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2:31: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失业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失业险制度道德风险及防治策略
一、道德风险的内涵
道德风险最早是保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投保人投保后,对其保险标的的注意程度会降低,从而增大了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经济学家对这个概念一般化后,主要指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不必为其承担责任的行为。这种情况下,道德风险常常被称为“道德败坏”。它包括事前道德风险(即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前者被称为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后者被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广义的道德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道德风险,还包括由于人责任的有限性等原因导致人心理上的疏忽大意对委托人造成损失的风险行为,即心理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事故中人并不具有不道德或者违法倾向,只是由于心理上的疏忽大意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这些情况下,是由于委托人不能对人的心理、行为准确了解和控制造成,所以也属于道德风险。本文研究的道德风险主要指狭义的道德风险中事后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常常被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对于这种道德风险,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它是一种败德行为,是由于人的不诚实和不正直导致的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另一种认为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使委托人利益受损的情况,并不必然地反映人的道德败坏,它是经纪人最大化自身利益时所产生的一种负面效应。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以上两种情况混杂在一起。
二、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表现形式
1.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的定义。失业保险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最初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家们提出的。他们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行为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工作搜寻理论的出现,为经济学研究失业者的理性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具体来说,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在失业保险制度下,保险方(失业保险机构)和被保险方(参保人、失业者)两方当事人存在着信息强弱不对等关系,保险双方的其中一方失业保险机构不能观测到另外一方参保人的失业的真正原因、失业期间有无求职要求、是否积极努力地寻找工作等情况,因此处于信息的相对劣势方,而参保人在失业后成为受益方,他(或她)对自身失业原因、生活状况、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搜寻努力程度等都有全面的把握,因此被保险人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这样,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便在失业保险领域产生了。
2.失业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在失业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愿失业问题。失业保险道德风险中的自愿失业是指参保人因主观原因而导致失业,其目的在于获得一定数额失业保险金的行为。在失业保险制度中,失业保险机构在认定参保人失业事实时,很难准确把握失业人员是否因主观原因而导致失业的发生。部分参保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主动自愿失业,冒充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虽然失业保险金的数额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失业人员的现实需要,但失业保险金是在参保人不参加任何工作的情况下发放的,因此失业保险金对于自愿失业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监管风险防控分析
[摘要]失业保险基金是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医疗保险等失业保险待遇而设立的专项基金。为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提高经办风险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失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文章基于此针对如何防控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监管风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监管;风险防控
1防控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监管风险的意义
失业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职工在暂时失去工作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而设置的一项专项基金。如何防控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监管风险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失业保险金不是福利,它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保命钱,经办这项业务虽没有金钱利益上的诱惑,但风险却特别高,这就要求人社部门把好失业保险基金安全门,定期对领取失业金人员信息比对核查,对核查发现重新就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死亡等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但仍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违规行为要及时纠正。对社会保险对比查询信息系统定期反馈的疑似违规人员名单信息要及时核实确认,防止冒领、重复领取,以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正常安全运行。
2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监管的风险
(1)账户设置和管理存在不规范。未按规定单独设立“失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户”。存在有的县区未单独设立失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而是与其他社保资金统一存放在县财政专项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社保股分账核算。(2)部分收入未按规定及时转入财政失业保险基金专户。每月月末未及时将支出户的利息收入、转移收入、退还的失业金、医疗保险费等收入转入财政专户,而是继续存放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户,没有做到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户每月余额归零。(3)部分支出存在违规支付,发放形式不规范,审批制度执行不严格。有的医疗保险费支出采用银行卡税务刷卡支付,而不是直接通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户直接划入国库;失业保险待遇核定没有做到和就业网数据共享进行数据排查比对,也没有跨险种数据排查比对,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核查机制,导致不该享受待遇人员享受了待遇,造成基金流失;失业保险待遇支付没有做到网上经办、审核、复核、审批、支付流程控制;失业保险待遇支付没有取消人工报盘,实现社保系统与银行直接对接,堵塞风险漏洞。(4)存在手工办理待遇支付情况,没有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做到从业务到财务再到银行整个财务收付过程进行关联,实现缴费有系统记录,待遇有系统生成,信息系统对业务运行中异常数据实现实时监控等。(5)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虽然实现电脑记账,但会计凭证制单、审核、记账均为同一人;与财政、税务部门对账不及时,通过财政、税务直接退费的没有及时冲减基金收入,影响报表的准确性,不符合会计制度规范化建设。
知识失业与教育投资风险及防范
失业与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知识失业现象是最近几年伴随着高考扩招才凸显出来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知识失业都成为我国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一旦毕业即遭遇到知识失业的寒流,知识失业的大规模存在意味着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增大。本文试图将知识失业的成因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风险结合起来,并对如何规避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提出一些建议。
一、知识失业的成因
知识失业是指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劳动人口的劳动边际成本大于边际劳动力的现象,也就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和合理的配置,知识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知识劳动者较普通劳动者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主要是知识劳动者接受了高等教育及专业培训。所以,知识失业的主体主要是指接受过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目前,学术界所研究的知识失业现象事实上可以视同为大学生失业现象。知识失业与其他形式失业的原因不同,一般都具有较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政府的职责缺位等都有可能会造成知识失业现象的发生。
(一)知识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失衡
