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22:00: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试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试行居民社保险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居保”)业务由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机构”)、乡镇劳动保障所(以下简称“保障所”)具体经办,行政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社区)”)协助办理,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二条社保机构负责居保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基金管理、个人账户建立与管理、待遇核定与支付、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档案管理、制发卡证、统计管理、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等工作,并对保障所的业务经办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考核。
保障所负责对居保参保人员的参保资格、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待遇领取资格及关系转移资格等进行初审,录入有关信息,负责受理咨询、查询、举报、政策宣传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并负责对村(社区)的业务指导工作。
村(社区)具体负责居保参保登记、待遇领取、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环节所需材料的收集、审核、上报,负责向参保人员发放有关材料,提醒参保人员按时缴费,通知参保人员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并协助做好政策宣传与解释、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情况公示等工作。
第二章参保登记、缴费、信息变更
试行信息公开规程
为规范我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5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及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部门都应当按照本规程的要求,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审查、处理和答复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定义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下简称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行政机关依其申请,向其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行政行为。
本规程所指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的政府信息,应当是正式、准确、完整的,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中的过程性信息,一般不属于本规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受理
(一)受理机构
物资督察试行方法
一是健全监管制度。
制订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使用范围、预算编制、审批和拨付、项目竣工结算审核等作出具体规定。援建工作组制定了灾后重建工作制度和灾后重建工程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和廉洁监督及巡查制度。工程指挥部制定了管理规定,明确对口援建工程的管理职责,实行援建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项目质量安全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制等。完善财务收支程序,明确经费报销、工程款拨付、材料价格确认、合同登记审核等流程。
二是明确监管分工。
市纪委、监察局为主负责对口援建工作组织领导和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市民政局为主负责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市财政局为主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拨付情况及政府采购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是加强日常监管。
实行援建资金财政专户管理,由市财政局设立专门开支账户,统一收集、核算和管理全市筹集的援建资金。市对口援建工作组队援建项目资金设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市财政局派出专人负责财政监督。市民政局规范捐赠款物的管理,对每一笔捐赠款物,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合法,专帐管理、专人负责,账款相符、账目清楚。四是实行专项检查和审计监督制度。去年8月以来,先后三次派出检查组赴三明实地查看援助项目,检查援建工作,加强资金物资监管、市审计局对财政和社会捐赠款物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效果进行跟踪审计,开展审前调查和三次跟踪审计。
奖代补制度试行通知
各乡(镇)党委,县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保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组织正常运转,促进村级管理民主,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浙财农税字〔**〕29号和云农改组〔**〕7号文件精神,特建立本制度。
一、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专项经费
根据云农改组〔**〕7号《关于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实施意见》精神,县财政专门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专项经费,并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及省农业厅的支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全县当年集体经济薄弱村平均有4000元左右的组织运转保障经费。
二、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
根据先进性教育“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和《村级工作基本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乡镇、农村工作实际,制定《云和县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试行)》。各乡镇党委结合住村联心工作制度,细化工作规则,加强督促和考评,促进村级组织规范运转,推进村级管理民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思考
今年,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下发后,我们及时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在最近的县(市、区)党委换届考察中加以贯彻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概括起来为“四少一好”,即跑风漏气的现象少了、上门找领导的少了、告状信少了、请客拉票的少了,考察的效果好了。具体做法与特点可概括为“五变”。
1.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干部上找为领导下谈。由于换届直接涉及到县(市、区)委班子和其他班子成员的进退留转,直接关系到每个干部的切身利益,因此,换届前夕,干部思想进入活跃期,每个干部都有想法,心理上都有压力。特别是新一届县(市、区)党委常委班子只能配一名专职副书记,县(市、区)委副书记压力更大,思想不够稳定,他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市委领导反映一下,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工作。鉴于这种情况,换届考察前和考察期间,市委主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分头深入到各县(市、区)进行调研,与党委班子成员交流思想,征求他们对换届工作的建议,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样,通过面对面地交流,不仅稳定了干部的思想,减少了干部乱跑乱找现象,而且市委领导也直接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使决策更加科学。所以,最后研究确定的新班子调整方案比较符合实际,基本达到了组织满意、干部满意、群众满意。对个别安排没达到个人要求、估计会有情绪的干部,市委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由于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变干部上找为领导下谈,确保了换届期间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实现了新老班子的正常交替。同时,也使干部感到了组织上的温暖。
2.改进考察方式,变考察干部的单一手段为综合手段。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考察方法。在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等原来行之有效的考察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了民意调查问卷法、实绩分析法、延伸考察法等新的方法,突出了综合评价,从更多方面了解考察对象。二是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除组织部门外,又吸纳了统计、环保、社会保障等部门参与,委托这些部门对考察对象任期内取得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实现了考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三是延伸考察。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干部,我们把考察的触角向四个方向作了延伸:向上延伸,主动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的意见;向下延伸,广泛听取考察对象分管和下属单位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向前延伸,了解考察对象在前一二个任职岗位调离后的反映;向后延伸,了解考察对象发展潜力和后劲。
