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1:5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事业单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第五条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单位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招聘限制
今后,晋冀鲁豫13城市的事业单位在面向社会招聘人员时,凡是符合条件的人员在13个市范围内都可以报考,逐步取消户籍、地域的限制。
昨日,从省政府获悉,晋冀鲁豫13市人事人才工作研讨会在安阳召开,与会代表就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13个城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区域总面积97843平方公里,总人口5683万。这13个市共处中原经济区。
今后13个市人事部门将积极收集整理本市人才招聘信息、薪酬信息、政策信息等,向其他市定期通报,在各自人才市场及相关媒体网站。同时,13个市的人才市场在区域内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异地委托招聘、推荐服务和人事等,实现“一地接单、合作联动”的服务机制。13个市人事部门还将定期举办跨省市人才交流和技术项目洽谈活动。
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综述
摘要: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探讨了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措施,如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办法;完善相关职能机构,提高管理效率,以为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岗位设置;农业事业单位;安徽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8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08〕17号),要求在全省事业单位正式实施人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这次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现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就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
为了确保安徽省农科院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前期对全院800多位在职人员和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有在册人员9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4人,占总人数的61%。与国家要求的“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相比,该院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比例偏低,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偏高。此外,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1.24∶1.25∶1,与国家的控制目标3∶4∶3也不符。对于人员结构与岗位设置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经多方面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力争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妥善措施,确保该院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一是根据编制数确定岗位数量。农业科研院所原定的人员编制,是根据其职能和当初的实际情况由编制部门核定的,该编制体现了职能需求和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岗位设置理当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基础上实施,以确保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的一致性。另外,从安徽省农科院目前实际情况看,依据原定编制职数为基础计算各类岗位职数总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类岗位内实际人员状况与等级比例严重不符的矛盾。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论文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财政部于1997年5月和7月分别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将财政部原制定的自198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与这次新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作一比较,可以归纳出事业单位会计在以下10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刍议
摘 要:在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不断加强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日常会计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多种问题亟待解决,只有不断地加强会计监督,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本文明确了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监督; 对策
一、引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并且我国事业单位一般不从事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其正常运转,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相应领域的服务。但总体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落后,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财政部通过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来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在各个管理层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意义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也逐步形成了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会计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使用不当,甚至造成浪费的现象令人堪忧,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提高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1.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制度浮于表面而未落到实处,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强化会计监督,对于全面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有着较大的意义,从而能较好地避免失职、舞弊问题的发生,有助于推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处理好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必然要求。当前,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责任。可见,做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是保证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和保护国有资产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确保事业单位管理范围内单位、个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条件。3.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的法定义务。《会计法》有条款明文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日趋复杂,职能范围不断变化,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现阶段,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全面提升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是每个事业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事业单位会计地位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体系一直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会计体系,一是预算会计体系。预算会计体系中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这是预算会计法规建设上的一个突破。但是,在此情况下,有些同志就产生了事业单位是否还属于预算会计范畴的疑问,有的同志还认为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可以纳入企业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系。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问题,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目标和原则,也关系到其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我们认为有进一步加以明确的必要。
一、会计的两大分支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着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古到今,从我国到外国,会计历来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农、工、交、商、金融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处于经济基础领域,这些部门中的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社会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创造价值,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企业会计,即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财政、行政、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和非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企业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是否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营利性。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以后,要求得到回报,企业终止时,投资者要收回原来投入的资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获得盈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会计要以营利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权益而展开。行政和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这些单位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单位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特征,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非企业会计)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开宗明义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这一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建立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其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
