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20:49: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实现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贸易实现机制
1.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即使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这无疑会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国的企业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这一类商品的同时,还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同类产品,那就不仅企业能提高赢利水平,而且国内公众也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看进口。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由于国内仍未生产,一时无法确定新产品会有多大的市场,即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需求量究竟是多少。当国内进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的工业由此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就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转变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满足于现有的市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无论什么情况,积累总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抵制资本主义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渐摆脱封建的、小生产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缚,抛弃了封闭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际贸易实现机制
1.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即使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这无疑会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国的企业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这一类商品的同时,还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同类产品,那就不仅企业能提高赢利水平,而且国内公众也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看进口。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由于国内仍未生产,一时无法确定新产品会有多大的市场,即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需求量究竟是多少。当国内进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的工业由此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就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转变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满足于现有的市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无论什么情况,积累总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抵制资本主义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渐摆脱封建的、小生产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缚,抛弃了封闭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结,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微观的,也要有宏观的。由于各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国际贸易能否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要看一国能否选择正确的外贸政策和外贸发展战略,并能适时地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情况调整这种政策和战略。
国际贸易实现机制
1.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即使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这无疑会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国的企业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这一类商品的同时,还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同类产品,那就不仅企业能提高赢利水平,而且国内公众也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看进口。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由于国内仍未生产,一时无法确定新产品会有多大的市场,即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需求量究竟是多少。当国内进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的工业由此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就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转变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满足于现有的市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无论什么情况,积累总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抵制资本主义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渐摆脱封建的、小生产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缚,抛弃了封闭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保障实现机制探讨
提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其内涵不仅包括保障对象要覆盖全民、保障水平要适度均衡,而且基金运行要安全可靠,经办管理要规范有效。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实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带来广泛的影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从建制理念、制度供给、服务供给、基金安全、治理水平以及法治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平;共享;制度设计
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和社会之稳定器,关乎广大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入手,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很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多项全国率先。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项目日益完善,制度运行安全有序,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稳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拥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期盼,按照党的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和建设平安浙江意义重大。本文从何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出发,解读其基本内涵,分析在新时期影响其实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并从建制理念、制度供给、服务供给、基金安全、治理水平以及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对于“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从理论层面,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认识。(一)保障范围应该覆盖全民。社会保障是宪法赋给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不让一个人掉队。所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应该是覆盖全民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浙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成就,初步建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为托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为补充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对象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职业群体到非职业群体的历史性变迁和跨越。但离提出的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40万人和5178万人,户籍法定人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4.3%和97.3%。2016年,全省共有82.26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678元/月和631元/月。但由于制度或经济的原因,还有一部分群体依然游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社会保障权益没有得到有效实现。这部分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和未参保居民等群体。(二)保障水平应该适度均衡。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是衡量社会保障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保障水平过高容易导致福利依赖,进而对政府财政带来较大负担,而保障水平过低又难以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国一样,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浙江的社会保障也呈现城乡二元的特征,城镇社会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有研究表明,目前浙江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但农村社会的保障水平依然在低位徘徊,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以养老保障为例,经过多年的待遇连续调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养老金已从2012年的2091元增加到2016年的2910元,位居全国前列。