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16:57: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世说新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初中语文教案:《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世说新语叙事构造及艺术手法
《世说新语》作为说部的重要典籍,从其诞生之日起,对它的研究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最早的要数敬胤和刘孝标为它作的注,后来也代不乏人,诸如刘辰翁、刘应登、王世懋、余嘉锡等。待到近年,依然有这方面的研究作品出现,比如王能宪[1]、范子烨[2]二君的博士论文。不过,所有这些研究都是从作者的考订,或者是从版本、笺注等传统朴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本文则试图从文本本身入手,分别从结构、内容、艺术手法、影响四个方面来重新品读《世说新语》这部名著,以期在叙事视野中对这部小说的美进行新的品味和感受。
一、宏大精细的叙事结构
鲁迅先生曾经引用铃木虎雄的观点指出[3],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这种自觉不仅在诗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比如当时和稍后出现的四声八病声律理论就为不久后唐诗的兴起和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是在小说这样不被人们重视的地方,自觉的文学之树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世说新语》便是众多可喜的果子中令人注目的一颗。《世说新语》不是横空出世,或者说是某几个天才的奇思妙想。相反,它是刘义庆主持经众人编写而成,这种创作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前人的文化和文明既继承又超越的宝贵结晶。魏晋的小说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神仙妖异的,即接近神话和传说的那些作品,另一类则是记叙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故事。像前一类比较著名的有干宝的《搜神记》,后一类则以《世说新语》为其当然的代表。不过,这种分法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在当时科学水平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认为那些神异奇幻的东西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着同等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一个最为明显的证据就是干宝身为一个历史学家,却创作了《搜神记》这样的近乎凭空想象的小说作品。《世说新语》虽主要为记人记事,在记叙中采用了实录、阐释等手段,可究其文化的根源,依然与悠远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的史书都是记国之大事的祭祀和战争的,而《世说新语》则把其方法拿来记玄远冷峻的言语和高简奇瑰的行为。同时,《世说新语》中的精神风采不乏炎黄子孙德行第一的追求,也凸显了玄学盛行、佛学浸润的魏晋时代风貌。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追求一字喻褒贬的典范,例如:“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就这一句话把一件重大的历史事实说清楚了,其中的一个“克”字,既没有用“攻”,也没有用“伐”,眉宇之间不无对郑庄公的凶狠毒辣的嘲讽。后人评价其“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世说新语》也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我们下面从全书总体的构架和各部分的品目来详细地探讨和证明《世说新语》的这一特点。从整体上看,《世说新语》编辑旧文的体例是分门隶事,也就是说“依类相从,条贯故事”。在各门的安排上,大致按照由好到坏的顺序来安排。具体说来就是前二十一科属于褒赏的一类,后十五科属贬斥类,全书有明显的崇儒色彩,但也有大量称羡清谈名士、阐扬老庄玄学的内容。作为一千一百三十则故事提纲的三十六个门目,不仅在具体的内容上意蕴丰富,其编排也是十分有讲究的。不多不少刚好四九三十六门,既不是三十五,也不是三十七。这种编排法实际上是与九品官人法之“九品模式”相对应的,如下表所示:这种做法并不罕见,在钟嵘的《诗品》中,钟嵘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将诗人从上到下来安排座次的。这一方面出于创作的需要,在另一个方面也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文人士大夫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各目之内,其篇章的组织也有着极为缜密的秩序,给人以有条不紊的感觉。比如不管是《德行》篇,还是《言语》篇都是按照先汉末再魏晋,然后依次递推,直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再者,在以时代先后为序的前提下,集中写一个人物或一个家族的人物。《德行》篇三: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①紧接着的是第四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两篇讲的都是陈寔的家族的故事,而且“难兄难弟”的成语流传至今。这种特点用凌蒙初的话来说就是“断而不断”,其实,这是六朝小说的共同特征之一。《世说新语》依门系事之体例是渊源有自的。渊源之一为刘向(77-6BC)之《说苑》。《汉书•艺文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原注:“《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今本《说苑》凡二十卷,依卷立名,有“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和“反质”等二十类。这些名目皆由两字组成,在形式上与《世说新语》各门一致;从内容上看,《说苑》的某些门类亦与《世说新语》相近,如“贵德”与“德行”、“政理”与“政事”、“正谏”与“规箴”、“善说”与“言语”等等。以上是从文本各门的结构着眼的,仅从各门的标题看,我们也同样可以体会《世说新语》的叙事之美。仅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来说明这一点。《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此四门正应班固《人表》“圣人仲尼”之目。这样做绝不是出于巧合,而是编纂者有意精心安排的,因为它们在人物评价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通过各门标题所浓缩的文化内涵来体现,如上面开首的四门就通过《论语•先进》篇的内容来达到了这一目的。因为在古代《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故这样的事实人人皆知,我们可视之为浓缩叙事,或按照运用典故的叙事意义来加以理解。
