变化并不是中国需求单方面引起的。

再者,我国还缺乏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我国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到0.1%。目前在世界石油格局和石油定价体系中,美国已控制着60%以上的世界石油资源,并在冷战后牢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一半以上的话语权。而我国虽然石油进口量日益增加,作为一个石油贸易大国,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不能制定大宗石油交易的游戏规则,没有能力将中国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到国际市场,从而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只能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购买石油。

查看全文

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思索

本文作者:吕清正工作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

国家商品储备主要作用是保障关键物资供给,调节市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属于宏观调控法的范畴,吞吐储备商品是调节余缺、稳定价格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制度化比较薄弱,没有重要商品储备的基本立法,中央储备规模小,不足以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地方政府限于财力和其他因素大多还没有形成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和长效机制,探讨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立法现状及实施中的问题

所谓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是指政府为应付突发事件、平抑或稳定某些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建立商品的调节性库存,并通过吞吐库存来平衡市场供求,调控市场价格的制度。中央立法主要是部门规章,以针对具体商品的立法为主,缺乏国家商品储备的基本立法,如《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办法》等,《价格法》第27条只是原则性规定了政府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地方立法以河北省、广州市为代表,制定了《河北省省级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办法》(2007年修订)、《广州市市级重要商品储备实施办法》,在完善储备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然而我国商品储备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很难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1.缺少统一、高效、责权明确的储备管理机构。重要商品储备分散在各部门,各种储备商品主管机构不统一,具体主管、协调机构缺乏实施管理的明确授权,管理权限分散,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牵头组织部门的缺位和不明确,造成部门分割、各自为战,储备工作分割化,市场调节部门化。特别是当涉及多部门的重大市场调控事项时,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备工作的开展和储备效能的发挥。2.财政负担过重。我国商品储备承担了许多政策性目标,比如经济安全、保障民生、保护农产品价格等,没有处理好储备调节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储备扶持国内产业可能延缓产业升级,储备保护农产品价格,又可能因为进口农产品的竞争陷入成本高昂而无效的尴尬境地,储备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我国承担储备任务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老国企”,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效率不高,依赖国家财政补贴。商品储备的运作受到较多行政干预,程序复杂,存在严重时滞,影响了储备商品及时的吞吐和轮换,储备成本和损耗巨大。这些都给财政带来过重负担,影响了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3.储备规模小,种类少,难以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我国处于大量消耗能源的发展时期,许多重要资源严重依赖进口,旺盛的需求大大拉高了国际市场的能源、矿产品价格,短期内难以在低价位完成充足的国家储备。而且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也需要从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甚至严重依赖进口,如大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国内生产、储备不足,难以应对,需进口补足国内需求的巨大缺口,国际市场价格将大幅攀升,使我国处于不利的贸易地位。

二、国外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概况及借鉴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储备,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商品储备法律制度。

查看全文

我国能源安全分析论文

一、我国目前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1—9月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其中50%来自中东,这些石油全部通过海上运输运抵我国,其中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气占2.8%,煤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

(四)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查看全文

能源安全论文

一、我国目前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1—9月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其中50%来自中东,这些石油全部通过海上运输运抵我国,其中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气占2.8%,煤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

(四)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