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2:02: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事业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事业发展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时期,自治区档案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在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区现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07个,比“九五”末增长5.9%;各级各类档案馆138个,比“九五”末增长11.3%;各级档案局(馆)专职人员1387人,比“九五”末增长8.2%;各级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66998平方米,比“九五”末增长5.2%;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4139473卷(册、件),比“九五”末增长80%;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16.8万人次,提供档案资料79万卷(册、件)次。

档案事业宏观管理不断加强。14个地、州、市和92个县、市、区建立了档案事业行政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对象的重点化,促进了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档案法制建设继续推进。**年3月22日,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部分条款的修改。建立完善了档案工作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档案执法检查,认真纠正档案违法行为,查处档案违法案件,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日益巩固。围绕“抓住主体(档案馆),发展两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稳步推进。47个地(州、市)、县(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目标管理达到自治区级标准,近1000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标准。档案工作发展深入到农村、社区,延伸到民营企业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全区乡镇建档率达到90%以上,村级建档率达到47%。

档案科研、教育、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内外环境及墓内文书质量研究》和《新时期新疆宗教档案管理研究》两个课题被国家档案局立项,一批围绕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保护、档案业务建设与发展等档案课题研究获得自治区奖励,档案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档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成效显著,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档案宣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编辑出版档案刊物、简报60余种,近四年仅在《中国档案报》上刊登有关全区档案工作的稿件就达386篇。

查看全文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自治区老龄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13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新政发〔**〕53号),结合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间,自治区老龄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初步健全。农村建立了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老年人的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纳入了城乡三级医疗保健网络,老年人均寿命逐步延长。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统筹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三无”老人得到“五保”供养,“三老”人员各项待遇得到落实,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良好,覆盖面逐步扩大。各地为百岁老人每月发放50-300元的生活补助和保健费。城乡老年人在生活、医疗方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全区现有各类老年大学(学校)571所,开设专业30多种,在校学员4.6万人,历年毕业学员12万多人,老年教育呈现出向基层扩展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创造了条件。社会各界积极引导老年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全区各级各类老年文体活动组织1857个,老年活动中心(室)5705处,各地和社会各界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投入资金2.4亿元,建成600多个老年服务项目,“星光老年之家”遍布社区乡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加注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风尚得到巩固和加强。自治区制定了《优待老年人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24号令),老年人普遍受到优待,地州、县市老龄工作机构基本理顺,老龄工作有效开展,为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对未来五年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自治区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对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不够,老龄问题和老龄工作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经费的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老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老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需要在**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二、**时期自治区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

查看全文

消防事业发展计划

消防事业是公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反映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完整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为确保*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营造安全稳定的消防环境,为打造“平安*”奠定坚实的消防安全基础,为实现*区消防事业在“*”期间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意见》以及《*市“*”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消防事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五”消防事业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区消防事业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技术装备、消防科技和消防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方面:立项公安消防站2个,预计使全区公安消防站数量增至5个,提高了公安消防队抢险救援处置能力,预警和接处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解决重大火灾隐患方面:*区在“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下,充分调动各方面资金,撤消全市挂账重大火灾隐患1件。

“十五”期间,*区城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十五”期间尚有一部分消防规划项目没有完成。主要是消防站建设进度迟缓、消防水源综合利用不够、消防基础建设已经明显滞后经济发展,应急通信指挥水平相对较低、消防训练基地建设缺项、公安现役消防力量严重不足、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化,全区抗御火灾的能力亟待加强。

查看全文

残疾人事业发展意见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增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认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形势。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残疾人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残疾人事业重视不够,一些人扶残助残意识不强,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认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三)明确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

查看全文

区政办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老龄事业基本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街道、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区“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企业养老保险、农工商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老年居民生活补助“四保一补”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调整机制,目前月养老金最高标准620元,最低410元,保障水平全省领先,参保人数达6.2万多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8%,筹资标准由2005年的80元提高到270元,门诊大病病种由20种扩大到26种,住院报销比例5年间提高了30个百分点,最高报销额达9.54万元,位居全省首位,在全市率先实现定点医院新农合“直补”,老年人“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免费查体,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百岁老人免费上门查体。贫困老年人救助力度加大,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35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每人每年2100元,全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78%,供养标准8200元,居全市前列。

2.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1家,养老服务床位1024张(其中公办敬老院4处,床位142张,民办养老机构7处,床位882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0张。五年来,共投入500余万元对各街道中心敬老院进行改扩建,目前王哥庄街道敬老院达省一级标准,其他三个街道敬老院均达到省二级标准。年,区政府投资32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床位300余张的高档次、综合性区级养老福利服务中心。

查看全文

气象事业发展工作意见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查看全文

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工作体会

近两年我市气象事业进入高投入、大手笔、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年更是我市气象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突破期。在这一重要时期市局在沂南县召开理论读书班,目的就是落实局长“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的总体要求,探讨制约我市气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会上局长作了重要报告,朱局长的报告紧紧围绕局长“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的主题,全面贯彻了“需求牵引”的现代气象理念,立足市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定位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高度凝练出‘一个率先、六大工程’的发展思路。听来深受鼓舞、催人奋进,对我市气象事业的美好未来心中充满无限憧憬。

7月全局深入开展“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大讨论活动,本次讨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这个主题和“一个率先、六项工程”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率先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气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讨论,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气象事业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作领域逐步拓宽,观测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效益显著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日趋扩大。但是,面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需求,仍有许多方面不能满足需要。今年我市陆续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战略、四个板块”,打造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全国革命老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对我市气象事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使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气象服务能力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更多地总结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并更为广泛地借助于各种先进技术。这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二是基层气象工作领域还需加快拓展;三是气象观测的集约化和自动化水平还需稳步提高;四是预报、预警服务技术和内容还需继续创新和完善;五是人才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还需优化和提高;六是台站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改善;七是基层台站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因此,加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业务科技水平和总体竞争力刻不容缓。

查看全文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人口老龄化快速、持续发展,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老龄问题突出等特点。到2010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696万人,占总人口的1663%,5年净增1832万人,年均增长3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611%,5年净增521万人,年均增长605%。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611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816%,女性6581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184%;农村8351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578%。

(二)“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截至“十一五”末,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7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1561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含地方新农保)参保人员1321万人,有371万老年人已领取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即征即保,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50元、每人每年1800元,符合条件的3825名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3600元、1920元,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集中供养率80%。有35555人每人每月领取60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324万人,原无医保的5万余名城镇户籍老年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最低150元,参合率999%,住院补偿率达到602%。

查看全文

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1〕19号)、《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全国老龄委发〔2006〕7号),结合我省老龄事业实际制订《四川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背景

“十五”期间,我省全面贯彻实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及《四川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省各级老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老龄事业投入机制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和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一步落实。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将更加显著。未富先老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特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例逐年上升,养老保障所需费用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仍在增加,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社会照料压力越来越大。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达112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87%,其中农村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75%以上。预计到2010年老年人总数将达到1300万,约占届时全省总人口的14.6%。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思想,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关系,认真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逐步建立健全老龄法规,继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努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老龄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创造代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市政办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省新医改方案和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继承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重点建设3-5所中医“名院”和20-30个中医“名科”;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加快推广10-20种“名药”;打造1-2家中药制造“名厂”和2-3处中药经营“名店”;规划设置30-50处中医“名所”;建成10处左右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争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逐步建立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