事业单位改革交流材料
一、顺应大势,认清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事业单位多有诟病。为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各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认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改善公共服务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从生存型社会转向了发展型社会,从私人产品短缺型社会转向了公共产品短缺型社会,需求结构实现了战略性升级。目前,对于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的问题,社会反响比较强烈。一些事业单位利用行政机关赋予的职权,只收费不服务,只罚款不纠偏,出现“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权力异化现象。燃油税改革前反映突出的交通部门乱收乱罚,以偿还建设贷款为由无止境地收费,超载车辆接受罚款就放行。有的事业单位偏离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医院开大处方,学校乱摊派,殡葬部门乱收费,群众反映“生不起崽、住不起院、读不起书、死不起人”。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必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通过改革体制来改善公共服务。
2、提升队伍素质的需要。多年来,有些事业单位成为了行政机构和企业人员分流的蓄水池,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低,即使在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的事业单位,由于机制不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一部分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流向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和民办机构,导致基层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人才断层、服务断档。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全新的用人机制。
3、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实际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或者政事不分,事业资金被行政机构截留和挪占,影响事业发展;或者没有发展意识,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款消费或乱发乱补,搞短期行为。再有就是现行这种管理体制和机制也阻碍了社会资金投入事业发展。应该说,社会上有大量的营利性资本和非营利性资本可以投入到事业发展中来,只要通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起有效的事业发展机制,就一定会催生出事业单位不断做大做强的激情和原动力。
二、明确方向,把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艰巨性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探索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岗位也取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会计监督职能更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会计监督职能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明确各个环节的有效落实,避免出现意外的问题发生,但很多事业单位中会计监督职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否则可能会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文章结合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研究经验,着重讨论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
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职能需要对单位里的一切财政支出和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包括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每一笔的支出费用都能合理地应用,保证按照正常的预算进行,确保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执行,杜绝问题漏洞的出现,并尽可能地督促经费支出的降低。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的支出,都需要有会计监督的存在,会计监督职能应当遍布在经费开支的各个方面,对每一项的开支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核计。
1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所出现的问题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包含了审查、分析、计算和记录多重工程项目,是对事业单位中的预算执行与经费使用等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监督任务。要强化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职权,促使人们可以遵纪守法地进行工作,努力地建立党风的廉政建设,利用会计的监督职权,来对有关经济犯罪有效地预防,并能通过有效的经费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在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发挥不足、监督力等不良的现象频发。1.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行使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会计基础工作不顺利、不规范,将会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失去物质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是经济管理的必要基础,相关的地方财政部门需要对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基础工作有着更大的重视,要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如今很多的事业单位中对会计的基础工作不够重视,很多的会计人员会存在违纪违规、专业素质不足等现象,使得如今的事业单位需要对会计工作进行更完善的规范。很多的单位会存在对账、结账不及时,或者会计报表的数据不充分,会计资料档案管理混乱等现象。1.2财经纪律不严格。很多的事业单位存在着把收取经费的分支部门进行转移或者另设新部门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超支或者浪费滥用的现象,甚至出现故意规避会计监督从而实现以权谋私的违法行为。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还普遍存在违规私自发放奖金的行为,甚至将公款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挪用。一部分的事业单位会把本单位的赞助费、政府补贴收入进行违规的乱用、私自占有。这些问题导致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职能普遍缺失,让政府相关部门的信誉度降低,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1.3会计监督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了奖惩、监督实施、职业道德评估等方面,如今的事业单位会存在监督机制缺失或者不完善的现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系统的方法制度。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努力地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但却很难进行落实贯彻,个别的单位领导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不足,也使得政府财务工作效率降低。
2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策略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为了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规定适用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本制度;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已经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按有关企业会计制度执行。
三、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四、事业单位应按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用的科目可以不用。本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各单位不得打乱重编。
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记至角、分。
六、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的管理,按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有关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及会计核算事宜,按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办理。
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思考
一、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一方面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全面关注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作用。事业单位需要增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样的话,有利于事业单位档案资料的永久性保存、有利于事业单位有效地管理档案信息、有利于提升档案的职能。(一)有利于事业单位档案资料的永久性保存。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因为纸质档案非常容易受到季节以及天气的影响,如果存放档案的环境稍微潮湿的话,就会使纸质档案出现发霉的现象,这样无法对纸质档案进行长久性的保存与管理,甚至可能会导致丢失重要的信息,并且查询信息时既费时又费力。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够将档案进行备份,并且储存于电子磁盘中,这在极大的程度上节省了档案储存的空间,并且不会因为季节或者是天气的原因发生档案信息丢失的情况,能够保证档案资料信息的完整性,从而达到事业单位档案资料的永久性保存。(二)有利于事业单位有效地管理档案信息。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纸质档案信息资料众多,档案管理的工作非常繁杂,并且进行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较为繁杂。事业单位在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之后,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的字或者是词语,便能够快速查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信息,程序简单明了,还不会对其他的档案资料产生影响,在极大的程度上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管理。(三)有利于提升档案的职能。