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障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6 01:45: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失业保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失业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失业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既有支持经济效率的意义,又有浪费资源、损失国民收入的弊端。如何使失业的这种双重效应最终体现为对经济运行的积极意义,关键的因素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然而,我国现实的失业保障制度呈现严重失衡。
一、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种称为“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不仅保证单位雇员终身就业,而且还提供了包括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和儿童福利等所有的保障。然而,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立并要求不断完善,因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再继续推行“单位福利社会主义”已力不从心,因而过去的充分就业被一种转型期的失业增长所代替。在这样的背景下,失业现实很自然地提出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
1.国有企业改革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搞活国有企业一直被作为改革的核心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国有企业的改革仍步履维艰。其中,一个最大的障碍是国有企业内部大量的富余人员无法释放,严重地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因此,一个自然的逻辑是,要想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设法解决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从理论上来讲,解决富余人员一方面可以堰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来内部精化;月一方面就是把窗余人员排斥到市场中去。表面看来,第一种方案似乎最忧,但是,它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使其实现的成本很高,实施比较困难,如此,靠企业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已缺乏现实性。所以,要想减轻国有企业的冗员负担,只有选择释放这条路。然而,它将引发的问题足以为实施者所顾虑。诸如,人们对社会主义主人感的认同,要求在被释放的同时,必须得到某种补偿。因此,建立失业保障制度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
可供选择的失业保障改革思路—组合式失业保障体系
可供选择的失业保障改革思路—组合式失业保障体系[放弃失业保险制度,将对失业者的生活救济、就业指导与培训服务等项保障职能进行分解,由雇主、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等不同责任主体分别承担,形成社会力量共同支撑的组合式保障体系。]
组合式失业保障体系——一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
基于中国国情以及失业保险制度难以回避甚至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失业保障思路供研究讨论:放弃失业保险制度,将对失业者的生活救济、就业指导与培训服务等项保障职能进行分解,由雇主、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等不同责任主体分别承担,形成社会力量共同支撑的组合式保障体系。我们所建议的基本体制框架是:
1.全面推行雇主补偿制度
雇主(用人单位)是产生失业问题的责任主体之一。放弃失业保险后,雇主不必再缴纳保险费用,但雇主仍必须承担相关责任。我们的意见是全面推行解雇补偿制度。即,如果雇主要解雇员工并使之成为失业者进入社会,则必须按照职工的服务期限等条件支付被解雇职工一定数量的补偿费用。鉴于目前已经比较全面地实施了劳动合同制,解雇存在合同到期解雇(不再续签)及合同不到期解雇两种基本情况。我们的意见是,合同到期,只要雇主不愿继续续签合同,均应给予补偿;雇员个人不愿续签合同的不予补偿。合同未到期时,因雇主原因提前解雇员工的,除给予解雇补偿外,还应另外追加雇主违约责任赔偿。当然,雇员违约也应承担相关责任。
全面推行雇主补偿制度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给予失业人员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可以对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变化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二是要求雇主承担解雇补偿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雇主随意解雇员工的行为,有助于缓解失业压力。
深究失业保障体制在反失业中双重效应以及策略
一、失业保障制度是反失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
失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核心内容是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障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使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通过失业培训达到就业安置。失业保障的基本功能有二:一是生活保障;二是促进就业。
我国现阶段的失业通过两种形式表现:一是公开失业,一是隐性失业,而且大量的是隐性失业。现在一般的看法,我国城镇隐性失业人数不低于2000万人,隐性失业率不低于20%。我国的隐性失业是传统劳动就业体制的产物,其实质是劳动者未能与生产资料实现充分有效的结合,而处于部分闲置状态。企业内滞存大量的隐性失业者,使空缺的职位日益减少,“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无法进入企业空缺的职位,尽管他们比占据这些“空缺”位置的在职员工更优秀,而政府又坚持企业富余人员由企业自我消化的方针,更使得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存量结构调节作用十分有限。正是由于政府的这一政策的“保护作用”,让人觉得隐性失业问题还不是十分严重,对社会的冲击还不是很大。但是,企业一旦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来确定用工人数,则不可避免地将隐性失业者推向市场,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养人”的义务。“养人”是政府的应尽义务,但不是传统的“送温暖”、“献爱心”的做法所能够解决的,关键是构建一种制度,为那些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被企业解雇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通过对他们的再培训实现再就业促使其自谋职业、自食其力。这种制度,只能是失业保障制度,而不是别的什么。
从市场经济国家建立失业保障制度的经验看,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对解决摩擦性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之所以对解决摩擦性失业极为有效,是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允许企业辞退职工和允许职工辞职所造成的,失业保险使工人在寻找新工作的失业期间无后顾之忧,使“双向选择”成为可能。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无疑要借鉴这一点。但是,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不是要鼓励职工辞职,更不是激励国有企业技术骨干随意辞职,因此失业保障制度要特别强调是由于非本人主观原因而失业(如自愿离职等)才能享受失业保险。至于周期性失业,如我国目前因为需求不足、经济低迷所出现的失业,失业保障制度的功效显然是有限的。我们主要应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来熨平经济周期,使国民经济步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的治本措施来减少周期性失业。当然,重视和发挥失业保障制度在解决任何类型失业人员(除非自愿失业)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作用,依然是不容忽略的和不可替代的。
对由于某种技术岗位缺人而求职者又不具备上述技能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则可以充分发挥失业保障制度的“再培训”功能,全力办好失业人员生产自救基地和转业培训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转业培训,提高结构性失业人员的技术技能,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进而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劳动力管理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有社会化的失业保障制度与之相匹配。那些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想脱离原企业工作岗位的人以及学非所用、不能发挥专长但又不能流动的人,除了人事、户籍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健全的社会化失业保障制度。如果有了社会化的失业保障制度,职工在离开原企业到再就业这段时期的生活保障问题有了着落,免除了后顾之忧,那么,就可能果断地离开原来的企业或工作岗位去寻找更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劳动岗位。这样,劳动力就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有效地流动起来,就业效率和劳动力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将大大提高。
