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3:0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适应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适应能力

医学检验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本研究

以某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总体,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74份,有效问卷262份,有效回收率93.57%。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共有20个项目,整个问卷的Cronbaneha系数为0.706。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采用双向录入、两次校验。录完数据后,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逻辑查错。所有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以大于0分的成绩为合格,以小于0分的成绩为不合格,并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本研究统计分析P值无特殊标注均取双侧值,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262名研究对象中,大一学生105人,占40.1%,大二学生93人,占35.5%,大三学生64人,占24.4%;男性106人,占40.5%,女性156人,占59.5%;独生子女102名,占38.9%,非独生子女160名,占61.1%;来自城市的65名,占24.8%,来自城镇的95名,占36.3%,来自农村的102名,占38.9%。2.2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5.7±12.0,262名研究对象中,合格者184名,描述性统计量为11.3±9.3,不合格者78名,描述性统计量为-7.6±5.4。2.3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106名男性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0±12.0,156名女性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1±12.0,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名大一学生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3±13.9,73名大二学生的得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8±7.4,64名大三学生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8.5±12.7,不同年级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市的65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7.5±11.0,来自城镇的95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3.9±11.0,来自农村的102名学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6.2±13.3,不同生源地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名独生子女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7±12.6,160名非独生子女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4±11.5,不同独生子女情况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不同家庭及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186名父母感情良好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6±12.7,62名父母感情一般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8±8.5,14名父母感情较差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6±8.4;父母感情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名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4±11.2,140名父亲文化程度为中学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0±12.2,31名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0.6±12.3;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5名母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6±11.0,130名母亲文化程度为中学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7±12.4,47名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9±12.3;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1名家庭月收入大于一万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0±10.1,102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一万大于五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9±12.6,119名家庭月收入小于五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1;家庭月收入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不同个人行为习惯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262名研究对象中,43名好友数量大于5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7.8±11.1,105名好友数量大于3个小于5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0±12.1,101名好友数量小于3个大于1个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4.7±11.9,13名好友数量为0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7±14.9;好友数量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名性格外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9.8±12.1,151名性格内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2.6±11.0;性格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4名自我认知良好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4,88名自我认知较差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3±10.9,自我认知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名有未来规划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3.7±11.9,209名无未来规划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2±12.0;未来规划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9名遇到困难选择留存考虑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5.2±11.4,177名选择立刻处理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6.9±12.2,46名选择放弃者的总分描述性统计量为1.2±10.8;困难处理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表示,尽管有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高,但大学生总体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不容乐观。70.2%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合格,29.8%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低,即不合格,总体来说,社会适应水平不高。李悦辉等研究发现,现代大学校园里有52.78%的人能适应或基本适应,30.56%的人在特殊条件下不能适应,16.67%的人很难适应,总体来说,适应性水平不高。苏琪等[3]研究表明,4.71%的人适应良好,20%的人能够基本适应环境,36.47%的人适应水平较差,38.82%的人社会适应水平很差,总体来说,社会适应水平较差。262名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的描述性统计量为5.7±12.0,江巧瑜等[4]对福州市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均分为134.5±28.5分。邱君等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发现,辅导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107.4+6.0,辅导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性统计量为112.0+8.1。宋之帅等的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均值为2.98,标准差为0.405。由于未使用同一量表,故不进行比较。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有:1)测量工具不一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具,各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测量工具也不同,造成测量结果差异较大;2)研究对象不同,有的研究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以体育生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是以检验医学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且各研究对象所处地区也不尽相同。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行为最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社会交往、职业适应和网络使用等方面。各高校应当以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搭建文化艺术平台,要认真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5-6],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学校应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7-8],使其在处理事情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查看全文

农业解决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构建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直接性,使得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强度和范围要超过其他产业与经济活动;因此目前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理论探索、试验总结、技术推广、组织管理以及政策机制等多元化措施,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以适应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减缓乃至消除影响的负面效应。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农业产业的特性,防灾减灾的基本规律与要求等考虑,未来适应能力建设主要应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

一、以推进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为基础

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互联互制关系。气候变化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改变影响和制约经济及农业产业的发展;而经济及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财力支持水平。气候变化制约发展,而不科学的发展又会使气候向着制约发展的方向改变。因此,正确处理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通过经济发展增强实力来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志曾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蒂是发展问题。关注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上,我们应该努力寻求面对现实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通过振兴经济,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及农业发展的关系。在农业发展方面,现代条件下的农业从生产规划、资源投入及利用到产后加工全程,都应充分估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规避风险。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及其产业性质,无论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如何演变,农业都必须无条件地面对;农业增产增效是不容逆转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与天奋斗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可能愈演愈烈的不利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保障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组织保障。早在1990年,我国政府就成立了跨部门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又重组了该协调小组。

查看全文

小议国际贸易的专业适应能力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查看全文

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调研报告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总则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适应能力既属于心理范畴,又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范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第7条要求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德育大纲.中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将在未来走进生产一线,充实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他们素质的高低,适应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