事业单位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后,将纸质的以及传统的人工录入形式转变为信息化平台的电子录入形式,使得档案的职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之前的传统档案保存以及使用转变为了现在档案信息资料收集、管理以及储存等,从而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与规划、对档案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等。但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充分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高匹配性、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更新速度比较慢、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安全性、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需要提升。(一)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高匹配性。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实行办公无纸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都已经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操作,这样的操作,能够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资源,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资料查看、调取以及使用的效率。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资源的共享率,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但是,现阶段的信息化平台以及相关的软件不能够兼容所有的文件,所以不能够保障工作的效率性以及简单方便性。事业单位在使用局域网管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阅读文件的权限,电子文件能够存储于相应的资料库中,方便查取,但是也会出现因管理失误造成电子文件丢失的现象,或者是无法实现电子文件的共享状态。(二)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更新速度比较慢。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其实已经开始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匮乏,导致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更新速度比较慢,使得部分档案信息资料不能够及时得到更新,从而对事业单位档案信息资料管理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三)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安全性。现阶段,在对事业单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旦使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无法对档案信息资料的安全性进行相应的保障,事业单位中的一些资料信息关系到国家机密,但是,进行鉴别以及区分管理意识匮乏,虽然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使用单位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泄露档案等。这样的档案信息化平台关于机密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匮乏,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审查以及共享方面的保密性管理匮乏,甚至有一些机密资料的使用是在外网的网络环境中或者是普通的计算机中,这就容易造成黑客入侵,导致资料泄露与损坏。(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需要提升。档案信息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发展建设工作中,档案信息管理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在极大的程度上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情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提升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与态度。但是,现阶段的事业单位中,往往重视办公室的业务工作,常常忽略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所以,有效地增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至关重要。
三、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事业单位应该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不断地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密性,注重信息化建设设施与技术的投入以及配备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协调档案管理人员和平台技术人员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一)事业单位应该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事业单位建设档案信息化的标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了档案的收集、整理、统计以及服务等标准,只有在固定标准的要求下,才能够有效地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从而保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档案是准确的以及真实的。如果这些标准不存在的话,就没有办法建立档案数据库中的档案信息。事业单位应该把档案管理信息化与传统的档案信息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结合。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依然使用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办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事业单位的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只有先把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相互结合,才能够使事业单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关于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事业单位可以在内部展开提高职工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活动,让职工形成互帮互助的小组,让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全面掌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法,并且把档案管理信息化和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结合,从而不断地向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变。(二)事业单位应该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密性。事业单位不断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是为了通过对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在档案信息实际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档案管理平台信息化的建设,增强其保密的性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保密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重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一方面,要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保密性能建设,只能够在事业单位的内网中可以进行登录,并且在档案信息查询方面设置档案信息管理负责人员的指纹,只有档案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够进行档案的查询。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使其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最终从这两个方面有效地增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保密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才可以在根本上防止档案信息的泄露。(三)事业单位需要注重信息化建设设施与技术的投入以及安排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有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的支持,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开发功能以及设置权限方面充分依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展开,有效地提升相关软件的兼容性能,增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安全管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置权限是为了保证机密的资料在外网中是不能操作的,必须在内网的保护中才能够查看。事业单位在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应该依托专业的信息化企业,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搭建以及完善,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安全以及方便有效性。在建设平台时,应该做好测试工作,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中的需求加以修改,最终保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四)事业单位应该协调档案管理人员和平台技术人员的关系。事业单位应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和平台技术人员关系的协调,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办法有效的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依托网络技术,所以网络技术人员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人员还要维护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进而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网络技术人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主要是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统一的安排以及管理,并且网络技术人员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被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档案信息资料的录入与更新得以保障,从而提升事业单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五)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事业单位需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符合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可以将档案信息化管理当作考核的指标,从而在一定的限度上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事业单位在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后,可以有效地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