1.知识劳动力的总量供需失衡从总量上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导致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力的供给量最丰富的时期,当下,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总量是8亿,在现有经济结构和假设GDP年均10%的增长率下,我国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1000万个,而每年急需就业的人数超过2400万人,其中知识劳动力占四分之一强,而事实上,这1000万的就业岗位中适合大学生的更少。所以,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其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而在这样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从扩招以来一直以高于GDP增长率近一倍的速度在高速增长,总供给在不断增长,而总需求却增长缓慢,无疑会造成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和积压,知识失业的结果在所难免。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对称同样导致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结构性失衡。从现实情况看,为了应对招生竞争,许多高校热衷于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这是需求带动供给增加的市场竞争中的必然反应,但在决策中,往往会因为信息交流和传递的不充分产生资源合理配置的风险以及扭曲。因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这个周期内,经济发展充满变数,信息传递需要时间,根据传递的信息进行专业调整更需要时间,而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又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所以,教育供给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这必然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比其他产业强很多。据统计,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2001年以来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7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不仅制约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也限制了对知识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落后、地区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等特点,可以说,落后的产业结构无力为高考扩招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猛然升级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也是知识失业存在的原因之一。
社保部门失业险待遇科工作计划
年,失业保险待遇科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真抓实干,积极进取,围绕失业保险的工作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握政策,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科室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社会减震器的作用,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但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隐性就业问题,始终不能根本解决。
虽然隐性就业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增加了“失业人员”的收入和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它模糊了就业和失业的界限,干扰了就业秩序,给政府的宏观政策带来了偏差,避开了有效监管,不利于隐性就业者自身合法劳动权益的保障,埋下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加大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压力,也不利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解决隐性就业的思路:
一、建立职业培训体系
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培训和开发项目改进员工能力水平和业绩的一种有代表性、连续性的工作。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是对既有人力资源的挽救和水平的提升。提高失业者从事原工作或新工作的技能,增强他们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以便为其重新择业、就业奠定基础,对于消除结构性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就业服务网络
建立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是劳动市场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设立专门机构,通过普查、登记的办法,掌握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如人数、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特长、就业愿望和经济条件等,同时还从预测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结构及其变动情况,并指导失业人员适应这种变化,转变择业观念和方向,学习新的技能,以使劳动力的供给,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尽快地实现再就业。
失业保险内控制度建设问题及建议
[摘要]失业保险起着稳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巴林右旗失业保险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实际工作,本文探讨了失业保险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失业保险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看一些意见建议,为完善失业保险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以期推动失业保险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关键词]失业保险;内控制度;风险评估;保障;监督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国务院日前在“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对就业要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切实做好失业保障工作。对失业保险而言,需要更好地发挥其保生活、防失业、稳就业作用。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提高失业保险在面对新挑战时的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强化面对新任务时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水平,把准工作方向,为更好地为失业保险保民生、稳就业作用保驾护航。
二、加强失业保险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约束行为,无控则乱
产业升级与社会保障制度
一、产业升级导致的社会风险
任何社会结构的变动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险,产业升级是改变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系统性变动,是用先进技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风险。产业升级必然要引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其风险则是造成失业。从理论上说,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对劳动力资源产生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会代替一部分劳动力;同时产业升级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扩散效应,形成区域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从而扩大就业。产业体系对劳动力的挤出到再吸收会有一个时间差,这个产业交替期间劳动力流动频繁,就业风险就在这个期间产生。此外,城市工业扩张和较高的工资水平会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加大城市的就业压力。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会进一步加剧,不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会在较长时间后才能得到改观。
2、失地农民的风险。产业升级会促使农村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扩张,造成大量耕地被圈占、征用,从而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去土地的农民便成为一个特殊的“无产阶级”,比城市工人更加缺乏保障,是社会上生存风险最大的阶层。其生存风险主要表现在:(1)缺乏进入其他产业的基本技能,只能从事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但失地农民普遍年纪偏大,这也使得他们成为特殊的失业群体;(2)耕地占用的补偿标准较低且给付方式不合理,难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目前农村土地占用补偿与城市有很大差距,补偿标准过低;还存在县、乡、村层层克扣的现象,财政较困难的地方更是将属于农民的耕地补偿款作为政府经费;征地补偿款一次给付,而没有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失地农民的家庭在预期的生命周期内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产业升级导致失地农民增多的情况下,这一人群流入城市将对城市产生较大影响。
二、社会保障体系防风险能力的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的防风险机制,发达国家均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不能有效化解产业升级造成的风险。这表现在:保障模式与社会风险结构不一致,保障的覆盖面狭窄;总体保障水平较低且配置不合理,对真正具有较大生存风险的家庭补偿较低,对正规就业且收入稳定的人群保障标准却相对较高,产生了再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社会保障体制脆弱,管理效率低,缺乏立法保障,没有真正形成机制,动态地适应社会风险结构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防风险能力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西方失业保险理论启示论文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失业保险制度受到西方经济界的极大关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应运而生。毋庸置疑,失业保险发挥着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帮助其再就业的作用;然而,不少观点却认为失业保险会扭曲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可能引发更多的失业现象。因此,系统总结和梳理经济学家们有关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福利三个方面影响的经典文献,有助于我们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将失业保险金与失业之前的工资收入联系起来,成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率,以保障不同层次失业者的生活需求;同时政府应当根据企业的解雇经历和潜在的失业风险,制定有个体等级差别的费率制度。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劳动供给;劳动需求;福利