一,中专生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人们议论的声音,可见,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多高.我们发现,跳楼者都为一线员工,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富士康事件只是近些年来类似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只因为这是短时期内发生的相继性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轰动效应,才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自残轻生得个体事件因为影响面小没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媒体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这些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下各阶层的重视和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有企业管理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差这一主观因素也起着根本作用.中专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适应能力的现状究竟怎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式不适应.从初中生转变为中专生,学生会产生一系列不习惯,不适应现象,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初中还是以中考作为主要指挥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考,导致德育退居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仅成为一种口号.老师不遗余力研究试题,精选试题;学生被迫无奈地钻进书山题海,忙忙碌碌.而中专,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的强制.很多学生反倒无所适从,一时间,失落,空虚充斥思想,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

2,管理形式不适应.如果说义务阶段应试教育是主流,那么中专则搞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然而,学生似乎并不买帐,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形成共振.相反,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因不适应而抵触的行为和心理.中专很重视养成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礼仪素养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都无形我素,自以为是,常常与学校的管理发生冲突.

3,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一般的中专学校,生活条件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常常呈现出烦躁,怪癖,乖张,暴戾.于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墙上网,晚寝吵闹等违纪行为屡屡发生,让很多教师无可奈何,常听到一些老师感慨;教育是无能的.不少学生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在校外租房.

查看全文

企业文化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探索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长青的基石,企业文化只有真正融入生产经营,才会给企业发展方向产生直接性的指导价值。同时,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生产企业的核心生产部门负责主要生产作业,并有相当部分为主要生产作业的辅助部门或者辅助工种,辅助专业人员相对于主业来说有一些特殊性,但对企业生产链来说必不可少,他们同属企业的人力资源,植入企业文化对提升辅助专业人员岗位适应能力尤其重要。

一、概述

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两张皮在实际中并不少见,企业文化往往成了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负累。但纵观一流的优秀企业,其企业文化也是一流的,而从企业的生命力反观都会发现,企业文化在该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华为、海底捞、阿里巴巴等。笔者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既接触生产一线,同时也对企业文化管理有一定了解,曾参与了一个大型生产企业辅助生产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经历,让笔者震惊的是该部门以企业文化为基点,有效开展了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辅助专业人员培训,短期内打造了一个优秀的生产团队。本文就以该案例进行了梳理分析。

二、案例情况

某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同道正兴”企业文化,每年开展主题年教育,不断深化以“儒家思想”教育员工做人的态度、以“道家思想”教育员工做事的方法。把建立制度、培育文化、打造团队作为企业目标,号召员工发扬“奉献精神、钉子精神、团队精神”,落实“制度为天、例外管理、分级授权、监督管理”的管理理念,打造“技术为王、科技立厂”的核心竞争力,以“终身学习、永远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指引,明确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方法。公司燃料运行分部共设5个运行班组,每个班组共有6名员工,包括一名控长、主操、副操,3名巡检,该分部为公司生产的辅助专业,负责外围生产作业及设备管控等工作,上班制为五班三倒,8小时工作制。分部人员结构组成有以下几方面劣势:一是燃运人员年龄结构组成不科学,年纪普遍偏大;二是燃运女职工偏多,共有9名,占比为30%;三是燃运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原始学历为本科只有4名,专科学历3名,中专或中技学历21名,最低学历为高中毕业2名;四是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级较差,工程师或技师以上人员只有12名,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具备高压电工资质人员甚少。该分部所管理的生产设备为燃料系统设备,系统复杂、区域广阔,码头线长达1250米,6Kv等级高压设备34台,6Kv等级开关44台,母线4条,变压器12台,转运站7座,主要大型设备包括4台进口堆取料机、3台进口卸船机等。设备投入运行分别已达12年,机械设备普遍受到海边高盐腐蚀影响,逐步进入老化阶段。

三、案例分析及对策

查看全文

优化组织系统增强适应能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内涵;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起出现了大致六种常见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沟通成本加大,容易产生本位主义、传统组织结构模式的不足决定了它们与现代知识经济的不协调、所谓柔性,同适应性一样是指连续性地做出临时性调整、组织结构柔性化产生的根本价值点在于其能从员工、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种需求出发、提高管理者职责能力,削除官僚主义作风,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柔性化管理、利用柔性化组织管理理念,构建“团队”型组织,增强组织群体凝聚力、减少组织纵向层级,由集权向分权过渡、适时转变战略,增强企业运行的柔性化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在组织环境持续变化的今天,决定了一劳永逸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可能成为管理的固定模式,柔性化的组织管理理念日渐成为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基于此,文章从传统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内涵,探讨了企业管理实践中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系统,增强企业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能力。

【论文关键词】传统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柔性化;变革;途径;方法

在当今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究竟以何种形态出现,怎样使组织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动荡的环境,这些在现有的组织结构理论中,仅为企业提供的是一般性的思想、原则和参照性的模式,对解决实际的组织变革问题还远不够。而这正是传统组织结构在不断调整中面临的新挑战,它要求新的组织形式应是一种具有较强弹性、灵活性、适应性、反应力的组织形态。因此,创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的组织系统,不仅成为管理创新、管理科学的任务,而且是企业实施有效管理,发挥组织职能的前提。