而农村居民的月人均养老金水平只从2012年的146元增加到2016年的212元。这一保障水平不仅远低于职工养老保障水平,甚至连同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保障水平,无法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而且不同群体之间和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也较大,既影响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也成为广受社会诟病、导致公众不满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基金运行应该安全可靠。基金安全是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基金的收支平衡,才能给百姓以稳定和长久的安全预期,才能为百姓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生活保障。得益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流入,一直以来,浙江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体运行平稳,基本能够实现收支平衡。2016年,全省五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为3799.74亿元,支出合计为3362.07亿元,年末滚存基金结余为5297.10亿元,比上年增加518.93亿元,增长10.9%。但受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影响,浙江各项社会保险实际上依然停留在县(市)级统筹层面。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各统筹地区之间的基金收支不平衡。不管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都有部分统筹地区已经出现基金收支的当期赤字,如省里不及时进行预拨调剂金,将难以确保发放。在生育保险方面,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基金支出大幅增加,有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基金收支赤字。(四)经办管理应该规范高效。经办管理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影响着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近年来,为了提高社会保障经办管理的水平,浙江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保险信息数据的全省集中。2017年,浙江省政府更是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订了《共同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合作协议,希望以此贯彻落实“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重大战略,探索服务模式创新、业务协同创新和信息共享创新,推进社会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受长期以来的部门和条块分割,以及社会保障属地管理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各地在经办管理机构设置、业务经办流程、业务管理模式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体制不顺、力量不足、管理粗放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约了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的提升。
二实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
视频系统安全机制实现研究论文
随着市场对多媒体通信的需求日趋强烈,视频会议系统作为多媒体通信系统之一在国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除了政府部门以外,部队、公检法、水利、石油、电信通讯、广播电视和企业用户也都开始广泛应用视频会议系统。
伴随着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高潮的来临,其安全问题也更加困扰业界。其实,中国在建设第一个会议电视网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保障的问题。从去年开始,个别厂商的视频会议系统安全性问题不断暴光,也令各种客户更加重视系统的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试想,如果视频会议系统在安全方面出现问题,有黑客或者是非授权的用户非法加入到会议中,则意味着恶意攻击者可以轻易取得管理者的权限,窃取管理者的口令,控制会议,监听会议内容,甚至把会议的内容录下来,在网上公开散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安全问题会议电视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要确保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需要保护哪些信息呢?首先,要能保证会议的隐私性,会议除了合法的与会者外,其他人是应该无法看到和了解的。第二,要保证会议的真实性,保证会议的内容不被篡改。第三,要确保非法的用户不能加入到会议里面。第四,与会者或者会议中间发生的行为,是一个确认的行为,是不能否认的。
下面主要从应用层安全机制、网络层安全机制和用户实际应用的安全措施三个角度来诠释如何为企业用户的视频会议系统提供安全保证机制。
应用层安全问题解决方案
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构建与实现
【摘要】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必须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时发现审计职业道德自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审计职业道德;道德自律;机制构建;实现路径
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是政府工作透明化与人大监督具体化的制度安排。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必须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时发现审计职业道德自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一、审计自律及其属性解析
审计自律也被看做是审计主体对自己进行的“行为立法”,属于内在要求和精神境界的范畴,具有以下属性:(1)延续性。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审计活动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表现,但审计自律渗透到审计职业活动中,人们长期从事审计职业话动,重复着基本不变的审计职业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审计职业行为习惯和审计道德现范,形成了审计行业共同恪守的审计自律传统,在职业活动中世代延续持守。而审计自律正是审计职业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2)自我约束性。任何职业活动都同时具有行业内的自律和行业外的他律,有职业工作者内心的自我约束,也有主体之外的外部约束。审计活动则更具特点,主要在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审计活动的相对封闭性,致使外部对他的监督和制约缺乏直观、能力不足,由此导致外在强制性弱化,此时的任何审计主体倘若再不遵守审计自律,审计活动就会走向异端,审计的价值就可能丧失尽净。因此,审计的自我约束显得格外重要。(3)层次性。审计自律层次性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观察。从审计人员的自律性程度上观察,在整个审计工作队伍中,人们的审计自律性参差不齐,表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性;从审计工作岗位要求上也体现出层次性,一般情况下,对居于领导职务上审计工作者的审计自律要求高于一般工作人员,地位越高,其自律性就应该越高。
二、审计职业道德自律中存在的问题
委托创新机制实现民企盈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民营企业独立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民营企业建立委托机制的可行性分析;民营企业委托外部资源创新机制构建;建立民营企业创新委托机制的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已经被许多企业看成是盈利的关键、民营企业技术能力不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所需人才不足、民营企业投资能力不足、民营企业承担风险能力不足、高校等研究机构成果转化困难为民营企业进行提供了便利、委托创新的方式可以为民营企业节省资金、降低风险、委托创新可以民营企业解决企业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增强民营企业与研究机构的交流,提高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认识程度、增加对民营企业科技开发成果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科研的积极性、规范科技成果分配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利益所得,避免不必要的产权纠纷等,具体请详见。
一、民营企业独立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已经被许多企业看成是盈利的关键。但是民营企业并不像其它大型企业一样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来推动企业创新。由于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上经常受制于一些大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进行个体创新相对更加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技术能力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常常会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这就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不同程度地实现多个领域的技术配套开发。对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一般并不能同时在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各个技术领域具备技术优势,而激烈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竞争又不允许企业花费过长时间来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涉及的、企业处于弱势的技术创新力量。因此,为了在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竞争中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不同技术领域实现迅速的配套开发,民营企业有必要选择一种其它的方式进行创新,民营企业委托外部技术力量创新为其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途径。
2.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所需人才不足