3.完善推荐办法,变民主推荐中的一次推荐为二次推荐。一是增加了二次会议推荐。我们根据《试行办法》要求,对凡一次推荐得票分散不集中,得票不超过半数的,都要按照推荐职位1?誜3的比例,在县(市、区)委委员、候补委员,现任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过本级正职领导职务的离退休老同志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中进行第二次会议推荐。实践证明,实行第二次推荐,既进一步发扬了民主,又在第一次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不仅充分体现了群众公认原则,提高了干部考察工作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二是设定民主推荐人数的上下限。在参会人员填写民主推荐票时,限定推荐人数,不按要求填写为废票。这样做大大限制了一些人投人情票、关系票现象,减少了外界拉票因素的干扰,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4.丰富绩效评价内容,变单一要素评价干部为多元要素综合评价干部。首先,对考察评价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考察评价内容涵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尤其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情况作为考察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考察的前提下,考察评价着重于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重于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着重于人民群众享受发展和改革成果的情况,着重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着重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情况。在实绩分析评价指标设计上,除各种经济增长指标外,增加了经济发展代价、城镇就业、养老保险、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人居生活质量、社会治安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指标。针对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贵问题,增加了入学、就医方面的指标,实绩评价的内容更全面,更贴近民生。其次,在实绩分析操作方法上,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可以量化的指标,由统计部门综合分析,提出评价意见。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整合到民意调查中进行,通过群众满意度来检验。然后,结合统计部门评价意见和群众评价意见,科学认定干部政绩。第三,充分运用各个考察环节成果,多要素综合评价。我们注重了“四看一分析”,即:看干部的民主测评优秀率,看干部的民主推荐得票率,看干部的全额定向推荐的留任率,看民意调查的群众满意率,分析干部的工作实绩。凡座谈情况不好或反映有问题,经核查属实的,坚决不予提拔。
5.设立专门监督组织,变考察的事中监督为全程全方位监督。除了实行严格的考察工作责任制外,每个考察组都配备了一名专职监督员进行考察监督,并且从组织部干部监督室、纪检会信访室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了换届考察工作监督小组。监督小组一是受理考察对象有关问题的举报,二是受理对考察组成员的有关举报,三是负责对考察对象有关学历、年龄、计划生育情况等问题的确认。监督工作变为现在的既对考察对象又对考察组成员的双重监督,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有效地遏制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了考察工作的公正性。
党代会试行常任制思考
为了贯彻党的**大关于“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和“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的精神,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对5个市、县的试点情况进行了调查。各试点市、县在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试点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同时,各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普遍存在着不少的疑虑和困惑,影响着试行工作的深化和发展,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
——研究制定统一的党内法规,对试行常任制的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做出明确的理论定位
目前,试点地区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代表感到困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无“法”可依,即: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缺乏党内统一的理论定位和权威的制度支持。这就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中,对党的代表大会的重视程度、制度安排、领导机制、操作程序以及党代会发挥作用的大小等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有的地方目标定位明确,将其纳入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能够从完善地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出发,把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注重整体推进;有的地方注重发挥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的征集意见和建议的功能,将其定位于党委的“参谋”和“耳目”;也有的地方经过一段试行后,觉得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还给党委带来了一些没必要的麻烦,所以对这项工作就不积极、不主动。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区之间,就是同一个市县不同的群体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认识和期望值,也有所不同。党政领导干部,希望将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定位为在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反映党员群众意见的渠道;而大部分党员代表,则希望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能够发挥其党章规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作用,尤其是希望能够发挥监督作用。产生这些认识上差别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统一的法规规范和理论定位,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这就需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人手,进一步规范试点行为,出台一个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暂行规定或暂行条例,就试行常任制市、县党的代表大会的地位、特点、职能、职责、机构、运行程序、经费和相关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的理论定位和党内法规确认,从而对试点工作的深入和新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法规支持。制定关于市、县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制度体系,并对其进行理论定位,应当体现三个方面的精神和原则:一是市、县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应当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人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把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最高领导机关”的原则规定落到实处。二是把市、县党的代表大会试行常任制与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发展党内民主结合起来,把它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整体思路中来系统安排。三是市、县级党的代表大会的常任制制度体系,既要有利于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加强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又要适应党领导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体现地方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特点和规律。
——试行常任制的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应选举常务机构
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否应当设立常务机构,既是试点实践中感到困惑的一个难点,也是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理论构架上的一个关键点。目前,试行常任制的各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几乎都没有选举常务机构,只是在市、县、区委组织部中,设有联络机构,由组织处(组织科)承担日常的具体事务。从实际运行过程中看,这样设置不顺畅,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选举设立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构,是使党的代表大会正常运行和经常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党的“最高领导机关”长期虚置,功能和作用不能正常发挥的制度保障。之所以党的八大尽管在党章中做出了实行常任制的规定,但最终仍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会没有选举产生一个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关,来负责实施代表大会的各项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而设立常务机构,无疑会在实践中遇到另一个问题,即:增加党政机构、人员编制和财政支出。看来,既解决党的代表大会的机构设置,又不造成体制上臃肿和财政上的负担,是解决这一问题理论和实践上的关键点。