一、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起出现了大致六种常见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它们分别是: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这些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以及在这以后的其他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以工业经济为前提,共同体现了工业经济的特有属性,即按照工业经济社会工业生产的要求,组织与完善企业的微观结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种组织结构理论越来越突显出共同的问题:第一,简单化分权,组织中或多或少带有集权主义倾向。这使得组织成员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从而使下级的个人能力和创造性往往无法得到体现和发挥。第二,沟通成本加大,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组织间信息传递缓慢,层次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任务重,这样客观上延长了信息的时效性,易产生“官本位”意识,无形中增加了组织投入。第三,中间层级的职能管理缺乏。常会出现有层级、无职能现象,致使管理的科学、规范性程度较差。第四,企业人文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缺乏组织政策认识上的清理、员工的文化惯性等为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增加了新的困难。

查看全文

建筑学生能力及适应能力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指建筑设计与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技艺在建筑学发展史上通常是主导的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促进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建筑学在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方面和其他工程技术学科相似。但是,建筑物又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在这一点上和其他工程技术学科又不相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建筑方面的人才。1999年的《北京宪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广义建筑学”的观点,就是使建筑学“一致百虑,殊途同归”以下有~些培养建筑学人才这方面的建议:

一、“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

“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相近专业所属学科共同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框架平台、旨在对学生个体强势能力进行极化培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该模式旨在培养具备视野开阔、基础扎实、个体能力强势明显并善于自主学习的本科人才。即,在有限的学制期内,帮助学生较好掌握本学科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及时建立学科内不限于本专业的“泛专业”宽域知识与能力“框架”,并不断自主填充以形成坚实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同时,在此“结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素质、学业兴趣、职业规划等,发现个体潜能、明确个体能力优势目标,在专业群内进行个体“泛专业”能力强势培育的目标分化,并通过在后续时段的课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的极化培育,形成人皆有之、适合个体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强势。“框架+强势”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主扩展和纵深学习、“专业”强势势能的自主积蓄与提升等的充分训练,以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建构起有助于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专业”水平持续提高。

二、兴趣引领、提高能力的原则

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学生、培养学生成才。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有效设问,布置作业,拓展知识,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届,要巧妙布局,给任务、压担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心有疑问,情有所迫,然后或老师讲解,或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对于课文中难度不大的问题在课堂上即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知识拓展与能力训练题,一定要作为课外作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示解决问题的参考途径后,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思考整理、组织归纳,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查看全文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摘要:社会适应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主要的学习领域之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其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使大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后备人才,其未来人生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体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强身健体,使身体得到正常发展,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人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态度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要求个体和环境的融合达到一种协调的状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括适应当代社会、校园生活、从学校顺利走向社会。大学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连结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纽带。在大学的学习上,大学生活的习惯和方式上,都要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其社会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主观适应和客观适应两个方面。

1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人际交往空间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之间的活动,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对各种情感的需求,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体育活动是以群体形式展开的活动,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合作和配合,为锻炼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际平台,有利于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能够丰富人与人间的情感体验,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对于培养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高校的体育课程既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所以其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形式。除了体育课堂教学,在外活动、体育比赛、社会实践课也同样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往平台,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很多人也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主要途径,所以高校要充分挖掘体育锻炼的功能性,使其成为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2体育锻炼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角色体验机会

查看全文

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多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幼儿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岗位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以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调查,以进一步提高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达到最佳幼儿教育效果,促进我国幼儿教育行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影响因素

目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较严重,很多新入职幼儿教师由于无法适应幼教工作而出现工作懈怠、辞职、转行的问题,影响幼儿教育资源的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对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对新入职幼儿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才能使新入职幼儿教师快速适应幼教工作,促进其自身发展。此外,随着商洛市的发展,幼儿教育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新入职幼儿教师数量增多,通过对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商洛市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商洛市幼儿教育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调查

以商洛市近三年新入职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涉及到40名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年龄在20岁到26岁之间。其中,专科学历19名,本科学历21名。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有效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个人性格、学历水平、工作经验、工作负担、职业期望等。在对40名新入职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主要采取集中访谈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16名入职3个月内的幼儿教师进行集中访谈,对其他幼儿教师实施个人访谈[1]。在访谈形式方面,鉴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次访谈采用视频方式进行,并且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以便对相关访谈数据进行整理。

二、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及特点分析

查看全文

体操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性

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向。比如,规矩服从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难度优美的技巧运动及艺术体操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审美创新能力;教学中广泛采用保护帮助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人际交往能力。体操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尤为珍贵。体操教学内容与目的任务决定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性。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形态。

2体操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成因

2.1提供一定人与人的交往空间

当代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社会,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要与他人构建起相应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带给人力量,并且满足人的安全感和自尊等多种的心理需要。体操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保护与帮助,大多数高难、危险动作都是在相互保护与帮助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学习体操后,头脑中形成保护帮助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当他人遇到困难和需要帮助时,他们就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去保护帮助别人,人与人之关的交流也就多了起来,体操教学在培养学生交流、交际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建立社会角色场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