构建就业保障型失业保险论文
市场经济运行中,失业无法避免。在我国,失业会日益加剧。新的世纪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日趋完善,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将不断深入,既是社会“安全阀”,又是改革“减震器”的失业保险制度将走向何方?毫无疑问,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面临的挑战均会影响失业保障制度未来的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就业保障将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取向。
一、建立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1.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大的供需差距、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逐渐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从劳动力供给看,“十五”期间,新生劳动力每年达到1400万人,城镇登记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截至2001年底已达到1250万人,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有1.5亿人以上,“十五”期间每年还要新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500—600万人,劳动力供给将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而从劳动力需求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的全国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就已经显示,100个求职者只有75个就业岗位,供给已大于需求。2002年,各大城市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以北京市为例,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例大致为1.4:1,即100个求职者中仅有71个就业岗位,供求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已经加入wto,将来各行各业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这样一来,虽然在新兴产业、新兴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传统正规部门会进一步减少,预示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会进一步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由于下岗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再就业率将会逐渐下降,失业大军将不断扩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每年的外出流量仍会大于返乡量,劳动力的供给将会不断增长。可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失业保险制度保障水平分析
摘要:失业保险是我国社保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所颁布的一项保险制度。通过失业保险可以保障一定时期内失业人员基本的物质生活,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再就业的相关指导和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再就业的技能,抵抗失业所带来的风险。就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障情况而言,虽然失业保险可以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面对失业人员在再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尚且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能力,制约了失业保险在指导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的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借助失业保险帮助失业人员走出再就业困境的路径,为提升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保障水平;再就业;失业基金
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帮助失业人员顺利度过失业时期,提升再就业的能力,降低失业率。但是从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一直存在着“重保障而轻就业”的问题,虽然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但在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帮扶方面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各地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情况下,更加制约了失业保险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的作用[1-2]。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失业保险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的保障水平,必须结合当前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再就业为目的进行优化调整。
1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与再就业困境
1.1失业保险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失业保险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在失业保险制度当中,失业保险的征收以及失业保险的发放是整个失业保险体制中的重点,在失业保险的保障体制中也确实发挥出了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作用。但是从失业保险的整体保障水平而言,失业保险制度的大部分保障机制都是在保障失业人员的物质生活方面,但对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帮扶和指导力度相对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作用,也无法为失业人员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相关帮扶以及培训工作中,相关的人员、技术和体系方面的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短缺,尤其是对于基层失业人员的帮扶力度不足,也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3]。长此以往,这种“重保障、轻就业”的失业保险机制使得失业人员再就业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就业压力一再增加,就业机会不断减少,给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4]。
失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失业保障制度在治理失业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周期性失业问题,但却是反失业政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反失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接着通过一个社会福利博弈模型阐述了过高的失业保障水平对解决失业问题的负面影响;最后对如何构建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英文摘要】Thepaperfirstdiscusstheactiverolesofunemploymentinsurancesystemtothesetlementofunemploymentproblem,andconsidersalthoughtheunemploymentinsurancesystemcannottaketheperiodicalunemploymentproblem,itistheindispensablecomponentintheanti-unemploymentpolicysystem.Itisthestabilizeandsafenetworkofanti-unemployment.Thepaperalsosetsforththeviewpointthatexcessiveunemploymentinsurancewillproducenegativeinfluncebyuseofthesocial-welfaregamemodel.Intheendthepaperputsforwardthepreliminaryideainordertosetupandperfectunemploymentinsurancesystem.