一、引言
自法国1905年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失业保险制度以来,失业保险制度在西方国家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和功能强大的体系。然而,失业保险制度受到经济学理论上的青睐和重视却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众多经济学家惊奇地发现:只占据国民经济极小份额的失业保险,①会直接作用于经济中的每一个微观个体;它的每一项内容②变化都会直接改变人们的行为决策,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大量细致的理论研究围绕着失业保险制度展开。研究的领域涉及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也逐渐从建立理论模型转向更多的实证计量分析。具体而言,研究工作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1)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研究,这是吸引众多经济学家目光的起始点;它引发了对失业保险制度的全面讨论。(2)失业保险制度对企业劳动需求影响的研究。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税,探讨失业保险税收政策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也是重要内容之一。(3)失业保险制度对福利影响的研究。失业保险究竟如何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增进个人和社会福利的作用值得仔细思考。本文拟按照这三个方面,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并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作出评述,同时也指出了这些理论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非常有益的。
二、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研究
失业保险制度创新发展简析
摘要:我国政府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使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0%—4。3%的较低水平,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但是,在推动和保持城镇就业率的同时,要充分估计到失业率会随着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等情况的变化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一形势,应进一步加强失业监控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防范可能由于失业带来的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
关键词: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压力不断扩大。期间,共新增劳动力5000万人。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资本深化现象,正迫使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减少用工。
近几年,我国政府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使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0%—4。3%的较低水平,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但是,在推动和保持城镇就业率的同时,要充分估计到失业率会随着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等情况的变化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这一形势,应进一步加强失业监控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防范可能由于失业带来的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
西方失业保险理论论文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失业保险制度受到西方经济界的极大关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应运而生。毋庸置疑,失业保险发挥着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帮助其再就业的作用;然而,不少观点却认为失业保险会扭曲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可能引发更多的失业现象。因此,系统总结和梳理经济学家们有关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福利三个方面影响的经典文献,有助于我们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将失业保险金与失业之前的工资收入联系起来,成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率,以保障不同层次失业者的生活需求;同时政府应当根据企业的解雇经历和潜在的失业风险,制定有个体等级差别的费率制度。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劳动供给;劳动需求;福利
一、引言
自法国1905年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失业保险制度以来,失业保险制度在西方国家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和功能强大的体系。然而,失业保险制度受到经济学理论上的青睐和重视却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众多经济学家惊奇地发现:只占据国民经济极小份额的失业保险,①会直接作用于经济中的每一个微观个体;它的每一项内容②变化都会直接改变人们的行为决策,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大量细致的理论研究围绕着失业保险制度展开。研究的领域涉及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也逐渐从建立理论模型转向更多的实证计量分析。具体而言,研究工作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1)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研究,这是吸引众多经济学家目光的起始点;它引发了对失业保险制度的全面讨论。(2)失业保险制度对企业劳动需求影响的研究。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税,探讨失业保险税收政策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也是重要内容之一。(3)失业保险制度对福利影响的研究。失业保险究竟如何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增进个人和社会福利的作用值得仔细思考。本文拟按照这三个方面,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并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作出评述,同时也指出了这些理论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非常有益的。
二、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的研究
产业升级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产业升级是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风险,这些风险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成本,也是和谐发展道路上的不和谐因素。如何化解产业升级的风险,将发展的成本降到最低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未来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风险结构的变化,指出目前社会保障制度防风险机制的不足,并就此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探索实现产业升级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产业升级,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结构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演进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我国处在经济起飞阶段,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产业结构亟需升级。从产业结构高度化角度来讲,我国应继续推进工业化、市场化战略,缩小农业及农业人口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推进中心工业城市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度。这种结构性变动会带来就业、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风险,如何减少产业升级的负效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化解其中的风险。
一、产业升级导致的社会风险
任何社会结构的变动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险,产业升级是改变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系统性变动,是用先进技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风险。产业升级必然要引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其风险则是造成失业。从理论上说,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对劳动力资源产生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会代替一部分劳动力;同时产业升级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扩散效应,形成区域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从而扩大就业。产业体系对劳动力的挤出到再吸收会有一个时间差,这个产业交替期间劳动力流动频繁,就业风险就在这个期间产生。此外,城市工业扩张和较高的工资水平会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加大城市的就业压力。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会进一步加剧,不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会在较长时间后才能得到改观。
精品范文
10失业保险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