二、包罗万象的故事内容
(一)时间模糊与叙事概括
《世说新语》的故事中,对时间的处理具有相当的模糊性,除了极个别的地方较具体外,一般不会出现像“魏王安釐十六年”或“鲁隐公元年”这么具体的时间标识。这种时间的处理方式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社会的,政治的,也有个人的,但主要是由作品本身的叙事需要决定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所以其首要目的是刻画人物,因而对刻画人物形象没有特别意义的时间往往被著者忽略。同时,《世说新语》是小说,也没有必要刻意地像历史著作那样去追求一个特别精确的时间刻度。这一特点使我们不禁想到《红楼梦》以五色石补天的传说开始,而且还用甄士隐和贾雨村的谐音写法。其实,这样的处理手段在朦胧中使作品穿越了层层的时间尘埃,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体验和审美深度,就像我们今天去读《红楼梦》,除了红学专家外,我们只会去欣赏那美妙故事带给我们的美感而不会去过多地计较这个故事到底是发生在何时的历史缩影或故事改编。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柄之貌?”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像这则故事并没有提任何和时间直接相关的东西,除了我们根据史书上有关谢灵运的记载外,时间这一维度可以说完全不存在于作者的叙事视野中,完全被忽略掉了。这种无时间的叙事并不妨碍故事的简洁和深刻,相反,这种不以时间为刻度的叙事手法让故事有了穿透时空的力度。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同样可以欣赏到那畏影者的可笑与可悲,可以领略到魏晋名士的那种心志高远,挥麈谈玄的神情笑貌。这正如一位作家曾深刻地描述过的,魏晋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灵魂。不难设想千百万年后,人们读了这样的故事,也会有相似的审美享受。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人物和情节齐备,毫无时间的影子,但画面依旧活灵活现。如果我们强行地为其加上一个时间,不仅没有任何必要和益处,反而会有胼拇枝指之感。故事在没有任何时间的历史空间中将人物的机智风趣,生活的色泽和情调完美地润进了“吴牛喘月”这一经典的成语之中。《世说新语》虽说对时间的处理有很大的模糊性,可这并不说明文本不重视时间因素在文本叙事中的功能。有的时间虽然模糊却为故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增加了故事的内涵;在某些故事中,时间则增强了文本的叙事情调。总之,时间不出现便罢,一旦出现,不管它有多么模糊,都会成为故事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合理性。还有的故事直接点明时间: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这里是用皇帝来直接标识的,而且有史书上相应的记载,这里直接说明时间一方面是为了点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这里有史书的叙事风格。还有比这更直接的: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覆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这两则故事的时间都是十分确切的,不过,这里的时间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时间标识,此时是为了强调小说人物的“智高年少”这一突出特点,时间早已成为了文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直接点明时间外,还有用官职,事件等来间接暗示时间的: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郡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这里用“为豫章太守”很隐讳地说明了时间。故事中标明时间的信息为下文的下徐孺之榻作了充足的准备。这里所谓的时间绝不是仅仅用来标明故事是什么时候发生那么简单,它还具有为故事作铺垫,甚至是概括和暗示的巨大作用。纵览《世说新语》一千余则故事,有三分之二强的故事无时间标志,而余下的三百多则故事要么有用各种方式点出时间概念,要么有含蓄的时间暗示。当时间不出现,即在时间上表现得很模糊时,故事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古今时空的跨越;当时间或隐或显地出现时,它则对故事有很大的统摄作用,此时的时间早已成为人物神韵的乐谱中的重要音符。
初中语文教案:《世说新语》(新课标)
25《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教案《〈世说新语〉三则》
【自读导言】
1.读懂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
2.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反复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句。
(解说:本文的三则短文故事性均强,应指导学生充分借助注解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各则的特点。第一则着重表现孔融小时的聪明机智,第二则含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第三则着重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这些,均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品析、领悟。当然,积累文言字句,积淀文化内蕴,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根本任务,故无论哪篇课文,均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句。)
读世说新语后有感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平平易近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决绝”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暗示,不成以与志向不不异的人结交为伴侣。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