【关键词】失业保障/反失业/博弈/保险基金Unemploymentinsurance/Anti-unemployment/GameInsurancefunds
【正文】
一、失业保障制度是反失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
失业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我国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失业率太高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人们生活水平,为日常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盖州市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的重工业。文章从盖州市当前的就业背景出发,首先阐述了发展盖州市失业保障的重要意义,并对盖州市失业人群的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总结;其次对盖州市失业保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系统分析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促进盖州市失业保障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失业保障;失业人员
一、引言
较高的失业率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失业人数都在大幅度增加,通过失业保护,可以看出在失业期间需要改善生活的失业者达到200万人。目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须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盖州市失业保障建设现状
(一)失业保障政策发展背景
城镇失业保障制度管理论文
目前中国面临的城镇失业问题相当严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失业问题,包括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的城镇劳动力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1999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580万,登记失业率为3.1%。二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失业——即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及其他公有经济部门的职工“下岗”问题。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末,全国城镇需要重新就业的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总数大约有1050万人。
面对巨大的失业及下岗压力,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失业保障制度体系,即针对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和针对下岗职工的特殊形式的失业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制度。这些政策在保障下岗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下岗及失业人员数量很大,情况复杂,下岗及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二元失业保障制度本身的运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失业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有加剧之势,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政府当前的紧迫课题。
由于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身份”的失业人群,以及针对两种不同对象的失业保障制度,下一步改革必须分步实施。下岗问题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本质上是个短期问题。政策调整的核心及主要目标,是如何妥善地处理旧体制的遗留责任。只要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下岗职工的“身份”问题就不存在了,城镇失业保障也就可以完成从二元制度体系向统一制度体系的过渡。而一般性的失业问题则属长期问题,几乎是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无法避免的。因此,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制度本身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能够有效地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及各种形式的就业服务,且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有效实施“下岗”与失业的并轨
(-)下岗问题的实质和特殊失业保障制度的形成
大量下岗人员的产生,是经济增长速度变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企业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为什么政府选择了让这些失去了工作岗位的公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而非直接失业?理由是:在计划体制下,政府、企业与职工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利益或者“信用”关系。政府和企业对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有一种事实上的终身就业承诺及相关的养老、医疗保障承诺;同时,也通过低工资制度对职工的劳动贡献进行了部分的“预先扣除”,并形成了一部分国有资产积累。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历史“遗产”,同时考虑到涉及人员数量很大,时间相对集中,政府和企业才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采取让职工失业的简单处理办法,而是选择了让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但保留与企业之间劳动合同关系的“下岗”方式。同时也就形成了专门针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制度。
失业人口生活保障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本人近期深入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经济局、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走访了劳动局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迎宾桥社区和职教中心,分别就失业保障及再就业、就业培训、社区服务、企业用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情况同相关人士进行了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一)城镇失业人群现状和形势。从去年九月以来,全市共有34家企业停产,40家企业半停产,截止月底,全市仍有60余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主要是来料加工、服务型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市丹传公司、志诚公司等工业企业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都没有出现大量裁减人员现象。截止今年5月,全市共有城镇从业人员80151人,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7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当前,金融危机已逐渐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就业问题较为突出。
(二)失业保险费征缴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5397人。20*年至今年5月底,全市共征收失业保险费721.27万元,其中今年元至五月份征收131.5万元;累计审核发放失业金和医疗补助金1352.13万元,其中今年元至五份发放462.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33.74万元。未发生虚报冒领现象,做到了应发尽发,确保了失业职工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劳动保障部门积极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以“送政策、送信心、送信息、送项目、送岗位、送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和大型专项招聘活动等,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实施再就业援助,不断强化就业服务。20*年至今五月底,已帮助756名就业困难群体人员、321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为符合贷款条件的1*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380万元;使186名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相继得到了妥善安置,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四)创造就业条件增加就业岗位。为创造就业条件,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市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辐射带动、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要求,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注重人力资源市场综合性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力就业。20*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247人,安置7247人:其中20*年新增就业岗位5257个,安置5257人;今年元至五月新增就业岗位1990人,安置1990人。
失业保障改革管理论文
放弃失业保险制度,将对失业者的生活救济、就业指导与培训服务等项保障职能进行分解,由雇主、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等不同责任主体分别承担,形成社会力量共同支撑的组合式保障体系。
组合式失业保障体系——一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
基于中国国情以及失业保险制度难以回避甚至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失业保障思路供研究讨论:放弃失业保险制度,将对失业者的生活救济、就业指导与培训服务等项保障职能进行分解,由雇主、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等不同责任主体分别承担,形成社会力量共同支撑的组合式保障体系。我们所建议的基本体制框架是:
1.全面推行雇主补偿制度
雇主(用人单位)是产生失业问题的责任主体之一。放弃失业保险后,雇主不必再缴纳保险费用,但雇主仍必须承担相关责任。我们的意见是全面推行解雇补偿制度。即,如果雇主要解雇员工并使之成为失业者进入社会,则必须按照职工的服务期限等条件支付被解雇职工一定数量的补偿费用。鉴于目前已经比较全面地实施了劳动合同制,解雇存在合同到期解雇(不再续签)及合同不到期解雇两种基本情况。我们的意见是,合同到期,只要雇主不愿继续续签合同,均应给予补偿;雇员个人不愿续签合同的不予补偿。合同未到期时,因雇主原因提前解雇员工的,除给予解雇补偿外,还应另外追加雇主违约责任赔偿。当然,雇员违约也应承担相关责任。
全面推行雇主补偿制度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给予失业人员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可以对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变化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二是要求雇主承担解雇补偿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雇主随意解雇员工的行为,有助于缓解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