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摘要:基于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首要明确考核指标,提高绩效指标的全面性,再结合我国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完善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强化管理与监督,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与体系等相关措施,全面地阐述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关键词:绩效考核;考核机制;经营管理;实现目标
一个公司要想进步发展,应该制定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良好的考核机制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各个企业的建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同时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证公司良好地发展,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需要企业建立良性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确定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是进行绩效考核的最基本的要素,制定好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绩效考核取得成功的保证,因此,也是成为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中心环节。(一)绩效指标奖励考核指标全面性。在设置企业社会绩效指标考核规范的过程中,要想绩效考核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仅需要对物质层面进行奖励,还需要对职位晋升方面进行奖励。在实际工作中,绩效指标考核是企业员工职位晋升的唯一标准,如果职位的晋升与绩效考核没有太大的关系,就会失去竞争的公平性,对员工带来不良的影响,员工就会失去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二)建立绩效考核的反馈环节。在企业中具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过程中,需要建立绩效反馈小组,这也是绩效考核重要部分,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绩效反馈小组,就会导致绩效考核失去有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最后的考核目标也不能达到。因此,绩效考核需要考核,不要流于形式化考核结果。(三)对绩效考核方式的创新。在管理领域中,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应该对绩效考核方式进行创新[2],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在每个企业中具有很多种分析方法,例如,平衡计分卡法这种考核方法指标就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对企业单位的员工绩效进行考核,这样为管理工作提供很大的指导性帮助。(四)严格运行管理,确定生产指标考核。在制定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掌握企业运行的相关数据,同时也要考虑客户管理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每个企业的出发点是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专项目标和日常目标成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分阶段和支撑点,两者之间一定要保证一致性,避免出现局部利益,从而难以实现总体目标。
二、我国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个性激励机制实现员工价值论文
论文摘要:激励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机制出发,分析了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营销这一特殊职业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
论文关键词:营销人员激励薪酬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营销人员的激励问题,更是企业研究的重点。虽然营销人员的奖酬机制相对于企业其他人员较完善,但并不能否认营销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企业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手段
一是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并且只有在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激励,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手段争夺营销人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利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不但注重个人收入水平,而且同样注重职业发展及自我才能的展示,需要企业为其搭建发展的舞台。
二是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欺诈行为在经营领域并不罕见,尤其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体制转变的复杂时期,机会主义充斥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营销领域,缺乏诚信是商业领域的通病。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造成了营销人员的短期行为。虽然国内有些企业实行年薪制或员工持股制度等激励机制,试图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年薪制未能与股权激励有效结合,员工持股操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国内大多数企业也未认识到员工持股所产生的长期激励作用,因此真正实行员工持股(EmployeeStockOwnership)的企业很少,缺乏了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即使企业实行年薪制,也会产生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大肆窜货、盲目承诺、不考虑企业长期利益而影响公司整体营销政策的短期行为。
柔性师资管理机制建设及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重要的培养机构,在职业教育方面同步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师资管理理所当然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大部分的师资管理模式多倾向于刚性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发展。该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系统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柔性师资管理机制建设及实现路径,希望能够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问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柔性管理机制。
关键词:柔性师资;管理机制;实现路径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以人为中心,相比较刚性管理更加强调尊重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柔性管理具有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强调以人本管理为核心,重视感情投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柔性管理的突出特点在于激发人性的自我激励作用,让组织内的成员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展事业,推动组织发展和进步。
1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师选聘制度不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选聘多按照学校岗位需求,按照岗位职责、权限和任职条件,坚持公平、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在全社会选聘优秀的教学人才。实施这种全员聘任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国家政策和中等职业学校用人需求,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方便人才的流进和流出、岗位调配等,借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事实上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还是沿袭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岗位人员流动不甚灵活,大多数能进不好出,人员调配制度不健全。1.2人才选拔制度不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论资排辈、干部终身制的晋升模式,优胜劣汰,切实做到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管理层。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焕发中等职业学校领导阶层的生命力和活力。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中层领导干部上岗后,大多数干部并没有在任期结束后免职,多继续连任或进入轮岗状态,在这个圈以外的人才难以进入,人才选拔制度尚不健全。1.3绩效考核制度固化。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都是以职称确定收入,绩效收入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薪资相对固定,并没有达到预期中干得多拿得多的效果,对教师实际的激励和考核作用不大。且各个学校对教师绩效考核的方式、力度、标准都不一样,在最终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推动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没有达到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团队科学发展的目标。1.4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专业能力是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师的培训,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还是沿袭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形式,及“青蓝工程”,以师徒结对的形式进行新教师的培训。另外,因为办学经费的限制,学校给予教师外派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这种情形下,一方面教师受老教师影响较多,虽然能够获得较多的教学经验,但是因为老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新教师也难以接触较新的理念和方式,自我能力提升较为缓慢。另一方面,新教师缺乏进修培训,无法同名师、同行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难以得到提升。
2中等职业学校柔性师资管理机制建设及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