后也随手丢弃,不也浮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分歧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声名他念书注重力不集中,概略也并不能够切当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人,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伴侣,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伴侣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思疑。是管宁的“小题高文”?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简直,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力尊贵。因为社会时代的身分,魏晋时代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门文人尤显得挺拔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斯,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型,华歆注定要蒙受士人的不屑。
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论文
摘要在评述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动词的判定标准,并对心理动词进行分类。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可以从及物性、语义场理论、程度量级、过程结构表达和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关键词心理动词;判定;分类:研究方法
一、引言
心理动词是动词里很有特点的一个小类。吕叔湘明确地把心理动词列为动词的小类。此后,学者对心理动词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心理动词的判定、分类和句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展开。相对其他的动词小类,心理动词研究仍显薄弱。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落后于现代汉语,且研究方法滞后。笔者不揣鄙陋,就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一些想法求教于方家。
二、心理动词的判定及分类
心理动词判定问题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难点,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判定标准,概括来说可分为三种:(1)意义标准,如黄伯荣、廖序东等;(2)形式标准,如周有斌、邵敬敏等;(3)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标准,如王红斌等。一方面,由于单一依据意义标准或形式标准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心理动词自身的复杂性,它不仅牵涉语法问题,而且和心理学、认知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在心理动词研究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动词表示情感、意向、认知、感觉、思维等方面的活动或状态,心理动词原则上都是及物的。
是非问与测度问研究论文
一、上古的测度是非问句
上古时期测度问句的运用十分普通,主要依赖句中语气副词“其”、“得无”、“得微”、“得非”、“得毋”、“无乃”、“殆”和句末句中语气词“邪(耶)”、“乎”来生成。表示一种测度语气,用于测度问句末,表示说话人对某一件事情已经有了一种估计,希望得到对方证实,表示这种介乎疑信之间语气的“乎”,可译为“吧”。例如:
1)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四》)
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4)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三国志·明帝纪注》)
能高呼的人感想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公务员之家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魏晋文学自然审美蕴意论文
【摘要】魏晋时期自然成为被独立审视的审美对象,具有了自身的审美意义,魏晋士人摆脱了汉儒将自然外化为伦理象征物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自然的感性形式之美、内蕴于其中的生命气息以及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魏晋文学中的山水之文也由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文本转变为彰明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
【关键词】魏晋文学自然审美生命意识
前言
魏晋是真正发现自然美的时代。魏晋时期自然美进入士人的生活中,他们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将一往深情投入大自然,对山水草木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山水草木开始真正作为独立的对象进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具有了自身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魏晋文学将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与魏晋士人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融为一体,使山水之文由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文本转变为承载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
一、美在形式——本真的生命意识
魏晋时期,自然山水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进入文学作品,突破了儒家把自然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象征之物加以审视的局限,更注重对自然生命存在本身风姿的审美体认,更多地观照自然景物的感性形式之美,更尽情地感受自然的野逸与生机。