协调试行方案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形成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下简称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及时、准确、一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行政机关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及时、准确、一致地公开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政府信息。
第四条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遵循“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各行政机关依据职权,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共同起草生成的需对外公布的政府信息,各联合共同起草行政机关均负有公开该政府信息的义务。
第六条行政机关拟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工作内容,或后可能对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产生影响的,要及时与有关行政机关沟通协调,书面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行政机关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回复。拟的信息必须经对方确认可后,方可;沟通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拟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报请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行政告知承诺试行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完善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告知承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行政审批申请,行政审批机关一次告知其审批条件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申请人以书面形式承诺其符合审批条件,并能够按照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交材料的,由行政审批机关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方式。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
第三条(适用范围)
河道保洁协管试行制度
根据*市水务局、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关于*市实施河道保洁协管项目的试行办法〉的通知》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区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现就*区河道保洁项目的实施提出如下试行办法:
一、组建河道保洁队伍的目的
组建河道保洁队伍是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巩固河道综合整治成果的重要举措,将为改善*区水环境,为*区“4050”人员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河道保洁队伍的服务内容
河道保洁队伍的组建为河道保洁实施属地化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保洁队伍应充分利用就近的优势,实现网格式区域覆盖,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对全区所有河道实现长效管理。其基*服务内容是:
(一)河道巡查:负责对*区河道沿线情况进行巡查,对发现倾倒垃圾、乱搭建、乱堆载、擅自填河等违法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市、区河道管理部门,确保责任区内的河道水清、岸洁,管理有序。重点负责市、区级河道和新建城区内河道的巡查。
党代会常任制试行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并重申了十六大报告提出的“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会常任制”。这其中蕴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坚持要体现和实现党章的政治意志。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对保证党代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领导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还需要形成制度优势,在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内监督,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需要进一步突破。本文就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如何解放思想、突破现有试行模式,提出几点看法。
一、构建压力型的政治保障机制,增强党代会常任制运行动力
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运行动力不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胡乔木同志在就十二大党章修改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谈到为什么十二大党章没有规定党代会常任制的三大理由,第一点就是:“八大规定的年会制只召开了两次,这就从实践上证明很难行得通。”(《胡乔木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199页)很难行得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动力不足。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国有12个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单位,到十六大前有7个已经停止。但是,党代会常任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正如邓小平所说:“党的最重要的决定,都可以经过代表大会讨论。党的中央、省、县委员会每年必须向它汇报工作,听取它的批评,答复它的询问。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经验,他们在代表大会会议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工作。因此,我们相信,这种改革必然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既然是那么好的制度设计,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和持续的推行呢?其主要原因是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起点高,而现在的党委会组织领导体制很难与之接轨。第一,党代会常任制规定了党的领导机关的地位,但是,这个领导机关只是一个会议制度的形式,而不是组织领导“实体”,也没有类似于人大常委会的常设机构,“虚拟”的领导机关就有“空转”的可能。关键是目前决定党的重大决策的是党委常委会领导体制,常委会领导体制掌握公共权力,人数少、层次高、决策快,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它的比较政治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现行的干部录用并没有围绕党代会是领导机关这个制度设计运行,而是体现常委会的中心地位。上级党委常委会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实际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中,对党代会的重视程度、制度安排、领导机制乃至操作程序和党代会发挥作用的大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要体现党章的政治意图,实现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优势,在试行过程中应该建立一种压力型的政治保障机制。按照政党组织运行的政治逻辑,如果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具有权力制约机制,下级组织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反之,如果没有动力源机制,下级对上级的意图的执行动力就会减弱。
目前全国县级党代会常任制试行中,大多数的上级党的组织部门把握不过多干预的政治原则,只是在选择试行单位、试行内容和具体制度建设上进行观察和起一些指导作用。这样固然能够使试行单位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进行探索,但是,由于试行单位的权力构造和权力中心并没有随着常任制试行而有所改变,致使党代会的领导机关地位和常任制所要达到的扩大党内民主和加强党内监督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本文认为,单纯依靠试点单位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行,其政治效果已经被实践证明相当有限。地(市)一级党委应设立由专职副书记负责的相关部门负责下级党代会常任制试行工作。这个相关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加强对党代会常任制日常工作的联系和监督,保证其正常运行。要建立这样一个部门还必须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行范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936个县,而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只有近100个。在全国约460多个地级市中,如果每个地级市选择下辖的2个县进行试行,形成规模效应,就会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将党代会常任制的试行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构建委员会领导体制,增强常任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